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制毒、贩毒和吸毒是当今世界的一大公害。 当今之世,毒品产地可谓遍布全球。最负“盛名”的有东半球亚洲的“金三角”、“金新月”,在西半球则有南美洲的“白三角”和非洲的“黑三角”。 东半球以生产鸦片、海洛因为主,西半球则主要生产大麻。可卡因等。东、西双方各具特色,各得其所——前者色深,主要供给黄种人中的“德君子”;后者色淡,供应的对象多为白种人。前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后者出手不凡,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下面且将东、西半球四大毒品产地,作一简略介绍。 “金三角”地处东南亚缅甸、泰国、老挝三国边境交界处。此地呈三角形,又由于盛产鸦片,财源滚滚,故由此而得名。 “金三角”占地近16万平方公里,紧邻有名的湄公河。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四季如春,是一片山青水秀的好地方。然而,就在这绿色平缓的山谷中,都开满了一望无边的罂粟花。罂粟花姹紫嫣红,千姿百态,在南日蓝天下婀娜多姿。然而有谁知道,这美丽的罂粟花,竟是危害人类的毒品之——鸦片的原材料。 “金三角”每年生产的六七百吨鸦片烟和精制提纯的海洛因,几乎占世界毒品产量的70%。从此,这些美丽的罂粟便成了毒品之源,几百年来,一直搅得整个世界不得安宁。 到1996年以后,尽管“金三角”最大的毒枭、“掸邦革命军”司令坤沙已向缅甸政府和国际禁毒组织缴械投降,但“金三角”鸦片的年产量,仍然高达2500至3000吨。 “金三角”,依然是世界毒品最大的毒源之一。 “金新月”横跨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伊朗,位于亚、欧、非三大洲的边缘地带。此地生产的鸦片和海洛因,仅次于“金三角”。据美国有关方面估计,每年仅从阿富汗秘密产地搜集起来的鸦片,就可提炼出60吨的海洛因。 1984年,在巴基斯坦,由于政府首脑齐亚哈克颁布了戒严令,采取铁的手腕,才使当年的鸦片产量由1978年的800吨骤降至45吨。但是,到1985年以后,由于该政府实行“文官政治”,禁毒措施松懈,结果仅1986年,鸦片产量又一下子陵升至145吨。在后来的日子里,这种势头只增不减,到1996年,巴基斯坦的鸦片产量已超过200吨,罂粟种植面积为1038公顷。 老挝的鸦片产品,原来并未列入美国禁毒总署的“预算”之中,但从1986年开始,老挝也不得不令世人刮目相看了,因为当年老挝的鸦片产量接近120吨。 于是,在“金新月”古老的伊斯兰栈道上和茫茫的沙漠中,一队队贩毒的驼队便络绎不绝。这些驼队将鸦片和海洛因源源不断地输入欧亚大陆。 近年来,“金新月”的毒品走向几乎是全方位出击。这些毒品兵分三路:一是从南路经巴基斯坦、印度,流向日本、北美地区;二是从西路经伊朗等沿海国家和土耳其,流向西欧地区;三是从北路经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等中亚国家,流向俄罗斯和东欧地区。 地处巴基斯坦与阿富汗边界崇山峻岭之中的栈道小镇兰迪·高图,几乎是“金新月”毒品流向世界的始发站。 从“金新月”出口输入英国和西欧等地的海洛因,一度曾占领过90%左右的市场,因而,“金新月”便成了一轮名副其实的“新月”,正在冉冉上升。 更值得一提的是,“金新月”生产的海洛因,其纯度几乎都在80%以上,如此货真价实的“名牌”,在世界毒品贸易竞争中,自然可以后来居上。 “金新月”,世界毒源的“新生代”。 “黑三角”是非洲新崛起的一个毒品基地,包括尼日利亚、加纳、肯尼亚、苏丹和南非等五国接壤的边境地带。它的“拳头产品”是大麻。 在非洲,大麻是种植、贩运和滥用的主要毒品。仅南非的大麻种植面积,就超过了82万公顷。 此外,非洲还是世界毒品贩运活动的主要中转站,摩洛哥则是从非洲将大麻运往欧洲毒品市场的主要集散地。无论是来自非洲“黑三角”的大麻,还是来自亚洲“金三角”、“金新月”的鸦片、海洛因等毒品,都是大批量地经过*洲许多国家的海港、机场和公路而潮水般地运往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 当然,这其中还有来自南美洲“白三角”的可卡因。 南美洲五国(哥伦比亚、波利维亚、秘鲁、墨西哥和牙买加)又有“第三毒源”之称,它是继亚洲“金三角”、“金新月”之后,新兴的世界第三毒品基地。而其中又因哥伦比亚、波利维亚和秘鲁三国生产的可卡因几乎垄断了全美国的毒品市场,所以又有“白三角”之称。 在“第三毒源”的“白三角”中,首屈一指的“龙头老大”就是哥伦比亚。 哥伦比亚为什么能获此“殊荣”? 众所周知的原因是,哥伦比亚一直保持着几项“世界纪录”而且经久不衰: 年产大麻7500至9000吨,无论是数量、质量,还是销售和获利,都居世界第一; 可卡因加工业在南美甚至在全球都名列前茅; 每年向世界各国贩运的可卡因价值对亿美元; 毒品在美国销售最旺,每年涌入美国的大麻占全美大麻消费总量的59%以上,可卡因占其消费总量的75%; 目前,西方国家毒品黑市上15%至20%的大麻和可卡因来自哥伦比亚; 旅居美国的35万哥伦比亚侨民中,约有10万人直接或间接地从事贩毒活动; 哥伦比亚2900万国民中,约有60万人经常吸毒,其比例之大使其他国家望尘莫及,在南美更是位居榜首…… 除了上述的“世界纪录”,使哥伦比亚理所当然地成为闻名于世的“毒品王国”之外,还有两个更重要的原因,让这个南美国家名扬四海—— 第一,它拥有年产3万吨的古柯叶——古柯叶是生产可卡因的主要原料; 第二,它拥有一个可以同国家正规军抗衡的武装贩毒集团——“麦德林卡特尔”集团,并且有闻名世界的“头号毒枭”巴勃罗·埃斯科瓦尔和以他为首的“五虎上将”。 这两个原因的互相作用,从而使哥伦比亚当之无愧地成为“毒品王国”。由巴勃罗·埃斯科瓦尔把持的“麦德林卡特尔”贩毒集团导演的一部历时二十多年的罪恶史,由此演绎而成。 还是先说说古柯叶吧—— 在当今有关的国际公约上,明令禁止的毒品有200余种,其中除了妖饶美丽的罂粟花、罪恶的鸦片膏、危险的“梦神”马菲斯、死亡的代名词“海洛因”、“刺客”克拉克、“干燥草药”印度大麻、“凶手’哈希林冲入迷离的麦司卡灵、强力致幻剂龙土弟。“人造瘟疫”安非它明“无名杀手”普斯普、“绝非宠物”安纳咖。“命根子”迪洛德、新冰毒、‘飞碟”、特殊K、毒膏药等等之外,还有两种风靡毒品市场的毒品:“上帝的圣草”古树和“白色魔鬼”可卡因。 可卡因是古柯的精炼品。 古柯是一种野生植物。 古柯,生长在拉丁美洲安第斯山脉的中部和北部,是一种性喜潮湿的热带山地常绿灌木。 这种灌木一般只有24米左右高,叶子较小,本质,呈椭圆形渐尖,通常只有3至7公分长,叶序对生,开黄绿色的花,果实为核果。 它的名字叫“高报”,中文译为“古柯”。生活在安第斯山林中的印第安上着居民,则称其为上帝赐予印第安人的礼物——“圣草。 这种在当地漫山遍野生长的野生植物,含热量极高。用现代科学技术测定,每lop克古柯叶中,党含有305千卡以上的热量。更奇妙的是,这种古柯树叶中,含有一种强烈的生物碱(古柯碱)。 在安第斯山脉的崇山峻岭中,古柯呈密集的自然状态分布,其面积有20万公顷之巨。 古代的印第安人在对植物品尝时,无意中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当人们咀嚼古柯叶时,有提神作用,并且会使人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舒适感。于是,千百年来,栖息在这片土地上的印第安人,便世世代代都有咀嚼古柯叶的习惯。年复一年,代代相传,印第安人都喜欢时不时地把一片古柯叶,放在嘴里不停地咀嚼。这时,他们腹中的那种饥饿感或身体上的某种不适,就会悄然地烟消云散。这样,印第安人便把这种神秘的古柯叶,称为是上帝恩赐他们的“圣草”,从而更加钟爱。 古柯叶经过咀嚼之后,一种古柯汁便被人们的胃部吸收,然后随着血液循环,其中的古柯碱便流遍全身,引起中枢神经的轻度兴奋。这种兴奋一般能维持两个小时之久。 在引起中枢神经兴奋的同时,古柯碱在消化系统中起逆向反应,胃液和胆汁的分泌都受到了抑制,这就是那些印第安人的饥饿感消失了的原因。同时,这种古柯碱还有一种刺激作用,从而会减轻胃痉挛、风湿疼痛、头痛等多种症状和高山反应。它还能产生局部麻醉,止痛抗疲劳,而这些功效对生活在深山老林的土著印第安人都是非常需要的。 当然,古柯叶的味道是苦涩的,并不好咀嚼。但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印第安人终于发明了一种新的咀嚼方式:他们用山地的牛,去换取加勒比海中的贝壳,将贝壳烧成一种白色粉末状的石灰碱,然后用这种石灰碱和着古柯叶一同咀嚼。这样一来,古柯叶的苦味就完全消失了,它从此变得十全十美,成了印第安人一种万能的灵丹妙药。 所以,古柯叶后来成了印第安人的吉祥物。当一位男子汉成熟时,家族中的头人就将两样东西当众接给这位男人,以承认他的成熟。这两样东西,就是一小袋古柯叶和一个葫芦装的烘干的贝壳粉,意味着这两样东西,将伴随着这位男人的一生,并保信他吉祥如意。 在安第斯山脉的库斯科地区,印第安人还将装有鲜花、糖和古柯叶的精美的小荷包,佩在身上或悬挂在房中,象征着吉祥和爱情…… 但是,真正开始认识古柯叶的价值还是后来的事。 公元1499年,欧洲人开始注意南美洲大陆那古老而神秘的古柯树了。 这一年,有一位叫梅里科·韦斯普乔的地理学家和航海家,有一天冒险登上了南美大陆。当他来到安第斯山麓印第安人的居住地时,第一眼就惊奇地发现这些印第安人,时常在不停地咀嚼这种苦涩的树叶。 韦斯普乔返回欧洲大陆后,向欧洲人尽情地描绘了一番印第安人与古柯叶的不解情结。这也是遥远的欧洲人,第一次听说“古柯”这一奇妙的植物。当然,当时这些欧洲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在他们死去的几个世纪之后,他们的后人会受到这种奇妙的植物的困扰。 公元l609年,安第斯山麓的印加人西拉索·德拉维加,又将这种植物再次向欧洲人炫耀。他说这是上帝的恩赐,这种“圣草’不仅可以充饥、解除疲劳和使不幸者忘却痛苦,还能使男人和女人随时相爱,并且精力旺盛,水葆青春。 由于西拉索的煽情,欧洲人终于动了心。于是,更多的欧洲人便开始研究这种“圣草”。 公元1860年,奥地利医学家韦莱尔漂洋过海到了安第斯山下的秘鲁,从那里带回了许多古柯叶,然后在他的实验室里进行了长时期的研究和探索。韦莱尔研究的结果,不仅确认了古柯叶中含有丰富的水、叶绿素、纤维素和钙、磷、维生素A、维生素B2和维生素C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而且从古柯叶中提炼出了一种细致的、雪白的、味苦而麻舌的结晶粉状物。这种粉状物就是古柯碱。 于是,一种“白色魔鬼”可卡因由此诞生。 可卡因,即苯甲基爱可宁,是一种高强度的兴奋剂,吸食后能够使中枢神经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所以,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又将其称之为“富有魔力的物质”。 医学家韦莱尔怀着好奇的心情吸食了可卡因之后,立即就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快感,这种快感对韦莱尔来说,简直妙不可言。从此,可卡因便名声大振,超过了它的母体古柯,被人们派上了用场,并开始身价百倍。 到了19世纪80年代,更多的人开始尝到了可卡因的“甜头”。特别是在美国,近水楼台先得月,可卡因饮食店开始在许多大城市出现,可卡因成了一种受人青睐的“佐料”。而在一些酒吧和沙龙中,可卡因则被掺进威士忌酒中,使这种酒成了许多人爱喝的饮料。同时,可卡因开始登堂入室,开始大张旗鼓地出现在广告宣传中,被称为一种“出类拔萃的医疗性饮料”。 1884年,美籍奥地利著名眼科医生卡尔·科勒,首次用可卡因作局部麻醉药用。临床效果证明,可卡因对于阻断神经阜的特殊作用,尤其是对于眼、鼻、喉部的粘膜神经阻导作用更为有效。这是可卡因在人体中唯一的积极作用。 同时,医学研究的结果进一步表明,可卡因的毒副作用是相当大的,它可以对人体造成永久性的危害。这种危害包括脑损伤、癫病、精神分裂、肾衰竭、贫血和心脏损害等等。如果长期食用过量或连续反复吸食可卡因,可以使人烦躁不安、谍谍不休和精神极度亢奋,甚至呈现阵发性、强直性惊厥、呕吐,最终导致呼吸衰竭而了结生命。而且,可卡因被鼻吸之后,虽然可以很快被鼻粘膜吸收,但因有刺激性而引起血管收缩,从而导致吸食者形成自我溃疡。因此,可卡因有极高的毒性和极大的副作用。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的心理药物学家西格尔博士,在对可卡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之后指出,可卡因对于人体的作用很快。如果是用鼻吸使用,那么3分钟后就可以作用至大脑;若是纯度极高的可卡因则时间更短,只需要6秒钟。因此,可卡因对人体的作用表明,这是一种不适于吸食的物质。 从可卡因问世到流行半个世纪时,对于它的危害已众所周知了。因此,公元1914年,美国政府庄严地通过了一部法典——(哈里逊法案),明文宣布可卡因为违禁品,任何正常人不得使用。与此同时,欧洲的一些国家也以法律的形式,宣布禁止消费古柯制品。因为这时人们都已经知道了可卡因的真正利害。医学界那些善良的专家们,首次向世界披露了一个骇人听闻的数据——一剂60毫克的可卡因,足以使一位体重70公斤的成年人顷刻毙命! 但是,这种警示和法律已经太晚了! 当时,可卡因这白色的魔鬼已像幽灵一样,徘徊在大地上,想杜绝它已经不可能了。一是吸食者人数众多,而且离不开它;二是由于可卡因提炼的方法极其简单;三是许多人开始以此为牟利的职业和手段,并且大发其财。 在对世纪前后,位于安第斯山脉下的哥伦比亚、秘鲁、玻利维亚,甚至中美洲的洪都拉斯等原始森林里,到处都是可卡因生产的厂房和据点。于是,可卡因这个白色魔鬼,便开始大举向人类进攻。 据联合国禁毒署的官方统计,在80年代,全世界范围内的吸毒至少造成了10万人的直接死亡,而美国的吸毒者,绝大多数是可卡因忠实的崇拜者和“殉道者”。 这种现实,已经让可卡因大行其道,想禁止它实在为时已晚。然而,更可悲的是,不仅一些吸毒者麻木不仁,连一些官员也在为虎作伥,为这种毒品的传播大开方便之门。 1981年3月,美国密执安湖畔的伊利诺斯州阿佩莱特第四区法院的法官们,竟然一致裁决:可卡因绝非毒品!他们声称:“科学界和医药界一致认为可卡因是一种低毒药物,并不很危险,一般并不对人体有毒。” 这一纸无知的裁决,又让多少人带着侥幸的心理去跃跃欲试,又衍生了多少毒民!更为严重的是,可卡因一经解禁,对它的生产者、贩运兜售者和吸食者来说,真不啻是一种来自天堂的福音,因为所有的行为都由非法变成了合法。于是,由可卡因派生出来的其他毒品也便应运而生,其中包括“古柯膏”、“络克”和有“刺客”之称的克拉克等。 古柯育,是可卡因加工过程中的一种初级产品,即半成品。由于其生产技术简陋,制作粗糙,因此价格也相当便宜。在毒品市场的开价极低,每克仅值1美元。 为了扩大古柯膏的消费市场,哥伦比亚的毒品商人采取“买一送一”的办法进行促销,即在1公斤可卡因的包装袋中,塞进一小包古柯膏,让那些吸毒者在买可卡因的同时,还可以得到一包免费的古柯膏。这种促销手段果然奏效,结果到1974年,吸古柯膏的风气便在智利的首都利马蔓延开来。到了1980年,吸食古柯膏的方法已经扩散到整个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和委内瑞拉等许多拉美国家。那些吸毒者们对于用鼻孔去吸取可卡因粉末的吸食方法已感到不满足时,便去吸食用乙醚浸泡的古柯膏和加热生烟后吸食的可卡因。 于是,古柯膏的生产和销售便由此兴盛发达起来了。 “洛克”的生产和吸食是在古柯膏之后。这种毒品的问世有一种独特的背景。 美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基础,决定了美国的“隐君子”在吸毒方面的优越感,因此,他们大都看不上这种质地低劣、制作粗糙的古柯育。他们在用那种“山姆大叔”的鼻孔吸取可卡因粉末不过痛时,便看上了将可卡因粉末加热生烟后吸食的办法。 1974年,当智利的首都利马流行吸食古柯膏时,美国的这些“德君子”则首先发明了可卡因加热的吸食法。始作俑者便是加利福尼亚州的吸毒者。他们利用乙醚和乙炔喷灯或丁烷喷灯等专用工具来加热可卡因,通过一种化学过程,将劣质的可卡因从可卡因盐酸粉末中过滤出去,然后吸取那种纯度达80%以上的纯正的可卡因。 但是,用乙醚等专门工具提纯可卡因是一种相当危险的过程,最大的危险就是容易发生火灾。1980年6月9日晚上,美国著名的喜剧演员理查德·普顿尔先生,在圣弗朗西斯科山谷的别墅中,由于用这种方法将可卡因加热时不慎失火,结果造成其面部和上身三度的烧伤。因为理查德先生是一位名人,这种灾难对他来说,不仅身受其害,而且大失体面。不管怎么说,吸毒毕竟不像吃中国莱那么值得炫耀。 理查德先生的教训让许多吸毒者们更加心悸。他们在给可卡因加热时不得不更加小心翼翼,格外谨慎。但是,这种在承受巨大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去吸食加热的可卡因,即使纯度在95%以上,也似乎“食不甘味”。这样,就逼得他们不得不一边小心提二防,一边去潜心琢磨,探究出一种新的万全之策。 功夫不负有心人——也许是集体的“智慧”,吸毒者们终于发现了一种常见的物质“小苏打”。他们发现小苏打不仅可以替代乙醚,而且不易失火。尽管这种吸食的方法使可卡因的纯度有所下降,但由于其既简便而又安全的原因,使这种方法又大行其道,再度流行起来。 到1982年,在美国纽约市区的毒品销售场所,80%的吸毒者都要吸食加热的可卡因。这样一来,出售毒品的毒品商人就必须为自己的顾客,准备一间间固定的房间,为他们一个个地加热可卡因。这时,毒品商人使用的方法大都是用小苏打代替乙醚。但这种吸食的方式也并不尽人意,尽管是安全,但速度太慢。当一名吸毒者吸过之后,必须将吸毒的工具冷却,方能让下一名瘾君子上场。可想而知,吸毒者在吸毒之前,都是“望梅止渴”的饿鬼,谁能有这份耐心去等待。这种既慢又麻烦的办法,不仅令吸毒者急,也令贩毒者烦。 那么,最佳的办法在哪里? 好在毒民们的“智慧”是无穷的。 正当美国的毒民们为自己国家这种不先进的吸毒方法感到不满和苦恼时,一种新的吸毒方法早在加勒比海地区诞生了。 早在1980年理查德先生在自己的别墅里演出了那出“喜剧”的同时,荷属安第列斯的毒民们便另辟蹊径,创造了一种新的吸毒方法并研制出了一种新的毒品——他们用小苏打、水和酒精对古柯膏进行加工,制成了一种新的毒品“洛克”。 洛克形如一枚药丸,吸食后喷出来,不吸入体内。洛克的外形犹如一颗小石子,所以在黑道中又称其为“石子”。 洛克的问世实在是“功德无量”——对瘾君子来说。它不仅吸食方便,便于携带,而且绝对安全,因此流行极快。在它刚问世不久,就开始在南加勒比海地区流行。1983年,洛克开始走俏巴哈马群岛。不过,当年巴哈马岛上的玛格丽特公主医院中,就住进了35名“洛克癌君子”,到第二年,住院治疗的人数就猛增到200名。 可见,洛克真是一种威力无比的毒品。 80年代初期,加勒比海岛国海地发大水,大批海地难民飘洋过海,越过佛罗里达海峡,涌入美国的佛罗里达半岛南部的最大城市迈阿密地区。海地的难民,从此便把加勒比人吸食洛克的先进方法“无私”地带进了美国。 那么,美国毒民长期困扰的难题是不是由此解决了呢? 非也。美国人永远有美国人的思维方式。他们对洛克这种“舶来品”却不屑一顾,他们要寻找一种更先进的吸毒方法。 正是由于美国毒民的努力,一种被称为“刺客”的毒品“克拉克”终于诞生了。 克拉克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毒品,它的“专利”属于美国的毒民。 美国的毒民受到“洛克”的启发后,便把可卡因盐酸粉末兑上小苏打,用热水调和后制成膏状,晾干后又碾成粉末食用。食用时,他仍将这种粉末装在一种特制的玻璃烟斗中抽吸。点燃之后,毒民们一边腾云驾雾,一边还能听到一种悦耳的爆炸响声,让他们其乐无穷。于是,毒民们便兴奋地称其为“克拉克”(CIaCk)。后来,也有译作“克雷克”、“奎克”等。 克拉克真是毒民们的一种心爱之物,有许多人甚至摹仿“可口可乐”的译法,将其译为“可利口乐”。 克拉克的问世,极大地激发了美国毒民吸毒的热情。从1982年迈阿密警察局缉毒队第一次发现这种毒品时开始,到1984年,不到两年的时间,这种廉价、易吸、上瘾极快的“刺客”就在迈阿密的所有贫民区流行起来。与此同时,克拉克以其极为神速的手段,占领了纽约毒品市场。 1983年12月,缉毒警察比尔·霍普金首次在纽约发现克拉克时,克拉克已经开始在纽约北曼哈顿地区流行开了。到了1991年,克拉克风靡了美国32个州的113个城市,而且迅速扩散到欧洲英、法等地。 它的“刺客”身份已在世界毒品世界正式确立。近年来,西方许多国家的公民纷纷走上街头进行示威游行,高呼口号:“镇压克拉克!” 克拉克,又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公害。 无论是可卡因,还是其派生物古柯膏、洛克和克拉克以及其他类型的毒品,它们共同的毒源便是被印第安人称为“圣草”的古柯叶。 所以,位于盛产古柯叶的安第斯山麓及周边的南美五国,被称为世界“第三毒源”是当之无愧的。而在这五国之中,又推哥伦比亚为首,这是因为哥伦比亚不仅有“古柯帝国”之称,而且有一个闻名世界的“麦德林卡特尔”贩毒集团。 哥伦比亚位于南美洲的西北部,东面与委内瑞拉、巴西为界,西北角与巴拿马接壤,南部与厄瓜多尔、秘鲁相邻。南美有名的安第斯山脉像一条巨蟒~样,由北向南,横亘在它的西南部。这里濒临加勒比海,雨量充沛,气候温暖潮湿,遍布茂盛的热带雨林和成片的原始森林,野生的古柯树比比皆是。 从70年代开始,哥伦比亚的古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到80年代后期,已达5000公顷,每年生产的古柯叶近3万吨,仅次于玻利维亚和秘鲁(两国的古柯叶年产量分别为7万吨和3万多吨),居世界第三位。 但是,哥伦比亚都被称为“古柯帝国”,原因是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古柯叶加工业和一流的生产设备,而玻利维亚和秘鲁则是古柯时的原料基地。从本世纪对年代开始,哥伦比亚的古柯加工业已发展到一个空前的规模,这对,也正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贩毒团伙——“麦德林卡特尔”贩毒集团的鼎盛时期。 麦德林,位于哥伦比亚的西北部、安第斯山脉的科迪勒拉山峰的西麓,海拔l600米,年平均年温21℃-22℃。麦德林是哥伦比亚安蒂奠基亚省的省会,是哥伦比亚的第二大城市。近年来随着人nha不断增加,现在已拥有人?200万。麦德林以盛产兰花著称于世,曾享有“花都”之称的盛誉,整座城市美丽而又清新,沉浸在浓郁的清香之中。它又以纺织业发达而闻名,其产品畅销全球。 然而,真正让麦德林闻名于世的,还是盘踞在这里的“麦德林卡特尔”贩毒集团。 麦德林贩毒集团的一号头目是巴勃罗·埃斯科瓦尔,他手下还有豪尔赫·奥乔亚、卡洛斯·莱德尔、加查和罗德里格斯等四位头目。他们五个人号称贩毒集团的“五虎上将”,由他们把持的麦德林贩毒集团堪称世界贩毒集团之最。仅就贩毒而论,“金三角”坤沙的“掸邦革命军”和意大利的黑手党都不能与之比肩,更不要说美国的一些毒枭。 在此五人当中,埃斯科瓦尔是名副其实的一号头目,其在世界毒品商贩中影响之大、罪孽之深实在是无人可比。他几乎控制着全世界的可卡因贸易。他的财富超过了200亿美元,在(幸福)杂志的“世界富豪排行榜”上,他名列第14位。同时,他拥有一支装备精良,能与政府军队抗衡的私人武装,有十多架各种性能的飞机地还被称为“杀人魔王”、“绑架机器”,在国际刑警组织的通缉名单上名列前茅…… 在美国的迈阿密、洛杉矶和亚特兰大等几个法庭上,都长期给他保留着一个被告席,由此让他举世瞩目。 他的一举一动,不仅令哥伦比亚的历届首脑坐立不安,同时也牵动着美国白宫甚至整个西方世界;他的麦德林集团,与西方成千上万毒民的命运息息相关。 从一个小镇的破落户子弟到一个举世瞩目的大毒果,埃斯科瓦尔和他的麦德林贩毒集团,永远是一个令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