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统战能手


             解放前夕的两件秘闻

  ①本文原载《上海滩》1989年第4期,原题为《上海解放前夕的一些回忆》。收入本书时作了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

                 夏衍

  关于潘汉年的事,真有点一言难尽。1982年我写过一篇《纪念潘汉年同志》,那是陈云同志指定要我写的,目的是为了给他平反,而不是给他评功,所以写得很简略。潘汉年一生,对党、对国家、对上海,的确是立了大功的,由于他的工作是绝对保密的,所以有许多事情很少有人知道。随便举一个例,比如陈修良同志的文章(指1988年《上海滩》上刊出的《党人魂——记潘汉年》)中有一段话:“当时原国民党资源委员会和上海海关的主要负责人先后到香港与潘汉年联系,在潘汉年的部署下起义,使这两个系统的档案和美援物资完整地交我方接收。”这两件事我都知道,也可以说我是参与了的。

  这些事,1949年我和汉年从香港回到北平,就向中央和恩来同志报告过,但是汉年一直不让我们讲,他不止一次说:“吹捧自己的人顶着底。”所以这些事就成了秘闻。

  1948年八、九月间,有一次张骏祥同志(当时他也在香港)告诉我,说资委会的负责人钱昌照正在香港,准备到英国去讲学,他对当前的局势很悲观。钱昌照在重庆时期我就认识,他对文艺、话剧有兴趣,和张骏祥、张瑞芳等都很熟,为人正直,事业心很强,所以我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潘汉年——他当时代表华南分局领导香港工委的工作,1948年章汉夫调到天津去管外事之后,我是工委书记。汉年听了之后立刻对我说,这是一件大事,赶快通过张骏祥约钱昌照谈谈,尽可能劝他留下来,不要去英国,更不要去台湾,将来可以为新中国建设服务。资源委员会不仅在国内拥有大批美援物资,更重要的是他下面还有许多科技管理方面的人才,这是一个可遇难求的机会,你赶快去办。这样,我就通过张骏祥约钱一起在九龙山林道的“雄鸡酒家”吃饭。寒暄了几句之后,很自然地谈起了时局。我记得话是从金圆券谈起的,他毫不掩饰地表示了对国民党政权的失望,颇有生不逢时之感。于是我们就对他做了一些“政治思想工作”,主要劝他不要悲观,新中国的建设肯定要大批科技管理人才。由于我还没有得到中央指示,当然不能谈具体问题,于是就由汉年把这件事向中央作了报告和请示(当时我们有两个地下电台,一在九龙,一在东江游击区)。不到一星期就收到了周恩来同志回电,要我们劝钱昌照留在香港,并明确地指出,为了新中国的建设,我们希望资源委员会的工程技术人员都能留在大陆,为祖国服务。于是我就约了钱昌照在浅水湾第二次单独见面,这次我就开门见山地直说了,我说我们已接到周恩来副主席的电报,希望钱先生能为祖国的复兴效力。他开始有点意外,但很快就平静下来,于是我就讲了一通“大道理”,如革命不分先后,以及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等等,然后正式摊牌。我说:“周副主席希望钱先生留在香港,仰仗你的大力和内地的资源委员会的朋友们联系,只要能把美援物资和档案保护好,解放后不仅可以在原岗位工作,有些人还要特别借重,因为我们正缺少这方面的人才。”我讲得很坦率,并把我住址的电话告诉了他,随时可以联系。他很谦虚,说了些个人能力有限等等,但对周恩来同志要仰仗他的话似乎很感动,这是从语气中就可以察觉的。最后他说资源委员会在内地的人不少,但是人各有志,有些事也不好勉强。我说,这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了让他放心,我郑重地告诉他,这件事关系重大,所以不论在内地或者香港,我们一定绝对保密。这之后,他只和我通过一次电话,告诉我,他不去英国了,暂时留在香港,其他什么也没有说,但是大家心中有数,他不到英国去,留在香港,就表示他已经决定以后的方向了。

  1948年冬到1949年初,国内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蒋介石下台,李宗仁当了代总统,南京政府派张治中、邵力子等到北平和谈,接着是“百万雄师过大江”。我和潘汉年、许涤新就在1949年4月底离开香港,回到北平。我离开香港的时候,才把这件事告诉了乔冠华(我走后,乔接替我当了香港工委书记),要他负责和钱先生单线联系。大概是在5月中旬,当我们南下前夕,恩来同志忽然对我说:邵力子先生向党中央建议,认为钱昌照是个人才,一定要争取,所以恩来同志要我拟一份电报,要乔冠华立即安排,请钱先生早日回国。他大约是在1950年回到北平的,这之前,他是不是到过上海,我不知道,但他对上海资委会的人已经作了交代,这是可以肯定的。因为上海解放后不久,就有一位资源委员会在上海的负责人(这位先生姓沈,名字记不起了)来和我联系,说资委会的全部物资和档案已经按照钱先生的安排,全部保留下来了,绝大部分干部都没有走,但是也还是有一些人被迫或者自愿地到台湾去了。从1949年到1955年,汉年和我都在上海工作,和钱先生没有联系,直到1955年我到文化部工作之后,才有见面的机会。“文革”之后,他同情我的遭遇,来往就更多了,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直到他去世之前,他和他的夫人几乎每个月都来看我一次。他一直很乐观,他关心的是四化建设和国家统一,他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因为在台湾他还有许多资源委员会的同僚朋友。他经常到各地去视察和调查,去世前还去过海南岛,并把自己的感受和设想向中央领导同志汇报。

  前面说过的那位沈先生和我接头之后,我就介绍他去见潘汉年,因为潘是常务副市长。至于物资、档案、干部由谁接管,这我不知道,大概是曾山同志为主任的财经接管委员会吧。关于国民党政府的资源委员会的起义,我后来知道,除钱昌照外,在北方,资委会另一位负责人孙越崎先生也和我们地下党接上了关系,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上海海关关长丁贵堂的起义,说来似乎有一点偶然性,话得从抗战初期说起。“八一三”之后,上海海关的一批爱国青年组织了一个“海关长征团”,用歌咏、话剧、活报剧等形式宣传团结抗战,性质相当于一个文工团,一共有二十几个人。这个团的负责人是叶厥苏,团员有邓爱珠、蔡鸿斡、陈琼瓒等,后来在上海牺牲的茅丽瑛,也参加过这个团。1938年夏,该团到广州演出,叶厥荪到《救亡日报》来找我,要我给他们作一次时事报告,这样我就和这个团发生了工作上的联系。同年10月广州沦陷,长征团解散。1939年或1940年,陈琼瓒曾到桂林找过我,我给他介绍了工作,我和他们没有深交,当时大家都很忙,我对这件事也就渐渐从记忆中淡忘了。可是8、9年之后,1948年冬,我在香港工作,陈琼瓒到《华商报》来找我,说他是得到上海海关关长了贵堂的同意,来找共产党的。他说:上海海关有悠久的历史,现在还完整地保存着100多年的档案,一笔可观的库存,和许许多多爱国的、有经验的职工干部,国民党方面正在强迫他们去台湾,所以争取丁贵堂起义是十分必要的。那时已经是淮海战役之后,连云南的卢汉、龙云,四川军和西北军的头面人物,也已经纷纷派人到香港和我们拉关系了,丁贵堂要寻找出路,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我问陈有没有把握?他说丁有威信,为人正直,从你认识的“海关长征团”的同仁也可以知道,绝大多数海关职工是爱国的,所以只要有丁关长下决心,起义是完全有把握的。我立即向潘汉年作了报告,他喜出望外,说这是一笔“意外之财”,于是当天就向中央请示,并很快得到了恩来同志的很明确的指示,就是只要把全部档案和物资保留下来,上海解放后仍由丁贵堂任关长,起义的干部职工原职原薪不变,这样,事情很快就解决了。知道这事的只有潘汉年、许涤新和我3个人。上海解放后,许涤新(他是财经接管委员会副主任)就和丁贵堂接上了头。遗憾的是上海解放后陈一直没有找我,失去了联系,去年我问过现在成都的叶厥苏同志,他也说广州分手之后他们之间就没有来往了。

             他把我们凝聚在党的周围

                 荣毅仁

  我第一次见到潘汉年同志是在1949年6月2日,陈毅市长在上海中国银行四楼会议室召开的有几百名工商界人士参加的座谈会上。会议开始前,在座的盛康年同志领我到陈毅市长和潘汉年副市长跟前,介绍我认识他们。只见陈毅同志气宇轩昂,豪爽幽默;而汉年同志文质彬彬,一副学者模样。会议间,陈市长和潘副市长都作了重要讲话,大意是阐说了解放、建设大上海的伟大意义,宣传、解释了共产党的“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工商经济政策,要求工商界人士把惶恐、忐忑的心情安定下来,和人民政府积极配合,发展生产,恢复市场。初次见面时虽未深谈,但两位领导同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过了几天,盛康年对我说,潘副市长希望约个机会同我碰碰面,一起谈谈,彼此熟悉一下。我心里思忖:虽然听过陈市长和潘副市长的讲话,但对共产党的经济政策到底如何具体化,他们到底会怎样对待工商界,还不是很放心,能有机会当面谈谈再好不过。特别是得知汉年同志把约见的地点安排在盛康年岳家周府,心里很高兴,因为对我来说这样的环境是适宜的。那天见面之后,大家海阔天空地聊了起来,既谈正事,也说闲话。汉年同志阅历丰富,才思敏捷,说起话来不紧不慢,引人入胜。我拘谨的感觉很快消失,思想上、精神上轻松自如起来,大家的话也就越来越多。不觉已时近黄昏,盛康年就顺便请吃晚饭。席间,汉年同志像和熟人谈家常一样,随和而又实事求是地讲了国家的困难,上海的困难,鼓励工商界尽快消除疑虑,恢复生产,恢复经营,为建设新上海多起作用。和汉年同志的初次深入接触、交谈,使我相信共产党决不会像谣言传闻那样对待工商界,也使我体会到,汉年同志以一个共产党副市长的身份,能用促膝谈心的方式,和我们这些工商界人士坐在一起,宣传政策,倾听意见,这在旧中国是无法想象的。从汉年同志的身上我看到了共产党员的胸怀和品质,看到了共产党建设新中国的抱负,我的心向党靠近了一步。

  以后,汉年同志常和包括我在内的一些工商业者一起开会或座谈,循循善诱地宣传解释党的工商经济政策,指出这个方针是由党中央和毛主席制定的,执行这个政策,既是恢复和发展新中国、新上海经济的需要,也是保护工商业的需要,要求大家团结在党和新生的人民政府周围,为克服困难,战胜敌人,迅速把生产与市场搞好而共同努力。同时,他认真倾听大家意见,帮助工商界解决生产、经营上的困难。汉年同志的工作非常深入细致,他既具有坚定的原则性,在具体解决问题时又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保持着高度的灵活性,所以结交了工商界一大批朋友。在他的带头示范下,许多搞经济统战工作的同志经常深入到工商界人士中,用各种方式宣传政策,听取意见,沟通情况,帮助解决问题,从而对恢复生产和稳定市场起了很好的作用。

  1949年“八一”前夕,上海各界人民组织筹备慰劳解放军的工作,工商界也于7月15日组织了上海工商界慰劳总会,此事市里是由汉年同志负责的,我和盛丕华等其他几位同志也参与其事,这样,我和汉年同志接触机会就多了,相处也更随便。“八一”犒军以后,我和盛康年商量,想请陈毅市长到我家吃顿便饭。盛讲此事先要问潘。我就向汉年同志提出,他说,要请示陈老总自己,并答应由他自己去和陈老总说。两天后,传来回音,陈市长同意来,但叮嘱人不要多,可以随便一点。8月的一个夜晚,陈市长和夫人张茜同志,汉年同志和夫人董慧同志光临我家,同来的还有几个人,我还约了盛丕华和盛康年父子。大家便装而来,在我家中树荫下乘凉,天南地北地聊着。陈市长间或问问我企业的生产情况,对党的工商界政策的意见,我坦诚相告,聚晤气氛始终十分亲切融洽。以后,陈市长和汉年同志又约了一些工商界人士聚会座谈,宣传解释党的政策,诚恳耐心地听取意见,有时还共同商量、解决一些问题,把我们凝聚在党的周围。

  自陈毅市长来我家中聚会以后,汉年同志有时就到我家来聊聊天,有时沟通一些情况,有时通过我了解一些工商界的情况和意见,有时还约了一些负责同志一起来。他当时的住所离我家很近,有时就步行过来。他夫人董慧是香港一家银行老板的女儿,早年就参加革命,人也很随和。有时他们夫妇同来,董慧就和我夫人杨鉴清一起拉拉家常,很谈得来。有一天,汉年来我家,谈话中他说起工商界人士大多数愿意靠拢党,跟党走,情况是好的。工商界在旧中国有商会和工业会,现在是否也要有个统一的组织,以便组织工商界人士贯彻国家政策,也可以为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向人民政府或有关单位反映情况。他征询我的意见,我非常赞成,认为解放前旧商会和旧工业会几乎沦为国民党争权夺利的工具,并不是为工商界服务的。现在人民政府这样为工商界人士着想,内心很是振奋。汉年同志还征求了工商界一些同志的意见。后来,上海各界代表会议作出了成立上海工商业联合会的决定。经过多次酝酿,大家做了许多工作,8月26日,成立上海市工商联筹备会,我被选为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50年初,国家准备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上海是工商业者云集之地,发行任务很重。为此,陈毅市长邀集几百位工商界人士到中国银行大楼开大会动员认购。在此之前,汉年同志一次到我家谈起此事,跟我讲了国家发行折实公债对恢复和发展生产,稳定市场物价的意义,问我是否可以带个头,这样可以推动工商界的认购工作。我完全同意。于是在陈市长召集的认购大会上积极响应号召,带头认购。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认购额不断加码,又逢市场不景气,加上美蒋“二六”轰炸造成困境,公司面临很多困难,劳资纠纷也有所加剧,头寸周转一下有了困难。汉年同志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就同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商量,用我部分企业财产抵押贷款,解决了公司资金困难,也完成了认购任务。

  “二六”轰炸中,人民的生命财产和许多工商企业遇到严重破坏。当时正临阴历年关,厂里工人等着发薪过年,但工厂企业却因原料、动力、资金等问题开工不足,厂方付不出工资,一时间劳资矛盾迭起。我家的工厂企业也难免这种窘境。一天,有个厂的几个工人到我家中要求立即发工资。我正巧办事在外,他们就坐下不走,等着我回去解决。我知道后,就和盛康年联系,想请汉年同志帮助。盛康年就立即给当时上海市军管会交际处副处长梅达君打电话,要他转告潘汉年同志。汉年同志得到消息,即刻和市委商定,一面安排我在上海大厦暂住,一面通知有关部门和工厂工会负责人去做工人的思想工作,要求大家体谅资方的困难处境,遵守政府保护工商业的政策,使矛盾得以缓和。那时汉年同志除负责市政府的日常工作外,还要全力领导恢复被炸的发电厂,特别是要处理因“二六”轰炸工厂停工而要疏散工人等等事宜。他日夜操劳,对我的困难却依然如此关心,我心里很感激。当时劳资关系紧张,纠纷时起,市政府在陈毅市长的领导下不断开会,彻夜研究商议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大家总算熬过了这段困难时期。

  1950年5月底,中央在继全国劳动局长会议、全国各大城市工商局长会议后,要召开全国第二次税务工作会议。一天,潘汉年同志约我到他办公室,对我说:这次会议上海除政府派人外,同时要请工商界代表参加,市里希望由你带队前往。会议要讨论调整税收问题,这事关系到国家的重要决策,也涉及工商业界的利益,希望你们如实反映情况,不要有顾虑。我遵照他提出的方针,在会上作了必要的、如实的反映,结果党对我们的意见非常重视,认真考虑,择善从之,大家对会议非常满意。税务会议以后没几天,我列席参加了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会前,毛主席在颐年堂请客,邀请列席代表参加。汉年同志也去了,他在门口接我进去,并把我介绍给毛主席。席间,毛主席讲:一个人为人民做好事,而且坚持做下去,人民是不会忘记的。这句话毛主席后来在政协会议上又讲了,我的心潮澎湃,久久难平,至今一直深深记在心头。会议结束后回到上海,汉年同志就同我和盛康年讲,认为工商界目前单用聚餐会的形式交换意见、沟通情况不够,最好能多学点时事,学点理论,提高政策水平,这样更有利于靠拢党。我和康年接受了汉年同志的建议,并征求了工商界上层的意见,大家都很赞成。议论中,大家认为冯定的《平凡的真理》通俗易懂,商定就从这本书学起。为了表示紧跟党的领导,就把学习会名称定为“七一”学习会,并把学习会第一次活动选在7月1日。那天汉年同志还专门来讲话,鼓励我们关心时事,改造思想,学习政策,提高理论水平。

  以上这些,是我和汉年同志在解放初期开始交往时的一些片断。这些往事说明,汉年同志作为一个党的领导者,在新中国解放之初纷杂繁忙的工作中,对一个工商业者在生活、工作、思想等各方面的关心和爱护,在日常的工作中细致入微地贯彻了党的各项政策。这些,对我思想的进步起了重要的推动、帮助作用,使我从接近党、靠拢党、到自觉接受党的领导,相信社会主义、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即使在遇到曲折的过程中也不改初衷。

  汉年同志逝世已经十几年了,但他的崇高形象时时刻刻留在我的心中。

                          1995年7月于北京

          潘汉年对上海财经、统战工作的贡献

               蔡北华 杨延修

  潘汉年同志离开我们已经18年了,1996年1月是他的90诞辰。在上海蓬勃发展之际,我们更怀念解放初期对上海财经、统战工作作出重大贡献的潘汉年同志。

  解放前,由于三大敌人的长期掠夺,上海的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工商凋零,市场混乱,经济濒临崩溃边缘。上海刚解放时,物资匾乏,库存空虚,如全市煤的存量只敷用一周,棉花存量只能维持一个月,粮食储备也不敷市民一个月的消费。在13647家私营工厂中,开工的仅有四分之一左右。商店到处停业或歇业,工人和店员失业人数达16万之多,有些资本家悲观失望,弃厂弃店出走,劳资纠纷急剧上升。

  面对这样的局面,华东局、华东财委和上海市委、市政府为了稳定上海市场和恢复生产,坚决果断地取缔和打击了银元投机,封闭证券交易所,四次制止物价涨风,迅速而又稳、准、狠地打击了投机倒把分子,从而保护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使上海金融财政和市场物价很快地纳入了稳定的轨道。当时,潘汉年协助陈毅和曾山、刘晓、刘长胜等同志,为克服困难、争取经济好转,做了大量工作,作出了很大贡献。

  解放上海不久,6月2日,陈毅市长就邀请上海工商界代表人士盛丕华、胡厥文、荣毅仁等举行座谈会,会上,陈市长表示希望工商业界共同协商,努力恢复和发展生产。与此同时,潘汉年及时指导我们在工商界中开展统战工作,团结教育工商业者,争取他们站到我们一边来。他说:上海这个大工商业城市,如果工商界袖手旁观,隔山观望,光靠党、政府和工人阶级的力量,还是不容易迅速把生产与市场搞上去的。他要我们不仅在面上做工作,还要走出办公室接近工商界人士。他谆谆告诫说:“你们不要以为一穿军装,做了官,便了不起,摆起官架子,使人家看到我们望而生畏、敬而远之。我们还是要保持地下斗争时期的本色,广交朋友,这样,别人才能把真实情况向我们反映。”当时,我们在潘汉年的指导下,曾多次举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向他们阐明党的城市政策和工商经济政策,团结他们在党和政府的周围,为战胜封锁轰炸,克服困难,恢复经济,共同努力。潘汉年有时还亲自进行家访,个别交换意见。

  由于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正确,以及潘汉年广泛结交工商界朋友,并深入细致地做工作,使他们及时解除了种种疑虑,同时还使留居海外的刘鸿生等工商界著名人士受到感召,先后纷纷调回资金重返上海。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潘汉年总是亲自出场接待他们,并安排他们的工作。在领导带头示范下,我们也经常到工商界朋友家里去,以聚餐、晤谈的方式,反复宣传“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政策,以进一步消除他们的疑虑,倾听意见,并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经营上的问题。从此,我们结交了不少工商界朋友,又通过他们起桥梁作用,广为宣传,扩大了影响。那时工商界朋友把马当路的市工商局,视为他们的“娘舅”,遇到生产经营、劳资关系等问题大都找上门来,真是门庭若市,应接不暇。因此,我们对工商界情况的掌握和反映都比较快,解决问题也比较好,从而对恢复生产和稳定市场起了一定的作用。

  潘汉年副市长接受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关于成立工商界组织的提案,指示我们,要以工商局名义出面筹备与组织上海市工商联,把工商界的统战工作进一步抓起来。解放前,上海工商界团体原来有旧市商会和旧市工业会。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和工商登记,基本上摸清了上海工商业和同业公会的底细,为筹建工商联组织打下了基础。解放后三个月,我们就在华东局和市委统战部领导下,迅速批准成立上海市工商联筹备小组。继而对16.3万家工商户(其中私营工业1.3万户左右,私营商业15万户左右),按行业整理,改组为二百多个同业公会。不到半年时间,便正式成立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筹备会。在这项工作中,难度较大的是人事问题,就是说要把在上海有一定名望、有影响和有实力的工商界人士安排进去,使之发挥带头和桥梁作用。那时,我们把工商联和同业公会的人事安排,及时向华东局和市委统战部请示汇报。由于潘汉年对上海工商人士的情况很熟悉,对工商联正、副主任和重要同业公会主任等职务安排亲自审批,因而迅速获得了领导部门同意,很快就自上而下地把工商联组织成立起来,协助我们对工商界开展团结、教育工作。1950年6月在政务院第39次会议上,潘汉年谈到工商界组织的作用时,曾给予一定的评价,他说:在工商联筹备会领导之下,这些同业公会对推销公债、参加工商业税的民主评议,起了很好的作用,以后在加强同业对公营和私营之间关系的调整中,将会起更多的作用。

  经过半年的努力,上海这个烂摊子得到初步整顿,稍见起色,工业生产、市场物价、财经情况逐步好转,上海人民正在欢度新年、春节之际,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不甘心他们的失败,在1950年2月6日,大肆轰炸上海。“二六”轰炸后,潘汉年副市长立即陪同陈毅市长到被炸现场视察慰问。据当时同去的随从人员回忆,当他在现场看到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破坏的情景时,心情非常沉重,充满了对受害人民的同情和对美蒋反动派暴行的无比愤恨。

  当时正值旧历年关前后,“二六轰炸”造成的新的困难,使原来潜在的上海私营工商业企业内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一齐爆发出来,正如大病初愈的人,又染上了新的病痛。那时,上海一个尖锐的问题,就是劳资关系紧张,劳资纠纷迭起。为了克服“二六轰炸”引起的工商界困难,刘长胜和潘汉年亲自负责处理劳资纠纷工作。他俩以极大的毅力,一方面通过工会组织说服工人,主动采取留职停薪、减薪、轮班工作等办法,协助厂方克服暂时困难,及时纠正了个别单位中某些不正确的做法;另一方面,积极督促工商业者改善经营管理,实行精简节约,争取保本自给。当时,对一些尖锐的劳资纠纷案件,还亲自处理。最近,一位著名的老工业家回忆那时的情景说,解放初期,我同潘副市长常常见面,有时他还到我家来。在“二六轰炸”后,有一天晚上,因劳资争议较为紧张,劳动部门打电话来家中找我,恰巧潘副市长刚到我家谈话,他接过话筒在说明自己身份后说:你们怎么在夜里还打电话找人,明天再说吧!把紧张的局面缓和下来了。又有一天晚上,某纱厂一些工人因劳资争议问题,上门找一位著名的工业家。那位工业家打电话给潘汉年反映情况,他立即打电话转告陈毅市长,并果断地排解了一场严重的纠纷。这位工业家说:潘副市长精明干练,处事有魄力,至今印象还很深。

  在调整劳资关系的同时,政府通过贷款、代纺、代织、代染和订货等措施,调整公私关系,许多厂商纷纷复业开工。当时有一家由金城银行投资的纱厂,发生资金困难。潘汉年获悉后,指示金融业要同生产事业相结合,并责成有关部门主动找他们商谈,在公平合理原则下,使该厂问题及时获得了解决。还有一位棉纺业大户,解放初期从国外带进一笔资金,恰巧遇到“二六”轰炸,这笔钱全部用罄,生产发生困难,结果也是在潘汉年亲自关心下,通过贷款帮助他度过了困难。事后,这位工商业者说:“共产党办事干脆,有肩胛。”

  还值得一提的是,“二六”轰炸后,引起上海市场物价很大的波动,市民纷纷排队购买大米和煤球。尽管政府千方百计从外地调运大量物资来沪加强供应,平抑物价,但市场上的挤购现象仍很突出,特别是大米,在私商粮食代销店门前排成长龙。那时,有位外国专家向我们工商局建议说,光靠私商代销,还不能把大米直接接国营零售牌价分配到市民手里,米价也很难稳定,必须立即开设国营零售粮食商店。我们就把这建议向刘晓和潘汉年作了汇报,很快得到了批准。我们马上行动起来,短短两天之内,就在市内各区,特别是劳动人民聚居的地区,开设了50多家国营零售粮食店,敞开供应大米,紧张的排队现象随即消失,市场和人心也都稳定下来。我们还在主要地区开设合作社门市部,供应日用工业品。从此,上海人民那种长期受“二白一黑”(白米、白布和煤炭)严重威胁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当年潘汉年在这一重大问题上,坚决果断决策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

  潘汉年十分重视民主协商工作。早在1949年12月5日,上海市就成立了统一战线性质的市协商委员会,在人民和政府之间发挥桥梁作用。上海市各界人民一届三次代表会议,选举成立了新的协商委员会,由陈毅任主席、潘汉年等任副主席,下面分工商、劳资、税务、文教、一般等小组,在常委会领导下,经常集会讨论,研究各项工作。潘汉年常常参加小组讨论,直接听取意见,并即席发言,对提出的问题分别作出解答或解释,使到会同志都感到满意。潘汉年一再说:“对政府提供建议和帮助,经常反映各界人士意见,对各种重要工作及时协商,各部门负责人到会报告各项重要措施,并答复所提问题,这样使政府与人民之间、各界人士之间,经常气息相通,交换意见。”1952年间,潘汉年根据1951年政务院秘书长会议精神,召开了机关内部统一战线工作组成立大会。到会的有市府委员,各委、局、处、院、署、区政府负责人和在市府内工作的共产党员、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民主人士代表、专家、技术人员、人事部门干部等二千余人,交流机关内部统战工作情况,反映问题,提出批评和意见。潘汉年在会上作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府机关内部统一战线工作的报告》,受到了与会同志的热烈欢迎。后来,他对机关统战工作还作了重要批示:“政权中党委及党组应经常讨论本单位的统战情况,支部应将统战工作列入经常议事日程之中”,并“要求政府首长应综合本单位统战情况,将成绩:缺点,联系今后如何提高统战认识,向党外干部作报告”。与此同时,潘汉年还切实妥善执行安排党外民主人士的工作,并为担任领导职务的民主人士配备秘书。他还嘱咐政府有关部门及时向他们汇报请示,使这些担任领导职务的民主人士做到有职有权,尽职守责,发挥他们参政议政的作用,体现了在政权内部党与非党民主人士合作共事的关系。

  潘汉年主张把统战工作贯彻到各个部门,从政权部门到生产部门,都要做好这一工作。他说:凡是统战政策思想贯彻好的部门,工作就搞得好,反之就不会搞好。1951年6月举办了上海市土产交流展览大会,潘汉年是大会主要领导人之一,他为展览会亲笔题词,在预展时检查了工作,并对我们说,如果问我有什么意见,我说一切都很好,不过有一点,就是哪个馆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放手让大家来搞的就更好,哪个馆专门由我们自己干部搞的,就比较差。这就是统一战线工作做得好坏的问题。

  潘汉年对我们的教育是比较深刻的。记得解放初期,他针对我们做工商统战工作怕犯右倾错误、不敢大胆开展工作的思想,经常教育我们说,对于工商界同我们讲的话,不能都听,也不能不听,而是听了以后要分析,还要敢于向上反映,有的还要帮助他们解决。事实上,潘汉年在这方面是处处以身作则的。他耐心听取意见,善于分析问题,敢于反映问题,也敢于帮助解决所反映的困难。“二六”轰炸以后,敌人继续封锁我们,致使上海在内外交流、城乡互助两方面都不能打开局面,上海财政经济中潜伏的困难越来越暴露。工商界中有的人因而丧失信心,索性停工关厂,一走了之;有的认为工商业困难是因为公债税收任务重而造成的;也有些人认为困难是国家要扩大公营,缩小甚至淘汰私营,提早实现共产主义而造成的。当时,潘汉年在个别交谈时或在公开会议的场合,都—一进行批评和说服教育,他还从上海的历史,分析了当时困难的根源、性质,并指出了方向。他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下的上海工商业,具有很大的依赖性、盲目性、投机性,表现在那些推销高等洋货的商店,疯狂投机的金钞证券市场,穷奢极欲的餐厅酒店、舞场妓馆,钻头觅缝的经济捐客、行商坐贾。上海工商业的畸形发展,表现在商业多于工业,投机商多于正常商业,加工工业多于制造工业,等等。”在谈到物价问题时说:解放前上海市场投机盛行。物价飞涨,是因为有政治力量——包括国民党的军政、特务、四大家族操纵市场,支持投机商人囤积居奇。现在这一因素不复存在,但是敌人封锁尚在,全国范围内解放战争尚未结束,投机商人还在兴风作浪,稳定市场工作还是相当艰巨的。他认为当时上海正处于新旧经济交替过程中,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改造成为新民主主义经济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困难,而不是跌下去爬不起来的困难。只要根据十六字方针和毛主席关于合理调整工商业的指示,是完全能够克服困难,争取好转的。潘汉年的讲话言简意赅,条理分明,具有很大的说服力,使人们认清了困难的性质,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在另一方面,潘汉年也鼓励我们要实事求是地反映工商界的情况,不要怕别人讲我们右倾。他说:“这是我们从事工商统战工作人员的职责。”记得解放初期,在税收工作中曾出现虚盈实税、畸轻畸重等问题,工商界意见比较多。我们把当时的实际情况向潘汉年反映后,他就和许涤新两人亲自写信向陈云汇报。后来根据陈云的指示,经过调查研究,同工商界协商了办税原则,决定分别大中小户不同情况,把上海工商业户分为几种纳税方式,对于具有现代化会计制度、帐册齐全的,自报查帐,依率计征;对于中小户,一般能记帐的,进行民主评议;凡营业额较小、又无帐册的,大体按自报平均营业额,定期纳税,从而保证了税源、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达到了公私两利的目的。

  潘汉年在统战工作中,和非党友好人士推心置腹的做法,当时就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评,说他右了。但他毫不动摇,始终坚持贯彻统战政策,并对我们说:“将来你们会理解的。”

  潘汉年在解放前地下斗争时期和在掌握政权后,长期和党外民主人士相处。几十年来,这些民主人士虽历经风浪,但仍能坚持跟党走,他们中不少人后来还担任了很重要的领导工作,这是同潘汉年的努力工作分不开的。这一事实既说明了党的统战政策的胜利,也记载了潘汉年同志对党的事业作出的贡献。

                            1995年5月

         潘汉年为我们设计走向进步的“高架桥”

                 经叔平

  1949年5月28日,上海解放了,工商界人心惶惶,不可终日。少部分有资力的工商业者逃向国外,大部分工商业者,表面上欢迎解放,但内心里疑虑猜测,静观其变。

  我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我继承父业办了一家卷烟厂,跻身于上海工商界,在同业中也算是一位高层中坚分子。我思想比较开放,有能力判断事物的是非与黑白,进步与落后。在当时,我跑到国外去不是没有机会,但要继续去受帝国主义压迫,太没有意思了,而且也是没有前途的。那么,在共产党领导下,工商业者有没有前途呢?我一时也吃不准,只有等着看,厂能办就继续办,不能办就关门歇业,靠双手过生活有什么不好。

  共产党三大法宝之一,就是统一战线。上海解放以后,潘汉年担任了上海市副市长。他相当关心上海工商界,认为统战工作任务之一,就是要对工商界人士中的上层份子搞稳定工作。今天回忆往事,虽事隔四十余年,但还历历在目。潘汉年同志确实是一位高明领导者。他深切了解上海工商界情况,在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时,不是教条式的板起面孔空谈马列主义理论,而是对我们反映的问题仔细分析,很讲原则性,有褒有贬。而且与人为善,充分体现共产党人的宽大胸怀,令人悦服,这样做效果很好。他还想出一套独特方法,即不是直接由共产党员来做思想教育,而是通过工商界中自己人来现身说法,潜移默化,使大家心情轻松愉快地拥护共产党的各项政策。

  这项工作当时由盛丕华同志的儿子盛康年来担任。他原本是上海开美科药厂经理,生活作风与工商界人士很容易接近。其实他早在1947年随黄炎培、盛丕华等赴香港,与中共地下党领导潘汉年等接触,接受了新思想。所以,解放初对上海上层工商界的联络工作,就由他来担任。工商界中的高层分子荣毅仁、刘靖基、刘念义、胡子婴、严愕声、经叔平、董春芳、王子建等当时思想上起了很大变化,要求学习,要求进步。就在潘汉年领导支持下,于1951年“七一”党的生日这天,成立了工商界“七一”学习会。取名“七一”主要表示决心跟共产党走的愿望。“七一”学习会成立后,始终得到中共上海市委的亲切关怀,潘汉年、许涤新、吴雪之等党政领导都先后应邀来学习会做报告,讲解党的工商政策,起了指导方向的作用。对工商界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学习组织。它帮助我们工商业者走上康庄大道。从此以后,工商业者参加了一系列爱国活动,如拥护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全行业公私大合营等。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他们也能经受严竣考验,对党坚信不疑。“七一”学习会,帮助工商界高层中坚分子的思想认识提高,积极带头,发挥了重大作用。“七一”学习会是一座使我们工商业者跟党走社会主义大道的“高架桥”。今天回忆起来,更令人怀念设计与建造这座“高架桥”的工程师潘汉年同志。

  “七一”学习会,会员入会限制很严,有不成文的入学标准,如:政治上要求进步,经济实力雄厚,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声望,能广泛联系群众等。申请入会者,先由已入会的会员介绍,经干事会讨论一致同意后(注:干事会由荣毅仁、刘靖基、刘念义、严谔声、经叔平、董春芳、王子建组成。盛康年是召集人,负责干事会的具体工作),向全体会员会议提出,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接纳新会员的原则是宁缺毋滥,只要有一票否决即不予批准。由于把关极严,直到1952年2月仅有会员49人。

  学习会的会员虽少,能量却很大。会员中大工商业家最多,占65%,工商界代表人物占25%,其他知名人士占10%。就政治地位而言,会员中有上海市副市长兼市民建、市工商联主委盛丕华;上海市财委副秘书长严愕声;市协商会副秘书长盛康年;市工商联秘书长胡子婴。另有市政府委员;市协商会委员;市工商联副主委、常委、执委;主要行业同业公会主任或负责人。学习会中有民建会员33人,占会员总人数约三分之一。虽然民建会员一般不以民主党派的身份活动,但是民建会员对“七一”学习会潜在的影响是显著的。就社会关系而言,成员分别代表棉纺织、毛纺织、麻织、染织、橡胶、火柴、水泥、化工、造纸、制药、卷烟、机器及公用事业等14个大工业。纸品、百货、金融、棉布、地产、国际贸易等六大商业。以上情况表明,“七一”学习会汇集了上海工商界各行各业的头面人物,是有代表性的,是上海工商业者众目所瞩的塔尖,对工商界颇具吸引力和影响力,它的一举一动都起着表率与示范作用。

  今天我缅怀这段往事,饮水思源,不能忘怀我们的启蒙导师、解放上海后与工商界接触的潘汉年副市长。他以多年的革命工作经验,深远眼光、特殊的方式,把工商界中的上层中坚分子,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积极分子。目前,我们工商界中荣毅仁同志光荣担任了国家副主席要职,刘靖基同志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我在负责全国工商联工作。其他我们工商界不少同志都在各省市的人大、政协中担任重要职务,还有不少人在发挥余热,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我们有今天,不能不想念“七一”学习会,想念掘井人潘汉年。

                       1995年7月1日于北京

             对潘汉年夫妇的一段回忆

                 陈铭珊

  说起潘汉年同志在上海的事迹,我接触不多,没有什么密切的交往。但有一件事我印象很深,当时盛康年同志发起组织“七一”学习会,参加的人都是些工商界代表性人士,聚会在一起,学习《平凡的真理》,地址是在永福路52号一个工商业者纺织界董旋生先生的花园别墅里。每人交一定费用,边吃晚饭边聊天,有时吃后再谈,谈谈自己的思想和学习体会,也谈谈税收等问题。因为当时我们工商界最关心的是上缴的税收,民主评议,幅度很大,有点吃不消。有一次,潘汉年同志应盛康年之请来和我们见面,谈谈当时的形势和税收政策。潘汉年同志谈话很平和,一点没有火气,他说:“国家要建设,工商界赚了钱向国家缴税,也是应该的,至于说缴的数字多少,可以根据利润多少,多赚多交,少赚少交,不赚不交,有什么问题可以通过康年同志反映。”因为康年同志是与工商界有密切联系的。潘汉年同志坐在我们中间一张椅子上和我们说话,好像他没有吃饭,是在我们吃饭后才来的。穿的是藏青列宁装,没有穿军装,和大家比较容易接近。他的讲话对我很有帮助,至今不忘。使我最难忘的是一位着灰布列宁装的女同志。在“五反”运动中碰到我,走到我身边来,问我对“五反”的感受怎样,当时我流露出有点恐惧的情绪,她鼓励我要鼓起勇气,继续办好企业,为发展生产作出贡献。我觉得她和蔼可亲,语重心长,句句人耳。当时我只知道她是统战部的一位工作同志,我很敬重她,我觉得党的关怀,又从她的口中听到了。后来才知道她就是潘汉年同志的夫人董慧同志。她在潘汉年同志身居副市长高职之时,却毫无架子地做我们的工作,与潘汉年同志在革命工作中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他们夫妇两人那平易近人的印象,永远牢记在我心中。值此纪念潘汉年同志诞辰90周年之际,缅怀之意,萦绕心头,深感党的英明伟大,为潘汉年同志平反昭雪。

                        1995年5月1日于上海

            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杰出代表

                 谢黎萍

  在潘汉年的革命生涯中,统一战线工作占据了重要地位。全面抗战爆发前后,潘汉年受中共中央派遣,在上海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各界人士、社会名流中开展广泛的统一战线工作,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全面抗战思想,争取各界上层人士理解、支持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政治主张,并且配合与协助党的各项工作的开展。

  潘汉年于1936年10月和1937年8月先后出任中共上海办事处主任和八路军驻上海办事处主任。在两办事处有关统战、情报、组织整理、救亡宣传、武装斗争等各项工作中,潘汉年主要负责上层统战工作和情报工作。在统战工作中,潘汉年与上海各界爱国人士宋庆龄、沈钧儒、章乃器、陶行知、邹韬奋、郭沫若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争取他们对上海抗日救亡运动的大力支持,从而有效地推动了上海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并且向纵深发展;同时,潘汉年还充分利用国共合作的大好时机,通过与国民党的谈判斗争,以各种合法的形式,有力地拓展了上海抗日救亡阵地。

  宋庆龄自1931年8月奔母丧从德国柏林回国,宣布“留沪休息”后,就一直在上海开展革命活动。1936年潘汉年奉中共中央之命到上海工作,其中一项任务就是与宋庆龄保持长期的联系。他这次从陕北出来时,身上带有毛泽东9月18日所写的致宋庆龄信。信中毛泽东除了对宋庆龄的革命救国行动表示“无限的敬爱”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告诉宋庆龄“兹派潘汉年同志前来面申具体组织统一战线之意见,并与先生商前公开活动之办法。”“同时请先生介绍与先生比较接近的诸国民党中枢人员,如吴稚晖、孔祥熙、宋子文、李石曾、蔡元培、孙科诸先生,与汉年同志一谈。”潘汉年一到上海,就与宋庆龄取得联系,并向她面交了毛泽东给她的信件。为使他们之间的联系保持经常化,潘汉年与宋庆龄约定由地下党员、特科工作人员李云(即祝秀贞)担任他们之间的交通联络员。之后,无论是在鲁迅病重期间讨论为鲁迅治病之事,还是开展“救国无罪”斗争;无论是购置电台,还是为中共中央筹借款项;无论是与国民党上层人士的广泛接触,还是西安事变中向南京方面力陈中共和平解决事变的主张;无论是开展抗日救亡宣传,还是组织公开的抗日救亡团体,潘汉年都及时与宋庆龄交换意见,并且取得了宋庆龄对我党工作的大力支持。仅以宋庆龄对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以下简称“文协”)工作的支持而言,。就足以说明这一点。“文协”是上海地下党领导下以国共合作形式诞生的最早的群众性救亡团体,宋庆龄不仅出任“文协”理事,而且还积极参加“文协”的募捐及宣传工作。在“文协”机关刊物《救亡日报》上,经常可以看到她写的文章。正是由于得到像宋庆龄这样的著名人士的支持,“文协”的抗日救亡活动得以蓬勃开展,并且成为当时上海乃至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核心,也是上海众多救亡团体中吸纳会员最多的一个。

  ①《毛泽东书信选集》第61—62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对救国会领袖陶行知、邹韬奋,潘汉年早在1936年6月受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派遣回国途经香港时,已与他们建立了联系,还就国内的政治形势、共产国际七大提出的关于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精神以及我党发表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与他们交换了意见。在潘汉年的影响下,陶、邹二人按照《八一宣言》的精神,请胡愈之起草了《告全国同胞书》,以表示他们对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策略转变的支持。邹韬奋还将《告全国同胞书》带至上海,请救国会另两位领袖沈钧儒、章乃器签名。1936年8月5日,由沈、章、陶、邹四位救国会领袖署名的《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的公开信在《生活知识》上公开发表。在这一公开信中,四位领袖表示坚决赞同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党改变“先安内后攘外”的方针,联合红军,共同抗日。毛泽东在看到这一公开信后,曾撰写了《论团结御侮——复章、陶、邹、沈》一文。当潘汉年前往上海前,毛泽东又写了《致章乃器、陶行知、沈钧儒、邹韬奋》的信。毛泽东在信中对四位先生的“救国言论和英勇行动”表示“无限敬意”,希望“先生们与我们还必须在各方面作更亲密的合作”。信中还特别指明委托“潘汉年同志与诸位先生经常交换意见。”这样,使潘汉年和救国会领袖们的联系,成为中共高层领导的委托。潘汉年不断地向他们转达中共关于团结御侮的信息,同时又从他们那里得到各种支持。特别是1936年11月23日国民党下令逮捕救国会领袖沈钧儒、章乃器、王造时、李公朴、沙千里、邹韬奋、史良,制造了“七君子”事件后,潘汉年非常关心七君子被捕后的情况,还亲往苏州监狱探望七君子。当七君子在全国人民爱国无罪的强烈呼声下获释回到上海后,潘汉年又代表党去探望他们,并向他们转达了新形势下中共的抗战方针,还约请宋子文和救国会诸位领导人见面,以促进救国会与国民党之伺的联系,推动国民党政府抗战。

  ①《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3页。
  救国会领袖、七君子之一的邹韬奋,曾在上海主持过销量达15万份的《生活周刊》3他的名字及其所办刊物在上海人民,特别是进步青年中具有深远的影响。1937年7月31日韬奋出狱后,依然决定以他所熟悉的新闻宣传工作,投身于上海的抗日救亡运动。8月9日,仅仅用了20天的时间,由韬奋主编的《抗战》3日刊(后改名《抵抗》3日刊)便面世了。潘汉年根据周恩来关于以文化为突破口,在上海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救亡运动的指示,非常支持韬奋的工作。他经常为《抗战》)3日刊撰写文章,他所写的《全面抗战释》、《动员群众的基本问题》等一系列文章,以简练的语言,精辟的论述,向人们传达了全面抗战的精神实质,批判了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他的具有政治导向性的文章,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也进一步扩大了《抗战》3日刊在群众中的声誉。

  潘汉年与郭沫若可谓是老朋友。早在创造社时期就共过事。以后郭沫若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南昌政治部主任,专门从上海请潘汉年到南昌,帮助其主持政治部的一张周报——《革命军日报》。大革命失败后,郭沫若流亡去了日本,两位老朋友一别就是19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郭沫若“别妇抛雏”从日本回到上海,参加抗战,潘汉年代表党接待了他。10年流浪,郭沫若虽不减当年的豪放和爽朗,但言谈举止中,却常常流露出些许惆怅。潘汉年了解到郭沫若惆怅的主要原因是其大展宏图的愿望与对时局、人事生疏的矛盾。于是,潘汉年一方面派大革命后长期在上海工作、对上海情况相当熟悉的夏衍充当郭沫若的助手;另一方面,根据周恩来希望上海“文协”出一张日报的指示,在与夏衍、胡愈之、郑振铎、张志让商量后,决定请郭沫若出任即将出版的“文协”机关报——《救亡日报》社社长。在潘汉年的帮助下,郭沫若又重现了他昔日政治活动家的风采。无论是在上海文化界同人致电北平文化界同人共同抗敌的电报中,还是在“文协”所属国际宣传委员会起草的《上海文化界告国际友人书》中;无论是在“文协”假交通部国际电台举办的抗日讲座中,还是在组织战地服务团工作中;无论是在与上海旧剧界商讨旧剧如何适应抗战形势,还是在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的一系列活动及浦东各界举行的军民联欢会上,人们又听到了郭沫若的慷慨陈词,看到了郭沫若为抗战奔走的身影。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上海救亡运动之所以轰轰烈烈,与以宋庆龄为首的各界上层人士、社会活动家的冲锋陷阵是分不开的。上层人士的出面,对基层群众性救亡运动的开展无疑是极大的推动。但是,宋庆龄等在上海救亡运动中的公开露面,必将引起日伪的极端仇视。上海华界沦陷前后,考虑到这些上层人士的安全,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潘汉年从1937年10月便开始考虑如何安排上层人士的撤退问题。10月下旬,当他接到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为了宋庆龄的安危,请她撤离上海去香港的指示后,马上亲自把电报送给宋庆龄。由于宋庆龄尚有工作需要处理,一时无法离开。上海华界沦陷后,潘汉年再次收到毛泽东、周恩来有关催促宋庆龄速离上海去香港的指示后,立即通过地下党员李云向宋庆龄作了转达。12月23日,宋庆龄在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的陪同下到达码头,乘德国邮船离开上海前去香港。

  在救亡运动中发挥过重大作用的救国会领袖沈钧儒、邹韬奋,著名政治活动家郭沫若等,均在上海华界沦陷后,由潘汉年安排撤离上海。当时,上海的形势已急剧恶化,中共中央曾于上海华界沦陷的当天致电潘汉年让他转入地下,“完全秘密”起来。但考虑到这些上层人士的安危,考虑到他们随时可能遭受日伪的暗害,潘汉年仍忘我地工作着。为向各界人士阐明撤退的意义,潘汉年以宴请的形式,专门召集他们开会,向他们解释在日军占领上海的新形势下,为保存革命力量,必须撤离上海。之后,从确定撤退对象,到交通工具的选择;从撤退秩序,到安排人员陪送,事无巨细,潘汉年均亲自过问。由于他细致周全的安排,这些上层人士均安全地撤离了已被日军包围的上海。

  ①洛甫、毛泽东致博古、潘汉年、刘晓等《关于上海失守后救亡运动的方针问题的指示》(1937年11月12日)。(原件存中央档案馆)
  潘汉年在广泛开展上层统战工作的同时,根据周恩来关于充分利用上层的合法关系,广泛联系群众,建立群众组织的指示,十分注重以上层的统战工作推动基层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他充分利用“八办”公开合法的地位,通过新闻界的杨枣,职业界的王纪华,文化界的王任叔,妇女界的沈兹九,与各界救亡团体保持密切联系。随着各界救亡协会的相继建立,上海的抗日救亡运动形成澎湃之势,成为全国抗日救亡的重要阵地。

  ①刘晓:《上海地下党恢复和重建前后》,《党史资料丛刊》1979年第1辑。
  1937年夏秋之际,第二次国共合作已成定局。潘汉年充分利用这一大好时机以及自己的合法身份,在与国民党及部分地方实力派人士的交往中,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拓展到更加广阔的领域。就以争取《救亡日报》的出版为例,最初国民党市党部对“文协:,要求出版机关报——《救亡日报》持反对态度,并迟迟不予批准。以后迫于形势,虽然改变了强硬的态度,但要求《救亡日报》必须国共合办。潘汉年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同意把《救亡日报》办成文化界统一战线的报纸,并就此事与国民党市党部负责文化工作的潘公展进行了具体磋商。为了保证《救亡日报》既能公开合法的出版,又不被国民党所包办,潘汉年在与潘公展见面前,首先拟定了郭沫若任社长、夏衍任总编辑的人事安排,并就我方请夏衍任总编辑的想法向郭沫若作了交待。8月中旬,潘汉年和潘公展之间关于《救亡日报》出版一事的谈判在浦东大楼潘公展办公室进行。潘汉年约了郭沫若、夏衍同去。双方见面后,潘公展主动提出请郭沫若任《救亡日报》社社长,这一表态与他不久前派流氓破坏欢迎郭沫若回国大会显然有了天壤之别。因为这时的潘公展已经看到了国共合作的大势及郭沫若的巨大影响,请郭沫若任社长是众望所归。但是潘公展接着就提出了既然是合作办报,就应该有两位总编辑,两位编辑部主任,经费由双方负责的具体设想。并提出了国民党方面的具体人选。潘汉年为了把报社的领导权掌握在我党手中,提出既然双方都已推举郭沫若任社长,那么有关报社其他工作人员,应由社长决定。潘公展被迫同意。由于国民党方面派进报社的人选对报刊出版工作都较为生疏,加上《救亡日报》的大部分编辑、记者、工作人员都是郭沫若和夏衍以及“文协”宣传部根据潘汉年的意图协商选定的,这样就从事实上打破了潘公展意欲通过合作办报的途径左右《救亡日报》的企图,为党争取到了一块公开合法宣传抗日救亡的舆论阵地。

  “八一三”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战地服务团分别到国民党军队陈诚总部及张发奎、罗卓英部进行抗战宣传服务活动,是潘汉年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的又一成功例子。组织战地服务团至国民党军队服务的想法最初是陈诚向郭沫若提出的。之后,郭沫若请示潘汉年。潘汉年根据周恩来庐山谈判中涉及的有关向国民党军队派服务团的精神,认为可以同意陈诚的要求。并且提出我们可以组织一批爱国的革命青年到国民党部队去工作,不仅可以在战地群众中做宣传、组织、服务工作,而且可以在中下层军官和士兵中交些朋友,进行团结救亡的教育。但潘汉年强调一点,即根据国共双方的约定,一方不在对方军队中发展党的组织,因此这次上海组织的三支战地服务团切不能破坏这一约定。服务团成立后,潘汉年又专门找负责人开会,重申这一纪律。由于双方信守诺言,战地服务团工作进展顺利,并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

  潘汉年在任“八办”主任时,还把统战工作做到上海青帮头目、抗战后出任国民党上海市各界抗敌后援会主席团成员兼筹募委员会主席杜月笙身上。针对八路军在对日作战中急需防毒面具一事,潘汉年致函杜月笙,指出:八路军“开入晋北,血战经月,已送予日寇重创”,但因为“经费限制,防毒装备缺乏’”,“渴望后方同胞捐助防毒面具……。”杜月笙接信后,第二天即在杜公馆召开抗敌后援会主席团会议,讨论捐赠防毒面具一事。最后,会议一致通过将1000具从荷兰进口的防毒面具(价值约1.6万元)捐赠给前方八路军将士的决议。

  ①《八路军驻上海办事处》,《中共党史资料专题研究集·抗日战争(二)》,中共党史出版社1989年版。
  如上所述,全面抗战爆发前后,潘汉年在上海将近一年的统战工作,不仅赢得了各界上层人士的信任与支持,而且将上层统战工作与基层群众的抗日救亡运动相结合,将对国民党的团结争取工作与上海的抗日救亡运动相结合,从而有力地拓展了上海抗日救亡的阵地,推动了上海抗日救亡运动的进程。潘汉年作为一名党的统一战线工作者,出色地完成了党赋予的使命。

           潘汉年与上海解放初期的统战工作

               黄金平 吴祥华

  上海解放后,潘汉年担任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同时,他又是中共中央华东局统战部副部长兼上海市委统战部部长。统战工作对他来说是“老行当”,得心应手。在新的条件下,他又作出了新的贡献。

             帮助民主党派整顿发展

  解放战争期间,各民主党派成员和各界人士积极投身于反对内战,要求和平;反对独裁,争取民主;护厂护校,迎接解放的斗争,与中国共产党结成了亲密的战友,为新中国诞生后的长期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城之初,潘汉年就陪同陈毅拜会了宋庆龄、张澜、张元济、颜惠庆等著名爱国人士,广泛听取他们对接管、改造和建设新上海的意见。在短短的一二个月内,接连召开各种座谈会,与各民主党派和工商界、知识界代表人士会晤,宣传政策,稳定人心。1949年6月1日,上海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宴请市军管会和市人民政府负责人陈毅、粟裕、刘晓、曾山、潘汉年等。陈毅在会上致词说:中国以后的根本任务就是伟大的建设事业,当与各阶层爱国同胞共同努力,来打文化仗和经济建设的大仗。6月3日,邓小平、陈毅、张鼎丞、曾山、潘汉年等设宴答谢上海各民主党派人士。出席会议的有:张澜、罗隆基、史良、郭钊沉、陈铭枢、郭春涛、胡厥文、谢仁冰等。席间,宾主交谈极为欢愉。

  为了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作为华东局统战部正副部长的陈毅、潘汉年,调查分析解放初上海民盟、民主建国会、民革、农工民主党、中国民主促进会、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等各党派与团体的现状、组织、领导成员、政治倾向、活动状况等,及时向中央汇报,并及时处理出现的一些问题。解放初期,上海各民主党派为了在新中国建设事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内部开展了整顿工作。有的整顿方针比较明确,整顿工作很顺利;有的工作迟缓,成效不大。对此,陈毅、潘汉年都作了了解、帮助。有的党派领导人没有在政治思想和整顿工作中建立权威,潘汉年耐心做思想工作。有位著名人士中央希望他去北京工作,但他要留在上海,经陈毅、潘汉年说服后,北上了。陈毅、潘汉年在1949年6月最早提出并向中央建议亦工亦商的盛丕华等作为工商界的代表人士,并安排盛丕华为上海市副市长,发挥了很大作用。对组织发展,有的党派内部有不同意见,有的主张以开明人士为主,有的主张以上层资产阶级及其他阶层为对象。对这些分歧,陈毅、潘汉年都向中央作了反映并积极做工作。

  从1949年9月到1950年5月,在潘汉年主持下,统战部连续召开数次各民主党派座谈会。一方面向各民主党派人士报告当前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征求大家意见。同时,也就各民主党派的建设和发展交换意见。如在1950年5月30日座谈会上,潘汉年根据中共中央与各党派中央协商规定的各党派分工原则,提出上海各民主党派组织内部整顿完毕的可以发展组织;同时建议注意质量,不要单纯追求数量,要以严肃慎重的态度来发展组织。

  当时,在党内某些同志中存在瞧不起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的现象,对民主党派的发展问题有不正确的认识和理解。1950年上海九三学社上海分社成立,有人认为:他们总共没有多少人,也要建立一个组织,是否有必要。对于这一情况,潘汉年在党内做工作,强调说,党不是孤立的,要团结最大多数的人民一同前进,对民主党派的作用要有足够的估计。

  1951年3月16日,潘汉年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在市委统战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帮助各民主党派发展”。并要组织部挑选一批较好的党团员进民主党派帮助工作。他并且亲自做到民主党派内部帮助工作的同志的思想工作。华东军政委员会副秘书长金学成去民建帮助工作,潘汉年对他说,上海是一个工商业城市,民族资产阶级的工作很重要,“政府工作要做,民主党派工作也要做,白天没时间,晚上也可以去”。金接受了工作,和许涤新、蔡北华、杨延修等一些人去了民主党派,帮助他们开展组织发展工作。到1956年,上海各民主党派总人数从1951年的1300余人发展到11000人,为上海地区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打下基础。

             积极开展工商统战工作

  上海是全国私营工商业最集中的城市,解放初期约有10多万户私营工商业,中国规模较大的一些民族资本企业,如申新纺织公司、福新面粉厂、永安纺织印染公司,大隆机器厂、大中华橡胶厂、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永安公司等都开设在上海。如何利用和限制民族资本企业,团结和教育民族资产阶级,对他们开展统战工作,是个重要问题。上海刚解放第六天,市政府就召集二百多名有代表性的工商界人士开座谈会。陈毅、潘汉年都在会上讲了话,从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政策去启发大家,使工商界听了之后认为是吃了一颗“定心丸”。一些在上海解放前夕去香港的人士陆续回沪。刘鸿生一回到上海,潘汉年就同他进行了亲切的谈话。当时,几位有代表性的人士邀请陈毅、潘汉年等市政府领导去吃饭。有人怕吃资本家的饭犯政治错误。陈毅笑着说:“不怕帝国主义,不怕国民党蒋介石。却怕起民族资产阶级了,真是怪事!”潘汉年支持陈毅的意见,应邀作客。实际上边吃饭边做思想工作。潘汉年曾说:“要同资本家搞统战工作,首先是要同他们接触,要同他们交朋友,要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正确的和错误的。如果彼此隔得远远的,甚至令人望而生畏,统战工作如何做起呢?当然,政治立场是要站得稳的。”

  潘汉年十分重视团结民族资产阶级投入恢复生产的工作。他对市军管会工商处的几位干部说:上海这个工商业大城市,如果工商界袖手旁观,隔山观望,光靠党、政府和工人阶级的力量,还是不容易迅速把生产与市场搞好的。他要求工商干部接近工商界人士,不要摆官架子。当潘汉年得知上海纺织工业的资本家为劳资纠纷和资金缺乏而苦恼时,立即向陈毅汇报,亲自走访荣毅仁、刘靖基等人,指示银行低息贷款,并通过市总工会做工作,说服工人大力支持。潘汉年想方设法帮助郭氏的永安纱厂,将搁在日本、香港的价值250万美元的纺织机械和原料运回上海。

  1950年冬,周作民在党的政策感召下回到上海,潘汉年设宴为他洗尘,金融界各方面的负责人应邀作陪。周经营的金城银行由于受国民党金圆券风潮后遗症的影响,赤字无法弥补,不得不将投资的一个厂售给政府,以抵偿赤字。潘汉年认为,周作民在香港时,对转移民主党派负责人秘密离开香港赴东北、华北解放区曾作出贡献,我们不能忘记人家的功劳,就派市财政局局长顾准帮助周解决困难,同时表示愿意以较优惠的价格购厂。周作民对此十分感激。这样,既解决了金城银行的困难,又团结了工商界人士,加深了他们对党的信任。上海工商界中的盛康年,经潘汉年同意组织了一个工商俱乐部,定名为“七一学习会”,潘汉年第一个应邀前往作报告,使工商界的一些上层人士及时了解党的政策,并且沟通了和党的联系。

  解放初期,由于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加工定货、统购包销等积极扶助的措施,上海的经济逐步好转,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发展,资产阶级欢呼“难忘的1951年”。但是,随即也出现了一些资本家偷工减料、偷税漏税、盗骗国家资产、盗窃国家经济情报和行贿的“五毒”罪行。根据中央决定,上海开展了“五反”运动,成立了领导运动的市增产节约委员会,潘汉年任主任。经中央批准,上海对303户上层工商业者在市政协集中学习,采取背靠背的方式,帮助他们自学和自查,推动他们自己交代问题,接受教育。这项工作由薄一波、陈毅和潘汉年领导,许涤新具体负责。潘汉年天天询问情况,强调“把斗争和团结结合起来”。当获悉有两个资本家神色不对,就关照要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在市委统战部工作的潘汉年夫人董慧这时也参加做303户的工作。她动员汤蒂固带头交代。汤看到别人交代问题像挤牙膏,她想出倒轧帐的办法,一口气坦白了5亿元(旧币,1亿元相当于改为新币后的1万元,下同),成了积极分子。潘汉年知道后找她谈话,询问汤坦白的数字是否真实。当了解到汤由于坦白多了,正担心今后如何做生意时,潘笑着说:“党的政策历来是实事求是。凡是对国计民生有利的工商业,国家一定是要扶植的。”潘汉年领导“五反”定案评议委员会,认真复查、评议、核实。汤后来定案核实为2亿元。也有人自报240亿元,结果核实定为3亿元的。“五反”期间,潘汉年还关心支持市妇联大胆做好303户家属工作。变阻力为动力,减轻资方的紧张情绪。由于中央和市委的正确领导,参加学习的303个资本家个个过关,定为完全守法户或基本守法户。上海“五反”运动既打击了资产阶级的进攻,又严格执行政策,让资产阶级重新靠拢我们。

              重视政治协商工作

  潘汉年十分重视政治协商工作。1949年12月,上海市成立了统一战线性质的市协商委员会,在人民和政府之间发挥桥梁作用。上海市各界人民一届三次代表会议,选举成立了新的协商委员会,陈毅任主席,潘汉年任副主席。下设工商、劳资、税务、文教等5个小组,隶属市协商委员会常委会领导。潘汉年经常参加各个小组的讨论,听取意见,解答问题。市协商委员会每月开一次全体会议,陈毅和潘汉年经常出席会议,和委员们一起协商许多重大问题。参加市协商会议的民主党派、工商界人士都很高兴,认为每次听陈、潘两人讲话,都很“解渴”,能解决一些思想认识问题。

  潘汉年注意发挥市协商委员会的民主协商作用。解放初,上海面临各种困难:私营商业缺乏资金,原材料不足,生产停滞,公私和劳资关系紧张等。潘汉年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协商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

  1950年国家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上海成立市推销委员会,潘汉年担任主任委员。动员全市人民认购人民胜利折实公债,解决资金短缺和财政经济困难,是市协商委员会成立后的第一件大事。陈毅曾邀请了几百名工商界人士开会,动员认购,荣毅仁当场认购了很多,但到付款时却交不出来。这时,他说了心里话:我荣毅仁不多购一些,别人还会认购多少呢?潘汉年派人进行调查,得知情况属实,于是就如实向陈毅和来上海调查的陈云汇报上海认购公债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中央了解了上海工商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削减了部分认购数目。

  进城之初,收税困难,逃税漏税严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为此,市协商委员会成立了“上海市工商业税民主评议委员会”,吸收专家和工商界人士参加,对税收中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协商和讨论,协助政府顺利完成收税任务,同时也提高了纳税人对纳税义务的认识。同时,陈毅、潘汉年根据工商界人士的反映,也调整减免了一部分不合理的税收。当时,潘汉年和许涤新还联名写信给陈云,提出了经过调查研究,和工商界协商后的比较符合实际的定税原则,既促进了工商业发展,又达到了公私两利的目的。

  上海解放初期开展了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和土地改革运动。市协商委员会推动各界人士积极参加三大政治运动,扩大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950年下半年,上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群众运动。潘汉年被市协商会、各人民团体和民主党派推选为上海抗美援朝分会主席。当时,上海举行了反帝爱国讲座达41次。上海抗美援朝分会发动上海各界捐献飞机、大炮,支援前线。1951年9月12日,潘汉年出席市协商会召开的劳资双方座谈会,会上,他强调指出: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上海原计划捐献334架飞机,计人民币508亿元(旧币)。由于上海抗美援朝分会放手发动群众,依靠广大工人,各界踊跃捐献达8491万(新币),约合飞机566架。1952年,潘汉年等接见来上海参观访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和朝鲜人民访华代表团华东分团的全体代表,向他们讲述了上海人民的这一无私的奉献。

  为了推动市郊土地改革,市协商会组织了各界人士二百多人参加市郊土改。通过实践,使各界人士对党的土改政策有了进一步了解,促进了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

  1951年上海大张旗鼓地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潘汉年向市协商委员会提出建议,成立反革命案件审查委员会,组织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参加对反革命案件的调查审理。对某些案件在量刑上有重大分歧时,或对某一案件认为材料不足等,通过市审查委员会调查核实,作出正确结论。例如申新纺织厂恶霸黄龙华一案,主审人员量刑意见不一。潘汉年得知后,一方面及时做工作,另一方面要市协商委员会组织调查团,由各陪审员、机关、团体代表与报社记者20余人组成,到工厂访问被害者,提讯与黄有关的在押犯,进行深入调查,查明黄犯重大罪行,在量刑问题上取得了一致意见。

              巩固发展统一战线

  解放初期,上海市协商委员会根据全国政协关于组织各界人士学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精神,组织上海各民主党派、市工商联等二千多人参加了为期一年的学习。针对党内外存在解放后统一战线工作还需要不需要的思想,潘汉年向各界人士作了《关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问题》的学习辅导。他着重指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不但需要存在,而且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中,统一战线还要进一步巩固与扩大。他指出,由于中国经济的落后,要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就一定要让中国的资本主义有一个相当大的发展,才能走向社会主义;民族工商业在五种经济并存中有一定发展前途,但同时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矛盾,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统一战线必须由工人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潘汉年还谈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内部关系问题,他指出:各个阶级的代表都有依据共同纲领平等发言,共商国家大事的权利。各个阶级阶层在共同纲领的大前题下,都代表着各自的合法利益。在统一战线内部有团结有斗争。

  上海解放之后,中共上海市委和市人民政府为了加强和巩固统一战线,妥善安置了13万国民党军政人员和9000多名失业知识分子。著名学者和爱国民主人士还被提名当了全国政协委员,体现了党最广泛的团结各阶层人士的统战政策。1951年和1953年,上海先后设立了市府参事室和文史馆,安排了一些德高望重的名流。“味精大王”吴蕴初、“煤炭大王”刘鸿生从香港回沪后不久,即被任命为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韦悫、盛丕华、金仲华、荣毅仁、赵祖康、胡厥文等党外人士先后就任副市长。陈毅和潘汉年都很重视党外副市长,要求办公厅为他们配好秘书,及时送阅文件,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及时向他们汇报,请示工作,让党外副市长做到有职有权,发挥应有的作用。

  中共上海市委还十分重视市、区两级政权机关中的统战工作。1952年11月13日,市人民政府召开机关内部统战工作组成立大会,市委、市府有关负责人和民主党派、民主人士,以及专家等二千余人参加了会议。潘汉年在大会上作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府机关内部统一战线工作的报告》。后来,他还对机关统战工作作了重要批示:“政权中党委及党组应经常讨论本单位的统战情况,支部应将统战工作列入经常议事日程之中。”并“要求政府首长应结合本单位统战情况,将成绩、缺点,联系今后如何提高统战工作,向党外干部作报告”。由于民主人士拥有共商国家和上海大事的权利,调动了各界人士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解放初期,上海呈现了一派生气勃勃的兴旺景象。

              广泛结交新老朋友

  统战工作就是团结和争取党外人士和民主人士,同他们交朋友,与我们一道工作。对于各界上层人士,争取、团结了一个,往往就能争取、团结一大片。各界人士,特别是一些过去对党不了解的上层人士,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往往首先是从对共产党干部认识和了解开始的。而这些人最先接触到的,就是共产党做统战工作的干部。潘汉年在担任统战部领导以后,他向华东和上海统战部门的干部反复做动员和教育工作,要求统战部干部发扬党的统战工作的优良传统,善于广泛结交朋友。

  潘汉年自己作出了表率。他过去长期在上海工作,有很多老朋友,这些朋友大多是文化界和军政界爱国人士。上海解放后,他担任上海市副市长,工作的面更广、更复杂。许多新的领域和新的工作需要去做,所以,除了老朋友外,还需要结交许多新朋友。作为负责华东、上海市统战工作领导的潘汉年深知必须团结和结交更多的朋友,才能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从上海解放的第二天起,潘汉年就开始结交赵祖康这位朋友。他关心赵祖康的工作,尊重并倾听这位党外朋友的建议。上海解放后不久,赵向潘建议,原上海市公安局代理局长陆大公在解放前夕曾做过一些有益于人民的工作,希望考虑给陆大公安排工作。潘汉年接受了赵的建议。这令陆大公十分感动。他感到潘汉年所代表的共产党人是实事求是的,并不是因为陆大公过去当过国民党的公安局代理局长而予以排斥。赵祖康也感到潘汉年是真诚信任党外的朋友。

  潘汉年对一些老朋友不仅在生活上关心,而且在政治上也很关心。王昆仑是一位著名的教授,曾经是国民党的立法委员,原属于国民党的左派人士。从30年代起,他就和中共联系,并在1933年秘密加入过中国共产党。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中断了和共产党的组织关系。但是,他还是忠诚地为共产党工作,为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和潘汉年也保持着时断时续的联系。解放后,王昆仑对自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问题十分关心。为此,王请求潘帮助。潘不仅负责地向中央组织部证明了他所了解的有关王昆仑的历史情况,而且很快给王昆仑复信,潘的关心与负责态度,使王昆仑深感欣慰。

  潘汉年对于一些老朋友,对于一些统战工作的对象,既有必要的关心与照顾,同时又坚持一定的原则。有些问题可以灵活处理,有一些问题必须坚持原则。新闻界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解放初,他提出拟编译10种新书,向主管出版的单位借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钱,但长期未还。此事在新闻出版界闹得沸沸扬扬。出版部门和统战部门都向上级打报告,拟让有关部门出面向人民法院控告。潘汉年知道后,慎重指出:此事应“提出清查积欠之办法。现在即向法院提出控诉,尚嫌过早”。后来,出版部门按照潘汉年的意见妥善处理了这件事,从而避免了矛盾进一步激化。同样,潘汉年在处理一位耆宿在沪住房租金的问题也是非常认真细致的。上海解放后,这位老人对居住的住房租金调整提高有些意见,潘汉年知道这情况后、认为对这样一位老先生必须充分照顾,不能为一点很小的事情而伤害这位令人尊敬的老朋友的感情。因此他指示:“租金照常,不宜提高。”像这样一类不因小事而伤害朋友感情的事例还有不不少。

  解放初期,潘汉年担任常务副市长工作,兼职很多,每天要处理成堆的文件,听许多汇报,在百忙之中,对于统战工作中的一些小事,他都是亲自出面处理。一位爱国人士牺牲后,他的遗孀一直住在上海,由中共中央统战部负责其日常开销。上海解放后,这位女士的开销日渐增大,以至中央统战部按月给的费用不敷开销,拖欠了很多债务。久而久之,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影响。因为,某女士的生活费用由中央统战部管的,上海不便直接处理。于是,潘汉年写信给中央统战部领导。后来,在潘的亲自协调下,此事才得以妥善解决。这事情很小,但很重要,很棘手。这不仅是一点钱的问题,其中还有政治影响、党的统战政策、人的感情等问题。因此,即使是对于这样一类琐碎事情,潘汉年也从不马虎从事,而是采取认真负责的态度。

           争取新的和平展开新的斗争

  ①本文原载《文革》丛刊1947年5月第7期。

                移山

  ①移山,即潘汉年。

                  一

  自从4月间,中共部队在全国范围取得主动,并在1个月之内消灭国军达15万人之谱以后,全国人民对于短期内可以取得和平民主的胜利信心,已经大大增强起来。同时,在贪污腐败的政府统治之下,10个多月的内战,加上大打之前将近1年的“劫收”,人民的痛苦已达极点,对于和平民主的要求与渴望,也已达极点,而1年多以来当局媚美内战经济措施的结果,已经弄得全国经济处于崩溃之境,政府财政破产,人民无以为生,于是民变遍全国,而直接威胁了国民党的基层统治。反动派在军事政治经济各方面对人民力量的优势,已经过去了,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人民对于好战分子及反动派的恐惧,开始丧失;他们对和平民主的要求,又开始炽烈地,在内心中燃烧起来了。

  应该认识清楚;这实在是一个崭新的形势,是中国近代革命以来从未有过的新形势。这一新形势的基本特点,乃是:从今以后,不管反动派还要怎样拚死挣扎,也不管其帝国主义主子怎样加强其援助,人民的革命的力量,已经可以决定中国的大局;人民争取民主和平及独立的斗争的胜利,已经确定不移;反动派及美帝国主义妄想按照自己的意思来奴役中国人民的可能性,甚至想以自己为中心来组织政权的可能性,从今以后,都已完全没有了。革命与反革命力量的对比,已经起了根本的变化,中国革命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即必须以人民力量为中心来解决一切问题的阶段了。

                  二

  但是这一新形势的到来,不是容易获致的。这乃是1年又8个月以来,特别是去年7月大打以来,全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

  首先最主要的这是解放区军民,在革命政党领导之下,坚决保卫人民抗战胜利成果,并在反动派企图以战争来抢夺这一胜利成果时坚决实行自卫战争的结果。我们总还记得:当日本侵略者刚刚投降之后,国民党反动派竟至剥夺了坚持敌后8年抗战而备尝辛苦的解放区军民的受降权利。当时解放区军民没有理会这种荒谬绝伦的命令,而坚决实行了自己的受降权利。结果是人民革命力量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解放区人民由几千万增加至1.2万(亿),人民武装由30.40万增加到百万以上,民兵200万以上,主要的根据地由被割裂的形势而连在一起,连成几大块互相沟通的根据地了,并占领了华北及东北绝大部分的中小城市。就是这样,才使得人民革命力量阻住了反动派的进攻,而立于不败之地,终于取得了去年1月间的政协决定。但反动派及美帝国主义的打算,却是想利用政协的决议来取得时间,以便重新调集力量展开新的进攻。因此政协决议不旋踵即为反动派所破坏,最后并于7月初完全撕毁了这一决议而开始了全面的、空前残酷的内战。但是10个多月来,反动派坚持内战的结果,并没有达到消灭乃至削弱人民革命力量的结果,相反,在坚决的正义的自卫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在不断消灭敌人近80万的过程中大大壮大起来了。如今已达到正规军150万和民兵300万之谱。终至在全国范围内的军事斗争中已经夺取了完全的主动地位,反之,国民党反动派方面,在作为其军事上最后一张王牌的胡宗南部,被陷入陕北地区,并遭受了严重打击之后,反动派军事上的主动与优势,已经一去不返了。

  其次,这种新形势的到来,也是国民党统治区民主力量艰苦奋斗争取来的结果。在协商会议及会议以后,以民主同盟为中心的上层民主力量,曾经坚持了政协的路线,反对并暴露了反动派不断破坏政协的阴谋,而各地的人民,以学生工人为首,不断爆发的为争取民主和平反对内战的示威抗议,也曾给了反动派好战分子的内战阴谋以巨大的打击。全面内战爆发后。民主同盟及其他民主团体,一直坚持了反对内战力量和平民主的立场(作为中国资产阶级代表的民主同盟,能够对民主和平这样坚定不移,实在是不容易,在中国革命史上是空前的),至于一般人民,例如上海的摊贩风潮,全国学生反对美军暴行的斗争,农村中反对征兵征粮,到处民变蜂起《据约略估计,国民党统治区的民变武装已达40万人),台湾人民反对专卖制度的暴动,平沪保障人权的斗争,以及最近普遍江浙一带的抢米骚动,和京沪各地学生工人公教人员为学业为生活的大规模的斗争的展开,都大大增加了国民党当局执行内战政策的困难,削弱了它反动统治的力量。

  此外,国民党本身无官不贪无吏不污的腐败政治,对工商业的苛捐杂税层层剥削,通货恶性膨胀的财政政策不断剥夺着人民的生活能力,农村中厉行三要政策(要人、要钱、要粮)已逼得农民走投无路,其统治内部各派之间的争权夺利互相倾轧,以及其丧权辱国投降美帝的外交政策,从胜利后到现在,这一切措施,已给全国人民认清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真面目,使得许多人过去对国民党的幻想完全破灭了。在军事上,国民党10个月来丧失了精锐部队三分之一,特别三四月以来更在各战场遭受严重挫折,以至根本改变了双方的地位。这就大大减少了人民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恐惧,而生活上的普遍濒于绝境,更使全国人民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由恐惧变为愤恨。

  这就是日寇投降以来中国人民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的具体过程,也就是目前革命与反革命力量对比的具体情形。

  在这种情形之下,人民对和平民主早日到来的渴望及信心的增强,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反之,在国民党反动派方面,自然也不会不感觉到它的命运的日趋末路,为了要想重整自己的力量,而逃出日益逼近的厄运,反动派恐怕也很希望再来一次和平的攻势。这由本月7日大美晚报(与美大使馆异常接近)劝告张群恢复和谈的社论,美大使司徒雷登希望恢复和谈的谈话、参政员要提出恢复和谈的传说,以及传闻政府已要求某老转致中共,愿恢复和谈的消息,可以证明一个新的和平攻势确实是在酝酿中了。

                  三

  本来中共及全国民主人士,向来是主张和平解决国事的,这就是他们之所以一直坚持遵照政协路线来解决一切问题的原因。如果国民党今天已确实感觉内战之非计,诚心寻求和平协商(这一点自然是很可怀疑的),则根据以往的作风,中共与其他民主政党决不致拒国民党于千里之外。但在民主阵营方面说来,为了避免重陷上次政协失败的覆辙,却不能不重新检讨一下上次政协之终归失败的原因,为了建立真正的长期的彻底的和平,这一笔旧账无论如何是应该算一算的。

  一年多以来的事实已经足够证明,国民党内部最上层的领导机构,是完全操在一群最反动的人们手中的。他们都曾发誓要反对人民到底,说是“不消灭共产党,死不瞑目!”而消灭共产党的办法则是“宁愿错杀一千,不能漏网一人。”“有我X(蒋)某活一天,就不能让共产党存在。”这些人从头发梢一直到指甲,都已浸透了反共反人民的血液,要想这些人来参加民主,那就等于要老鼠与猫合作,等于与虎谋皮,即使被迫参加了,而一有机会,他们马上就要恢复其狰狞面目的。检讨上次政协的被破坏,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反动派一开始就蓄意不使政协成功的。参加政协的国民党代表中,国民党四个反动系统的反动头子都包括在内了,这些人都是靠压榨人民起家的,他们自然不愿轻易放弃自己的位置,他们有的装白脸,有的装红脸,但目的只有一个:不使政协成功,而只希望拖延时间,以便布置新的对解放区的进攻。等到后来,在全国人民压迫之下,在中共及其他民主代表的坚持之下,政协决议虽然作出了,但国民党却也早已决定了破坏这一决议的步骤,首先是从字面上条文上破坏它,最后则用枪炮打碎了它。而当着这一最后的目的——破坏政协,发动内战——达成了之后,一切白脸红脸就都一致了,只是工作上有分工:有的直接带兵去打仗,有的用党与特务的力量镇压人民的民主运动。有的负责筹军费,有的则以所谓“自由主义分子”的面目,欺骗中外人民,媚外求援。

  既然是这样,如果新的政协组织的时候,就必需把这些反动分子,内战祸首排除在外,并应把他们当作战争罪犯加以审判。

  其次,1年多以来的事实也证明:以“调人”自居的美帝国主义,实在是中国内战的唯一挑拨者,也是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的唯一靠山。它在政协决议上帮国民党争取有利的条件,它帮国民党运军队到华北东北去打共产党,它帮国民党看守平津及北宁路使国民党免去后顾之忧,它供给国民党40亿美元以上的军火物资,使其用来从事内战,它为国民党训练陆海空军,供给飞机军舰,为国民党装备了40个美械化的师,都是用来进攻解放区,并且用美国参谋美国顾问来策划反共战争。而且住在中国的美国兵,不断发生屠杀、强奸中国人的暴行,把中国完全当作自己的殖民地,而且不预备把全部美军撤退,并准备进一步帮助国民党进行内战。

  这就是说,如果美国帝国主义不退出中国,中国的内战祸根是无法根除的。既然是这样,如果要组织新的政协,那就必须坚决反对美国的所谓“调停”,而由我们自己根据大多数人民的意见来决定中国自己的事情,那就必须坚决否认国民党与美国所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否认国民党为了进行内战所举行的一切借款。并把美国在华驻兵赶出去。

  再其次,上次政协的所以终归失败,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蓄意破坏和美国帝国主义的干涉之外,政协本身组织的不民主,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国民党代表中真正民主的分子几乎完全没有,青年党民社党,根据事实的证明,原是国民党反动派的两支别动队,所谓社会贤达,也大都是与国民党有密切关系的人物,这样一个阵容,自然无法产生完全符合人民利益的意见,也自然无法保障决议案的认真实施。

  既然是如此,新的政协的组织就必须建立在真正的民主基础上面,必须广泛吸收那些始终为民主和平独立而斗争,始终坚持民主和平立场的人民团体的代表及民主人士参加政协,国民党的代表必需选择那些真正代表大多数中下层党员的意见真正的民主人士来充任。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协议的完全符合人民的民主要求,也才能保障决议的真正实施。

  至于上次政协决议的内容,民主协商的基本原则不但应该保持,而且还应更发扬光大。但是有关于各方面力量对比的条文,则应该有适当的修改。老实说,中共及民主人士之所以参加上次的政协,决不是为了保障国民党反动分子的地位的长治久安,而是基于深信在和平的民主的竞争中,反动派最后必为人民所唾弃。而今反动派既然自绝于人民,敢于发动残民伤财的内战,而终于为人民的力量所击败,他们就理应受到应有的惩罚,同时协议的内容也就必须对人民和平民主的胜利有足够的保障。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致为反动派的再次发动内战的阴谋所乘。

                  四

  但是,人民的最后的胜利虽已确定,从现在争取到胜利,也还是要经过一定的过程。而由于美国帝国主义决定不愿见其所豢养支持的反动政权宣告失败,源源不绝的援助,一定会在各种各样的借口之下进行的,这就可能使得我们走向胜利的道路不会那末一往顺利,而可能发生一些曲折,同时胜利的到来也就不可能像秋风扫落叶那样急转直下,反动派更可能在胜利即将到来之前,对民主势力进行更残酷的镇压,这就势必会加重开展工作的困难。

  这样,一方面是革命与反革命力量的对比已经改变了,时局已经在我们面前提出了新的任务,这就是要彻底摧毁反动的统治,争取一个新的真正的长期的和平局面的到来;另一方面进程并不会一往无阻,一定会有一些新的困难等待我们克服。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在开展民主运动的工作上,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

  首先,应该认清当前中国已经真正走到必须由人民决定一切的阶段了,而历史决不可能后退,这不但是因为胜利1年多来的斗争及国民党1年多来的各种措施,已经使得大多数人民对国民党的幻想完全破灭,而且也因为美国帝国主义的援助,由于其本身的困难日益增加,也有其一定的限度,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腐败透顶的政府,要想挽救其垂死的命运,外援也已不能起多大作用了。反之,更进一步的外援只有更进一步的暴露反动政府的腐败无能,最后一定使它崩溃得更彻底更干净。

  认清了这一点,然后就必须改变在我们有些人思想中根深蒂固的长期埋伏的观点,这也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观点。这已经是一种过时了的老观点。这不仅是因为“决战”的时期已经迫近,时间不容我们再犹豫徘徊,而且也因为政治社会各方面的矛盾已空前尖锐,中国绝大多数人民,自民族资本家及开明士绅,乃至公教人员大学教授,大中学生,下至全体农民及城市贫民职工,在这一腐败内战的统治之下都已无法生存,而这矛盾的主要锋芒,最终都是指向着反动的统治当局。事实上,大多数人都在动了,都不能不动了,而我们有些人远落在群众后面,还好像是坐山观虎斗,无动于衷。要不也就是只停留在清谈的阶段,仅以听听消息,传播传播新闻为满足。这真是最大的罪恶。要知道,真正会游泳的人,决不是在小池塘里学习出来的,而必须敢于到大江大海里去。在今天,在这有决定意义的伟大的转变的今天,如果谁还死抱着“保存实力”的老观点,不管你主观如何,客观上总不免被看作是自私的弱者,不是乐于迎接暴风雨的海燕而是藏头缩尾的企鹅。

  但是这也并不是现在我们就可以横撞直冲不顾一切的乱干了,恰恰相反,愈是在这种矛盾空前尖锐,时事瞬息万变而反动统治摇摇欲坠的时候,我们愈是要时时警惕到敌人打击的到来,要学会灵活的运用策略,要善于同群众在一起,善于运用敌人的矛盾以求其有利于我。而策略的运用,不是坐在家里用脑子空想出来的而必须深入到群众中,在群众中学习。而且也只有深入群众,始终同群众在一起,并成为群众的一员,才能有最大的安全。

           加强团结和努力扩大统一战线

  ①本文原载香港《群众》周刊1948年8月19日第2卷第32期[总第82期]。

                萧恺

  ①萧恺,即潘汉年。

  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进入第三年,“在美帝国主义援助下的中国反动势力,已变得更加没有出路和更加孤立,他们的统治,已经走到摇摇欲坠和土崩瓦解的边缘”,蒋介石及其反动集团“不但日益丧失人心,日益威信扫地,日益分崩离析,而且连(略三字)本人的存在也成了问题”,与此相反的人民大众方面呢,歼灭了蒋军264万余人,解放了的地区已占全国面积24.5%,解放的人口已占全国总数37%;在解放区的农村,已正确的执行了消灭封建势力的土改工作,“这不但为解放区今后农业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工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且因为它符合于全国农民及其他广大人民的要求,又为整个革命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而且对于城市,对于工商业,也完全规定了正确的政策”,(严格执行安定社会秩序,维持治安,认真保护公私财产,及“一切守法的民间工商业者,守法的文化宗教团体,和守法的外侨不受侵害”……)这一切不仅符合于全国人民的要求,同时是“实现全国胜利所不可少的政治准备和组织准备”。(请参看新华社社论:人民解放战争两周年的总结和第三年的任务)有利于人民大众走向胜利最显著的另一个标志是:

  ①此处略去的三字是:蒋介石。下同。
  “广大的中间阶层迅速地失去了对于和平改良和中间路线的幻想,转而寄希望于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寄希望于中国共产党,并且敢于把这希望公开表示出来。”

  “特别是今年5月1日所提出的召开没有帝国主义走狗及反动分子参加的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组织联合政府的主张,不但获得了劳动人民的热烈拥护,也获得了中间阶层的拥护。”

  当前政治上的新形势,证实了毛泽东同志去年年底的预见:“只是在(略三字)出卖民族利益给美国帝国主义,发动反人民的全国规模的国内战争之后,只是在美国帝国主义和(略三字)反动统治集团的罪恶已经在中国人民面前暴露无遗之后,我们的民族统一战线才是真正地扩大了。”(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但是回顾1年来的形势发展,检讨一下我们在蒋管区及海外的统一战线的工作,是否完全符合客观形势的发展呢?我想除了已得的成绩之外,还有些值得我党及各民主党派共同努力纠正的。

  首先关于执行加强团结及努力扩大统战的基本方针上,还存在着若干偏向。

            一、共产党如何执行坚强领导

  谁也不否认当前中国的革命统一战线没有中共的坚强领导,是不能胜利的,实现领导,决不是形式的,概念的可以解决任务,必须通过党正确的方针,具体的政策,用耐心的,诚恳的解释,说服,教育态度,才能够团结一切民主党派及一切反美反蒋的民主人士,过去不可否认我们是有以一般的口号代替了具体的领导的情况存在,如反对第三条道路的或中间路线的幻想,我们有些同志强调民主与反民主之间“路只有一条”——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道路是对的,但缺乏分析这一条彻底民主大道,是反美反蒋的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中等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片面的强调了工农民主利益,误解“人民利益”或“为人民服务”的概念,好像是排除小资产阶级及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在外,好比农村土改中的强调贫雇农利益,而忽视联合中农同样的偏向。特别缺乏仔细分析中间路线者所幻想的反动统治和平改良的不可能,同时又把提倡中间路线的美蒋阴谋者与徘徊民主与反民主之间的中间路线者混为一谈,对前者我们过去着重打击与揭露是正确的,而对后者忽视对他们争取与说服是错误的。正因为在蒋管区及海外中间人士为数不少,正确的揭露与打击中间路线的阴谋幻想,应当是有利于我们争取广泛的中间人士,而过去我们从“左”的概念出发,对若干中间人士口头上、文字上所表现的幻想改良和平,不加分析的把他们看成制造阴谋幻想的代表来打击,没有从争取的原则出发,给以适当的说情说理的批评(斗争),这个过程虽然很短,遗下的影响是相当的大,是妨害了统战的团结与发展。

  共产党应该坚强领导统一战线,不要满足于形式上的一呼百应,我们必须是依靠正确具体的领导,使人心说诚服。同时不要把党的一般纲领与统战范围内具体的共同斗争的统一纲领混为一谈,因此要承认联合过程中各阶级各党派与无产阶级、共产党的区别,应当照顾到他们与我们不相同之处,同时又坚决忠实执行共同目标,并经常促进大家的进步。反对把统一战线代替了党,取消了党的独立性,同样反对把党代替了统一战线脱离群众的“左”的关门主义。由于中共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奠定了胜利的不拔的基础,由于中共的政治主张为全国范围内广大人民所拥护,目前在统战工作中较容易犯“左”的偏向,不尊重同盟者的意见,不考虑其他民主党派的建议,遇事不善诚恳合作,为了巩固团结或必须争取的同盟者,对他们应有的友谊批评与善意说服,却误用了对反动阴谋者而采取的打击……这些自高自大,敌友不分的作风,都是由“左”倾偏向而来。

  早在抗战初期,毛泽东同志对坚强领导统一战线就提出明确的方针:

  “共产党员对于一切为国为民的事业,应该坚持自己的立场,始终不变地向着战胜日寇建立新中国方面走去,谁要违背了这种立场,这个方面,谁就要丧失了共产党员的资格。但共产党员又必须有互助互让的精神,必须有尊重友党和友党同志谦和商量的态度,解决有关事项,不应独断。没有这种精神,就不能巩固统一团结。”“双方(我党与友党)同志接触,应采谦和、尊敬、商量态度、不采傲慢、轻视、独断态度,以改善双方之关系,这也是必要的。”(毛泽东:论新阶段)

  共产党对统一战线坚强的领导,不是别的,是基于正确的无产阶级思想,有利于人民的正确政治方针,通过实际具体的政策,加强统一战线的团结与发展。

           二、放手发展反美反蒋统一战线

  蒋管区广大群众对美帝的阴谋侵略的“援华”罪行,及反动统治卖国灭族的“勘乱”政策,已普遍纷起反抗,即广大的中间阶层也迅速地放弃了中间路线的幻想,转向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及人民解放军的彻底胜利,国民党内部反独裁,反专政,也达到空前的程度,但是统一战线的发展,是落在客观形势之后,其原因不是别的,在于我们停留在反美反蒋(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的一般的号召,而缺乏针对着美帝及其走狗反动集团每一罪行,提出具体的鼓动口号,组织各个社会阶层迫切的当前的个别利益的斗争,关于这方面,全国学生的斗争是有它光荣的成绩,但学生运动还相当孤立,不能发动广大的公教人员,工商业界,及其他一切社会各阶层,作有机的配合。

  我们当不能否认反动统治愈接近崩溃,其残酷的白色恐怖压迫愈严重,如宣布抗暴学生和求生工人的死刑,是套上民主外衣的欧美帝国主义所未曾见的暴行,而美帝豢养的大走狗竟敢为此,其狠毒卑劣,袁世凯也只能叹为观止,但是人民觉醒的程度也随之提高了,斗争的勇气也随之坚决了,我们放手发展广泛的蒋管区的统一战线,是具备了充分的条件。

  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把全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政治主张的号召,与蒋管区人民各种具体斗争结合,特别是目前中共号召的召开新政协,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组织联合政府的主张,深入各社会阶层去宣传解释,联系到反美反蒋各别具体的斗争。如蒋政权在美帝指使之下,公然提倡“中日合作”,派张群赴日具体面商“共存共荣”的汪精卫的汉奸政策,首蒙其害的当然是工商业界,我们应当去对工商业家进行宣传鼓动,展开反亲日的统战运动。又如蒋政权的财政经济崩溃到不可收拾的状态,物价狂跳不止,而一般公教人员收入普遍地到了饥不足食,寒不足衣的境遇,组织他们起来反饥饿,要求改善待遇。总之,谈政治路线,原则,方针,而不去联系具体实际的各别斗争,是取消斗争的空谈。同样,专注意上层党派关系的团结,不去具体进行群众间实际斗争的组织领导,统一战线既不能巩固团结,也不能广泛的发展。

         三、利用合法,矛盾,有利于斗争的展开

  美蒋为了欺骗蒙蔽群众,伪装民主,甚至谣言和平,制造“反蒋独立”,我们应当揭露其阴谋,使广大人民不致上当,但是在蒋管区我们不要满足于单纯的揭露,同时要善于利用合法的手段,利用敌人内部矛盾,以便掩护斗争的展开,使之有利于人民的斗争。问题是必须清楚明白敌人的阴谋诡计,不能怀有丝毫幻想,才能说得上利用,我们坚决反对一切敌人的阴谋欺骗是必要的,但不注意利用敌人的合法,利用敌人的矛盾,进行有利于我们的斗争,也是消极的。问题是利用,而不是信任,同时利用必须有利于人民,而使敌人欺骗阴谋更无作用;相反的,凡是一切足以增加敌人阴谋欺骗的利用都应该坚决反对,如信任李宗仁之流的口头反蒋,他并无具体反蒋行动,误认有利于人民大众的矛盾,不愿在政治上揭露他的阴谋作用,相反的引以为同道,这是被李宗仁利用,扩大其阴谋欺骗,妨碍了人民的彻底反蒋,这是原则上的错误,谈不上利用矛盾,可被利用的敌人内部矛盾,必须演变到互相利害冲突。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