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第一章 古今中外黑社会探源



●帮会组织曾为推动历史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

  帮会组织作为下层群众秘密结社的集合体,早期大都带有革命的色彩,自古以来,各种帮会大都是封建正统社会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的,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期张陵创立的“五斗米教”。
  东汉顺帝(公元126—144年)时,江苏沛国人张陵客居四川,针对当时灾荒频繁、瘟疫猖獗、百姓饥谨、民不聊生的形势,在四川鸽鸣山依据《太平经》作道书,自称出于“太上老君”口授,将民间巫术与巴蜀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原始宗教成分相融汇,创立了“五斗米教”。其宗教内容和形式,主要是祷祝和驱鬼,假借鬼、神、符、禄为人治病,聚徒惑众。因其入教条件是缴纳信米五斗,以“防凶年饥民往来之乏,行来之人不装粮也”。具有互救互助性质,故广大贫苦百姓纷起响应,“竞共事之”。由于“五斗米教”具有浓厚的原始性、民间性和联盟性,遂逐渐演化成农民起义的旗帜。
  东汉末年,“五斗米教”道首张角,在河北、河南、山东、江苏一带传播“太平道”,用“符水咒语以疗病,百姓信向之。”张角遂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政治口号,聚教徒几十万人,举行“黄中起义”,遍及八州,焚烧官府,捕杀官吏,彻底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
  此后,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车,早期举义旗、拉队伍,常利用传教布道这种形式,从自称“冲天大将军”的农民领袖黄巢,到元末白莲教徒组织的“红巾军”,从利用明教打天下的朱元璋,到近代洪门天地会、哥老会等,概莫能外。仅白莲教一支从宋代创立到近代败灭,活动达十个世纪之久,各分支教徒举行起义百余次,一直遭宋、元、明、清各朝统治者所剿杀。
  随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和封建社会的灭亡,历史上延续下来的各种帮会组织,大都已灰飞烟灭,只有洪门天地会、哥老会、青红帮一些近代发展起来的帮会组织,一直延续至今。尽管这些帮会组织后来都演变成了黑社会势力,对社会危害极大,但在近代史上许多次革命斗争中,却起过积极的进步作用。

○洪门天地会

  据旧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陶成章等人认为,洪门天地会是明朝遗老为了反清复明而创立的,是明清之际民族矛盾尖锐斗争的结果。最早发源于福建漳州地区,由漳浦县洪二和尚郑开首创,对外称“天地会”,即“一拜天为父,二拜地为母”之意;会内通称“洪门”,以“五点二十一”作隐语暗号,有流诗曰:“洪水漂流于天下”,“滴血盟心本姓洪”,谓称“洪家子弟”。
  洪门天地会以反清复明为旗帜,由会首洪英进士依靠抗清名将史可法和黄得功,发展到数万人,后被清兵所败,由洪英之子洪旭和门人蔡德忠率残部投奔郑成功,据守台湾,重振洪门。郑成功鉴于当时部属朝秦暮楚军心不稳,为加强团结,一致抗清,遂于1661年创立金台山明远堂,与众将士结为异姓兄弟,以“明大复心一”作暗号,反读即“一心复大明”,此乃洪门开山立堂之始。郑成功之所以重振洪门帮会,主要是尊洪武大明,攘清兵蛮夷,具有民族革命之积极意义。
  洪门天地会在总堂主陈近南主持下,发展到1749年,声振华夏东南。后由堂主苏洪光主持,召集备山堂于广东惠州高溪庙集商举义,并将组织定名为“三合会”,即以“天为父,地为母,日月为妹妹”,取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合一之意。洪门此次大学义兵反清,连战连捷,声振东南七剩清军四川总督王春美见“三合会”军威势大,力敌无望,遂派奸细符、田二人诈降作内应,两军于重庆交战,“三合会”军队大败。此后,“三合会”残部分散到各地开山立堂,山头林立,势力遍及内地各省及南洋各埠。各山堂均以洪门反清复明为旗帜,不断举行起义,势力较大的有九华山、红枪会、大刀会、小刀会、双刀会、三点会、串子会等,在整个辛亥革命中,为推翻清朝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哥老会

  最早起源于乾隆初年,主要在四川、湖南一带农村活动。
  后来与南方天地会残余势力和川楚一带白莲教啁噜党势力会合,互相渗透,势力渐大,统一组成了哥老会。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哥老会相继流入兵营。哥老会分子辗转传习多年,逐渐成了湘军骨干,并在军中大搞拜把子,形成“楚军千千万,哥老会一大半”局势。后来,左宗棠率湘军灭捻军、平回乱、收复被俄国人占领的新疆伊犁,哥老会成员随之传播遍布北方及西北内陆各剩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后,大部分湘军被解散,哥老会分子遂浪迹江湖,四处秘密结社传播,势力又逐渐壮大,成为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进行反清革命依靠的重要力量,武昌起义爆发时,哥老会在各地纷起响应,支持资产阶级政权在许多省份的建立,为辛亥革命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辛亥革命过程中,哥老会将势力逐渐伸展到了长江下游和运河两淮地区,并开始与青帮势力相联系。为区别于青帮势力,哥老会将组织改名“红帮”,又称“洪帮”。后来,红帮一部分与青帮相联合,投靠了蒋介石,或成了黑社会势力,一部分分布到各地另立山头,著名的有“五圣山”仁、义、礼、智、信五个堂口。仁文堂主朱卓文,主要在香港及两广方面发展势力;义衡堂主梅光培,会同仁文堂也在香港及两广发展;礼德堂主明德以陇海铁路员工为基础向外发展,波及工间教育各界;辛亥革命曾任鄂军司令的智松堂主向海潜,重点吸收国民党军政界人员在长江流域及浙江一带发展势力;信廉堂主张子廉在上海、浙江经营三友实业社,创办三星棉纺厂,抗战期间,曾在香港联络红帮成员组成“中华民国香港侨民和地方联合保安队”,抵抗日本鬼子对华南的侵犯。另外,安徽江禹丞的“五行山”、陕西徐朗西的“谷云山”、廖松白的“十龙山”、广东郑子良的“侠谊社”、体育会、杨文道的洪顺堂等红帮组织,均参加了抗日活动。其中,杨文道因刺杀日本人而被判刑十年曾名噪一时。1949年以后,大陆各红帮山堂被取缔,逃到海外的红帮成员,多聚集在“致公党”旗帜下活动至今。

○青红帮

  “青红帮”是青帮与红帮的合称。实际上,早在红帮鼻祖哥者会发起之际,青帮就应运而生了,这两大帮会势力早期可以说是凤马牛不相及的,直到清末民初,两帮势力相融合,江湖上流传开“青红帮不分家”之说,人们才开始统称“青红帮”。
  青帮又称“清帮”,或“安庆帮”,最早是运河两岸码头的水手们秘密结社而形成的帮会。运河乃隋唐以来“南粮北调”的水运大动脉,到了清代,每年经运河北运的粮食达400多万担,粮船13000余艘,从事运输的水手达二三十万人之多。这些水手主要来自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中的赤条汉子,倍受清廷漕运官军的欺凌盘剥。一些侠肝义胆水手不甘默默忍受欺压,于是秘密团结起来反抗漕运官军的欺侮,在兄弟们中间相互接济照应,并在“反清复明”号召下,秘密结成社团组织达300余个,为形成大规模的青帮帮会奠定了基础,当时,有翁德惠、钱德正、潘德林三人流落在杭州一带传播罗教,并各自建庵供奉佛象,吃素念经,广泛宣传罗教教义。因三鹰靠近运河,水手们经常三五成帮聚到三庵听其传经布道,由此传播到运河南北,并在罗教思想感悟下,团结到“反清复明”的旗帜下,组建成“安庆道友会”,青帮正式成立。内分两大派:一称主帮,系浙东温州、台州人;一称客帮,系皖北、江北人,也称“巢湖帮”。青帮日渐势大,从运河两岸向京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等地扩展,形成了全国性的帮会组织,先后以反漕运官军、包运粮秣、联合罢工等形式,不断举行反清斗争。1771年,青帮首领山东临清的王伦领导的起义爆发;1851年,青帮在安徽巢湖举行起义;太平天国首领张宗禹依靠青帮力量,在河北与山东运河交界地段,与清军展开了大规模的武装争斗。辛亥革命爆发后,青帮成为同盟会团结争取的重要对象,很多青帮派别投入了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斗争。同盟会重要领导人陈其美利用青帮头子杜月笙与黄金荣的特殊关系,委托他们为革命党干了许多暗杀、营救、筹资等工作,并在上海成立了“中华共进会”。武昌起义时,各地青帮大部成了革命党的重要武装力量之一。
  青帮与红帮相融合,并成为危害社会的恶势力,是在清政府将漕运改为海运之后,当时,成千上万的水手失业,一部分投奔了太平天国和清军,大部分则聚集在两淮一带,从事贩盐、贩毒、劫掠、包赌、包娼、贩卖人口等活动,并与红帮中的袍哥会等恶势力沆瀣一气。由于青帮从两淮贩盐主要运往湖广或安徽、浙江一带出售,须借用红帮地盘和势力;同样,红帮从内地走私鸦片等货物销往沿海各码头,也要靠青帮从中保护、协助。由于两帮合作默契,久而久之便融合起来,于是,双方均出现了身兼两带头目的人物,如号称“长江三龙”之下,的陈金龙,既是哥老会的大首领,也是“安庆道友”通字辈大人物;青带头子徐宝山,同时也是红帮中的头面人物。两帮部属逐级效法,双方干的罪恶勾当也就“青红不分家”了。
  综观近代帮会组织,上述是势力最大的几家,其它散布在各地的帮会还有不少,但多数与这儿家有关系或是他们的分支或交种,且大部未沿袭下来。这些帮会组织虽然后来都成了社会的毒瘤,但在近代史上革命斗争中所起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可否认的。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