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第十四节 墨西拿——断带上的危城


  两百年来,墨西拿城三次毁于地震,其中1783年、1908年两次伤亡惨重,1963年损失较轻。每次震后,废墟上很快出现新的城市。因为它是墨西拿海峡的出入口,西西里岛连结欧洲大陆的渡口,人们一刻也少不了它。

  1783年2月5日的大地震,伴随着泥火山喷发、山崩地裂、上下震动、旋转运动、沉陷、海啸、洪水,可称“五毒俱全”。地震发作两分钟内,墨西拿城及西西里岛、卡拉布里亚半岛靠近震中的村镇,房屋多半震塌,屋盖和墙壁骤然压在来不及闪避的居民身上,当即死亡3万多人。

  同年4月8日再次发作,烈度不亚于2月5日。花岗岩山地崩裂,岩石破碎,大石滚落涧谷。海峡两岸峭壁坍入海中,顿时飞沙走石,惊涛翻滚,船只无一幸免,2千多人葬身大海。河谷被乱石堰塞,水往低处漫,形成沼泽215处。

  平原多由第三纪疏松砂岩构成,地面裂缝交措。最长的一条裂缝,长1,500米,深70米。有的忽开忽合,将人、畜、房屋夹人缝内,后来又固喷沙喷水而张开,将压扁了的房屋及尸骸“吐”出来。开合频度快的,有的人抛出来时还没有死,得庆生还。一些裂缝属断层型,缝线两边的高差达3米,从而说明上下震动之烈。

  上下震动伴随的旋转运动,令人称奇。有的路石被顶上来“跳舞”,转了一个身。圣布雷那教堂前面有一对石柱,震后发现它挪了位,全朝顺时什方向旋转了20°~30°。圣勒留诺的方尖碑也按同样的角度旋转。建筑物是不可能自己转动的,而是它们所在的地盘转动了。

  泥火山是“假火”,地下天然气体受到震动,在高压之下夺隙而出,将泥沙、岩屑、地下水夹带上来,在地面堆成小山状的泥丘。这样的泥火山,最大的一座直径70米,堆高5米。它们在居民点出现时,往往将房屋、树木卷入喷口,然后又喷出来。

  在西拉海岸,西拉子山(当时意大利四分五裂,分成许多小王国、公国、侯国)见势不妙,吩附他的家属、臣僚和大部分侍从登船避难,他自己也上了船。1783年2月5日晚,大地又一阵颤动后,海岸陷落,声如巨雷。随后海浪向陆地冲击,浪高6米,将建筑物一扫而光。海浪退了又来,一次比一次凶猛,将前次冲走的人畜又带回来。在这样反复震荡冲击中,所有船只都打碎或远没了,年老的王子和1,430人全部遇难。

  经过两个多月的大小震,反复的折磨,有多少人能活下来啊!据统计,全部直接死于地震的4万余人,另有2万人死于灾后的饥饿、干渴、露天住宿和滞水新沼泽引起的虐疾等流行病。

  墨西拿,好象瘟疫刚刚过去又象一座鏖战方休的战场,废墟里发出尸臭,看不到一件完整的东西。因为不少墙壁未曾倒塌,远观城市轮廓,仍不失壮观之势。幸存者如惊弓之鸟,多久也不敢进城,一直躲在郊外临时木屋里。

  这次直接死于地震的,大多被活埋。在平时,他们或许都能救活。一举手之劳,把上面的大梁搬掉,或费些力气扒掉压盖物,就把人救出来了。可是,灾害是如此普遍,自救或救家属尚无能力,那能再去救别人!一个人纵然听到最亲爱的人在呼唤,看清被压的地点,可自己也被压着,或者是手断脚折,没有一点气力去救援,只能眼睁睁看着亲人停止呻吟,痛苦地死去。有的人被压了三、五天,终因口渴、气竭而绝。

  一百多年后,1908年12月28日早晨,墨西拿发生7.5级地震,引发海啸,狂涛冲击海峡两岸,城市陷于浓烟骇浪中,死亡8.5万人(包括墨西拿以外地区),其中大部分死于海啸。

  公元前八世纪,墨西拿已是西西里岛最繁华的城市。后来一直是意大利重要的军港和商港。1549年在这里创办了大学。目前有人口27万。

  墨西拿占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它在西西里岛的东端,正在海峡最窄处,乃欧洲大陆进入西西里岛的隘口。西西里岛面积2.57万平方公里,为地中海最大岛屿,隔海峡与意大利的卡拉布里亚半岛相望。墨西拿海峡深达274~1,100米,多急流旋涡,被海员视为畏途。西西里岛本是大陆的一部分,因地壳运动而断裂,留下这条深渊似的墨西拿海峡。“伤痕”久不愈合,常要发生阵痛,这就是频繁发生大地震的根源。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