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第十节 迦太基——大劫难逃


  迦太基遗址在今突尼斯共和国首都突尼斯东北17公里处,紧傍地中海岸。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七世纪,腓尼基人、罗马人、汪达尔人、拜占庭人,先后占领过迦太基,并在这里建立国都或首府。最后归于阿拉伯人手中。每次争夺都非常残酷,都以踏平迦太基而结束。因此,古城留下来的腓尼基、罗马、希腊、日耳曼、土耳其的古物并不多。

              女王创造的“新城”

  迦太基,腓尼基语的全称是“卡尔特——哈达什特”,意为“新城”。昔日的城墙周长34公里,高13米,厚8米;城市面积3.15平方公里,建有街道、王宫、神庙、别墅、住宅、剧场、公共浴室、竞技场、港口等。

  三千年前,地中海东部善于航海的腓尼基人称霸海洋,占领中东、北非,建立强盛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814年建成迦太基城,立为首都。民间传说,城市是女王蒂都建立的。当初蒂都公主遭皇兄弟排挤,作为民间女子流落到突尼斯,生活很困难。当地)耍帮助她,向她需要什么。她只要求赠给她“一驴之地”,人们慷慨应允。她杀了一头驴手,取下驴皮上每一根毛,连接起来,整整圈了3.15平方公里的土地。她带领人民在这块土地上营造城市,日渐兴旺,被人民奉为女王。

  游人到了迦太基,当地人会指出那是蒂都同勇士艾伊尼阿斯谈情说爱的地方,那是蒂都濯洗梳妆的井台,那是女王号令之所。更妙的是,遗址上的小山丘建了一座豪华大厦,取名“蒂都女王旅馆”。

  实际上,迦太基并无腓尼基时代任何遗物。公元前264年,南欧新兴的罗马同腓尼基争夺地中海霸权,开始了历史上有名的三次布匿战争(罗马人称太基人为布匿人)。在第三次战争中,罗马人彻底打败了迦太基人,于公元前146年攻入迦太基城后,纵火焚烧。烈火整整燃烧了六昼夜,以致腓尼基文物荡然无存。罗马将迦太基的辖地划为阿非利加行省,以迦太基为首府。公元前126年在废墟上重建新城,后来人口曾达60万,成为仅次于罗马的第二大城。

             罗马人留下的伟大工程

  罗马帝国在北非的统治衰微,欧洲日耳曼的汪达尔人乘虚南下,公元439年占领迦太基,建立汪达尔王国。不久被拜占庭帝国吞并。公元698年,阿拉伯人进入突尼斯,焚毁迦太基城。迦太基从此废弃。公元八世纪,阿拉伯人在旧址之西南另建突尼斯城。

  突尼斯1956年独立后,有计划的发掘迦太基遗址,出土文物多为罗马时代的作品。其中最完整的是古罗马剧场,露天圆形阶梯状,石头层层垒叠。观众席几乎层垒到山顶,任何座位都能看到舞台,并能清晰听到舞台上的歌声和台词,剧场正面和左右都有门上下。突尼斯政府加以修整后,每年都在这里举办“迦太基国际联欢节”。

  另一处是罗马皇帝安东尼建的安东尼公共浴室,面积3.5万平方米,列为古罗马第四大浴室。从柱石、残墙、拱门,可以隐约看出两边对称的一间间浴室。按用途可分更衣室、温水室、冷水室、蒸浴室、按摩室、健身房游泳池。当年,这里是社会交际的场所,上层人不但来洗澡,还在这里会友洽事。

  浴室在海边,咸水不能洗。水源来自郊外的札古旺城“代百乐水庙”,通过60公里长的渡槽引来。渡槽为椭圆形封闭式,直径2米,架于距地6~20米的空中;秒流量400升,日输水3,200万升。现遗址地面仅存几段渡槽的支架。

  遗址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历史博物馆,据说地下30米还有大量文物,突尼斯政府决定把它建为“国家考古公园”。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它列入第一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单”。

               博物馆探古抒怀

  蒂都女王旅馆附近有座博物馆,专门收藏遗址出土的文物。有陶制的杯、盘、盆、碗,残缺不全的石雕像,埋葬死人的石头棺,棺盖刻着死者的浮雕全身像。雕像上卷曲的络腮胡子、蓬松的头发和魁伟的身材,一看就知道是古代罗马人。

  突尼斯城西北5公里的巴尔多国家博物馆,收藏更为丰富。它在1882年由部分王宫改建而成,为世界上仅次于开罗的收藏镶嵌画最丰富的博物馆。镶嵌画首创于伊拉克两河流域,以烧上、粘土块、卵石、贝壳为材料,人们称它是“洗不掉的壁画”、“踩不烂的地毯”。这种永久性的图画由腓尼基人带到北非,装饰于迦太基的宫殿、神庙、浴池的墙壁和地面上。后来,迦太基的历代统治者,突尼斯的阿拉伯人,继承发展了这种工艺,将材料扩展到色石、碧玉、天青石、红玉、玛璃、珊瑚和有色玻璃;色彩越来越艳丽。突尼斯因此被誉为“镶嵌画之都”。迦太基的建筑物不复存在,但地面的一些镶嵌画却奇迹般地保存下来了。《海神尼普顿的胜利》是世界现存最大镶嵌画,面积137平方米,占据一个展览厅的地面;画面上手持三叉就的海神站在4匹海马拉的战车上,56位神女在周围陪衬。《维尔日勒肖像》用十几种彩色石块和绿玻璃镶成,诗人维尔日勒握着诗卷坐在椅上,聆听历史女神克丽亚朗诵,悲剧女神听得悲怆戚戚,刻画得惟妙惟肖。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