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录
夏建统:知识英雄”还是“学术丑怪”?

作者:佚名

  浙江在线讯 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25岁的“哈佛天才”遭遇了某些媒体的不公。昨日,身为“靶子”的他通过互联网接受了记者的独家专访——?
  毫无疑问,被媒体称作“哈佛天才”(前一阵子纯粹是一个具有非凡含义的名词,后来变得具有嘲讽意味)的夏建统绝对不是徒有虚名之辈。我们应该为这个浙江同乡感到骄傲。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够在18岁的年纪大学本科毕业。不是任何有天分的人都像他那么刻苦,那么敬业。用不到5年的时间拿到哈佛大学的两个硕士学位、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毕竟不能等同于到超市买东西。更何况他正实实在在地为他的家乡做着很有意义的事情。身在异乡和英文鸟语主宰的国度,夏建统明显地感受到了身为异乡人的温暖,感受到自己身上洋溢着的东方古老文明的温暖。他所身处的设计学院,左有燕京学社,右有东亚文化研究中心,他感到一种被祖先文化簇拥着的温暖。这种温暖是他这一代幸运的中国留学生才可以拥有的。当祖国并不强大时,林语堂、竺可桢、梁思成等前辈学人在哈佛只能感受到寒凉。
  今年8月底国内众多媒体“集中火力”赞美过年方25岁的夏建统。过了大约一个月,“形势”急转直下了。北京、河南一些颇具影响力的报纸(甚至是与做“赞美报道”的报纸出自同一报纸系统),推出“广被宣传的三留学人员涉嫌伪造学历头衔”之类的文章,又把这个“哈佛天才”大大奚落了一通,暗示此人有夸大资历、伪造学术成果之嫌,并指名道姓地指出他曾经如《围城》中的方鸿渐般虚构“克莱登大学”背景。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媒体“帮助”夏建统完成了从“知识英雄”到“学术丑怪”的角色转换。
  作为家乡的报纸,我们早报认为有必要就某些事实作出回答,还夏建统本来面目。我们无意把夏建统当作新时代的“知识偶像”来维护,但是不能容忍某些以“学界护法”自居的人用霸道手段滥杀无辜。同样,有的媒体出于发行量、广告或者轰动效应的考虑,而“锁定”一些学界精英,肆无忌惮地进行无原则的商业性炒作,这种做法是可悲的。
  为了求证事实,有必要让事件主角“亮相”。11月2日,当早报记者与身处大洋彼岸哈佛书城里的夏建统取得联系之时,美国东部时间正是凌晨,夏建统刚刚做完一天的繁杂事情(学术的与设计事务)。当记者提出采访要求时,他有些犹豫:“说心里话,原来我不希望就这些新闻媒介的问题再作什么回答。我实在是有很多事情要做,就像我在《做一回哈佛情人》序言所说的,没有一件是可以割舍得下的。我的心脏(先天性‘双心桥’)需要动一个手术,但是因为杭州项目的原因,我从去年底一直拖到现在。”
  但是夏建统很快就有了决断。“你们是家乡报纸的记者,我真的很愿意回答你们说的任何问题。”

  [[我的博士文凭的确“拿”到了]]

  记者:有些人死死揪住不放的是你的“博士”资历,到底你是否已获得博士学位?
  夏建统:我想他们盯的倒不是我的博士资历,而是我的“教授”头衔。不过我很谢谢他们比我自己还“关心”这些东西。我今年6月完成博士论文答辩,然后因为杭州项目的事情赶回杭州,因为哈佛每年只有一个毕业典礼,所以原则上我只能等到明年6月才能参加哈佛的毕业典礼,但是我的博士文凭是的确“拿”到了,之所以被拖的原因之一就是参与像杭州这样的项目。另外值得提起的是,以此攻击我的人自己学的是生化,一般要在试验室很长时间才能毕业。而我们设计学博士是应用学科,最重要的是通过资格考试,而且哈佛设计学博士生在通过考试之后,必须在一到两年内毕业。我想引起他们怀疑的是因为他们拿他们学科的情况来衡量我的学科。还有,我从入哈佛到拿到设计学博士,都肯定是最年轻的。(无论按通过论文答辩的今年6月还是参加毕业典礼的明年6月计算)。哈佛的设计学博士从1992年才开始有(也是所有学校里最早的),录取的生源的年龄都在40岁左右,我是我们导师所有学生中最小的,也可能是最后的一个关门弟子。对于他们在这种问题上的纠缠,我可以说是非常非常地反感。第一是因为这是我用无数不眠之夜的努力换来的,努力不仅仅是指在时间上的投入,而且要承受精神上的压力。也许很多人可以吃苦勤奋熬夜完成劳力工作,但是在没有什么休息的情况下去应付编程序、写中英文的文章,做设计的项目等等事情,更加需要一种百分之两百的精神投入。是一种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炼狱”;第二是做事成功与否并不一定是要一定的学历文凭做保障的。我自己就觉得在哈佛这么多年我最大的收获不是几个令人羡慕的文凭,而是吸收到了很多知识,看到了一个更加宽广的世界。
  我不否认有些学界的“打假者”或许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科学的前进更加需要一种实干的精神,一些做出事情的人。

  [[被人攻击是由于某些媒体把我“从助教变成了正教授”]]

  记者:国内媒体似乎普遍浮动着一股浮躁之气,常常无端狂笑无端骂,对你这样的年轻学界人物做商业明星式的爆炒,你有什么想法?
  夏建统: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我不知道被炒的其他人在这方面到底是刻意地或者故意地,好像有些人有这种可能。二是关于媒体,浮躁之气的确很盛。而且最重要的是,我感觉到现在媒体的工作者很多是年轻人,很少认真地做本职,体现新闻工作者应有的素质。也许这种现象并非国内仅有。对于我而言,被人攻击的原因就是某些报纸夸大了事实,从助教变成了正教授。

  [[报道失误的记者已经表示过歉意,但我不想“影响别人的前途”]]

  记者:国内北京、上海等地的一些报纸采访文章的原稿,你是否亲自过目?
  夏建统:我没有看过北京、上海等地报纸的文章原稿,我在北京和上海停留的时间都只有半天。应该说很多报道没有出入,有些人也没提出什么看法。因为一个报纸的报道不正确而“一棒子”将其他的报道全部否定,也是让我很惊诧的地方。这种手法,在逻辑学上谓之“偷换概念”。
  另外,报道失误的报纸的记者已经和我表示过歉意,我也不希望因为“我的事”而影响了别人的工作前途。倒是这是我想表达的另外一个看法,无论是报纸记者和到处找人抨击的撰稿人,有没有曾经动过“恻隐之心”或者“爱心”?当他们在吹捧和打杀的时候,有没有设身处地的为别人想过?当我收到很多没有任何解释只有污言秽语的匿名电子邮件的时候,我觉得我最大的感慨是,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忽略了对人格的培养,从而导致我们的这些文化人不正常的心理状态。这不仅仅是可以用嫉妒或者眼红可以形容——?我在刚出版的散文集里中有一篇文章《永远的端午》,文中要表达的就是这种无奈。王朔很火,李敖很红,然后又出来伊沙、余杰、方舟子。这就是现在中国的文化舞台?

  [[学会接受因为出名带来的一切]]

  记者:哈佛的师长们是否知道你在国内媒体上的“不幸遭遇”,他们怎么看?
  夏建统:我的导师知道了这件事后,也很生气,但只说了两句话。一是“为什么中国的年轻人不愿意做事,一场文化大革命闹腾得还不够吗?”对于打到学校的骚扰电话,他嘱咐要让打电话的人留下电话号码。 另一句是对我说的:“学会接受因为出名带来的一切,无论好处和坏处。”(“Trytolearnenjoyingbeingfamous,badorgood.”)
  另外,我希望这件事情以后不会再骚扰我的学校,我的导师,他们是在帮助我们做杭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而不是在感受我们现在的文化圈不太好的一面。

  [[最大的影响是精神的内伤]]

  记者:也许你讨厌炒作,讨厌某些传媒从业者的无聊与无行,但客观上你已经被炒了一回,“捧”你时红红火火,又“杀”得你面目全非。先“捧”后“杀”,对你有什么影响?你选择回避、沉默还是正面应对?
  夏建统:我想对我自己来说,最大的影响是精神的内伤。尤其是当流言蜚语发展到影响我的家人的时候。我很长时间选择沉默除了很忙的客观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对某些人和事的失望,当然我也希望有媒体能公正地给我应答,但是我更担心无休止地纠缠只能浪费自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我的这件事是因为杭州规划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而起。一直以来,对于西湖的规划一事,我可以很问心无愧地对世界上所有人说:我只是用最实际的行动为自己的国家、为自己的家乡做一件我自认为能做但是并没有想象那么轻松容易的事。从去年9月杭州市国外智力引进办联系我起,我已经在这个项目上花费了近一年半的时间了。而这次的项目,我和所有设计人员包括所有教授和20多名研究生,都是完全不收任何设计费用的“义务劳动”。我希望西湖能成为世界的文化遗产,我希望未来的杭州仍然会是一个“人间天堂”。我更希望那些高唱着“爱国”、“主持科学正义”的人们,也能真真正正地为培养了他们这么多年的祖国,为了他们自己很“热爱的科学”,学以致用,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我繁忙之中写文章的一个目的,就是希望能让人们在这喧嚣的世界里保留一份人性的纯真。也因为如此,这件事后,我会继续努力地写更多的文章。
  西湖申报“文化遗产”有没有戏的决定权操纵在我们杭州市和市民自己手里
  记者:你手中的杭州项目进展如何?你个人对西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前景怎么评估?可以明确地说有戏么?
  夏建统:项目进展一切顺利,将在12月初完成,明年元月16日至19日在杭州汇报展览,4月左右完成汇报书面资料。但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原来没有预料的难题,包括数字化资料的获取,双方配合时间上的问题等等。
  关于能否申报成功的问题,一句话,有没有戏的决定权操纵在我们杭州市和市民自己手里。首先,我们完成的规划方案和管理方案肯定不会有问题;第二,我们已经邀请联合国文化遗产委员会官员一起参与项目的审核和汇报阶段工作,这是一个优势;第三,完成方案之后相应要做的工作很多,将是决定我们申报成功的关键。有些方面需要下大决心,如拆建或改变某些高层建筑;调整风景区管理机构的设置等等。所以,我说如果能按照预想的做,是肯定会成功的。我也听到很多没戏的传言,不知道又是哪些人自己想出来的。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坐在我面前的夏建统一副少年老成的模样,丝毫没有少年得志的轻狂。不知为什么,看着他,脑子里忽然浮现出《赤壁怀古》中的一段话:“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夏建统刚好也是新婚,不过,有别于公谨的是,他很平和。
  夏建统25岁,生于浙江衢州。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建筑学及商务信息管理硕士、设计学博士学位,现为哈佛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兼任美国XWHO设计顾问公司行政副总裁、常青藤合和设计机构(由哈佛20多名教授投资合办的公司)执行总裁。研究课题包括数字化城市景观、GIS和网络GIS、东西方文化及景观等等。他提出的“关于动态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领域最新的理论模型。曾参加主持德国、英国、以色列、埃及和美国等多个城市的规划设计项目并获奖。(摘自今年8月30日上海某报A5版的有关报道)

  [[伪造履历败坏海外留学生的集体声誉]]

  提出质疑的是同为留学美国的博士方舟子。
  方舟子:我跟哈佛设计学院博士班办公室打电话询问,电话里明确告诉我,说夏建统还没毕业,可能还要一两年的时间才能毕业。夏建统是作为硕士班的助教带学生到中国实习的,而这种助教是国外硕士生和博士生都常做的,也是学校给予留学生工作机会和奖学金的一种方式。因此,所谓“哈佛最年轻教授”一说显然是胡说,蒙人。
  从哈佛了解到的情况是,可以这样概括为——夏建统是哈佛98级的博士研究生,所谓“24岁拿下哈佛博士学位”,其实是自24岁开始攻读哈佛博士学位;所谓“哈佛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其实是读博士学位的学生大都兼任过的助教。
  虽然我不能肯定出现这种情况是否出于他们的本意,虽然我不能肯定他们是出于商业目的还是其他的原因,但是我决不能看着大多数公众被谎言所蒙蔽。再这样下去我真担心将来我们回去,开出来的履历还有没有人相信!
  虚假浮夸,伪造履历是败坏海外留学生集体声誉,侵犯我们大家的集体利益的行为,我们有责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予以揭露,制止。这对制止学术界腐败,捍卫科学研究的严肃性,为真正干实事的人创造一个较公平、合理的环境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因为当事人经众多媒体报道成了名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开始调查。(摘自10月11日北京某报) 世界遗产

  (由浙江日报提供)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