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第二五章 如火如荼


  我想,或许世界上不存在没有学生课外活动团体的大学。然而象日本的大学生这么热衷于业余课外活动的,在世界上恐怕为数不多。就我的观察,“大学”在日本大学生的观念中绝不仅是听课的课堂,在相当程度上它是个开展学生活动的天地。课外活动在校园内如火如荼,几乎不是中国学生所能想象的。
  新学年刚开始的一段时间,是全校各学生课外团体招兵买马,扩充队伍的大好时机。你就看吧,没有一条走廊的墙壁不被花花绿绿的招人海报层层叠叠地贴满,也没有一座教学大楼门前的通路不被招人活动的各式摊子所充塞。出自各种组织的形形色色海报,旗帜,宣传品,画册和刊物,连同宣讲和音乐,有如孔雀争艳,叫人头晕目眩。那阵势,那劲头,跟自由贸易集市不相上下。
  这还不算,所有一年级新生都是这些团体力争“发展”的对象。
  请参加我们的团体吧!--所有海报都发出这样的召唤;
  请参加我们的团体吧!--他们在楼前站在代表自己组织的旗帜下不厌其烦地呼唤;
  请参加我们的团体吧!--刚一下课,立刻会有人蹦上讲台激情洋溢地发出一番鼓动;
  请参加我们的团体吧!--食堂的饭桌上,教室的课桌上四处散布的各种宣传品都是一个调子。
  不光大造声势,还搞各个击破。只要看见一个面孔陌生的学生,立刻就会有人走上前去盘问:是新生吗?哪个系的?参加什么团体了吗?……然后便是一大套动人的劝诱:我们的小团体如何如何好,务必参加进来跟我们一起活动吧……
  那一段时期,我几乎每天都要遇上好几次这类的盘问和劝诱,以至我开始对这种无孔不入的做法产生了一种深深的厌恶。刚想独自静静地读会儿书,一个人过来了,脸上堆着让人起腻的笑:“请问你是新生吗?……”好不容易将这位打发走,没过5分钟又来了一位,依然是冲你腻腻地笑着:“请问……”从教室换到图书馆,一样;从图书馆挪到食堂,还一样。甚至就是在小卖部,书店(学校里的或是院子里),只要你一站定,不一会儿准会过来这么一位。
  记得小时候常玩“一网不捞鱼”的游戏。大家一边口里唱着“一网不捞鱼,二网不捞鱼,三网就捞个小尾巴尾巴尾巴……鱼”,一边在小伙伴高高撑起来的胳膊底下绕着圈儿钻来钻去,唯恐那胳膊突然一下猛扣下来把自己“捞住”。这会儿,我们这些新生似乎全成了被一张张鱼网所追踪的目标了。没出一个月,几千条小尾巴鱼就被打捞得所剩无几。直到现在,象我这样还是散兵游勇的人,简直打着灯笼都难找了。不过,我始终不得其解的是,他们怎么会对发展自己的小团体有如此高涨的热情?
  出于好奇,我曾试图调查调查东洋大学里究竟活跃着多少个学生团体。我沿着走廊的墙壁一张接一张地数海报。结果很快就发现这是一桩相当困难的工作。海报太多,又重重叠叠。仅仅楼梯拐角一面不大的墙壁上就贴了七八十张。我请同学们协助我一层楼一层楼地计算,结果没有人不摇头:“那怎能数得过来?多得象雪片!何况天天都有变换呢。再说,有不少团体根本不出海报的,你怎么算?”我不甘心,又跑到学校的学生生活管理部去查问。学生生活部部长照样还是摇头:“学生们的业余团体都是完全自发组织起来的,我们对它们的具体情况并不摸底,同时也不负责进行任何指导。所以,到底有多少个,谁也说不清。不过,有些学生团体为了在活动上得到校方的具体帮助,诸如借用场地搞活动啦,搞比赛,展览,演出啦,到是与我们有些联系。这些团体,我这儿倒有一份名单,但只是全校学生团体中很小一部分。”接过那份名单来数了数,才一百一十九个。许多海报贴的热火朝天的组织名称根本不在这张名单之内。
  没办法,调查只好这么息鼓收兵。我所知道的只是:东洋大学一共二万三千名学生(另外还有八百名老师和四百名职工)。其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学生每人至少参加了一个学生团体,也有的同时参加两三个。这些学生团体大者一百来人,小者不过五六人。但不论大小,它们都是每周开展一次活动,有些甚至连寒暑假都不中断。
  除了数量多,这些学生业余团体的活动内容也是丰富多样,无所不有。顺着走廊将海报一路看下来,你的眼前便会展开一块充满活力的无限斑斓的自由思想园地。认真的钻研也好,大胆的探索也好,浓厚的兴趣也好,广泛的爱好也好,不论它是什么,都肯定会在这个校园里找到一块得以自下而上,生长甚至受到滋润和培育的沃土。
  瞧。教育研究会,低能儿教育研究会,青年心理学研究会,民俗研究会,文学遗产研究会,历史古迹研究会,美国时事研究会,德国哲学思想研究会,中国文学名著研究会,俳句研究会,佛教文学研究会,未来考古研究会,广告学研究会,杂志研究会,日本当前经济问题研究会……这些是与所学事业有关的。
  瞧。混声合唱团,无伴奏重唱团,吹奏乐研究会,管弦乐团,吉他合奏团,现代爵士乐合奏团,舞蹈研究会,书法研究会,茶道研究会,筝曲研究会,连环画研究会,《白艺》剧团,魔术小组,围棋研究会,美术研究会,摄影研究会,流行歌曲研究会,欧洲古典音乐研究会,钓鱼爱好小组,探险者小组,电视剧摄制小组……这些是与兴趣爱好有关的。
  再瞧。冰球队,棒球队,击剑队,射箭队,少林寺拳法队,柔道队,相扑队,汽车越野队,拳击队,手球队,摔跤队,水上滑艇队,游泳队,登山队……这些都是与体育运动有关的。
  还有很多团体既不叫XX研究会又不叫XX小组,只是用一个抽象的名字。如“求”,“焦点”,“旅”,“四季”,“真”,“白页”……更有的干脆用英文字母,什么“TACC”,“FSS”等。单从名称上看,别人很难具体知道他们究竟围绕什么内容开展活动。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属于政治暴力性的,宗教性的或封建迷信性的团体。但所占的比例显然极少。
  按照我原来的想法,既然这些都是业余性的活动,人们大概也就是高兴时随随便便地搞一搞,未必真刀真枪地练吧。后来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学生们对自己小团体活动的热情之高远远超出了对待上课。总听周围的同学喊忙,问问到底忙什么,结果不是忙于复习功课,也不是忙于打工,而是忙于自己那个小团体的活动。
  “忙得不行啊!下星期我们的研究会活动该我作专题发言,可资料到现在还没预备齐”。一位参加了“中古文学研究会”的女同学对我说。
  “作什么专题发言呢?”我问。
  “关于《伊势物语》与《古今和歌集》的关系。”
  “这个题目不是太大点儿吗?”
  “对。不过我将来的毕业论文就打算搞这个,现在正好可以一点一点弄起来。好在研究会的同学们能给我不少帮助。”
  “研究会里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研究专题吗?”
  “只要是与《伊势物语》有关的内容随便你搞什么。大家轮流作专题报告。”
  “有没有老师指导你们呢?”
  “倒是请了一位老师给我们当顾问。但他很忙,不可能常常来。主要还是靠我们自己互相探讨互相研究。高年级的同学也起指导作用。”
  “每个星期都有活动吗?”
  “对,至少是一次。需要的时候就搞两次。”
  “每个人对待研究会的活动都很认真吗?比方说不迟到,不缺席。”
  “那当然。如果不愿意出席又何必要参加进来呢?”
  “那么,如果在研究会里搞出来了一篇论文,又能怎么样呢?”
  “发表呀。在大学生节上,所有的研究会都要公布,发表本年度的研究成果的。”
  日本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大学生。我们东洋大学的学生节是在每年11月21日到25日五天。这几天里,全校停课,所有学生团体在整个校园里轰轰烈烈大搞“汇报”:发表论文(以展出或刊物的形式),搞各种展览,演出,还亲自动手制做各式菜肴,小吃在校园里出售,简直闹翻了天。
  其实,展览会和演出活动并不只在学生节才搞,在校园里时时都能看到学生团体搞展览或演出的布告。
  “‘书艺会‘书法作品展于X月X日在XX教室展出。欢迎各界踊跃光临!”
  “《人》摄影作品展……”
  “无伴奏重唱团。西欧古典名曲演唱会……”
  “东洋大学管弦乐团贝多芬交响乐作品演奏会……”
  “《大地》美术作品展览……”
  “电视剧《红苹果》初次公演会……”
  ……
  由于时间关系,各种演出会我尚未欣赏过,但展览会我总是尽可能地去看。它们给我的印象是:认真,而绝不是寻开心,瞎胡闹。
  说到体育活动。日本各所大学都有自己一年一度的体育节。在为期一天的时间中,全校上下不分师生围绕一系列项目展开热烈而友好的比赛和体育表演。同时,日本全国每年还举行春,秋两次的全国大学生体育对抗赛。重点项目是棒球,冰球,足球,橄榄球等,其中尤以棒球为最大热门。棒球实力强不强,对一个大学的名誉甚至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就因为这个,每年的大学生棒球联赛都紧扣着所有大学生们(当然也包括老师们)的心。许多学生乃至老师都情愿放弃上课亲赴赛场当拉拉队员。而赛场上一分一秒的比赛实况也迅速无误地反映到校园广告牌上。学生们团团围着广告牌焦急地等待战报的心情,与中国观众观看中国女排迎战外强时的心情几乎没什么两样。
  东洋大学的棒球是值得骄傲的。它在1986年的春季大赛中夺得了全日本冠军的锦旗。全校上下为此欢呼雀跃。“东洋大学全日本第一”的巨幅红色标语从高高的楼顶垂挂下来,闪耀夺目,坐在几公里外的电车上都能清楚地看见。那阵子,所有外校来东洋大学兼课的老师登上讲台的第一句话都是:“你们得了冠军,恭喜恭喜!”而学生们只要一走出校门,总爱不无自豪地对人拍拍自己高挺的胸脯,响亮地说一声:“我是东洋大学的!”
  这确实是一个思想开阔的天地。你可以自由地去想,去学,去干,凭你有多大的劲儿,凭你有多高的热情。放心,没人给你泼凉水,更没人给你画地为牢。正确也好,不正确也好,一切都只由客观实践来下结论。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年轻人说来,难道还有比这更理想的学习环境吗?
  说实在的,千辛万苦来到了日本,又千辛万苦考进了大学,我何尝不愿意在专业学习之余,也走进这些青年团体当中去锻炼自己,发挥自己呢?
  多么想参加“老舍作品讲读会”,与日本青年一起研究老舍啊!
  又多么想参加“战后文学研究会”,钻研钻研日本战后的文学啊!
  加入“混声合唱团”,同大家一起练声,演唱各国歌曲该是非常快乐的吧?
  加入“电视剧摄制小组”,和同学们一起编剧,拍戏该是非常有趣的吧?
  还有,那“英语会话小组”是怎么练习英文会话的?
  那“探险小组”又是怎么搞探险的?
  那自称“杂志出版集团”的又是如何搞杂志的?……
  什么都想知道,对什么都有兴趣。却什么团体也参加不了--我每天晚上都不得不去打工。没有钱,也就失去了时间和机会。你说有多惨!然而更惨的却还是专业学习跟不上。闹得本来就紧绷绷的我,更没心思去左顾右盼了。 们中国的外语教育水平绝对是世界第一流的!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