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第五章 在特维尔谍学校

13

            场内的灯光一熄灭……她产生了
            一种强烈的受骗上当的感觉。

  克格勃的特务训练学校,从小到每期仅有三十名学员的常年培训班一直到占地面积达数百平方里的“特务城”,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二百多所之多。其中比较出名的有——加茨拿特务城。
  契他伊斯卡雅特务城。
  帕拉霍夫卡特务城。
  史吉普那雅特务城。
  沃斯托兹那雅特务城。
  诺瓦雅特务城。
  苏育兹那雅特务城。
  库切诺特务学校。
  迪捷科伊赛格特务学校。
  马伊斯科伊特务学校。
  史古尔达特务学校。
  马克思恩格斯学校。
  列宁技术学校。
  KGB高级学校。
  国内防谍局训练学校。
  库金诺KGB训练学校。
  屠格切夫GRU特别部门训练学校。
  列宁格勒谍报学校。
  特维尔谍报学校。
  黑海情报学校。
  基辅女特务特别训练学校。
  拉狄波夫海事破坏训练学校。
  华宁破坏训练学校。
  泽德尔斯丘尔·格罗斯一道思谋报政工学校。
  KGB莫斯科特别破坏训练学校。
  敖德萨桥梁破坏训练学校。
  丘尔金谍报学校。
  伏罗尼兹铁路破坏训练学校。
  北高加索特别谍报学校。
  安德烈上校送傅索安去的特务学校,是上述所列特务学校的一所——特维尔谍报学校。这所学校坐落于距莫斯科北侧一百多公里的特维尔市郊区的伏尔加河畔。由安德烈上校的一名警卫驾驶的轿车在驶行一个多小时后,来到一个三岔路口。傅索安从车里看见迎面路边竖着一块和巨型广告牌不相上下的木牌,白色底板上写着两行黑色粗体字,后面是一个大大的惊叹号。后来,傅索安摘掉俄文文盲帽子后,才知道上面的字是:向右行驶的车辆一律停车验证!
  因为,右侧公路只通往克格勃特维尔谍报学校。
  轿车在路边一座水泥检查亭前停下,从亭里走出两个穿交通警察制服的男子,其实,他们是克格勃第九管理局也就是警备管理局的警卫人员。验证,不是验车辆执照、驾驶执照,而是查验克格勃总部颁发的特别通行证。安德烈上校把特别通行证交给“交警”,他们仔细察看核对后,又把证件插入窗台上的一个体积和普通半导体收音机差不多大小的仪器,按了一个键钮,仪器内部发出几下轻微的声响,证件被自动退了出来。这是自动摄影机,凡是进出特维尔谍报学校的每一拨人所出示的特别通行证,都将被留下彩印件。验过证件后,轿车左拐弯向前行驶,一会儿来到公路尽头,那里有一座十分气派的大门,侧面粗大的门柱上挂有一块长长的木牌,上面写着一行字:特维尔特种物质研究所。大门外两侧各有一个岗亭,分站着两个穿苏联陆军士兵制服的持枪士兵。轿车停下后,一个士兵走上前来再次查验通行证。据说,所有克格勃特务学校对外界都是严格保密的。即使是苏共中央委员到这里,没有一张特制的通行证,也别想跨过武装警卫的岗哨一步。
  轿车驶进大门,又在警卫室门前停下。警卫室里值勤的是穿便服的克格勃官员,他不再查看通行证,却让安德烈上校拿出军官证和介绍信,验看后留下了介绍信。这时,安德烈的两名警卫被请下轿车,待在一间休息室里,由安德烈上校亲自驾着轿车把傅索安往里面送。
  轿车在一条宽阔、洁净的石板大道上行驶,两旁全是高大挺拔的树木,组成密密的林子。傅索安入学后知道,这些树林实际上是一道道隔离带,在树林的另一侧,有宽敞的草地,备有各种运动器械的健身场,大大小小的湖泊和一座座山丘,供特务学员锻炼身体和练习多项特工活动技能。一会儿,轿车驶至一个操场上,停了下来。傅索安看见操场的一侧露出几幢三层大楼,外面筑有三米来高的红色砖墙,门口也站着岗哨,不过穿着克格勃的军服,腰间佩着手枪。
  安德烈上校下了车,示意傅索安也下车,握着她的手说:“我就送你到这里了。你自己过去,会有人接待并安排你的。”
  傅索安觉得这个苏联老头是自己叛逃来苏后遇到的所有人中最好的一个,是他给自己送来了命运转折的喜讯,她和他虽然相处才短短数小时,但已经似乎对他产生了感情,现在冷不防要突然分离,她感到有些难舍。她不知道进入前面那道大门之后,等待着自己的是什么,姑娘天生的对异性的依赖性使她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所处的环境,她唐突地、撒娇似地望着安德烈上校:“首长,您不能陪我进去吗?”
  安德烈上校沉下了脸:“不行!”
  傅索安一怔,顿时清醒过来,像是为了掩饰自己的失态,她又问了一句不应该问的话:“那么,我们还会见面吗?”
  安德烈上校倒未见怪,想了一想,说:“看吧。也许,我们还会见面的,但是……”他摇摇头,没再说下去,改口道:“再见!”说着,转身上了轿车,关上车门,发动引擎,驾车而去。
  安德烈上校的预测后来竟意外地得到了证实,后来,当克格勒决定把傅索安从克格勃对外谍报局调往新设立的“契他伊斯卡雅特务学校”去担任教官时,来找她谈话的就是安德烈。
  傅索安站在那里,用目光尾随着安德烈上校的轿车,直到完全消失了,这才转过身来,向特维尔谍报学校的大门走去。校门内的警卫室里,走出一个克格勃少尉军官,他用泛着笑波的淡蓝色眼睛望着博索安。傅索安连忙朝他鞠躬,用俄语说:“我是傅索安,安德烈上校命令我来向首长报到。”
  少尉说:“好的,请你跟我走。”
  对方眼睛里的笑意对于傅索安来说,起到了镇静作用,她那跳得过于快的心渐渐慢了下来,跟着少尉来到了距校门十几米距离的一幢建筑物——特维尔谍报学校接待室。一名也佩着少尉衔章的克格勃军官已经等在那里,他没有用眼光来表示笑意,但说话语调比较和蔼,还透着客气:“哦,你来了!说明一下,这里是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特维尔谍报学校,现在,我代表学校对你履行入学手续,这是对每一个新学员都必须履行的。请坐!”
  傅索安说了声“谢谢”,在沙发上坐了下来。
  按照克格勃对苏联本国的特务学员的入学规定,特务学校的入学手续共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新学员进行“口试”。口试内容是从出生年月日问起,一直问到个人生理、身体上的隐密直至男女私生活。新学员必须毫无隐瞒地回答所有问题,如果有丝毫隐瞒或者说谎,担任考官的接待军官会立刻知晓,因为他手里掌握有各级组织严格审核过的档案材料。只要受试者的回答中,有一个问题的内容与档案记载不符,或者稍有出入,此人就立刻被认为是“不可信赖”的,他的特工道路就此拦断。
  第二部分是“入学试”。只有能够通过第一部分口试的新学员,才获得资格参加“入学试”。入学试是一次正常的总常识测验,目的是弄清每一个学员在这之前的受教育水准、知识水平和精神上的警惕性。一般说来,几乎全部学员都能通过这种考试,因为他们都是经各级组织通过层层筛选挑出来的优秀分子。
  通过入学试后,这个学员便算被批准正式入学了。这时履行入学手续的第三部分:填写一份学员表格。这份表格将被收进克格勃档案资料部的档案库,作为克格勃的机密而水久保存。
  但傅索安在履行这些手续时其内容被打了折扣,口试部分由于克格勃对她的调查毕竟有限,所以只稍稍问了问。入学试原本是要照章办事的,但一则傅索安的俄语水平有限,难以完整地表述,二则她在中国所受的知识教育和苏联有所差异,考官也弄不大清,就马马虎虎问了几句走过场算了。学员表格,傅索安在安德烈上校手里已经填过,这里也就不重复了。
  这样,傅索安就算正式人学了。不过,在送她去寝室之前,接待军官又把她带往校长室,签署了一份保证书。保证书是用俄文印的,傅索安不认识,一个穿军官眼的女秘书模样的苏联女人给她读了一遍。傅索安凭自己的理解听下来,其内容大意是:保证在特维尔谍报学校里遵守纪律,不论什么时候,都不同别人通信。不以任何方式、方法、形态,将学校的情况告知或泄露于外人。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专心致志搞好学习,不让任何事情使自己的努力和精神分散,要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里成为专家。
  女秘书读完,问道:“听清楚了吗?”
  傅索安点头:“听清楚了。”
  “在这里签上你的姓名。”
  签名之后,又按上了左右两个大拇指的指樱。
  之后,接待军官唤来一名卫兵,把傅索安送往学员寝室。学员寝室设在一幢大楼里,一、二、三层住男学员,四层、五层住女学员。
  不论男女学员,都是两个人一间,室内有床、小柜、写字台、椅子和一张双人沙发,还有一台彩色电视机,但那是由校方统一控制频道的。
  和傅索安同一寝室的是个越南南方姑娘,叫阮春芳,二十一岁,她已经入学一年,俄语说得很好,还能借助字典阅读俄文书籍和报纸。阮春芳是怎么来到苏联并且进这所学校学习的,直到她离开特维尔谍报学校也没对傅索安说起过。同样,傅索安也没向她透露过自己的来龙去脉。
  特维尔谍报学校是克格勃总部所办的一所短期间谍学校,主要招募苏联本国学员,也吸收外国加入苏联籍的学员,通常所占的比例不超过百分之十。按照专家制定的教学大纲,每个学员在该校接受十八个月的训练,训练课程有三个主要内容——一、主要科:数学、化学、物理、绘画、速写、地理、外国语言、外国经济、外国文学、政治常识。(外国指特定的国家,由不同的专家进行不同语言的教授。)二、军事科:射击、格斗、爆破、外国军事组织的编制、军备设施、仪器及多种多样的资料、外国领导人的传记情报(包括每个关键领导人物的详细资料,以至生活习惯和特征)。
  三、特别科:地形学和地志情报、地图阅读法和地图连写法。
  摄影,包括冲洗和放大,以至缩制微粒胶卷。无线电收发报。搜集情报方法。报刊审阅法。无线电修理技术。使用女色、酒和药物的方法。绘图学和情报影印术、通讯联络方法,包括用隐形墨水在地图上绘制秘密符号和注解,在玻璃片上写隐形的情报笔记一类的特别技术。文件保安措施学。海外情报通讯学。窃听技术。开各类锁具。募集、招罗和训练“眼线”。反间谍训练,包括保安工作,跟踪技巧,越狱方法。审讯和反审讯方法。野外生存方法。如何组织和领导间谍网。煽动宣传方法。解围、自救和逃跑的方法。
  暗杀与捕俘技术。跳伞训练。学习有关指定国家的风俗习惯、礼仪和环境的情况。药物学,包括使用毒药和毒品、麻醉药的方法。
  回返方法,即合法和非法潜入外国的间谍怎样逃回本国的方式,也包括用合法和非法的方法返回大本营。
  由于特务学员入学时间先后不一致,特维尔谍报学校采劝滚动式”教学方法,即授课不按顺序,学员入学时在教什么内容就让其学什么内容,然后“滚动”下去学其他内容,学完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全部内容正好十八个月,考试成绩合格就毕业离校。一般说来。
  每个学员都能考合格,因为事先教官如果发现谁在哪门课程上显出力不从心的端倪,马上会采取对症下药的方法,缺什么补什么,加班加点开小灶。同时,伙房也专门根据营养师特地为该学员所配的食谱供应特殊膳食,以迅速补充脑力和体力。这样,这个学员很快就能跟上去,在考试时获得合格。也有不合格的,则以补考来弥补。
  以上所列的课程中,有一门是不考试的,但在十八个月中却是每天要进行训练的,那就是军事科目中的“格斗”。教官为了便于学员能够从心理上接受格斗这个概念,在授课时称为“自卫术”这门课程包括技击的防卫和进攻的招术,拳击术和柔道,摔跤和擒拿术。“自卫术”教授在第一个月中,上述内容仅从理论概念上进行,行动上是进行体育锻炼。克格勃的特工训练专家有个理论:只有身体状态极端良好的人,才可能有高度的警觉性,精神的健全有赖于身体的健壮。所以,最初一个月的体育锻炼是绝对不可少的,这对于傅索安来说,无异于是一个十分痛苦的开端。
  每天早上,东方天际刚露出一丝鱼肚白的时候,傅索安就被教官通过装在床头的喇叭唤醒了,于是,她必须在二分钟内穿戴齐整,三分钟内跑下楼,立正站在教官面前。
  教官是一个三十多岁的瘦高个子,精悍得像一头豹子,其精力充沛程度,是傅索安以前和以后都从未见识过的。傅索安常常在夜间10点半就寝前还看见他在学校俱乐部的拳击房里打沙包,而仅仅过了六七个小时,就又听见他雄性味道十足的催命鬼吼声了。
  和傅索安一起参加体育锻炼的,是两个苏联男学员,看上去都是瘦瘦弱弱,以傅索安的眼光判定是根本不能当特工的,但不知怎么也被招进了谍报学校。
  体育训练是以长跑开始的,第一天跑三千米,第二天跑三千五百米,第三天跑四千米,第四天跑四千五百米,第五天跑五千米,之后一直保持这个运动量。每天跑完这些规定的距离所用的时间是那个教官所控制的。教官总是在前面领跑,掌握着速度。当学员跟不上时,他就发出豹吼,威胁如果跟不上,就要送到禁闭室去“品尝特别的滋味”。傅索安过去在中学里曾是校运动队队员,身体素质也一贯强健,但是刚开始时还难以胜任,每天气喘吁吁,胸口发胀,连气管都隐隐作痛,心脏则似要从喉咙口往外蹦似的。幸亏她的两个同伴比她还不如,所以,她所挨的斥骂要少一些。
  最初一星期,傅索安每天上下楼梯时就觉得两条腿不听使唤,躺下时酸痛得难以忍受。后来拭了些校方提供的一种绿色药液,才算减轻了些,夜间可以安然入睡。从第二个星期开始,训练项目又逐渐增加了。根据教学大纲中提出的把学员“锻炼成钢铁般坚强,能克服艰苦的环境”的要求,教官又安排傅索安三人攀越垂直的墙壁以及其他一些极难逾越的障碍物,在各类屋顶上行走,从二楼、三楼跳到地下。不久,又进行全副武装的越野跑,必须爬过杂草丛生、蛇虫遍地的沼泽地,游过水流湍急的河流,在崎岖的山路上奔跑,快速通过长长的独木桥。在进行这种训练时,只要有一个失误,就必须加倍重做,直至达到教官的标准为止。
  傅索安在进行上述体能训练的同时,还在参加五门课程的学习:数学、物理、射击、地形学以及无线电收发报。由于她是全校学员中俄语水平最差的一个,校方认为必须要让她迅速掌握俄语,否则将会影响其他科目的学习,所以,给她配设了一个业余俄语教员。傅索安没有想到,这个俄语教员竟会和她产生感情,结果差点闹出一场桃色风波来。
  这个俄语教员也是特维尔学校的特务学员,比傅索安先入学一年。这是一个看上去文质彬彬的年轻男子,无论用东方人还是苏联人——特别是异性——的眼光来看,他长得挺帅,特别是那双眼睛,看起人来闪着一种温柔的光波,想象力丰富些的人比如傅索安之流会觉得这是一双会说话的眼睛,每时每刻都在说着悄悄话。
  他叫马力德,二十六岁,苏联俄罗斯加盟共和国秋明市人,毕业于基辅机械学院,然后到秋明市的一家工厂担任助理工程师,一个车间的党支部副书记。马力德的父亲是苏共秋明市委的干部,担任着一个什么职务,所以他也算是干部子女。这样,在克格勃招募特工时,就物色到了他。审查下来,一路绿灯,去年就来特维尔谍报学校了。由于马力德在入学前是苏共基层干部,又是干部子女,所以入学后他被校方指定为学员第一支部的支部书记。
  马力德被克格勃选中入学前,刚刚结婚。新婚小别,已是人生憾事,而他却是久别,自是愁上心头。入学以后,马力德经常思念妻子,确切点说是渴望得到异性。特维尔谍报学校不是没有异性,女教官女学员都有,特别是女学员,个个都是长相出众,但马力德鉴于学校有严格的纪律约束,找不到和她们接近的机会,又考虑到自己的支书身份,想给校方留个好印象,毕业分配时去个好的岗位,所以一直强熬欲火,没有拈花惹草的行为。特维尔谍报学校对学员的在校表现监控得极为严格,马力德的表现被校方认为是“值得信赖的”,所以,这次给傅索安物色业余俄语教员时,经过反复考虑,决定选中他。以知察内情的旁观者的眼光去看,这也是校方为了加强对博索安的政治思想教育,因为校方知道博索安是如何当特工的,他们有责任把她培养成一名好特工,以对安德罗波夫负责。否则,单从教俄语来说,他们是完全可以挑选一名苏联女学员的。
  却说马力德接到通知,真是喜从天降,他早已注意到这个新来的女学员,为傅索安的姿色所倾倒。在他看来,傅索安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东方美人”,他决心乘校方给的这个机会,把傅索安偷偷地搞到手。马力德是过来之人,知道怎样行动。他当时还不清楚傅索安是从中国叛逃过来的,只以为是通过其他途径辗转来苏联的,但有一点他却是把握得准的:像傅索安这样一个女孩,独自处在异国的这么一所特殊学校的环境中,她的思想深处肯定有一定的苦恼,肯定渴望寻求一种寄托,一种依附。于是,马力德决定从这方面着手。每天二十四小时中,马力德大约有四至六小时可以和傅索安待在一起,他利用教俄语的机会,不显山不露水地向傅索安献殷勤:傅索安的小腿跑肿了,他带她去医务所治疗,又给她用热毛巾敷;教官要安排傅索安进行野外爬山涉水了,他画了地图,教她如何通过那些地形复杂的位置,以免失误,被教官罚重做。晚上去俱乐部活动,教傅索安跳俄罗斯舞和欣赏苏联古典音乐。傅索安劳累过度,胃口不好时,他又去校长室要来批条,特地让小伙房给她做了美味可口、营养丰富的中国菜。特维尔谍报学校每月给学员发一次相当于当时苏联社会上一般工薪阶层工资三倍的津贴费,让他们在学校里的特价商店(商品比社会上丰富而便宜)自由选购商品,马力德每次陪傅索安去商店时,总是抢先付款,让傅索安把卢布留着。
  这样大约过了个把月,傅索安在俄语水平快速提高的同时,内心深处对马力德产生了一种特别的情感。这种情感可以说是感激,但在感激的后面还似乎有一种另外的含义。反正,傅索安只要一想到马力德,心里就会产生一种甜滋滋的感觉,这种感觉在以前是从未有过的。
  马力德长着一双“会说话”的眼睛,这双眼还有一种功能,就是善于读懂别人眼睛里传递过来的信息。他从傅索安的眼睛里发现这个“东方美人”对自己的好感,不禁心花怒放,于是加强了攻势。
  谍报学校每天晚上在晚自修课后,学员可以去俱乐部玩一会,也可以去商店附近的酒吧坐坐。马力德就常常是在自修下课后邀请傅索安去酒吧喝咖啡、饮啤酒,顺便聊天。在一次次接触中,傅索安向他透露了自己叛逃来苏联的经过。
  马力德听后,经过几天思考,心生一计,便也对博索安“透露”了自己的情况。他说他的父亲是秋明市委书记,母亲是秋明市委组织部人事局局长,都是老布尔什维克,卫国战争英雄,又介绍了这所学校的情况,热情邀请傅索安在完成学业或者因故未完成学业离开特维尔谍报学校之后,去秋明市定居,说她也是苏联公民,只要秋明市方面要她,她完全可以去那里,至于住房、工作等等,全部可以由他协助解决。这副腔调,有点像中国也出现过的冒充高于子女行骗的骗子。但是,不到二十岁的傅索安对这番话语完全是相信的,充分体会到了马力德的暗示:今后可以嫁给他,做市委书记的儿媳妇。她沉湎在为自己构筑的幸福中,心中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这样,傅索安和马力德感情上的距离就像两颗有磁力的圆球一样,通过互相吸引,越来越近了。终于有一天,他们在俱乐部舞厅的一个角落里,乘其他学员都在跳舞,灯光倏熄的一瞬间,偷偷地接了吻。
  两天后,特维尔谍报学校为了丰富学员的业余生活,从莫斯科搞来一部最新的电影故事片《血腥残杀》,停止了晚自修课,在俱乐部的电影场放映。特务学员们受学校纪律约束,进入校门后,除非校方特许是不能离开学校的,十八个月的学习生活简直就像判了一年半徒刑,精神生活方面单调、枯燥至极,有一次电影看自是一件大喜事,全校学员蜂拥而去,都想捷足先登,抢得一个好位置。
  只有马力德、傅索安醉翁之意不在酒,慢慢腾腾动身,姗姗入场,在后边靠墙壁的两张椅子上并排坐了下来。
  一会儿,场内的灯光熄灭了,银幕上映出了画面。早已蓄谋在心的马力德立刻急不可耐地开始对傅索安动手动脚,悄悄摸索。
  傅索安也不反抗,任凭马力德不轨。这场电影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两人走出电影场时谁也说不出来。
  这次越轨举动,对于马力德和傅索安来说,只以为和上次在俱乐部接吻一样,属于两人心中的秘密。他们认为谁也不知道这个秘密,心里还在盼望着下一场电影的到来。但是,情况很快就起了变化,仅仅隔了一天,傅索安就发现一个反常现象:马力德突然不来了。按照常规,每天下午上完课后,马力德会来到五楼楼梯口,叫着傅索安的名字,然后两人去图书馆或者草地上,用俄语对话,或者识俄文,再不就是由马力德用俄文朗读小说,然后考查她。但是,这天马力德却不来了。傅索安有些疑惑,寻思这是怎么回事,若说是身体不好吧,半小时前她和十几个同学从打靶场回来时,还看见马力德在和两个男学员正在山坡上搞测绘训练。她想来想去,想不出个结果,只好闷闷不乐地拿了本俄文小说比照着查字典,借以消磨时间。
  一会儿,到晚餐的时间了,傅索安故意磨磨蹭蹭留寝室里,想等马力德来唤她,但马力德却迟迟不露面。傅索安只好独自悻悻前往餐厅。一进餐厅,傅索安就把目光投向平时她和马力德一起用餐的那张桌子,却是空空如也。她走过去坐下,餐厅专设的女服务员马上走过来,送上当天的菜谱,请她点菜。特维尔谍报学校的餐厅搞得极为出色,特务学员的菜肴每餐不同样可以连续半个月。
  每顿有十几种菜肴,由学员任选其中的三种,但是必须吃得一点也不剩。傅索安点了炸鲟鱼、煎鸡蛋、酸黄瓜和一道汤,她想给马力德也点好,但犹豫了一下终于没开口。就在这时,马力德和两个苏联学员说说笑笑走进了餐厅门口,傅索安一阵惊喜,正想站起来招呼时,马力德朝她望了一眼,和他的同伴走向另一张桌子,坐了下来,三人热热闹闹地点起菜来。傅索安心里一凉,鼻子随之一阵酸,差点掉下眼泪来。这时,服务员把她点的菜送来了,她从一旁的长条桌上自己动手取了面包,也不抹黄油,就转了个方向,背朝马力德那张桌子,独自吃起来。
  这一餐,傅索安吃得少滋没味,头脑里一片混乱。她几次想推开菜盆一走了之,但想起餐厅的规定,恐怕为此而受处罚,终于没敢造次,尽管没胃口,也要硬撑着把桌上的东西吃完。
  傅索安正埋头吃着的时候,忽然听见旁边有轻轻的脚步声,不经意地抬脸一看:咦!是马力德!正冲她微笑着。傅索安还以一笑,正要开口打招呼,马力德先开腔了:“傅,给你介绍一位同学。”
  这时,傅索安才发现自己的另一侧也站着一个人,那是一个二十岁出头的苏联姑娘,高挑个子,金发碧眼,长得十分俏丽。她朝傅索安嫣然一笑,用黄鹂唱歌般的声音说:“您好!我是玛莎。”
  傅索安不知这是怎么一回事,下意识地站了起来,和玛莎握手:“您好!请坐!”
  三人围着桌子坐了下来,马力德说:“傅,跟你说一件事:根据校部的安排,决定给您换一位俄语教师,就是玛莎。今后,您就由玛莎辅导,她比您先入学半年,等她离开时,您的俄语肯定已经说得和我们一样好了。”
  傅索安没有思想准备,闻言一怔,脱口而出:“那你呢,要走了吗?”
  马力德若无其事地笑笑:“不,我还没完成学业,怎么走呢?我还在这里,除了不再担任您的俄语教员之外,其他一切照旧,明白吗?”
  傅索安认为这是马力德在暗示她,心里一松,连忙点头:“明白。”转脸冲玛莎笑笑,说了几句客套话。
  玛莎赞叹道:“哦,你真了不起!才学了几个月,已经能说得这么流利了,真不容易啊!”
  傅索安受到了赞扬,心里喜滋滋的。但马力德接下来所说的一句话马上使她喜不起来了:“傅,根据学校的规定,今后我们除十分必要的事情外,不适宜单独接触了,这点,我作为党的支部书记,应当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同时请您也予以注意。”
  傅索安后来向胡国瑛提及这一节时,说她当时有一种强烈的受骗上当的感觉,照她桀骜不驯的性格,若是在国内,早就赏马力德耳光了。但是,她这是在苏联,她的身份十分微妙,命运完全掌握在苏联人手里,所以绝对不敢发作,只好忍气吞声,默默地点头。
  这天晚上,傅索安躺在床上,辗转难眠,对马力德的突然变心久久思考,却难以捉摸其原因。她直到午夜过后才迷糊过去,心里犹自兜着一个疑团:这是怎么啦?
14

          戒备森严的谍报学校竟发生了奸案件!
          痛苦和耻辱时,心灵深处泛起一阵恨。

  使傅索安百思不解的“马力德变心”原因,实际上是由一个名叫查基亚尔的特维尔谍报学校的特务学员造成的。
  查基亚尔,莫斯科人,二十四岁,其父是苏联国防部高级官员,苏联红军陆军中将。查基亚尔个头高大,虎背熊腰,是一条典型的俄罗斯大汉。他来特维尔谍报学校受训前,曾当过海军,退役后又去莫斯科刑事侦察局当了两年刑警。正当有望升为科长时,他的父亲响应苏共中央关于“党的干部应带头鼓励子女参加保卫国家安全的工作”的号召,把他推荐给了克格勃。克格勃经过严格审查,批准查基亚尔参加克格勃,把他送往特维尔谍报学校接受待工训练。查基亚尔是1967年9月来到特维尔谍报学校的,再过四个月即到1969年3月将完成学业。
  查基亚尔早在海军服役时就已加入苏联共产党,来特维尔谍报学校后,党组织关系也转了过来,就在马力德担任支部书记的那个党支部。因此,在党内,他算是马力德的下属。马力德生性不张狂,此前又是苏共基层干部,知道怎样处理人际关系,所以和周围学员相处得一向比较和睦。连一直喜欢搞特殊化且性格暴躁的查基亚尔,也对他表现出应有的尊重。但是,俱乐部放映《血腥残杀》的次日中午,查基亚尔在餐厅碰到马力德时,看他的目光里却似乎透着一种异样的神情。
  马力德是个细心人,马上意识到这眼光背后可能另有内涵,于是停下脚步,微笑着问道:“查基亚尔同志,你有事吗?”
  查基亚尔点点头:“这样吧,午餐后,我们在教学楼门口见面,好吗?”
  马力德说:“好呀!”
  此时,他绝对没有意识到这次会见对于他意味着什么。他想当然地认为查基亚尔作为他这个党支部领导下的一名党员,会像其他一些党员一样,找机会向支部书记汇报思想或者反映情况。
  尽管查基亚尔进校以来从未履行过这个义务,但马力德担任多年党的基层干部所形成的优越感仍使他固执地产生了这个念头。
  用过午餐后,马力德不慌不忙地朝教学楼走去。他到那里时,查基亚尔还没去。午后,学校规定学员可以休息一个半小时,大家都在寝室睡觉,教学楼内外一片寂静。马力德在大理石门廊下来回踱步,耳听着不远处的小树林里传来的啁啾鸟啼;嘴里哼起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中的一段:
  我的心上人坐在我身边,
  为什么看着我不声响?
  我想对您讲,
  但又不敢讲,
  多少话儿留在心上!
  查基亚尔像从地下冒出来似的突然出现在他的旁边,冷笑道:“嘿嘿,马力德同志,您很谦虚啊!您明明对你的心上人已经有所表示了,却还在声明‘但又不敢讲’。”
  马力德一惊:“这……这是什么意思?”
  杏基亚尔说:“这样吧,为了顾全您党支书的面子,我们还是到里面去说吧!”说着,拔腿走上了教学楼。
  马力德意识到这次会见苗头不妙,但他不得不跟着查基亚尔走进了教学楼。两人在一间教室里坐了下来,马力德到此时还竭力想保持镇静,摆出支部书记的架式,语调里透着一种亲切感:“查基亚尔同志,您是不是有心里话儿对我说?”
  查基亚尔似笑非笑道:“是的,马力德同志。不过,在表述我的心里话之前,我想先请您看一样东西。”
  说着,他从怀里拿出一个信封,放在马力德面前,站起来,点燃一支烟,走到窗前看风景去了。
  马力德拿过信封,觉得沉甸甸的,皱皱眉头,取出里面的东西一看,是一叠照片——俱乐部舞厅一角,马力德紧挨着傅索安,一手握着后者的手另一只手正抚摸着她的脸。
  俱乐部舞厅一角,马力德正吻着傅索安的脸。
  俱乐部电影场,马力德吻着傅索安的手。
  俱乐部电影场,马力德的双手正隔着傅索安的衣服在摸她的胸部。
  俱乐部电影场,马力德一只手伸在傅索安的裙子里。
  马力德一边看,一边在沁渗冷汗。他只觉得似有一只巨大的冰手,正在自己的背脊上恣意抚弄,一阵阵寒冷如针刺似地钻进体内,向全身各处蔓延扩散,一直冷到头顶脚底。他无论如何也没想到,也不敢相信,自己对傅索安的两次处于黑暗中的“进攻”,竟会被眼前这个家伙观察得一览无余,并且拍下了照片!
  查基亚尔对马力德、傅索安的监视手段,是一次名副其实的特工活动实践。他的体形、性格看上去很粗扩,其实属于粗中有细类型,又当过刑警,所以观察周围事物时十分专注、细致。马力德对傅索安的用心,早在马力德尚未表露前,就已被查基亚尔所察觉。
  查基亚尔名义上是未婚,但早已和多名女性有过性方面的接触,一般的本国异性已经引不起他的强烈兴趣了,他所钟情的是外国异性,尤其是东方女性。特维尔谍报学校的女性学员一向少,而东方女性学员更是微乎其微。查基亚尔入学以来,一共遇到过七名“东方女性”学员,前六名都苦无下手机会,因为纪律规定不准男女学员单独接触,除非校方特许,比如马力德和傅索安。第七名就是傅索安,在查基亚尔看来,她比前六名都漂亮,因此愈加想入非非。
  当校方指定马力德辅导傅索安俄语时,查基亚尔大为羡慕,妒火顿起。不知怎的,他产生了一种直觉,认为这两个人肯定会产生感情,便心生一计:何不利用学校的教学器材对他们进行秘密监视,获取证据后以此要挟,达到占有傅索安的目的。
  查基亚尔当时正在学习窃听和摄影。他发现马力德和傅索安经常在校园草坪的一个固定位置待着,便将间谍窃听器设置在那里的椅子、桌子下面和旁边的树上,窃听两人的谈话内容。渐渐,他从谈话内容发现马力德、傅索安已经产生了感情,便加紧监视,并把间谍用的配有夜视装置的微型照相机一直带在身边。终于有一天,查基亚尔在舞厅里拍摄到了马力德和傅索安的接吻镜头。
  查基亚尔的直觉得到了印证,信心更足了,他相信自己的辛苦即将得到收获。两天后,特维尔谍报学校为学员放映电影。查基亚尔得到消息后分析:马力德、傅索安既然在舞厅里接吻,那么在黑暗的电影场里肯定会有更进一步的动作。所以,他从晚餐后就带着照相机跟踪两人。待到两人进了电影场,他一看对方所选择的位置便断定自己的判断没有错,于是作了拍摄准备,最后果然如愿以偿捕捉到了他所盼望的镜头。
  特维尔谍报学校的摄影课,除了教授拍摄,还教授与之相关的系列技术:洗英放大、缩制微型胶卷和修理照相机。所有的设备都在教学楼的实验室放着,学员随时可以进去任意摆弄。所以,查基亚尔在当天电影结束后即去暗房将照片冲了出来。今天中午,他就迫不及待找马力德摊牌了。
  当下,查基亚尔见马力德把照片都看完了,便从窗口踱到他面前,问道:“马力德同志,您觉得这些照片怎么样?”
  马力德心乱如麻,却不得不回答:“不错!唔,我是说从摄影学的角度来说,质量是不错的。”
  查基亚尔递上一支香烟:“抽烟。嗯,如果我把这些照片送到校长室去,您知道将会产生什么后果吗?”
  这个,马力德当然知道。根据特维尔谍报学校的校规实际上也就是克格勃的纪律规定,学员在校期间如果有男女方面的私情关系,将会被关禁闭,十五天后开除出校;问题还不在此,开除出去的人由于从保密角度考虑,不能返回原先的城市,而将被强制遣送去西伯利亚、科拉半岛、新地岛、北地群岛、新西伯利亚群岛等僻远之壤去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永世不得离开。马力德在后悔自己不该粗心大意没留意被这小子“铆牢”的同时,也在考虑对方眼下此举的动机,但却琢磨不透,于是说:“查基亚尔同志,您干脆直说吧,您想叫我干什么?”
  “我的要求很简单,您从此以后必须远离那个中国姑娘,包括不再辅导她俄语。”
  马力德马上明白了对方的用意,心中徒然忿忿却不敢不答应,点头道:“这个可以。还有吗?”
  “没有了。只要您做到这一点,您的前途将丝毫不受影响,依旧光彩夺目。”
  于是,马力德便动起了辞去业务俄语教员的脑筋。他先去找女学员玛莎商量,称自己学业紧张,又兼着党支部书记,继续辅导傅索安恐有困难,想请她辅导,问玛莎肯不肯。玛莎一向表现积极,自是一口答应。马力德让玛莎等校方的通知,自己便去了校长室。
  特维尔谍报学校人数不多,级别却很高,校长索洛夫是克格勃少将。根据规定,特维尔谍报学校的学员在认为必要时可以找索洛夫校长本人谈话,校长无特殊理由不能拒绝。所以,马力德顺利地见到了索洛夫校长。他向校长汇报思想,说自己受命辅导傅索安俄语以来,由于频频接触,竟对这个中国姑娘有了想入非非的想法,为防止犯错误,他想不再担任这项工作,而推荐玛莎同志替代。
  索洛夫校长听了。夸赞马力德思想觉悟高,有自律能力,当场同意了马力德的请求。
  于是,马力德把玛莎介绍给了傅索安,自己再也不敢和傅索安接触。
  傅索安自然不知道上述情况,因此感到既纳闷又苦恼。她没有想到,使她更苦恼的事情还在后头,查基亚尔早已蓄谋在心,正伸出魔掌在悄悄向她逼近。
  查基亚尔对傅索安采取的方针策略,其宗旨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恐吓。他通过窃听,已经知道傅索安叛逃的情况,由此分析判断,认为她所处的境地属于“寄人篱下,有进无退”。这种角色在异国他乡受到欺负,谅其不敢反抗张扬。
  查基亚尔走的第一步,是巧妙地让傅索安知道他是何许人。
  一天,玛莎和傅索安在图书馆的阅览室里看画报,查基亚尔也拿了一本预先看准了的刊有他父亲照片的《红军画报》,走了过去,在她们对面坐下。他跟玛莎是认识的,便打了个招呼:“玛莎,您好!
  唔,这是谁?”
  玛莎抬头:“哦,是您啊,查基亚尔!这位是傅索安,她是中国人。傅,这是查基亚尔同志。”’傅索安便站起来,点头致意:“您好!”
  查基亚尔欲擒故纵,隔着桌子和傅索安握了握手便坐下来自顾翻阅《红军画报》。玛莎、傅索安也各自看她们手头的阅读物。
  一会儿,查基亚尔忽然轻声惊呼:“哦!爸爸!”
  玛莎也不知道查基亚尔的父亲是苏联红军高级将领,闻言打趣道:“怎么,您想您父亲啦?”
  查基亚尔拍拍画报:“我爸爸上画报了!”
  “哦!”玛莎自是大感兴趣,“在哪里?我看看!”从查基亚尔手里拿过画报,和傅索安一起看起来。
  于是,傅索安知道了查基亚尔有一个在苏联国防部任职的父亲。当然,当时她没有料到这是查基亚尔的计划中的一个步骤。
  但是,次日她就发现苗头不对了。这天,特维尔谍报学校向每个学员发一袋水果。水果是装在一个帆布拎兜里的,放在餐厅门口,每个学员用毕餐离开餐厅时自己拎取一袋。傅索安拎了水果往寝室走的时候,查基亚尔从后面赴上来,用极快的动作朝水果兜里塞进一件东西,轻声道:“傅,这物件您回寝室可以看一下。”
  傅索安觉得奇怪:“什么东西啊?”
  “您看了就知道了。不过,千万要注意,只能您一个人看,否则对您将大大不利!”
  查基亚尔说完,拐上另一条路走了。
  傅索安更觉得奇怪了,遂加快脚步往回走。回到寝室,一起住的那个越南姑娘不在,傅索安于是关上房门,急不可待地取出那件东西。那是一个信封,里面装的正是几天前给马力德看的那些照片!
  傅索安一看之下,顿时头转目眩,马失前蹄瘫倒在地下。好一会,她才回过神来,第一个想法便是把全部照片统统撕掉,扔进抽水马桶冲掉。她立刻实施,刚刚处理完,那个越南姑娘就回来了。
  至此,傅索安总算明白马力德为什么不答理她了。接着,她开始为自己担心:校方的纪律那么严厉,如果此事一旦被校方得知,那怎么办?自从傅索安知晓查基亚尔是苏军中将的儿子后,她特别看重这所学校。试想,连将军的儿子都来这所学校受训,足见该校档次之高!她能在这样的学校学习,前途一定差不了。所以,傅索安现在特别珍惜这个机会,决不愿意被校方开除后发配西伯利亚等地当农民——尽管那是她刚叛逃来苏时的初衷。但是,现在证据已经捏在人家手里,她的命运已经不是自己所能掌握的了。
  不过,傅索安不是一个肯轻易放弃希望放弃努力的角色,否则她也不会跳额尔古纳河了。她考虑了一会,决定去找马力德商量,看如何渡过这个难关。
  马力德住在二楼,楼门口有卫兵把守,这是为了防止男女学员混串寝室,影响学业而采取的措施。傅索安对卫兵说她要找马力德,有事情请教。卫兵让她在楼门口待着,他进去叫。一会儿,马力德出来了,却还拉着个男学员,看样子是故意行为。但傅索安还是鼓起勇气上前,问道:“马力德同志,我可以和您单独谈谈吗?”
  马力德显然已经猜到傅索安的来意,马上拒绝,但说得很得体:“谈谈?当然可以罗!不过没必要单独谈吧?特维尔谍报学校的学员和学员之间,应当说是没有任何秘密可言的。您说对吗?”
  傅索安真想大骂对方“伪君子”,但当着卫兵和另一个学员毕竟不敢,又不能一句话也不说转身就走,只得急中生智想了个理由,说自己这几天胃口不好,想吃中国北方的肉包子,问马力德能不能像上次那样设法和伙房通融一下。
  马力德眨着眼睛,一口答应:“行!我想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傅索安道谢而去。双方都在做假,马力德自然没真的去跟伙房通融。傅索安回到寝室,要不是有人在面前,真想大哭一常她预感到查基亚尔此举是来者不善,十有八九是在动着占有她的脑筋。这,傅索安当然是不肯的。但她不敢公然拒绝,否则,后果将大大不妙。她要在夹缝中求生存,就必须找到一个既不得罪查基亚尔又不能让他的不轨意图得逞的办法。
  这个办法,很快就被傅索安找到了。她决定利用特维尔谍报学校不准男女学员私自单独接触的纪律规定,设法避开查基亚尔,使其找不到实施不轨意图的机会。查基亚尔再过三个月就要毕业离校了,只要避过这三个月,那就大致上算避过这场灾祸了。
  傅索安打定主意后,终于安然入睡了。但是,她做梦也没有想到,查基亚尔一切都是经过周密策划的,不到二十四小时,她就落入了这个色鬼的魔掌。
  次日,特维尔谍报学校为特务学员放映间谍教学观摩片。放教学观摩片是克格勃所有特务学校都常年实施的一个教学手段,克格勃编写的《苏联特工教学手册》中对此有专章叙述,称这是一种“施行简便却能产生十分理想的效果的教学方法”。观摩片的内容根据教学大纲进行滚动放映,一星期放映三次,无论节休假日,雷打不动。每部片子对各种特工技能都进行极为详细的介绍,配有俄语讲解。比如绑架内容的,影片会从对绑架目标的侦察、跟踪、如何掌握活动规律、如何选择绑架方式、路线、交通工具、行动人员人数一直到如何接近目标、对付保镖、绑绳、封嘴、迅速离开现场等等都有一幕幕详尽的镜头。其他内容也是这样,真正的“不厌其烦”。通常这种影片是让学员自愿观看的,只有对课程进度跟不上的学员,才采取强迫观看的办法。但是,按照规定,每次放映时都必须有担任值日的五名学员到场,一是维持秩序,二是在放映结束后打扫电影场,三是其中一人担任电影放映员(一般由摄影课、无线电技术课的教官轮流兼任)的助手。
  这天,轮到值日的五名学员中,有一个便是傅索安。她来到特维尔谍报学校以来,已经担任过这种值日。由于最初她是跟马力德学习俄语的,所以和马力德编在一个小组,马力德是组长。事后想来,查基亚尔一定给马力德施加过压力,给以了具体指令——傅索安一到电影场门口,马力德便对她说今天派她去做放映员的助手。放映员是教官,傅索安寻思待在教官身边无疑是最安全了,于是一口答应,马上去了放映间。
  放映间在电影场靠门口一侧的小楼上,是从场外楼梯上去的,傅索安走上去时,担任放映员的女摄影教官已经在摆弄机器了。
  傅索安向她行过礼,招呼了,便站在一旁。放映员显得很热情,傅索安还没上过摄影课,所以女教官不认识她,问了她的名字,便说:“来,让我教你应当怎样操作。”
  傅索安对新鲜事物一向很感兴趣,当下就认真学起来。这种放映机十分先进,它实际上是一部双体放映机,由两部机器构成,装上拷贝后,便会自动放映。当一卷拷贝转到尽头时,另一卷拷贝会自动开始放映,而这一侧则会把放过的拷贝自动推落,将下一卷推上档、作好放映准备。如斯反复轮转,直至整部影片放完。傅索安很快就学会了,这时开映时间也到了,放映员把机器打开,拷贝便开始自动转起来。她们两人坐在机器旁边,喝着咖啡,说着闲话。大约过了五分钟,放映员看看表,说:“傅,我有点事情出去一下,过半小时回来,行吗?”
  机器在自动运转,只要不妨碍放映,傅索安想没有什么不行的。她把放映员送到门口,关照对方若回来时轻叩四下门,她就来开。放映员一出去,傅索安就把门紧紧关上,并且扣上了保险。如此小心谨慎,皆是为了防止查基亚尔突然闯进来。
  但是,傅索安还是失算了——查基亚尔其实早就进放映间了。
  今天担任放映员的女教官,原来是莫斯科一家报社的摄影记者,查基亚尔早就跟她相识了。几年前,当她为了谋求高薪而想到谍报学校来当摄影教官时,还是查基亚尔通过父亲帮的忙。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今天查基亚尔找到她说要和傅索安谈话,请她回避一下时,她当然不可能拒绝。刚才,查基亚尔提早半小时就来到放映间了,对放映员如此这般交代过后,就躲在屋角的两口大橱后面。
  现在放映间里只剩下傅索安一个人了,查基亚尔马上从藏身处走了出来。他生怕傅索安不顾一切夺门而逃,便抢先占据了通往门口一侧的方向。傅索安听见背后传来声音,回头一看,黯淡的灯光映着查基亚尔布满疙瘩的脸,显得丑陋而狰狞。一瞬间,傅索安马上明白自己中了圈套,也意识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极度的愤恨和天生的恐惧导致她浑身颤抖不已,哆嗦着嘴唇说不出话来。
  查基亚尔咧嘴笑着,一步一步地朝傅索安逼近。傅索安下意识地一步步往后退,她虽然已经胆战心惊,但是头脑始终保持着清醒。她知道只要自己张开嘴巴大叫一声,马上会有人赶来解围,但是接下来的后果却是显而易见的:查基亚尔肯定会把她和马力德的事公布于众,校方将会对她作出严肃处理,她从此将会陷进苦难的深渊,而且,没有理由可以肯定今后的苦难中不包括眼前即将出现的野蛮的蹂躏。这样想着,傅索安不敢张嘴叫喊。
  放映间不大,傅索安没几步就退到墙壁了。查基亚尔随即也逼到了跟前,她突然感到浑身无力,脚下无力,膝盖一软便栽倒了下来。查基亚尔伸出双手拉住她,轻而易举地把她抱了起来,朝屋角的一堆幕帘那里走去。傅索安下意识地挣扎着,但她那东方女性的身躯在巨人般的查基亚尔的怀里,几乎就像一个儿童在大人怀里一样,根本无法挣脱那种野蛮的搂抱。
  查基亚尔把傅索安抱到屋角,放在幕帘上,然后马上动手解她的衣服钮扣……一阵野性十足的疯狂之后,查基亚尔像一头得到满足的野兽那样,喉咙深处发出一种低沉的怪音,脸上浮现着得意的笑容,朝傅索安点点头,出门而去。
  傅索安躺在幕帘上,感受着身上的一阵阵疼痛,她的眼睛在流泪,她的心也在流泪。在查基亚尔施暴的十来分钟里,傅索安就像上了一堂课,她以自己的身心感悟到了八十年前八国联军侵犯北京,三十多年前日本军队侵占中国时,那些被强暴的妇女所受的痛苦和耻辱。可是,时过境迁,当时的受害者的受害是由于外界因素造成的,而她呢——是自找的!傅索安想到这一点,心灵深处泛起一阵悔恨。
  当天晚上,傅索安又一次辗转难眠。她在为自己的遭遇痛惜之后,思绪定格在一点上:但愿这是一次开始,而又是一次结束。
  希望查基亚尔在达到目的之后,从此把她忘了。如果以此来结束这场灾祸,尽管代价花得极大,但她还是无可奈何地能够接受的。
  但是,事情真的结束了吗?
15

           傅索安做梦也没有想到,她竟会
          在谍报学校里碰到一位中国教官!
          ……第一次杀人,傅索安一扣扳机,
          那个大汉像是被一只无形的巨手推
          了一下,朝前仆倒了。

  傅索安毕竟还年轻,在查基亚尔问题上考虑得过于单纯。一方面,她还不了解查基亚尔作为一名苏军高级将领的子弟所拥有的能量,即使在特维尔谍报学校这样的环境中,他仍旧可以呼风唤雨,变相的为所欲为。另一方面,她不了解年龄虽不大但涉世很深的查基亚尔本身所拥有的智慧和手段。因此,傅索安在被查基亚尔强奸后,认为今后只要特别小心,不单独行动就可避免再次遭受强暴。当然,另一方面,她则无奈地希望查基亚尔能“迷途知返”。
  对她不再感兴趣。
  但是,情况和傅索安所希望的恰恰相反,查基亚尔在首次占有她之后,那种原始的欲念不但没有得到遏止,反而恶性膨胀起来了。他感到整天被“意犹未颈的想法所困扰,渴望再次占有傅索安。因为有了第一次的胜利,查基亚尔不必再担心来自傅索安一方的阻力,在行为策略上有了一种肆无忌惮的顺畅。
  查基亚尔在接下来的一星期里,三次强奸了傅索安——第一次:他买通了餐厅的一个在烧东方菜的苏联厨师,在傅索安进餐厅用餐时,该厨师以向她请教一道中国菜的烧法为名,把她骗往厨房。结果,查基亚尔就在灶下强奸了傅索安。
  第二次:傅索安在上完晚自修课,和玛莎一起走回寝室。途中,两个学员叫住玛莎,请她去一边说几句话。傅索安自然不便跟过去,又不敢独自先走,就在原处等着。就在这时,查基亚尔从旁边的树丛里蹿出来,捕兽般地把傅索安抱进了树林,实施了强奸。
  第三次:查基亚尔买通了士兵,干脆乘和傅索安同寝室的越南学员不在的机会,悄悄闯进她的寝室行事。
  傅索安无法忍受了!她最主要的倒不是无法忍受生理上或者心理上的伤害,而是理智方面的。理智告诉她,如果任凭查基亚尔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对她的强暴,那么有两点肯定是很不妙的:一是如此作为,肯定会被校方察觉,如何处理查基亚尔她不知道,但对她的处理却是显而易见的,她现在对苏联人已经有所了解了。
  二是即便在查基亚尔毕业离校前不被校方发现此事,也肯定有这一层担忧——怀孕!查基亚尔显然不会考虑这一点,他三个月后将离开这里,但她却无法逃避这个现实。
  傅索安因此而考虑:如何摆脱这个色鬼的纠缠?现在,傅索安不是在中苏边境苏军第36号地区边防营的禁闭室,也不是在克格勃特别调查处的牢房里,她面临的选择比那时多得多。她可以选择自杀,特维尔谍报学校有的是手枪、冲锋枪、自动步枪、轻机枪及子弹,还有匕首、毒药、绳索、电流、高建筑物这些都可以成为通向死亡之路的阶梯,但是她没有这个勇气。当初她跳额尔古纳河的视死如归的勇气不知怎么的早已消失殆荆她也可以选择报仇的方式来了结面临的困境,用手枪把查基亚尔击毙或者打伤,然后公布真相,看苏联人怎么处置她。但她已经缺乏这方面的泼性了。
  叛逃来苏半年,环境教给了傅索安过多的理性,而理性向来是排斥泼性的。
  傅索安思来想去,决定采用不显山不露水的办法,巧妙地避离这种境况。这种巧妙,在于决不会影响她的前程,也不会影响她的名誉。她相信,既然查基亚尔想得出对付她的办法,那么,她也想得出对付办法的办法!这个办法在查基亚尔还未第四次对傅索安下手时,终于被傅索安想出来了:自伤!
  克格勃招募特工,虽然在身体方面进行了严格检查,但不可能查出潜伏在人体内部的所有疾玻所以,这么多特务学校的学员中,难免在入学期间有人生病,或者在训练中受了伤。出现这种情况时,校方一向都是认真对待的,如在学校医务所不能治疗的,则转往就近城市的大医院去治疗,由克格勃承担全部费用。该学员恢复健康后,只要在住院期间未曾违反克格勃的纪律,比如向外界泄露身份等等,都是仍回原来的特务学校,继续完成学业。当然,这个学员的毕业时间也相应推迟了。傅索安来特维尔谍报学校后,就亲眼见过有一病一伤两个学员被送往特维尔和莫斯科的大医院去接受治疗,一个已经回校,一个还未出院,学校曾组织学员代表十余人驱车前往探视。现在,傅索安决定把主意打在自伤上,她要搞一次自伤。伤得还不能轻,这样就可以住进医院去,避离色鬼查基亚尔的魔掌。
  其时,傅索安所受的格斗训练已经到了“空手夺刃”阶段,她决定来个“稍一走神”挨上一刀,那就笃定可以住医院了。
  克格勃的特工训练专家一向认为:格斗课是特工技能培训的基础课,它不单本身是一种每个待工都必须掌握的技能,而且还能锻炼体能,培养机敏素质和挑战困难、勇往直前的气质,所以,每年特务学校的格斗教官班子都是所有课程中人数最多、阵容最强的,当时,苏联军队的一部分优秀的技击专家、各加盟共和国的角力、摔跤运动员的尖子以及民间的技击、格斗高手,都被克格勃网罗进来,担任特务学校的格斗教官。特维尔谍报学校的格斗课程,由十六名教官轮流分组执教,共分体能、拳击、摔跤、柔道、器械、角力六个小组,通常每组设两名教官。
  这天上午,傅索安和十多名男女学员来到训练常他们刚排好队,就看见两名教官从而道上慢慢地走了过来。学员领队一看,马上小声道:“注意!今天是巴兰诺夫担任主教,大家都认真点!”
  巴兰诺夫是一个三十来岁的瘦高个子,典型的斯拉夫人种脸形:长而宽阔的额头,大而深陷的眼睛,挺拔笔直的鼻子和厚厚的嘴唇,坚实下凸的下巴颏。穿一条克格勃军官穿的马裤呢裤子,裤腿塞在皮靴里,上身穿一件咖啡色皮夹克。据学员中传说,巴兰诺夫是特维尔谍报学校全部格斗教官中格斗技术最强的一个,他曾经在学校举行的格斗教官选拔赛中击败了包括教官组长在内的全部人,获得了代表特维尔谍报学校参加克格勃总部在莫斯科举行的克格勃内部技击大赛,也得了一个什么奖,为特维尔谍报学校争得了一份荣誉。为此,校长还专门请他吃饭,并奖励他一块金表。
  但不知什么缘故,巴兰诺夫始终只是一个普通教官,校方并没有任命他担任教官组长、副组长的意思。巴兰诺夫执教非常严格,一般只要发现学员有做动作不称他的心,不合他的意,马上会严厉责罚,轻则体罚,重则拳打脚踢,似乎这些学员都是他的仇人一般。
  所以,领队学员看见是他担任主教官,一颗心马上吊到喉咙口,忙不及向大家发出警告。
  巴兰诺夫和他的助手来到学员面前,领队学员一声令下,大家马上立正,向教官行注目礼。巴兰诺夫点点头,说了几句话,无非是说器械课的重要性,而白手夺刃则是器械课的一项重要内容。
  说完,他便让助手给学员讲解白手夺刃的技术分解动作。
  助手讲完后,便是示范。巴兰诺夫手持一把匕首,向助手实施进攻,助手用刚才所讲解的技术动作把巴兰诺夫手里的匕首夺了下来。巴兰诺夫示范后,向学员讲解匕首为何被夺的原因,要学员在练习时予以注意。然后,便是学员对练了。
  “白手夺刃”这门课已经是第三次上了,前两次练习时用的是木头匕首,这次使用的是未开刃的匕首。虽然是未开刀口的,但式样和真正的军用匕首无异,刀尖能刺入人体。所以,巴兰诺夫一再关照大家要特别留心。他和助手也站在旁边认真观察,不时给予指导,纠正错误动作。
  傅索安的搭伴是一个个头高大的苏联男学员,他很有男子汉的气度,让傅索安先进攻。傅索安已经打定主意利用这个机会制造自伤,因此不想白白耗费这些力气,说还是让她抓紧记住教官的讲解,先来夺一下试试。那男学员同意了,于是手执匕首朝傅索安进攻。
  这时,一直站在远处的巴兰诺夫忽然走到了傅索安这个圈子旁边来了,双手交叉抱在胸前,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两人的动作。那个男学员举刀刺下,傅索安侧身闪过,随即伸出左腿去句对手的脚踝,竟把他勾了个趔趄。男学员可能认为自己在巴兰诺夫面前失了面子,有些恼怒,一个急身,飞快地举刀刺过来,傅索安见是个机会,脚下假装一滑,竟朝那把匕首刺下的方向扑去。她已经分析过教官所讲解的动作,知道这样一来,对手肯定要改变匕首所刺的方向,免得真的刺中她的头部、颈部,但她却将腹部挺上去,匕首将正正地刺中她的胃。这是重伤,但不致命,住上两三个月医院当然是不成问题的,她的目的就达到了。
  男学员见傅索安动作失误,果然避让,但匕首直直地朝傅索安的上腹部扎去了!说时迟,那时快,一直注视着他们两人的巴兰诺夫好似离弦之箭一般地从旁边朝前蹿出,以肉眼难以觉察的速度飞起一脚,把男学员的匕首踢飞。男学员不知自己并未失误,只道险些问下大祸,捂着被踢痛的手腕,眼神怯怯地站在那里。傅索安没想到有这一着,心里对巴兰诺夫恨得咬牙切齿,表面上却不得不装出一副胆战心惊的样子,怔怔地望着巴兰诺夫。
  巴兰诺夫睁大眼睛,刀子似的目光在两人脸上轮流扫视,最后指指不远处的两棵树,下令道:“一人一棵,去底下站着!”
  傅索安哪敢抗辩,乖乖地和陪绑的男学员一起走到树下,以立正姿式站在那里。他们一直站到下课,这才被获准离开。但是,巴兰诺夫有话:“你们听着:我还要找你们的!”
  果然,中午傅索安从餐厅出来时,巴兰诺夫已经站在门口等着她了。傅索安料想来者不善,却不得不硬着头皮上前去打招呼。
  巴兰诺夫低声说了句“跟我来”,拔腿往前就走。傅索安吃不准此去会不会受到和查基亚尔打交道的相同遭遇,但特维尔谍报学校并无不许男女教官学员间单独接触的纪律,所以纵然内心惴惴,却只好乖乖地跟在后面。
  巴兰诺夫把傅索安带到了足球场,那里,有几个精力旺盛的男学员正在草地上踢足球,巴兰诺夫在场边站下:“听着,傅索安,我要跟你谈一谈!”
  傅索安一个立正:“是!”
  巴兰诺夫沉着脸,两道目光如剑直射傅索安的眼睛,低声问道:“上午,你在训练场上是怎么回事?”
  傅索安垂下了眼睛,小声道:“我……我动作失误了。对不起!”
  “是动作失误吗?”
  “真的,是动作失误。教官,请相信我!”
  巴兰诺夫冷冷一笑:“我是猎手出身,我这双眼睛捕捉住的景象从来没有欺骗过我!你别以为我没看出来,你根本不是什么动作失误,而是想自伤自残!我一开始就注意到你了,你的眼睛告诉我你心中有事,有不顺心的大事!”
  傅索安身子一抖,连连摇头:“不!挥械氖拢?
  巴兰诺夫说:“傅索安,你可以否认,但这肯定是事实!你有什么事,可以对我说,也许,我可以帮助你的。这不是一个教官帮助一个学生,也不是一个男子帮助一个姑娘,而是一个同胞帮助另一个同胞!”
  傅索安大惊:“同胞?教官,您是……”巴兰诺夫突然改说起了汉语,不过不大稔熟:“我跟你一样,是中国人!”
  啊?!简直石破天惊!傅索安最初一瞬间的思维完全定格在这一点上:苏联人对我的审查还没结束!她愣了一愣,结结巴巴道:“教官,您……您这是什么意思?”
  巴兰诺夫说:“我知道你是今年五月从中国游过额尔古纳河越境叛逃来苏联的。所以,我对你特别留心在意。你们学员都不知道,其实我是中国人,不过现在已经加入了苏联国籍。”
  傅索安定了定神:“那么您的脸形怎么和苏联人一模一样?”
  这时,足球被一个学员踢歪,直向他们这边飞来。那学员飞快地朝这边奔过来,巴兰诺夫迎上前去,飞起一脚把足球踢了回去。
  对方见是巴兰诺夫,连忙远远地打着手势表示感谢。巴兰诺夫走回来,在傅索安面前站定,说:“我是中国俄罗斯族。俄罗斯族,知道吗?”
  傅索安知道中国有这个民族,点点头:“知道,在新疆的。”
  “对,我的祖祖辈辈都是新疆的。”
  傅索安有点相信对方了,抬脸望着他:“那您怎么过来了?”
  巴兰诺夫低声道:“我是在‘伊犁事件’中逃过来的。‘伊犁事件’听说过吗?”
  “伊犁事件”是发生于1962年4月下旬的一次震惊世界的边境居民集体叛逃事件。这次事件是由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根据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赫鲁晓夫的指示一手策划、指挥实施的。事先,克格勃派遣大批特工,以探亲访友、贸易谈判为由渗入中国新疆地区,和潜伏在新疆伊犁、塔城、阿尔泰、博尔塔拉地区“苏联侨民协会”的特工一起,为这次事件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克格勃特工的工作,甚至一直做到当时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副参谋长、俄罗斯族少将祖龙泰耶夫和新疆军区伊犁军分区司令员、俄罗斯族少将马尔国夫身上,拉拢这两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帮助他们为发动“伊犁事件”做工作。1962年4月22日,这起震惊全世界的边境居民集体外逃事件开始实施。由克格勃操纵的叛乱分子首先在伊犁地区首府伊宁市制造骚乱,他们在大肆砸抢商店、殴打平民,并围攻中共伊犁地区党委机关、州人民委员会(即州政府)及伊犁军分区司令部后,鼓动大量边境地区居民强行冲关,越境逃往苏联。几乎是同时,新疆阿尔泰地区、塔城地区和博尔塔拉地区也发生了相同的事件。在4月22日、23日、24日这三天之夜,这四个地区的二十几个县,共有数万居民逃往苏联。
  这就是当时西方国家和苏联新闻媒介大肆鼓噪的“伊犁事件”。当时,中国国内没有报道这一消息,直到近年来才有出版物提及。
  傅索安在中国时,并未听说过“伊犁事件”,直到叛逃到苏联进入特维尔谍报学校后,才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了一本介绍这一事件的书,当然,观点全是苏联方面的。她没有想到,眼前这个特工教官竟是“伊犁事件”数万越境边民中的一个!
  傅索安望着巴兰诺夫:“我过来以后才听说了‘伊犁事件’。没想到您也是中国人!”她在一瞬间突然明白了巴兰诺夫为何本领超群而始终当不上格术教官组负责人的原因。
  巴兰诺夫苦笑:“正因为是中国人,所以……”他欲言又止,稍停突然冒出了一句:“你看到我穿过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军官服吗?”
  傅索安给他一提,猛然想起她确实从未见过巴兰诺夫穿过佩戴克格勃军人衔章的制服,不禁一怔:“您是苏联国籍了,又是教官,难道也不畏克格勃的军官?”
  “我不是克格勃军官。”巴兰诺夫摇摇头,把话题一转,“现在,你可以说说你的事情了吗?”
  傅索安已经完全相信巴兰诺夫是中国人的一番话语,不知怎么的,就像见到了自己的亲人,鼻子一酸,眼泪夺眶而出,哽咽道:“我……我……”巴兰诺夫大概生怕被踢足球的那几位看见,马上转了个方向,小声道:“你脸朝着我!”
  傅索安转了个身,背对着足球场,强迫自己镇定下来,把从和马力德的感情纠葛开始,一直到被查基亚尔几次强奸以及自己的担心原原本本说了一遍,临末道:“所以,我为了躲避查基亚尔这个毒蛇,决定自伤,好住进医院去。”
  巴兰诺夫听了,沉思了一会,低声叹息道:“唉!你不应当来苏联哪!不但你,就说我吧,如果让我重新作一次选择,我也不会逃过来的!你来苏联,进了克格勃,多半是凶多吉少。苏联人……唉,不说了!查基亚尔的事,你倒不必担忧,由我去处理就是了。
  克格勃内部,你不能和任何人交朋友,更不能谈恋爱。这一点,你干万要记住!”
  傅索安感激涕零,若不是在公开场合,她真想扑上去,抱住巴兰诺夫,叫着“大哥”,痛痛快快哭上一常她强忍感情,连连点头:“嗯,嗯,我知道了!V懒耍?
  巴兰诺夫又说:“以后,有什么处理不了或者疑难不决的事,你可以来找我。平时,就没有必要联系了。我们的关系,只是同胞关系。”说着,他转过身子就走。
  傅索安望着巴兰诺夫的背影,心里好似放下了一块石头,顿时轻松不少。但是,当她在回寝室的路上,想起巴兰诺夫后悔自己逃来苏联并说她不该来苏联的一番话语,心情又沉重起来。但是,此时她已经身不由己了,别说苏联方面不可能放她回中国,就是能回国,也决没有好果子吃的。从此,傅索安只要一想到这一点,心里就调怅不已。
  但是,傅索安眼前却得到了解脱,巴兰诺夫不知用了什么办法,竟制止了查基亚尔想继续占有她的念头。自从这次谈话后,查基亚尔一次也没来找过傅索安,有时碰到她,也不过点点头,说一声“傅,您好”而已。这一点,傅索安从心底里感激巴兰诺夫。后来,她从特维尔谍报学校毕业后,曾被派遣海外执行间谍任务,得到过丰厚的奖金,想回报巴兰诺夫,但却无法和他取得联系,因而成为终生憾事。
  傅索安接下来什么都不管,只是一门心思学习特工技能。她天性聪慧,悟性很强,此时俄语又大有进步,所以学起来并不特别费劲,考试成绩都是“优秀”,得到多名教官的赞扬。校方把她的学习表现详细记载在档案里,后来她能去另一所新办的特务学校担任教官,与这些记载是大有关系的。
  转眼,进入1969年。元旦那天,傅索安想起去年此时尚在天津和父母弟妹欢聚,今年却是天各一方,永远不能相见,不禁唏嘘不已,课也没能好好听。不久,严冬过去了,查基亚尔毕业离校,傅索安终于完全放下了心里的铅砣。查基亚尔临走前,曾由玛莎陪着来找过傅索安,和她道别,并送给她一块金表。傅索安恨透了这个衣冠禽兽,查基亚尔一走,她就把金表丢进了小河。
  这时,特维尔谍报学校开始对博索安这个组的学员进行轻火器射击考试。特工学员受训的轻火器是:手枪、冲锋枪、自动步枪和轻机枪。这项课程也和格斗课一样,是入校伊始就开始练习的。
  特务学校对学员的要求是实弹射击成绩必须达到苏联红军中的“优秀”射击标准。为使学校在短时期内达到这一标准,除了教官讲授射击要领、弹道轨迹等外,射击靶场是昼夜开放的,学员随时可以去那里借用枪支,进行实弹射击,所耗子弹不限量。所以,学员的射击水平提高得很快,一般都在考试前都已达到“优秀”标准。
  当然,射击课的内容不仅仅在于打得准,还要求出枪快,知晓弹道轨迹变化,能在各个环境下射击等等,这些都被列入考试范围。
  轻火器考试进行了一天,傅索安这个组的十二名学员全部达到标准,傅索安和两个苏联男学员成绩特别优秀,被教官誉为“神枪手”。傅索安心里对此并无如何强烈的喜悦感,因为她想起巴兰诺夫的“进了克格勃,多半是凶多吉少”的告诫,寻思:成绩优劣实际上是一样的。她很快就发现这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些两样:平时打靶练习或者其他课程考试,也有进行一整天的时候,但是午餐都是去餐厅吃的,即使路程很远,也必有汽车接送,但这天的午餐却是在现场吃的,由餐厅用汽车送来。考试及现场讲评结束后,应当回去了,但教官却宣布:为表示对全组学员通过考试的祝贺,今天晚上学校在教员餐厅举行筵席款待学员。宣布毕,一辆中型客车已经开过来停下,众人上车,直驶教员餐厅。
  一路上,傅索安对这个情况总觉得有些异样:如果纯是表示祝贺而设筵席款待,那么,应当先回寝室,让大家洗过澡换上衣服后再去餐厅。就这么一身汗一身土,灰头尘脸地赶去吃饭,算什么名堂?难道此举背后另有文章?她还没想出个结果来时,汽车已经进了特维尔谍报学校的教官生活区,在餐厅前停了下来。此时天色已暗,教官们正在餐厅用餐,傅索安一行被引着从另一扇门走进了一间独立的小餐厅。
  学员们坐下后,餐厅服务员送上毛巾让大家擦脸,又等了一会才上菜。菜肴都是俄式的,很是丰盛,一个苏联学员说若在莫斯科的饭店里,这样一桌莱要花去一个中学教师的半个多月工资。但是,只能喝啤酒、葡萄酒,而且限量,啤酒、葡萄酒各一杯,再喝就只能喝饮料或者茶了。这一点、使所有学员都感到奇怪。接着,有人又发现一个情况:说是校方庆贺,但到场的校方人士只有在射击场和他们待在一起的那几位教官。这样,大家意识到这筵席后面只怕有什么文章,心里都有点惴惴不安,吃喝得便不那么畅利了。
  两小时后,筵席结束了。吃过水果后,突然来了一个四十多岁的克格勃上校。一位教官向大家介绍说是特维尔谍报学校教务处主任,傅索安等人都站起来鼓掌欢迎。
  上校主任没落坐,就站在那里对学员讲话,大意是:听说在座的各位学员今天射击考试全部达标,谨代表校方表示热烈祝贺。
  但是,根据克格勃总部的规定,白天进行的这些考试内容只是全部内容的一部分,因此还要对学员进行夜间射击考试。为了体现公正,决定调换教官监考,凡是担任射击课教官的教员一律不参加监考,而由校部另外指定教官进行监考,希望学员们理解,再接再厉,考出好成绩。
  上校主任说完,一摆手,射击教官便都站起来退出,接着,从门外走进来四名穿克格勃军便服的男教官。上校主任向大家介绍说这是今晚的监考教官,校方已经指定他们全权负责今晚的射击考试加试,要学员们绝对服从他们。上校主任说到这里,加重了语气强调说:“校部特别要提醒大家,这是一次内容相当重要的特别考试,在座的每个学员都必须严格遵照监考教官的指示不折不扣地施行。凡是有拒绝执行教官指示或者执行不认真的,校部将对该学员作出严厉的处罚!都听明白了吗?”
  傅索安等学员一齐吼叫似地回答说:“听明白了!”
  “我等着听你们的好消息!”上校主任听着,朝众学员点点头,又朝那四名教官点点头,转身出门而去。
  这时,学员们活跃起来,一个个挤眉弄眼,窃窃私语,互相猜测射击加试的内容,四名教官中有一个眼神阴沉的秃顶小老头,看上去是四人之首,走到小餐厅中间地下,举手一挥,低声道:“安静一点儿,同学们!”
  众学员见他眼神不对,马上都咬住了舌头。
  小老头把手放下,又说道:“现在,我宣布射击考核加试的内容:今晚全体到野外去,进行夜间活动靶射击。现场离特维尔谍报学校不远,我们去那里后,在路边等候目标出现,大家要注意保持安静:不准说话,不准咳嗽,不准吸烟,更不许走动。目标出现后,大家都认准了,这时天空会出现一颗绿色信号弹,大家立即开枪射击。特别要对你们说清楚的是,目标酷似真人,但不是真人,这是一种由总部技术部门的专家研制的活动靶,看上去和真人无异,也会走动,也会发出声音,你们不必有什么顾虑,开枪射击就是了!
  唔?”
  这末一个字,显然是和上校主任“听明白了”一样的问询语,于是众学员都说“是”。稍停,一个学员问:“教官,我们的枪都在靶场,要不要去取?”
  小老头说:“外面车上有枪,每人一支,上面都贴着你们的学号,你们上车后自己认领就是了。还有什么问题吗?”
  众学员都摇头,小老头便让大家出门上车。还是刚才从靶场来的那辆车,但每个座位上都放着一支“胜利—Ⅲ型”冲锋枪,枪托.上贴着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每个人的学号。一个教官让众学员根据枪支坐上座位,检查枪支弹药。傅索安坐下后,检查了一遍,发现枪擦得很干净,弹夹里装满了子弹,估计大约不少于三十发。
  检查过后,就开车了。
  这时已是晚上10点钟,天空黑云密布,没有月亮和星星,大地上一片漆黑。小老头教官说现场离特维尔学校不远,但汽车却开了一个多小时,一直开到伏尔加河的另一侧,又行驶了一会,最后才在一个松树林里停了下来。教官让众人下车,列队往前走。天地间伸手不见五指,领头的小老头教官没打手电,却走得顺顺当当,七曲八拐也没迷路、磕碰,估计他是这里的熟客,经常过来的。
  走了一会,穿出了林子,来到公路拐弯处。小老头教官让大家在公路两侧埋伏下来,四个教官也两个一边和学员待在一起,但没拿枪,关照众人说目标即将出现,待信号弹升起后即可开枪射击。
  傅索安蹲在路边的矮树丛中,手里拿着冲锋枪,不知怎的觉得心里很紧张。她把左手中指放进嘴里紧紧咬住,让痛楚刺激神经,强迫自己镇定下来。这时,黑夜的静谧中传来一阵汽车引擎声。
  教官看了看夜光表,说:“大家注意,目标即将出现!”
  引擎声渐响渐近,终于,一辆汽车出现在离埋伏点三五十米外的高坡上,两道大光灯射出的光束就像两把利剑似地穿破了黑暗。
  傅索安眼尖,马上认出这是一辆军用卡车,车厢上蒙着篷罩。就在这时,车灯突然熄灭了,从汽车那里响起了一声尖厉的哨声,接着是什么东西从车上跳到地下的声响,随即是奔跑的脚步声。
  就在这时,天空出现了一颗绿色信号弹,几乎是同时,又绽开了两颗照明弹,呈现在众人眼前的,是七八个在公路上迎面狂奔而来的男子。傅索安一愣:这目标怎么和真人一模一样?
  “开枪射击!”教官下达了命令。
  几乎是同时,枪声响了。目标中有人中弹倒下,发出刺耳的叫声,令人恐怖得禁不住要打抖。没挨子弹的那几个一看势头不对,马上来个向后转,往回狂奔而逃。傅索安不管三七二十一,瞄准往回奔在头里的那个扣动了扳机。“砰”的一声,目标像是被一只无形的巨手猛力狠推了一下,朝前仆倒了。这时,早已枪声大作,转眼间目标全部被击倒在地。
  一颗红色信号弹升上了天空,那辆卡车和载傅索安一行来的中型客车,亮着大光灯,从两侧开过来。小老头教官说:“大家都往前去,看看自己的射击成绩。”
  众人提枪走上去,只见地下躺着八具尸体,每人至少挨了五六枪,头部、身体各部都是弹孔,公路上一片片都淌着鲜血,空气中散发着火药味和血腥味。傅索安一看,心里“格登”一声,寻思打的怎么是真人?!其他学员一定也有这个疑间,站在那里互相交换着内涵复杂的眼神。
  这时,小老头教官开腔了:“大家不必紧张,这些目标都是已经被判处死刑的刑事犯。我们的这次行动是经过苏联最高法院批准的,大家起到的是法院行刑队的作用。现在,大家上车返校。刚才这里所发生的一切,都已经被录像,明天,我们将根据录像分析每个人的情况。顺便通知大家,今天晚上的行动,是暗杀课程的开始。我们四位,是暗杀课程的教员,我是组长巴维列夫。大家辛苦了,上车返校吧!”
  原来,这是特维尔谍报学校在进行暗杀课教授前的一次必须进行的行动。克格勃的特工专家认为,学暗杀技术的特工如果没有真正经历过杀人实践,他就不能真正学好暗杀技术。所以,每个特工都必须有杀人实践。为了消除一些学员可能会出现的心理障碍,这次实践被巧妙地安排在射击课考试的后面,使学员认为这是射击加试内容,等到真相大白时,实践也已经结束了。
  回到学校,傅索安洗过澡上床时,已经是凌晨2点钟。尽管她很疲倦,但却难以入睡,眼前老是晃动着杀人的情景。
16

            拍全裸照也是克格勃招募特工的
          一道必行手续,她在履行这道手续后,
          又羞又恨又悔,伏案痛哭不已。

  特维尔谍报学校的暗杀课程一向被克格勃列为特工学员的主要课程之一,因此,授课内容、时间都较其他一些课程不同。为让学员易于理解接受内容,学校运用了多种形式,除放映教学观摩影片外,还放映了一些苏联和西方国家的相关故事片,并请来克格勃对外谍报局行动执行部的暗杀专家来讲解、分析他们亲手所干的谋杀行动。行动执行部原被称为“F排第十三部”,1969年初刚改了名称。该部专门负责政治谋杀、绑架和破坏,其活动充满血腥,往往是鲜血飞溅的,所以在内部被称为是干“湿活”的。另外,傅索安等学员还在教官指导下做了许多实验。等到暗杀课程学完,已经是1969年6月下旬了。
  这时,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动荡、变化,苏联需要更多数量的待工。克格勃根据苏共中央政治局的指示,突击改革了特务学校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推出了“谋报人员速成班”。这种“速成班”简化、删除了原先的部分内容,将完成学业的时间定为十二个月。为便于教学,“速成班”采取集体教学方式,所以招募学员也是一次性进行的。特维尔谍报学校被克格勃总部定为“谍报人员速成班”的试点单位,于1969年6月29日招募了三十名学员,将他们编成了一个班。
  这个班的三十名学员中,二十名是苏联人,十四男六女;十名是外国人,五男五女,其中有一名女的是中国人,也是知识青年。
  这个女知青名叫钟秀翔,1949年11月出生于河北省唐县,其父母当时均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一年后,钟秀翔因父母奉调去北京而随之赴京。从此,钟秀翔定居北京,在北京读完了小学和初中。1958年,钟秀翔的父母转业地方,父亲担任一家工厂的党委书记,母亲在教育部门任科长。两年后,钟秀翔的父亲患病医治无效,撒手西归。不久,钟秀翔的母亲再婚,继父是医生。由于继父带来了前妻所生的三个子女,钟秀翔觉得打破了她家原先的宁静,从此一直郁郁寡欢。1966年爆发“文化大革命”后,钟秀翔干脆离家出走,走南闯北,遍游全国,“革命大串连”一直进行到1968年春节前方才结束,返回北京家中。
  钟秀翔回到北京后才知道,在她“革命大串连”的这段时间里,家中发生了重大变故:继父被造反派查出30年代曾当过国民党部队的军医,并涉嫌迫害多名红军被俘伤病员,于是被定为“历史反革命分子”,给逮进了公安局;母亲早已被所在单位定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在靠边劳动,接受监督,丈夫一抓进去,她又被扣上“反革命家属”的帽子,成了双料货、重点批斗对象,七批八斗,成了精神病人,跳进了永定河。家庭变故对钟秀翔造成了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双重不利。幸亏她本来就是个有主见的姑娘,在外闯荡了一年多,更加变得成熟了,面对不利情势显得很是冷静,经过一番考虑,头脑里很快就形成了主意:从此不再参与政治运动,不参加学校两派造反组织的任何一派,当一名“逍遥派”。经济上先把家里稍稍值钱的东西(值钱的都已被抄家抄去了)送往旧货店,换取钱钞维持生活。
  钟秀翔有个从小学一年级就同班一直同到初中三年级的同学,那是个男生,名叫盛炜富,和钟秀翔同年。这盛炜富的父亲是资本家,早年在北京城里开着三家店铺,在资本家里算是个不大不小的角色。1956年,国家推行了公私合营对资本家的产业进行“赎买”的政策,盛老爷子把三家店铺交给国家,每月能拿下一笔优厚定息,一家数日照样过着富裕的日子。盛炜富人模样长得帅,身架子高大健壮,穿戴又光鲜,学习成绩又好,所以在班级里很惹女问学的注意。初二、初三时,颇有几个情窦初开的女孩子偷偷给他递过情书。惟独钟秀翔对这个资本家子弟嗤之以鼻,正眼儿都不瞧一下。当时钟秀翔是“革命干部”成分,眼珠儿长在额头上,从来不把“非劳动人民家庭”出身的同学放在眼里。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盛炜富因先天缺陷,底气不足,颇有自知之明,早早当起了“逍遥派”。学校里那两帮于因忙着打派仗,也顾不上对付“逍遥派”。盛炜富闲着无事,常去近郊钓鱼、逮鸟、放风筝。钟秀翔在回北京二三个月后,一则闲得发慌,二则经济上捉襟见肘,连吃菜都发生困难,便常去郊外挖野菜。一次,钟秀翔在挖野菜时,和正在钓鱼的盛伟富意外相遇,双方一怔之后,打了招呼,开始叙谈近况。盛炜富在知晓钟秀翔的情况后,并没有因钟秀翔以前歧视他而幸灾乐祸,相反倒表示出深深的同情心。他把钓到的鱼全都送给了钟秀翔,并将身上带的钱也全掏出来赠送了。
  以钟秀翔当时的情况,她的家庭出身比盛伟富还低了三等,她见盛炜富如此对待自己,禁不住感动得热泪盈眶。也许,就是从这一刻开始,她心里产生了对盛炜富的爱。
  钟秀翔的家离盛伟富家不远,步行七八分钟就到。从此,盛炜富天天邀请钟秀翔去他家坐坐。和他那几个同样是“逍遥派”的弟妹一起下棋、打牌、玩乐器。盛家老爷子当年是北平商界小有名气的“老狐狸”,处世行事心眼玲珑剔透,“文化大革命”刚吹响号角,他已嗅出味道不对,立刻把金银钱钞、贵重细软藏匿转移,结果,抄家的一拨拨来,却只搬走了几件家具、餐具。不久,造反派打起了派仗,老爷子遂把藏匿的钱物一点点拿出来贴补家用。所以,盛家仍过着比较好的物质生活。这种家庭,根本不在乎多一张嘴吃饭,盛伟富便经常留钟秀翔在他家吃饭,好让她节省一份开支。有时,在家里闷得慌了,盛炜富、钟秀翔便去公园、郊外钓鱼、挖野菜。如此几个月接触下来,两人很快就产生了感情,双方之间只隔着一张薄纸,一捅就破。
  这时已进入1968年的秋天,中国开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发布文件,提出1966年、1967年毕业的初、高中学生的第一个去向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时的口号是“屯垦戍边”,据说具有双重战略意图:如果苏修发动战争,入侵中国,大批知青便是兵源,随时可以就地入伍,拿起武器,投身反侵略战争。如果不发生战争,知青则是一支生产力量,可以参加建设边疆。盛伟富得到消息,想想自己已经步入成年,老是待在家里也没意思,不如去黑龙江算了。于是去找钟秀翔商量,其实是想拉她一起去的意思。钟秀翔的处境、心绪比盛炜富差得多,正急着寻找出路,听说有这样一个机会,自是愿意。
  于是,两人双双去学校报了名。
  当时,黑龙江省边境地区称为“反修第一线”,而去那里的知识青年又是作为“反侵略战争预备力量”而安排的,所以,在选择时有一定的条件,明确规定“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的子女是不能去的。盛炜富、钟秀翔报名后,一政审,盛炜富的父亲虽是“老狐狸”,却属于“守法资本家”,盛炜富本人也从无劣迹,于是得以通过。而钟秀翔却不行了,她的父亲作为“历史反革命分子”关在专政机关,母亲又是“畏罪自杀”的,这种角色显然不适宜去“反修第一线”扎根。盛炜富、钟秀翔得到消息,焦虑万分,鉴于当时的政策,却又无计可施。正在无可奈何之际,情况发生了变化:钟秀翔的继父、那个当过国军军医的老头经审查认定只属于“一般历史问题”而被释放了,仍回原单位行医。这样,钟秀翔母亲的问题性质也起了变化,双料货还原为单料货,仅是一个科级“走资派”。这对于钟秀翔来说,无疑是一个转机。她当即去学校和区有关部门申述理由,共有三条:
  一、她的生父系货真价实的革命干部,早在1938年就参加八路军了,为革命立过战功,解放后长期担任局级领导,是毛主席革命路线上的人。
  二、她的继父已经专政机关审查认定不是“历史反革命分子”,而只是“一般历史问题”。
  三、她的母亲“畏罪自杀”的一条“罪行”即“反革命家属’七团继父问题性质的改变而消除。
  当时主持该项工作的领导小组当然不会预料到钟秀翔去黑龙江后会叛逃去苏联,成为一名克格勃特工(平心而论,就是钟秀翔本人也还没这么一个打算)。他们认真听取了钟秀翔的申诉,对她的情况进行了专门研究,最后决定网开一面,批准她去黑龙江。对钟秀翔审查的放宽,当时是有据可依的:根据有关部门的估计,去黑龙江的这批知青有可能将在那里待一辈子,至少也得待一二十年。这样,他们将不可避免地面临婚姻问题。为了今后使绝大多数人能顺利地解决这个问题,在组织这批人员时,内部规定要求男女比例尽可能达到或接近一比一。而当时这两届毕业生中,男女生的比例本来就不到一比一,男生偏多。在报名的人中,又是男生人数明显多于女性。所以,在审批时,政策往往向女生倾斜。钟秀翔的情况,就是属于这一类。
  钟秀翔、盛炜富被双双批准去黑龙江,两人欣喜不已。在做准备工作的那几天里,两人天天待在一起,简直寸步不离,常常要到午夜过后方才依依不舍而别。离开北京的前夜,他们受情欲驱动,终于越过了那条界线。
  次日,盛炜富、钟秀翔和一千六百名知识青年一起,离开北京。
  经过三十多小时的旅行,他们终于抵达了距中苏界河黑龙江仅几十里地的目的地。这天,是1968年10月14日。
  盛炜富、钟秀翔被分配在同一个连队,盛炜富去农业排参加开垦荒地。钟秀翔在连队伙房当上了一名炊事员,这在那里算是一个好差使,因此,给连队几个观察细致、想象力丰富而又喜欢乱嚼舌头的女知青留下了一个话题。
  这个连队有三百余名知青,主要由三个城市的66届、67届初高中毕业生组成:上海、北京、哈尔滨。哈尔滨的最先抵达,上海次之,北京最晚。每批知识青年抵达后,总是要办一期学习班,一是提高思想认识,二是适应北疆生活,三是让领导有时间观察每个知青,以量才录用安排合适的工作。学习班期间,团部、营部为表示对知青的重视,会派干部下连队看看,讲几句话。有时,团、营的主要领导兴致所致,也会下来转上一圈。钟秀翔一行到连队后,也是办一期学习班,先是每人填写一份“兵团战士登记表”,然后进行政治学习。政治学习通常进行半个月,中间有农场的情况介绍,还组织大家去黑龙江边待一待,亲身领略“反修第一线”的况味。
  钟秀翔在参加政治学习时,一天,团政治部主任到她那个连队来检查工作,顺便看望一下新到的这批知青。在和大家见面前,主任在连部小坐,顺手翻阅了桌上那叠《兵团战士登记表》,其中钟秀翔的那份引起他的注意。原来,钟秀翔吃到了国军军医给她带来的苦头,在填“家庭成员”栏时,写明系继父,而在备注栏里填了生父的情况,注明何时逝世。巧的是,钟秀翔的生父转业前所待的部队,正好是这位政治部主任所待的部队。那时,主任还是一名副连氏,听过任副师长的钟父的报告。这样,主任当然要和钟秀翔见一见,谈几句。
  政治部主任在和办学习班的知青见过面后,转脸扫视全场,问道:“谁叫钟秀翔?”
  钟秀翔连忙站了起来。主任朝她打量了一会,点点头,说:“你跟我来!”便走出去了。
  钟秀翔不知是怎么回事,跟着主任到了连部。坐下后,主任问了问她父亲的情况,又问了她本人和家庭的情况,然后说了几句勉励话,就打发她走了。当时营长、连指导员都在场,可能政治部主任在钟秀翔走后说过什么话,也可能根本没说什么但他们意识到了这层关系,在学习班结束分配工种时,钟秀翔被安排去了伙房,这在以农业劳动为主的连队里,是一个许多人求之不得的岗位。
  因此,最先抵达的哈尔滨知青中,有几个姑娘便胡乱猜测,怀疑钟秀翔被政治部主任“干过了”。这和钟秀翔长得颇有几分姿色可能也有关系。
  这种猜疑在传了几次后,被演绎成有头有尾的桃色故事,先是在哈尔滨知青中传播,渐渐传到了上海知青中,最后传到了北京知青中,并且很快被盛炜富获知。哪个男人都不想戴绿帽子,盛炜富一跳三丈,马上去找钟秀翔。钟秀翔感到大受委屈,把当时的实情说了一下,盛炜富不放心,又找指导员转弯抹角打听确实了,这才相信。本来此事算是结束了,即便想搞一搞也不必自己行动,策略一点只要向连部、营部报告一声就是了,组织上为维持团领导的威信,会对有关制造谣言的人进行教育的。但盛炜富、钟秀翔采取的却是另外一种方式,两人商议下来觉得忍不下这口窝囊气,决定要秘密调查,查出“造谣人”予以报复。
  盛炜富在部分智力方面受其资本家父亲“老狐狸”风格的影响,考虑问题比较精细。他知道若由他和钟秀翔出面调查,恐怕永远查不到结果,所以,他请几个比较要好的北京知青帮助调查。那几位很乐意充任业余侦探,但因是外行,又兼新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结果一直查了将近两个月才查清:此事是由哈尔滨女知青刘某、乔某最先说起的。
  盛炜富把调查结果告诉钟秀翔,问如何处置为妥。钟秀翔恨透了刘、乔两人,便咬牙切齿道:“揍她们!”盛炜富想想也是惟独如此方才解恨,便决定实施。
  这天,盛炜富来到刘、乔所住的寝室门口,隔着门大叫:“有人吗?”
  门开了一条缝,一个女知青探出头来:“找谁?”
  盛炜富说:“连长让我捎话,叫刘××、乔××马上去一趟连部。”说完,转身就走。
  一会儿,刘某、乔某两人出来了,刚拐过屋角,被盛炜富蹿出来当道拦住,:二话不说,冲刘某劈脸就是两个耳光。刘某冷不防被打懵了,捂着脸望着盛炜富:“你……你……你……干么打人?”
  盛炜富用凶狠的眼神瞅着两人:“叫你们造谣生事!”
  乔某一听“你们”两字,猛然醒悟,正待转身逃离,早被盛伟富一把揪住头发,打了一记耳光,又把脑袋往墙上用力撞了几下。两个女知青情急之下,哭喊“救命”,盛炜富这才松开手,扬长而去。
  乔某、刘某挨了打,自然不肯善罢甘休。她们也是红卫兵出身,信奉的是“以血还血,以牙还牙”的战斗哲学,因此不去向连部报告,要求解决,而是去向一起来农场的哈尔滨男知青哭诉、求助。
  住在8号寝室的几个男知青答应替乔、刘两人报仇。他们找了一个机会,把盛炜富神不知鬼不觉地绑架到8号寝室里,绑住手脚,堵住嘴巴,罚跪、打耳光、揪头发、浇冷水、拳打脚踢,整整折腾了三个钟头,把盛炜富弄得死去活来,这才释放。
  盛炜富这次真是吃足了苦头,在床上躺了三四天方才下地。
  他和钟秀翔商议如何报仇,两人对8号寝室的那些知青恨得牙根发痒,竟失去了理智,决定将对方置于死地。钟秀翔说:“这事由我来负责搞,你啥事都别管等着听消息就是了!”
  这时已是1968年底,连队决定在12月31日晚改善伙食,让大家吃饺子。连部考虑到伙房小,难以承担三百多人吃的饺子,便采劝分而食之”的办法,即以寝室为单位,把面粉和馅儿领回去,自己制作。钟秀翔事先已经知道这个情况,心里已有主张:在8号寝室的那份面粉和馅儿里放上耗子药,把他们统统毒死。
  1968年12月31日,这是一个风雪弥漫的日子。连队放假,以排为单位组织联欢文娱活动,欢庆来边疆后的第一个元旦。盛伟富会写美术字,被连领导召去参加布置连部会议室,因为次日团部将来人开座谈会。钟秀翔在伙房忙碌,她送给炊事班长——一位五十来岁的农场老职工——两条肥皂,弄到了分面粉和馅儿的差使。她按各寝室人数把东西称好,一份份放在那里。8号寝室的那份里,已经放进了伙房里留着专门用来药老鼠的六包耗子药。
  按照说明书所标明的,这个剂量笃定能毒死8号寝室的八个哈尔滨男知青。
  下午4点钟,开始发放面粉和馅儿,各寝室派代表去伙房,从钟秀翔手里领取了自己的份儿。当8号寝室的代表领取时,钟秀翔心里很是得意,寻思你们这几个活不了几个小时了!
  发放完面粉、馅儿,天色已暗下来了。钟秀翔把自己和从盛炜富寝室扣下的那份合在一起,包了饺子,煮熟后端往会议室,和盛炜富一起吃了。这时,各个寝室的饺子还没下锅,宿舍区一片热闹。钟秀翔去了那里,走进几间男寝室,以伙房名义征求对这次分发饺子生料的意见。她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主要是察看8号寝室的动静。8号寝室的那几位,根本没料到钟秀翔会来这么一手,刚包完饺子,正准备烧水下锅。见钟秀翔,便留她吃饺子,钟秀翔坐是坐了,当然不会吃饺子。她和他们聊了几句,看着他们煮熟了饺子,捞进盒里开始吃了,这才离开。
  钟秀翔把盛炜富从连部会议室叫出来,说事情已办妥了。这时,两人才开始考虑下一步该怎么办。钟秀翔的意思是不管他,反正人家又没看到她下毒,到时候不承认就是的。这显然是过分幼稚,盛伟富坚决不同意。这样,他们就想到了出走。去哪里?仓促之间,两人感到走投无路,最后决定往黑龙江对岸苏联人那里逃。
  说走就走,盛炜富、钟秀翔什么东西也不带,马上开路。通往江边的路上,兵团设有岗哨,但盛、钟两人是兵团的人,熟悉位置,都避开了,据钟秀翔说,她和盛伟富走到江边时,听见风雪中有马嘶声,知道是边防军的流动巡逻哨,便伏在一处土丘下,待巡逻哨过去后,两人便从结了厚冰的江面上偷越出境了。
  盛炜富、钟秀翔爬上黑龙江彼岸后,眼前一团漆黑,视野内不见一点灯光。两人辨认方向,一直往苏联境内纵深处走。走了好一会,遇到一辆苏联边防军巡逻车,他们便站在公路上,双手高举作投降状。巡逻车在十几米外停了下来,跳下三个苏联军人,持枪逼过来,猛地以敏捷的捕俘动作将两人摔翻、按住,先搜身,然后用手铐铐住双腕,推上巡逻车,驶往营房。
  却说兵团连队8号寝室那几位,吃过饺子,弄了两副扑克牌玩了起来,一直玩到下半夜2点钟睡觉,并没有哪个觉得肚子或者其他什么地方不适。事后分析,有两种可能:一是那耗子药已被伙房里那几个农场职工因家里需要而悄悄以高粱面什么的偷换掉了。
  一是因搁置时间长了,又受了潮,已经失效。总之,那八个哈尔滨男知青始终安然无恙,以至于钟秀翔被克格勃派遣来华搞破坏活动被我公安机关抓获后交代出这一情形,公安机关发函向这边调查时,他们竟不能提供任何证据。
  因为8号寝室无事,所以连队当天晚上竟未发现少了两个人。
  盛炜富寝室的知青以为盛炜富在连部搞突击布置而干通宵,钟秀翔寝室的知青则以为钟秀翔在伙房值班,直到元旦上午,炊事班长见不到钟秀翔而叫一个女职工去叫时,才发现钟秀翔不见了。接着,又发现盛伟富也不见了。两人的恋爱关系在连队是众所周知的,所以连长、指导员想当然地认为是双双开小差回北京探亲去了。连部当即召开全连大会,指导员在会上严厉批评了这种擅自离场的无组织行为,重申了知青们刚来时就宣布过的请假纪律。
  连长意犹未尽,又接着讲话,宣布待这两人返回连队后,将给予严厉的处分,并将钟秀翔从炊事班调出,发配到大田班去干最苦的农活。
  直到元月4日,连队才弄清盛炜富、钟秀翔的真实去向。那天上午,苏联方面从国境线那边扔过来一具男性尸体,并不作任何解释。我边防部队见尸体是农场知青装束,便通知兵团方面去认领。
  团部闻讯,马上打电话向各个营查询哪个连队跑了人,结果证实尸体系盛炜富。
  盛炜富的尸体被运往团部卫生队,请来法医验尸。经检验,尸体身上有皮带抽打的伤痕,可能还挨过拳脚,但致死原因是上吊窒息。
  盛炜富的死讯,钟秀翔直到后来被克格勃派遣来华落网后才由我公安机关告知。关于钟秀翔落网及被审讯等情况,本书后面将有专章叙述。
  钟秀翔越境过去落到苏联边防军手里后,一押下巡逻车就再也没见到盛炜富。之后,她的遭遇和傅索安刚越境叛逃时在36号地区边防营的情况相差无几,所不同的是,她因未昏迷,所以没有医生来和她打交道。钟秀翔在边防军营房关押了一星期,被审讯了两次。之后,她被移押至离边境线不远的一个小城的刑事侦察局拘留所里,单独关押,伙食标准和苏联刑事犯一样,其他方面也未受什么优待。
  在看守所关了十九天,钟秀翔被押往苏联远东地区的大城市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她的越境叛逃被苏联方面作为一起案件,正式由克格勃开始调查。实际上,克格勃已有将她招募为特工的设想,所以特为立案调查。
  克格勃是如何调查钟秀翔的口供的,这里无法向读者提供,因为缺乏这方面的材料。可能是钟秀翔所说的“投毒事件”不被外人所知的原因,克格勃这一节的审讯特别烦琐,光测谎器就使用了七次,药物“洗脑”三次,还由专家来搞了一次催眠状态下的询问。总之,一直审查到1968年4月中旬才结束。
  1968年4月20日,钟秀翔被克格勃从看守所押解到哈巴罗夫斯克郊区的一幢花园别墅过软禁生活。在那里,物质条件大为改善,伙食很好。她还接受了几次极详尽烦琐的身体检查。之后,再也无人答理她。一直到6月下旬,才来了两名穿克格勃军官服的中年男子,一个是少校,一个是中校,都能说汉语;那个中校甚至还会说几句北京土话,令钟秀翔大为惊讶。
  这是钟秀翔叛逃以来所碰到的最和气的苏联人,他们一上来跟她聊了半个多小时的北京。从故宫、天坛、颐和园一直到茯苓饼、烤鸭,从北京的胡同一直聊到北京人的语音。后来,钟秀翔成为克格勃特工后,了解了一些内情,怀疑这两个军官曾去北京当过苏联驻华大使馆的什么官员——这是克格勃惯用的伎俩。谈了一会,克格勃军官才把话题转到钟秀翔的前途上,也像问傅索安一样,问她来苏联后有什么打算。这个,钟秀翔从来没考虑过。她如实说了,对方便问她是否愿意去一所学校学习,许诺毕业后会有一附很好的工作,既体面又有优厚的薪饷和其他福利待遇,并且一进学校便算已取得苏联国籍。钟秀翔一听,就像饥汉突然看见天下掉下个大馅饼,上面还写着自己的名字,兴奋得眼睛发亮,坐也不是,立也不是,连声表示愿意。
  少校笑道:“愿意?那好,请您在这份表格上填写一些内容。”
  说着,他拿出了一份特务学校的登记表。
  表格是用俄文印的,钟秀翔一个字母也看不懂,对方便给予指点,告诉她哪一栏里该填什么,哪一格里该写什么。钟秀翔—一依言填写,记忆中这是一份内容详尽的履历表。
  之后,两人让钟秀翔出门,上了他们的汽车,开到哈巴罗夫斯克市区里的一幢不知是什么单位的建筑物里停了下来,进了餐厅,叫了一顿丰盛的晚餐。餐后,由一男一女两个穿便衣的苏联青年陪送钟秀翔去火车站,三人一起上了火车。
  火车开了一夜半天,在一个不知叫什么名字的城市停了下来,青年男女让钟秀翔下车,已有一辆轿车在站台上等候,把三人载往附近的一家饭店。吃过午饭后,汽车又送他们去了机场,三人上了一架苏联民航机。飞机上只有一半座位坐着乘客,他们一上飞机,就起飞了。这次飞行的目的地是莫斯科,抵达后,又有汽车把他们三人送往一家宾馆(实际上是克格勃的内部招待所),那两个男女把钟秀翔交给两个克格勃男军官后,就离开了。和最先露面的两个“中国通”校级军官一样,钟秀翔后来再也没见到过他们。
  这两个克格勃军官不会说汉语,他们把钟秀翔安置在宾馆的一个单人房间里后,叫来一个克格勃医生,给她检查身体。之后,他们叫钟秀翔洗澡,却又不让关上卫生间的门。钟秀翔胆战心惊,连连摇头,两人马上显出一副凶神恶煞的神情,举起拳头威胁着要揍她。钟秀翔此刻真正是“在人屋檐下,岂敢不低头”,只得含羞忍气屈从。她刚进浴缸,一个军官就走进来把脱下的所有衣服都拿走了,打着手势告诉她洗完后到外面来穿新衣服。
  钟秀翔匆匆洗罢,用浴巾裹着躯体走到卧室要衣服穿。那两个军官却把她的浴巾拿掉,扔在一边,然后用照相机对着她前后左右上上下下拍个不停。好一阵,他们才算结束,拿着照相机出去了。钟秀翔匆忙穿上衣服,又羞又恨又悔,伏在桌上哭了好一阵。
  原来,这个拍裸体照的程序也是克格勃招募特工的一道必行手续,不管男女,都必须留下多张裸体照,存放进档案,作永久保存。据说,这样做是为了防止该特工日后被他人假冒。傅索安当时没有单独办这道手续,因为她在克格勃特别调查部的审讯室里一度是全裸体接受讯问的,已有专用照相设备在她毫不察觉的情况下全方位拍摄了许多照片。
  钟秀翔在莫斯科待了两天后,在夜间被送往特维尔谍报学校。
  直到此时,她才知道自己已经成了克格勃特工。
  钟秀翔入校后,校方考虑到她除了汉语外不会讲其他任何语言,为使她迅速掌握俄语,就把她安排和已能讲流利俄语的傅索安同住一个寝室,由傅索安教给她俄语。当时,她们是特维尔谍报学校仅有的两个中国学员。
  傅索安后来回忆,她看到钟秀翔时,有一种油然而生的亲切感。但她在听钟秀翔述说叛逃原因后,却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你做事欠考虑!”
  傅索安可能出于谨慎,也由于成熟了些,没向钟秀翔谈过自己的叛逃情况,只说自己是天津人,1968年来苏联的。
  钟秀翔能在此时此地碰到傅索安,自以为是不幸中的大幸。
  她不但在俄语方面得到傅索安的指导,在其他各方面也受到了傅索安许多照顾和帮助,直到半年后傅索安毕业离开特维尔谍报学校。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