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第二天,东方尚未泛白,汨罗江上便布满了各色各样的大小船只,但是三天后,仍未找到屈原的遗体。有位渔民望着阴沉迷濛的天空说:“屈大夫系文曲星下凡,只怕是到天上告状去了。” 另一个渔民指着汹涌的波涛说:“我看,只怕是被浪涛冲到洞庭湖里去了,我们还是到洞庭湖去找找看吧。” 又有一个渔民乞求似的对翁老汉道:“您老人家快做决定吧!” 翁老汉挺身站在船板上,眯着双眼遥望前方,捋着花白胡须在思考着什么,一直没有做声,听见有人问他,才猛然一手拤腰,一手指着云遮雾障的前方,命令似的说道:“船发洞庭,闯!……” 几十条大小船只闻声奋然划桨,顺江而下,齐闯洞庭…… 却说端午节这天,小媭攀上玉笥山,遥望爹爹远去,半天才怅然回家,把爹爹换下来的长袍拿到玉水畔去洗得干干净净,又把爹爹写满诗文的简牍清理得整整齐齐,看看日将傍晌,急忙淘米煮饭,等候爹爹归来用餐。然而,门前老樟树的影子由西边慢慢移到了东边,爹爹仍没有归来。小媭和往常一样,又沿着屋后的小路爬上玉笥山,登上山南一个土墩。这土墩高高耸立在汨罗江畔,居高临下,可以眺望得很远很远。往常,爹爹外出,或找渔民农夫们谈心,或去江潭垂钓,黄昏未归,小媭总是站在这里媭望。远远望见爹爹的身影,她就兴高彩烈地飞奔下山,接过他手中的器具,围绕在他前后左右,伴爹爹回家。今日天到这般时候,为何竟不见爹爹归来呢?小媭站在土墩上,望着渐渐西沉的夕阳,心似油煎,泪水模糊了视线。 小媭心中似有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她焦躁不安地走下山去,仿佛欲迎爹爹归来,可是爹爹在哪里呢?脚跟尚未站稳,她又返回山去,重登土墩,继续向着父亲离去的方向瞭望,但视线所及,尽皆迷茫。她上下折腾,不知往返了多少个来回。太阳落山了,鸟雀归巢了,牛羊进栏了,村子里炊烟四起,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但小媭依然站在高高的土墩上,眼睁睁地盯着远方,声嘶力竭地呼喊着:“爹爹,您在哪里?为何还不归来?……”她望着,喊着,喊着,望着,但却总也望不见爹爹的身影,听不到爹爹的声音。突然,她想起头天晚上爹爹通宵没睡,临走时眼圈湿润,吞吐其辞的情景,不禁心中一阵抽搐,一阵酸痛,热泪汪然…… 夜幕降临了,天完全黑了下来,无月,无星,无光,无边无际的黑暗吞噬了这个孤苦无依的弱女子,小媭绝望了,她万般无奈地返回家中,茶不思,饭不想,一头栽倒在床,大放悲声,哭得死去活来…… 一天,两天,三天……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屈原还是没有回家来,小媭整日站在那个土墩上眺望,石雕铁铸的一般,她望穿了眼,流干了泪,喊哑了嗓子。她的眼皮肿胀,两眼都围着一圈黑线,脸上没有一点血色,简直象害了一场大病,迅速变得形消骨瘦起来,见者无不心痛,无不垂泪。 翁老汉的老伴每天将小媭接到自己的家里,左说右劝,劝她进点饮食;晚上则陪小媭在那三间茅草房里过夜,比对自己的亲生女儿还疼爱。半夜三更,小媭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成眠,翁妈妈便一遍又一遍地劝慰道:“好闺女,快睡吧!你爹一定会回来的。你大伯讲,屈大夫是天上的星宿下凡,老天爷定会保佑他平安无事地归来!” 翁妈妈的话颇有效验,开始几天小媭似有几分相信,但等到第十天,仍不见爹爹归来,连去寻找的人也杳无下落,怎不叫小媭心似刀搅,肝肠寸断!…… 小媭仍旧每天登上那个土墩瞭望,只是不再哭,不再喊,她变得有些痴呆麻木了,见有人远远走来,便跑下山去询问父亲的下落。其实,村子里早就有人获悉了三闾大夫投江的消息,只是害怕小媭难以承受这精神上的巨大刺激,都不忍心告诉她,每当小媭向大家打听时,只好支支吾吾地说:“你爹过两天总会回来的……” 且说五月十五日这天,天气阴沉沉的,汨罗江边上一丝儿风也没有。玉笥山上的树枝象寒冬腊月结了冰一样,根根直立着。江水哗哗地流淌着,文静,雅致,像湿衣不乱步的儒生。江中少有航船,岸畔行人寥寥,不知一时间人们都躲到哪儿去了。小媭正在土墩上眺望,忽见汨罗江对岸,许多乌鸦在盘旋翻飞,遮住了半边天空。那“哇哇哇”的叫声里,隐隐约约夹杂着许多人的哭泣之声。她的心跳得十分厉害,有一种大祸临头的预感。她不顾一切地飞奔下山,跌跌撞撞地奔向渡口…… 小媭上气不接下气地跑上了渡船,船家见她满面泪痕,知道定有急事,连忙拿篙撑船,直奔对岸。 渡船离对岸愈来愈近,随之那哭声亦越来越大,满天乌鸦渐渐升上高空,“哇哇哇”地飞向西北。渡船尚未停稳,小媭便一个高跳下船去,飞跑着上了大堤,只见黑压压的一大堆人,都围在“三尺墩”那里悲泣嚎哭,撕肝裂胆的哭声正是从那里传出来的。她跑呀,奔呀,摔倒了爬起来继续向前,衣裙撕碎了,膝盖摔破了,全然不顾,只是拼命地向前,向前……众人见小媭来了,赶忙让出一条路来。她冲过去一看,天呀,果然是父亲的尸体摆在青草地上,切云高冠不见了,头脸也缺了半边!小媭“哇”的一声惨叫,一头扑到父亲的尸体上。怕发生的事终于发生了,怕见到的情形终于见到了,她哭绝了气,哭得昏死过去…… 当小媭从昏迷中苏醒过来的时候,已经躺在自家东间的竹床上了;父亲的尸体挺放在正间,床头是一张矮几,几上摆放着几碟脩肉果蔬,两只白蜡烛惨然无力地摇曳着烛焰,淌着热泪。室内室外全是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许多人从数十里外赶来,因而茅草房外,玉水溪畔,玉笥山的上上下下,全积满了人,人们箪食壶浆,苘绖孝服,一律跪倒在地,挥泪如雨,悲声震天。翁老汉守在小媭身边,见她醒来,喜挂眉稍,手中端着半碗姜汤,热泪把抓地说道:“孩子,大伯我早就知道你爹投江自沉了,你大妈也晓得。非是我们老两口故意瞒着你,实在是怕你经受不了这沉重的打击呀!……”翁老汉说着把手里的半碗姜汤放在竹几上,指着室内同去的乡亲们说:“我等从汨罗江找到湘江,又从湘江寻到洞庭湖,直到第五天上午,才在长江与洞庭湖的交汇处寻到了大夫的遗体。当时湖面上本来纹风不动,但却突然涌起了一个浪头,浪花里仿佛躺着一个人。我们赶忙摇船拢过去一看,果然是他老人家的遗体……” 小媭挣扎着爬起身来,奔向正间,扑向父亲的尸体,摇来晃去地哭,她哭天不公,地不平,世道昏暗;她哭父亲一生历尽坎坷,耿耿赤胆忠心,到头来却不得善终;她哭自己命太薄,运太厄,自幼失去母爱,半生不得父教,今后更是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哭诉之外,她还破口大骂,骂苍天,骂厚土,骂神灵,骂昏君,骂奸佞,骂这纷乱龌龊的世界。小媭的这一场恸哭,犹似在乡亲们淋漓着殷红鲜血的心尖子上搓了一把咸盐,使得大家痛不欲生,泪水若瀑,只哭得天昏昏,地沉沉,野茫茫,山忧忧,水郁郁,宇宙混混沌沌。小媭的这一顿切齿大骂,仿佛冰块摔在石头地上,清脆,响亮,粉碎,痛快,酣畅。 屈原的遗体终于回到了玉笥山下。遗体上岸这天,正是端阳节后的第十天,为了纪念这个难忘的日子,汨罗江两岸的百姓称五月十五日为“大端阳”。 屈原遗体移回的当晚,守灵的百姓挤满了一屋子,窗外的台阶上和玉水河畔还坐了许多人。小媭脸色惨白,上牙咬破了下唇,坐在父亲的遗体旁边,不住地抚摸着父亲僵硬的手。她的嗓子哭哑了,眼泪流干了,呆呆地望着父亲那残缺不全的头颅伤心。她想,人世间有恶鱼般的奸臣贼子,毁坏好人的声誉;江河里有佞臣贼子般的恶鱼,吞噬好人的骨肉——人间水府原来是一般黑暗啊!……小媭想,自己虽不能杀奸臣,斩恶鱼,为父亲报仇雪恨,但总不能让父亲就这样半边脑袋入土呀!她向翁老爹提出了这个问题,请翁老爹想办法为父亲配上这残缺的半边头壳。翁老汉长长叹了口气说:“难呀!铜铸、木雕神像尚需极高明的师傅,何况是半边人头呢?……” 小媭睁大红肿的双眼问:“大伯,造半个金头行吗?” 闻听小媭此言,翁老汉不禁大吃一惊,心想,这孩子真是异想天开,到哪里去弄这么多金银呢?但为了照顾小媭的情绪,他不便驳斥什么,只是既急且难地不断搓手,热锅上蚂蚁似的在屋里走来走去。有一位心灵透亮的中年妇女看透了翁老汉的心思,异常开朗地说道:“老爹不必作难,有道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将所佩之首饰献出来,岂不是为三闾大夫铸金头的好材料!……”这位媳妇倒也干脆麻利,说着将自己的金戒指、金耳坠和银手镯摘下,献了出来。 小媭也是伤透了心,哭懵了头,竟忘记了自己也有几件首饰可用,在这位大嫂的启发下,急忙翻箱倒箧,找了出来。 在场的人目睹此情此景,深受感动,有的当即摘下佩带的金银首饰,有的赶回家去向母亲或妻子借取。消息传开,来敬献首饰者络绎不绝。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仅半天时间,便集白花花黄灿灿之金银一包,为三闾大夫铸一金头足矣——谁道世间贵金银,人心更比金银贵!…… 金银既备,翁老汉迅速派人四处寻找那会铸金头的能工巧匠。先后派走了九名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后来连翁老汉本人也穿上麻索草鞋,打上白布绑腿上路了。几天后,去请工匠的年轻人相继归来,大家都说,铁匠、铜匠、银匠倒是寻到了不少,只是全都没有铸过金头,因而谁也不敢来。小媭听了,又是一顿悲泣。正在这时,翁老汉汗爬水流、风尘仆仆地赶回来了,小媭忙迎上前去寻根问底——这是她最后的一线希望呀!翁老汉气喘吁吁地回答说:我跑了九十九个村庄,会见了九十九个工匠,全都无能为力;最后又寻到了一位九十九岁的老银匠,听说要为三闾大夫造金头,深深地叹了口气道:‘只有我师傅会造金人铁马,可惜我未将这技艺学到手!……’我问他:‘你师傅现在何处?’老银匠回答说:‘为避战祸,十年前便隐遁深山,不再出世了。’”小媭和众人听说寻到了九十九岁的老银匠,无不喜出望外;后来听说只有他师傅能为屈大夫铸金头,而这位老师傅又避世不出,就像泼来了一瓢凉水,从头顶冷到脚根。 正当众人大失所望的时候,忽然从门外传来一阵铜铃的响声。大家急忙出门观看,只见一位白发银须的老者挑着副担子,慢悠悠地向这边走来。他手里拿着一个铜铃,不断地摇着,发出“丁铃丁铃”的声响,口里唱道: 楠木扁担颤悠悠,挑起熔炉跑九州。 铁锁铜壶我不造,不见金银不开炉。 翁老汉听了,赶忙走上前去,将他从头到脚仔细打量一番,只见那老者鹤发童颜,道骨仙风,于是鞠躬施礼,拱手问道:“老师傅,您既专门打造金银首饰,不知可会铸人头否?” 那老者闻声停住了手中铜铃的摇动,还礼唱道: 金人铁马我会造,何愁半个金银头。 翁老汉连忙将老者请进屋来,小媭立即端出了装着金银首饰的盘子,毕恭毕敬地交给他,正想说说父亲惨死的情形和求他铸造金头的话,但那老者示意小媭将盘子放到一边,接过话头对小媭说:“三闾大夫之事,老朽早有耳闻,请姑娘放心。”说着便走到屈原遗体跟前,先行三拜九叩之大礼,然后瞄着屈原的头部细细地看了起来。他一边看,一边比比划划,口中还念念有词,只是谁也听不清他都默念了些什么。屋子里的人一下被吸引住了,都在目不转睛地望着这位浑身仙气的老者。一个小伙子低声咕哝道:“看他能玩出什么把戏来。”翁老汉狠狠地瞪了那个小伙子一眼。这以后,再也没有人敢作声了。 那位老者围着屈原的头部左瞅瞅,右看看,大约过了有半个时辰,把盘子里的首饰倒进一个陶钵里,放在装满白炭的炉子上。他将橐管通进熔炉内,点起火,命几个小伙子轮番拼命鼓橐,炉内火光四溅,炉火熊熊。过了有一盏茶的工夫,陶钵里“嗤嗤”作响,那银手镯呀,金簪子呀,金链子呀相继熔化,象泡了水的面条,都软了;又过一会儿,陶钵里的首饰全化成了五光十色的金银水,上下翻滚,象熬着的稀粥一般。围观者一个个目瞪口呆,小媭一时也忘了悲痛,眼睛里流露出惊喜的神情。 陶钵里的金银水正在翻腾着,老者一手拿着一把铁钳,把盛满红通通液体的陶钵从炉子上端了下来,走到屈大夫跟前。只见他两眼瞪得比铃铛还大,望着屈大夫残缺不全的头部,双手钳着的陶钵不住的摇晃。摇呀,摇呀!金银水慢慢冷却、凝固,渐渐变成了半个脑壳的样子。最后,老者将陶钵里的固体倒了出来,就象是半边脑袋。他走到屈原的遗体前,把金光闪闪的半边金头小心翼翼地合了上去,上前摸了几下。众人上前一看,竟然天衣无缝!…… 众人无不感激,特别是小媭和翁老汉,但这位道骨仙风的老者却只坦然地微微一笑,他仿佛做了一件自己应该做的事,完成了一件自己应尽的义务,而且十分满意。他并不多言多语,连工钱也不肯收一文,任务既完之后,挑着担子,悠然自得地扬长而去了。 屈原停灵在地的日子里,玉笥山和汨罗江下游的百姓们纷纷来到屈原的茅草房,向小媭姑娘借走了三闾大夫的新旧内衣,大家将这些大夫曾经穿过的贴身内衣撑在竹篙上,三五成群地沿江奔跑,或在罗渊四周转悠,高喊着三闾大夫的名字,为其招魂。招魂的人们边跑边撕肝裂胆地呼唤: “尊敬的三闾大夫啊,您为何要投身罗渊,让自己的魂魄飘流四方?……” “三闾大夫的灵魂啊,快归来吧!东方有轮流照射的十个太阳,能够把真金熔化!西方是茫茫的沙丘,哪来的五谷充饥!南方有九头的雄蟒,专爱吞食阴灵!北方有千里冰雪,无处栖身!大夫的灵魂呀,您快些归来吧!” “地上无您容身之地,天上又守有凶残的虎豹豺狼,地狱的门虽然敞开着,里边却盘踞着九尾的魔王。三闾大夫啊,您的灵魂快回吧,快回到幽静、安祥的玉笥山下!” 人们奔跑着,呼唤着,泪水洒满了汨罗江两岸,凄厉号啕之声在罗渊上空萦绕,飘荡。 时令虽已至暮春季节,但这一年的气温却特别低,春寒料峭,一月有余,时常有呼啸的西北寒流袭来,故而屈原的尸体得以不腐。半个金头造就之后,汨罗百姓将三闾大夫安葬在玉笥山东北的汨罗山上。 出殡这天,百姓们头上缠着白布,脚上穿着草鞋,腰上系着苘绖,千人披麻,百民带孝,从四面八方号哭奔来,为三闾大夫送葬。从玉笥山到坟地的十多里路上,旗幡似飘飞的秋叶,挽帐若低垂的浓云,长长的人流沿着汨罗江缓缓移动,引幡的,打旗的,执引的,奏哀乐的,搀孝的,抬杠的,叫号的,箪食壶浆的,呼天号地的,悲怆欲绝的,捶胸顿足的,指天誓日的,膝行而前的,江两岸,山上下,童叟涕泗流,妇孺泪眼红,漫漫华夏大地淹没在汪汪泪水之中。送葬的人们来到坟地,无休止地挥泪,哭泣,泪水把焦干的红土湿透,满山低矮的树枝和草稍上挂着晶莹的泪珠,好似落过一场毛毛细雨。这哭声感天地,泣鬼神,只哭得乌云滚滚,悲风阵阵,落叶飘飘,日月晕晕,天地昏昏…… 屈原安葬以后,来这里凭吊的百姓络绎不绝,每天从早到晚,通往汨罗山的大路小路人流不断,山下汨罗江边停靠着各种各样的大小船只。从屈原的家乡归州,到屈原曾经为官的鄂渚、郢都,以及屈原曾经去过的常德、辰溪、溆浦、长沙、桃江等地,都有百姓远路迢迢地赶来祭奠。连楚国的旧臣也三三两两偷偷来到这里,燔柴,奠帛,读祝,叩头,他们在这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咬牙切齿地骂昏君,骂奸佞,骂秦军,留下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誓言。 一天上午,小媭来到父亲的坟前烧“六七”,尚未摆出供品果蔬,忽然发现从远处走来了三个青年,急忙提着篮子闪到一棵大松树后回避。三个青年来到屈原坟前,先是叩头祭拜,然后坐于一旁闲话。只听那个穿黄袍的青年愤愤不平地说道:“屈大夫死得太惨了,这天下哪里有什么正义可言!” 着绿衫的青年连忙接话:“三闾大夫死得虽惨,他们尚不肯善罢甘休,听说还要来挖坟呢!” 那个穿白袍子的青年好像根本不知道这回事,吃惊地问道:“要来挖坟?” “是呀,那些投降了秦军的乌龟王八蛋,见荆楚大地处处飘扬着抗秦的旗帜,说这是屈原大夫的阴魂不散所致,因而欲来挖坟。” “真他妈的可恶至极!……” …… 这三个青年后来还说了些什么,小媭没有听清楚。这时,她没有哭,没有泪,脸色惨白,心里像一团火在燃烧。她极力思考着保护父亲坟墓的办法:自己跟他们拼吧,那是以卵击石;请翁老爹发动群众跟他们厮杀吧,汨罗江畔就会遭血洗。她想呀,想呀,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在汨罗山上再造一些假坟,让欲挖坟者不知该从何下手。 主意既定,小媭走下山去,来到一个松软的土堆旁,一手撩起罗裙,一手把红土抓进罗裙里,一把,两把,三把……罗裙装得满满的了,她就兜着往山上走去,倒在父亲坟堆附近的一片草地上。她就这样抓着,兜着,往返地运送着。太阳当头,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小媭在烈日下往来奔波,晒得头昏眼花,累得张着大口喘气,浑身热汁涔涔…… 小媭为父筑坟的消息很快地传扬开去,翁老汉获悉后先是将小媭责备了一顿,然后组织四邻八乡的民众都来帮忙,仅用了三五天的时间,便为屈原筑了十二座疑冢。这十二座疑冢象屈原的真坟一样大,一样尖,一样圆,坟前竖着一样的墓碑,碑上镌刻着一样的碑文。疑冢既成,即使那些来帮忙筑坟的民众,也难辨其真伪是非了。 一天清晨,汨罗江上突然驶来了五条官船,每条船上四个人荡桨,两个人摇橹,桅杆上高高挂着两面杏黄旗,上面分别写着“肃静”、“回避”。领头一条船上站着个彪形大汉,官衣官帽,络腮胡须遮盖了满脸的横肉,左手叉腰,右手抓着挂在腰间的一把长剑,那神情颇似阎王老子面前的判官。 这五条船逆水而上,在汨罗山下的河边一齐靠岸。那黑大汉一声喊,从船上走下十多个扛锄拿锹的士卒,一齐都向汨罗山奔来。 人们刚吃过早饭,山上还空荡荡的,不见一个行人。黑大汉带领十多个士卒疯狗似的在山上东冲西撞,口里不断地吆喝着:“快,找着屈平坟墓就动手挖!”这汨罗山方圆十多里,山上荆棘丛生,古木参天,强盗们人生地不熟,一下怎么能找到屈原的真坟呢?黑大汉在山上折腾了约摸有半个时辰,累得浑身淌汗,气喘吁吁,只好一屁股坐在草地上休息,吩咐士卒们分头去找,找着了的速来禀报。 又过了个把时辰,寻找的士卒相继归来,但谁也没找到屈原的坟墓,只在树林里发现了许多既高且大的山包,前面都立有屈原的墓碑,倘将这些山包全都挖开,大约需要三年五载的工夫。找不到屈原的坟墓,黑大汉暴跳如雷,士卒们一个个吓得战战兢兢。为了弄清哪是屈原的真坟,他们决定下山去找百姓问个清楚。 正当这时,恰巧有一个中年汉子肩扛扁担,上山打柴,被黑大汉拦路挡住。中年汉子见势,心中了然,以“哇哇”之哑语搪塞过了黑大汉的盘问。又有一位放牛的老者,面对黑大汉的张牙舞爪,狂呼乱叫,不慌不忙地以手指耳道:“我是个聋子,啥也听不见!……二十岁时患了一场大病,耳朵就聋了,真造孽啊!”说着吆着牛远去了。 小路上一跛一瘸地走来一个穿长袍的青年人,此人生得尖嘴猴腮,贼眉鼠眼,一件长袍上遍是油腻,脚上一双破鞋,十个脚趾头有六个露在外边,一副老爷不亲、舅舅不爱的寒酸相。黑大汉拦在路中央,盘问跛脚道:“你这汉子,意欲何往?” 跛脚嬉皮笑脸地答道:“闲暇无事,游山玩水而已。” 一个士卒抢上一步,对跛脚大声吼道:“你知道这是谁在跟你说话吗?这是我家王爷,南后娘娘的嫡亲外甥,别不识抬举!” 跛脚听了,吓得“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声说:“小民死有余辜,有眼不识泰山,不知王爷有何吩咐?” 黑大汉拍了拍跛脚的肩膀说:“起来,起来!下官奉娘娘之命,前来搬运屈大夫之尸骨回郢都安葬,不知屈大夫之真坟葬于何处,特来讨教。” 方才那个士卒插言道:“是呀,快说吧,挖着了金头归你!” 这跛脚早就在打金头的主意了,只苦于不知道哪座坟墓里埋着屈原的尸骨;就是找到了真坟,百姓们都护着屈原,他也不敢下手。听了黑大汉和那个士卒的话,他高兴得从地上跳了起来,老鼠眼眯成了一条线,前俯后仰地对黑大汉说:“王爷恩典,敢不效劳?只是小民确实不知何为真坟。此事只有屈原之女小媭晓得。王爷若要找她,小民情愿带路。”于是,跛脚就带领着这伙人耀武扬威地直奔玉笥山下小媭的住处而来。 再说小媭为父亲筑疑冢之后,一步一回首地返回玉笥山下自己的小屋里,日夜思念父亲,泪水从未干过。父亲枯槁的身影,憔悴的面容,深陷的眼窝,总在脑海里不时地出现。为了让父亲的形象永远留在人间,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她决定给父亲绣一幅遗像。 她每天带着针线、剪刀和一块洁白的绫子,坐在玉笥山东南一个土墩上,望着父亲的坟地,回忆着父亲生前的音容笑貌,不停歇、不间断地绣着,绣着,别的姑娘绣像用针线,小媭却用的是自己的全部心血啊!……时令已是深秋,寒冷的秋风轻轻地吹动着她的秀发,像父亲在抚摸她的脑袋;望着山上光秃秃的高树,仿佛又看见了父亲骨瘦如柴的身躯。一日三,三日九,不到十天时间,父亲的遗像便被活灵活现地绣出来了。 一天,小媭手捧父亲遗像正在欣赏,突然隔壁屋里的三叔手持柴刀从山下飞奔而来,他热汗百流,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快,小媭,快找一个不显眼的地方躲一躲,有一伙人捉你来了,我是特意跑来给你送信的。” 小媭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弄得莫名其妙,她本想问清来龙去脉再走,可是三叔的眼泪都急出来了,只好连忙起身,把剪刀也带在身上,二人一起往山后树林子里走去。他们来到一口水塘边停了下来,这里离山下大路差不多有半里路远,周围长满了密密麻麻的树木,平时很少有人来过,只有小媭常常一个人跑来,对着明镜一般的清池梳头,或者坐在塘边的石头上磨剪刀。三叔将这地方的前后左右仔细看了一番,如释重负似的长长地吁了一口气,才一五一十地对小媭说出了事情的经过。 原来那位装哑巴的砍柴汉子正是三叔,他搪塞过黑大汉的盘问之后便隐于草丛中窃观,因此放牛老汉怎样装聋,跛脚青年怎样告密,他都看得明明白白,听得清清楚楚。当他获悉跛脚青年欲带领黑大汉一伙来捉小媭姑娘时,丢掉扁担,拔脚就跑,从山里抄小路一口气跑到小媭的茅屋里。他在那里没有找到小媭,听人说她正在山上为父亲绣像,这才又跑到玉笥山上来…… 三叔说完事情的原委,最后叮嘱小媭道:“好姑娘,现在你千万不能下山,我少陪了……” 小媭目送好心的三叔远去,转身在塘边一块石头上坐了下来。她回想起自己从归州动身,过大江,闯洞庭,千里寻父的艰难;回想起父亲死后,铸金头,筑疑冢,绣遗像的辛酸;回想起丈夫向国栋也曾来汨罗江畔、玉笥山下探过亲,夫妻商定改儿子晓辉之向氏为屈姓,以承屈嗣。小媭觉得自己能为父亲做的事已经做完,徒留人世再也无意,不如一死了之,也许在阴间还能与父亲朝夕相处,相依为命呢!…… 想到此,小媭立即从怀中掏出父亲的绣像,挂在一棵苍松上,双膝跪地,一边叩拜一边哭诉:“爹爹,女儿服侍您来了……”山下有人正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仔细听听,哭声、吼叫声、犬吠声混成一片,这是暴徒们正在挨户搜寻,乡亲们正在为自己受苦。小媭不假思索地站起身来,跑到山前,向着山下呼喊:“小媭在此,莫拿乡邻们撒气!……”她一边喊,一边跑,将暴徒们引向山后的池塘。小媭来到塘边,取下父亲的绣像贴胸放好,然后举起锋利的剪刀,猛力向自己的心窝刺去,一头栽倒在池塘里。黑大汉一伙追到塘边,不见小媭踪影,只有满塘血水在荡漾…… 屈原的祖母、慈善能干的柳嫡范死去了,当其过世时,屈原正在郢都拟新法,忙改革;屈原的父亲、聪慧而谨小慎微的伯庸和他的母亲、深沉而文静的修淑贤相继去世了,当他们声声呼唤儿子的名字时,屈原正流浪汉北;屈原的姐姐、贤淑泼辣的女媭离去了,当她远离的时候,屈原正在汨罗江畔率众治水;屈原的妻子、俊俏美丽的昭碧霞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是那条细腰长袖的美女蛇吞噬了她年轻的生命,亦与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的屈原有关;屈原的养女、漂亮而多才多艺的婵娟终未看到义父平反昭雪、返京复职,她含恨而死,死不瞑目;屈原本身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为国为民为天下,但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最后怀石投江自沉,这是华夏民族之大悲剧,人类历史之大悲剧;如今,屈原的独生女儿,苦命贤孝的小媭又死于非命,离开了这多灾多难的世界……死了,屈氏一家四代都死了;然而,祸国殃民、做恶多端的南后郑袖、顷襄王熊横、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之流却都还健在,他们正偏安于楚之东北的陈城,继续过着那种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的生活。呜呼!…… 不,屈原没有死,这样的人不会死,他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前边写过,楚国百姓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无不十分悲痛,大家纷纷划着船只到汨罗江来打捞屈原的遗体。人们还用糯米、楝树叶、竹叶包成粽子,缠上五色丝线,丢到江里去喂鱼和蛟龙,希望它们不要伤着屈原的尸体。因为糯米性粘,能够沾住恶鱼和蛟龙的嘴巴和牙齿;五彩丝线颇似太阳的光辉,因而恶鱼和蛟龙最是忌惮。这就是端阳节赛龙舟和吃粽子的来历。这个古老的风俗一直流传到日本、朝鲜、韩国、越南、马来亚诸国,其范围必将日益扩大。 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屈原的诗赋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这里仅就历代的诗人略举几例。 郭沫若说过:“由楚所产生的屈原,由屈原所产生的《楚辞》,无形之中在精神上是把中国统一着的。”“无论何时何代的中国人,都是在他的伟大影响之下。”正是由于这种影响,我们的民族形成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主义传统;正是由于这种影响,我们的人民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尤其是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献身精神,更是具有巨大的鼓舞性和号召力,仁人志士无不受到感召而奋起。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高唱“屈平诗赋悬日月”,直接继承并发展了屈原开创的浪漫主义手法,安史之乱中在屈原精神的感召下,他那忧国忧民的激情像火山爆发一样倾泻而出,写出了不少反映现实的佳作。诗圣杜甫不仅非常钦佩屈原的艺术成就,明确表示要“窃攀屈宋宜方驾”,而且十分敬佩屈原的为人,抒发了“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的感叹。他“穷笔忧黎元”的忧患意识和“济时肯杀身”的献身精神,与屈原的爱国主义一脉相承。 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引屈原为同调,对他的爱国激情表示强烈的共鸣:“《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同时以屈原精神激励自己收复失地的壮怀:“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在他的巨量诗作中,最为突出的是那火一样的爱国激情。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曾以屈原自比:“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他不断以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勉励自己,连赋《闲山居》也“细读《离骚》还痛饮”,其大气磅礴的爱国词作颇有屈原之风。李清照这样婉约派的大家,在国难当头之际,也受到屈原的《国殇》的感染,抒发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足见屈原精神感人之深。 明朝末期,爱国主义诗人陈子龙以“弱龄的骚雅”自诩,他对屈原的遭遇愤愤不平:“佞人托肺腑,中正难久安。”“楚国乱无极,屈平困上官。”并写下了大量的充满时代气息的诗作,决荡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同时他积极组织抗清复明的活动,兵败被俘后,毅然投水殉国,成为仿效屈原的光辉典范。陈子龙的学生、少年英雄夏完淳也表示过要追随屈原的决心:“招魂而湘江有泪,从军而蜀国无弦。”被捕后他宁死不屈:“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魂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真是“魂魄毅兮为鬼雄”! 辛亥革命时期,女中豪杰秋瑾,“为争取祖国的光明前途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牺牲个人的一切。”关心祖国的危亡,抒发爱国主义的情感,构成了秋瑾诗词的中心内容,屈原精神的影响显而易见。十八岁居湘时,她就写下了《吊屈原》一诗,怒斥“楚怀本孱王,乃同聋与瞽”。后来写下的《感愤》,直接吐露出“情沙有愿兴亡楚”的志向。为了报效祖国,她“危局如斯放惜自身?愿将生命作牺牲”,立誓“拼将十万同胞血,须把乾坤力挽回”,慷慨激昂的斗争意识和牺牲精神动人心魄。就义前,她镇定自若,脱口吟出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绝命词,对于国家局势的忧虑,对于民族命运的担心,尽在一句之中,七个字饱蕴爱国主义的真情。 “爱祖国、爱人民、爱自由、爱正义的诗人是永远不朽的。”屈原的深远影响,不仅在华夏大地,不仅对炎黄后裔,世界和平理事会1953年确定纪念的四大世界文化名人中,就有我们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