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四“尼克松不是个东西”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之后,美国尼克松政府更进一步加紧了与新中国的联系。先是基辛格访华,接着尼克松跨越大洋,与毛泽东在他的书屋中紧握大手。本来与蒋介石私交甚深的尼克松引起蒋介石极大的反感。蒋介石大骂:“尼克松不是个东西!”

  1.“雷诺案”

  美国,是国民党政权立足台湾的支柱。随着杜鲁门下台和艾森豪威尔的上台,随着朝鲜战争的结束和台美“共同防御条约”的签订,大批美援抵台,台美关系进入“蜜月”时期。但是,在台美亲热的过程中也不乏发生一些令人感到不快的小插曲。其中“雷诺案”一度给台美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美国是实用主义者,他们援助与协防台湾,是为了维护其在远东的利益,以与苏联、新中国等国家抗衡。但是,美国的帮助在客观上也使发发可危的蒋家小朝廷免受海外流亡之苦。由此蒋氏对美国真是感恩戴德,奉美在台人员为上帝。而这些美国人也以施主的姿态在台湾作威作福,肆意闹事。台湾人民不堪其压,各界酝酿着反美情绪,终于,1957年3月,“雷诺案”引发了台湾反美的浪潮。
  雷诺,系美军驻台顾问团上士。1957年3月20日夜,当其妻在洗澡时惊呼有人从窗户偷看,雷诺一听,提枪冲出房门,将在他家门口的刘自然杀害。杀人本该受到惩罚,但是,由于美国在台官兵及眷属享有外交豁免权,雷诺只能由美军的军事法庭审判,台湾警方和法院对此无能为力。当此案报知“外交部”时,“外交部”照会美驻台“大使馆”,要求:在该案未解决之前,雷诺不得离境;在台湾公开审判;要迅速、公开地给以判决。美国对此要求表示答应,但不久,美军驻台军事法庭以“正当防卫”为由,宣判雷诺无罪,并决定将雷诺一家送回美国。
  雷诺被判无罪后,台湾民众被激怒了。台湾《联合报》发表《沉默的关注》一文,指出:我们相信每一个中国人对于此案,都在加以沉默的关注,大家在等待一个考验。中国虽是接受美国援助的国家,但中国人生命的价值与美国人生命的价值是否“同值”,美国人在经援之外,能否进一步以公正的法律,赢得盟邦的人心。
  台湾舆论界纷纷扬扬,要求对此案重新审判。
  5月24日,刘自然的妻子奥特华手举抗议牌出现在美国“人使馆”前。牌子正中写着:“杀人者无罪?我控诉!我抗议!”
  奥特华的抗议活动引来了众多群众的围观。奥特华当众对美国进行了声泪俱下的控诉,由此引发了群众蓄积已久的反美情绪。
  6000多人冲向美“大使馆”,撕破星条旗,殴打了“使馆”人员,并袭击了美国新闻处和美军协防司令部。台湾警方奉命前往镇压,致使2人当场死亡,32人负伤,台当局连夜颁布“戒严令”,群众的反抗被暴力镇压下去了。
  美国对此事表示不满,艾森豪威尔发表声明,暗示了这次事件是有组织的行动。蒋介石怕得罪美国佬,遂亲自向美国致歉。
  宣称这次事件是“非法的暴行”,是“犯罪的行为”。他还郑重声明:我们为贯彻反共抗俄的国策,惟有与世界民主集团领导者的美国站在一条战线。在我们的阵营里,决不容许任何人反对这个国家。
  蒋介石的一再致歉、表白。赔偿和制裁,终于博得了艾森豪威尔的一张笑脸,笼罩在台、美间的阴云顿时消散。

  2.台美“蜜月”

  为了表示美国对远东的重视,1960年6月,艾森豪威尔在离任前夕出访菲律宾、日本、台湾和南朝鲜。对于艾氏访台,台湾方面欢欣鼓舞,认为这对提高台湾的“国际地位”,显示台美间的特殊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蒋介石也深感艾氏给了他足够的面子,遂不惜一切讨好美国总统。
  6月16日,艾森豪威尔由菲律宾搭乘第七舰队的旗舰“圣保罗号”重巡洋舰前往台湾,第七舰队的全部船艇出动,全程护卫。台湾则派出“洛阳号”等12艘军舰组成“护卫舰队”,远到南中国海迎接艾氏的座舰,然后,台湾军舰和第七舰队会合后浩浩荡荡来到台湾淡水港。第二天,艾氏改乘飞机抵达台北。蒋介石、宋美龄、陈诚、张群等国民党官员倾巢而出,到机场迎接艾森豪威尔。在机场的欢迎仪式上,鸣礼炮对响,24架军用战斗机组成整齐的编队飞过上空,沿途20多万市民夹道欢迎。接着,蒋介石致词,称艾森豪威尔“不但是一位当代大政治家和大军事家,而且是领导自由世界的一位伟大领袖和我们中华民国共同患难的忠实朋友。”
  随之蒋介石和艾森豪威尔举行会晤,就世界局势、台湾防卫、台美友谊等问题进行了座谈,双方还就此发表了“联合公报”。
  艾森豪威尔访台事后,台湾驻美“大使”沈剑虹写道:“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1960年访华之行,使中美关系达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高潮。他是历来第一位在任内访问我国的美国总统。”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于美国分裂中国的政策给予坚决反对,并发表《告台、澎。金、马军民同胞书》。声明“为了向美帝国主义示威,将循单日打炮”的惯例,以为艾森豪威尔送行。
  肯尼迪上台后,台美关系明显降温。虽然肯尼迪仍然宣称坚持艾森豪威尔对华政策的三原则,即:承认台湾为“中国的合法政府”;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拒绝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但是肯尼迪主张重新考虑中国问题,并暗示新中国进入联合国仅是时间问题。对于蒋介石叫嚣的“反攻大陆”问题,肯尼迪政府表示:“无论共产党政权是否摇摇欲坠,美国不支待台湾对大陆进行任何进攻的尝试,同时美国也决不会放弃台湾。”
  约翰逊继任美国总统后,对华政策更有了明显的改变。
  1964年国际上发生两件爆炸性新闻,一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二是中国同法国建交,这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美国政府受国内。国际局势的压迫,不得不重新考虑对华政策。
  1964年1月,美国国务卿腊斯克讲,美国忠于对“中华民国政府”的义务,但同时期待着有一天能同大陆中国恢复关系。
  1965年6月30日,美国停止了对台湾的经济援助。1966年4月,腊斯克宣布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策的10点声明,其中包括:向中华人民共和国保证美国无意攻击中国大陆;避免作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敌对是“无终止的,永不可避免”的假设;与中共继续在华沙作直接的外交接触;愿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谈裁军及制止核子扩散等问题。
  1966年,美国国务卿腊斯克抵台访问,当记者问他:“请问,您承认中华民国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吗?”腊斯克答:“我们承认中华民国作为中国政府”。“惟一”二字无形中消失了。
  种种迹象表明,约翰逊欲改变美国对华政策。蒋介石心急如焚,不断接见记者对美国提出警告和建议。他在就任第四届“总统”时间接批评了美国:任何姑息主义,就是失败主义的变相!一切幻想。
  等待、接触、姑息、求饶……亦就正是中了毛匪所说的“对敌人碉堡最容易的战法,是从其内部来攻破”的诡计。
  1966年8月,蒋介石在会见美国记者时称:美国应当采取有效的步骤解救亚洲当前的危机,组成以美国为首的反共联盟;美国不能退出亚洲,应注意共匪的阴谋,主动摧毁共匪的核装置,共匪有与苏联重修旧好的可能。
  对于蒋介石的大放厥词,约翰逊不予理睬。1966年10月,约翰逊宣布将访问亚太地区6国,有意不安排访台,对于美国的冷落,蒋介石大为不满。

  3.“庄敬自强”

  1968年11月,尼克松当选为美国总统。由于尼氏在艾森豪威尔时代曾担任过副总统,以坚决反共著称,又同蒋介石私交甚深,因此,蒋介石对尼克松政府充满了希望。1970年1月,尼克松就职,他发去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贺电:欣逢阁下当选为美国总统,本人与蒋夫人谨致哀心之贺忱。并祝:阁下政躬康泰,事业成功,尼夫人康健快乐。本人深信,贵国在阁下贤明领导之下,中、美两国间传统友谊,必将更加巩固,全世界自由国家之团结,亦将愈为增强。
  1970年11月,蒋介石在回答法国作家的采访时,再次表露出对尼克松总统的期望:尼克松政府一如其前任历届美国政府,深知太平洋地区安全对美国本身以及整个自由世界和平与安宁的重要性,尤其尼克松总统本人对远东事务至为熟悉,对此更有深切认识,因此我相信他所领导的美国政府,在战略上将不会有根本的改变。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蒋介石的希望落空了。美国从全球争霸的战略出发,为了对抗苏联,它要利用中国作杠杆对苏施加压力;同时,美国陷入越战的泥潭中不能抽身,它要尽快结束越战,必须取得中国的谅解;加之,随着中国力量的壮大,美国与中国对立已付出了巨大代价。鉴于以上种种原因,尼克松决心从根本上改变对华政策。
  1969年7月,美国国务院宣布放宽与新中国的贸易及美国公民前往中国大陆旅行的限制。8月,美国国务卿罗杰斯在澳大利亚发表演讲,呼吁同新中国重开华沙谈判,以缓和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9月,尼克松在联大表示愿意同中国领导人谈判。
  12月,美国决定终止第七舰队在台湾海峡的定期巡弋,并取消向台湾提供18架F -4D战斗机。1970年12月,尼克松在向国会提出的外交报告中说:“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想象的。”不久,尼克松在接见美国《时代》周刊记者时表示:“如果说我在死以前有什么事情想做的话,就是要到中国去。如果我去不了,我要我的孩子们去。”美国在有意疏远台湾,并表达了接近新中国的急切愿望。
  蒋介石见此急忙修补台美关系。1970年1月,蒋介石与美国副总统阿格纽在台湾两度会晤,要求美国增加它在亚洲,尤其是东亚的责任感,并对美与大陆关系表示“关切”。阿格纽重申了尼克松的主张,会晤没有取得成果。不久,蒋经国访美,“来美抗议美国改变中的对华政策”,结果,台美“未对特定的问题达成协议”,也未按惯例发表联合公报。有人认为:很显然,美国不再支持中华民国政府是整个中国惟一合法的政府;美国不再和中华民国联合采取敌对中共的同一立场;美国不再绝对将中共排除于联合国之外……甚至在蒋先生访美期间,未见美国政要公开讲一句像以往一样具有实质意义的支持中华民国的话。
  看到美国对新中国的政策发生了转变,一批跟在美国后面的“小兄弟”见势不好,抢先一步与台湾断绝关系而与新中国建交,由此发生了1970年台湾“外交”战场的大溃决。面对台湾“外交”江河日下之势,1970年6月15日,蒋介石作《我们国家的立场和国民的精神》的“外交政策”报告,也即“庄敬自强”文告,内称:在过去这五个多月中间,大家业已经历了可谓接踵而至的横逆、侮辱、痛苦,但也正由于我们“有以待之”,毕竟无畏于一切考验与试炼。
  ……如果看到今天某些国家短视近利,违反理性,蔑视正义,修言和平而实在葬送和平的作为,吾人即为其所激怒,或为其所胁丧,甚或为其所协迫,而不能“持其志毋暴其气”,那就正是在“自毁其壮士”!只要大家能够庄敬自强,处变不惊,慎谋能断,“坚持国家及国民独立不挠之精神”,亦就是斗志而不斗气,那就没有经不起的考验,冲不破的难关,也没有打不倒的敌人。
  处在日益孤立的国际社会,蒋介石不忘时时给自己打气,给部下鼓励。熬过了困难重重的1970年,等待他的1971年更是恶运连连。
  这一年,美蒋关系全面恶化。2月25日,尼克松在发表的国情咨文中非常肯定地表示美国决心对“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对等的政策,并且第一次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字眼,这暗示了对新中国的承认。
  第二天,台湾“外交部”对此表示抗议:“我们对咨文中有关对共匪之想法不能苟同……尤其身居自由世界领导地位的美国,任何片面示惠的表示及举措,绝不能改变共匪的敌意”。3月2日,严家淦在“立法院”宣称:“美国总统尼克松最近发表世局咨文,称匪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当然坚决反对。”
  不过,美国依旧我行我素。4月10日,在中国主动邀请下,著名的中美“乒乓外交”正式上演,这是20年来美国第一次官方性质的团体访问大陆。几天后,美国宣布废除继续了21年之久的对中国大陆的禁运政策。
  这~系列举动,使蒋介石再也忍无可忍了,他借接受美国记者采访之机发泄了自己的不满:共匪邀美国桌球队前往大陆访问,乃其国际统战阴谋之一项作法,也是其对外渗透颠覆及赤化世界之另一战术获得初步之效果。大家如能有此认识,本人认为美匪关系之实质,应不致困共匪之各种欺骗行动而有所改变。中华民国之基本外交原则为立国之道应操诸在我,任何外在因素之变化,均不能影响中华民国之地位或其基本国策。
  在蒋介石怒气冲冲之时,毛泽东果断地对中美关系作出战略决策。4月27日,周恩来通过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向美国总统尼克松捎了一封信:要从根本上恢复中美两国关系,必须从中国的台湾和台湾海峡地区撤走美国一切武装力量。而解决这一关键问题,只有通过最高级领导人直接商谈,才能找到办法。因此,中国政府重申,愿意公开接待美国总统特使(如基辛格博士),或美国国务卿甚至美国总统本人来北京直接商谈。
  尼克松获得此一消息后极为高兴。很快,他通知中国,派总统特使基辛格秘密来华,“探索重新同中国接触的可能性。”7月,基辛格转道巴基斯坦来华,打开了中美高层直接会谈的大门,并为尼克松访华探路。1972年1月,尼克松又派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黑格率先谴组到北京为总统访华进行技术安排。此后,尼克松访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4.尼克松主动伸出了手

  1971年7月15日,尼克松宣布将访问中国。
  在宣布这一消息之前的20分钟,台湾驻美国“大使”沈剑虹才得知这一惊人的消息,他后来回忆了当时的反应:有几分钟时间我震惊得说不出话来,我简直不能相信方才听到的话是真的。我想打电话给台北方面,不巧的是美国这边的越洋电话接线生们那天正罢工。
  我正在草拟电报时,电话又响了。这次是台北外交部杨西昆次长打来的,问我是否从美国政府人士那里,听到有关基辛格秘密访问北平的消息。台北方面的人士刚刚听到新闻快报,要我证实他们听到的消息是否正确。像我一样,台北方面对这消息最初反映也是觉得难以置信。
  尼克松访华的消息如同一颗原子弹爆炸,强大的冲击波使年迈的蒋介石受到极大刺激,他竟没有发表公开的谈话和声明。
  然而,整个台湾岛却沸腾了。台湾“外交部”、“国民大会”、“议会”、“工会”、“商会”、“农会”等纷纷声明抗议。
  8月,埃伯特到台湾安抚蒋介石,转达了尼克松“永不背弃对中华民国的承诺,永不背弃我们忠实老友”的保证。蒋介石力图劝说美改变政策,他说:“中美两国长久以来原是邦交深厚的国家,而且每当中国艰难的时候,美国都能给予支持协助,使中华民国人民获得自由,不为暴力所奴役屈服,并保持我们完整的主权……中美两国人民即愈益需要彼此通力合作,增进其坚定不渝的情感道义。”但是,这一切都没有改变美国既定的安排。
  1972年2月21日上午,尼克松乘坐“空军一号”总统专机跨越太平洋,飞向北京。
  在北京机场,飞机停稳后,打开舱门,尼克松身穿厚实的灰色呢大衣,冒着凛冽的寒风,在身穿红外衣的夫人帕特的陪同下走出机舱。但是,奇怪的是,长长的舷梯上只走下来尼克松总统和夫人两人。面对舷梯旁几十位前来欢迎他的中国领导人,尼克松一眼就认出了站在前面的周恩来,他不由地主动伸出了手,迈步走向周恩来。
  后来,尼克松回忆了为当时一刹那所作的细致准备:为了表示对这次访问的重视和与众不同,在机舱里,我嘱咐随从人员,飞机停稳后不要急于出来,等我先下飞机看看中国领导人的表情后再做决定。
  在1954年越南问题的日内瓦会议上发生的一件事,表明周恩来对蔑视中华民族尊严的敏感程度……一天上午,当双方(中美)都提前到了会场时,他们彼此遭遇了。周恩来伸出手准备握手,杜勒斯摇摇头,走出了会议室,完全蔑视这位中国外交部长。六年之后,当周向他的朋友埃德加·斯诺重提这件事时,还露出痛彻心肺的表情……我深知这件事伤害了周恩来。因此,当我走下我首次抵达北京的飞机舷梯的最后一级向他走去时,就主动伸出了我的手。
  这时,在寒风中迎候的周恩来不卑不亢,微笑着迎上去,紧紧地握住这位世界上最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元首的手。两个昔日不共戴天的仇敌终于走到了一起。
  周恩来用诗一般的语言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
  尼克松抬头看见机场迎风飘扬的美国星条旗和中国五星红旗,不禁感慨万千:一个旧的时代过去了,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双方拟发表一个联合公报,并为此举行了多次会谈,台湾问题成为会谈的焦点。中方坚持美方对台必须以断交、撤军、废约三条件作为恢复中美正常关系的前提,美方则不愿放弃“两个中国”的观念,双方争执不下。周恩来只好请示毛泽东,毛泽东听了汇报后,一语定乾坤:“你可以告诉尼克松,除了台湾部分,我们不能同意修改之外,其他部分可以商量。”
  经过一番艰苦的谈判和讨价还价之后,终于,2月27日下午5时,中美发表《上海联合公报》。公报涉及到台湾问题时说: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岸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公报还规定了双方逐步开展中美贸易以及在科学、技术、文化、体育、新闻等领域的联系和交流。公报最后声明:“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史上新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正如尼克松在离开中国前夕的宴会上祝酒时所说,他对中国的七天访问“是改变世界的一周。”这确是一个并不过分的描述。
  但是,在公报中,尼克松政府并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它尽管表示将从台湾撤出军事力量,却没有为撤军规定时间。这表明,双方还没有为实现两国关系彻底正常化扫清障碍。
  尼克松北京之行,彻底打破了蒋介石“反共复国”的梦想,蒋介石大骂“尼克松不是个东西”,同时声明,《上海公报》协议无效,台湾不予承认。而尼克松则不断地对沈剑虹下保证:“美国决心遵守对中华民国的承诺”。当蒋介石听到沈剑虹的报告后,不禁长叹一声:“从此以后,我们要比以前更依靠自己了。”
  蒋介石从此卧病不起,直到去世。台湾报刊传言,蒋介石实际上是被美国气死的。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