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1989年12月25日,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附近一个简陋的军营里,发生了一场惊动世界的秘密军事审判,被审判者就是当时罗马尼亚共和国总统、罗共中央总书记尼古拉·齐奥塞斯库及其夫人埃列娜·齐奥塞斯库。下午2时整,齐奥塞斯库夫妇被一辆装甲车押解到兵营里一个由餐厅改装的临时军事法庭,站在被告席上。年届古稀之年的齐奥塞斯库面色沮丧,无精打采;他的夫人埃列娜表情木然,呆滞迟钝。审判开始后,齐奥塞斯库还要挣扎、反驳,大声抗议道:“我不承认任何法庭,我是共和国总统,我只承认全国大国民议会,我将回答他们提出的任何问题;你们这是政变,我不承认你们的法庭。”但无论是检察官或是审判长都根本不睬他的声嘶力竭的辩解,仍然郑重宣读起诉书,—一列出齐奥塞斯库的“罪状”,可谓罄竹难书。齐奥塞斯库多次试图争辩,被制止。他拒绝回答所有提问,也不在“声明”上签字。审讯持续两个多小时,审判长最后朗声宣布结果:“没收被告全部财产,并处以死刑,立即执行,并剥夺被告上诉权利。” 不管齐奥塞斯库夫妇如何强辩,他们马上被押赴刑场,埃列娜对丈夫细语:“我们希望死在同一时间地点,用不着这些暴徒的怜悯。”刑场只是一座建筑物的一面墙,上面早已布满枪洞。齐奥塞斯库临死仍不服,最后大声说道:“如果你们想枪毙我的话,尽可以枪毙,但是,我决不承认你们这个法庭。”下午4时,十几支枪同时开火。这对夫妇倒在血泊之中,拥在一起。次日,就是12月26日,罗马尼亚电视台整天播放了审判齐奥塞斯库夫妇和他们被处决的录相。举国欢庆数日,仿佛获得了真正的解放。齐奥塞斯库,这一反法西斯革命家何以被人民如此仇恨? 红色经历 尼古拉·齐奥塞斯库,1918年1月26日出生于罗马尼亚奥尔待县斯科尔尼切什蒂村的一个贫农家庭。在弟兄姐妹10人中,他排行第三。1929年,他从家乡来到布加勒斯特谋生。起初在一家鞋铺当学徒工;不久进入一家工厂当工人,就在这时开始投身于工人运动。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开始其法西斯专政。同年,齐奥塞斯库积极参加罢工斗争,并当选为全国反法西斯委员会委员,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入团不久,便加入罗马尼亚共产党。同年11月,齐奥塞斯库被指控犯有“煽动罢工”和张贴“扰乱国家秩序”的传单等罪名,加以逮捕。获释后,他继续其革命活动,旋即又曾先后两次入狱。反动当局十分惧怕他,将他视为“危险的共产主义煽动分子”,将其驱逐出布加勒斯特市,遣送回原籍奥尔特县。 1936年,正是齐奥塞斯库18岁那年,他已担任共青团普拉霍瓦州州委书记。同年,他再一次被当局关入监狱,并被判2年徒刑,押在布加勒斯特的多夫塔纳监狱。1938年12月,齐奥塞斯库出狱时正逢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前夕,山雨欲来风满楼,欧洲形势十分紧张,到处人心惶惶。战争之箭已在弦上,一触即发。为反对法西斯暴政,齐奥塞斯库多次亲自领导群众集会、游行。第二年9月,他当选为罗马尼亚共青团中央书记。I940年6月,齐奥塞斯库第5次被捕入狱。1943年,齐奥塞斯库作为政治犯从日拉瓦堡被转押到卡兰塞贝什监狱的特尔古日集中营,同乔治乌·德治等罗共核心领导人关在一起。没想到,这倒使齐奥塞斯库有机会接触到罗共上层领导人,并给乔治乌·德治留下深刻印象,因为这位年轻人具有惊人的记忆力、理解力和出众的口才,是难得的人才。1944年8月30日,罗共领导布加勒斯特规模巨大的武装起义,以迎接反法西斯的最后胜利。在与反动政府激战5天5夜后,推翻了安东尼斯库反动政权,齐奥塞斯库在起义的当天被营救出狱,参加了罗马尼亚新政权的筹建工作,并担任共青团中央总书记。1945年10月,在罗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齐奥塞斯库当选为党中央委员。第二年秋天,在大国民议会选举中,他当选为大国民议会代表。 1947年12月30日,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成立。1948年2月, 罗马尼亚共产党与社会民主党合并,成立了罗马尼亚工人党。在合并代表大会上,齐奥塞斯库当选为党中央候补委员。此外,齐奥塞斯库还在政府中担任农业部副部长职务。1950年,罗共派他去军队工作。经过在布加勒斯特罗马尼亚军事学院专修班学习后,齐奥塞斯库以人民军中将军衔担任了国家武装部队副部长和罗马尼亚军队总政治部主任。1952年,他被补选为党中央委员,之后又被选为党中央组织局委员。1954年4月,他被选为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和中央书记。1955年12月,罗工人党召开第7次全国代表大会,37岁的齐奥塞斯库当选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央书记,一步迈进罗工人党前10名首脑行列。1965年3月,乔治乌·德治逝世,47岁的齐奥塞斯库由毛雷尔提名举荐接任罗工人党中央第一书记;同年7月,在齐奥塞斯库建议下,党的九大决定把党的名称改为罗马尼亚共产党,将党中央第一书记改为总书记。从1965年至1989年,罗共总书记一直由齐奥塞斯库一人担任。1967年12月,他当选为罗马尼亚共青团中央书记。1940年6月,齐奥塞斯库第5次被捕入狱。1943年,齐奥塞斯库作为政治犯从日拉瓦堡被转押到卡兰塞贝什监狱的特尔古日集中营,同乔治乌·德治等罗共核心领导人关在一起。没想到,这倒使齐奥塞斯库有机会接触到罗共上层领导人,并给乔治乌·德治留下深刻印象,因为这位年轻人具有惊人的记忆力、理解力和出众的口才,是难得的人才。1944年8月30日,罗共领导布加勒斯特规模巨大的武装起义,以迎接反法西斯的最后胜利。在与反动政府激战5天5夜后,推翻了安东尼斯库反动政权,齐奥塞斯库在起义的当天被营救出狱,参加了罗马尼亚新政权的筹建工作,并担任共青团中央总书记。1945年10月,在罗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齐奥塞斯库当选为党中央委员。第二年秋天,在大国民议会选举中,他当选为大国民议会代表。 1947年12月30日,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成立。1948年2月,罗马尼亚共产党与社会民主党合并,成立了罗马尼亚工人党。在合并代表大会上,齐奥塞斯库当选为党中央候补委员。此外,齐奥塞斯库还在政府中担任农业部副部长职务。1950年,罗共派他去军队工作。经过在布加勒斯特罗马尼亚军事学院专修班学习后,齐奥塞斯库以人民军中将军衔担任了国家武装部队副部长和罗马尼亚军队总政治部主任。1952年,他被补选为党中央委员,之后又被选为党中央组织局委员。1954年4月,他被选为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和中央书记。1955年12月,罗工人党召开第7次全国代表大会,37岁的齐奥塞斯库当选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央书记,一步迈进罗工人党前10名首脑行列。1965年3月,乔治乌·德治逝世,47岁的齐奥塞斯库由毛雷尔提名举荐接任罗工人党中央第一书记;同年7月,在齐奥塞斯库建议下,党的九大决定把党的名称改为罗马尼亚共产党,将党中央第一书记改为总书记。从1965年至1989年,罗共总书记一直由齐奥塞斯库一人担任。1967年12月,齐奥塞斯库又担任罗马尼亚国务委员会主席;次年11月,担任团结阵线主席;1969年,任国防委员会主席,武装部队和爱国卫队总司令;1973年,任经济社会发展最高委员会主席;1974年3月,成为罗马尼亚共和国总统。自此,齐奥塞斯库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身兼7大要职,可为至尊无上。 齐奥塞斯库执政期间,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其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敢于顶住苏联的巨大压力,捍卫祖国领土与主权完整。1949年,迫于国防形势,罗马尼亚参加了苏联领导的“经互会”,苏联在罗马尼亚建立许多苏罗股份公司,以此控制罗马尼亚的经济命脉。赫鲁晓夫上台以后,大肆宣扬其“国际专业分工”理论,主张罗马尼亚专门发展农业。1963年,齐奥塞斯库率团赴苏谈判,与赫鲁晓夫争论,丝毫不让,保卫罗马尼亚的经济独立。1955年,“华约”成立,罗马尼亚也是成员国之一,但1958年,齐奥塞斯库软硬兼施说服苏联军队撤出罗马尼亚,从此走上民族完全独立之路。1968年,苏联率领波兰、民主德国、匈牙利和保加利亚5国军队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齐奥塞斯库立场鲜明,强烈谴责这一侵略行径,并在全国实行军事总动员,时刻准备抵抗来犯苏军。齐奥塞斯库此举,不畏霸权,坚持正义,赢得人民的拥护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赞誉。 在齐奥塞斯库的坚持下,罗马巴亚不参加“华约一体化”计划,拒绝华约军队在罗马尼亚领土上举行军事演习,在华约内部取得了类似法国在北约中的相对独立地位,这是东欧的“戴高乐主义”。在外交路线上,齐奥塞斯库独立自主政策更是旗帜鲜明,积极推进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1968年,罗马尼亚不畏苏联反对,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同以色列保持外交关系,曾与法国总统戴高乐、英国女王保持良好关系,并与亚洲、非洲及拉美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交往甚密。在对华关系上,齐奥塞斯库反对苏联对中国的制裁与遏制,坚持与华友好合作,先后5次访华,并曾充当中美、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调解人。罗马尼亚参加了第三世界维护经济权益的“77国集团”,还被作为特邀客人出席南斯拉夫铁托领导的“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理查德·尼克松于1967年访问罗马尼亚,后于1969年以总统身份再次访罗,1975年罗马尼亚获得美国最惠国待遇。正是如此丰厚的政绩使罗马尼亚人民容忍了齐奥塞斯库25年腐败的方面。 经济危机 尽管齐奥塞斯库在外交上硕果累累,但在经济建设上却无知。专横,导致罗马尼亚人民生活水平始终难以提高,并时有恶化。 罗马尼亚的经济体制是50年代从苏联照搬过来的。实践证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利于调动劳动者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浪费惊人,经济效益低下,无法实现持续高速增长。1967年、1968年齐奥塞斯库两次试图对经济体制进行“完善”,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完善”的结果是使罗马尼亚经济成为世界上最集中的经济。齐奥塞斯库还拒绝改革。80年代,当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巨轮已隆隆前进之时,齐奥塞斯库反而愈加保守,反对改革中央计划经济,使产品成本高、质量劣、效率低、竞争力差,国际价格只相当于同类产品的1/2到1/3,而且工业原料和燃料的50%~85%都需要进口,且越来越靠贷款进口。 齐奥塞斯库不仅保守,还深受理想主义、激进主义影响,也提出了类似中国“大跃进”一样的伟大计划。这就是1965年在罗共九_大上,他提出的“经济发展计划”,要求在短期内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至1985年进入中等发达国家,到1990年或2000年建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强国。为此,每年必须把国民经济1/3用于积累。在7O年代大部分年度里,罗马尼亚经济曾经达到过两位数的高增长率,高于东欧所有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一直为世界平均增长速度的两倍多,当时罗马尼亚的文艺工作者和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齐奥塞斯库”时代的提法。7O年代,罗马尼亚大量引进外国工艺技术,发展钢铁、化工、石油、机器制造等工业,为此大量举债。1971罗外债达12亿美元,1981年外债高达1O2亿美元,其中多为短期贷款。1975年后,世界能源危机,油价飞涨,罗马尼亚能加工3500万吨原油的石化工业,2/3的原料仍要依靠进口,而产品出口又由于质量及其他原因难以进入国际市场,贸易逆差严重。外债危机已迫在眉睫。即使在此时,丝毫不吝国力、不惜民力的齐奥塞斯库还要大兴土木,搞城市建设。1983年以后,提出“要把布加勒斯特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首都”的宏伟计划,首先是“共和国大厦”,接着是“社会主义林荫大道”、“社会主义广场’等等,工程投资规模巨大、连法国、意大利的同类建筑也无法媲美。为完成这一工程,拆除了18座教堂,包括16世纪建造的“圣星期五教堂”。还必须迫使约4万居民搬迁,由此引发了强大社会震动和不满。 实际上,从80年代开始,罗马尼亚经济已每况愈下,1980~1981年连续农业歉收,粮食短缺,居民定量供应,黑市猖獗,但罗舆沦还虚假鼓吹“罗马尼亚人均热量仍排在世界前10名。”之后几年,经济增长由10%锐减至2.5%,燃料、原料、食品全面紧张。许多经济专家建议及时抑制通胀,降低增长指标,但齐奥塞斯库全然不听。他还通过限制进口、促进出口的方针,节省外汇,结果却使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如食品、煤气、暖气、供电等供应短缺。国内市场一度萧条,柜台里空空的,很少能看到肉类和肉制罐头,只有骨头与内脏,当时风传的罗马尼亚民谣是:“罗马尼亚的猪都有一颗爱国心,身子可以出口,但心却留在国内。”冬季来临,气温极低,但首都连续7年每天只供暖4小时,老人、儿童则无法入睡。夜晚街上经常黑暗一片,电视每天限时一小时,这是为了省电。1989年冬天,每户居民每天只有300克面包,一个月有半公斤猪肉,2OO克乳酪,l磅食用油,1公斤糖,许多地区甚至连这样惨的供应也没有,饥民遍地,怨声载道。9年突击还债给罗马尼亚人民带来的危害超过了任何一场自然灾难,正是这一点——为求高速发展而大量举债,而又咬牙还债,这就使齐奥塞斯库彻底丧失了人民,也最终丧失了自己的生命。 家族统治 齐奥塞斯库在60年代末登上权力顶峰后,俨然以人民的统治者自居,他甚至仿效封建王朝实行家族统治。其夫人埃列娜·齐奥塞斯库,原任中央化学研究所所长,1972年当选为中央委员,1974年任中央政治执行委员,1977年又提升为政治执行委员会常设局委员,罗共中央干部委员会主席,并兼任第一副总理,是罗马尼亚的第二号人物。他们的小儿子尼库·齐奥塞斯库,1979年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82年底升为中央委员,1983年任中央政治执委会候补委员,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罗共锡比乌县委第一书记,社会和经济发展最高委员会委员。哥哥马林·齐奥塞斯库,任国防部副部长兼罗军最高政治委员会书记。弟弟安德鲁察·齐奥塞斯库任罗马尼亚驻奥地利使馆商务参赞。弟弟伊利埃·齐奥塞斯库,任内务部干部培训中心主任。埃列娜的弟弟格奥尔基·波特列斯库任全国工会主席。根据英国权威杂志《经济学家》统计,齐奥塞斯库家族成员在党政军界担任要职的不下30人。其中在罗共中央任中央委员的六七人,传说罗共中央开会,就像齐奥塞斯库的家庭会议一样。罗马尼亚民间流传的政治笑话之一正讽刺了这一场面:社会主义是一家。 自从齐奥塞斯库成为罗马尼亚独一无二的最高领导人后,便高踞于人民之上,听不得意见,容不得异己。1974年以来,他的讲话被印成“纲领性文件”,各大报必须全文登载,一些革命时代的老战友实在不忍目睹这种压抑环境,其中有扬·格奥尔基·毛雷尔,毛雷尔曾推荐齐奥塞斯库接替乔治乌·德治任罗共第一书记。自1969年罗共十大后,齐奥塞斯库把党内元老们尽数排挤出中央委员会,先后解除斯托伊卡的中央书记、部长会议主席的职务。1971年,伊利埃斯库因反对齐奥塞斯库提出的“文化革命纲领”而遭公开点名批评,并被解除中央书记的职务;1971年,又几次与齐奥塞斯库意见不同,屡次遭贬,从县委第一书记、全国水利委员会主席被贬为技术出版社社长。1974年齐奥塞斯库亲自主持修宪,改行总统制,并亲任总统,拥有了直接颁布法律和任免政府成员的广泛权力;同年又解除中央书记、部长会议主席毛雷尔、外长科尔内留·曼内斯库的职务。此后,齐奥塞斯库的职衔是罗共中央总书记、共和国总统、国防委员会主席兼武装部队最高统帅、经济社会发展委员会主席、民主与团结阵线主席、全国劳动人民委员会主席等几乎所有的最高级职务。所有单位都高悬其画像,高呼万岁,歌功颂德是家常便饭。 早在7O年代后期,人们对齐奥塞斯库的不满之状已露萌芽。1977年乌哈发生3万工人大罢工,1979年罗劳动者自由工会建立。齐奥塞斯库此时在政治上打击异己,任人唯亲,在社会上大量使用安全部队警察和情报人员,试图对人民实行高压统治。1978年,罗马尼亚还颁布法令,授予警察特别权力,调查“图谋犯罪的证据”,结果所有机关、单位凡抨击、背后议论齐奥塞斯库者必遭逮捕,一切言论都被监控,人民处于恐慌之中。1982年,曾有著名的40多名知识分子联名上书齐奥塞斯库事件,要求其与社会公开对话,实行经济改革,并罗列罗马尼亚现状中死气沉沉、贪污腐化等阻碍社会发展的弊端。1984年,一批高级军官发起“反齐奥塞斯库运动”。1987年8月,罗共中央委员一特尔古穆列什市一家罐头厂领导人基拉利,致函齐奥塞斯库,力陈当前局面之危急,提醒齐奥塞斯库不要听信谗言,不要远离群众。1987年11月,罗马尼亚第 二大城市布拉索夫工人发动罢工,抗议削减工资和建立“农工中心”齐奥塞斯库不但没有深入反省、妥善解决,反而说这是危险的“无政府主义”行动,并出动军警、坦克,使用催泪瓦斯,逮捕领导人。1988年,独立工会的积极分子在布拉索夫工厂张贴散发反抗传单,又遭镇压。1989年3月,自由欧洲广播电台发布了罗马尼亚6名罗共重要领导人联名致齐奥塞斯库的公开信,反响很大,这6名领导人是前罗共领导人之一廉·帕尔伏列斯库、前罗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格·阿波斯托尔、前政府第一副总理亚·伯尔拉德亚努。前外交部长科·曼内斯库、前驻美和联合国大使、党报总编西·布鲁坎、前外交部长格·勒恰努。这封公开信列举政治、经济、法律、民族、外交等诸方面形势的危机,指出不改革现状,罗马尼亚人民将被世界抛向最落后的角落。此信一发,西方世界立刻声援,并通过外交渠道和手段,纷纷对罗马尼亚施加压力,美国、欧共体、法国、英国、瑞士、联邦德国分别采用谴责、断交、批评、搁置合作等方法要求罗马尼亚改善国内人权状况、改革国内体制。苏联、波兰、匈牙利等华约国家纷纷载文讥讽罗马尼亚的混乱,幸灾乐祸。作为回应,罗马尼亚当局逮捕了将公开信送交自由欧洲广播电台记者的西·布鲁坎,后又软禁联名者,此外还拘禁了格·勒恰努的儿子—时任外交部北美司副司长米·勒恰努,指责他从1974年起沦为外国谍报机关的情报人员。 1989年9月,罗马尼亚国内反对派组织了“全国拯救阵线”,呼吁全国人民行动起来,结束齐奥塞斯库政权,明确指出:“只有一条路可以避免发生重大的社会冲突和流血事件,那就是齐奥塞斯库下台”,齐奥塞斯库及其家族的执政使“经济处于瘫痪状态”,使政治生活降为“神秘主义和偶像崇拜”。1989年10月5日,齐奥塞斯库访苏,戈尔巴乔夫委婉劝说其注意国内局势,改革才是出路。可惜说者有意,听者无心。11月20日罗共14大上齐奥塞斯库断然宣布罗共不应成为“改革党”。在这个老化无知的脑袋里,苏联、波兰、匈牙利的改革是离经叛道,是修正主义,而罗马尼亚绝不动摇。事实上这反映出老齐奥塞斯库此时的心态,恐惧改革,担心自己的地位被剥夺,越是害怕越想阻止改革,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包括暴力手段亦不在话下。 灭亡之路 1989年12月,动乱反抗的导火索终于点燃了,这就是罗马尼亚边境重镇蒂米什瓦拉发生了骚乱。匈牙利族神父特凯什·拉斯特,是维护罗马尼亚少数民族匈牙利族利益的持不同政见者。公开发表过反对当局的言论,当局遂对其百般刁难,解除其职务,令其迁出公宅,引起教徒及匈牙利政府的抗议。1989年12月15日,2OO名教徒聚众保护拉斯特免受迁居之辱。12月16日晚,数百名市民在教堂四周结队,反对强制搬迁。人群中呼喊出“打倒齐奥塞斯库”的口号,抗议活动迅速扩大为数千人的反政府大游行。游行者上街,砸毁齐奥塞斯库画像、雕像,与军警发生冲突。警方被迫使用高压消防水龙将队伍驱散,一些人被捕,很多人受伤。 入夜,罗共政治执委会举行紧急碰头会,齐奥塞斯库命令国防部长瓦西里·米利亚第二天将坦克和装甲部队开人蒂米什瓦拉市进行示威。12月17日,蒂米什瓦拉市万余人再次上街游行,高呼“要自由”、“要面包”、“要热水”、“要暖气”、“打倒齐奥塞斯库”等口号,部分示威群众情绪难以平息,冲击了市政大楼,打碎玻璃、设施、推翻汽车,局势更加恶化。罗共中央执委会紧急会上,齐奥塞斯库再次强烈命令,国防部派坦克部队、摩托化部队对群众采取最严厉的措施—镇压。随后,内务部部队和军队开始对手无寸铁的示威群众实行镇压,蒂米什瓦拉市与外界隔离,断电、断交通、关闭边境禁止旅游。西方国家及苏东各国纷纷报道这起骇人听闻的流血事件,法国《解放报》报道死亡人数为4000人,后经调查实际死亡人数为147人,受伤335人,失踪25人,这是推翻齐氏政权后新政权公布的数字。蒂米什瓦拉事件是继1987年11月布拉索夫群众大游行后,罗马尼亚国内酿成的第二起大规模冲突。 之后,蒂米什瓦拉市仍有小规模的群众抗议活动。接着阿拉德市、克鲁日市也发生了游行事件。齐奥塞斯库访问伊朗归国后,于12月2O日发表电视讲话说,蒂米什瓦拉发生的骚乱是流氓、暴徒煽动的,是以破坏国家机关和公共财产为目的的,这是恐怖行动,与反动势力、帝国主义、沙文主义势力相勾结,试图搞乱罗马尼亚的秩序与稳定。同时齐奥塞斯库签署命令,宣布蒂米什瓦拉市进入紧急状态。12月21日,罗马尼亚当局在布加勒斯特中心共和国广场,有意安排一次2万人的群众集会,以显示人民支持政府,做给国内外舆论界看。齐奥塞斯库刚一露面,就有人呼喊“打倒齐奥塞斯库”,安全部队鸣枪,电视转播中断。这次官方集会刚散,布加勒斯特发生了真正的由学生、市民参加的群众大游行,有数万人之众。警方出动装甲车、坦克封锁现场,企图驱散队伍。12月22日,游行罢工蔓延到外地,不断有流血事件发生。 12月22日中午,军方首先发表讲话,表示“国防部不再向群众开枪”,同时首都成立了39人组成的罗马尼亚救国阵线委员会,并于该日23时35分宣布接管罗马尼亚国务委员会和罗马尼亚政府的一切权力。之后,保卫齐奥塞斯库安全的内务部军队与国防部队开始激烈交火,罗共中央大厦、罗马尼亚广播电台、国防部大楼及市中心区枪炮声此起彼伏,争夺紧张。后内务部与国防部合作,战斗平息,军队控制局势,罗马尼亚各县均支持救国阵线,12月22日,齐奥塞斯库夫妇被军队逮捕,押在特尔戈维什泰附近的国防部军营里。 12月25日,齐奥塞斯库夫妇被解送至一座秘密的军事设施内。由三名军事法官和三名民事法官进行了数小时的秘密审判。特别军事法庭根据罗马尼亚刑法第162、163、165条以及357条,宣布被告犯有屠杀、危害国家政权、破坏国家财产、破坏国民经济、在国外存款10亿美元、企图外逃等罪名,宣布这是终审判决,没收其财产,处以死刑。 12月28日,罗马尼亚救国阵线委员会,带领外国记者首次参观齐奥塞斯库在布加勒斯特的住宅,其豪华程度令人瞠目结舌。记者们感叹:这简直是当代的罗马帝王。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