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分析:98暴雨水情释疑

  我国长江、嫩江等流域1998年夏发生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牵动着 亿万中国人民的心。人们在关注灾情的同时,也迫切希望了解,为什么今 年会发生特大洪水?为什么洪峰一次接一次,而且持续时间长?

  今年6月以来,江南、华南大部地区出现强降水天气,部分地区形成 洪涝灾害;东北以及华北北部地区也较往年雨水多。气象专家说这主要是 由于北方冷空气和南方暖湿气流共同影响所致。

  气象学家发现,今年长江全流域性大洪水主要是因大气环流异常变化 造成的,西太平洋“副高”起落失常、分别长达半月之久的两段“梅 雨”,是酿成破记录洪水的直接原因。这次洪灾早在去年冬天就已经初露 端倪,去年12月的冬汛,今年3月开始的春汛(比正常年份提前一个 月),造成南方地区冬春季雨水偏多,江河水位普遍偏高。同时,也使各 地农田水利建设受到一定影响。虽然4、5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相对正 常年份偏少,但是从6月开始的两次大降水使形势急转直下:第一次是6 月12日到27日,江南地区开始频繁降雨,雨带在江西、湖南、福建等省 徘徊,造成这些地区防汛形势紧张,多数江河湖泊达到历史最高水位;第 二次大降水开始于7月20日夜晚,武汉出现大暴雨。随后,江南北部、四 川东部等地接连出现长时间的中雨、大雨,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大暴雨, 一直持续到7月31日。这一次大的降水使本已长时间超过警戒水位的长江 干流难堪重负,加上长江上游下来的五次洪峰以及中游洞庭湖水系的澧 水、沉江,鄱阳湖水系的乐安江、昌江、修水等河流大流量汇人长江,致 使长江水位持续升高、长期不退,最终酿成1954年以来长江全流域性的特 大洪水。

  那么,今年长江流域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长期大量的降水?陆均天认 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可以说“罪魁”是副高,即副热带高压。6月的洪 水主要是由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造成的,尚属正常;而7月的降水则 归咎于副热带高压的南退东移,赣、闽、湘、桂等省的一些地区降水量之 大,持续时间之长,是近几十年来罕见的,这就属于反常现象。正常年份7 月下旬,长江中下游地区应该处于副高控制之下,进入伏旱,出现高温少 雨天气,雨带应该北移。但是在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副高南退东移,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处于副高边缘,暖湿气流与北方冷空气 相遇,必然形成降水。况且今年南方输送的水汽充足,于是在长江、两湖 盆地及以南地区,再次出现暴雨,形成严重的洪涝灾害。万幸的是,目前 为止,今年台风出现次数较少,而且登陆时间比往年都晚。不然,台风带 来的恶劣天气,无疑会使长江防汛雪上加霜。

  长江流域已经经历了6次洪峰,而副高仍然没有后撤的迹象,长江上 游和中下游地区仍然会有降水。尽管形成像6月、7月那样大规模降水的可 能性不大,但由于上游己长时期降雨,加上植被破坏等因素,蓄水能力较 弱,一场中雨也可能形成洪峰下泻,因此形成新的洪峰的危险依然存在。 而且中游长江堤防经过50多天浸泡,已经经不住风吹雨打,抗洪形势不容 乐观。

  气象学家认为,从气象学角度上说,今年长江大水的起因,几乎完全 一样。气象学家将今年6、7月份和1954年同期的气象图比较后惊奇地发 现,这两年6、7月份的大气环流极其相似:6、7月间西太平洋“副高”的 平均位置都稳定在“梅雨”位置上,也即北纬20度上下的华南地区。而常 年7月“副高”已在北纬28度以北的长江流域。这样一来,本应是华北雨 季的降雨却落至江淮流域。今年与1954年不同的地方在于,今年7月上半 月“副高”曾光顾长江流域半月左右,梅雨中断,暴雨停止,使长江干流 及两湖盆地的水位稍有下降。如果没有这段晴热高温,其后果不堪设想。

  对于今年长江流域的大量降水,气象部门早在3月份全国性的会商会 上就已作出了比较准确的预报。在防汛抗洪过程中,中央和地方各省气象 台也及时发布了一次又一次准确预报,为防汛指挥部提供了科学决策,受 到广泛称赞。但是,陆均天警告说,气象预报只能预测灾害,不能消除灾 害。通过预报,可以提前准备,避免人员伤亡,尽量减少损失,但预报即 使百分之百准确,灾害的到来仍然无法避免。而且,同样多的降水,以前 可能不会成灾,现在则难以预料。除了水利建设,还受环境保护等因素影 响。因此,长远来看,要减少灾害,还应加强综合治理,走可持续发展之 路。

  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干流水位居高不下。据专 家分析,其中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持续时间较长的强降雨。6月底,地处长江中游的洞庭湖、鄱阳 湖湖区接连出现强降雨,加上不断接纳支流来水,致使长江800多公里的 江段超过了警戒水位。而此时,长江的第一次洪峰尚未出现。此后的一个 多月时间里,地处长江上游的四川东部和三峡区间,又连续出现强降雨。 同时,长江全流域也出现了数次强降雨。一时间,天上地下,大量的来水 滚滚涌人长江。

  其次是洪峰来势猛,洪峰间隔短。第一次洪峰宜昌报峰的时间是7月2 日,16天后的7月18日,第二次洪峰出现,紧接着,7月24日第三次洪 峰宜昌报峰。8月7日,第四次洪峰出现;8月12日,第五次洪峰出现;8 月16日,第六次洪峰出现。前两次洪峰过后,湖北宜昌以下的中下游江段 全线超过警戒水位。上游来水源源不断,下游退水缓慢,洪峰一浪追着一 浪。长江中下游江水呈现出“上压下顶”的态势,于是,水位急剧上涨, 久涨不落。

  第三,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差,中下游因此遭殃。由于长江上游的岷 江、嘉陵江流域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森林吸纳雨水的能力减弱,大量雨水 直下江河。水土流失又导致泥沙俱下,河道湖泊淤积,加重了长江中下游 防洪的压力。

  第四,行洪蓄洪区域大幅减少。据介绍,长江流域承担蓄洪重任的八 大湖泊面积比50年代初减少了33%,减少面积达5500多平方公里。长江 一些支流的堤坝加高加固、湖区蓄洪能力的锐减、支流洪水水量的猛增, 使水都积蓄在长江干堤之内,再加上下游洪水的顶托,使长江干流水位居 高不下。

  第五,中下游退水缓慢。长江中下游退水缓慢和长江的上下高程落差 小有着直接关系。和长江6300多公里的长度相比,它的上下落差却不大。 宜昌是长江上中游的分界点,它离长江入海口1800多公里,而上下落差高 度才50多米。农历大潮又使下游江水受到顶托,这样上压下挤使得长江中 下游积蓄的江水退水缓慢。

  国家防总办公室的专家分析,尽管今年长江洪水的超额洪水目前还不 及1954年1023亿立方米的超额洪水量,但这次洪水给长江中下游造成的 压力超过1954年的大洪水。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长江经 济带在迅速崛起,为了确保长江中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中央确定了 严防死守、力保长江干堤的方针。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