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第十五章



                  一

  暴风雨很快来了。一瞬间,雷鸣电闪,风雨交加,华子良迎着暴风雨在荒山中急行,他猛觉自已左腿有些异样地抽搐、刺痛。他以为是自已走得过猛了,腿肚在抽筋,用手去揉揉就会过去的。他坐下来,但刚一伸手。就被吓了一跳。他的手触着了一片粘粘糊糊的东西,那是血。他受伤了!在同迟汝昌搏斗的时候,他被一块尖利的山石划破了,心情过于紧张的时候,感觉不到疼痛,现在一见伤口,顿觉疼痛钻心了。

  华子良瘸着腿,来到一条山溪旁。他清洗了血污,撕下一块衣襟将它紧紧包缠着,觉得疼痛减轻了许多。他用清凉的山溪水浇了头,洗了脸,自觉提了神,来了劲儿,只是那湿衣服裹得他有点不舒服。

  坐一阵,太阳升起来了。远近山头,一片片树林,林梢抹着朝晖,亮亮的,寂寂的。没有炊烟,没有人声,只有近处几声鸟语,把那空山衬得更寂静。华子良心定了:在这荒无人烟的山间白昼赶路。

  他走在一片油桐树林里。那些油桐树不高,干壮枝粗,细枝斜逸横出。秋深了,叶片飘黄,累累垂垂的油桐果颜色已经变黑。

  一连几日就在这无尽的油桐林中度过。这油桐林全长在一片干燥的山坡上。地上无水,无草,没吃没喝。在这些时日里,华子良好几次跑到远处的溪水边,跑到一些低湿的地方,去找水喝,去掘些草根根嚼着。解了饥渴,又回到油桐林子中。林木隐蔽,行走总要保险些。

  他的伤渐渐加重了。伤口溃烂了,化脓了。一条红筋直窜胯弯弯;周围红肿扩大了,肿得发亮。他的腿越发瘸得厉害,迈步就疼。但是倔强的华子良,依然不顾一切朝前走。

  这日黄昏,华子良爬完那片油桐林,爬到山弯一座小庙前,昏厥过去了。恰在这个时侯,一个身着青色僧衣的小尼姑,肩挑水桶,去山下取水。她刚拉开门,蓦地惊怔住了。慌慌地跑转去向师父报告。

  她师父并没有在禅堂念经,而是在庭院来回不停地走动。这庵主并不老,年纪约四十出头,中等个,瘦瘦的。听见脚音响了,停步扭头过来。

  小尼姑大口喘着气:

  “三先生,门口有个人……”

  这声称谓好奇怪:佛门有这称呼么?不,这小尼姑平素也不这么喊,也是叫师父。此时,她是情急了,说话走了嘴。

  老尼姑脸色青黄青黄,只有那对眼珠儿。好似石层中间的煤块,闪着乌亮。

  小尼姑还在不断地说:

  “师父,一个人躺在山门口,腿上流着血……”

  老尼姑脸上肌肉微微抽了抽,冷冷吩咐道:

  “大门闩了吗?取你的水去——从后门。”

  那小尼姑自去挑水了,边朝后走,边回头几次看师父,但见师父脸儿朝大门,欲动又未动,神情有些不定的。

  小女尼走得不见了,那老尼姑迅即走到山门内,侧耳听,门外悄无声息的,再凑门缝瞧,她瞧见了昏卧在地的,蓬头垢面的华子良……

  小尼姑挑水回来时,老尼已经回到庭院中,站在一株合抱古柏旁——那老柏树已被雷火劈去大半树身了,梢头上,一半树枝枯焦,一半树枝犹自枝繁叶茂。她对小尼说:

  “把水倒进缸,开门去看看。”

  小尼姑空着双手又出来,师父好象在等她,两人一同走到大门去。

  门开了,师父轻轻一摇头。大发慈悲,两人吃力地把华子良抬进一间僧房里。

  师父让小尼快去把药箱拿出来。这不是一个普普通通木箱儿,而是一个小小的长方牛皮匣,一边有个淡淡的白圆形图案,圆形内有个隐隐的红十字——象是被人故意抹去的,但又没有抹净。上有一个皮把手,中间皮头磨得亮亮的,显示这箱儿已是一件陈年旧物了。

  药箱打开,里面是一格格的瓶瓶罐罐儿。酒精、碘酊、红汞、紫药水。银亮的刀、剪,小巧的镊子,还有雪白的药棉,细细的纱布……这一切全是一个现代医生所备的。和尼姑的衣着神态,极不协调。

  那老尼熟练地洗血污,洗伤口,消毒,动刀,排浓,包扎,手脚那么轻,那么熟,神态又是那么安祥。

  她们把华子良抬上床,掖好被,轻手轻脚退出来。“隔一会儿就来看看他。”这是老尼最后轻轻叮嘱的一句话。

  经过治疗后,华子良的烧退了,神志清醒了。当他明白自己身住小庵时,内心十分激动。这间屋子很素洁。它是旧的,木条已变成褐色,擦得显了木纹。桌是旧的,椅是旧的,然而却是纤尘不染。临窗的桌子上放着厚厚一摞书:有线装的,有平装的,还有精装的。有笔,有砚,一切都放得井然有序。桌的对面是一张大床,蚊帐是蓝麻布的,被子,卧单是蓝棉布的,枕是长方形的,也是蓝布。只有帐钩是个铜钩,枕头的端头是块红布。在夕阳的微光里,这两个物件反映出一点黄光和红色,使这间屋子有了点生气。

  师徒俩都穿着缁衣。老尼在轻声问:

  “那人能走动了吗?”

  “能走几步……但还,不行……”小尼答。

  “唉,”老尼微微叹一声,没有再说话。

  她给华子良治伤时着到了他脚腕上镣铐的印记……她已经知道七八分了。她希望华子良快点好、快点走……

  最近,风声很紧,传说要抓共产党。有几个鬼头鬼脑的家伙,眼睛绿荧荧的,已经来山门窥探好多次了。

  这天,突然墙头咚咚响,跳下几个人影来。穿黑衣,蒙着面,手中刀光闪烁。

  “嘿嘿嘿嘿!”为首的在恶笑,故作惊叹道:

  “嗬,尼姑庵,快活地……”

  无耻!无耻!真是无耻!老尼浑身乱颤了,小尼手里的灯乱摇了,灭了。主持老徐向前劝阻。老尼拽着小尼,转身去禅房了。那为首的蒙面人追上去死皮赖脸地说:“三姑,算你有种……”他去捏小尼的手:“嘻嘻,你也免捆了……”小尼尖叫一声。

  华子良压住怒火,把手伸向背后藏刀的地方。他急得浑身燥热,猛地咬紧牙关去绊那强盗,强盗冷不防,“卟”地一声跌倒了。主持老徐眼明手快,头一下撞过来,一扑上去,两手紧紧卡住强盗的喉咙。华子良跟上去,照着强盗的脖子猛地一刀,那强盗脖子上溅满血污躺下不动了。

  华子良拉开门,对主持老徐说:“你们快走!”

  华子良送走了大尼小尼和主持,自己最后离开了寺院。

                  二

  两座大山,又高又陡,黑压压的,仰头一看,仅能望见一线天。华子良坐在一块光光的青石上,用清清溪水洗净了伤口。由于连日奔波,将要长好的伤口又发炎了。望着溪谷出口,宽阔明亮的地带,火红的枫林多诱人,蓝蓝的天空多高远,一只苍鹰在盘旋,飞得多自在!那个高高山额上,有个黑点在晃动,时隐时现,华子良细细一看,原来是一个药农用绳子把自己悬在山腰采药。

  华子良鼓着极大的勇气站起来,向半山腰爬去,他顽强地攀登,终于爬上半山腰。那里有一个平台,乱长着丛丛箭竹。他坐在竹丛旁边休息,大口大口喘着粗气。他想找那采药的人。

  这时候,那采药人背篓擦着山壁,一步一步走下来了,华子良一看,原来是一位老者。他银须白发,脸色红润,脸膛宽大,眉骨突出,寿眉长长。身骨架挺拔、瘦劲、结实。老者停步后,向华子良投来一瞥,眼神是那样慈祥和善。华子良心中顿生一种亲近感。

  华子良招呼了:“老人家,你下山了?”

  老人把手中的木杵放在身后,顶着背篓,向华子良微微一点头。

  “这山里有人家吗?”华子良问。

  老人不答,只是用那双明亮的眼睛上下打量着华子良。

  “我想找口吃喝……”华子良话语中带有乞求。

  老人仍自沉默,把华子良从头到脚端详个遍,半晌后,说道:“跟我来吧……”

  华子良跟着这位老人走下山道,穿过山沟,进入一道横行的峡谷。华子良踉踉跄跄,老人不时在回头。他已经发现华子良的伤势很重……

  走到一个山弯,面前是一座草寮。老人把华子良让进门。刚进屋,他猛觉头在旋,屋在转,老人身子在摇晃,他一头昏倒在地上……

  极度衰弱的华子良,整整在这个草寮待了半个月。每日里,这药农用药汁,用稀粥将他调养。他仍是昏迷不醒。那两日,老药农在他身边是寸步不离的,清醒后,老药农外出去采药,总把一罐药,一罐粥,事先偎好炖在灶内热灰里……

  这个药农,心地善良,照料病人精心周到,但是很少说话。渐渐熟悉了,他还教华子良随他练一会儿拳。华子良睡了,他就着油灯看木版医书,古诗词,有时读得惬意了,竟情不自禁地轻轻吟哦出声来。

  只有一次,吃饭时,老人突然问道:“华先生,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华子良在这样慈祥、善良、真诚的老人面前,实在没有勇气不说实话。他答道:

  “我是从重庆来的。”华子良坦然答。

  老人那双明亮的眼睛,定定地瞧着他,充满着关切,充满着期望。听了华子良的回答,他轻轻点了点头,似乎是知道,但又不十分清楚的样子,此后,他再也没有询问过华子良的身世。

  两人就这样宁静地,可以说是寂寞而和谐地相处着。

  老药农的药方是灵验的,华子良的腿伤很快好利索了。他已能够自由走动,帮助药农作些晒药和煮饭的活儿。这天,他蹲在灶前加了一把火,灶膛里红光幽幽,那厨房更显得昏暗。屋背后,山雀噪林,旋飞鸣叫得十分厉害,已经很晚了,老药农还没有回家。华子良的心儿忽然乱了。他想着老药农每日外出辛勤劳作,现在还没有回家,万一出了什么事怎么办。他内心有点忐忑不安了。突然一堵黑影堵住门。那不是采药老人归来,而是个青年人。只见那人扶门框的手动了一下,身子一摇晃,一个扑跌,重重地倒下去了。

  华子良赶忙去扶。这个人身著草黄色军衣,但已经破烂不堪了。华子良暗想:莫非他是逃兵,国民党部队的逃兵?随之又把他轻轻放在地上,他思量着。

  这时,老药农回来了。他看到地上躺了个伤兵,急忙放下背篓,然后详细观察了一番,轻声叫着华子良:

  “把他抬到床上去。”

  灯亮点燃了。老人找出一罐蜂糖,倒水,和匀,撬开那逃兵的牙关灌着。不一会儿,那伤兵睁开了眼,神志也清楚了。

  华子良心神不定,是祸是福,难以预料。

  “饶命呀,饶命!”床上的逃兵霍地惊叫了,他一跳而起,顺手抓起倚在床边的木杵,对着华子良和老人举得高高的,两眼血红,疯狂吼叫:“不准动!”

  华子良大吃一惊。但老人却声色不动,他懂得,这是—个受了深重刺激的人的潜意识反应。果然,稍许那逃兵双目一闭,木杵一丢,又昏迷不醒了。

  他是一个凶手。一个两度犯案的人。一个再度被追缉的“罪犯”。

  他原是一个农民,家在川西平原。灵秀的山水之气,把他培育成一个朴实清秀的农家少年。他聪明伶俐,学得一口好口技,春燕的呢喃,云雀的高歌,四喜的啼鸣,画眉的婉啭……他全学得很象很象。可这鸟鸣却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灾难。地主家的一个傻儿子下乡来解闷,住在他家,非常欣赏他的口技,一住下来就不走了。

  富农有个女儿,出落得象只美丽的鸟,在镇口中学念高中。上学下学,早出晚归,她总要经那片坟茔地的柏林子道。这地主家的傻儿子早就看上她了。逼着青年给他捉这只美丽的鸟。

  恰好这天,青年在树林子里学口技,不怀好意的地主傻少爷也来了。不一会儿那美丽的姑娘放学,路过树林,地主的傻少爷象饿鹰捉小鸡,猛扑上去,青年已经瑟缩成一团……

  结果,地主傻少爷无事、无罪,青年反受诬告,被抓进了牢房。他逃出监狱,又入虎口。被人抓了壮丁。连长看他长得伶醒,让他当个勤务兵。

  这天连长带他外出打猎,在树林边,又碰见了那位美丽的姑娘。她穿着白衣黑裙,还是那么风流。连长起了邪心,向那姑娘扑去。青年猛地举起枪,对着连长瞄准了,“轰”地一声枪响,子弹从连长太阳穴穿过去了,随即倒在血泊之中。青年人让那姑娘快逃,他自己当了逃兵。华子良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突然,门外传来脚步声,急促促的,是不是追兵来了?

                  三

  华子良掩身门边,老人在门外同来人周旋。只听一问一答。

  “风声紧了!”

  “出了啥事?”

  “国民党军队要搜山了!……”

  “……这就走了?”老人迟疑地问。

  “老伯!”来人急了,“立刻转移,这是游击队李队长的死命令!”

  华子良一颗悬吊的心终于放下了。来人是亲人,老人更加亲,他们都是游击队!华子良激动万分,抢出门外,紧紧地握着亲人的手,嘴里说:“亲人,亲人哪!”

  很快一切都明白了。这里是游击队的一个联络点。老药农采药是掩护。他借采药,为游击队通声息,又为游击队筹集经费。来人是游击队的交通员。华子良介绍了自己……三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老华同志。到我们那儿去吧!”年轻的交通员热情相邀,以敬佩的目光望着华子良。

  华子良孤身独行两个月,经过了多少虎狼地……今日见亲人,能同亲人肩并肩……他怎不想,不愿。但他抬头望见天上那颗北斗星了。

  “要走就同老伯一道走,我带路。”年轻交通员邀请得更热情了。

  老药农手拈银须微笑着问道:

  “行吧?”

  两人都希望得到华子良肯定的回答。

  华子良思索良久,他向两位战友,托出了自己回归的心愿。

  “但,怎个走法呢?”交通员已为华子良的行程焦虑了,“再走山路是万万不行的。”

  老人捋着飘拂的银须:

  “这样吧,坐船走!”对着交通员:“最近不是有收购药材的船要来吗?你去打点打点,找个可靠的人……”

  明月照山乡,四野宁静极了。华子良独坐一个水潭旁,呆瞧水中月影,等候着交通员的回音。白日盼了一天了,他还没有来,莫非出了什么意外事?

  他已独坐好久了,觉得有点清冷,站起来走动走动。他望了望自已栖宿半月的草屋,心中顿生一种复杂的感情。这老人的住处,座落在一个山弯背风处,四周林木蓊郁,环境很清幽。门前有一小坪,是老人日间摊晒药材,夜晚散步、练拳的地方。屋后是一个自然滴水崖,苍苔满布。那清亮亮的水珠从崖壁上渗出,在青苔上滚圆,日夜叮咚作响,落在一个深水潭里。这是一个饮水潭。潭口有一小溪,潺潺流过屋角,在不远处又形成另一个浅水潭,这是涮洗衣物和药材的地方。华子良站在第二个潭边。

  他面对茅屋。茅屋已经空空如也——日里,老药农已陆续将家俱杂物转移出去了。华子良睹物思人,留恋着老人对他的精心照顾和深沉的爱。他们要分别了,何时再相逢?

  一种更为圣洁的感情从华子良心中浮涌而出了。他把贴胸一件背心脱下来,浸泡在清清的潭水里。他要洗洗衣,洗净一切心中的杂尘……

  他轻轻揉,慢慢搓着,揉碎了水中月影。

  他悠悠荡,徐徐漂着,荡起了心中一片涟漪。

  他拂呀漂呀,胸中柔情似水流。

  他把背心拿起了,抖着水珠儿,撑开来,对着月亮。小汗衣象长了翅膀飘飘飞去……

  “你在洗衣服吗?”老人已站在他身旁。

  “唔!”华子良十分欣喜地应道。

  “这衫儿破了!我穿了很久。”

  “是亲人做的?”

  “是的,我的母亲!”“母亲”二字刚出后,华子良心中就觉得热乎乎的。是的,这是母亲在他出走古都北乎前夕,连夜给他赶制的,亲眼见他贴身穿上……

  老人脱口而出。念了一首诗: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华子良的双目充盈着泪。

  正这时,那交通员来了。

                  四

  鄂西北山区,秋雨绵绵。沮水涨了,来这里收山货药材的船只,正在顺流而下,华子良搭着他们的船走了。交通员和老药农来为他送行。立在船头的华子良举着的手依依惜别。

  船老板,一个身体单薄的中年人,看上去很温和。交通员和老药农求他让华子良顺便搭便船,他满口答应了。

  一路上,华子良同这中年人攀谈起来,中年人从华子良的谈吐中,看出这位先生是有学问的人,除了同情之外,还加上几分尊敬。这天华子良发现船舱里有很多书,顺便问了问:

  “老板,您看的什么书呀?”

  老板笑着答道:

  “呃,《三国演义》。”

  “这本书有味儿!”华子良点了点头,发出对书的赞美。“几部名书中,这《三国》是属讲史的,真《三国》,假《封神》嘛……”华子良接着说。

  “呃,呃”船老板随口应,书页翻过一面。

  “看过《东周列国志》吗?”华子良又问道。

  “呃,呃……没看过。”

  “也是讲古的。”

  “呃,呃……”

  “那里面还有生意经哩!”

  一句话,船老板抬起了头:

  “哦,是这样……”

  “老板可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有个巨富——陶朱公吧?”

  “仿佛听见过……”

  “巨富”二字对他太有吸引力了。

  “这陶朱公就是范蠡……”华子良说着,船老板眼睛睁得大大的,很有兴味地听。

  “这范蠡是春秋时期越国的一个大夫。那时,吴越争霸,吴国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他的主要谋士便是这范蠡大夫。此人富有奇才,他向越王献了计策七条,勾践仅仅用了五条,便把吴王夫差打败,雪了会稽之耻……”

  “哦,是这样……”

  “范蠡不但善于用兵,而且很会做生意。越国复国后,他便功成身退了。他早已看出越王勾践,其人鹰鼻鹞目,只能同患难,不能共富贵。他向越王告辞,退隐在民间,变名去姓,做起了生意,成为了大富豪,游齐之后,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称为朱公,即世呼的陶来公。十九年之内,三聚其富,三散其财……”

  “啊!”他瞪大了眼睛。

  “这陶朱公经商可有道道。他主张要把生意同天时、地利联系起来看,好好分析预测购销的趋向,‘旱则资舟’。就是说,天旱了,河流干了,你要多造点船,一旦涨大水,这东西就是奇货可居了。换句相近的老百姓的话来说,这叫作:‘晴带雨伞,饱带干粮’,‘月亮缺了会圆,圆了会缺’,生意人可要把眼光看得远,才能成大器……”

  船老板不断称赞:

  “先生,你的学问可大哩,你是干什么的?”

  “敝人只是个教书先生。”

  “哦,教席,教席,是不同,肚内有墨水!……先生,我有一事相求,愿赐教吗?”

  这小商人把他的梦想向华子良托出来了。

  原来他是一个徒弟娃出身的搅船人。父早丧,母年轻轻就居孀。他从小身体单弱,母子俩相依为命。十三岁了,托人介绍去一个杂货铺子当学徒。入店三个月,被店家辞退,苦命的孩子生了九子烂痒。颈了鼓起一个个大包包,红肿了。溃烂了,流血又流浓,母亲把他背回家。试了好多个草方:草草药,靛脚子、什么虫虫蚂蚊的,用杵捣,用嘴嚼成耙耙糊上,全无效。后经人介绍,去求著名中医外科黄二老先生。母亲驮着孩子,走一程,歇一程,受尽了于辛万苦。终于走到那个门院了。黄二老胡须颤抖,瞪眼训道:

  “你这妇道人家,怎么搞起的,这晚了,才找我!”

  这黄二先生同情他们,费力治好了他的病,一分文不取。

  “先生,眼下世道,百货飞涨,敝人这趟山货运回去实际上并不赚得很多,我倒想改行……”

  “你想改行做什么生意?”

  “我想改开匹头庄,常言道:吃饭穿衣,人人不离。但眼下,我正在主意不定。先生,你说行不行呢?”

  “到武汉后,待我见见市面行情,再帮你斟酌、斟酌。”

  “那就有劳了!”船老板喜形于色。他很快自报了姓氏,言道姓熊,华子良也托言熊姓。船老板哈哈笑着:“家门,家门,您可要拉扯小弟一把哦!……”他容光焕发,充满希冀。

  船行沮漳河,船入长江,天气总是时好时坏的。阴沉沉天气居多。一路上船老板心情很好,他觉得听华子良讲古,讲生意,有趣,有味道。

  到武汉只剩下一日半的航程了。这天,天气阴霾,江中雾气沉沉,老板依旧吩咐开船。近正午,雾散开,太阳露了一会脸。江面船只增多了,几乎全是下水船,扬帆急驶向武汉。后面一艘艘轮船赶上来了,载着兵,那些壮丁们,挤在船舷,手扶栏干,两眼无神地望向身后白花花的江水……兵船过后,载武器的船来了。老板心神不定了。天气不好,兵船又多,那只官船耀武扬威,波涛掀得老高。

  大夜弥天。起风了,江中波阔浪大,船行疾,船身在剧烈颠簸,舱中那盏灯笼摇晃得厉害。老板不睡,也不说话。

  江心的兵船,武器船还在过,一串明亮的灯光过了,船身就受到一次震动。前头一艘艘木船,也遭到同样命运,它们都在飘摇着……

  华子良躺着,睁着眼,心里也在担惊。

  所幸,后半夜,兵船过尽了,江风也似乎小了些。夜空,浓云好象变薄了,有几颗星在闪。船行平稳,江边渔火,前方木船的灯,都在静静地闪烁着。

  老板脸色平静了些。船头、船尾,也听得见水手们的走动谈话声了。大家的心情开始轻松下来。

  但只有这么一会儿,江中忽然起雾了。江面前头一片微微水光蓦地消失了,夜空几颗稀疏的星,完全隐没,渔船、航船的点点灯火,也都不见了。那雾又浓又重,已经把一切淹没。

  船行得出奇地平稳,出奇地静。水手们的声音一点都听不见了。这深沉的寂静令人不安,预兆着某种不祥。事实上,这不祥已在寂静中开始。经验丰富的水手们已经感觉出来:从遥远的天边,已经发出了某种轻微的、异样的沙沙声……这是风暴要从地狱飞出的前奏。

  老板坐着。他已陷入深深的惶恐中了。

  华子良拥被坐了起来。他也感受到了这种紧张的气氛。

  忽地,那沙沙声变成了一种呼啸。那呼啸声越来越大。

  老板一撑而起,急急奔上船头。

  他刚离舱,突然船身震动了一下。华子良的头重重地碰在船篷上。那盏灯笼,火苗猛闪几闪,差点灭掉。

  狂风大作,浪头更高了。呼呼风声中,老板对老舵手的请求声,老舵工对众水手的吆喝声,全被割得五零四散……人们只能从神态、从手势中把对方的意图弄明白。船员们开始同风浪搏斗了。

  船身第二次震颤,比第一次更猛烈,一下把华子良荡下了床。他慌忙穿衣而起。他想出舱,他想参加进抢险的队伍,但船头突地向上跳起,倏即猛往下沉,一颠—伏,华子良咚地倒了下去。

  风声。哪里是风声?是巨兽在吼。这声音是低沉的,喑哑的,但倏地尖锐了,嘶叫了,好象是一群恶狼在急急地奔突嗥叫。这吼声,这嗥叫,旋又变成一阵“轧裂裂”的声响。如象一片巨大的森林,巨人在挥斧,成排成排的树木,一批一批的断裂,倒下……狂风逞威,巨浪肆虐。两个恶魔在相帮,在竞赛,它们想共同撕裂这条船。狂暴的风,想把船身吹倒,吹飘,一心想将船儿刮向高空去!凶恶的浪,不示弱,伸出粘粘的手,只想把船儿狠抓住,摔在浪谷中,将它摔得粉粉碎……船象一支羽毛,飘旋旋,只凭恶魔戏弄……”

  天在旋,水在旋,华子良的头脑在打旋。

  黑灯瞎火,云水弥漫的江面上,突然一只盲目瞎撞的野兽,一艘重载的兵船,向这艘小小的木船冲过来了,浊浪如山,小船一折两断……

                  五

  江中遇险,华子良抱着一个木板,浮浮沉沉,昏昏迷迷,最后被冲到了一个沙滩上。老板,上半身在沙滩,下半身泡在水里,手前伸着,昏迷了过去。

  华子良救醒了他。这小商人眼一睁开,望着苍黄的天,猛一跃,一声撕裂人心的狂喊发出:“船,船,我的船呀!……”便向无情的江水扑去了……

  华子良拉住船老板,踅进小巷,来到船老板的家门。他刚进家门,一件意外的事情已经发生了。他看到,一盏浑黄的油灯下,横着一具尸体,那是他的母亲。他直扑上去,抚尸大恸:“妈呀!我的妈……”原来他的杂货店早被一群烂兵抢了,母亲一气死去……

  华子良帮他料理定丧事,打听好北上的火车,就要继续北上了。这天蓦见街上墙边一个报栏,外面围着好多人。他多日没有看报了,非常关切局势,挤身入内一看,那张《武汉日报》上,赫然大字标题:

    洛阳东南两军展开血战!
    双方频施肉搏尸体山积:

  眼角一晃,其他小标题是:

    共军攻占黄梅,
    国军固守宿松,
    空军助战,无奈天气阴霾。

  更有一则消息,透露出武汉的不妙形势:

    〈本埠讯〉:近以共军扰窜,各地保安团队参战居众,每一战役后,亦
  必多有伤亡……各兵站医院巳车今收保安团队伤患。

  突闻一声枪响,几个便农特务正在追捕一名逃亡者,说是在抓什么共军探子……华子良心中一惊,急急去武汉车站。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