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第十九节 昌昌——世界最大的土城遗址


  在秘鲁北部主要海港特鲁希略西北8公里,有一座空无一人的土城,名叫“昌昌”。在当地土著希莫人的语言里,可以意译为“太阳太阳”。遗址占地18~20平方公里,最盛时居住10万人,曾是秘鲁大城市。现为世界最大的土城遗址。

  “远看一堆土,近看一座城”。在漫漫黄沙的海岸边,直到城门口,才能看清土城的轮廓。断垣残壁同城外的沙漠一样颜色,它是那么的不起眼。现在所能看到的城垣和屋墙,大部只剩墙基,最高不过五、六米,难怪人们要对“世界最大土城”的称号表示怀疑。

  昌昌土城早在西班牙人入侵时就已发现。300多年前,殖民者搜寻翻掘了城中建筑物,挖了陵墓,将金银财宝搜括一空。据说十八世纪西班牙国王结婚时,秘鲁殖民总督就装了一船昌昌出土的金器文物,发运欧洲进贡。之后,不断有人来昌昌“掘金”,加速了城堡的败坏。直到十九世纪末,才开始了保护性的考古,但古城已被捣毁得面目全非了。最初由一位瑞士历史学家领导了第一个修复工程,接着又有美国、联邦德国和本国的考古学家进行有益的工作,陆续修复了一部分古堡。历次出土的文物非皆丰富,最近还发现了木乃伊和陶器、金狗等殉葬品。

  城中有城,城垣之内有各自独立的城堡,每个城堡和官殿都有自己的城墙。现能看出坯形的城堡就有9个,小部分已修复供人参观。残留的一段城墙高7米,长440米。据说原墙最高的达15米。有一个城堡遗址,中间有个方形场地,方圆300多平方米,四周为残墙所围绕,但墙基保存完整。走进城址中心,从纵横交错的道路网可以判断城市建设得井然有序,街道两旁有宫殿、祭坛、寺庙、花园、住房、市场、监牢、粮库等等。

  不管是城墙或房屋,一律不见石,全部用土坯垒成。那土坯有大有小,依不同建筑物而定。砌得“天衣无缝”,常以品字形逐层砌造,以防地震的破坏。1970年秘鲁大地震,后人修复的城墙倒了,残存的古墙都无损伤。这些断垣残壁,历经五六百年风吹雨淋而不蚀。有何秘窍?原来,筑墙的土坯是用粘土、贝壳、砂粒磨成细粉,混和渗水成型,以火焙烧的;成品呈紫红色,坚牢度不亚于现代混凝土。当地气候干燥,几乎终年无雨,使土坯长久不败。希莫人避开远地采石的困难,利用当地最丰富的砂土、贝壳为建筑材料,确是聪明的办法!

  昌昌城有出色的水利工程。渠道引来安第斯山的泉水,供市民饮用。全城尚存一小片绿点,那是一个城堡遗存的水井,井底清水澈净,井边长满芦苇。沿着井壁斜坡砌了石盘道,人可走到井底打水。

  残墙遗有许多浮雕,内容以海洋生物和渔猎生活为主。一座宫殿的墙上,保存着一张大渔网的图案。另一堵宫墙有各种鱼和海鸟的图形,或栖或翔,或悠游水中,或潜水捕鱼。一幅驯鸟图,画着鸬鹚仰头伸脖,企图吞下一条大鱼,可是脖子被人系了绳索,怎样使劲也吞不下去。

  在一座神殿的四壁上,画了365个圆形的图案,据说这是代表月亮和一年365天。希莫人崇拜月亮,奉月神为最高神只。包括上面的渔猎图案,都可以反映希莫人是与海洋生活息息相关的。月圆之夜,乃是近海鱼类麇集的时候,是希莫人谋食的黄金时刻。

  昌昌是在1438年被南方强大的印加帝国攻陷后废弃的。昌昌城始建于十一世纪,是希莫部落的都城。那时,希莫人是利马以北的秘鲁沿海地区最强盛的部落,在建筑、艺术、陶器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就。

  希莫人现在何方,昌昌城主人的后裔安在?不远,就在昌昌城附近。有一个渔村,村里最宏大的建筑、十六世纪建成的天主教堂,就压在希莫人神庙的基础上。顶截是西班牙式建筑,下截是希莫人的建筑。那里的印第安渔民,身体矫健,使用着芦苇编扎的单人渔舟。船长约3米,宽不到1米,轻可手提,美名“芦苇马”。人们世世代代骑着“芦苇马”,出没于惊涛骇浪里,在近海捕鱼为生。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