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第九章 邪不祛正 二号头目落法网


  新总统上台坚持“引渡”.贩毒集团大动干戈.恐怖暗杀波及新闻界。总编辑家中枪战激烈.报社社长上班不得不坐防弹轿车。毒品检查站站长竟是贩毒集团头目.忠心耿耿的缉毒警察最后竟死在疯人院里。总检察长顺藤摸瓜一号头目落入法网。
  1986年,哥伦比亚新总统巴尔科上台之后,坚持对贩毒集团实行强硬的打击政策。但是,麦德林贩毒集团并没有由此而收敛。到1986年年底,暗杀活动达到了高潮。
  继退隐的反毒专家、哥伦比亚前缉毒警察局局长戈麦斯遇难之后,又有许多政府官员和军警界要人惨遭毒手。
  1986年12月10日凌晨,哥伦比亚上校警官桑利因为拒绝贩毒集团的贿赂,不肯放走一位被关押的贩毒集团头目,结果被杀害在自己的家门口。
  这时,麦德林贩毒集团一方面利用暗杀,大搞恐怖活动,企图将政府的禁毒态度改变,承认其走私毒品的合法化;另一方面,又利用舆论和法律,来迫使巴尔科总统废除他的前任同美国签订的“引渡条约”。
  1986年12月,哥伦比亚最高法院召集了全国57名高级法官,重新对“引渡条约”的合法性进行仲裁。经过3天激烈的论证和辩论,从所谓“严格的法律意义”出发,哥伦比亚最高法院最终作出裁决,认定“引渡条约”不符合哥伦比亚宪法。
  这种裁决,立即在哥伦比亚引起一片混乱。但是,巴尔科总统却严厉地驳斥了这种荒谬的法律依据和荒唐的裁决结论,以坚定的态度驳回了这一裁决,宣布这种裁决无效,并在电视台向全国人民呼吁:
  一新政府将坚持“引渡条”的规定,对贩毒集团和首恶分子决不姑息。
  巴尔科总统的态度,立刻得到哥伦比亚新闻舆论界的一致支持。
  在巴尔科总统发表电视讲话的当天深夜,哥伦比亚第二大报《观察家报》的总编室又是灯火通明。该报总编辑吉列尔莫·卡诺先生,又像1984年哥伦比亚司法部长拉腊遇难的那天晚上那样,破例在报社值班。在他的主持下,《观察家报》撰写了一篇重要的社论,对最高法院的这种裁决结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对总统巴尔科的禁毒决心大力支持和赞颂。卡诺先生在总编室等待这篇社论的小样出来,他将亲自进行修改和校对。
  1986年12月14目的《观察家报》,在头版头条以醒目的大标题,刊出了这篇义正辞严的社论。社论极大地鼓舞了哥伦比亚各界禁毒的决心,宣扬了社会的道德感、责任心和一种正气。但是,麦德林贩毒集团也对此恨之入骨,《观察家报》的总编辑卡诺先生,被埃斯科瓦尔亲手列上了暗杀的黑名单榜首。
  3天之后的12月17日晚7时,总编辑卡诺先生下班回家。他走出办公大楼,坐上他的小轿车驶上了大街。然而,就在他驶离报社还不到lbo米的街头时,加查亲自带着两名“死亡小组”的成员,又是乘坐两辆本田摩托追上他的轿车,用手提冲锋枪朝驾驶室一阵狂扫。
  卡诺身中数弹,被送往医院抢救。l小时后,这位仗义直言的总编辑卡诺先生便与世长辞了。
  仅12月份一个月时间,哥伦比亚就有150多名各界反毒品人上死于吸毒集团的暗杀之中。这一年的12月,被哥伦比亚舆论界惊呼为“黑色的十二月”。
  《观察家报》总编辑卡诺之死,激起了哥伦比亚人民极大的愤怒。12月18日,全国报纸、电台、电视台都停止工作一天,以示抗义。许多报纸除标上年月日的字样外,干脆发行一张空白的“号外”,表示对这位报界同仁和禁毒斗士的哀悼。哥伦比亚新闻工作者协会发出倡议,举行全国性的示威游行,并号召全国所有的新闻工作者,团结起来同贩毒分子进行坚决的斗争。
  在卡诺总编辑遇害的当天晚上,巴尔科总统连夜召开内阁紧急会议,制定反击措施。在24小时内,政府连续颁布37条法令,号召全国人民严厉打击贩毒活动,同时又在首都波哥大增加了l000多名武装警察,并配备了装甲车,四处出击,连夜追捕凶手和贩毒分子。许多吸毒集团头目和喽萝连夜纷纷出逃,远遁他乡。
  《观察家报》总编辑吉列尔莫·卡诺并不是麦德林贩毒集团暗杀的哥伦比亚新闻界的最后一个人。
  在卡诺被暗杀的前后,埃斯科瓦尔就十分注意哥伦比亚新闻界对毒品走私和暗杀案件的反应。他经常派人去街头的书报摊买来各种报刊杂志进行研究,收集有关贩毒集团活动的资料和报道,然后制定对策,或进行电话恫吓,或寄匿名信威胁,或者派出杀手跟踪追杀……无所不用其极。
  麦德林贩毒集团深知新闻舆论的威力和影响,因此,他们还通过与报社新闻部门内部的勾结,派人打入一些大报社内部,窃取一些记者发回的新闻稿件,以免将他们的罪恶活动曝光。同时,对那些禁毒态度十分坚决,并经常报道有关贩毒集团黑幕和罪行的记者进行盯梢和监视,一旦有机可乘使下毒手。
  通过这些活动,麦德林贩毒集团了解到,麦德林市的(哥伦比亚人)报社的社长胡安·莫尔蒂内斯,也同卡诺一样,是一位一贯与贩毒集团为敌的人。他的(哥伦比亚人)虽然在麦德林贩毒集团的老巢,但这家报纸却真是临危不惊,临险不畏,多年来,一直站在禁毒斗争的前沿,多次以得天独厚的第一手资料,刊发了大量的新闻,将麦德林贩毒集团的暴行,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许多影响和波及全国甚至全世界的重大新闻,都是(哥伦比亚人)报第一次玩新鲜。
  对于这样的一家报纸,麦德林贩毒集团开始采取“兔子不吃窝边草”的态度,对其置之不理。后来,埃斯科瓦尔见这家报纸的影响和对麦德林集团的威胁愈来愈大,便想采取收买的政策,使这个犟老头胡安社长改弦易辙,为自己唱唱赞歌,多报道一些麦德林贩毒集团“消灭贫民窟”计划的“丰功伟绩”,报道一些“巴勃罗大善人”的助贫扶弱的“善举”。
  于是,在卡诺先生死后不久的一天夜里,埃斯科瓦尔便在他的“黄金庄园”豪华的卧室中,一手搂着一位名叫黛安娜的情妇,一手拨动床头电话,同(哥伦比亚人)报社社长胡安聊了起来。埃斯科瓦尔说:
  “胡安先生,我想同您做笔生意,你干吗?”
  “你是谁?我可不是生意人,请不要用这样的口气和我说话。”胡安社长说。
  “哈哈哈……”埃斯科瓦尔拧了一把黛安娜的乳房狂笑起来,“什么这样的口气,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巴勃罗大善人……什么?不要放下,听我把话说完,我不是叫你去贩卖可卡因,我知道你是一位堂堂的报社社长,是不干这种粗活的。我要同你做的是报纸生意。”
  胡安社长一听是报纸生意,以为是埃斯科瓦尔要订报纸,便说:
  “这种生意可以做,你要多少份报纸,请同报社发行部去谈,他们会满足你的要求的。好啦,再见——”
  “慢!”埃斯科瓦尔连忙说,“这笔生意只能同你谈,发行部的人拍不了板。你听着,我要买下你的报纸所有的版面,并把它改成(麦德林人),我认为这样更好,不要什么(哥伦比亚人)。怎么样?你开个价吧!”
  胡安社长一听,当然明白了这位麦德林贩毒集团掌门人的意思,便大声说:
  “你没有资格同我谈这件事,你有什么资格谈麦德林人,所有的麦德林人的脸面和荣誉都让你和你的同伙毁了,你不配称麦德林人,再见吧,先生,祝你晚安。”
  胡安社长说完就搁下了电话,不愿再同这位大毒枭啰嗦了。他心里明白,自己可能会遇上麻烦。于是,便采取了一些防范措施。
  果然不出胡安之所料,几天以后,麦德林贩毒集团的人找上门来了。
  1987年7月的一天下午,胡安·莫尔蒂内斯正在家里休息,忽然听到有人重重地叩门。他心里一动,心想是谁这样无礼。如果是报社同事或其他朋友,他们会先来电话相约,至少会按门上的门铃,绝不会这样把门打得“咯咯”直响。
  他马上警觉起来,叫他的儿子何塞去门口看看。
  何塞是一位23岁的小伙子,是哥伦比亚摩托车赛车队的赛手,一副健壮的体魄和1、82米的个头,头脑特别灵光。他一听父亲叫他的口气不对,马上明白将会碰到什么事。他连忙戴上头盔,拿着一根马球捧走到门口,事先挂上门后的保险链条,然后将门打开一条小缝。
  还没有等他探过头去看外面是谁,一支手枪突然从门缝中捅了进来。
  何塞一见连忙大叫起来:“爸爸,有土匪,快开枪!”
  胡安一听,急忙抄起一支勃朗宁自动步枪,从一边移到门边。这支枪近日一直放在手边,里面的子弹总是填得满满的。
  他持枪来到门边后,顺势击落了那支伸进来的手枪,马上扣动扳机,朝着门缝向外猛射一阵。只听到门外有人“哎哟”一声,紧接着一阵子弹,打得包了铁皮的橡木门“扑扑”直响。
  胡安又换上一核子弹,再从门缝中扫过去。一时门外没有动静了,只听到几个人咚咚跑走的脚步声。
  胡安一边打电话报警,一边对儿子何塞说:
  “你快带上那支冲锋枪,守住后门,我去气窗那里看一下,他们很可能会从车库里进来。”
  胡安爬到气窗那里一看,果然见几个人正爬上一辆小汽车,绕到一边朝车库开来。他们开足马力,将那辆小汽车往车库门上撞,想撞开车库的门然后冲进来。可是,胡安的车库门是最近新换的钢板防盗门,非常结实,而他的小汽车又顶在车库的门背后,因此,那伙人撞了几下都没有撞动。
  那伙人见撞不开门,便打开车门跳下来,准备从车库旁边爬到屋顶上去,翻窗子进来。
  “何塞,快,朝他们开枪!”
  守在后门的何塞一听,马上朝车库那里瞄准目标,扫出一枝干子弹,打得那些人又缩回了车上。
  “打得好,孩子!狠狠揍一揍这帮家伙。”
  胡安兴奋地叫起来。
  退回车上的那伙人见这边停止了射击,又想从车上下来。何塞一见,又是一阵猛扫,又把他们打得缩了回去。
  如此三番五次,双方相持了好大一阵子,胡安父子俩紧紧守住后门,使对方没有办法爬下车来。正当他们想再次试一试时,大街上传来了“呜哇鸣哇”的警笛声。几辆警车正朝这里开来。
  那伙人见势不妙,不敢再在这里僵持下去了,便开着车子加大油门,将车库门乱撞一通,眼看无法得逞了,才开着车子,在警车赶到之前飞快地溜走了。
  胡安父子勇斗贩毒集团杀手的事迹,一时成了《哥伦比亚人》的头条新闻。许多人看到这条新闻之后都深受鼓舞,但更多的人都感到一种愤怒和恐惧。麦德林贩毒集团这次失手之后,更加紧对新闻界的迫害。只要一发现有哪位记者和新闻人士,在报纸上或在公开场合揭露他们的罪恶活动,他们就对这些人进行绑架或暗杀,甚至连这些人的家人也不放过。
  一种暴力和恐怖,充斥着麦德林、波哥大和整个哥伦比亚。
  哥伦比亚第一大报——(时代报)的社长埃尔南多·桑托斯,面对这种恐怖,不由得哀叹道: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不得不乘坐防弹汽车,我知道这很可能无济于事。但为了建设一个美好而清洁的家园,我和我的同仁愿意站在反毒前沿,对贩毒分子进行坚决的打击。”
  作为哥伦比亚新闻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社长,桑托斯的这番话和他的行动,立即赢得许多人的支持。哥伦比亚一些政府高级官员,在这位老社长的鼓舞下,也开始积极投入到打击贩毒活动的斗争之中,哥伦比亚由此又欣起了一股缉毒旋风。
  不幸的是,埃尔南多·桑托斯也同样没有逃脱麦德林贩毒集团对他的报复。
  1986年8月的一天,埃斯科瓦尔派出两名杀手冒充新闻记者,前去桑托斯家去“采访”他。在桑托斯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将他杀害在他的书房之中。
  埃尔南多·桑托斯的死,再一次让哥伦比亚新闻界震惊。哥伦比亚总统巴尔科在电视台再一次呼吁,所有有良知的仁人志上都要毫不留情地同贩毒分子进行坚决的斗争。他说,毒品走私已使哥伦比亚在全世界抬不起头来,这是作为一个国家的最大的耻辱。他对新任哥伦比亚总检察长的卡罗斯·毛罗·奥约斯说:
  “只要是贩毒分子,都要毫不客气地起诉、审判和引渡,你将理所当然地拥有这种特权。”
  卡罗斯·毛罗·奥约斯是1986年9月担任哥伦比亚总检察长的。奥约斯时年47岁,是同拉腊和戈麦斯一样的一位富有正义感的缉毒斗士。在对待毒品走私这个问题上,他的态度非常鲜明,既坚持对贩毒分子进行坚决的斗争,又积极主张将有确凿证据的贩毒头目引渡到美国。
  奥约斯就任总检察长的时候,正是麦德林贩毒集团暗杀最猖獗的时候,哥伦比亚的许多高级官员,面对这种暗杀都开始为自己寻找隐退的后路。
  比如哥伦比亚的司法部部长、拉腊的继任者恩里克·帕雷霍在位时,也积极主张打击毒品走私,被麦德林贩毒集团视为不共戴天的仇敌,扬言要使其成为“拉腊第二”。
  帕雷霍面对这种恫吓和威胁,不得不多次提出辞呈,要求辞职以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在他的要求下,哥伦比亚政府为了保护他,答应了他的要求,任命他为哥伦比亚驻匈牙利大使,前去布达佩斯“避难”。
  不过,帕雷霍即使辞去了司法部长的职务,也同样没有逃出暗杀的阴影。
  他去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上任不久,麦德林贩毒集团就派出两名职业杀手前去追杀。结果在布达佩斯街头,他被这两名杀手盯上了,向他连开5枪。
  帕雷霍就这样惨死在布达佩斯。
  麦德林贩毒集团的努力,通过暗杀和贿赂已经渗透到哥伦比亚社会的各个阶层,甚至在司法机关、议会和军队中,都找到了他们的代言人。
  1985年,一位名叫维克多·费拉的中校警官,被缉毒警察局调往波哥大市的反毒品检查站工作。
  费拉是一位忠心耿耿的缉毒警官,到任以后,他积极配合波哥大的缉毒机构,工作卓有成效。这时,他在工作中发现,这个检查站站长的两名警卫人员,都在秘密地为麦德林贩毒集团效劳,在为贩毒人员通风报信,出卖情报。在一次缉毒活动中,费拉还发现,被抓获的几名毒贩被他们悄悄地放走了两名。
  事发以后,费拉立即向波哥大检察院报告,要求上面派人来对此事进行调查。结果,检察院对此事还没有进行调查,费拉却被调离了这个毒品检查站。
  1987年,费拉继续向新上任的哥伦比亚总检查长奥约斯,报告波哥大毒品检查站站长和他的下属同麦德林贩毒集团勾结的事实。奥约斯收到费拉的报告之后,立即派出了调查组,对波哥大市毒品检查站站长及其下属进行调查。
  在事情还没有结果时,中校警官费拉却被解雇了,并被送进了疯人院。解雇费拉的那位官员声称,费拉多年来一直患有严重的精神病,是一位偏执的幻想者,不但不适合缉毒工作,还必须在精神病医院接受检查。
  调查小组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向总检察长奥约斯进行汇报,认为这里面有不可告人的阴谋。
  奥约斯得到这一消息,勃然大怒,立即派出他的副官尤斯,前往疯人院去找费拉,一定要把他从疯人院中解救出来。
  当尤斯带着几个人驱车来到波哥大西郊的疯人院时,他们见到的是一位真正的精神病患者。只见费拉蓬头垢面,面色黄鼎,呆痴的目光中露出一种绝望的恐惧。只要一有人叫他,他就浑身颤抖,跪在地下高举双手求饶,日里连连在说:
  “不……不……我什么也没有看见……那个女人真漂亮……”奶子真大,嘻嘻……,
  副官尤斯见昔日那位英俊潇洒的中校警员,居然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变成这个样子,心中非常难过。他见费拉经常说“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句话,便知道一定是有人对他进行了过度的惊吓和折磨,真的让他变得神经错乱了。
  他立即向疯人院的院长说:“我以总检察长的名义命令你,立即将费拉警官进行隔离,精心护理。在护理期间除你本人和你的医生之外,不能让他见任何人。要在一个礼拜内,让他的情绪得到稳定。下周一,我再来看他。”
  三天以后,副官尤斯接到疯人院院长打来的电话。这位院长在电话中告诉他,警官费拉已在昨天夜里,被人毒死在他的病室。
  尤斯一放下电话,马上向总检察长奥约斯进行了汇报。
  奥约斯知道,这完全是贩毒集团杀人灭口的阴谋。
  费拉之死,让这位总检察长认识到,哥伦比亚已病入膏肓,贩毒集团的黑手已伸进了国家的每个领域,到处都能窥见他们的幽灵。他决定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要以费拉之死为缺口,进行周密的调查,查出背后的黑手。
  于是,他立即下令,将费拉生前举报过的检查站站长、站长的警卫人员及费拉调离到新部门的同事,全部列入怀疑的对象,进行传讯,一定要将此事弄个水落石出。
  奥约斯的这一命令,得到了总统巴尔科的大力支持。在奥约斯的命令下达后的24小时之内,有关的嫌疑人员全部被缉拿,关押在波哥大缉毒警察局看守所。奥约斯马上命令警察局对这些人连夜进行讯问。
  讯问的结果,让奥约斯等人大吃一惊。原来这位波哥大毒品检查站站长,就是麦德林贩毒集团打入国家缉毒机构的一位小头目,他直接受麦德林贩毒集团的二号头目奥乔亚的指挥。在他打入缉毒机构内部的这些日子,先后放走了对多名贩毒人员,并将近50吨的可卡因由波哥大市放行,远销国外。
  波哥大毒品检查站站长立即被宣布逮捕。同他一起逮捕的,还有他手下的5名亲信。逮捕这位站长后,奥纳斯又下达一道新的命令,马上逮捕麦德林贩毒集团的二号头目奥乔亚。
  奥乔亚在麦德林贩毒集团中,其地位仅次于一号头目埃斯科瓦尔。但是,由于他很早就请于此道,进行走私贩毒。曾一度当过埃斯科瓦尔的“老板”。因此,他在麦德林贩毒集团中的地位并不亚于埃斯科瓦尔。只不过是他一般不直接从事毒品交易,大部分时间是周旋于波哥大上层国家首脑机关,主要是进行联络和贿赂活动,同时,还为埃斯科瓦尔出谋划策,共同策划较大的贩毒行动,充当埃斯科瓦尔的“军师”。
  所以,他同三号头目莱德尔的分工是一文一武——莱德尔直接指挥走私和暗杀,奥乔亚进行策划和外交攻势一一共同辅佐埃斯科瓦尔,从而,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共同支撑麦德林贩毒集团的“天下”。
  奥乔亚本人财富此时已达20亿美元以上,在1985年就被美国(福布斯)杂志列为全球前20名巨富之一。
  近年来,奥乔亚豢养了大批职业杀手和贩毒专家,专门从事绑架、暗杀和贿赂。他在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和第二大城市麦德林,运用金钱开道,贿赂和收买了大量的官员和警察。从经济界到政界、军界和法律界,几乎到处都有他的“内线”人物。这些人处处为他提供方便,通风报信,提供情报,为麦德林贩毒集团大开方便之门。
  通过这种关系,奥乔亚还将许多贩毒人员,安插到国家的缉毒机构,从中获得大量有价值的情报。因此,奥乔亚在麦德林贩毒集团中,虽然没有庞大的贩毒武装,但同样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许多重大的决策,都是由他同埃斯科瓦尔共同策划拍板的。
  1987年11月,奥乔亚控制的波哥大毒品检查站被破获之后,奥乔亚本人又遭到哥伦比亚警方的通缉。这时,麦德林贩毒集团一号头目埃斯科瓦尔便通知他,先来麦德林市郊的毒品基地卡利先避一避风头。
  11月21日,奥乔亚装扮成一位富商,驾驶一辆红色的法拉利超级跑车,风驰电掣地在高速公路上朝卡利方向疾进。
  奥乔亚是一位十分爱招摇的人,即使是在受到警方通缉的情况下,他也丝毫不注意收敛。在以前的日子里,他凭着手中的金钱,总是有恃无恐。真是要风得风,要雨有雨,吃遍黑白两道,几乎没有他奥乔亚办不成的事。他总认为,世界只要有了钱,就有了一切。所以,他从来都不在乎什么警察、官员、政府和法律。
  但是,这一次奥乔亚却碰到了麻烦,他的金钱战术没有得逞。
  红色的法拉利跑车,以每小时150公里的速度,在高速公路上几乎是在飞。
  这时,前面的一个收费站到了。一道红白相间的金属杆横在收费站的关卡上。收费站前站着几位武装警察,还有许多执勤的工作人员。
  奥乔亚远远地看到了这个收费站。他漫不经心地减速,利用惯性将这辆引人注目的法拉利跑车,慢慢地滑行到横杆上才停下。
  收费站的收费员是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她从窗口伸出一只漂亮的手来,接过了奥乔亚递过去的钱。
  奥乔亚的双眼紧紧盯着这只手,心里说:上帝啊,真是太美了
  收费员根本没有注意这一点。她接过钱之后,在微机上敲打了两下,然后输出一张收条。这时,她将这张收条和多余的2000比索从窗口里递出来。
  奥乔亚一见,只是接过了收条,而把那找回来的2000比索挡了回去。他一边不怀好意地推着那姑娘的手一边说:
  “亲爱的,不用找了,就算我送给你的见面礼吧!”
  这位收费员当然不会在执行公务时,在众目睽睽之下接受这种不义之财。她知道这样做,弄得不好是会丢饭碗的。于是,她又把钱送了过来,嘴里在说:
  “快接着,先生,你没看到我正在忙着哩!”
  由于奥乔亚这么推来推去的,耽误了几倍的时间,后面积了一大串的车子,在急不可耐地按着喇叭。有些司机正伸出头来往外看,不知前面发生了什么事。
  奥乔亚的行为引起了执勤人员的注意。几位武装警察走了过来,其中一位敲了敲奥乔亚的车窗对他说:
  “怎么回事?”
  奥乔亚正要解释,又听到那位警察对他说:
  “先生,请出示您的证件,驾驶执照、身份证!”
  奥乔亚一听,心里格登一下,心想,这下可麻烦了。但是,他毕竟是做大买卖的人,见过大场面。稍一思索,便镇静下来了。他马上微笑着说:
  “行,行,我马上拿给您!”
  他一边说一边在口袋里掏证件。结果,他掏出来的不是身份证,也不是驾驶执照,而是1亿比索的现钞。
  奥乔亚把这1亿比索,像递一支烟一样的递给那位警官,并对他说:
  “先生,这点小意思,买两包烟抽。我还要赶路呢!”
  那位警官一见,一时惊住了,旁边的几位警察也一时借了。心想,这家伙是谁啊?又有这么高级的轿车,又一下子掏出1亿比索来。
  正当大家猜疑时,奥乔亚心里也在想:看来今天犯了一个大错误,这些家伙马上肯定会明白自己是谁。
  果然,那位警官看了看奥乔亚手中的钱,又看了看奥乔亚那张保养得很好的脸,马上严肃地对他说:
  “先生,请把您的钱收起来,出来跟我们来一下。”
  奥乔亚一听,情知不妙,马上启动引擎想撞断前面的横杆冲过去逃走,并一只手淘出了一支手枪。但是,这一切都已经太晚了。还没有等他发动车子,“嗖”的一声,几声冲锋枪的枪口一齐对准了他,乌黑的枪口就像一只只愤怒的眼睛,随时都会喷出愤怒的火焰,将他和他的法拉利烧毁。
  “先生,你们这是干什么?”
  奥乔亚这时还想装糊涂,不再启动车子,而是向座椅的靠背上一仰,大声地说:
  “不应该这样对待一位有身份的公民,否则,我要控告你,警官先生!”
  “嘿,奥乔亚先生,请不要再装蒜了,下来跟我们走吧,我们是奉命在这里迎接你的。”
  那位警察说着,将手中的枪一挥,旁边的几位警察立即一拥而上,将一副特制的手铐套在奥乔亚的手上,把他从法拉利中拉了出来。
  紧接着,他们将奥乔亚推上停在收费站边的一辆警车,一路鸣着警笛,将奥乔亚押往当地的缉毒警察分局。
  缉毒警察将奥乔亚在这个看守所中关押了两个小时,并没有对他进行审讯,而是将这一消息打电话向总检察长奥约斯作了汇报。奥约斯一听,马上命令他们将奥乔亚押往波哥大。
  三个小时之后,奥乔亚被关进了波哥大南郊的皮科塔单人监狱,被重兵严加看管起来了。
  麦德林贩毒集团的二号头目奥乔亚的被捕,不但震动了整个哥伦比亚,而且也惊动了美国。因为这是哥伦比亚当局在打击毒品走私以来,所取得的一次最大的胜利。在过去的十多年内,哥伦比亚当局尽管采取了许多次强硬的行动,甚至包括大规摸的军事行动,但是,对贩毒分子的打击一直是收效甚微,对麦德林贩毒集团并没有造成致命的打击。这次,总算逮住了一条大鱼,麦德林贩毒集团也许将会由于奥乔亚的落网而分崩离析。
  美国缉毒总署听到这一消息后,马上发来贺电,祝贺哥伦比亚禁毒行动取得了重大成果,同时,根据双方签署的“引渡条约”,要求迅速将奥乔亚弓随到美国受审。
  奥乔亚的落网,的确让麦德林贩毒集团大为震惊。一号头目埃斯科瓦尔在奥乔亚落网后的第二天下午,立即在他的“黄金庄园”召开了紧急会议。出席这次会议的有三号头目莱德尔。“死亡小组”的组长加查和其他各个毒品基地的大小头目五十多人。
  埃斯科瓦尔在会上作出了如下部署:
  一、加强暗杀、绑架行动,争取以人质来换取奥乔亚出狱;
  二、收买一切有联系的官员和法官,尽快阻止引渡奥乔亚;
  三、对总检察长进行恫吓和威胁,迫使他将奥乔亚无罪释放;
  四、立即调兵遣将,在暗杀、恫吓和威胁无效的情况下,武力解救奥乔亚。
  “黄金庄园”的紧急会议之后,麦德林贩毒集团立即兵分数路出台,大小头目各显神通,波哥大、麦德林等许多城市,一时又血雨腥风,暗杀、绑架事件频频发生。许多警察和政府官员都遭到袭击,波哥大在奥乔亚落网后的一个星期内,先后有12名警官丧生,5名法官被绑架。
  贩毒分子扬言,奥乔亚被关押一天,就杀死10名法官和警察,直到他恢复自由的那一天为止。
  为了给政府当局造成更大的威胁,11月27日,麦德林贩毒集团竞丧心病狂地炸毁了一架波音747航班客机,致使飞机上100多名乘客和6名机组人员、12名空姐全部罹难。
  11月27日这天清晨,一架从波哥大国际机场起飞的波音747客机,在起飞后5分钟发生爆炸。事后麦德林贩毒集团专门负责暗杀的头目加查声称,这是他的“死亡小组”的第一次“特别行动”。炸毁这架客机的原因,是因为这架飞机上有5名缉毒警察,其中有两名就是11月21日在收费站亲手逮捕奥乔亚的警官。
  贩毒分子的这种穷凶极恶,并没有动摇哥伦比亚当局,尤其是总检察长奥约斯尽快审讯奥乔亚,并将他引渡到美国去的决心。
  面对政府的这种强硬态度,埃斯科瓦尔立即同莱德尔商量对策,决定改变策略,由暗杀转向收买。利用“可卡因美元”的魔力,去收买那些有可能直接参与审理奥乔亚一案的法官和在监狱中看守奥乔亚的看守和警察。如果在法庭上不能争取到奥乔亚无罪释放,就争取在监狱中将他劫持。总之,无论如何不能让这位麦德林集团的二号人物,落入美国警方之手。如果奥乔亚一旦被引渡到美国,那么不仅他本人从此难见天日,在美国的监狱中终老余生,同时,对其他所有的贩毒集团的大小头目,都是一种沉重的精神打击,而且还会冲击他们在海外的毒品市场,造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这将对他们的“可卡因事业”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
  埃斯科瓦尔这种及时的“调整”,不仅改变了奥乔亚的命运,而且使他们的贩毒集团又起死回生。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