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1990年:年轮


            每一次发现,都是新感觉。
            每一次流泪,都是头一遭。

                       ——电视剧《渴望》插曲

  “人的命运有穷通之别,有幸与不幸。但无论哪个人,大致都不愿意拿自己的经历来和别人的交换。因为一个人所经历的,就是他的历史。历史不能篡改,也不能拿来交换。失去了历史的人也就失去了他自己。失去历史的人不曾存在过。

  “人的资质有媸妍美丑之分,有聪明和愚鲁。月明之夜揽镜自照,无人之际躬身自省,人们也许会问问自己:我之为我,是怎么成了今天这个样子的?于是你就想起昨天。昨天的你,昨天你经历的事。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你走过昨天,成了今天这副模样。”

  翻开90年代的页卷,忽然想起了北里先生为《世纪档案》所作的这篇序言。整个90年代的形态,仍然在我们的生命中发生和发展着。90年代是记忆和现实水乳交融的年代,当我们叙述到90年代以来的历史时,也许我们觉得最大的庆幸是,这历史终于有机会在我们面前显现出比较正常和纯粹的形态。尽管90年代的风云际会在我们眼里更不像的——就是一场“历史”? 但我们踏上新的一轮“人民记忆”的征程时,我们心中回荡的是80年代中期由刘索拉作词的一首歌曲:

    我想最后向你舍别,
    我想最后转过头说再见,
    忽然一段熟悉旋律,
    在我耳边时隐时现。

  1990年的人们都记得,在这一年,神州大地异乎寻常地掀起了“毛泽东热”和“红太阳热”。这一现象在文化学者那里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和说法。但在更多的人眼里,这预示着一种历史观的回归,人们赞美毛泽东,追思毛泽东时代的平均主义和清廉,并不代表人们当真想要回到毛泽东时代。它只是表明了一种情感——一种经过改苏开放价值震荡之后重新体验被冷落的本土历史的情感。在1990年,中国人经历了精神解放之后的繁荣场面之后,进入了一个更加务实的历史阶段。虽然外部世界增添了新的冲击,开放的中国也遭遇了某种封锁。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一切使得进入90年代的中国人的情感变得更加内敛,令他们以更深厚的态度看待本土历史。有人这样说:没有一个人会庆幸在苦难和匮乏的日子里做一个中国人,但是,既然这段苦难和晦气的历史是你的以及你的父辈的一部分,那么,你就没有资格宣称你已经“超越”了这种历史和民族形态。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没有因为同世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交流而变成了别的民族,也是基于这个前提。

  90年代之初形成的“历史热”,一直持续到现在。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经过探索和争论,历史评价的钟摆渐渐地开始回归原位。90年代形成的趋势是:中国人彼此的认同感日渐浓厚。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唯独中国并未像有人希望的那样加入这种乾坤改变的大跳跃。相反,中国人的内部变得更加沉稳和关注自身、关注本土和现世的价值,一个重要的迹象就是:我们所理解的“解放” , 已经从偏重于观念而转化为偏重于物质。虽然中国人的生活没有摆脱“跟着感觉走”的痕迹,甚至,商品经济的冲击某种程度上加重了某些人的迷信心理,但总的来看,命运的不可捉摸对大多中国人已成为历史。

  80年代的思想解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福祉。

  90年代开始的追求又逐渐消除着人们因价值震荡而产生的失落和乖误。

  正如我们所幸看到的,新一轮的年代虽然也产生着许多新的问题,但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从未有过的良性运转,也产生了巨大的吸纳能力。

  当我们的后代书写从这时开始的历史时,他们会对我们正在做着的一切抱什么样的态度呢?他们会不会齐声唱道:“他是一个呱呱叫的大好人……”

  总之,他们会不会感激我们这一代人帮他们告别了晦气和哀伤的历史?他们会不会把我们正在做的,看上去是平淡无奇的事情视为一座里程碑?

  这一切的答案,人们正在书写。但有一点毋庸置疑,许多人正在为现在的年代即将成为历史而激动不已。

               1990年大事记

  ★ 北京解除戒严。

  ★ 第11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这次亚运会标志着中国已被公认为亚洲体育强国。

  ★ 《渴望》和《围城》成为本年度文化热点。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