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十三、李风打响第一枪


               李风是一棵树

     每逢工作的时候,李风都恨不得变个牛魔
   王,有通天彻地的本事,身上长出三个牛头十二
   双牛腿,就忙得屁颠屁颠的,连铁扇公主也顾不
   上理睬。好在李风的铁扇公主从小就读得一手
   的好书,一不留神,就读到美国去了。

  形象的感觉是,李风是一棵树,而且是一棵独立生长的树。

  树的品种有很多,如松如杉如槐如柳如钻天杨什么的,而且所有的树木几乎都喜欢共生,喜欢一棵挨一棵地挤在一起,形成一片森林。喜欢独立生长的树在树木王国中很少见,几乎没有。只有极少数的树才喜欢独自生长。这类树大多非松非杉非槐非柳非钻天杨,而是一种结果子的乔木,如野生的银杏树和白果树一类。

  这类乔木,一般树冠都很大,三三两两兀立在各自的领地中,树与树之间,总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独立着一个思想,营造着一个行为,完成着一个自己。

  在我的印象里,李风就是这样一棵树,一棵独立的生长在希望田野中露珠晶莹生机勃勃的树。这棵树因为独立而高大,因为高大而独立,虽然不会像美人松云杉或是钻天杨那样一门心思的入云参天,但却充满生机,有自己独立不羁的思想空间和行为准则,能够自成一体,顽强地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

  我想,绝没有人会怀疑,这是一棵能开芬芳花朵,会结美味果子的树。

  这棵树是敏感的,它的每一片叶子都充满了感觉。

  李风的细心,李风的礼貌和周到,在李风的身上像树叶一样比比皆是,不胜枚举,“新闻30分”的记者们、李风周围的人们,没有人不知道。

  这棵树也是自尊的,每一根结实的枝干上,都结满了自律的果实。

  我写过一篇文章,认为报纸也好电视也好电影也好戏剧也好,都是语言文学这株大树上结出来的品种不同的果子,所以我从来都把传媒界引为同类,对报社记者的印象有好有坏,对电视台记者的印象也有好有坏。

  李风很敏感地察觉了这一点,对我说:你大概对我们电视记者有一个错误的印象吧?记者总是走到哪里吃到哪里,到处收红包,是不是?别的地方我不敢说,在“新闻30分”那可不行。我们有明文规定,“新闻30分”的记者不许收红包,要是偷偷收了红包,一旦知道,那就没有二话好说,马上卷铺盖走人,您爱哪去哪去吧!

  我稍许表示了一点诧异,因为收红包这种事,我早已司空见惯,说来惭愧,连我自己都收过红包,也派过红包,社会风气如此使然,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向李风表达了这层意思。李风大摇其头,说: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收了人家的好处费,就等于出卖了自己说话的权利,“新闻30分”绝不容许!

  我听了有些不信,后来我私底里问过许多人,才知道这类话,不光经常挂在李风嘴上,也挂在所有“新闻30分”记者的嘴上。

  以32岁的制片人做领班的“新闻30分”,它的记者们平均年龄才二十七八。嘴上虽然没毛,但是办事很牢。这些年轻的记者们还不曾被社会的烟油和世俗的污垢所沾染,生气勃勃,个个都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风风火火闯九州、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梁山好汉的劲头。

  虽然也有人背地里悄悄告诉我说:别听他们吹牛,他们不收红包是因为他们不敢,不想因小失大,因为台里和“新闻30分’都有纪律,谁要是敢收红包,谁就得自己让自己滚蛋。一点不开玩笑的,二话不用说,饭碗马上就砸啦!

  我替他们辩护说:其实敢不敢还是其次的,我觉得他们所以不收红包,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他们都很热爱很在乎“新闻30分”这份工作,这些记者哪个不是人精,到哪不能工作?要是搁在别处,不等你开除他们,他们就先炒了你的鱿鱼了!

  我这样一说,竟然得到了那位朋友的认同。

  记者是些什么身份,得自己先弄明白,李风说,很多人以为当记者就是当大爷,想捧谁就捧谁,想踹谁就踹谁,那可不行。说起来我们记者和跑街的也没什么两样的,国外就是这样的,记者就是跑街的,一门心思好好跑你的新闻,什么也别贪,什么也别想,这样才能成个好记者!

  作家和记者都是语言文学这棵大树上结的果子,原本是一个旅类的,说记者是社会的良知,说作家是社会的镜子,都不嫌过分。只是记者们不想吹牛,作家们也不想牛吹。这年头说大话拾小钱的主儿人们见多了,自然是什么也不信。

  不信就不说,其实说与不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行动。

  “新闻30分”从来不吹牛,虽然记者们个个很牛。

  但是做起事来,“新闻30分”却很牛,不光有牛的力气,牛的正大光明,牛的厚道和正直,还有牛的吃苦耐劳和牛的韧性牛的坚定。

  “新闻30分”为午间新闻,每天中午12点分秒不差,准时播出。

  全国人民都过星期天,可是“新闻30分”没有休息日。

  “新闻30分”所有的采编人员,每天都要牛不停蹄,牛不卸磨,想方设法,保质保量,供足半小时的新闻,绝不可有些许的懈怠和片刻的贻误。

  作为领头牛的制片人李风,一身的牛气,一身的牛劲,不光要为每天的电视新闻统稿审稿改稿,还要策划明天后天以及下一步的新闻报道。

              李风和他的铁扇公主

     王厉子在一边马上插嘴说:你来之前,李风
   刚出院几天,淮河行动后“新闻30分”累趴下一
   大拨人,李风更是祸不单行,两个多月时间,动了
   两次手术,先是割去了阑尾,后来连他的胆囊也
   让人家给摘除了!

  如今“新闻30分”已经是偌大一个部门,杂事横生,头绪繁多,都需要李风亲自过问,仅此一端,便可见李风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吃苦耐劳精神。牛得不光很有牛劲,而且牛得很是地道了。

  兼之李风在做事上,偏又少了一种牛的粗枝大叶,多了一种唯美主义倾向,对自己严格得近乎苛刻,总想将周围举凡大事小事,鸡毛蒜皮,都做到位,才算是功德圆满。所以每逢这时候,李风都恨不得变个牛魔王,有通天彻地的本事,身上长出三个牛头十二双牛腿,忙得屁颠屁颠的,就连铁扇公主也顾不上理睬。

  说是李风燕尔新婚之夜,依香偎玉之时,一时高兴,便跟新婚的妻子信誓旦旦地保证说,从结婚这天开始,我要把所有的工作都留在八小时做,然后下班回家来陪你,当时妻子感动得不知说了多少甜言蜜语,给了李风多少个香吻。

  可是事过之后,李风却不由自主一头扎进工作里,忙得四脚朝天,连家也回不去,一个星期,才有机会和妻子在一起吃一顿饭,一个月才和妻子有机会过一次夜,气得妻子不住地埋怨,拿李风新婚之夜的保证要挟李风,李风无言以对,只好讪笑而已。

  好在李风的铁扇公主,从小就读得一手的好书,一不留神,就读到美国去了。

  剩下李风一个留守男士,真就成了一个牛魔王,乐得逍遥自在,索性一头扎进工作里,再不肯出来,连个定时联络的热线电话也常常忘了给铁扇公主打,常常被夫人的芭蕉扇扇起的小凉风吹得时常感冒。

  以至连许多记者也为李风叫屈:李风这人太累自己了!

  别人说归别人说,李风自己觉得不亏,这就足够了。

  李风是个明白人,心里有一杆秤,比方老播,在李风心里和嘴上,便很有些斤两,不时要说起,尤其是谈到淮河报道时,更是如此。

  第一次见面,李风就和我说:你该见见老潘,不过,老潘在淮河行动后累得犯了病,现在还住在医院里养病,恐怕一时半会你还见不到他。

  王厉子在一边马上插嘴说:你来之前,李风刚出院几天,淮河行动后“新闻30分”累趴下一大拨人,李风更是祸不单行,两个多月时间,动了两次手术,先是割去了阑尾,后来连他的胆囊也让人家给摘除了!

  对自己在淮河行动时不慎生病的事,李风似乎很有几分不好意思,自我解嘲地笑道:你看,我这人本来胆子就小,现在可好,连胆也没了!

  记得李风是这样向我说起老潘的绰号潘淮河的。

  李风很幽默地笑着说:老潘是负责跑环保新闻的,动不动就报道污染的事,所以当时大家都叫他活污染,中央下决心让淮河变清,救了老潘,大家改叫他潘淮河。

  据说老潘听了咧着嘴乐,说:潘淮河比潘污染好听!

  首届中华环保世纪行对中国的污染问题和淮河的污染问题都投下了至关重要的一瞥,就那么蜻蜒点水走马观花,简单而随便的,甚至有点漫不经心的一瞥,便几乎使上上下下所有的人们都吓了一跳。

  那时的人们对中国的环境保护问题还所知甚少或是懵懵无知,而对那时还在悄悄腐烂发臭的淮河投下最先一瞥,并通过新闻联播广而告之的新闻人,便是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的制片人李风。

  李风是人大新闻系首届广播电视专业的高材生,大学四年当了两年班长,毕业后分到中央电视台新闻部工作,去淮河前,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小孩,年龄虽然不大,却已经拥有了四度春秋的电视新闻记者的生涯。

  据说到中华环保世纪行组委会领任务那天,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们都去晚了一点,选题被先到的记者挑捡一回,把感兴趣的都选走了。剩下的几个选题中有一条很是吸引了李风。那个选题事实上只有没头没尾一句话,大意是——河南境内有一条小洪河,因为近年来河流被上游工厂严重污染,两岸农作物连年减产,每年造成上亿元的农业经济损失。

  李风当时迷迷糊糊鬼使神差地就要了这个选题。

  我问李风,是不是一种职业性的敏感,使你捉住了这个重大选题?

  李风是个老实人,对撒谎有一种本能的厌恶,自然是老老实实以诚相告。

  那时李风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淮河,环保局提供给他们的选题,通篇也没有提淮河这两个字。当时他们只知道河南境内有一条小洪河,脏得厉害。

  去了以后他们发现小黑河也脏得厉害。

  后来他们顺着小黑河和小洪河一路追下去,追了好长时间,才追出条淮河,这才明白,敢情小黑河和小洪河,都是属于淮河流域的支流。

  在调查中他们还发现,那时上游污染下游,下游又污染下游,下游再污染下游的现象,在淮河流域已经相当严重,相当普遍了!

  李风这个大小孩根本就不想虚张声势为自己脸上贴金,断然地微笑着告诉我道:我根本就没有什么职业性的敏感,其实可以这么说,是撞上的,如果非要有个什么说法,我觉得也只能说,那是天意!

  相信自然也是有灵性的,只要人类真心实意地亲和自然,自然也会努力地亲和人类,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和自然是可以双向选择的。

  所以在李风选择了淮河的同时,淮河也同时选择了李风。

  于是,李风走向了淮河,淮河也走向了李风。

            谁打响了淮河行动的第一

     曲格平教授充满激情地叫起来:哎呀,真不
   得了,那河水跟黑醋一样,看得人心里真不知是
   啥滋味,我一边看电视一边就想,这个李风,简直
   是太棒了,真是太棒了!

  1993年10月8日7点的“新闻联播”的播音员播报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一些地方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这次由全国人大环保委、中宣部、广电部、国家环保局联合举办的“中华环保世纪行”,就是要向环境污染宣战,向违反保护环境法规的行为宣战,以救救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这片净土,这片蓝天,我们中央电视台的六个采访报道组已经奔赴河南、河北。天津、陕西、甘肃、辽宁等地采访,从今天起,我们将在新闻联播中连续播出他们从各地发回的报道,下面请看本台记者从河南发回的报道。

  这篇从河南发回的报道,便是由李风采拍的有关小黑河和小洪河被严重污染造成两岸人民深重灾难的连续新闻报道。

  电视屏幕上出现了李风的图像,27岁的李风那时原本应该比现在更像个大小孩,可伫立在黑河和洪河岸边的李风,数日之间,却似乎苍老了十几岁,脸上连一丝笑意也没有。他手持话筒,面对摄像机镜头,神情严峻得近乎忧郁,偶尔转动的深邃的目光中,流火般迸溅出忧郁而悲愤的火星。

  这些火星烛亮了他十几天的采访和思考。

  在李风的背后是一条银龙般婉蜒而来又婉蜒而去的雪堆素裹的河流,令人遗憾的是这条银龙般的河流身上足有几米高的凸起物,并不是真的龙鳞而是污水的肮脏的白色浮沫,在这些浮沫的下边,流淌着一河墨汁般臭气熏天的污水。

  心情悲愤难捺的李风,当年就是这样,站在黑河岸边,背对着不幸变黑变红的两条河流,背对那些窒息了河流生命的面貌狰狞气焰浮嚣的白沫,强自抑制着自己的激动,向全中国全世界播报淮河流域的情况。

  李风:我现在所站的地方是河南省上蔡县,我身边的这条河流,名字叫做黑河,就和它的名字一样,现在这条河流颜色已经完全发黑了。黑河两岸,小鱼当饭。70年代以前,黑河是当地群众的母亲河。1971年漯河第一造纸厂投产以来,由于造纸废液不加任何处理就排入黑河,这条小河就开始一天天变黑变臭,污染了当地的地下水源。1985年,上蔡县对流经本县的黑河沿岸的情况提供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河水污染使鱼虾几乎绝迹,偶尔捉到小鱼,均头大身小,躯体黝黑,鱼肉有毒。相反黑河成了蚊蝇孳生地,孑孓满河,蛆虫很多,大的有3厘米长,到处乱爬,使人望而生畏,不堪入目。蚊蝇的大量繁殖,使已经绝迹多年的一些恶性传染病在河区重新开始抬头,黑河变成了一条毒龙……

  李风激动地继续播报:

  河南省医科大学刘华莲教授领导的课题组,为我们提供的一份最新医学研究报告中披露,黑河所到之处,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比附近未受污染地区高出一倍多,死亡率高出1/3。在黑河岸边的村庄,每3个成年人就有两个肝肿大,每10个儿童就有9个肝不正常,因为肝病和传染病,上蔡县有些村庄已经连续7年征不上一个合格的兵员。污染甚至于导致遗传基因的突变,当地有6%的母亲生的是畸形儿,还有不少小生命来不及出世,就已经胎死腹中。在黑河流过的上蔡县车张村我们见到了这位已经6岁的男孩,他的父母是一对纯朴的农民,既不是近亲也没有遗传病史,但是他们惟一的儿子生来就是这个样子,为治好儿子的病,他们已经花了3000多元,儿子还是成了个废人,母亲每天一口一口地喂儿子吃饭,但是母亲永远也不可能听儿子叫一声妈妈……

  从黑河岸边的普通农民成长为漂河市创利大户的第一造纸厂的厂长韩国忠对记者说——画面上是李风采访韩国忠,韩国忠用浓重的地方口音说:从利税上讲,我是人民的功臣,从污染上来讲,我是人民的罪人。因为我是黑河上游的污染大户,稻草制浆要用烧碱,这些含着大量烧碱的黑液,污染了黑河下游……

  画面上李风在采访漯河市市长……

  李风:新一任漯河市市长也表达了治好黑河的决心,黑河两岸的人民期待着黑河不黑的那一天早日来临——这是本台报道的。

  资料镜头之二:李风拿着话筒,正在采访刘华莲教授。

  刘华莲教授是个50多岁的中年妇女,面容清瘦,拿着一根教鞭戳点着挂在教研室墙上的一张张表格,其中有人群全死因组死亡率与污染区死亡率比较、两区男性主要死因死亡率比较等表。

  刘华莲教授激动地说:污染区男女人群全死因组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区,其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P<0.01)。两区男性主要死因死亡率,污染区明显高于对照区,1990-199年两区对照表明,污染区的呼吸道疾病死亡数为112人,而对照区只有98人,恶性肿瘤死亡数,污染区为127人,对照区为54人,高出两倍多,新生儿疾病污染区死亡数为33人,对照区为17人,其它疾病也都高出对照区几倍,这就说明,污染区是呼吸道和恶性肿瘤的高发区……

  李风专注地听着,摄像机沙沙地响着。

  资料镜头之三:李风走进黑河岸边的车张村,村民们像过节一样围观,孩子们围追着他们,一边嘻嘻哈哈打打闹闹。

  李风走进一间低矮的屋子,屋子里一贫如洗,一个青年妇女怀里紧紧抱着一个孩子,那个孩子半睡半醒的像一团稀泥似地粘在母亲的怀里。

  李风问:这孩子多大了?

  母亲答:都6岁了。

  李风:生下来就这样吗?

  母亲黯然神伤:生下来就是这样……

  李风同情:治过病吗?

  母亲眼里全是泪水,说:治过,花了3000多块钱,跑了好多地方,都说这病治不好,也不知上辈子造了什么孽,好好的生下来就是这么个废人,不会吃不会说连哭都不会,全靠我一大天抱着他,一口一口地喂着他,一把屎一把尿的……可怜的到哪年哪月才是个头呀,呜,呜……

  母亲哽咽良久,终于将头埋入孩子怀中,痛哭失声。

  李风见状,扭过脸去,不忍再看。良久之后,母亲才啜泣着上了悲声。

  李风这才转过脸来,问:您能不能把孩子放在床上,让我们拍一下呢?

  母亲很不情愿地小心翼翼地把孩子放在床上,四肢畸形的孩子软得像面条,一放到床上就像被抽了筋,浑身瘫软,不成形状,软体动物一样搐动不已……

  资料镜头之四:李风在采访漯河市第一造纸厂厂长韩国忠。

  韩国忠是四十五六岁的中年人,中等身材,质朴中透着精明,说一口方言:我是黑河上游的污染大户,稻草制浆要用烧碱,这些含着大量烧碱的黑液,污染了黑河下游。我是从小在黑河下游长大的,黑河过去下游的水很清很清,我小时候天天要瞪着水过河去上学,天热了我就在里边洗澡、游水。摸鱼,那时的鱼多咧,一摸一大堆,还有虾子……漯河造纸厂一投产,小黑河就真的黑了,我现在都没脸回家去,村里人都骂我哩,我真是不敢回去,也没脸回去,我对不起他们……我一定要下定决心好好地治理污染,给我家里的人和下游的人们一个交代……

  举着话筒的李风脸上是若有所思的神情。

  资料镜头之五:李风身穿一件印有九○亚运的黄色T恤,手拿话筒,神情忧郁地顺着黑河往下游走,脚步沉重而蹒跚,扛着机器的摄像师张保明跟在他的后边。

  与他们同行的是那条漂着肮脏浮沫的小黑河,在阳光下,小黑河像一条鳞甲闪闪的毒蟒,迤逦而去,直没入在天的尽头。

  漯河第一造纸厂的污水口,哗哗地喷吐着浓黑的污水,这些污水举着白沫和固形悬浮物的牙齿,如同一张巨口,咂咂有声地吞咽着,迅猛无比地向黑河扑去,将黑河扼在爪下,吞入口中,嚼出一河污黑的涎水,向下流游去。

  在一个水流迂缓的地方,河面布满了一尺多厚的白沫子,河流完全被窒息。河流在窒息中腐烂发臭,正常生命的迹象荡然无存,连孑孓也被窒息而死,只有硕大的蛆虫欢欣鼓舞地在河岸上四处乱爬。这些厚厚的白沫子在太阳的烘烤下竟然已经发黑,其形状如同龟裂的土地。李风瞠目结舌地望着如此怪诞的河流,让摄像准备好,自己找来一根长长的树棍使劲搅那些沫子,棍子一搅之下,那些干透了的沫子,竟然如同灰尘和粉末一样纷纷扬扬地迸散开来,细烟一样带着恶臭的粉末钻入了李风的鼻腔,呛的李风掩鼻而退,抱头鼠窜,咳嗽不已。

  河边上几个孩子在呆呆地瞅着他们忙忙碌碌,表情十分木然。

  李风走向那几个孩子,问:小朋友,你们觉得这河臭不臭?

  一个看起来只有五岁的小男孩奶声奶气地说:臭!

  李风问:你们有人下河游过水,或是洗过澡吗?

  一个七八岁的男孩仰着小脸,懂事地说:爹说过,我一生下来这河就臭了!

  李风问:你爹呢?

  男孩不语,低下头,眼里有泪花闪动,渐渐饱满,扑地滚下脸颊。

  旁边一个小女孩低声地代他回答道:他爹病死了。

  李风吃惊地问:什么病?

  小女孩说:我妈说他爹得的是噎食!

  另一个大孩子纠正说:不对,老师说,是食道癌!

  李风伸手抚住男孩的头,默然良久,问:你们见过不黑的河吗?

  孩子们尽皆茫然。男孩想了想,眼一亮道:见过的,那边就有一条不黑的河。

  李风鼓励地望着男孩问:不黑的河?是什么颜色呢?

  男孩挂着泪花的小脸在阳光中像带露的花朵一样圣洁,天真地说:那条河不是黑的,是会变颜色的,有时是蓝的,有时是红的!

  小女孩抢着说:不光是蓝的和红的,有一回还变成黄的呢!

  大孩子纠正他们说:那条河叫小洪河,红的时候多,变颜色的时候少!

  李风问:这样的河流你们喜欢吗?

  大孩子想了想说:老师说,有一条河叫五彩河,五颜六色的,挺好看的!

  那个两岁多的小男孩在一边冷不丁的冒出一个字:臭!

  大孩子有点尴尬的不好意思的笑了:是挺臭的,要是不臭就好了!

  李风默然,喉头哽咽了一下,又哽咽了一下,无法再继续问话,转身离去。

  阳光朗照着死鱼一样翻白的小黑河,朗照着几个孩子天真木然的小脸,几个孩子就那样呆呆地站在死亡的河边,目送着李风的背影渐渐远去。

  资料镜头之六:夜。招待所房间里。

  李风伏在桌前写新闻稿,写了撕,撕了写,烦躁得坐不住在地上乱走。

  李风坐在床上,背靠着墙,把稿纸摊开在展平的双腿上,凝思了许久,笔尖在纸上落下又拿起,半天写不出一个字,心里郁问得要死,眼前老是晃动着那个畸形的小孩和那个失声痛哭的不幸的母亲的身影。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忽然间,那枝笔像有了灵魂,在稿纸上飞舞起来——每天,母亲一口一口喂儿子吃饭,可是她永远也听不到儿子叫自己一声妈妈……写到这里时,李风胸口憋闷得像是要爆炸,喉头上下反复错动,硬咽的嗓子生疼,按捺不住满肚子的悲愤和辛酸,泪水山洪爆发般汹涌澎湃,夺眶而出……

  稿纸上布满了斑斑泪迹,涸的字迹都模糊不清了。

  过后李风和我说起他流泪的事,很是有点不好意思,觉得流泪有失一位新闻记者冷静自持的职业风度,也有些许顾虑,觉得这似乎像过去的一些东西,已经害人不浅,万万不要再拿到现在,过去那些假大空高大全的东西吓坏了他。

  他的过分的审慎和不好意思使我很是为之感慨。

  那个村子里还有许多个畸形儿,比李风见到的那个孩子的情形更糟。

  这些无辜的小生命只因为投错了娘胎,投到了这个污染区,就成了废人。

  那些孩子们有什么错,大人们有什么错?凭什么要让他们遭这么大的罪?

  那些污染河流的企业,难道就没想到这是图财害命吗?

  这不是犯罪是什么?这不是造孽又是什么?说什么都难辞其咎!

  更惨的是还有许多刚出世的孩子,一生下来就被父母发现是畸形儿,父母怕别人笑话,就含泪忍痛狠狠心悄悄的把他们弄死,丢到河里或是埋到地里去了。

  这些畸形儿的数目是无法统计的,只能算是一些刚刚出世便被流产的生命。

  那些生下来的孩子虽然给不慎的父母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和一生的心病,但毕竟享受到了父母的真爱,拥有过父母无私的怀抱,活着的他们虽然于人于己都是一种痛苦,都是一种负累,但毕竟他们到人世走了一遭,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那些连天日也没能见到的可怜的小小的冤魂们,他们招谁惹谁啦?

  在娘胎里就被污染畸变了的他们,在人间迎接他们不再是父母溺爱有加和娇纵爱怜,而是父母牵肝动肺的惊恐和畏惧,是双亲无奈哭泣的绝望的泪眼,是扼杀亲生骨肉的一双双颤抖的手,是一辈子负疚的回忆和终生痛苦的玩味。

  等待这些畸形儿的不是温暖的怀抱,只有一条冰冷浊臭的河流和一杯在污染中发臭的黄土,薄情寡义的人间,根本就没有他们这些畸形儿立足的地方。

  他们的命运较之那些生下来的孩子,是不是更惨?

  最终我还是如实这样写了,所以固执己见,是因为我深为痛切地感到,我们现在的中国,太需要良知了,我们现在的时代,太需要崇高了。

  只要那些地方政府的官员们,多一份崇高的心态,便会少几个为害地方的企业。只要那些企业的老总们,多几许仁厚和良知精神的陶冶,多几个韩国忠那样痛心疾首幡然悔悟的老总,中国的土地上便会少几条污染的河流,河流里便会少许多暴死和慢性中毒的野鬼孤魂,少许多畸形的孩子和许多哭泣的母亲。

  人间多少不平事,只恨无人报君知。黑水日夜说冤屈,还有红河在哭泣。

  接下来,李风遇到了比黑河更难对付的洪河。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