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21、独身女贵族的咏叹调



  我们在相恋中,品尝到爱的甘甜。对于我这样的大龄独身女子,除了需要异性温存体贴乃至崇拜迷恋,更需要一种心与心的交流,这种交流能把认真对待感情生活的人扭结到一起。而我和汉兹之间虽有激情,却缺少真正的心灵的碰撞。他总是那样漫不经心,十分惬意,而热烈起来又十分偏执。他彬彬有礼,却又常常暴跞如坜,然而躁动之后,他又会温柔似水。他就像喜怒无常的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又排浪滔滔。

  我走出独处的世弄,结束独身女贵族的生活,是希望有缘份找到一个意中人,而不是一个大孩子。

  独处是一种美。

  我喜欢独处。当然,那是在工作之余。

  我在一家外贸公司搞电脑操作。因此,和机器打交道的机会比和人多。我在语言和思维方面,都习惯用自己职业的语言处理:GO,To。这也许是和我们那个能干的经理学的。他在遇到员工向他提出问题时,总是简洁地答复:

  “GO to9.2O。”这就是说:请到我那写字台上看日历,9月20日的记事里有你需要的东西。

  电脑,真是一种美妙的东西,它简化了人类罗里啰嗦的语言。

  和电脑接触,你意会忘记了自身。人际交往被电脑替代了。尽管这话有些偏激,但我确实喜欢独处,这是不是职业造就的呢?

  每天早晨,我都是第一个来到公司。公司里静静的,这是一段十分宝贵的时光。我愿意在铺着红地毯的楼道里静静地踱步。或者倚在办公室的高背椅上,闭上眼睛,打开“随身听”,听门德尔松的曲子。任舒缓轻柔、晶莹剔透的旋律漫过心田,脑子顿时变得空灵而清晰。

  静谧时,有多思的世界,独处时,有安祥和宁和。有人说独处是一种人生的潇洒,然而,在这潇洒的独处中,人生却悄悄地流逝过去。我成了一个大龄女性,一个独身女人。

  在我自己还没有觉得可怕时,别人却替我悲哀。

  有多少人劝我:“你长得不丑,经济条件也好,为什么不选择伴侣呢?走向婚姻吧,去寻求一个完整的人生。”

  都是些好心人。

  然而,我还是相信缘份。婚恋随缘,这才是真正的洒脱。不用费尽苦心地去寻找,你的那一半是早已在某地静静地等待你了。只要有个机缘,人自然会走到一块儿,何必要在乎那时间的早晚呢?

  我知道现在许多女孩子的择偶观,她们追求外在的东西太多。身高、学历、海外关系、经济背景、住房条件,然后才是人的自身。人为物活着,成了物的奴隶。于是有了老夫少妻现象。有的人谋求出国,不惜牺牲青春嫁给自己不爱的人;有的人在物欲的驱使下,当了富婆,孤伶伶守着几间豪华的房子,任凭老公漫游世界,每月回来团聚几天。

  那深一脚浅一脚的婚姻故事,我见的、听的太多了。特区是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许多在内地被看做“奇闻”的事,在这里却每天都在发生着。

  独身女人没什么不好,我等待着“缘份”。

  有人说,被动的等待是旧观念的产物。现代女性应该主动去追求,寻觅。但是,在茫茫人海中,要寻觅一个真正的伴侣是多么不容易呀。我曾浏览过那些形形色色的“征婚广告”,几乎是千篇一律的“自我吹嘘”,把千差万别的男人一统化了。从那些方块字,花边栏目中去寻找一个可依靠的人,简直是把人生当成儿戏。情感是没有年龄限制的。我已过了青春妙龄,跨入30岁的大龄青年独身者行列,但我一点儿也不悲哀。等待,迟开的花或许会更美。

  在特区,各种人生机会都很多,包括婚恋的机会。我不着急,我在一个人独处的世界等待缘份的降临。

  尽管我知道有人在我背后指指点点,有人说我是怪癖的老姑娘,有人说我已心理变态,但我不在乎,我并不是为别人活着,这才是现代人的意识。

  离开我的电脑,我就读诗,听音乐。尼采在旅居意大利的时候,曾经想自杀,哲学家往往爱走极端,在艰涩的思想歧路上困惑,就要以结束自己生命这一沉重代价,来拉直那不可解的人生问号。但是歌剧《卡门》那激越的旋律拯救了尼采,他从那音乐中看见了一个敢抗争的女性形象。那充满活动、不惜以生命换取自由的吉普赛女郎象一个生动的精灵,融入尼采那被矛盾旋涡包围住的心灵。尼采从巨大的痛苦中解脱,他复生了。因此,我特别喜欢音乐,喜欢在那超越人生的非凡的艺术中陶醉自己。

  独处,离不开音乐,高不开诗歌。独处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我爱在独处中回顾和剖析自己,我是不是还象个浪漫的女孩儿?

  在少女时代,我和女伴们一样喜欢幻想。神奇瑰丽,五彩斑斓的白日梦,充溢着我的整个少女世界。少女是幻想的载体,这句话说得太对了。

  在少女时代,我对未来充满信心,仿佛整个世界都是花团锦族,整个世界都是为我而存在的。我带着这种骄傲和自信,在一片赞赏声中生活着。

  但我很快就发现,自己少女时期的优势消失了。那种天赋的聪慧,较强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在男青年敏捷的思维和逻辑性强的冷静分析面前,显得黯淡无光。我不能进入推理性的思维世界,而更喜欢沉浸于富于形象性的带有色彩的思想中,于是,和许多女孩子一样,我每一次从内心里承认,自己原来是柔弱的。

  这种心境剧烈的更替,使我从兴奋到抑郁,伴随着自卑心理的潜移默化,心绪开始波动,我找到了适于自身的宣泄口——把对生活的期望更多地寄寓在幻想中,于是,我开始喜欢独处,并在独处中默默地等待。

  一晃许多年过去了,我依然独身。有人讥笑我心理变态,他们错了。

  我特别注意自己的形象,形象的塑造对一个人的社会活动和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是至关重要的。在一些发达国家,形象顾问已成为人们离不开的一种行业。专家们会根据你的年龄、职业、身高、肤色、性格、气质等等特点,从发型、服装、身上的小饰物等多方面,为你提出中肯的建议,将你固有的优点充分体现出来,而将你的形象缺陷设法掩饰起来,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我是个独身女子,但我不愿做丑女人,我因此常去美容院。

  我不仅为自己化妆,其实也是为我们公司增光添彩。从个人来讲,光彩照人的形象能增强社交处世的信心;从公司的利益来讲,可树立公司员工的公关形象。因为,尽管去一次美容院,要花去几百元钱,我依然去纹眉、纹眼线,唇线。化妆使我愉悦快乐,展示出自强、自信的职业女性风采,使我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你说我是心理变态吗?不是吧?

  有不少朋友和同事主动为我张罗对象。我知道他们的一片好心,在特区,人际交往的机会很多,各种集会、沙龙、野餐、舞会、联谊会,使社交丰富多彩。在这些活动中,我自然也遇到过不少有意无意接近我的热情的男士。他们有的彬彬有礼,斯文潇洒;有的英武高大、仪表堂堂。有的是腰缠万贯的公司经理,有的是学贯中西的儒雅学子,在男人的世界里,他们都算得上出类拔萃了,然而,他们在我心目中都仅仅是过眼云烟,匆匆过客。他们不能让我激动、焦灼,不能让我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我知道,缘份没有降临。于是,我仍等待,在独处中等待。

  其实,我发觉等待也是一种享受,等待就是一种希望,人间正因为有了希望,才充满了活力和生机。

  也许是过惯了独往独来的日子,所以觉得并没有什么不好。我看到不少昨日耳鬓厮磨的小夫妻,今天反目成了仇人,或怒目相向,使家庭解体,或同床异梦,各觅知音,再求新欢。我不是个保守的女子,但是个认真的人,我认为人活着就要认真点儿。与其早早促成一个不美满的婚姻,不如先独身为好。若是真找个看着可爱其实可悲乃至可怜可恨的男人,捆在一起过没滋没味儿的生活,真不如永远的独身。

  这就是一种宣言,一个特区独身女子的自由。这也是一种人生哲学。在我看来,独身其实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因为你得有足够的勇气面对红尘的诱惑,面对整个世界对你的评估和审视,去和那虽然不是血肉之躯但充满灵气的电脑为伴。

  岁月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岁月就这样消逝在纷乱喧嚣的待区世界里。

  我的小屋静静的。下了班,我喜欢在没有其他安排的闲暇里,享受那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关闭小窗,听心儿独吟唱,心的窗户永远打开着,在渴望中等待。但是,独处绝不是孤寂,心灵深处并非是一块荒芜的土地和没有绿洲的沙漠。因为陪伴我的不仅有音乐和诗歌,还有我要好的同事和朋友。他们愿意在我这里聚会,他们会找出种种理由,带来啤酒饮料、水果点心,在我这个独身女子的小屋里,脱去那层做给人看的行为举止的外壳,暴露出一个个真实的人。在外面活得很累,男士西装毕挺,系好领带,女士们不知心里有多苦多烦,脸上总得是微笑,而在我这里,他们从异化中解脱出来,拼命地喝酒,大声地唱歌,在床和桌的空里扭动身躯,跳迪斯科。骂经理,骂人事部长,骂铁面无私的财会部主任。他们说,我这方小天地比任何酒吧歌厅都自由,比他们任何一个人的小巢都自由。在我这里,可以无须看男主人和女主人的某种暗示,可以不用顾忌时间的早晚。只要高兴,那怕从夜晚直舞到天明。我大度地容纳了这一切,或者说,我需要这一切。因为,独处并不是孤寂,独身女人并不是外星人。

  独身女人的世界,是一个很开放的世界。

  我在等待中寻觅。

  我从镜中窥视一个女人,眼角出现了鱼尾纹,眼睛下面似乎有些浮肿,头发不那么浓密了,岁月的警告。

  独处是一种美,但衰老绝不是美。不知道是一种什么念头在驱使着我,我一个人静静地躺在床上时,竟向往着一双坚实有力的臂膀……

  独身女人尽管再随和,也容易被人看做是性格孤傲的人。对于喜欢独处的我,当然被人们称做是“独身女贵族”。这并不是一个贬意词。尤其是贵族两个字,使人想到高雅。

  深圳特区是个移民的世界,这里也是中西文化的交融地。在深圳,人们已越来越习惯于过“洋节日”了。这年的圣诞节,我们公司和其他几个有业务往来的公司举办了一个热闹的圣诞节,圣诞树上彩灯连成串,树枝上悬挂着各种饶有情趣的精巧玩具。音乐响起来,是《维也纳的森林》,那乐曲悠悠的,把人带到美丽的情境里。不少人走进舞场,跳起了舞。

  我一个人坐在舞厅边角的一个矮沙发上,看着那些快乐的人们,我感到了一种莫明其妙的怅惘。是寂寞吗?是孤独吗?我自己也难以解释。我微微地闭上双眼,让心灵宁静,把自己的情绪沉浸到《维也纳的森林》那舒缓的旋律里,再次体味“独处是一种美”。

  “小姐,请您跳舞。”一个声音传来。我眼开眼睛,看见自己面前站着一个外国人,他的汉语说得真好。

  我站起来,他牵住我的手,把我引入舞厅,很快地我们便融入旋律中。

  他告诉我,他叫汉兹,是德国人,在W公司供职,是电气工程师,到深圳已经两年了。

  他说:“深圳很美丽,有许多令人向往的地方,这个城市和世界上任何城市相比,都不逊色。作为深圳人,你真幸运。

  我很惊异他的汉语讲得这么流利,甚至比电视上常出现的那洋笑星“大山”说得还好。假若闭上眼睛听他说话,你一定不会认为他是个外国人。

  汉兹的舞跳得并不好,可以说有点笨拙,磕磕绊绊的。我只得主动地带他。他来自那音乐的国度,乐感很好,但是看得出来,在舞场上他的实践并不多。

  他说他虽然是德国人,但却有一半中国血统,他的母亲是德国籍的中国人,现在他的父母都在柏林。难怪他的汉语说得这么好。

  一曲终了,他把我送回座位,并到酒吧去端来两杯橙汁。他用那双蓝色的眼睛看着我,我不禁感到有点慌乱。音乐再次响起时,我们没有去跳舞。

  这次放的音乐是一支摇滚乐。屋里一下子灯全灭了,只有圣诞树上的彩灯闪闪烁烁。人们随着暴烈的音乐的节拍,击着掌,扭腰动胯地跳着舞,气氛很热烈。

  我喝着橙汁,掏出手帕擦了擦额头,感到有点燥热,汉兹说:“到外面走走好吧?”我点了点头,第一次,我这么顺从地跟随一个男子,而没有什么心理障碍。

  我们来到大厦外面的花园里,清朗的月光笼罩着花园里的白色的长椅,在这里能听到舞厅里狂热的乐声,我们沿着鹅卵石铺砌的小径静静地散步。

  汉兹很爱讲话,他滔滔不绝地说着他的工作,说着德国,并不时地打着手势。月光下,我看到汉兹的表情很生动,我总觉得,善于逻辑思维的德国人是庄重古板,冷漠而缺乏热情的,可面前的汉兹却完全不是这样,这也许是他有中国血统的缘故吧?

  他说着说着,忽然停住口,并不再往前走动。他问我:“你为什么一直不讲话?”他的口气里带着惊奇。

  我说:“话都让你一个人讲完了,我还说什么呢?再说,你也一直没给我一个讲话的机会。”我笑了,他也笑了,笑得很响,很有感染力。他说:“好好,从现在起,我一声不吭,完全听你讲,我做一只沉默的基围虾。”

  我又笑了,没有开口说什么,默默地往前走,他紧依着我,似乎耐不住寂寞,又热烈地谈起来,这回他说的是他的母亲。他说他母亲是个医生的女儿,从台湾去的德国。他说他的母亲很美丽,比所有的日耳曼人都漂亮,他说他心目中有了母亲这一偶像,便觉得一切女人都黯淡无光了。我想,这就是恋母情绪吧,在西方社会,这是种很普遍的心理现象。我觉得汉兹像个天真的孩子。

  我们在一张椅上坐下来,夜色如水,花园里曲径通幽,音乐声已隐隐约约了,不知不觉,我们已从这花园的东端走到西端。

  汉兹说:“你长得真像我的母亲。”他静静地看着我。我一激灵,原来他的恋母情绪在我这里找到契合点。我慌乱地站起来,我不能这样轻易地与人接近,尽管我对他一点儿也不反感。但我不能让这个大男孩扰乱了我平静的生活。

  我站起来往回走,走得很快。汉兹急匆匆地跟在我后面,他似乎一点儿也不明白我为什么要走,不住地问我:“你怎么啦,是不是不舒服?”

  我说:“没有,我觉得有点凉,回去吧。”

  我继续快步走着。他脱下身上的西服,披在我身上,我推让着。忽然,我站住,我面前站着我公司的两个女同事。她们惊异地看着我和汉兹。

  一个同事说:“我们到处找你,原来你躲在这里,这么热闹的圣诞晚会也不参加了。”她的话别有一番意味。

  我连忙解释,说只是出来透透风,并介绍说,这位叫汉兹,一块散散步,刚刚认识……

  我不解释倒好,越解释感到越不自然,脸涨得通红,竟有点儿语无伦次了。那两个女同事善意地笑起来,手拉着手跑走了。

  我生气地对汉兹说:“都怪你。”

  汉兹颇有些莫明其妙:“怪我?我怎么啦?”他天真地看着我。

  “你呀,真是个傻瓜?”话一出口,我便有些后悔,这话是不是太亲呢了?

  我今天是怎么搞的?

  晚会还没结束,我便走了。我把自己锁进那独有的小天地,四肢伸展开,在柔软的小床上沉思起来。

  我承认,我的情绪有了一点儿波动,这是不同以往的一股令人颤抖的激动。这股情绪缓缓地漫过心田,在全身弥漫开来,辛涩中带着一种甘甜。我意识到一种我未经历过的生活戏剧要拉开帷幕了,我辗转反侧夜不成眠。

  第二天一上班,就有电话找我。我拿起话筒,传来一个男子的声音,是汉兹!

  我觉得血一下子涌到脸上来了,低低地说了句:“你怎么把电话打到这里来了?”我感到办公室里人们的目光都看着我,我啪的一声把话筒挂上了。

  同事们都是些年轻的姑娘,她们和我开起玩笑:“哟,咱们的单身女贵族原来在搞秘密战争,不知不觉地就俘虏了一个鬼佬。”

  “你们不要乱讲哟,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我急哧白脸地说。

  “这有什么好奇怪的?你不要紧张嘛。又不是什么坏事情。昨天你走后,我们看到他在舞会上一副失神落魄的样子,好可怜哟。这个德国青年真漂亮,我要不是有了亮仔,我可要跟你争夺他呢!”同事中一位很新潮的小姐说。

  我知道越解释越麻烦,就索性不再说话。我坐下来开始操纵电脑,天啊!总是出错。

  下班铃声响了,我和同事们走出公司。刚一出大门我就站住了,我看见了汉兹,他手捧一大束鲜花,正站在公司的大门口。躲是躲不开了,我只好迎向他说:“你呀,真是的……”他把那束鲜花塞到我手上,说:

  “走,今天晚上我们去玩保龄球!”

  汉兹带着异域的魅力与气质,悄悄地走进我的心里。我知道自己已无力抗拒了,我陷进了那张缠绵的网里。独处的宁静被打破了,我和一切初尝爱情之果的女孩儿一样,开始经历焦渴、甜蜜、烦躁、快乐、幸福、苦恼等等在恋爱过程中会出现的种种情绪。

  汉兹时而像孩子般天真稚气,时而像父兄般深沉宽厚。他有时候会呆呆地看着我,一言不发,那神情十分痴迷,仿佛在看一幅圣母的画像。有时候,他又会把我当成个小娃娃,走路怕我摔倒了,喝咖啡怕我烫着了。甚至吃螃蟹他都怕蟹壳扎破我的嘴,而替我一点点剥开。我这个大龄独身女初涉爱河,有点乱了分寸,只好随波逐流,任汉兹左右了。

  一天,汉兹送给我一块怀表,那是一个铁锚形的基勒表。打开表盖,便看到表盖里镶嵌着一张小小的照片。汉兹说那便是他的母亲。我一看,那照片还真有点儿像我,我笑了。我已深深地理解了汉兹为什么常痴呆呆地像个孩子般看着我。

  我告别了独身女贵族的生活,开始跨入恋爱阶段。我想,我和汉兹或许是有缘份吧?否则怎么那么快就走到一起了呢?

  但是,在一阵急风暴雨般的热恋之后,我冷静下来的时候,静静地思索,我觉得我和汉兹之间仿佛还缺少点儿什么,直到几个月后,我才意识到正是那缘份。

  我们在相恋中,品尝到爱的甘甜。对于我这样的大龄独身女子,除了需要异性温存体贴乃至崇拜迷恋,更需要一种心与心的交流,这种交流能把认真对待感情生活的人扭结到一起。而我和汉兹之间虽有激情,却缺少真正的心灵的碰撞。他总是那样漫不经心,十分惬意,而热烈起来又十分偏执。他彬彬有礼,却又常常暴跞如场,然而躁动之后,他又会温柔似水。他就像喜怒无常的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又排浪滔滔。

  我走出独处的世界,结束独身女贵族的生活,是希望有缘份找到一个意中人,而不是一个大孩子。然而,心灵的默契因个人性格的偏执和民族文化的差异而受到阻隔。我开始怀疑,我遭遇的只是激情,而不是真的爱情。激情能给人带来迷幻,而爱情却应该地久天长。

  汉兹也开始有了变化,他总是拿他母亲来类比我。而我在他的心目中,不会高于他的母亲。他用他母亲的偶像模式来衡量我的一切,我慢慢地就失去了光彩。从他的眼神中,我明显地意识到这一点。

  我想返回自己独处的世界。

  于是,我决定和汉兹分手,汉兹也同意了。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们走进一家餐馆,那餐馆里静静的,几乎没有什么人吃饭。我和汉滋在依窗的一张餐桌旁坐下来。侍应小姐拿莱谱过来了。

  我只要了两杯干白葡萄酒,汉兹更简单,就要了一份泡菜。是极简洁极朴素的一餐饭。

  我举起杯,和汉兹碰了碰,一饮而尽。

  “还要吗?”汉兹问。

  “不要了。”我说。

  汉兹用孩子般天真明亮的蓝眼睛看着我,又是那种呆呆的神情了。这神情真让我惶惑,它曾使我夜不成眠。我闭上眼睛。用叉子挑起片泡莱,慢慢地嚼,酸辣中有点儿甜味。

  “咱们不分手了吧?就这样一直走到永远。”汉兹说。他总是这样,常常忽然间改变主意。

  我说:“生活的路很长,一个人走不寂寞,两个人结伴走也不见得有诗意。生活中这段插曲还是告一段落吧。”

  我点了一支歌——那是《一路平安》。

  汉兹两手捧着头,手指插进浓密的金黄色的卷发里。我站起来,向汉兹摆摆手,走出去了。我忽然想起了什么,又返回来,把那块基勒表放在餐桌上。

  我要走回我那宁静的小屋,在音乐和诗歌中陶醉自己。也许会有再一次的选择,也许会一个人走到永远。还是看缘份吧。生活中,谁知道会碰上什么事呢?也许,在某次晚会上,又会有个“汉兹”来邀我跳舞?

  我回过头来,看见汉兹站在餐馆的门口,他一动不动,若有所思地看着我。大概又拿我和他的母亲做比较吧?

  这个德国青年,真有意思。

  生活中有了这一段乐章,毕竟不是一件坏事,初恋的对象是个外国人,有不少人羡慕我,同时也为我和汉兹分手感到惋惜。

  “你丢掉的不仅仅是一个德国男孩子,而是你的灿烂前程!”女同事们警告我。找一个外国人为伴,便是找到一个阶梯,省去了许多无谓的奋斗。我知道她们是这样想的。世俗!

  我不愿让自己的生活有一丝不真实渗入,与其那样,我不如终生与电脑为伴。然而,独身女贵族毕竟有难以承受的重压。有了与汉兹的这段交往,我常常在暗夜里,感到一种从骨子里袭来的孤独,也许明天会更美好?但愿。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