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第七章 首战告捷 司法部长遭暗算


  迫于世界舆论的压力.哥伦比亚政府又对麦德林贩毒集团用兵。一批特殊的包装桶.让毒品基地现出原形.顿时火光冲天.成为一片废墟。然而.正当人们庆祝胜利之时.禁毒主将司法部长拉腊却惨遭暗算。哥伦比亚禁毒代价沉重。
  1984年2月底,麦德林贩毒集团同哥伦比亚政府通过在巴拿马的谈判,已达成局部的“共识”。哥伦比亚政府需要更多的“可卡因美元”支撑,夸尔塔总统也需要大量的钱来维持他任期的最后时光。于是,一场公开的钱权交易,就这样不公开地在哥伦比亚这个“毒品王国”进行。
  埃斯科瓦尔和奥乔亚等人从巴拿马回到国内之后,立即指挥麦德林贩毒集团立即进行大规模的可卡因生产。这时,由于国际禁毒组织在其他各国禁毒部门的配合下,对亚洲的“金三角”和非洲的“黑三角”等地进行了有力的打击,基本上切断了这些地方的毒品进入美国及西方国家的通道。
  美国毒品市场的货源受到遏制之后,许多毒贩和毒民,都把目光投向了世界第三大毒源的南美洲。于是,芝加哥、纽约、迈阿密、洛杉矶及波士顿等各大城市的“订货”密电和密函,便纷纷地飞向哥伦比亚。从这些电报和密函之中,埃斯科瓦尔凭借他多年的贩毒经验,马上意识到麦德林贩毒集团的又一个“黄金时代”正在来临。
  此时,他立即同奥乔亚、莱德尔等人密谋:一方面尽快扩大各个毒品基地的可卡因生产能力;另一方面,指示远在美国的罗德里格斯进一步开拓新的毒品市场和网络,和美国各大城市的毒贩及黑社会头目加强联系,在推销毒品的同时,寻找生产可卡因急需的辅助原料——乙醇和丙酮。这两种东西现在非常紧缺。
  他们要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黄金时代”大捞一把。
  在罗德里格斯收到这些电报和密函的同时,美国禁毒组织也获得了同样的情报,许多发往哥伦比亚的电报和密函,都经过禁毒情报部门的破译之后,送到了美国缉毒总署情报处处长文博特先生的办公桌上。
  面对这些密件,作为缉毒总署的最高官员,多年来的缉毒经验告诉他,麦德林贩毒集团最近将会有一个大动作。因此,他一方面命令缉毒总署立即密切注视这种来自美国及世界各地的情报,加强对边境和海上的防卫,另一方面,他加强同哥伦比亚的司法部长拉腊进行联系。他知道,在哥伦比亚能积极主张禁毒的就只有这位司法部长。通过l979年的交谈和引“渡条约”的签署,他对拉腊的这种决心深信不疑。也正是那次见面之后,他们就成了朋友。
  通过同拉腊的联系,文博特已经知道了发生在巴拿马城的那笔“交易”,知道哥伦比亚现任总统夸尔塔对禁毒的态度。文博特同时也了解到麦德林贩毒集团最近正在进行的“大动作”。于是,他马上将这种情况汇报了国会,希望通过国会对哥伦比亚施加压力,促成哥伦比亚政府尽快对麦德林贩毒集团进行新的打击,并引渡埃斯科瓦尔等首批毒贩。
  谁知正在这时,一件情报却引起了他的极大注意。
  3月2日,情报处的情报特工杰里科从美国有名的杜邦化学公司获悉,一位叫马科斯的人昨天同该公司签订了一份订货合同,三天之内,将从该公司提走200桶乙醚和300桶丙酮。
  无论是从事毒品生产的人还是缉毒情报人员都知道,乙醇和丙酮都是生产可卡因必不可少的两种化工原料。如果需要如此大批的乙醚和丙酮,一定与可卡因生产有关。
  文博特得到这一报告后,马上通过联邦调查局和有关部门对杜邦公司和买主马科斯进行调查。6小时以后,调查结果送到了文博特办公室。
  调查报告详细地表明:买主马科斯,现年43岁,是纽约地区最大的黑社会组织“正义同盟”的重要头目之一。“正义同盟”的前身为臭名昭著的“三K党”,因顽固坚持种族歧视政策、从事恐怖活动而遭到美国当局致命的打击。60年代以后,“三K党”销声匿迹,后来却摇身一变,以“正义同盟”的名义进行毒品走私。而马科斯本人曾为美国海军陆战队上士,参加越南战争,因在军队中从事毒品交易被开除军籍,遣返回国。目前他的公开身份是纽约一家跨国贸易公司驻加勒比海地区的代表,其办事处常年设在佛罗里达州首府迈阿密。近年来,此人与哥伦比亚麦德林贩毒集团常驻海外的最大头目罗德里格斯过从甚密……
  这一重要的情报使艾博特不由得大吃一惊。从这份报告中提供的情况来看,200桶乙醇和300桶丙酮,将可以生产多少可卡因啊!这更进一步证实了拉腊在密电中所说的“大动作”。
  “好,狐狸终于露尾巴了!”
  艾博特不由得在桌上一击,马上派人将杰里科叫来。他对杰里科说:
  “你这次立了一个大功,但这还不是最后的胜利。现在我命令你立即去杜邦化学公司,找到该公司生产部门的经理传达我的命令:一、保证这批货准时按对方的要求出售;二、改装所有的包装桶,在每个包装桶的底部,都装上一台微型的电子自动信号仪,然后在监控台装上一台专门的监控器,我要随时听到这批货的下落。”
  杰里科一听,不由得睁大了眼睛,他不得不佩服这位上司的精明。
  也正是在3月2日这天深夜,又回到了特兰基兰迪亚基地的埃斯科瓦尔,在基地的指挥中心收到了远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罗德里格斯发来的一份密电。罗德里格斯在密电中说:所需要的货已购齐,取货时间为3月6日,取货地点临时通知,请告诉取货人临时与他联系。
  埃斯科瓦尔收到这份密件,心里非常高兴。他既佩服罗德里格斯办事的精干,也佩服他的老到。
  作为一名大毒枭,一位从事可卡因生产的“专家”,他当然明白这批“货”的重要性。
  凡是要将古柯叶提炼成可卡因,乙醇和丙酮是必不可少的催化剂。在加工的过程当中,首先将古柯叶提炼成古柯膏,然后又提炼成晶状体的纯古柯碱。但古柯碱毒性极大,不能直接吸食,必须在实验室里进行中和,然后配制成可以吸食和销售的可卡因。这种中和剂就是乙醚和丙酮。如果没有这两种东西,那么古柯碱就只能永远存放在仓库里。如今罗德里格斯找到了这批大宗的货源,对他进行大量的可卡因生产,就提供了一种可靠的保证。
  3月6日凌晨,埃斯科瓦尔如期派出一架DC-6型小型飞机,由加查同一名驾驶员一道从特兰基兰迪亚机场起飞,朝加勒比海方向飞去。
  特兰基兰迪亚机场虽然是科迪勒拉山中一个中型机场,但它却是世界上导航设备和通讯联络最先进的机场之一。这里拥有世界上最现代化的导航系统和指挥设备,并租用了与地球同步的卫星频道,可以对远在万里之外的飞机进行跟踪遥控。同时,它又是防守最严密的机场,凡是入侵的飞机,都难逃脱它的红外线遥感预警系统和先进的地对空导弹装置,整个预警时间不超过5秒钟,这种先进的设置,就连哥伦比亚的国防机场也自叹不如。
  这所有的指挥和遥感预警系统都安装在埃斯科瓦尔的指挥中心。那座戒备森严的山洞中有一间12平方米的暗室,这就是机场的操纵室,洞壁上一幅3平方米的显示屏,可以及时反映出在这起飞的飞机飞行在世界各地的情景。
  凌晨3时整,DC-6型飞机起飞了,35秒钟以后,它将进行超低空飞行。这种麦道公司制造的小型螺旋桨飞机,原先是欧美各国航空俱乐部的运动训练机,其续航能力不超过l000公里。但是,加长的双翼却使它有良好的滑翔性能,能在燃料耗尽的情况下,通过长距离的滑行,寻找安全迫降的地点。这种飞机又能在关闭发动机以后,在空中作长时间的超低空飞行,以避开雷达的搜索。DC-6型飞机这些优良性能实在是为贩毒集团进行贩毒和走私原料准备的。后来,他们又对它进行了改装,增加了它的油箱容量,从而使它的续航能力由l000公里提高到5000公里,几乎相当于中型喷气式飞机的航程,同时,使其承载量也提高到2000公斤。
  改装后,这架DC-6型飞机备受贩毒集团青睐。它多次往返美国、巴西等地运送毒品和原料。
  DC-6型飞机起飞5秒钟以后,埃斯科瓦尔就同远在佛罗里达州的罗德里格斯联系上了,他立即将飞行意图及取货地点传递给在机舱中导航位置上的加查。
  此时,埃斯科瓦尔正在操纵室,通过显示屏,看到DC-6型飞机已按照飞行指令飞到了加勒比海上空,正向巴哈马群岛飞去。它将在巴哈马首府拿骚上空掉头向西飞行,然后迫降在佛罗里达海峡公海上的一座无名小岛上一一这座小岛在埃斯科瓦尔编制的飞行指令中编号为“8”号。
  一切都在计划之中。埃斯科瓦尔不由得轻松地打开一个通气阀,然后点燃了一支古巴雪茄,仰靠在转椅上闭目养神,只是不时地询问一下旁边工作人员有关DC-6型飞行的情况。
  然而就在这时,加勒比海上空的美国侦察卫星红外遥感摄像机已经准确地拍摄下了DC-6型飞机的飞行轨迹,并通过红外热像仪反馈给美国海岸雷达监控站。一幅巨大的荧光显示屏上立刻出现了一个白色的亮点。这时,坐在荧光屏前的美国缉毒署情报处处长艾博特立即指挥技术人员,将这个白色亮点输入密码分类机。几乎是在同时,密码机迅速显示出一行文字:
  一架不明国籍的DC-6型飞机从南方进入巴哈马群岛,共折向西北方向。
  文博特一见,心中一喜,心想:麦德林的“客人”到了。
  为了稳妥起见,他立即拿起话筒传呼迈阿密海岸警卫队监控中心,迅速与该机进行对话,并录下其无线电台频率。
  几秒钟以后,在DC-6型飞机上的加查听到了地面的传呼讯号,在询问其国籍、机号及飞行目的。
  加查立即打开无电线复活机,按照事先编排的内容进行了回答。加查说:
  “我是巴哈马航空俱乐部航空运动教练机,正在做教练飞行。”
  加查的这句回答,不仅传到了迈阿密海岸警卫队监控中心,也及时地传人艾博特的耳中。他立即命令技术人员将DC一6型飞机的无线电频率输入识别机。识别机的电脑屏幕上立即出现以下内容:
  该机无线电频率与资料库保存的资料相符,属麦德林卡特尔集团贩毒飞机,曾多次非法进入我国领空。
  艾博特一见,立即下令迈阿密海岸监控中心继续密切监视,并命令海岸国民警卫队注意海面动向。他采取欲擒放纵的办法,让DC-6型飞机将“货”取走。
  他要放长线钓大鱼。
  当日清晨4时15分,DC-6型飞机顺利迫降在佛罗里达海峡“矿’号岛,与马科斯的“送货人”接上了头,将200桶乙醚和300桶丙酮装上了飞机,然后顺利地返航。
  当埃斯科瓦尔在操纵室的屏幕上,看到DC-6型飞机正关闭了发动机,打开了反雷达装置,通过滑翔飞行进入科迪勒拉山区,然后安全地在特兰基兰迪亚机场着陆时,他不由放声大笑。他在为加查的这次成功飞行而高兴,更为罗德里格斯为他送来了大批的乙醚和丙酮而开心。
  他命令操纵室的工作人员关上了沉重的钢板门,然后来到指挥中心接见加查和那位飞行员。他觉得罗德里格斯真是“雪中送炭”,现在应该是猛干一场的时候了。
  但是,他哪里知道,DC-6型飞机给他载来的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那些安装在包装桶底的微型电子自动信号仪,随着一只只包装桶,已从美国的纽约杜邦化学公司,来到了哥伦比亚科迪勒拉山密林深入的特兰基兰迪亚毒品基地。它们在不断地发出一连串的电子信号,传递给高悬在加勒比海上空的侦察卫星,然后再传到美国缉毒总署的情报指挥中心。
  通过这种信号的传递,让美国缉毒总署情报处毫不费力地找到了它们最后的归宿。
  就在特兰基兰迪亚基地的贩毒人员将这些乙醚和丙酮搬进秘密山洞的同时,美国缉毒总署情报中心的技术人员,就在地图上准确地找到了它们的位置:北纬8,西经75。
  艾博特拿起放大镜,在特制的五万分之一的拉美地图上,找到这两个数据的交汇点。他用一支粗粗的红铅笔,在这个交汇点周围画上了一个异常醒目的红圈。
  这个红圈的圆心,就是特兰基兰迪亚毒品基地,它位于哥伦比亚第二大城市麦德林东北方向的安第斯山脉之中。那里是安第斯大山脉中科迪勒拉山峰的腹地,离埃斯科瓦尔的老家思维加镇的直线距离不过100公里。
  在这张特制的拉美地图上,这里是一片可爱的绿色,象征着和平与生命。然而,就在这片可爱的绿色之中,却潜伏着一只白色的恶魔,随时在吞噬着无数的生命。
  “埃斯科瓦尔,这一次看你往哪里逃!”
  艾博特又在他的橡木写字台上,狠狠地砸了一拳。
  当天下午4时,哥伦比亚司法部部长拉腊,就收到了艾博特电传过来的一个“特急”密件。
  艾博特在密件中说,一批制造可卡因的化学原料乙醇和丙酮,已由麦德林贩毒集团偷运到了哥伦比亚麦德林市东北方向密林中的某毒品基地,这批原料至少可以生产30吨以上的可卡因。从该贩毒集团一次就购买这么多的生产原料,可以说明该集团的毒品生产量是巨大的,同时也能证明哥伦比亚政府的禁毒并没有真正行动。因此,他受美国国会和总统的委托,敦促哥伦比亚政府履行自己的诺言,在近期内对该毒品基地进行一次大扫荡,美国将对此予以全力支持。
  同时,艾博特还在密件中详告了特兰基兰迪亚毒品基地的地理位置。
  收到艾博特的这份密件之后,拉腊立即向哥伦比亚总统夸尔塔进行了汇报。夸尔塔迫于美国的压力,尽管与麦德林贩毒集团有过交易,但还是决定对特兰基兰迪亚基地用兵。
  拉腊当然知道,总统的这种决定很大程度上是美国人的作用。不过这对他自己来说,也是一种鼓舞,从而更坚定了他禁毒的信心。
  1984年3月底,一个摧毁特兰基兰迪亚毒品基地的军事行动开始了。
  这是哥伦比亚有史以来,第一次规模最大的扫毒战。拉腊被任命为这次军事行动的总指挥。在哥伦比亚国防军的配合下,一支5000多人的扫毒大军又浩浩荡荡地向思维加进发。他们将会同上次驻守在科迪勒拉山区的部队,对特兰基兰迪亚基地发起全面的进攻。公路上是长长的坦克部队和装甲车,森林上空是几十架F-16战斗轰炸机、海盗强击机和“阿尔帕塔”军用直升机。
  就在这时,艾博特果然没有食言,立即派来了一架C-13o大力神运输机,不仅送来了美国军事顾问团,而且带来了一套卫星地面接收站的全部装置,并给哥伦比亚军队团以上的指挥员派送了无线电测向仪和电子对讲机。因为他们所遇到的对手是一伙掌握了现代化遥感监控系统的敌人,他们将通过地面接收站,接收来自太空的美国侦察卫星发出的信息,准确地确定他们打击的目标。
  几乎是一夜之间,扫毒武装迅速地控制了特兰基兰迪亚基地通向山外的所有通道,然后分别从各个不同的方向向前推进。他们的作战计划是首先攻击贩毒武装的指挥系统,摧毁他们的雷达站,然后派飞机分波次进行轰炸,最后由步兵配合坦克装甲部队发起全面进攻。
  这次战斗的目标是摧毁整个毒品基地的机场、加工厂和毒品原料仓库,销毁那几百桶刚从美国运来的乙醚和丙酮,争取活捉包括埃斯科瓦尔和加查在内的所有头目。
  有了那套地面卫星接收系统,扫毒部队不仅准确地找到了那些贮藏乙醚和丙酮的山洞(因为通过安装在包装桶底部的电子信号仪反馈到卫星上的信号来确定这些包装桶的位置,最大的误差不会超过5厘米),而且及时地了解了贩毒武装的通讯系统和防御分布情况。在接收站的那幅荧光屏上,斑斑点点的亮点和图像通过技术人员的分析和识别仪的鉴定,使整个基地的情况一览无余。
  在发起第一波次攻击之前,给埃斯科瓦尔的第一个“见面礼”,是一枚电子制导自动寻的地对地导弹。这枚导弹通过安装在多枚火箭发射车上的导弹发射架发射出去后,仅在8秒钟的时间内便准确地命中了目标,将毒品基地的雷达站炸得粉碎。
  这枚导弹就是一领进攻的信号弹。随着雷达站“轰隆”一声巨响,扫毒军的几十架各种战斗机和轰炸机便同时起飞,掠过山峰和林梢做超低空飞行,接近预定的目标后便开始将成串的炸弹倾泻下去。整个特兰基兰迪亚基地顿时成了一片火海,工厂、仓库、机场、酒吧等所有的地面设施,都在同时爆炸、燃烧,在机群的呼啸声中化为灰烬。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袭击,工厂的工人、酒吧的妓女和贩毒武装人员顿时被打低了。有的当场被炸死,有的倒在大火之中,更多的是朝附近的深山老林中溃逃。虽然他们手中也掌握着先进的武器和设施,但他们毕竟不是科班出身的正规军人,充其量也不过是半路出家的准军事人员,何况还有更多的人,在几年之前还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有许多来不及逃走的,便跪在地上,祈求天主的保佑。他们完全失去了抵抗能力。
  就在雷达站被炸毁的一刹那,埃斯科瓦尔就蹿出了指挥中心的地下室,亲手击毙了几名溃逃的贩毒武装人员,才稍微压住了一下阵脚。
  这时,他立即同加查指挥地面武装,组织力量固守毒品仓库和指挥中心,并把山洞中的几架喷气式战斗机牵引出来,准备升空与政府的空军对抗……
  就在他刚部署停当时,扫毒军的飞机第二波次轰炸又开始了。几十架飞机又从远处的山林上空呼啸而来,整个基地再一次被陷入火海。就在这些战斗机和轰炸机后边,大队的步兵已被直升机运送过来。这些直升机降落在山间的平地上,成群的步兵手持冲锋枪和火箭筒等武器喊杀着冲向基地。贩毒武装的几架喷气式战斗机还没有来得及起飞,就全部被炸毁在山洞口和机场上。
  现在,埃斯科瓦尔再也没有新招了,他眼看大势已去,便带领加查等几位头目钻进了地下指挥中心。在进人那条地下隧道之前,他亲手按下了启动键,引爆了事先安排在指挥中心的弹药库。一时地动山摇,好像整个科迪勒拉山都发生了地震一样,炸塌的岩石将地下室很快填平了,堵住了隧道口,阻止了后面的追兵。这时,他已带着十几位头目,沿着这条长长的地下隧道,朝考卡河谷逃之夭夭。
  地面的战斗很快就结束了。整个特兰基兰迪亚基地被彻底地摧毁了,所有的加工厂、仓库、机场和其他的一切地面建筑都成为一片废墟。这次行动,除消灭了埃斯科瓦尔一支几千人的贩毒武装之外,还缴获大量的毒品。仅从山洞中查获的可卡因就有30多吨,还有大麻、古柯膏。特别是那几百桶刚从美国买来没几天的乙醚和丙酮,也悉数落入政府的扫毒部队之手。
  特兰基兰迪亚毒品基地的被摧毁,几乎震动了整个国际社会。
  据(波哥大日报)刊载的一则新闻说:
  ……哥伦比亚政府军在特兰基兰迪亚扫荡战中,一举摧毁了丛林毒品加工厂16座,打死贩毒武装分子约150名,俘虏基地加工毒品和进行各种服务的职工l000余人,缴获可卡因30多吨,还有其他毒品和化学原料,贩毒集团的15架各种类型的飞机也全都成了一堆残骸,所有的地面设施及地下建筑格大部分已不复存在。这些设施总造价约在3亿美元以上。据有关专家估计,贩毒集团要恢复原有的基地,至少需要5年时间……
  更大的收获是:哥伦比亚在开始洗刷“禁毒不力”的罪名,走出“毒品王国”的阴影。许多国家的新闻界都在惊呼:哥伦比亚在找回失去的尊严!
  但是,在埃斯科瓦尔的家乡思维加镇,甚至在麦德林市,更多的人是在怀念潜逃的埃斯科瓦尔,怀念这位给他们带来了许多好处和“可卡因美元”的“大好人”。
  在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也有人在攻击夸尔塔总统,说他的政府是“出卖主权的傀儡”,甚至在议会,也有些议员在私下攻击司法部长是“卖国分子”、“美国人的走狗……”
  不管人们如何评说,从拉腊任司法部长时开始到1984年4月底,哥伦比亚缉毒机构共查获可卡因贩毒案件583起,捕获毒贩215人,没收可卡因170多吨,查获可卡因秘密加工厂110座,破坏古柯种植园187处,缴获古柯碱、古柯育等毒品3.5万余袋。此外,还没收可卡因对多吨,烧毁古柯叶约600多吨。同期,缉毒武装在查禁毒品时,共缴获用于贩毒的各类飞机33架,各类船只18艘,各类武器400余件……。
  这给哥伦比亚以麦德林贩毒集团为首的所有毒贩以沉重的打击。
  所有的这些成绩,都与哥伦比亚的时任司法部长拉腊分不开。
  遗憾的是,当时年仅38岁的司法部长拉腊,却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事情发生在1984年的4月30日,这时离特兰基兰迪亚基地大捷仅一个月。
  在特兰基兰迪亚基地被摧毁的当天晚上,麦德林贩毒集团的一号头目埃斯科瓦尔从那条秘密的地下隧道逃走之后,在考卡河谷的出口处乘坐摩托艇,顺流而下,到了恩维加老家。
  他同加查在恩维加的镇长家中换了衣服,立即坐上一辆防弹奔驰轿车,连夜向麦德林逃去。
  奇怪的是,政府扫毒部队在科迪勒拉山的腹地打得热火朝天,而在这条由思维加通往麦德林的必由之路上却没有设下任何关卡。手握方向盘的埃斯科瓦尔对身边的加查说:
  “不要太紧张了,把你手中的抢收起来,我想那些猪猡们是料不到这一招的。”
  加查果然把手中的手提冲锋枪靠在怀里,然后点燃一支烟,又递给埃斯科瓦尔一支。他们吸着烟,一路开着车郭麦德林飞驰而去。
  在麦德林奥乔亚的豪华公寓里,他们同莱德尔等人见了面。大家见面之后,把司法部长拉腊大骂了一通,最后决定对他下手。埃斯科瓦尔咬牙切齿地说:
  “我要不把他干掉,我就曾不为人,就不解我心头之恨!”
  莱德尔笑着说:“巴勃罗先生,你也不要太激动了。今天晚上的遭遇当然悲惨,但我看禁毒并不是拉腊一个人的事。”
  “那你说该怎么办?”加查在一旁忍不住问。
  莱德尔很有大将风度地说:
  “我看这样,我们可以先把拉腊这个人干掉,杀鸡给猴看,让那些叫得凶的人收敛一些。另外,我还想玩一玩那些政客们常玩的手法,和他们在舆论上斗一斗。”
  埃斯科瓦尔说:“你这种做法并不高明,政治和舆论是我们这些人玩的么!”
  莱德尔说:“你要不信就让我试一试看。”
  埃斯科瓦尔笑着说:“好吧,就试一试吧。不过我也要去试一试。”
  莱德尔是一个敢说敢做的人。过了几天,他果然玩起“舆论”来了。他自己掏钱请了几位笔杆子,创办了一张(自由金迪奥)日报,对开8版,围绕“禁毒”和“引渡’项大主题,在报纸上大做文章。上至总统,下至部长、议员,一个个都被他骂得狗血淋头。这份《自由金迪奥》报,让莱德尔出了大名,一夜之间使他身价百倍。于是,他趁机组织了一个“拉丁美洲民族党”,竭力煽动国民的民族情绪,把自己打扮成一位国家利益的代言人,对政府进一步施加压力。
  莱德尔的这一招果然奏效。在强大的舆论攻势面前,哥伦比亚政府对毒品走私的查禁又降温了。更主要的是,使夸尔塔总统对引渡这件事不得不持慎而又慎的态度。所以,直到他下台为止,都没有签署一份引渡令。这对那些哥伦比亚的大小毒枭来说,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莱德尔在从事上述两次“工作”时,他还极力协助埃斯科瓦尔等人,开始了谋杀司法部长拉腊的计划。
  为了掌握拉腊的生活习惯和日常规律,埃斯科瓦尔派人在拉腊的住宅附近,开设一家冷饮屋,以卖冷饮为掩护,对拉腊的家人和他本人进行监视。拉腊每天上下班和外出的时间,都有详细的记录。甚至连拉腊的妻子喜欢穿什么颜色的服饰,一般常去哪些商店,拉腊的女儿喜欢吃什么样的冷饮都了解得一清二楚。
  后来,他们干脆进行电话窃听。在通往拉腊的家和办公室的电话线上,都秘密地安装了窃听器,每天24小时实行电话监听和录音。从此,麦德林贩毒集团对拉腊生活、工作、个人嗜好和社交圈等各种情况,都了如指掌。他们能根据今天的电话记录,判断出拉腊明天什么时候出门上班,坐什么车,定哪条路线,然后会见哪些客人,处理哪些重要事务或向总统汇报什么情况等等。
  对于一位司法部长的行踪和日常工作、生活情况了解到如此程度,那么,这个国家还有什么机密可言。
  在对司法部长进行全方位的监视和监听的同时,麦德林贩毒集团还通过内线,将一名精干的贩毒人员安插到哥伦比亚“F-2”内部。
  哥伦比亚的“F-2”是国家专门负责缉毒工作的秘密警察组织,它的全称为哥伦比亚国家缉毒警察局,其职能相当于美国的中央情报局和前苏联的克格勒。“F-2”除了对毒品生产和走私进行调查侦破以外,还对国家公务人员及官员进行内部监督,发现意外立即立案。
  打进“F-2”的这名贩毒人员,代号为“维他命O”。有一次他送来一份情报,上面有12个贩毒集团的头目的名字,这些头目有麦德林贩毒集团的,也有哥伦比亚其他吸毒团伙的。这12个贩毒集团的头目,如今都关押在波哥大的监狱里,司法部长准备把他们全部引渡去美国。这是一份送请总统审批的名单。
  正是这份引渡名单,宣判了拉腊的死刑。
  1984年4月对日傍晚,司法部长拉腊给总统办公室去了一个电话,询问那份名单审批的情况。夸尔塔总统在电话中说:
  “拉腊先生,这件事我不想轻易表态。”
  “那是为什么呢?难道您有什么难处吗,总统先生?”
  拉腊很焦虑地问。
  “这件事在电话里也不好说。”夸尔塔总统似乎在忧心忡忡,他说,“我们国家的经济状况我想你也应该清楚,如果真的失去了‘可卡因美元’,我这个总统的日子可不好过啊。”
  拉腊一听,当然明白总统的意思。但是,打击毒品走私,是他一向坚持的原则。作为一名司法部长,又是“引渡条约”的签约人之一,他不想让他的美国朋友失望,更不想让国际社会看不起自己的国家。
  于是,他便对总统说:“我看先引渡这12位有影响的毒贩,给麦德林贩毒集团那伙人一点颜色瞧瞧。您难道没有看到他们创办的什么狗屁报纸吗,总统先生!那简直沸反盈天了!”
  夸尔塔总统在那头沉吟了半晌。他当然理解这位下属的下片苦心。今年他才38岁,正是年富力强,又身居高位,实在是一位难得的人才。那渊博的法学知识和刚直不阿的一身正气,在哥伦比亚实在是无人可比,更不要说他那潇洒英俊如电影明星一样的派头。面对这样一位忠心耿耿的下属,该怎么回答他呢?
  夸尔塔总统尽管对禁毒一直不敢动真格的,就是上次攻打特兰基兰迪亚毒品基地,也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他却不忍心对这样的部下敷衍塞责,虚以委蛇。于是,他经过再三考虑,最后才在电话中对司法部长拉腊说:
  “我看这样吧,今晚7点,你来我的私人官邸,我再把缉毒警察局长戈麦斯也找过来,大家认真商量一下,最后把这件事敲定,你看如何?”
  拉腊听总统这么一说,当然没有话说,只是说:
  “我没有任何意见,晚上7点难时出席,请总统原谅我的打扰。”
  拉腊放下话筒后,想了想又给缉毒警察局局长戈麦斯打了个电话。他在电话中通报了总统的想法和忧虑,希望他能在晚上的会见时和自己联手,打消总统的忧虑,让他在自己呈报的引渡名单上签字。他郑重其事地对戈麦斯说:“毒品交易像一张水床,这边压下去了,那边又鼓了起来,不采取强硬的措施,加强打击力度是无法奏效的。毒品现在不仅是侵蚀了国家的肌肤,而是渗透到了骨髓,不动真的不行,光靠一两次的军事行动也不行,要采取深入持久的办法,把这些毒贩一个个地肃清,这样国家才能太平。”
  警察局长戈麦斯是拉腊的好友,两人都是哥伦比亚大学法学系的高材生。戈麦斯大学毕业后,一直在警察、司法部门工作,由于政绩卓著,被总统提拔为缉毒警察局局长。在缉毒方面,他一直是拉腊的积极支持者,并且多次动用自己的警察部队,对这位司法部长的人身安全进行保护。他对拉腊刚才的建议,当然积极响应,在电话中相约6点50分,准时在总统官邸门前见面,然后同去晋见总统,争取在今天晚上把引渡的名单敲定。
  拉腊找到了一位这样得力的支持者,心中非常高兴。这时他看了一下表,已经6点多了,看来回家吃晚饭已来不及。他便又拿起话筒给家里打了个电话,向妻子说明了不能回家吃饭的理由。他的妻子是一位很通情达理的女人,在电话中没有丝毫责怪他的意思,只是嘱咐他要多加小心,近来波哥大的日子也不太平。
  6点20分,拉腊收拾一下办公桌,将一些重要的文件锁进了保险柜,随手将钥匙交给了贴身的机要秘书,然后走出了办公室。
  这时,大楼的人大部分都下班了,整座大楼显得空荡荡的。电梯已经停止工作了,拉腊便信步从五楼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就当是锻炼一下身体。
  大楼底层的室内停车场上,停着拉腊的座车。这是一辆黑色的雪铁龙,拉腊已经用了三年,但车况却很好。拉腊的驾驶技术不错,所以无论是上班还是下班,他从来不要司机代劳。除非是去外地出席一些正规会议,与会者都有司机、秘书和保镖一大串,他才不好标新立异。
  停车场的出口处站着一位哨兵,持枪肃立在那里。见部长开着车子过来,他赶紧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拉腊轻轻地按了一下喇叭,算是对哨兵的答礼,然后将放在油门上的那只脚轻轻一踩,雪铁龙使汇入了大街上的车流之中。
  此时正是交通高峰期,成串的车辆一辆咬着一辆鱼贯而前。拉腊好不容易挤上了街口的立交桥,然后向西朝郊外驶去。夸尔塔总统的官邸在西郊20公里处,一条四车道的高速公路一直通向那里。
  已经6点40分了,拉腊已经失去了吃晚饭的机会。他要在10分钟之内赶到官邸门前同戈麦斯见面,然后稍事收拾一下仪容再去见总统。
  驶下了立交桥,他便加大油门,以时速120公里的速度朝西疾驶。他随手按了一下车窗启动键,车窗使徐徐降下了半截。清新的空气夹着龙舌兰的清香涌了进来,黑黝黝的安第斯山脉横亘在远处的天际,山峰上还有一抹残余的霞光。这一切都令拉腊心旷神情,他不禁稍稍地松了松领带,竟像年轻的车手一样吹起了口哨,吹起了那首欢快的美国民歌(铃儿响叮当)……
  然而就在这时,一辆红色的日本本田摩托从后面追了上来,拉腊在反光镜中看到了两名年轻的摩托车手,都戴着桔红色的头盔。这让拉腊想到了自己当年在大学时,那骑着摩托车狂飚的青春岁月。他竟有点羡慕这两个年轻人。尽管自己并不老,但所从事的这种职业让他只有永远板起脸孔做人。
  正当拉腊在浮想联翩的时候,那辆摩托车追了上来。奇怪的是他们并没有超车的意思,而是赶上来和拉腊的雪铁龙并驾齐驱。拉腊这时并不介意,而是用脚又在油门上点了一下。当他的轿车正要变速时,突然一梭子子弹从车窗外射了进来。他先是感到肩头一热,紧接着一串子弹就穿过了他的头颅。拉腊不由自主地倒在方向盘上,但雪铁龙依然呼啸向前,然后跃过路边的栏杆,冲下了路基,一头栽在路旁的甘蔗林里,“轰隆”一声爆炸了,火光冲天……
  那辆摩托车已经跑得无影无踪了。拉腊当场死去,他的尸体在轿车跃过栏杆时被甩了出来,落在路边上。
  10分钟以后,一队警车闪着红灯嘶鸣着冲过来,但一切都太晚了……。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