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史迪威逃到印度,还幻想凑合一部分兵力打通滇缅公路,一九四二年七月曾草拟了一个“反攻缅甸计划”,作为他在缅甸指挥无方遭到惨败的遮羞布……这也说明史迪威只凭主观愿望,不顾当时中美英具体条件,在失败后还写了一纸废文。……-摘自杜聿明回忆录《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述略》 缅甸盟军的堤坝不可挽回地崩溃了。 一九四二年五月二日傍晚,也就是日军攻陷畹町的当天,一架被盟军飞行员戏称为“信天翁”的DC-3型运输机在缅甸中部一片甘蔗园里颠颠簸簸地着陆了。 飞机上跳下来两个神色十足的美国飞行员。他们嘴里衔着雪茄烟,肩上佩戴上校军衔,高个叫罗伯特·斯科特,稍矮的叫剀莱布·海恩斯。他们奉美国总统之命,专程从印度飞往缅甸瑞冒接应史迪威脱险。 但是当他们被领进一座用作临时司令部的庄园时,两位上校吃惊地发现将军手下只有几十名士兵,而将军本人正在全神贯注地写日记。将军头戴上次世界大战时的旧时战斗帽,没有佩带军衔和领章。只有那头花白的短发和威严的气派使人对这个瘦老头的身份不敢轻视。斯科特用一种大大咧咧的口气提醒这位穷途末路的总司令:“嗨,先生,总统派我们来搭救您来啦!” 史迪威抬起头,楞了几秒钟。经过这段呕心沥血的日子,他变得面容憔悴,身体虚弱,眼睛布满血丝。但是他的目光仍然十分严厉。当他弄明白飞行员的使命时,便断然谢绝了总统的关心。 “不,先生,还是让我自己来对付这里的麻烦好了。”他朝飞行员挥挥手,然后又埋下头来继续写作。 飞行员楞住了。他们不得不打断将军的思路,再三向他解释,在离这座庄园不到二十英里的地方已经发现了日本人的坦克。 “我说过,他们会来的,这没有什么了不起。”将军厉声说道。他站起来,向两位飞行员下了逐客令:“你们马上回去,把文件带走。请转告总统,我的事还没有做完。我会走到印度去,在那里重新收拾残局。那时我会写一份详细的报告给他。” 将军的固执使飞行员十分尴尬,他们不知道眼下还有什么事情比安全撤退更重要。对于冒着危险专程飞来执行总统命令的飞行员来说,面前这位性情古怪的将军简直不可思议,他们甚至疑心史迪威是不是受了什么刺激或者精神不大正常。 斯科特上校用一种惊慌不安的语调结结巴巴地说:“将军,请原谅,倘若因为我刚才对您有所冒犯,那么我……向您道歉。请您跟我们走吧。” 史迪威突然大为光火地训斥他们:“你以为我会计较你们的态度吗?你这个大傻瓜!我是指挥官,我有我的职责和任务。你们难道没有看见,我的那些中国军队正在前面逃跑吗?日本人要撵上并且消灭他们,我得把他们带到安全的地方去。带到印度,训练他们,把他们变成第一流的军队。可是现在他们都怕日本人,你们懂吗?”由于激动,将军的嘴角微微颤抖。 “请允许我问一句,将军,”海恩斯上校插言道,“您能追得上中国人吗?据我所知,他们已经到了一百英里外的科林。” “在我确信无法赶上他们之前,我决不会放弃他们。”史迪威断然说。 “那么您打算走到印度去?” “我想在日本人打断我的双腿之前,我还是有这个信心的。”将军回答。 飞行员只好悻悻地退出来。他们虽然坚持认为史迪威在干一件得不偿失的傻事,但是将军的意志和品格却使他们感到钦佩。 “凯迪,把飞机摇起来。”斯科特说。摇飞机是飞行员的行话,相当于轮船鸣笛或者军队鸣炮礼,表示致敬和祝福的意思。 信天翁飞起来。飞机带走了多余的文件,也带走地面人们的最后一线希望。将军走出屋门,目送这只钢铁大鸟掠过屋顶,掠过庄园,摇着翅膀在空中翱翔一周,然后迎着残破的夕阳朝西北天边飞去。马达渐渐消失,大地重归宁静,天空一片空旷。黑暗的潮水从森林和房屋四周渐渐渗出来,慢慢挤压着人的心脏。史迪威感到一丝淡淡的孤独和惆怅。他深恐感伤情绪会影响自己的信心和意志力,就深深地吸进一口潮湿的夜空气,然后回到屋子里继续写日记。 夜幕降临,庄园里到处燃起篝火。值日军官传达将军命令:准备转移,半夜登车出发。现在史迪威指挥的队伍一共还剩四十个人,包括十八名美国军官六名美国士兵,一个中国警卫班,一名传教士和一名美国新闻记者。 这天晚上,史迪威给华盛顿马歇尔总参谋长发去一份急电,报告自己的去向和方位。电报首次提到在印度建立基地训练中国军和反攻缅甸的设想。这个设想后来经过进一步补充完善,正式定为“X-Y计划”(即“人猿泰山”计划)呈报白宫。美国总统批准于当年执行。于是后来才有了著名的科学家兰姆伽训练基地,有了十万学生大从军和气壮山河的缅甸大反攻。 这份计划就是后来被人斥为“一纸废文”的东西。 缅北温佐。 两天后,史迪威又见到因铁路中断而终于没能逃远的中国总司令罗卓英。这头衣冠不整的“脏猪”正在大发雷霆,责令部下弄几辆汽车,并忠告史迪威跟他们一道去密支那乘飞机回国。孰料两小时后史迪威再去车站找他,这位总司令已经不知去向。 在从温佐到英多的公路上,沿途都能看见中国军队乱糟糟溃败的景象:丢弃的汽车,武器,笨重的大炮翻倒在路旁,还有许多损坏的坦克和装甲车。一群群绝望的伤兵坐在路边上强行拦车,互相火并。在那些掉队的卡车上,连车头引擎盖上都爬满了中国士兵,好像一只只摇摇欲坠的马蜂窝。中国人全都用惊慌和仇恨的目光盯着坐在汽车里的美国大官。 史迪威扭过头去,他为此内疚。 尽管史迪威一行拼命追赶,但是始终没能赶上杜聿明和他的大部队。电台同他们联系不上,坏消息却不断传来:遮放失陷,八莫失守;日军第五十六师团主力已经渡过依洛瓦底江上游,密支那危在旦夕。再往前将无路可走。密支那以北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沼泽地,沼泽被夹峙在耸入云霄的野人山脉和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中间,北端则横亘着另一堵不可逾越的高墙……-“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 五月六日,史迪威赶到英多,然而杜聿明的大队人马已经离去整整一天。 英多是缅北山区公路上一个小镇。它距密支那还有三天路程,与印度英帕尔隔着两架大山,中间有条赶马人小道可通。现在,摆在史迪威和他那一小队人马面前的选择只有两个:向北,继续追赶杜聿明;或者向西,赶在雨季到来和日本人封锁边境之前翻过大山,撤退到印度去。 向北是条可怕的死胡同,日本人一旦抢占密支那,中国人不仅无法回国,那时候想撤退到印度也为时已晚。 杜聿明为什么看不到这个危险呢? 史迪威仰望天空中翻滚的浓云,百思不得其解。 美国将军在英多小镇上盘桓了四十分钟,最终决定放弃继续追赶中国人的徒劳举动。关于美国将军丢下大军只身逃到印度的非议便从这里开始。其实这正是美国人的明智之处。 当天,小队伍得到命令补偿给养,然后转向西进的小路。 早晨起来,史迪威清点人数,意外发现队伍里增加了许多陌生的面孔:有丢盔卸甲的英军突击队员,有疲惫不堪的基督教医院护士,也有一些歪歪倒倒的逃难者和他们的家属。其中还有人挺着大肚子,竟是个缅甸孕妇! 上帝!他心里嘀咕道:这不是成了难民收容队了吗?!清点人数的结果,他的队伍整整扩大了两倍半,一共一百一十五人,包括那个即将出世的小战士。 史迪威皱起眉头。 首先是粮食将出现恐慌。原先准备的半个月干粮只够维持五天,药品早已没有补充,更重要的是,他们必须赶在雨季到来前翻过大山。敌人一旦封锁边境,他们就会被洪水、饥饿和疾病困死在原始森林中。 一名中尉提议,将干粮分一半给那些平民,让他们各自逃命。另一名英国军官则坚持:应当让所有的缅甸人离开,跟缅甸人同行是危险的和有害的。 史迪威把队伍集合起来,自己站在一块大石头上训话。 “你们听着,谁要是想走,就领上一份干粮给我滚蛋!”将军生气地环视人群,粗大的喉结上下滚动,“谁要是想跟着队伍,就跟我闭上你的臭嘴!” 队伍鸦雀无声,只有美国将军怒气冲冲的声音在训斥那些垂头丧气的下级军官。 “你们想抛弃妇女吗?还有这个快要做母亲的孕妇?!你们想扔下平民不管,只顾自私自利地逃跑吗?嘿,你们这些当兵的真不害臊!你们想到过犹大没有?抛弃妇女和儿童的人不是同犹大一样可耻吗?!” 他面色灰白,威胁地朝人群挥动拳头咆哮。 “这里还有陆军中将没有?举起手来——大概没有了。有六十岁的老头儿吗?举起手来——大概没有了。好吧,这里只有一个陆军中将和一个老头子说话算数,那就是我。我宣布,从今天起,你们中间每个人都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不管军人还是平民,全都一样,除非他自动要求离开。 “告诉你们,我们已经是个整体。只要我这个老头子走得动,你们都该走得动;我能走到印度,你们都能走到印度。你们只有一个权利,就是一直往前走。不许掉队!不许躺下!不许说长道短三心二意,更不许违抗命令!对我来说,不管你是白种人还是黄种人,军官还是平民,你们的身份都一样,都是我的士兵。如果谁违抗命令,我就枪毙他。 “不同意的人可以马上离开——好,没有人离开,你们都同意了。要是我再听到哪个混蛋敢在背后嘀咕,我就把他赶出去,让他尝尝在森林里跟野兽过夜的滋味……” 过了好一阵,将军的怒气才渐渐平息下来。 “别怪我脾气不好,先生们。”他摇摇头,感慨地说,“困难当然会有的,但是我们不会屈服。粮食不够,我们总会想到办法,我已经给印度拍了电报,叫他们到边境来接应。如果有人生病或者掉队,我们要帮助他,就像帮助自己的兄弟姐妹。你们知道,并不是每个掉队的人都愿意成为别人的负担的。 “军人们,你们干嘛不打起精神来?难道我们已经无路可走了吗?你们的任务是帮助每一个人战胜死亡,妇女,平民,儿童,还有你们自己。将来,等我们全都走出森林。你们中间一定会有人记恨我今天或者以後还会有的无礼。坦白地说,我的确不是个招人喜欢的好老头,脾气暴躁,并且非常固执,不过我可以起誓,我会是个好军官,好上司,只要我不倒下,那么我一定会把大家带出这片森林。这就是我今天要告诉大家的话。” 将军用他的权威和意志力量统一了这支四分五裂的行军队伍。粮食被统一分配,行军序列重新安排,每个人除了行军还兼任其他职责。牧师梅里尔走出对列,带领缅甸护士唱起《赞美上主歌》。 庄严神圣的颂歌伴随队伍缓慢沉重的脚步在阴暗潮湿的大森林边缘回荡。从男人到女人,从军人到平民,每个人的灵魂渐渐都被这歌声感动了,人们自动加入了牧师的合唱。 史迪威心中猛然划过一道亮光。他先前的急躁和不安统统消失了,代之以一片净土般广袤恬静的宇宙之声。这个来自上天的冥冥无声感动着他,净化他的心灵。 这天晚上,史迪威给马歇尔将军发去离开缅甸之前的最后一份电报。 “我的位置在英多西北八十英里的班毛。有武器和地图,只有少量食物和药品。我将沿运盐小道前往霍马林,再从那里到英帕尔。请转告印度方面,立即派人往英帕尔以东接应,最要紧的是想法救济粮食和药品。相信我能克服一切困难……电池用完,这是短期内我的最后一份电报。胜利等待我们。史迪威。” 发报毕,报务员砸毁电台,烧掉密码本,背起冲锋枪加入警卫队的行列。 从这天起,这支由六种国籍,五种语言和三种肤色的人们组成的小队伍便与外界失去联系,消失在那加山脉的黛黑色林海中。走在队伍前面的始终是个老头儿,头戴老式战斗帽,身背冲锋枪和行军背囊。他身体瘦弱,走得吃力,但是很坚定,没有什么困难能够阻挡他的步伐。他的军衔是美国三星中将,名字叫约瑟夫·W·史迪威。 史迪威拄着一根木棍,挪动长腿吃力地在树林里行走。腐烂潮湿的落叶在脚下发出嘎吱的响声,密密的树枝,藤蔓和野草不时挡住去路,他几乎每走一段路就要停下来歇一歇。肝区疼痛和胃溃疡折磨着这位老人,使他本来就不大强壮的身体更加虚弱,体力快要消耗殆尽。 他们在这片遮天敝日的大森林里已经走过了整整十二天。 对史迪威来说,这不单单是一次艰苦的越野行军,这更是一次胜利的逃亡,一次失败的体验。 他们正被日本人不光彩地赶出缅甸。 队伍的行进速度越来越慢,伤员和病号与日俱增。干粮快要吃完,人们主要靠采掘植物块茎和猎取动物充饥。由于山路崎岖难行和常常迷路,队伍有时一天只能前进五公里。 史迪威喘息着。他内心无比焦急:如果照此下去,雨季前赶出森林的希望将越来越渺茫。 森林里不时响起凌乱的枪声,那是士兵在射击树上的猴群。有时饥饿的人们为了猎取一支松鸡或者灰鼠,往往不惜消耗许多弹药。史迪威愠怒地停下来,他决心再次告诫军人物必节省子弹。 平民队伍跚跚走过来。平民们互相搀扶,虽然走得艰难,却毫无怨言。担架队也走过来。担架兵个个累得好像喝醉酒,头重脚轻,站立不稳。将军规定只有重伤员和重病号才能坐担架。参谋长赫思少将患了回归热,昏迷不醒,史迪威摸摸他滚烫的手,轻轻叹了一口气。 两个年轻的护士努力帮助那个叫金玛果的缅甸孕妇在山道上挪动,孕妇满脸菜色,挺着沉重的大肚子,走的前仰后合气喘吁吁。 “雅普罗(长官),我能走到印度去吗?”孕妇愁容满面地队史迪威说。 “你放心,我们会把你和孩子一起抬到印度去,”将军满怀信心地安慰她。 孕妇困难地走远了,将军的心情更加沉重。他仰起头来望望头顶。虽然天空中洒下许多阳光的破碎光斑,但是空气里分明也有浓重的腥湿气息在悄悄弥漫,南方天际时时有隐隐的雷声传来。 这一切预示雨季已经不远。 过了好一阵,那些担任后卫警戒和收容任务的军官们才乱糟糟地走过来。他们全都空着手,吹着口哨,走得步履轻松自在。在他们身后,倒霉的士兵好像囚犯一样光着膀子,背负着小山一样沉重的行军背囊。 史迪威挡在路上,鼻孔呼哧呼哧往外喘粗气,好像一头发怒的棕熊。军官们一看见将军,立刻傻眼了。 “将、将军,”一个英军上尉结结巴巴地解释:“我是说,我们只不过想给队伍改善一下生活……” “所以你就有权利把自己那份行李加在他们身上对不对,上尉?”他的手指着士兵说。受压迫着都是黄种人,有缅甸兵,也有中国兵,他们有的扛了双份,有的甚至扛了三个行军背囊。 “你们听着,军官先生。”将军仰制住自己的愤怒,“鉴于你们的表现,我宣布,从现在起你们已经被解除了军官职务。如果你们还想继续留在这支队伍里,你们就必须去抬担架,否则我就把你们赶走。” 军官们垂头丧气地服从了命令。士兵得到解放,积极性高涨,于是这一天行军速度加快了一倍。 宿营时,史迪威病倒了。助手弗兰克·多恩准将和医官曼尼少校赶到病人身边。 “请您明天一定要坐担架。”医官给病人服下最后一粒止痛药片。 “明天再看吧。我这个老头子,也许并不如你想象的那么糟糕。”将军疲倦地说。他脸色腊黄,眼珠深陷,看上去十分苍老。 医官报告说,病号还在增加,有人已经出现危险。 “我们会得到援助的,一定会的!”将军用手按住腹部,声音坚定不移:“告诉他们,必须坚持住,停下来就意味着死亡。” “还有那个孕妇,我看她随时都有可能把孩子生在路上。”医官忧心忡忡地说。 “没关系,让她生好了。咱们不是还有几十个身强力壮的男子汉吗?……”将军咕哝着,一会儿就歪在火堆旁边睡着了。 浓重的夜色好像一幅巨大的帷幕,低低地覆盖着缅北的大森林。黑暗压迫着森林里这群濒临绝境的人们。没有人知道自己的出路和未来,甚至不知道明天的命运。但是每个人都必须服从一个钢铁意志,那就是往前走,直到胜利或者死亡。 第十三天拂晓,在松鸡的啼鸣声中揭开了面莎。 然而“十三”的确是个不吉利的数字,它从一开始就表明学者这天会有一连串打击和倒霉的事情落到这一小队濒临绝境的人群头上。 一觉醒来,史迪威感到有了精神,但是他惊讶地发现头上的帽子不翼而飞,接着又发现了眼镜、怀表和烟斗。开始他以为有人同自己捣乱,后来士兵们在一棵树上发现那顶老式战斗帽,他才恍然大悟,原来恶作剧的是那些报复人类的猴群。 没有了眼镜,走路自然不大方便。但是将军始终很固执,既拒绝接受帮助。中午,队伍被一道激流挡住去路。激流宽十余丈,泡沫飞溅,只有一条晃晃悠悠的藤索悬在半空中。 这是森林中土著的渡河工具,过河着须像壁虎那样四肢攀援。好在藤索尚结实,先过去几个人,用绑腿带子将对岸的人一个个拉过去。事有凑巧,轮到史迪威,那根带子竟中途断开,将军身不由己地从三四米的空中跌下河去。 人们惊呆了。妇女尖声叫嚷,弗兰克·多恩准将大叫救人,士兵奋不顾身跳进水里,还有更多的人往下流奔去,企图拦住在激流中挣扎的将军。 好在这个惊险的场面没有持续多久。人们尚未赶到,将军却从浅滩上跌跌撞撞爬起来。 “……嗨,这样真不坏!”将军一边打着喷嚏,一边狼狈地叫道:“孩子们,在这里休息一会儿吧,也许洗个澡更痛快些。” 山谷里热闹起来。 男人们穿着裤衩跳进水中,英国绅士抓紧时机修面和刮胡子,中国人像孩子一样吵吵闹闹,女人们则安静地浸泡在水中沐浴洗发,让清亮的溪水冲刷多日积累的疲劳和污垢,护士姑娘又唱起赞美主的圣歌…… 温暖的太阳照耀着这群历尽艰辛的人们,优美的歌唱使他们暂时忘却劳累和忧伤。史迪威湿淋淋地坐在石头上注视这个动人的场面,他觉得这是他几个月来度过的最美好的时光。 “将军,你看他们有多快活。”弗兰克·多恩说。 “为什么不呢,弗兰克?”将军回答,他伸手去取烟斗,才发现衣兜里空空如也,“我想,等他们走出森林,他们都会感谢这里的一切的。” 事实上,他们的确应当感谢这条小河,因为河水给他们带来了运气。中午过后,一架巡逻的美国飞机在山谷里发现了他们。当飞行员确信下面这群人就是那支失踪已久的小队伍,就擦着山尖投下两只沉甸甸的降落伞,降落伞随风飘荡,一只不幸落在激流中,很快被吼声如雷的激流冲得不见踪影了;另一只倒挂在一棵高高的大树上,好像一只茁壮的大蘑菇。 然而没等欣喜若狂的人们跑到跟前,森林里就出现几个皮肤黝黑的土著人。他们好像猴子一样动作敏捷地爬上树去,眨眼功夫就摘走那只蘑菇,然后迅速逃进树林中不见了。 幸运如同它的到来一样倏然消失。人们依然两手空空,重新变得垂头丧气。史迪威却信心百倍得宣布: “我们的苦难快要到头了。”将军眼睛里放出光彩:“飞机还会来的,地面的人也会出动接应我们。也许明天,也许后天,他们会给带来粮食、药品,还有我们最需要的通讯工具。先生们,女士们,今天的意外算不了什么,我是说我们大家都得救了。” 果然,天黑的时候,第一架来接应的队伍找到他们。他们不仅给这群东倒西歪的历险者带来帐篷、食物、药品和电台,而且给他们带来了一个令人鼓舞的消息。 原来他们离印度边境只剩下四十英里路程了。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当你已经绝望的时候,其实你已经站在了成功的门口。 这天晚上,金玛果在帐篷里生下了一个哭声嘹亮的男婴,整个营地为之沸腾。虚弱的母亲按照缅甸的民族风俗,请在场的每位长者用肉汤和米酒为婴儿祝福。 “雅普罗,赐给孩子一个愿望吧,神永远保佑你。”母亲这样恳求史迪威。 将军庄严地凝视面前这个在襁褓中缓缓蠕动的新生命,这个在苦难中顽强降生的人类之子,心中涌出一股巨大的感动和柔情。但是他是一个军人,军人的天职是打仗,是以创造苦难的方式来结束苦难,以战争结束战争。想到这里,他的心情为之黯然。 “让梅里尔牧师来为孩子祝福吧。”他真诚地对母亲说,“如果我有什么愿望的话,我想我愿意看到牧师成为这个孩子的教父。” 五月二十日下午,在印度边城英帕尔,史迪威面对一大群新闻官员和记者召开一个新闻发布会。将军在会上发表了一个简短的声明: 先生们: 我声明,我们遭到了一次沉重打击。正如大家所看到的,我们不得不撤出了缅甸,这是盟军也是我个人的奇耻大辱。我认为,我们必须找出失败的原因,重整旗鼓,才能重新返回缅甸。 请记住我的话,我们一定要胜利地返回缅甸。(引自《史迪威出使中国》) 一九四二年五月,美国人约瑟夫·W·史迪威中将在缅甸的失败途中度过了他人生中第六十个诞生日。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