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狮城再圆复旦梦


——复旦大学代表队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夺冠纪实
吴山弟 王海峰
开篇 子夜凯旋归

  1993年8月30日,《解放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载了新华社于8月29日发自新加坡的一条消息:上海复旦大学代表队今天下午在此荣获第一届国际(中文)大专辩论会冠军。台湾大学队获亚军。复旦大学蒋昌建同学被评为本届辩论会“最佳辩论员”。
  子夜。虹桥机场。喧闹了一天的国际航空港渐渐平静下来了。大厅里,灯光依然是那么明亮,上书“热烈欢迎复旦大学辩论队胜利归来”一行大字的横幅分外醒目,横幅下站着5位手持鲜花的女大学生,一派喜气洋洋。此时此刻,当晚最后一架班机——从香港飞来的MU536Y已缓缓着陆。
  来了,夺冠归来的将士们走过来了:那走向欢迎人群的步履掩饰不住连日来唇枪舌剑的疲惫,而胜利的微笑依然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顷刻间,凯旋归来的教练和辩手们被鲜花、掌声、摄像机、话筒、闪光灯所包围。领队兼教练俞吾金教授轻轻地推开了上海电视台记者伸过来的话筒:“你们还是多采访我们的队员吧。”只见他紧紧地握住了迎上前来的校党委副书记宗有恒、秦绍德、程天权的手,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细心的严嘉从箱子里取出了一束特别包装的鲜花,穿过人群,来到了辩论队负责人张霭珠老师面前,恭恭敬敬地鞠了个躬:“张老师,这束鲜花是我们特意在新加坡为您选的。”
  张霭珠接过鲜花,眼眶禁不住湿润了。
  蒋昌建、姜丰,一个是“最佳辩论员”,一个是唯一的女选手,此时此刻,纵然是“雄辩滔滔”、“词锋锐利”,也杀不出记者们轮番进攻的重围。
  在凯旋的队伍里,细心的人们注意到,顾问王沪宁教授、辩论队联络员、复旦大学人事处处长张一华没有露面。悉知内情的人告诉笔者,他们已于10个小时前返沪:他们把鲜花和荣誉留给了队员们。
  在横幅前,队员们合影留念。
  秦绍德宣读了杨福家校长访美返沪途中在香港给参赛队发来的传真:“热烈祝贺你们取得的胜利,盼继续努力,为振兴复旦共献智慧。”
  “复旦人太棒了!”作为一个老复旦人,并曾率领复旦代表团出征第二届亚洲大专辩论会的上海市高教局常务副局长伍贻康教授显得异常激动,“复旦再次夺冠决非偶然。只要埋头苦干,复旦一定能向更高的高峰攀登!”
  走出机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把话筒伸向俞吾金:“请问俞教授,复旦这次夺冠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俞吾金回答说:“……这次复旦辩论队的胜利,是复旦精神的胜利,是复旦凝聚力的表现……”
  呵,复旦精神!每每谈起“复旦精神”四个字,复旦辩论队队员选拔、训练和出征新加坡的100多个日日夜夜就会在眼前闪过……

第一章 梦寻复旦园


  一纸电传,给复旦带来了新的机会。杨
  校长果断拍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993年3月中旬,国家教委一纸电传,给复旦带来了新的机遇:
  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将于今年8月份在新加坡举行,受邀国家和地区有美国、中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台湾、香港、马来西亚等10个。由于复旦大学代表队在1988年于新加坡举行的第二届亚洲大专辩论会上取得总分第一的好成绩,国家教委决定本届及今后各届的这一比赛均由复旦大学组队参赛。
  新的机遇已经来临。复旦,你能抓住机遇吗?复旦的莘莘学子们,你们能抓住机遇吗?“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上任不久充满自信的校长杨福家果断地表示。
  复旦大学决策中枢快速反应:参赛领导小组成立了,校党委副书记秦绍德挂帅,副教务长张霭珠任辩论队负责人,国际政治系系主任王沪宁教授任顾问、哲学系俞吾金教授任领队兼教练,青年教师林尚立任副教练,人事处处长张一华担任联络员,也参加了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由30多位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专家指导团。
  党委副书记秦绍德认为,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复旦大学,以至中国大陆高校培养人才综合素质的检验。为了在新加坡夺冠,扩大复旦在国内外的影响,我们不可有稍许的懈怠,务必选拔出最优秀的辩论员,进行高水平的训练,力争为复旦增光添彩。
  3月26日,30多位专家指导团成员首次在文科大楼1004室聚会。
  这一天,王沪宁教授好像特别轻松和潇洒:“这一次我是无官一身轻,顾问顾问,顾顾问问就可以了……”其实,王沪宁的心情并不比俞吾金轻松。曾任第二届亚专辩论会复旦队“教头”的王沪宁内心很清楚复旦此次通向夺冠之路的艰难。
  “要准备赢,也要准备输,没有输的心理准备,就不可能有赢的希望。”著名历史学家朱维铮教授直言相告,一语惊四座。
  机会与挑战并存——专家指导团首次聚会形成了这样的共识。
  “只能赢,不能输”对辩论队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其最大的承担者,非领队兼教练俞吾金教授莫属。
  1977年入学复旦大学哲学系的俞吾金,10多年来发表了6部专著、100多篇论文,已经成为中国哲学界的后起之秀。博士生导师辛敬良教授评价俞吾金“长袖善舞,才华出众”。然而,在辩论这一新的领域里,俞吾金毕竟还是一个新手。

  两幅引人注目的海报出现在复旦园。选拔赛紧锣密鼓。
  第一、二轮落幕。专家教授品头论足——问题与希望同在


  “光荣与骄傲再次向复旦人走来——1993年新加坡国际大专辩论会复旦代表队队员选拔开始……”
  3月28日,两幅引人注目的海报同时在校门口橱窗和中央食堂前的宣传栏出现。
  对于亚洲华语大专辩论会,复旦人并不陌生。在5年前的那次比赛中,首次参赛的复旦代表队过关斩将一举夺冠,向世界展示了复旦人形象。至今,伍贻康、王沪宁、顾刚、鲍勇剑、李光斗、罗洁、吕巍在东南亚一带仍颇有名气。那风光的经历,令一代代复旦人引以为自豪,难以忘怀。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中学生受到复旦辩论队扬威狮城的感染,从而选择了复旦,此次出征新加坡的季翔、严嘉就是其中的两位。
  国际政治系教授倪世雄在专家指导团成员首次聚会时,曾深有感慨地谈起这样一件事:两年前,他去新加坡参加一个国际会议,也不知什么原因,在过新加坡海关时受阻。在办理有关手续时,倪世雄与一位新加坡民航工作人员谈起1988年复旦大学代表队在新加坡第二届亚专辩论会上夺冠的往事。这位工作人员一听说倪世雄是复旦大学的教授,竟翘起了大拇指:复旦大学,真棒!然后示意倪世雄不要排队办手续了,跟着他过了海关。就这样,倪世雄在新加坡走了一趟“后门”。
  今天,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烽烟再起。“复旦人就是要到国际舞台上走一走”。同学们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踊跃报名参赛,其中也不乏刚入校的一年级学生。有的同学说,我们虽未必有进军新加坡的实力,但参与就是对选拔的支持,也是对自我素质的检验和超越。
  经过精心准备,在3108教室举行了三场主题为“我看21世纪”的演讲比赛,作为第一轮选拔,演讲现场设有临时报名处,继续接受同学报名,三天来共有86名同学登上讲台。
  专家指导团的老师们对首场选拔赛十分关心、重视。三天里共有21位专家45人次出席担任评委,此次,评委阵容之强大,水平之高,在复旦是空前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的专家教授连续三天到场评审;有的教授带病出席;有的评
  委在评分之外还认真写上对选手的评语,保证第一轮选拔工作的圆满成功。
  竞争需要的是实力。尽管那几天文科图书馆哲学社会科学书刊的周转率直线上升,尽管在复旦园内颇有名气的一些中青年文科学者一天到晚常有来自参赛学生的电话请教,然而,临时抱佛脚,毕竟晚矣!
  面对400多名学生及近100名参赛者,朱维铮教授仍然大泼冷水:美国、加拿大的一些大学,华裔学生占40%,精华所在,我看今天演讲的学生没有几个能与之媲美。
  泼冷水,有可能浇灭燃烧之火,也可能使人清醒。
  听朱教授娓娓评说,整个3108教室出奇的安静。
  竞争是严峻的:86名参赛者在首轮比赛中淘汰近半。
  4月7日、8日,44名选手以两人对辩的形式,就“经济发展必然使社会道德水准提高”、“综合国力的提高关键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两个辩题展开第二轮角逐。
  4月15日晚,第三轮选拔在3108教室举行。
  比赛程序严格按照新加坡大专辩论赛规则。24名同学分成6队、三组就“传统文化可以促进现代化”,“庞大的人口必定导致人口素质的下降”,“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不能避免环境污染”三个辩题展开激烈的辩论,由于有较充分的准备和教练的指点,各队在围绕辩题拓展的广度和开掘的深度上都较前二轮比赛有明显的进步,辩论中的机智与幽默不时激起同学们的笑声和掌声。

  1993年4月20日,一个令新一代复旦人
  难以忘怀的日子。秦绍德评说:这是重温
  复旦梦之热。钱冬生预言:复旦必胜,复
  旦必兴!


  1993年4月20日晚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赛第四轮选拔赛——也就是决赛在3108教室举行。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时刻。
  下午2∶30,所有的座位被大大小小的书本占满,桌上像铺着一面面万国旗。
  5∶30,前后门挤得水泄不通。四个角落像假山一样堆起桌椅叠满了人。教室里除了主席台、评委席已无一寸空地。
  5∶45,所有窗台人满为患,像挂了几重厚重的帘子,室内燠热,空气混浊,但人人表情兴奋,情绪激动。
  6∶00,两个斯文的女孩无法走到同学代占的座位,情急之下,爬上窗台,从桌子上走过,满座皆惊。
  6∶30,辩论赛开始,顿时鸦雀无声。
  笔者奋力从后方挤入,置白眼讥讽于不顾,骗到一立锥之地,两脚只能交替独立,直至8∶30结束。所幸视野开阔,纵观全局,心中也激动起来。近年来,从未见过如此热烈场景,从未听说哪次活动能吸引如此众多自愿的参与者。选拔赛从3月31日第一轮演讲赛至今,一场比一场热,一次比一次沸腾。秦绍德老师如是说:“这是重温复旦梦之热;是带动复旦沉闷的学术文化发展之热;是同学力图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我之热。”校党委书记钱冬生评价这一轮比赛精彩纷呈,高潮迭起。他激动地说:“复旦必胜,复旦必兴!”
  紧张的辩论之余,笔者采访了周围的同学。问及他们为何来看辩论赛时,他们的回答见仁见智,但都围绕两个方面:一是对“辩论”的浓厚兴趣,二是对复旦的殷殷爱心。一位同学说:“这是展现复旦风采,重振复旦雄风的极好机会,我很关心入选同学的表现,他们不仅代表自己,更体现复旦学生的素质和水平。”这句话代表了很多复旦人的心声。请看:当介绍各位参赛选手时,他们以长时间的掌声表达着诚挚、热情的欢迎。当辩论中出现精彩的辩词时,他们暴风雨般的掌声往往淹没了对方选手的声音。

  过五关,斩六将,6位复旦辩手脱颖而
  出。俞吾金:通向新加坡之路才刚刚开始


  马不停蹄。4月21日,参赛领导小组组织8名通过第四轮选拔的同学在文科楼进行了笔试。他们是:何小兰(女)、姜丰(女)、严嘉、张谦、季翔、蒋昌建、孙强、王琰。笔试试题包罗各学科知识,分为选择、填空及综合分析三部分,主要考察同学的知识积累及分析判断、文字能力。
  4月22日上午8∶30,专家面试在文科楼1004室举行,8位选手按照抽签决定的次序先后逐一接受专家面试。在前五分钟的时间里,每位同学阐述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及对其与改革开放关系的认识,在接下来的十五分钟时间里,回答专家们从各个领域内提出的问题。
  参赛领导小组在参考笔试和专家面试结果的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慎重考虑,最终确定6名同学组成参赛训练队。他们是:新闻学院91级何小兰(女),中文系二年级硕士研究生姜丰(女),法律系89级严嘉,管理科学系90级张谦,法律系90级季翔,国际政治系三年级硕士研究生蒋昌建。
  至此,选拔赛已经划上了句号;然而,通向新加坡之路才刚刚开始!

第二章 琢玉终成器


  无疑,6位辩手是复旦辩坛的佼佼者。
  然而,一场面向国际的辩论大赛对辩手的
  素质要求是苛刻的。古人云:玉不琢,何
  以成器?


  1993年4月26日8∶00,6位辩手首次走进文科大楼1004室,也走进了一个令他们永生难忘的集体——复旦大学辩论队。
  张霭珠、俞吾金、林尚立在门口热情相迎,那眼光已不再是选拔过程中的审视。一个温暖的新家诞生了。一个注定要在四个月后的新加坡揭开复旦历史崭新一页的新家开始了第一天的生活。
  校党委副书记秦绍德这样勉励队员们:为了复旦的荣誉和祖国的荣誉,刻苦训练、迅速提高、严以律己、团结协作,努力争取夺冠。
  6位辩手简短地介绍了自己:
  仪态娴雅又不失锋芒的姜丰,从小在辽宁抚顺长大,后由山东大学保送到复旦中文系,师从朱立元教授研究西方美学。她喜欢读书,喜欢书画,也喜欢听清纯的女歌手唱歌。好像从没想过要创造什么辉煌,但希望能拥有完美。姜丰研究的是美学,用心发现的是美,努力追求的也是一份完美。
  稳重从容的季翔似乎与辩论有缘。高一时代表上海延安中学参加市中学生辩论会,荣获桂冠。1988年复旦辩论队首次扬威狮城,辩论的魅力使他放弃了保送上海交大的机会。
  “除了篮球和游泳外,我喜欢心灵的游戏”。季翔这样谈及自己的爱好。“辩论不是捍卫真理,但却要把辩题当成真理去捍卫!”这就是季翔眼中的辩论。
  风趣机敏的严嘉,即将免试直升攻读硕士研究生。他来自南通如东,还在上小学时,就隐约迷上了复旦,那一年有一位复旦学生获得了全国数学竞赛冠军。“复旦,我的精神家园。”这句话最能表达严嘉对复旦的真挚感情。谈到辩论,严嘉这样认为:“雄辩是真境界,诡辩是权宜之计。文化底蕴的深厚与否决定了厚积薄发能否成为可能,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雄辩与诡辩的分水岭。”
  出生于厦门的蒋昌建,从安徽师大毕业后当了两年老师,后又慕名来复旦攻读硕士学位。从厦门到安徽再到上海,他品尝了不少人生的甘苦,由此学会了独立,学会了靠自己的努力来充实自己。他很喜欢哲学,觉得这门学科能给人以智慧,启发思考。“我是一个平凡的人,追求的也是一种平淡的生活。”蒋昌建这样谈及自己的生活目的。
  伶牙俐齿的何小兰,上海姑娘,6位辩手中最年少的一位。演讲是她最大的爱好,在南昌军训时,曾获《我在军营中成长》演讲比赛优胜奖。进复旦才半年,就与研究生大哥、大姐同台交锋,颇令人生出“初生牛犊不怕虎”之慨,然而何小兰自己却自信“有志不在年高”。歌星张国荣演唱的《鼓手》中有这样一句歌词,“求能用心,求能用功,求能做好鼓手”,何小兰很喜欢。
  张谦,来自湖南长沙的一位小伙子,少年时代就有“神童”之称,许多古典诗词倒背如流,自信辩论是他的专长。
  “以前觉得辩论是比语言,后来觉得是比思维、比准备,再后来觉得更重要的是比心理。”
  无疑,6位辩手是复旦辩坛的佼佼者。这一点,已经从教练、顾问欢迎他们时透出来的热情而充满期待的目光中得到了证实。然而,辩论对辩手的综合素质要求是苛刻的,更何况他们将去参加一场面向亿万观众的国际大赛!
  部分专家指导团成员写下了关于下一步训练的一些意见:
  谢遐龄:辩论时风度应儒雅,不能给人“吵架”似的印象,在训练中应安排修辞的训练。
  倪世雄:在训练中要注意面与点的结合,有的学生,应重点补必要的知识;为学生补知识要处理好广与深的关系,可以分析可能出的辩题,有关知识可重点补,训练中适当组织一些公开的辩论赛。
  朱维铮:总的讲队员的知识结构有明显缺陷,经不起问,有的学生一问就倒,问题在文化积累太少。要向他们介绍国外大学校园中的流行思潮,否则在辩论中人家顺口而出的概念,我们不知所出。逻辑训练很重要,几个学生明显地是直线思维,不能从多个角度分析判断,让他们读读《老子》、《孙子》。
  朱立元:时间短,强调因材施教,缺什么补什么,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安排。
  吴晓明:注意训练的有机性与整体性,不要再顾此失彼,由于强调某方面的不足,而走向另一极端,丢弃了原有的优点。可组织看一点好的演讲或影片的录像。
  瞿铁鹏:注意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训练中形成讨论的气氛。
  陆士清:训练中应组织好陪辩。出了辩题后可以在同学中征求辩案、组织专家“三堂会审”。
  王世靖:“补”要科学,语言上存在的缺陷要逐步克服,可以组织训练队员参加一些场面比较大的活动。每天都要练讲话。
  邱柏生:注意形成正确的表达,训练计划安排要有张有弛,弦不能绷得太紧,保持心理健康。
  这些意见足以表明:玉不琢,何以成器?

  “我们能代表复旦吗?我们能代表复
  旦去赢得胜利吗?”也许,因为有了在复旦
  校园里的失败,才有了新加坡5∶0的辉煌


  辩论队正式开训一星期后,受东方电视台的邀请,经过磋商研究、精心准备,5月3日,有四位受训队员和两位特邀同学组成两个队,以“青年应尽早摆脱对父母的依赖”为题在“东方直播室”节目中进行了现场辩论。
  细心的复旦人注意到,6位辩手中颇具实力的蒋昌建和季翔没有出现在辩论席上。似乎大家心照不宣、都能理解教练、顾问的战略考虑。
  然而,可能教练、顾问也始料不及的一次沉重的教训,正在悄悄酝酿。
  开训一个月后的5月27日晚,还是在3108教室,依然是人声鼎沸。辩论队组建后又一次公开亮相:与一支学生志愿队对垒,辩题《大学教育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集训队为正方。在倾向弱者的思维定势作用下,赛场气氛向志愿队一边倒,集训队员非但没有表现出处惊不变的心理素质,反而显得茫然局促,大失方寸。
  这晚的辩论赛再一次激起复旦学生的热情。观众都抱同样的心理,训练后的辩论队水平究竟怎么样了,是否有问鼎狮城的可能?但纵观全场,普遍认为水平不高,辩论队经过集训在技巧上确实有了进步,但同时又有过于玩弄技巧之嫌,反倒“以技害意”,得不偿失。
  总结会上,队员们神情沮丧,各自检讨原因,这个说准备不足,那个讲因辞害意,还有的说现场气氛不适应……俞吾金三下五除二把问题都挑明了:“这场比赛应该说是失败的。首先责任在我,治队不严。大家入选后以为可以松口气了,训练功夫下得不够,但失败是成功之母,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不折不扣地执行训练计划,尽快走出低谷。”
  秦绍德语重心长地告诫队员们:“一定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入选对你们来说,仅仅是多了一些责任,你们要经常反躬自问:‘我们能代表复旦吗?我们能代表复旦去赢得胜利吗?’”
  “我们能代表复旦吗?我们能代表复旦去赢得胜利吗?”连续两个问号,激起了队员们强烈的自尊心和荣誉感。
  “为了明天不流着眼泪归来,今天就必须加倍付出心血和汗水!”队员们和教练们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此时无声胜有声。
  是的,6位辩手是值得骄傲的,因为他们从众多强手中脱颖而出。然而,通向新加坡之路才刚刚开始,辩手们需要警钟长鸣,卧薪尝胆。
  确实,战胜自我要比战胜别人艰难许多。然而,只有战胜自我,才能战胜别人。
  无疑,这是一次挫折,但也许没有这次挫折的苦涩,就没有新加坡5∶0的辉煌,就没有手捧奖杯时的微笑。
  辩论队新一轮培训计划的实施从5月28日开始。

  王沪宁:我们做一件事,就要追求100%
  的完美。俞吾金:训练是极其艰苦的。胜利
  从艰苦的磨练中一点点向复旦辩论队走来


  王沪宁顾问曾经对队员们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做一件事,就要追求100%的完美,如果有了99%的成功,还有1%的遗憾,就要抓住这1%不放。
  正是这种追求卓越、追求完美的精神,才使得复旦辩论队在新加坡的三场比赛中游刃有余。
  然而,要追求卓越、追求完美,就需要有严格的纪律,需要顾全大局,需要有人作出牺牲。
  从集训第一天起,队里就严格规定,缺席一定要请假,没有特殊情况不准请假;每天三个单元的训练时间,都要守时守纪。于是,你可以看到:早晨八点,文科楼里已传出朗朗的读书声;夜幕刚刚降临,十楼长明的灯光告诉人们,那里又在进行一场激烈的辩论。
  那天早晨,俞吾金给自行车打足气,然后从家里出发。谁知刚骑出一半路,自行车胎就爆了。一看手表,到8点只剩一刻钟,修车已来不及。只见俞吾金推起自行车就跑。当他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地走进文科大楼1004教室,8点只差几秒了。这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问题,还有一个以身作则、信守诺言的问题!作为参赛领导小组组长的张霭珠,从落实集中用膳到安排住宿,从联系外出参观到组织落实授课教师,从帮助队员化妆修饰到协助教练制定训练方案,并参与训练,真是操尽了心。
  副教练林尚立,默默无闻地出辩题、收集资料,并精心组织训练国际政治系陪练队员。队员们每天14个小时的训练,而教练们所花的时间更多。林尚立因此而影响了博士论文的撰写。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训练是极其艰苦的。教练们不仅要求队员们阅读大量著作、报刊,迅速掌握各种信息,还要求他们“辩不离口”,常常安排5个人和1个人对辩,辩到理屈词穷还得不停顿地辩下去。有的队员嗓子哑了,吞下几粒药片,继续练;有的队员因酷暑而病倒了,刚吊完盐水又来到了训练场;有的队员母亲病倒了,也抽不出时间回家去看望一下……在超负荷的训练中,队员们毫无怨言,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要为复旦争光,为改革开放的祖国争光。候补队员何小兰和张谦虽然未能去新加坡,但他们放弃了休息,整个暑期都泡在训练场内,在资料准备、陪练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国际政治系研究生主动承担了陪练任务。
  最了解集训队员弱点的,除了教练和顾问就要数国际政治系的一帮研究生了。为了给辩论队员创造一个较高水平的对抗训练环境,他们放弃了暑假的休息,充当默默无闻的磨刀石。
  宝剑锋从磨砺出。正是在与他们的不断“厮杀”中,队员们的辩论技巧才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知识快餐”4个字道出了6位辩手特
  有的幸运。要捧回场上的桂冠,更要赢得
  场下的赞誉。要成为一个优秀辩手,先要
  学会怎样做人集


  训期间,为了增强队员们的底气,数十位专家学者给他们调配了讲座形式的“知识快餐”,每个队员也努力翻阅了上百本各类书籍。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然而在短短的八十余天里,要完成从语言、思维、逻辑、心理、事实、技巧、仪态到人格等方面的训练目标,还要根据队员知识结构的缺陷,进行有针对性的补课,谈何容易!周密的训练计划是保密的。笔者在采访时大致了解到某周周一到周四的训练安排:
  周一,《论语》读书报告,“卡片交流”,一对一辩论;
  周二,听《台湾、新加坡、澳门经济与社会》讲座,观摩上届大专辩论会录像;
  周三,赴浦东开发区参观;
  周四,快速阅读训练+捉漏训练。
  集训期间,每个队员几乎都阅读了近百本书,其中包括儒家的四书五经、西方经济学的各家代表著作、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的名著、中西文化史、思想史的权威著作乃至各类人物传记;听取了近40位专家的50多次讲座,内容涉及文学、历史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律、宗教、音乐、美术、环境科学、生命科学等诸多领域。
  笔者有幸目睹30多位专家为6名辩手开设的50多次讲座的主讲者名单及讲题:
  王世靖  有声语言表达技巧
  彭希哲  人口、老龄化、妇女与环境
  倪世雄  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关系
  朱维铮  中国传统文化的沿革
  黄亚钧  世界发展报告及回答
  陈时中  港澳经济与社会
  瞿铁鹏  马克斯·韦伯及其学说
  顾晓鸣  辩论心理漫谈
  金重远  近现代欧美文明
  徐洪兴  中国哲学简史
  舒 元  经济学概述
  张汝伦  李泽厚述评
  杜作润  四所大学概述
  杨心宇  前苏联问题纵横谈
  佘碧平  解构主义
  赖彭城  人权问题讲座
  董世忠  国际法概览
  张薰华  环境经济学
  陈其人  国际经济与南北关系
  戴星翼  环境问题讲座
  谢遐龄  中西文化比较
  朱明权  裁军与安全问题
  胡景钟  基督教概述
  姜义华  访台纵横谈
  王雷泉  佛教基本知识
  陆士清  台湾文学与思潮
  余甲方  中西音乐简史
  何思广  西方美术史
  罗永安  中国美术史
  周敦仁  美国情况介绍
  赵寿元  生命科学讲座
  俞吾金  西方哲学史
  葛剑雄  人口和历史地理
  陆德明  当前经济环境
  ……
  在这份目录中,人们不难看到复旦作为文理科综合大学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
  为达到知己知彼的效果,教练还特别请有关人士介绍参赛国社会状况和参赛学校的概貌,有的队员做了几十万字的听课读书笔记,每人的文摘卡都在一、二百张以上,在他们的案头、枕边随处可见。
  知识底蕴有了,好比有了砌墙的砖头,但是缺少了正确的设计和合理的构建,高楼大厦仍然只能是纸上谈兵。辩论就是要使自己构筑的立场固若金汤,而同时不断地动摇对方立场的根基,出奇制胜往往取决于辩论技巧。经验丰富的顾问和教练不仅向队员们传授其研究领域内的知识,更下功夫培养和磨练队员的辩论技巧,什么围点打援、巧设陷阱、引蛇出洞、连续追问,不胜枚举。队员们为了锻炼敏捷的反应能力,还经常进行成语接龙的游戏,一开始往往出现突然中断,渐渐地一次接龙越来越长,最后若非教练喊停是不会罢休的。除了训练课上要求的辩论,队员们在一起常会为一些在旁人眼里微不足道的小事争论半天,就像教练指出的,从理论上讲,每一个辩题都是可辩的,他们就是要在“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训练中,过技巧关、语言关、反应关。场上良好的心理状态来自对自己的信心,一名出色的辩手既不能自命不凡,又不能妄自菲薄,教练经常安排他们观看1988年复旦大学辩论队对台湾大学辩论队的比赛录像,每看一次,都要求他们指出两队的不足之处和集训队与之相比的优缺点,就在这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日日夜夜里,队员们一点点向那条起初被认为是不可企及的水平线逼近。
  参赛领导小组深知,辩论不仅是知识、技巧的较量,更是展示风度、气质、涵养的舞台。我们要捧回场上的桂冠,更要赢得场下的赞誉。训练期间,教练和顾问尤其重视队员完美人格的塑造和培养,一言一行,丝毫不马虎,不允许队员使用降低和有损对方人格的词语和口气,无论是紧张激烈的辩论,还是平时队员们之间开玩笑;听课时,放着满屋的沙发不坐,却对硬板凳情有独钟,既是对教师的尊重,也为了形成良好的坐资;此外,过多的手势得减少,不雅的语词要忌用……
  在以往的辩论中,“对方篡改了我方命题”之类的表述习以为常。但俞吾金反复要求辩论队员千万不能使用“篡改”一类语词,甚至不宜用“偷换”,最好用“改变”。
  台湾大学队的一位教练曾向王沪宁讨教训练队员的经验。王沪宁意味深长地说了这样一句话:“辩论队员首先要学会怎样做人,其次才是学会怎样当一位辩论员。”

  团队精神,成功之源。四位辩手在新加坡
  的成功,也是辩论队这个小集体的成功,
  更是复旦这个大集体的成功


  7月底的一天,姜丰的牙冠发炎,脸部红肿,连续高烧,不得不住进了长海医院。在两个多月的训练中,教练队员已情同手足。一人有难,大家牵挂。由蒋昌建起草,并由全体队员签名的慰问信寄出了。姜丰急切切拆开信封,“长海一日,文科楼十年”一行字首先映入眼帘。姜丰感动万分,她理解队友们盼望她早日康复的真挚情谊。
  在集训的关键时刻,蒋昌建收到了来自家乡的一份急电:母亲病重。想想在病榻前无人照料的母亲,孝顺的蒋昌建不禁流下泪来。“辩论队是一个整体,我不能在辩论队需要我的关键时刻离开这个整体。”蒋昌建理解教练劝他先回去看看妈妈的用意,还是留下来了。
  团队的利益高于一切。这9个字已经化为辩论队每一个成员实实在在的行动。
  季翔、严嘉把已经变得极少的休息时间也贡献给了辩论队,借书、联系事务,文科楼十楼跑上跑下,真把他们给累坏了。替补队员张谦放弃了回湖南老家探亲的计划,与何小兰一起做参赛队四位辩手的最有力的对垒队伍,直到参赛队赴新加坡。
  队员们谈起俞吾金教练的团队精神,一个个都很动感情。集训期间,从早上8∶00到晚上10∶00,俞吾金把自己的全部时间和精力献给了辩论队。那天下午,俞吾金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打电话到辩论队,说家里有急事。俞吾金想想不放心一个人在家的女儿,但还是坚持到完成当天下午的训练任务,然后才急匆匆赶回家。因赶得太急,把脚脖子也给扭伤了。
  团队的利益高于一切,其重义远不止于辩论队本身。
  校长杨福家曾两次看望正在集训的队员,并为他们开了科学技术讲座,给队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杨校长勉励队员们发挥团队精神,刻苦训练,为复旦争光,为国家争光。杨校长说,复旦有许多优秀的人才,特别是青年人中优秀人才很多,我们将努力创造条件让这些人才脱颖而出。国际华语辩论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希望你们抓住这个机会,赛出好成绩。杨校长还叮咛队员们不要骄傲,不要把自己放在不恰当的位置上,要善于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赛出风格,体现出复旦人的精神境界。
  团队的利益高于一切,正成为复旦全校师生员工共同的行动。
  宣传部在人手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抽调专人承担辩论队各种琐碎事务;
  图书馆为辩论队借阅、查询资料大开方便之门;
  宿管科专门为队员们调整了宿舍;
  大楼管理科专门派师傅在整个暑期坚持为辩论队开电梯;
  膳食科在暑期专门为队员们安排膳食;
  团委、学生会为辩论队送去了饼干,“旺旺”成了辩论队员们的夜餐;
  细心的倪世雄教授为队员们送去了西瓜——队员们感受到了西瓜的清凉,也感受到了教授的热切期待;
  远在南昌参加军训的一位92级同学给辩论队写来了热情洋溢的信:“与季翔同学一样,我也是因为复旦大学的优秀慕名而来。祝你们取得成功,为复旦再添光彩!”
  无疑,新加坡夺冠,是四位辩手的成功,也是辩论队这个小集体的成功,更是复旦这个大集体的成功!光阴荏苒,文科楼1004室里的倒计时牌上的数字正趋向于零。8月20日晚,热心的华亭集团、衡山集团在银河宾馆为复旦代表队的全体将士饯行。校领导们也亲自前来送行。望着东道主特意准备的那道艺术雕刻——鲤鱼跳龙门,复旦的师生被深深地感动了。这哪里仅仅是一道菜,这分明是上海人民的鼓励和期待啊!
  一架银鹰冲天而起,载着辩论队员们钻云破雾,搏击长空。此去狮城,征途漫漫……

第三章 雄辩在狮城

  1993年8户下旬,风光旖旎的新加坡依然是骄阳如火,暑气逼人。当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肤色的人们熙熙攘攘地行走在繁华的大街上时,他们可曾想到,一场场激烈的唇枪舌剑正在狮城如火如荼地展开着……
  人们记忆犹新,1988年4月,就在这里,复旦大学辩论队击败台湾大学辩论队,夺得第二届亚洲华语大专辩论会冠军,名扬东南亚。
  五年弹指一挥间,1993年8月21日,由新加坡广播局和中国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的“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又在新加坡开战,分别来自8个国家和地区的8支代表队,角逐桂冠。他们是中国复旦大学队、台湾大学队、香港大学队、英国剑桥大学队、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队、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队、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队、新加坡国立大学队。8支队伍捉对厮杀,淘汰制使每一场比赛都成为决定命运的背水一战。
  复旦大学队意在重演历史,台湾大学队欲报一箭之仇,悉尼大学队实力不弱,英国剑桥大学队雄心勃勃,也想问鼎……人们拭目以待。

  面对包括三位博士生在内的强劲对手,复
  旦队显得从容不迫。刀来剑往,字字珠玑,
  一场有关道德和温饱的论战精彩纷呈


  时间:8月25日晚7∶00。地点:新加坡广播局演播厅。辩题:“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正方剑桥大学队四名队员身着漂亮的晚礼服,气势不凡。反方复旦大学队四名队员西装革履,镇定从容。一场不是决赛的决赛拉开了序幕。对反方复旦大学队来说,这是一场有准备之战,出国前就准备了五套稿子。然而,当他们在新加坡看到辩论会资料时,着实吃惊不小:剑桥大学队四名队员中有三名博士生,其中两个已读三年级,其年龄总和比复旦队高出22岁!剑桥大学素有辩论传统,来者不善。加之其领队和一名队员还是复旦校友,也可称之为“海外兵团”了。
  “对手强劲,把初赛当成决赛来打!”领队兼教练俞吾金教授和顾问王沪宁教授迅速制定战略战术。面对强劲的对手,复旦队并没有气馁,而是对对方的实力作出了冷静的分析。剑桥队虽然有上述优势,但其弱点也是明显的:一是队员的学历都很高,观点难以统一起来;二是年龄大了反应未必会很敏捷;三是就辩题“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来说,正方存在着较大的逻辑困境。通过上述分析,队员们心里踏实了。
  针对对方的实际情况,复旦队确定了抓对方逻辑矛盾、猛攻其理论弱点的战术。
  连续三大,复旦大学队全体成员闭门不出,婉拒了一切宴请,详细地从正方角度分析了可能建立其论点的3套方案。
  辩论开始了,正方一辩果然气势不凡,一气向反方提出了10个问题,话题的中心无非是:没有温饱,何以谈道德。后来评判团这样评述:“剑桥大学队一开始就有如虹的气势………”
  复旦一辩姜丰不为所乱,不慌不忙地阐明了反方的基本立场: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有理性的人类存在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人类在任何时候都能够谈道德,在走向温饱的过程中更应该谈。姜丰反诘道:“今天,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埃塞俄比亚,不要谈道德了吗?在国困民乏、战火连绵的索马里就不要谈道德了吗?……”姜丰“谢谢各位”的话音刚落,马上引来了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接着,复旦队二辩季翔有力地揭露了对方立论中的诡辩术,即对方用“生存”取代“温饱”,把命题偷换为“生存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三辩严嘉密切配合,从“饱暖思淫欲”的古语入手,阐明温饱并不会使人们的道德水准自然而然地提高,在某些情况下,道德反而会衰退,古巴比伦王国、罗马帝国不正是在物欲横流中毁灭的吗?
  在复旦队队员的凌厉攻势下,剑桥队辩手之间频频出现矛盾,他们试图把人类的全部生活状态都装入到“温饱”这张“饺子皮”中去,事实证明是有悖常理的。严嘉幽默地称他们的理论为“肠胃决定论”。确实,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人活着仅仅是为了吃饭吗?
  在自由辩论中,正方剑桥队越来越被动,三辩急了:“对方没有驳倒我方论点,说明我方论点成立。”反方复旦队二辩季翔快速反应:“如果你认为观点成立就成立,那还要场下那么多评委干什么?”三辩严嘉幽默地说:“按照对方辩友的观点,那么裴多菲的《爱情与自由》诗就要改成‘爱情诚可贵,自由价更高,若为温饱故,两者皆可抛’了!”在自由辩论8分钟时间内,反方复旦大学队由于引经据典、出语幽默共获得了15次掌声,而正方只有两次。
  自由辩论接近尾声时,铃声响了,正方时间到。反方复旦大学队教练的“耗时”战略实现了。在最后一分半钟时间里,反方复旦队陈词9人次,对于正方来说,犹如“缺席受审”。
  深受新加坡舆论界赞赏的复旦大学队四辩蒋昌建开始总结陈词:“……谈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100多年前生活在哥尼斯堡的一位叫康德的老人说过的一句话:‘这个世界唯有两种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
  又是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观众从蒋昌建陈词中感受到的不仅是一种精神境界的升华,更是一种崇高道德的穿透力。
  评判团代表称反方复旦大学队引经据典、上下古今、妙语如珠、出口成章。
  《新加坡新闻》发表了这样的评论:“刀来剑往,字字珠玑,在一场精彩的有关道德与温饱的论战中,复旦大学队以翩翩的风度,严谨的议论,击败阵容强大的剑桥大学队,进入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半决赛。”
  新加坡舆论界普遍看好复旦代表队具有“冠军相”。

  唇枪舌剑,雄辩滔滔,又一场关于艾滋病
  的精彩论战。新加坡舆论称复旦队四位辩
  手各有风格但不失默契,整体表现出其特
  有的书卷气


  初战告捷。
  然而,复旦大学队教练俞吾金、顾问王沪宁却向四位队员表示了三个字:不满意。其理由是没有彻底贯彻教练意图,没能抓住对方的核心观点反驳。
  队员们心中很清楚,这是教练顾问在向他们敲警钟:骄兵必败。
  半决赛,复旦大学队将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队交锋。悉尼大学队是在战胜马来亚大学队而进入半决赛的,其一辩和四辩陈词从容,说理透彻,四位队员的配合也比较默契。记得1988年第二届亚洲华语大专辩论会时,复旦大学队以3∶2的比分险胜马来亚大学队。而这次马来亚大学队输给了悉尼大学队,足见悉尼大学队实力不可小视。
  半决赛的辩题是:“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
  复旦大学队运气并不好,在半决赛抽签中,又抽到了反方:“艾滋病是社会问题,不是医学问题。”艾滋病的传播,可以通过同性恋、性滥交,以及血液传染等途径,这些都有利于正方。但这里也有很大的漏洞,它把两个问题对立起来了。其实艾滋病既是医学问题,又是社会问题。而现在你要说是医学问题,就不能说是社会问题。反之亦然。双方在这一问题上都有一定困难,但比较而言,正方稍有利。
  怎么办?教练俞吾金和顾问王沪宁商量后,觉得当务之急是立即调整反方立论的底线,使之更合乎情理。从反方辩题“艾滋病是社会问题,不是医学问题”出发,王沪宁、俞吾金提出了“社会系统工程”的概念:判断一个问题属于什么性质,有三个标准,即这个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又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播的,最后这个问题的根本解决要通过什么途径。根据这三条,可以认为艾滋病是社会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在整个社会系统工程解决艾滋病的过程中,包含了医学这一途径,但这并不能说明它是一个医学问题。这样,在肯定艾滋病是社会问题的大前提下谈医学途径,我方等于居高临下地包容了对方的立场。
  辩论队员严嘉返沪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半决赛之战是技巧之战,半决赛之胜是技巧之胜。”
  严嘉的理解是正确的。在准备半决赛的过程中俞吾金教练和王沪宁顾问曾向队员们授意:尽量超出医学领域去辩论,少讲不是医学问题,多讲是社会问题;这场半决赛防守是很困难的,要打“攻势足球”,充分运用技巧,如类比、形象化说法,包括幽默,甚至诡辩、偷换概念等;还要充分运用资料。
  8月25日晚,复旦大学队与悉尼大学队的交锋拉开了帷幕。
  辩论开始后,悉尼队的一辩和四辩死死守住“艾滋病是由HIV病毒引起的,因而只能是医学问题”的阵地,复旦队队员用“千万不要让大象在杯子里洗澡”、“如果一个医生参加了婚礼,能说婚礼就是医学问题吗?”这样的比喻来调侃对方,并向对方提出了“医学能解决贩毒和吸毒吗?能解决同性恋吗?能解决艾滋病引发的道德、人权问题吗?”等一系列问题,博得了听众的不少掌声。
  在半决赛中,反方复旦大学队抛出了大量的资料,如根据美国有关资料,对相当数量的人作调查,发现有90%以上的艾滋病患者的传染过程与同性恋、吸毒这些社会问题有关,一下子就动摇了正方“艾滋病不是社会问题”这一论点。
  “陷阱法”是辩论中常用的方法。这场半决赛反方复旦大学队就设了一个很有效的陷阱:复旦二辩季翔问道:请问正方辩友,今年艾滋病日的口号是什么?正方四位辩手面面相觑,为不致于失分太多,对方一辩只能立起来瞎猜一气。复旦二辩季翔马上接口说:“错了,今年艾滋病日的口号是‘行动起来,时不我待’,对方辩友连这都不知道,难怪谈起艾滋病来还这么不紧不慢的啊!”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正方自己撞到反方的枪口上。正方说中国几年前有刊物介绍找到了一种根据中药治疗艾滋病的方法。反方四辩蒋昌建马上接口说:不对,我们中国现在最有权威的艾滋病研究专家之一康来仪教授认为,正方辩友刚才讲的那种方法并没有得到证实。使得正方再无招架之力。
  评判团代表评述这场半决赛在内容上双方势均力敌,但在语言上、技巧上,复旦大学队则占有明显优势。
  《新加坡新闻》这样评论道:“复旦大学的代表经过两场辩论后,都各显出自己的风格,女将姜丰不温不火、非常亲切,季翔严肃理性,严嘉口齿伶俐而蒋昌建成熟稳重。四位代表虽各有风格但合作起来也不失默契,整体表现出他们特有的书卷气。”
  与此同时,台湾大学队先后以3∶2的相同比分险胜香港大学队和新加坡国立大学队,也闯入了决赛圈。
  至此,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双雄产生,复旦大学队与台湾大学队相隔5年后又将决战。
  风云际会,鹿死谁手?

  第二次较量,复旦大学队重演历史。杜维
  明教授赞扬复旦队配合默契、错落有致、
  引经据典、妙语连珠,体现了“流动的整
  体意识”


  五年前,复旦大学队狮城圆梦。今天,能不能让历史重演?
  五年前,台湾大学队饮恨狮城。今天,能不能梦圆雪前耻?
  新加坡新闻媒介把决赛炒得沸沸扬扬。
  复旦大学队的四名队员有些陶醉了:台湾大学队与香港大学队、新加坡国立大学队的两场比赛都以3∶2险胜,可谓如履薄冰。
  王沪宁、俞吾金则要清醒得多:就总体实力而言,复旦队虽强于台大队,但从各方面看,台大仍然是一支有潜力的队伍:一方面,台大有辩论的传统,并且又是第三次参加大专辩论赛,实战经验比较丰富,辩论技巧也属上乘;另一方面,该队的三辩和四辩在场上反应较快,又善于表现自己,尤其擅长以情动人,对听众有相当的煽动力。而且辩题、评委、观众、临场发挥等因素制约着比赛,胜负尚难以预料。
  果然不出所料,决赛辩题“人性本善”,抽签结果,复旦大学队仍是反方,真可谓“一反到底”。复旦队原先准备得比较充分的是正方,而现在却必须以“人性本恶”来立论,自然又增加了困难。所以一抽到正方,台大队的领队兼教练林火旺副教授就笑逐颜开,似乎已稳操胜券了。
  决赛前夕,决赛的战略战术真是伤透了王沪宁、俞吾金的脑筋。由于过度疲劳,俞吾金两眼充血,王沪宁感到心力交瘁。然而决战在即,运筹帷幄万不能有半点闪失。
  作为联络员和辩论队一起赴新加坡的复旦大学人事处处长张一华,在那紧张的日子里,样样杂务事干在前,买饭、抄稿、占位子,真把他累坏了,掉了好几斤肉。队员们说他是一位“非常勤恳、非常周到”的老师。
  王沪宁、俞吾金深思熟虑,对作为反方论题“人性本恶”的基本论点作了三次调整:在赴新加坡之前,复旦队对“人性本恶”的辩题已作了一些准备,但当时的陈述词的格调是比较低沉的,其中有“究竟历史上的哪一页是用玫瑰色写成的?”这样的句子,这可能会使人觉得,把人性看得漆黑一团,悲观主义的色调太重了,不利于听众接受。在新加坡的赛前准备中,起先又过多地考虑了辩词的可接受性,大量增加了教化和人性后天向善的内容,但这样一来,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人性本恶”这个辩题反倒显得语焉不详了。在反复斟酌的基础上,复旦队在立论中引入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两个层面:在事实判断上,理直气壮地肯定人性本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在价值判断上,又竭力主张通过好的教化引导人性向善。复旦队还把“恶”定义为“人的欲望的无节制的扩展”,把“善”定义为“对人的欲望的合理的节制”,积极倡导抑恶扬善的思想。经过这样的改动,复旦队立论不仅简洁明了,十分严密,而且具有了广泛的可接受性,为了在决赛中掌握主动权,还决定采用“连续追问、攻其要害”的新战术,务必使对方“就范”,跟着复旦队的思路走。
  王沪宁、俞吾金鼓励队员们:现代社会的竞争是智商的竞争。从已有多场比赛看,你们的智商要高出台大辩手,战胜他们应该有信心。
  8月29日下午3点,人们企盼已久的大决赛终于在狮城拉开了序幕。新加坡的李显龙副总理和许多社会名流都出席了辩论会,演播厅内气氛凝重,座无虚席;评委的阵容也是强大的,其中有哈佛大学的著名教授杜维明,也有香港明报的创办人查良镛先生(笔名金庸,其武侠小说风靡全球)。
  辩论开始后,正方一辩在表明观点时引用了康德“人有理性”的一段话。就在同一时间,反方复旦二辩季翔、三辩严嘉各自递给一辩姜丰一张同样内容的卡片。姜丰会意,在表明观点时首先指出:对方辩友爱谈康德,那就让我们来看看康德是怎么说的吧。康德曾经说过,人之所以会行恶,有时是由于人的天性,有时是由于人的自私性。第一句话就使对方处于被动。于此可见复旦队的配合之默契。
  接着,正方二辩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来论证人性本善:如果要吃西瓜,就得撒西瓜种子。这个世界有这么多的善行,就是因为人类本性中早已有善的种子。反方复旦队二辩季翔从容不迫马上给予反驳,还套用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的四大恶人,即恶贯满盈、无恶不作、凶神恶煞和穷凶极恶来反问对方:如果人性中没有恶的种子,那善花怎么能开出恶果呢?
  正方三辩激动地反驳说:如果人一生下来就是恶的,善是后天教化培养的,那谁又能去教化谁呢?给观众留下活泼机智印象的反方三辩严嘉针锋相对:对方辩友刚才讲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请问,如果人性本善,那谁又会去拿起屠刀呢?
  在自由辩论中,复旦队连续五次追问对方立论中的要害:“如果人性本善,最初的恶是如何产生的?善花是如何结出恶果来的?”对方回避不了这个问题,只能回答:“恶是由外在环境引起的。”复旦队季翔又穷追不舍:“如果人性本善,环境的恶又是如何产生的呢?”严嘉也调侃对方:“如果鸡蛋没有缝,苍蝇怎么去叮?人性中没有恶根,世界上何来那么多的恶人?”这些连珠炮似的追问打乱了对方阵脚,以致对方三辩竟把荀子和告子的人性论混同起来,并公开指责荀子的理论是错误的。复旦队蒋昌建立即反唇相讥:“如果你认为荀子错了,荀子就错了,那还需要在座的这些儒学家干吗?”场内马上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
  如果人性本善,那么善花是如何开出恶果的?如果人性本恶,那善又是从哪里发端的?决赛辩题的焦点正在于此。正方在这个问题上始终没讲清楚,而反方复旦队则表述得清楚,因为人性本恶,为了不在互相争斗中都毁灭,就必须建立一个游戏规则,于是就有了权衡制约,就是人类善的发端。而正方却没能理解这一表述,反复追问同一问题,以至埋下兵败狮城之根。
  精彩的自由辩论结束后,复旦队四辩蒋昌建以高屋建瓴之势慷慨陈词,他辩词的结尾部分把听众的注意力引向高潮:“只有从人性本恶的正确认识出发,人的本能和欲望的无节制的追求才会得到合理的节制和正确的引导,人类理性才会由他律走向自律,由执法走向立法,才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要用它去寻找光明。”
  这一气势宏大的总结博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接着发言的台大四辩,竭力曲解复旦队观点,企图以情动人,挽回颓势,遗憾的是,他已经回天无力了。
  评委、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点评中赞扬复旦大学代表队配合默契、错落有致、引经据典、妙语连珠,体现了“流动的整体意识”。
  评委香港明报创办人查良镛先生认为双方表现都不错,而复旦队在语言上更胜一筹。
  王沪宁教授评论复旦队夺冠,是知识的胜利,智慧的胜利,智商的胜利。
  新加坡《联合早报》写下了这样的报道:五年前亚洲大专辩论会的历史重演,复旦大学队在大决赛中击败劲旅台湾大学队,荣获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冠军,词锋锐利,反应敏捷的蒋昌建获“最佳辩论员”称号。复旦大学队今年的收获比上次更丰富,一口气捧走了本届比赛中两项大奖。
  复旦大学队重演历史狮城再圆梦。
  台湾大学队再度饮恨狮城梦难圆。
  在优美欢畅的乐曲声中,复旦大学队代表姜丰和蒋昌建从新加坡副总理李显龙手里接过了奖杯。
  奖杯,意味着荣誉;奖杯,象征着拼搏。手捧奖杯,复旦代表队的队员显得异常的平静。然而,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却翻腾着100多天训练生活的酸甜苦辣,青年、祖国、母校、集体、个人、荣誉、责任,这些习以为常的概念,此时此刻变得分外清晰:
  姜丰:当我接过奖杯时,有一种强烈的感受,个人是多么微不足道,最重要的是复旦这个大集体的力量。
  蒋昌建:我自始至终以“我代表复旦大学、代表前进中的中国”来为自己鼓劲。我要让新加坡人民和评委们看到,在中国,在中国的一所大学里,有这样一位学生,在这位学生身上感受到华语的优美和中国学生的知识水平。
  从领奖台上下来,一位华人激动地拉着蒋昌建的手说:“我不仅在为你们鼓掌,也在为祖国鼓掌。只有祖国的繁荣昌盛,安泰祥和,才能培养出像你们这样的青年人才。”
  蒋昌建握着这位同胞的手,感动万分。
  沿着夜色中的新加坡河河岸,复旦辩论队的队员、教练谈笑风生。由于比赛日程紧张,这是他们在新加坡十天里唯一的一次散步。百天训练不寻常,又逢狮城圆梦时,想起在文科十楼度过的日日夜夜,想起为琢玉成器而默默奉献的老师们,队员们急切思念复旦的心潮不禁油然而生。

尾声 明天会更好

  9月3日下午,相辉堂——复旦大学历来举行重大庆典和聚会的地方,不时传出近千名师生的掌声、笑声。荣获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桂冠及最佳辩手称号的复旦大学辩论队在这里正受到复旦大学的通报表彰,并举办首场报告会。
  中科院学部委员、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向与会师生介绍夺冠归来的俞吾金教练和四位辩论员——姜丰、季翔、严嘉、蒋昌建。当杨校长讲完“值得向大家介绍的还有辩论队候补队员何小兰、张谦同学和他们顾全大局、甘为人梯的精神”这句话时,场下的掌声显得特别热烈。是呵,此时此刻,师生们的热烈掌声也是一种崇高的荣誉。虽然,何小兰、张谦未能在新加坡辩论席上展示他们的才华,但他们为复旦辩论队所作出的贡献,已经自豪地写在复旦的历史上。
  “只能赢,不能输。”此时此刻,悉知决策内情的人们一定会感受到杨校长接到国家教委一纸电传时写下的六字批语所蕴含着的自信和力量。
  复旦人十分爱戴的老校长谢希德教授,特意从市区赶来,以一个“老复旦人”的名义向辩论队致贺。谢老一直十分关心这次赛事,第一场辩论题目抽签,就是她托新加坡的一位老朋友帮忙抽的。后来又托另一位老朋友关照复旦辩论队在新加坡期间的食宿起居。当她得知复旦辩论队扬威狮城再度捧杯,马上给远在美国访问的杨福家校长传送喜讯。当校党委副书记秦绍德把这些“秘密”一透露,与会师生无不感动万分。谢老在讲话中希望同学们把辩论作为一项经常性的业余活动之一。她还赞赏俞吾金教授把辩证法成功地运用到辩论指导中去的实践。
  “你是复旦人,我是复旦人,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理想……”今天的校歌似乎特别温馨而雄壮。
  走出相辉堂,校歌声仍在耳畔回响,新加坡唇枪舌剑的情景不断地浮现在眼前——复旦人在反思校辩论队队员选拔、训练及赴新加坡参赛夺冠的整个过程,从中获取完善自我、奋发成才、振兴复旦、争创一流的智慧、信心和动力。
  当笔者行将结束这篇稿子时,有幸读到了复旦大学写给国家教委的一份报告,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辩论赛看起来只是唇枪舌剑,实际上是辩论队员间整体素质的较量。去新加坡夺冠的是我校辩论队,却反映出大陆高等教育仍有自己的特色和潜力。”
  复旦辩论队夺冠归来,似一股清新、强劲的复旦风,刮遍了整个复旦园的角角落落,在每个复旦人的心海里荡起了思考的涟漪。
  正在讨论中的《复旦大学1993—2005年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总体目标,这就是:面向新世纪,建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综合大学。为实现这一目标,全校将以世界一流大学为参照系,集中精力提高质量和水平,创一流的教学、一流的科研、一流的高技术产业、一流的服务和一流的管理。
  复旦要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这正是全体复旦人更大的光荣和梦想。
  旦复旦兮,日月光华!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