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这事十分的上算。每月的房租不仅可以准时替王起明偿还银行的借贷,而且还有盈余。 “我看出来了,”王起明深有体会地说,“养房子可比养孩子合算。在美国,再好的孩子也不能每年教敬你八万美金啊!” 1986年初,他们又搬进了新家。这幢房子在纽约皇后区也是数一数二的,红砖小楼矗立在草坪和四季鲜花中间。 不管有多么忙,多么累,只要是看上一眼自家的小楼,王起明的心里就舒坦下来,清静下来。家呵,什么叫家?在社会上世面上混呀,累呀,装孙子呀,耍把式呀,身上有多累,心里有多烦,一躲进这座小楼,这些烦恼疲劳,马上烟消云散。对——,这就叫家。 现在,王起明已经是一位志得意满的青年商人了。 他变得气宇轩昂,干劲十足,左右缝源地应付着四面八方各色人等:客商、律师、工人、会计、房客、税务官员、银行职员、社区头面人物、华人商会的会员和和各样的富豪。他在众多的重要的或不重要的人物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他善于交际,善说幽默,并不看人下菜碟,因此,人缘极佳。 这当然在生意上帮了他。 他的生意越做越好,越做越大,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可在美国,没有指责这个,也没人批评他贪婪,想反,这里的人都因为这个而越发尊重他,越发喜欢他。这种尊重和喜欢,可不是虚情假意,都是真心诚意的赞美。不光是在纽约的华人圈里,他是人们注目的中心,就那些商业上颇有起色的地地道道的老美,也都极羡慕地望着他的背影,说:“这小子,来自大陆,非常成功;才四十岁,就什么都有了。美国梦,在他身上实现了!” 美国人崇拜三种人:一是体育明星,二是电影明星,三是成功的商人。 那么多的人,凭什么只崇拜这三种人呢? 说来简单,因为这三种人的身背后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物件:钱。这三种人的身后都有着天文数目字的金钱。 对了,说穿了,美国人崇拜的是钱。 这就叫美国文化,赤裸裸的拜金文化。 环顾着这些成就,郭燕问王起明: “起明,你说,咱们全有了,房子、车,财产——金钱,咱们还缺少什么呀?” 王起明想了想,说:“缺,缺一样。” “什么?” “女儿。” 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大厅,旅客们一个挨着一个地通过海关检查,陆陆续续地往外走。 王起明和郭燕从入口急急忙忙地跑进大厅,唯恐迟到。 他们特别清楚地记得自己刚到这里时没人来接而产生的恐惧和惶惑。他们怕让宝贝女儿也象他们当年初到此地时受到冷落。 他们挤到了接客人的第一排,张望着、搜索着、寻找着一个来自中国的女孩,他们日思夜盼的亲生骨肉,他们的宁宁。 “看见了吗?”郭燕问丈夫。 “没有。”王起明伸长脖子向里张望。 “该到了。” “是啊,该到了。” 他们的心都在“砰砰”地激跳。 突然,王起明高声叫道: “来啦!在那儿!” 不错,是他们的女儿宁宁。她长高了,比他们离开北京时,可大不一样了。她梳着马尾辫,上身穿着件红色的毛衣,腿上裹着紧绷绷的牛仔裤。她是真的变了,出落成一个美丽的光彩照人的大姑娘了。 “快叫呀,快叫呀,”郭燕催促丈夫。 “宁宁——!宁宁——!”王起明在呼唤女儿。 “宁宁——!”郭燕也在喊,“妈妈在这儿!妈妈爸爸在这儿!” 他俩的声音都有些颤抖。他们都流了泪。他们都使劲儿地挥着手,希望女儿能快点看见自己。 看见了! 女儿看见他们了。 宁宁望着父母,笑了,挥了挥手。 “宁宁!” 王起明还在叫着,郭燕已经伏在了丈夫的肩上,抽泣出声。还差几步远,王起明就迈过了栏杆,冲上去,抱住了女儿,在女儿额头上吻着。 郭燕也跟着冲上来,抱住女儿的头。 “爸爸!妈!” 宁宁这样呼唤着。 一句女儿普普通通的呼唤,竟使王起明和郭燕泪流满面! 在走出机场大厅的路上,王起明和郭燕一人一个问题接连不断: “你好吗?” “你一眼就认出我们了吗?” “在飞机上吃午餐了吗?” “你想爸爸妈妈了吗?” 宁宁回答着爸爸妈妈的连珠炮一般的提问,并且好奇地看着这世界上最大的机场和各色各样的人。 等王起明和郭燕的提问有了一个小小的空隙,女儿提了唯一的问题: “这是美国吗?” “是,这是美国,”王起明毫不犹豫地回答,“这是纽约!” 要回答这个问题太容易了。可是回答完这个问题之后,王起明不觉停住了脚步。他想起自己到这儿时也是问了这个问题。 出了机场,他们三人坐进了汽车。 宁宁非要抢着坐在前排座上不可。 “爸爸!这车,是你自己的吗?”她问。 “对,是咱家的。” “够派!” “什么,宁宁?”王起明问女儿。 “我说够派,真够派!”宁宁说,“您要是把这辆车在北京这么一开,非震倒一大片不可呀,是不是,爸?” 王起明被女儿的话,逗得直乐:“没错,没错儿!” “有您这么震人的车,我也用不着打的了。” “打的?”郭燕在后座上问,“什么叫打的呀?” “妈!您在纽约混了这么多年,怎么不知道什么叫打的呀! 打的就是坐出租汽车啊!” “你在北京,不骑自行车啦?”王起明问她。 “骑车?那多丢份呀!” “这孩子,一口的北京腔!”王起明又乐了起来。 倒不是女儿的话怎么可乐,今儿这种日,不论女儿说什么,王起明都觉得顺耳、好听,都忍不住地要让笑意流露出来。 郭燕没怎么插嘴,光是坐在后座上,摸着女儿蓬马松的尾巴松头发,好象是总也摸不够似的。 宁宁则是对什么都觉得新鲜、好玩。 她的眼睛可是不够使的。 在路上,对车流,对高楼大厦,兴趣浓得不得了,不断地问这问那。 到了家,她又楼上楼下,客厅卧室的看不够,还用手摸。 郭燕把她带上楼,指着她布置好的卧室说:“宁宁!这是你的房。” 谁想宁宁一撅嘴,说:“不,妈妈,我不要住这间小的,我要住楼下的大屋子里头。” “傻店头,那是客厅,不能睡人。” “什么客厅不能睡人呀,美国怎么这么多的规矩呀,我就睡大屋子。不是说美国自由吗?爱睡哪儿睡哪儿,爱怎么睡怎么睡!” “好好好,反正是自己家,爱睡哪儿就睡哪儿吧!”王起明息事宁人。“来来,叫爸爸好好看看!” 他把女儿拉到身边,仔细端详。 宁宁十六岁,几乎和郭燕一般高,亭亭玉立。 她白白的脸蛋上,找不到半点瑕疵,细嫩娇柔。水汪汪的大眼睛,比郭燕的眼睛还美。她的胸已经高高的隆起,这使她平添了几分成熟。 “长大啦!” 王起明感慨地说。 女儿看着父亲,觉得挺好笑。 “你先让孩子睡一会吧,倒一倒时差,”郭燕说,“宁宁,睡一会。” 可宁宁根本没有时差的感觉,没有半点倦意。 她一个人跑出屋子,在草坪上,在花丛中,审视自己的新家。 窗前,王起明和郭燕在看着自己的女儿。 “宁宁,长大了。”王起明说。 “嗯。” “她性格和以前有点不一样。” “怎么不一样?” “我也说法上,反正,她不象你那么温顺。” “那就是象你,又宁又撅!” 王起明笑了。 他爱听这个。他觉得女儿的性格上是象自己,接受能力强,反应快,不服人。 这使他满意。 “可是,”他说,“她绝对不会知道我们这几年在美国受的苦。” “当然。” “我得跟她讲讲。” “去你的!少来那套忆苦思甜,”郭燕说,“我倒是觉得,这几年不在她身边,欠下她的不少。” “欠下多少补多少!” 王起明认认真真地说。 为了弥补对宁宁的爱,王起明夫妇便可以说尽了全部的心力。 他们对宁宁,是有求必应。 吃的,给的是最有营养的,最好吃的,也是价格最贵的。 穿的,给的是最时髦的、质地最好的,当然也是价格最贵的。 有的时候,王起明会说一两句这样的话:“燕子,你看看你是不是太宠着宁宁了?” 郭燕总是这样回答:“咱们受了这么多的苦,难道不是就为了她的幸福吗?” 只要她这样的回答,他总是无话可说。 王起明嘴上说不要太娇宠了宁宁,可实际上,他要宠起女儿来,比谁都要厉害。 自从宁宁到了纽约,所有的周末,他都陪着宁宁去玩了。 纽约的游乐场所、公园和餐馆,他们爷儿俩都去了一个遍。 这个时候,他比任何时候都要慷慨,几乎可以说是一掷千金。 他觉得,这一切都正常太应该了。 是啊,我们受的一切苦,难道不就是为了她吗? 他一直这么想。 不要说是抛掷一些金钱和时光,就是把所有的资财都花在宁宁的身上,不也是应当应份的吗? 无可争议地玩,无可争议地去花钱,不为别的,只为女儿一个满足的笑。 至于宁宁自己,倒并不觉得这有什么特殊,有什么不应该的。 自从这个16岁的姑娘一踏上美国领土,就生活在无以复加的溺爱之中,所有的物质需求,只要她一开口,就都能满足。 这些,她在北京,是连想也不敢想的,可是,在美国,她就产生了这样一种认识:美国,就应该如此。这一切就是天然的,不需费脑筋去判断有什么应该有什么不应该,伸出手去拿就可以了,闭上眼睛去享受就可以了。 她认为,美国,人人都是这么生活,人人的日子都这么过,这确实太棒了!她并没有试图了解父母是经过怎样地一番奋斗拼着性命才得到这一切的。 她不去想那一切,也就因此心安理得地去索取,不断地索取。 这天,她在吃早饭的时候,正视着王起明,大声地说:“爸爸!你现在手头宽裕吗?” “买什么,说!” “我想买一辆跑车!” 王起明一愣,放下盛牛奶的杯子,吃惊地问:“你要买什么?” “跑车啊!” “可是,你还没有驾驶执照,买车干什么?” “驾驶执照我很快就可以办到。” “但是这么大的孩子,为什么就要有自己的车?” “这也是值得提出来的问题吗?我们学校里有不少孩子都有车!” “美国的中学有很问题,你要学好的,不要学坏的。” “什么好的坏的,”女儿一撅嘴,“你不是总说美国好吗? 一到给我花钱,怎么又出了个有好的又有坏的问题了?” “我们不是在讨论一个国家的优劣,我们是在讨论买车的问题,给你这么个女中学生买车的问题。” “对,我就是要买车。” “你年龄不够。” “我很快就到18岁了。车先买下,到了年龄我再开!” “等到了18岁再买。” “没几天啦,先买吧!” 王起明看看妻子。 妻子也很没主意地看看丈夫。 “我们商量商量。” 王起明这样说。宁宁当然懂得“商量商量”的意思,她兴奋地跑到父亲身边,吻了王起明。 “爸爸!你真好!”一个周末,他们三人高高兴兴地进城看车去了,由于是周末,高还公路上塞车,于是,他们就改乘地下铁了。 王起明自从做生意以来,已经四年多快五年没走进这个阴冷、脏乱的地铁遂道了。 他们刚刚走进地铁遂道的转弯处,忽然,一曲小提琴贝多芬协奏曲传到了王起明的耳朵里。怎么那么亲切,怎么那么熟悉。 他拉着宁宁和郭燕紧走了几步,转过了弯,他又看到了,五年前留长发那个小伙子,仍然在那一丝不苟地拉着琴。 王起明停了下来,他回忆起五年前餐馆的往事。 “这有什么好看的,我天天上学都看见他在这儿拉,没人理他。”宁宁拉着王起明的手说。 琴盒里还是只有几个有数的硬币,演奏家边拉边向他科微笑,像是认出了王起明,又像根本不认识,只是为了乞求什么才微笑。 王起明不慌不忙地,从皮夹里拿出了一张五十元大钞放到了琴盒里,谁出猜不出,他是出自什么动机,郭燕睁大了眼睛,望着他的一举一动。 宁宁厥着小嘴在他身后边骂了一声:“神精病!” 王起明放下钱,带着她俩快步地走开了,身后的琴声停了。并传来了一声惊叫:“MyGod,today is my lucky day(我的天哪,今天是我的运气日)!” 他们在一家雪佛兰汽车店里,选了一辆黑色的1986跑车。 “为什么选黑色?”王起明皱着眉头问。“黑色好,”宁宁争辩,“黑色有派!” “真不知道什么叫有派!” 王起明自言自语地走到车店经理室,付了款,办好手续,二十天后取车。 走出车店,宁宁说她饿了,他们就走进了一家很有名的海鲜店。 这家餐馆几乎没有任何装璜,照明暗淡,里面来来去去的顾客和侍者都显得鬼鬼祟祟的。餐桌椅都用原木钉起来的。 坐起来很不舒服。墙壁也没有装饰,露着红砖青砖,光是挂着几块还显露着木纹的木板,板子上有几条好象是孩子画的鱼虾之类。 “怎么到这么个地方来呀,”郭燕忍不住地说,“黑灯瞎火地。” “妈!您知道吗?这叫情调,眼下最流行的最时髦的就是这个了!”宁宁十分了解当今美国什么时兴什么不时兴。 “这叫什么情调?”王起明对着女儿,不耻下问。 “原始、粗犷、野性!” “噢!”为了不使女儿扫兴,他大稳大悟地应了一声。 “哟,爸!您搞服装设计的,怎么也不明白这个呀?” 宁宁说,“要是在您的服装设计上也体出现原始、粗犷和野性来,您准红!” 王起明一乐:“那原始人都不穿衣服,要我设计什么啊?” “好哇,爸!您这是成心损我。” 王起明拍拍女儿的脸蛋。 女儿撒娇地扭扭上身。“宁宁,”郭燕忍不住问,“你这一套套的,打哪儿学来的?” “哪儿?美国呀!” “美国?我和你爸爸来了这么多年,也没学你这么多呀!” “你们老了,迟钝了。” 宁宁这话,说者无心,王起明和郭燕听了都对视一下。看看是不是真的老了。 是老了吗? 王起明在心中暗暗问自己。 或许,不是自己老了,是女儿太年轻了? 他在微弱的灯光下,打量着女儿。真奇怪,灯光虽然微弱,但他看女儿却看得似乎更清楚,更明白,甚至比在阳光下看得还要真切。 宁宁太聪明了,如果不引导好,没准儿,能出事。 她到美国没有几天,可适应得很快,特别是语言,仅仅半年时间,宁宁的英语已经完全过关了,她又爱看电视,所以,发音准确好听,还带着一股子纽约腔。让王起明头疼的是,骂人的脏话,她也无师自通地积累了一大堆。 侍者上前,宁宁十分老道地点了三只龙虾、两客生蠔,两打青蚵,还有饭前的香槟。 王起明对女儿说:“宁宁,你这一套倒真学得快。可是,在美国,还得看本事,下个月你就得上大学了,G.E.D.准备得怎么样?” “今晚不提这个。”宁宁抿了口香槟,直截了当地打断了爸爸的话头。 “今晚怎么不能提呢?”郭燕问。“今晚是周末呀!” “我看你天天都是周末!”王起明对女儿说。 “别说了,起明,”郭燕说,“今天确实是周末嘛!” 龙虾上来了,宁宁剃皮十分内行。 “妈,不对,得这样!”宁宁一边自己吃一边当妈妈的教练。 王起明喝了口酒,本想不再说什么大学前的标准考试,可是,看着女儿如此迅速地美国化了,心里总是十分不安。 他忍不住要说: “宁宁,你到美国来,日子还浅,你得知道,我们中国人到美国来,可不能什么都学,还是要保持我们中国人的好传统……” 这话说得太没劲,板板平的,连王起明都觉得自己这话说得跟支部书记似的。 “嘿嘿嘿,”宁宁一边剥着龙虾一边忍不住地笑,“我还真不知道,在美国也能听见做报告呢!” “行啦,大周末的,”郭燕劝王起明,“别老跟孩子讲这些大道理。” “不是大道理小道理,”王起明说,“就是有这么一条道理。 咱们中国人,想变成美国人,也变不了。你信不信?” 宁宁放下刀叉,用餐巾擦擦嘴,双臂支在桌子上。 “爸爸,我真不明白了。我刚到美国的时候,你嫌我土,没见识,让我跟上趟,赶快适应美国。你让我的,多看电视,多接电话,多交美国朋友。对吧?” “对。有这事。” “可是现在呢,你又要我,别学这个,别学那个,要保持中国人本色。保持中国人本色,我老老实实在北京呆着不就行了吗?到纽约来干什么呀?我不明白,您到底要我成一个什么样的人。美国人?中国人?中国味儿的美国人?美国味儿的中国人?” 这问题王起明没法儿回答。说真的,他自己也没闹明白该做什么人。对于女儿,连他自己也是矛盾的。 孩子没来时,他盼她快点来。等她来了又怕她不适应,奖励她要尽快地进入美国社会。可等到她真的进入美国社会了,他又害怕了,怕她学坏,想把她拉出来。 怎么对孩子说呢? “是这样,”他咽下一口酒,“我认为,家庭观念,伦理道德,还是咱们中国的好。我这意思是说,你该有自己的主见,坚持该坚持的东西。” “我当然有自己的主意。” “我是怕你……怕你……” “怕我什么?” “吃亏!” “吃什么亏?” “吃女孩子的亏。” “哼哼,”宁宁冷笑了一声,“您的顾虑太中国化了。” “美国化是什么样子?”王起明紧追着问。 “您是个老八板!” “宁宁!”郭燕制止宁宁的话,“你不能这样对爸爸说话!” 这时,从餐馆的另一端传来“祝你生日快乐”的歌声。 不知是席哪位客人的生日,餐馆里的乐队演奏起来这支曲子。所有顾客都唱起这首歌。 他们三人也拍着手,同大家一起合唱。 这歌声打断他们险些发展成争论的讨论。歌声一停,宁宁双手放在郭燕的手背上。 “妈妈!下个星期,我的生日。” “我忘不了。” “送我什么礼物?” “你要什么?” “我要……” “什么?” “……一条狗。” “不行!”郭燕的拒绝十分地坚持。“绝对不行!” “我就要狗!” “我可以远你别的。” “我就要狗!”宁宁大声坚持,“你们上班,就我一个人在家,我闷得慌!” “养狗麻烦死了,吃的喝的,病了还得看大夫,谁管?” “我管!我管!” 王起明看着母女的争执,突然升起一个念头,他接下话头说: “宁宁!我给你买狗!” “起明!”郭燕瞪着他。 “我给宁宁买,她确实需要。” “爸爸!你真是个好爸爸!” 说着,宁宁在他脸上吻了一下。 回家后,郭燕抱怨王起明太娇惯女儿。王起明对妻子说:“家里有条狗,她下学就得往家跑,不至于总在外乱跑了。” “也对。”郭燕说。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