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一 三元老共订誓言


飞机冲出跑道

  烈日肆虐,烁石溶金。
  没有一片云彩,天空白茫茫一片。
  也没有一丝风,空气凝聚不动,似乎要燃烧,要沸腾。
  路上很少行人,几条狗在树荫下喘气。
  忽然,天边卷起乌云,愈积愈多,天暗下来。
  火辣辣的风,卷着热浪,猛地刮来。
  就在这时,南京明故宫机场上空,发出飞机呼啸声。
  “怎么这时有飞机来?”
  “那驾驶员准是不要命啦!”
  人们七嘴八舌,纷纷议论。
  一架美军运输机,冲破重重乌云,呼啸而下,进行迫降。
  好险!机身冲出跑道一百米停住。
  机场上工作人员,从不同的地方跑过来。奇迹,机上的人安然无恙。
  舱门开处,一个身材修长魁梧的老人,从舷梯上走下来。
  滂沱大雨,突然倾泻;翻江倒海,龙王显威。
  雨水使人睁不开眼,衣服全淋湿了。老人依然昂首挺胸在雨里走着。
  远处,一辆雪佛兰向停机处飞速驶来。
  车在老人面前,嘎然刹住。跳下一位年轻人。
  “王先生,我们来迟了。原以为今天这样的气候,飞机不会来”。年轻人深致歉意,一边给老人换了湿衣后扶上车。
  “不,不要紧!天有不测风云嘛,在重庆珊瑚坝机场起飞时,好辣的太阳。”
  中山路一片泽国,飞轮溅水,哗哗作响,车向鼓楼头条巷驶去。
  这是1946年6月18日。

在李济深公馆里

  雨过天青,阳光照眼。法国梧桐、雪松、扁柏……枝叶经雨水冲洗,分外苍翠可爱;一道道急流,把街道冲刷得无半点尘埃。
  南京的六月雨,既吓人又迷人。
  雪佛兰爬上鼓楼坡,转向北,数分钟后进入一个巷子(鼓楼头条巷5号),在一处花园洋房前停住。
  高大的围墙,铁栅门。庭园幽洁有花木之胜。面对大门的翠竹丛中,矗立着破空直上的一块奇石,玲珑透剔,具瘦、皱、透、漏之奇。两旁是绿葺葺的草坪。草坪上种有牡丹、芍药、海棠、月季,各色花卉,灿烂似锦,又如彩云缭绕。草坪上还有两株高大的玉兰,枝繁叶茂,亭亭如盖。
  园内鹅卵石的行道尽头是一幢两层的西式楼房,两旁有蜿蜒曲折的回廊。
  这幢房子的主人是民国史上赫赫有名的国民党元老李济深。
  雪佛兰驶向园内,在门厅前停下。车里的年轻人先跳下车来,拉开车门,恭立一旁,轻声道:“卓老,请下车!”
  老人下了车,顾盼周围景色,不由得赞叹道:“好一个幽美的园林,真可赏心悦目呀!”
  “卓老,您有所不知,先生因经济周转不灵,已把房子租掉了。”
  “此话当真?是租给谁的?”
  “原想把房子租给中共做办事处,可政府抵制中共,不愿中共租到房子,他们拿出一亿元,就把房子租了去。”
  “啊……”老人默然。
  “小高,你又在这里多嘴啦。先生在客厅里等着呐!”
  他们正说话之际,后面走来一位中年人。说:“卓老,您好!请到客厅。”
  卓老点头,迈步走上台阶。走在头里的小高拉开客厅长窗,他走进去。
  “卓山兄,总算把您盼来了!”
  面容清癯,身材中等,一口广西口音的李济深迎上来。
  “任老,卓山梦寐中都想着您!”
  来客王葆真,字卓山,讲一口河北话。
  一位出生于“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燕赵之地,不愧为豪迈英雄的革命元老。
  这一位长于八桂之地,一身风骨棱棱、百折不弯也是革命元老。
  两人紧紧握手……
  两位革命元老都有叱咤风云、惊心动魄的不平凡经历。
  先从主人说起。
  李济深,字任潮,1885年生于广西苍梧。幼时勤奋读书,原准备从科举到仕途,内废科举,改习武行。18岁进黄埔陆军中学,后入陆军速成学堂、讲武学堂,进保定的军咨府军官学校,即后来的陆军大学。
  辛亥革命成功,广东光复后成立北伐军,李济深任粤军第一师参谋长、代理师长。追随孙中山,为统一广东而征战。1925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孙中山赏识李济深,委他任第四军军长,同时他又是北伐军总参谋长,留守广州大本营,代行总司令职权。
  多年的军事教育,使李济深深谙韬略,娴熟戎机。他领导的第四军,能征惯战,屡立奇功。北伐出师之初,即在汀泗桥、贺胜桥击败吴佩孚军,直指武昌。第四军威名显赫,有铁军之称。
  北伐胜利,蒋介石变友为敌,1927年把共产党推入血泊中。李济深逐渐认清蒋介石的反革命面目,逐步摆脱蒋介石的羁绊,倾向进步。
  这就使蒋介石恼怒了,张开罗网,诱捕李济深。那是1929年。李宗仁、白崇禧因裁兵问题与蒋介石产生矛盾,蒋介石邀请李济深当调解人,在蔡元培、吴稚晖、张静江、李石曾四位革命元老保证下,李济深到了南京。但蒋介石背信弃义,把李济深软禁在汤山。
  1933年,李济深高举反蒋抗日旗帜,联合蔡廷锴、蒋光鼐等人的19路军发起福建事变,组织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但因孤立无援,不久就告失败,逃往香港,组织民族革命同盟,坚持反蒋抗日。
  抗战爆发后,国共再度合作,李济深毅然支持中共的一致抗日主张,反对国民党分裂倒退与消极抗战。他出任党政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蒋介石为主任委员),当时周恩来也是委员。
  日寇投降,蒋介石发动内战,李济深联合国民党内与社会各界的民主人士,为恢复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反对内战,推动爱国民主运动奔走呼号……
  再说这位登门的贵客。
  被人敬称为“卓老”的他,遐龄长寿,后来几乎长达一个世纪。有人以“清风亮节、坚苦卓绝”八字赞誉他;他自我鉴定是:“一生革命,两袖清风。”
  王葆真,字卓山,1880年生于河北深泽县的一个清贫的医药世家。由于刻苦攻读,在保定西关农务学堂时每试第一,被公费送日本留学,进早稻田大学。
  1905年,孙中山先生到东京,组建同盟会。王葆真当即参加,矢志革命,是同盟会最早一批会员;也是中国国民党的一位元老。
  辛亥革命那年,他受同盟会派遣,由日本回国组织发动滦州起义。这时他在早稻田大学就将毕业,毅然牺牲文凭。
  辛亥革命后,他到南京面谒孙中山,汇报北方革命的情况。孙中山要他出任内务部司长,力辞不就。改委他任同盟会燕支部政治部主任和国会议员。在反对袁世凯、北洋军阀,宣传护国、护法的战争中他作出重大贡献。
  第一次国共合作后,他信奉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长期从事争民主反独裁的活动。
  抗战爆发,年近花甲的王葆真走上抗日前线,台儿庄战役中,他是李宗仁的顾问。对中共团结抗日、全民抗战的主张,他衷心赞成,并力主与共产党合作。蒋介石企图阻止他倾向中共,几次派人游说,许他种种条件,他都毅然拒绝。游说者向蒋介石汇报:“王葆真不妥协不屈服,无可奈何。”他言行一致,与周恩来、董必武往来频繁;在国民参政会中,与中共参政员联署提案,为国共合作做了不少工作。
  1940年春,国民党大军云集晋南,准备进攻太行抗日根据地,掀起反共高潮。党坚持团结抗日的政策,与国民党驻军商谈和平解决的办法。当时王葆真受李济深推荐担任冀察战地党政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双方谈判过程中,他奔走联络。同时亲自去山西武乡会见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等,他还陪同朱德到洛阳与卫立煌“晤商”,终于使该地区的局部和平达成协议。他的这些行动,不被国民党当局所容忍,撤了他的职。面对这些迫害与打击,他不改初衷,坚定地维护自己的信念。
  抗战胜利以后,王葆真在重庆投入日益高涨的民主运动,他参加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陈铭枢、谭平山等发起创建),并作为该会的代表参加了由各民主党派和团体联合组成的重庆各界政协后援会,呼吁各方实现政治协商会议决议,实现国内和平。
  这次来南京前的三个月,1946年2月10日,重庆发生了较场口事件。国民党特务殴伤民主人士郭沫若、李公朴、施复亮等,王葆真作为见证人出席法庭作证,当庭揭露特务的罪行。当他到医院去慰问受伤同志时,他痛哭失声。
  王葆真就是这样一位威武不屈、爱憎分明、感情丰富的革命元老。
  李济深与王葆真在共同的战斗中,缔结了友情,他们总是有事共商。这次,王葆真应李济深邀请到南京小住,商讨联共反蒋的大计。
  当天晚上,李公馆的小客厅里,灯火辉煌,李济深设晚宴招待远方来客。
  侍者为两位老人斟满了红色葡萄酒、殷红的酒倒在羊脂白玉杯里,红白分明,引发了两人的无限情思。
  王葆真高擎酒杯,以他惯有的大嗓门说道:“当今之时,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虽然蒋介石的败局已定,但困兽犹斗,他要作垂死挣扎。我们今后的任务将更艰巨,卓山深为总理缔造的国民党前途而忧。”
  说罢,王葆真一口喝了半杯酒。他又说:“此情此景,我想起一首唐诗。”
  “是哪一首?就请卓老高吟。”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葆真以高亢的音调慢声吟诵王翰的《凉州词》。
  “痛快,痛快!这诗壮美极了。来,我们干杯!”李济深又说:“我虽老兮,也真想去沙场一拚!”
  李济深高擎酒杯,一饮而尽。
  酒过三巡,两人酒酣耳热。一边开怀畅饮,一边把话引入正题。
  “卓老,这次请大驾来,主要是商量重建组织的事”。李济深说。
  “任老,您说。卓山愿闻其详。”
  “正如您所说,为国民党的前途而忧虑。我思忖,必须团结国民党内的有识之士,联共反蒋,恢复总理的三大政策。这就需要建立一个革命组织。”李济深以缓慢的语调说。
  “好!我俩的意见不谋而合。卓山此来,心中本有一点疑虑,听任老这样一说,我就豁然开朗了。”
  “原有什么疑虑?”李济深要问个究竟。
  “抗战胜利后,民主运动处于低潮,除了中共,坚决反蒋的人不多。这些日子,有人倡言要任老与蒋合作,说什么否则就没有出路。”
  “竟有这种说法!”李济深不免有些愤慨。
  “我当然不同意这种说法,也相信任老不会出此下策。但我忧虑任老如受人蒙蔽……”
  王葆真委婉地说出心中原有的疑虑。
  “哈,哈……”李济深纵声大笑道:“这是小人之见,我李济深与蒋介石势不两立,当年在汤山八个月的囚禁,记忆犹新……”
  “所以,联共反蒋,坚持到底!”李济深又补充一句。
  两人谈得更加欢洽,李济深搀着王葆真步入书房,继续商谈。
  虽然夜阑更深,两人谈兴犹浓。侍者送上两杯碧螺春后退下。
  “重建组织,进一步联共反蒋,愚见必须请一位先生出山。”王葆真说。
  “是谁?你先别说,让我们各写一字在掌心,看所见是否相同。”李济深道。
  “遵命”。
  两人旋即在各自的手上写起字来。
  两人又各自把手掌伸开。
  “冯”。王葆真的掌心里。
  李济深的手掌上也是“冯”字。
  “英雄所见略同。”两人异口同声,相视而笑。
  这“冯”字是指的民国史上的又一位革命元老,鼎鼎大名的冯玉祥(字焕章),人称“基督将军”。
  冯玉祥,1882年生于安徽巢县,行伍出身,从一个普通士兵成为威镇一方的将军。他所带的西北军,所向无敌,威势赫赫。
  冯玉祥是信奉基督教的。他用水龙给他的士兵洗礼,教他们唱福音圣歌和进行曲。这是“基督将军”的由来。
  王葆真对冯玉祥佩服得五体投地,在这一晚的17年后,他在一篇回忆录里写道:
  我所知的冯玉祥在旧时代的军人中,实为第一流人物。他的优点:(1)勤苦好学,精研兵法,曾刊印七子兵书加以圈注。(2)军纪严明到处秋毫无犯,能得人民爱戴。(3)自奉俭约朴素,约束部下甚严,不许部下抽烟赌博、娶妾嫖娼及奢侈腐化。(4)热爱革命,为滦州起义烈士王金铭、施从云树立铜像,以及囚曹(锟)倒吴(佩孚),扫除封建制度的清室(逐溥仪出宫)。敢于彻底革命,反对姑息养奸,拒绝与卖国政府妥协。(5)作战时谋敌能密,行军甚疾,号令统一故战无不胜。(6)对于政治人才识别善恶,彰善殚恶并无私见。(7)喜与群众洽谈,很少官僚习气。他在南京陆军部长任内时,一日手提灯笼到纪念周开会,人问何故?他说外边黑暗得很,简直看不到亮光。(8)谋国精忠,有改革政治的思想。倘遇贤明政府或生活到解放以后,定能竭诚拥护,匡济时艰……
  这段回忆,王葆真写于1963年。冯玉祥已于1948年去世。字里行间仍然洋溢着对冯玉祥的崇敬。
  当晚,王葆真问:“任老,您最近见过焕章先生没有?”
  “见过。大约10天前,他带着张克侠和吴化文来看我。张吴都是焕章先生的西北军旧部,当着我的面,要他们以后一切行动听我的指挥。”
  “是啊!焕章先生总是这样坦荡豪爽、快人快语。”
  “嗳,我想起来了。那天,冯先生说他不久就要去美国考察水利。”李济深又说。
  “这,那我们要赶快去和他晤谈,不然……”王葆真显得很急:“我看,我们明天就去冯府,好吗?”
  “卓老,您还是这样的急性子。您就休息一天,让我先给冯先生通报一下。”
  一位侍者送上两碟冰镇西瓜,又轻声说:“先生,已不早啦。夫人说,卓老该休息了。”
  李济深看了一下表:“十二点了,真不早了,好,我们就休息。”

三元老共订誓约

  李济深、王葆真出现在上海路143号冯玉祥公馆,那是李王相晤后的第三天上午。
  冯公馆又是一番景象。
  如果说李济深公馆是江南景色,幽美雅致;而冯公馆则是燕赵风光,壮人胸怀。
  冯公馆中树木不多,更无假山回廊,里面好大一块平地,原是供将军骑马驰骋之用,每日早课的练拳也在这里,兴致来时也在这里射击。与其说是园林,还不如说是练武场。
  李济深、王葆真走进冯公馆。侍者导引两人在客厅坐下。
  客厅整洁,寥寥几件摆设。
  “请稍等,将军正在练拳。”侍者说。
  不一会儿,高大魁梧的冯将军就走进客厅。六月盛暑,他穿的是白色土布衣服。这是一种特制的冯式服装,宽大无领,不在胸前开襟,而在背后扣扣。这种服式在别处无法看到。
  “任老、卓老,劳两位久等了。恕我未能接驾,有罪,有罪!”
  冯将军拱手为礼,声震大厅。
  “哪里,哪里,我们也刚来不久。”李济深说。
  “您真是将军本色,如今在野也依然练武不辍吗?”王葆真客气地问。
  “是啊!我这几年走南闯北,室无宁处,练拳也常常停顿,思想起来大有髀肉复生之感。”
  说到这里,冯玉祥叹了口气,似有满腔感慨。
  三人落座,话归正题。
  王葆真谈了重庆所见,谈到几个月前的较场口事件,特务殴打民主人士,而当局竟颠倒是非。说到此,王葆真不觉潸然泪下。
  冯玉祥义愤填膺:“孙先生缔造的国民党,断送在蒋介石手里了!老百姓好容易苦熬八年,盼来抗战胜利。可这些龟孙子的劫收大员,‘五子登科’(注)、抢掠民财!你们听过一首民谣吗?”
  --------
  注:“五子”是:金子、票子、房子、车子、女子。

  “是这首吧:‘盼中央、望中央,中央来了一扫光’!”李济深说。
  “对,对!所以我坚决反蒋。”冯玉祥说。
  这时侍者送上几个桑椹罐头。
  “两位请用。我这里没有汽水、咖啡这些洋玩意。不过这桑椹也清凉爽口”。
  李济深喝了口桑椹汁后说:“卓老从重庆听外界纷传,说我们两人已和蒋介石合作了,说这样才有出路。”
  冯玉祥怒不可遏,拍案而起:“又是谁造的谣?这几十年里,我和蒋介石打过多少次交道,他的五脏六肺我都看得清清楚楚,能够和他合作!?”
  他目视王葆真,问:“卓老,您相信这些话吗?”
  “我当然不相信!”王葆真立即回答。
  “昨天晚上,我把上月我们乘‘民联号’出川的情况,和卓老讲了个大概。那船是焕章兄向蒋介石交涉要来的。不然多少爱国朋友、民主人士、文化界的友人都无法出川。在船上大家畅论时局,一致痛恨蒋介石践踏民主,倒行逆施。”
  “焕章兄即案生情,提议发起创办以船为号的《民联日报》,他还写了一篇发刊词《民联引》呢。”
  李济深又说。
  “是这回事”。冯玉祥命令侍者:“你给我把那篇《民联引》拿来给卓老过目。”
  几分钟后,侍者拿来了手稿。
  王葆真打开一看,挥洒遒劲的书法写着:
  说民联,道民联,民联果然如所愿。多少好朋友共乘一条船,连连挥着手都说:四川再见,重庆再见!
  说不了的情怀,道不尽的依恋,一路江景皆大观。眼下一片绿水,岸上两排青山,还有名城和胜迹,过了一站又一站。抗战胜利今还都,应当欣跃又狂欢。为什么心头不轻松?为什么心头不轻松(原文有两句)?为什么面上少笑颜?那是为了政局未开明,那是为了各地有内战,大家个个皆不安,何时和平能实现?时时都在祷告,刻刻都在挂念,同胞还须努力,为了实现那一天。
  王葆真很快读完,连连称赞道:“美文,美文!冯先生真是文武双全,情文并茂,又道出实情。”
  “这就说明,冯先生的革命精神坚如磐石,不会动摇的。”
  李济深目视王葆真而说。
  这时,冯玉祥双眉紧锁,若有所思,忽然从沙发上站起,说道:“我们三人既然志同道合,都愿遵从总理遗教——三大政策,与中共合作革命,我们何不签署誓言,以昭信守呢。”
  “太好了,冯先生的主张说到我心坎里。我赞成!”王葆真立即回答。
  李济深说:“我也没有异议。”
  “既然你俩都赞同,那就请卓老执笺,我们依次签名。”
  冯玉祥吩咐侍者:“拿纸墨笔砚来!”
  王葆真笑着说:“客从主命,我就当仁不让了!”
  王葆真掳袖提笔,饱蘸浓墨,在八行笺上刷刷地书写起来:
  我们要切实实行
  总理遗教与其革命精神我们要实行民主政治团
  结起来共同努力
  赞成者请署名(注)
  --------
  (注)这是“约言”的原样。见本书附图。

  王葆真写完,冯玉祥首先签名,接着李济深、王葆真都写上自己的名字。
  “这约言由卓老保管。”冯玉祥提出。
  “不久,我就要去美国。所有事都委托两位了,我在海外全力支持你们。”冯玉祥满含深情地说。
  接着,三人就建立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组织、具体分工与军事策反等重大问题进行商量。三人的意见一致,并作出了决定。
  在冯玉祥离国去美时间,所有建立组织与策反蒋介石军队的活动,都由李济深领导。
  北方的工作,由王葆真负责,重点在于军事策反。由余心清、曹天铎协助。
  朱蕴山驻上海负责各方面的联系工作。
  当下初步排出了策反对象。这有:
  张岚峰,豫东保安总队司令;汜东清剿副指挥官;
  张克侠,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
  吴化文,新编第五军军长;
  张轸,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副司令、兼19兵团司令;
  刘昌义,国民党第一绥靖区副司令。
  还有一些策反对象与中共交叉(受中共委托),如国防部第三厅厅长郭汝瑰。
  谈到经费问题。李济深说:“中共南方局董必武同志已送来700万元,这是中共对我们的有力支持。”
  当下就把经费作了分配:交王葆真五百万元,余心清一百万元作为去北方策反的活动经费;另一百万元留于京中作不时之用。
  诸事妥贴,冯玉祥高兴地拉着李济深、王葆真两人的手,大声说:“这下,我可以放心去美国了。我在美国等着你们的好消息!”
  冯玉祥又说:“中共革命经验丰富,你们遇事要多请教中共友人,定能排难解忧”。两人同时颌首说:“您说的是!”两个月后(1946年9月)冯玉祥去了美国,公开进行反蒋活动。令人痛惜的是,1948年9月,冯玉祥响应中共号召,回国参加新政协。不幸于返国途中,在黑海因轮船失火而遇难,终于未能看到新中国的诞生。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