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在艰难岁月中成长



——李鹏的中学时代
佘钧

  国务院总理李鹏,现在已经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的中学时代是怎样度过的?这是为广大中学生和家长,教育界与各方面读者,乃至许多国际人士所关注的问题。
  应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约稿,笔者特撰文对此进行介绍。
  早在半个世纪前,在党的关怀下,12岁的李鹏就由重庆来到了延安。从1941至1945年,他在延安学习和生活了5年。其中前3年,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月,也是他一生中的中学时代!
  在延安,李鹏先后上过三所名称不同的中学:
  ——1941年3月,他进入了在杜甫川的延安自然科学院补习三班,补习初中课程。
  ——1942年夏天,延安大学成立,由吴玉章出任校长,李鹏原来所在的补习三班,被合并在这里。因此,在这年秋天开学的时候,他就到了延安大学的中学部二年级上学。
  ——1943年夏天,中央决定将延安的几所学校合并,组成由周扬担任校长的综合性的延安大学,还在桥儿沟重新组建了延安大学中学部。所以,李鹏在这年秋天开学以后,又就读于这所延大的中学部,即延安大学的附中三年级,直到1944年春天毕业。
  这三所学校,虽然名称和地址不尽相同,但实际上都是属于一所学校:即延安中学。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当年李鹏在艰难的岁月中,怎样度过了他的中学时代……

在艰苦困难考验面前……

  1941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进攻和残酷“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以及自然条件的影响,使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都遭到了极为严重的困难。延安的生活本来就艰苦,到1942年就更加艰苦了:在吃的、穿的和日常用品等许多方面,都出现了极端奇缺的情况。
  但是,延安人民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决心渡过难关。
  命运,毫不客气地把正在延安中学读书的李鹏和他的同学们,也推上了这个历史舞台。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李鹏经受了艰苦环境的严峻考验,以奋进的精神,回答了时代和困难向他提出的种种挑战!
  延安的主食本来是小米,但有一个时期连小米也没有了。
  李鹏和他的同学们只好吃通常喂牲口的黑豆。这黑豆吃了不好消化,肚胀、胃疼,令人十分难受。有时连黑豆也没有了,就用发了芽的小麦磨的面粉来充饥。这种面粉粘牙、倒胃,非常难吃。没有蔬菜,就以野菜代替……
  要是偶尔吃一次馒头,那就是极大的改善了。每当这时,李鹏、黄毅诚、戚元靖和李伦等同学,总是狼吞虎咽般地把馒头吃得精光。他们吃小米饭,连锅巴也变成了上品。他们向学校食堂的师傅要来锅巴,把两块锅巴拿在手上互相磨擦,等烤黑的部分磨掉,再将锅巴吃了,而且吃起来觉得很香,很香。李鹏还风趣地给他们的这种吃法,起了一个名称。他说:“我们也吃磨擦饭。”
  本来,“磨擦”是当时流行的一个名词,意指国民党反动派的各种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反对共产党和进步势力的反动行为。毛主席在他的讲话和文章中,曾多次谈到磨擦问题,揭露并指责国民党顽固派不打日本,专门和抗日根据地闹磨擦,吃磨擦饭的行径。李鹏他们在这里也有趣地借用了“吃磨擦饭”。
  有时,李鹏去看望在中央机关工作的姨母赵世兰、舅妈夏之栩。这两位亲人舍不得吃掉食堂发给她们的馒头,而是把它们烤成馒头干,留给李鹏。李鹏舍不得一个人吃,就将这馒头干拿回学校,同班里的一些同学分着吃。那时候,能吃到几片馒头干,就是很大的享受,好像过年,很不简单!
  李鹏和他的同学们在中学时代,过着一种半军事性质的供给制生活。学校两年发给他们一套棉衣,每年发给一套单衣,一双布鞋。由于卫生条件差,衣服少,不能经常换洗,他和同学们在身上、头上都长了虱子与虮子。这些可恶的东西,总是频繁地向他们发起“进攻”。当他们忍无可忍的时候,就进行“反击”:夜里,他们把衣服脱下来,光着膀子,坐在豆油灯下,对这些寄生虫进行围歼。
  为了渡过难关,李鹏也积极参加了火热的大生产运动。大生产运动一开始,毛主席就带头开荒种地。周恩来也带头纺线。李鹏年纪小,个子不高,长着一副清瘦身材,开荒、种地、割谷子、纺线、补衣服、缝被子、编草鞋、做木板鞋等等,他样样都学着干……
  在困难面前,李鹏和他的同学们不叫苦,总是想尽办法克服困难,战胜困难。
  一年只发一双鞋,鞋不够穿。李鹏和同学们就自制木板鞋、编草鞋,在夏天穿,解决鞋不够穿的问题。木板鞋穿起来虽然咔啦咔啦地响,但却能节省布鞋。当时,在延安流行的草鞋有两种:一种是用草编的,一种是用旧布条编的。为此,李鹏他们在课余时间,经常去捡破布,捡来以后洗干净,撕成布条,再编草鞋。他说,这种用旧布条编成的草鞋,穿起来很舒服。
  延安那时没有肥皂。李鹏他们就想出一种洗衣服和洗被子的办法:每当春夏之际,李鹏总是把要洗的衣被,先泡在水里,当泡透后,再反复用手揉搓,用木棒捶打;然后把衣服装在一个大篮子里,接着将一根绳子的一头捆在延河边的大石头上,用绳子的另一头把篮子拴好,放在延河里,任凭清清的河水去冲洗,一天一夜之后,就算干净了。
  打扫环境卫生没有扫帚。李鹏和同学们就上山砍荆条,砍野扫帚苗,甚至砍一些树枝绑起来,做成清洁工具。
  李鹏在中学时代的生活环境更为艰难。从12至14岁,他一直住在学校的窑洞里过集体生活。每孔窑洞有一个土炕,住8个人,每个人只能睡一小块地方。陕北的冬天本来就很冷。
  由于窑洞里没有取暖设备,李鹏和他的同学们就更觉得夜长难熬。晚上,大家围坐在一个小小的炭盆旁边烤火取暖,但当时木炭很少,同学们都舍不得用。那小小的炭盆,那微弱的火苗,哪能抵挡得住西北黄土高原的风寒?!延安的冬夜冷彻骨髓,被子里简直有如冰霜,实在钻不进去。李鹏他们就在睡前烤火时,把一块砖头放在炭盆旁边,临睡时,再把烤热的砖头用布包起来,放到被窝里抱着睡觉,以驱赶寒气。
  由于通风情况不好,夏天的窑洞闷热难挨,无法入睡。晚上,李鹏和同学们就从窑洞里搬出来,把褥子往地上一铺,望着高原美丽的夜空,听着延河潺潺的水声,露天睡觉。这样做倒是凉快了。但新的问题接踵而来:他们又受到狼的威胁!
  有一天早晨起床后,同学们纷纷惊叫起来。有的说:“你们快来看,我的褥子旁边有狼屎!”有的说:“大家快来看,我的枕头前面有狼的脚印!”也有的说:“我在晚上听见了狼嗥。那凄厉的声音,真让人害怕。”还有的同学幽默地说:“这是狼大哥想吃咱们的肉,先来闻闻香不香?”……
  一点不错!是狼先生登门“拜访”他们来了。
  相传,明末农民领袖李自成在陕北起义时,人民饥寒交迫,官逼民反,几乎到处都有死尸,引来了许多野狼吃尸。后来,它们就留在这里繁衍生存;加之此地是山城,所以那时延安周围的狼很多。大家在夜间行路都怕碰上狼。当时关于狼的说法也很多。比如,有一种说法讲,狼在田野里如果遇见孤独的行人,它会从人的后面悄悄走近,用两只前腿搭上人的肩膀。当人以为是别的人而回过头来时,它就会一口咬住你的喉咙。还有的说,孤独的夜行人,一定要带着火和光。因为狼怕火和光,如果遇着狼,只要擦一根火柴,或提着马灯,都可以把狼吓跑……
  所庆幸的是,由于李鹏他们人多势众,这次野狼只是来这里走走而已,并未敢轻举妄动,伤害他们。
  ……
  亲爱的中学生朋友,亲爱的独生子女同学们,当你们在现在的电视上,看到我们的李鹏总理,正在气宇轩昂、神采奕奕地进行繁忙的国务和外交活动时;当你们吃过父母为你们准备的可口的食品,身着漂亮的衣服,坐在国家为你们修建的宽敞教室读书时,你们可曾想到李鹏总理和他的同学当年在延安上中学时的艰辛?!可曾想到要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如今,距那时已经过了将近半个世纪,但中学时代的生活仍清晰、深刻地印在李鹏的心上。1990年夏天,有一次他在回忆这一段情况时说:“……延安人民不怕困难,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进行生产自救。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到1943年秋收以后,整个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我们开始有了充足的小米,菜也越来越多,有南瓜、萝卜、西红柿吃,每个礼拜还可以打一次牙祭:少不了肉熬粉条子,菠菜汤。生活有了明显改善。
  由于自己纺了线,衣服也增加了一点,袜子也有了。在这一过程中,我学会了不少劳动技能,在劳动中得到了锻炼,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也懂得了什么是延安精神!这些对我后来的成长,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1990年11月中旬,李鹏总理视察延安,故地重游,触景生情。延安的山水、草木和窑洞,打开了他记忆的闸门,近半个世纪前在这里度过的中学时代的生活,又一幕一幕展现在他的面前……他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在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后挥笔题词:
  “发扬延安精神!”

关心政治,组织时事学习小组

  世界上享有盛誉的美国著名作家和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在他的名著《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描述陕北的红军大学时,曾这样写道:
  “……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就只有这么一家。”
  那时的大学如此。中学怎么样呢?
  李鹏所在的延安中学,一样以窑洞为教室,不过他们的桌椅不是石头砖块。他们每天上课时,除文具书籍外,每人还必须带两件东西:一件是自制的木头小板凳,一件是一块小木板或硬纸片,用以代替桌椅记笔记。他们用的文具是铅笔和马兰草做的一种质量粗糙、呈黄色的土纸,也有蘸水钢笔和墨水,但蘸水钢笔一写到这种纸上,就洇成一片,所以无法使用。可天无绝人之路。在他们这些聪明的孩子中,有人竟想出了一种办法:把豆浆刷在马兰纸上,晒干后用蘸水钢笔写字,就不再洇了。这是因为大生产运动以后,他们的生活有了改善,学校每天早上给每个学生供应一碗豆浆,李鹏和许多同学都舍不得把豆浆喝掉,而是将它用在学业上……
  即使在如此长期艰苦的生活和困难的学习环境之中,李鹏他们的情绪也丝毫不受影响。他们不怕苦,能吃苦,甚至从来没有觉得苦过;他们心中充满愉快,朝气蓬勃,始终精神振奋,刻苦学习,一心盼着自己能够快点长大,报效党和国家。他们是人小志气大,精神境界高,身住山间窑洞,想着天下大事……
  李鹏在中学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十分关心政治,非常重视时事学习。
  他在延安中学的时候,正好遇上开展整风运动。从1941年5月至1942年2月,毛泽东主席先后发表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等整风报告。1942年6月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又发出了《关于在全党进行整顿三风学习运动的指示》。从此,在全党就开展了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整风运动。
  那时的延安中学,实际上是一所干部学校,上学的有像李鹏这样的孩子,也有干部,年龄参差不齐。因此,学校师生同机关一样,都参加整风运动。学校当时的主要任务,就是结合整风,对学员进行马列主义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和政治教育。
  李鹏在这一运动中,始终努力认真学习党中央规定的有关整风运动的23个文件,如毛泽东的整顿三风的报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等;他们还边学边联系思想实际,注意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
  在毛主席亲自领导的这场整风运动中,李鹏除了参加学校规定的学习和活动外,有时还得到当时中央领导同志的直接教诲。
  1943年春天的一个星期日。延河水轻快地奔流着,和煦的春风抚摸着环抱延安的群山、纵横的沟壑和成群的窑洞。14岁的李鹏接到通知,要他去见刚从重庆回到延安的周恩来和邓颖超同志。他满怀喜悦,像一只快乐的小鸟一样,一口气从学校跑到延河左岸的杨家岭。周恩来和邓颖超同志亲切地叫李鹏坐在他们的身边,详细询问了延安中学整风运动的情况和他的学习、思想情况。李鹏向他们汇报后,周恩来感到非常满意。接着周恩来同志就给李鹏讲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前途和道路问题。在讲解过程中,周恩来怀着无限的深情,语重心长地对李鹏说:“为了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许多同志英勇地牺牲了,许多同志走了弯路、犯了错误,只有毛主席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指引的革命道路才是唯一正确的。你要在整风中好好学习毛主席的文章、讲话。你们从小能在毛主席的教育下学习、生活,真幸福。”
  在此后不久的一天晚上,党中央举行欢迎周恩来、邓颖超同志从重庆回到延安的大会。李富春同志主持会议,任弼时同志代表党中央致辞。周恩来在大会上作关于毛泽东同志是我们党的唯一领袖,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讲话。他号召全党全军都要向毛主席学习,都要努力学习毛泽东思想。经邓颖超同志同意,李鹏当时也荣幸地到会听了周恩来同志的这一重要讲话。
  尽管李鹏那时年纪还小,但通过整风学习,通过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通过有关中央领导同志的教导,耳濡目染,逐渐熏陶,在他的心灵深处,已经深深热爱上了我们的领袖毛泽东,把毛泽东思想作为永远努力学习的真理和指路明灯。同时,在此期间,李鹏从一批老一辈的革命家那里,学到了许多从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比如,李鹏在同他们的接触、交谈中,以及在向他们请教的时候,对党的历史,对党内的斗争,对党的方针、政策,对国家大事,对领导艺术和斗争艺术,都不同程度地有所了解。这对他今后在政治上的健康成长,起了很好的作用。
  对于李鹏在整风时的表现,李富春和蔡畅同志有一次在写给他的信中曾作过这样的评价:“经过整风以后,我们感到你在逐渐成长,有了很大的进步。”
  李鹏在中学的时候,正是中国革命和世界处于多事之秋的年代。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反动派掀起一次又一次反共高潮。日本帝国主义更是张牙舞爪:它一面加紧对中国的进攻,另一方面在1941年德国发起向苏联的进攻,爆发了苏德战争,与此同时,在1941年12月8日偷袭美国珍珠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而且德国法西斯的军队攻到了斯大林格勒,展开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一时之间,国内外形势非常严重,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
  李鹏本来就关心政治,关心时事。在国内国际风云急剧变幻之际的1942年,他在延安大学的中学部二年级学习。这时,他就与李伦、艾政等同班同学发起组织了一个时事学习小组。
  李鹏和同学们发起组织的这个时事学习小组,主要做两件事情:一是在班上办时事专栏;二是组织并吸收班上同学进行漫谈,研究讨论形势发展趋势和重大时事问题。
  为了办好时事学习专栏,李鹏每天都抽时间认真阅读当时在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和有关报刊,并把对抗日战争、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报道及重要言论,分类整理剪贴在专栏上;有时还专门搜集编写资料,对某一问题进行介绍。对苏德战争的进展情况,李鹏下的功夫最大。他一直跟踪着苏德战场的战况与动态,他总是及时把报刊上刊登的这方面的地图剪贴在专栏上,并用针把代表德军的白色小纸旗和代表苏联红军的红色小纸旗插在地图上,明显地标出:德军打到了什么地方,苏联红军又反攻到了什么地方……使人一目了然。他们办的这种时事学习专栏,吸引了许多同学,及时帮助大家了解了国内外形势的发展。
  每当时事学习小组组织讨论时,总是呈现出一种令人欣喜的情景:事先同学们都努力学习,主动思考,认真准备;会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激烈争论,气氛活跃而热烈,大家争先恐后纵论国内形势和世界风云。有的同学对抗日战争的形势进行全面论述,有的作重点发言,有的突出分析苏德战争,有的以事例说明太平洋战争情况,还有的同学则是对讨论双方不同意见作概括总结,以把争论的焦点引向深入……
  李鹏思维敏捷,头脑机灵,反应快,在讨论中努力用整风运动中和从毛泽东著作中学习到的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说明问题。他讲起话来滔滔不绝,既讲道理,又摆事实。在辩论中,他有理绝不让人,直到辩赢对方;他很爱发言,他的发言一般都比较正确、深刻,受到同学们的赞同。
  通过讨论,李鹏和同学们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当时的形势虽然严峻,但前途光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必胜,德、日、意法西斯必败。敌人的疯狂是暂时的。因此,在那些最艰苦的年代里,李鹏和同学们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保持着旺盛的精力,豪情满怀地投入紧张的学习,并盼望能够早日参加到实际的战斗中去。

q活跃少年

  1943年夏末的一个下午。
  延安的天空,湛蓝湛蓝,镶着缕缕白云,显得无比高远。有如柔软的绸缎般的延河,在静静的河水中映着蓝天、白云,浪花似银,映着日光闪动明灭……
  此刻,李鹏正在一孔窑洞前,做一件使母亲免于挂念的事情。
  “不要紧张,自然一点!”童小鹏一边摆弄着手里的照相机,一边对李鹏说:“好!就这样!”咔嚓一声,他为李鹏拍下了在延安中学时的唯一一张单人照片,为人们了解少年李鹏的形象,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李鹏自1941年1月,在重庆同做党的地下工作的母亲赵君陶分别后来到延安,至今已快三年。在大后方的母亲想念儿子,来信要照片。但当时延安条件困难,李鹏好容易才照了这张照片寄给母亲。
  你看,14岁的李鹏,他背靠延安窑洞,身穿粗质土布,头上留着乌黑短发,两眼炯炯有神,那高高的鼻梁儿,那棱角分明的嘴唇,那文静的神情,还有那眉宇之间显示出来的灵气,是一个多么英俊的少年!
  在中学时代,他的爱好很多,兴趣广泛,尤其喜欢文体活动。
  那时延安的电影很少,每月偶尔只有一两次;但京戏和话剧演出不少。李鹏喜欢听京戏,看话剧。一有机会,他就去看,有时没有票,他也千方百计想法进入剧场。他看了不少京戏和话剧,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秧歌剧与歌剧,对当时延安的一些著名演员,至今还记忆犹新。话剧《同志,你走错了路》、《前线》、《抓壮丁》等,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些剧中的主人公的名字,甚至成为他生活中的口头禅。比如,同学中有谁说了假话、空话,他们就借用话剧《前线》中的一个新闻记者的名字说:“你‘客里空’!”;还如,有些年纪大的同学,在他们这些小同学面前摆老资格,他就用话剧《前线》中那个代表思想保守的人物的名字来评论对方:“你‘戈尔洛夫’!”
  李鹏在课余时间,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读书。每当捧上一本好书,就爱不释手,恨不得一口气读完。他读书的范围比较广,有政治、哲学方面的著作,名人传记,中外小说名著,还有自然科学方面的。他不仅自己借书读,还把借来的书,同李伦、艾政等班上的一些同学互相传阅。
  李鹏在中学期间读了好多书,如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斯诺的《西行漫记》、高尔基的《母亲》,以及鲁迅和茅盾的许多小说,还有《革命烈士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天演论》等等。书中的英雄人物深深地感动了他,书中的许多哲理名言,恢宏论述,闪光警句都成为鼓舞他前进的力量!
  李鹏在中学时代养成的这种良好的读书习惯,为他后来获得渊博的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一直将这一读书习惯坚持至今。
  在体育活动方面,李鹏也是积极分子,他总是通过爬山、跑步、打排球、打篮球等多种运动形式,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李鹏中学时,住的窑洞在山上,食堂在山下。每天三顿饭,要爬三次山。山陡路窄,有的地方近乎羊肠小道,碰上雨天,道路泥泞,一不小心,就可能从山上滚下来。环境为他提供了天然的爬山条件,使他经受了爬山的锻炼,练就了爬山的本领。
  新中国建立以后,曾经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元帅,当年在延安先后担任八路军一二○师师长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等职。他喜欢打篮球,喜欢看赛球,更支持在部队组建篮球队,开展体育运动。
  李鹏在延安中学时,贺龙在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部组建了一个由5人为核心组成的篮球队。这个篮球队不仅在部队打,而且经常到机关、学校同地方的同志开展友谊比赛或表演赛。由于这个球队队员的篮球打得非常精彩,延安的人们把他们5名队员誉为“五虎将”。其中10号、15号、12号打得最好。
  每当举行篮球比赛时,凡有机会,李鹏都在旁边认真地看着。特别是对场上表现突出的队员,他更是留心观察着。他为“五虎将”打出的好球鼓掌,叫好;为要输的一方高喊“加油”。
  他被10号、15号高超的打球技术所完全吸引和折服。他非常羡慕和崇拜他们。他决心向他们学习。有时在中场休息时,李鹏就急忙跑到球场上模仿着看到的动作练起来,一直练到下半场开始的哨音响,他才匆忙退下来。
  渐渐地,李鹏觉得光看球不过瘾,也想比赛一下,经他提议,和同学们商量,他们在班上也成立了一个由5人组成的中学生篮球队。戚元靖、黄毅诚、李伦打后卫,李鹏打前锋。
  除了球队集体活动之外,李鹏还经常一个人练习投篮和跑步。他认为打球要靠技术,还要靠体力,要想打得好,就必须付出辛劳和汗水。为了做到在篮球场上能够跑得快,传球快,李鹏这位队员,经常利用早晨和课余时间,以极大的努力坚持长跑,练习弹跳,以增强速度和耐力;为了提高投篮的技术,人们可以看到李鹏身穿短裤、背心,在夏秋之际,经常在学校的篮球场上,运用各种姿势和方法投篮,一次,两次,十次,几十次……直到汗流浃背,疲惫不堪,他才罢休。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锻炼,李鹏的打球技术终于有了很大提高。在一次比赛中,他竟然大显身手,令人刮目相看。李鹏个子不高,同别的同学比较起来,略显瘦小,但他身体结实,轻快灵巧,跑得快,投球准,虎虎有生气。在双方争夺激烈的时候,打得难解难分的时候,只要球到了他的手里,他准能千方百计投篮得分。哨子一响,四周的同学都要喊:
  “李鹏,进了!李鹏,好球!”
  由于李鹏的篮球打得非常出色,一上场,就猛打猛冲,一会儿过人上篮,一会儿定点投球,异常活跃。特别是投篮,常常赢得全场欢呼喝彩。因此,同学们就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活跃”。赞扬他在文体活动中的突出表现和成绩。
  李鹏他们这个篮球队,经常是跟班上的同学打球,有时也跟比他们低一年级的贺毅、贺光辉、杨廷藩等同学进行比赛。
  这个篮球队,在开展学校体育运动,增强同学体质,活跃同学生活方面,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q骑马风波

  李鹏活泼、聪慧,文质彬彬;但又调皮淘气,大胆勇敢。
  他喜欢马,尤其喜欢骑马。
  可在当时的延安,马却十分稀少和珍贵。由于那时条件困难,缺少汽车这种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事实上马被作为“小轿车”来使用,成为首长代步的工具。因此,只有中央领导同志和警卫员才有马。
  每当李鹏在延安的街道上,遇到有的同志“雄姿英发”地骑着马,听到马的四蹄在大地上敲出的鼓声,他就感到无比的振奋!
  有时,他在电影上看见红军的骑兵骑着萧萧狂嘶的战马,挥着闪闪发光的马刀,像一阵风一样向敌人旋卷过去的时候,他就对这些驰骋疆场的英雄,产生无比的敬重。他甚至想让自己快点长大,有一天也能单枪匹马驰骋疆场,成为一名战士!
  李鹏在延安中学的时候,在星期天或节假日,有时到李富春和蔡畅同志家里去玩儿。
  李富春是湖南长沙人,在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组织部副部长和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等职,建国后曾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政治局委员。当时他和他的警卫员,每人各有一匹马。
  有一次,李鹏到他们家后,向李富春伯伯提出请求:希望警卫员能够教他骑马,并且带着他骑骑马。经批准后,李鹏就逐渐学会了骑马,而且也让警卫员带着骑了几次。但他总觉得不够痛快。
  1943年初秋的一天下午,李鹏又一次来到枣园李富春和蔡畅同志的住处,当时他们正在休息。他看见首长平时骑的那匹高大的黑色骏马,鞍韂齐备,拴在院里的一棵树上,警卫员却不在。看样子,好像刚刚从外边回来。他早就想一个人骑着马出去跑跑,兜兜风,玩个痛快。见此机会,他没有认真考虑,便即刻擅自做主,把马拉出去,骑着跑了。
  这匹马毛色光泽,马鬃很长,臀部滚圆,四条腿纤长有力,性情柔和、老实,就是小说里常描写的那种“乌龙驹”。开始,它缓步地平稳地跑着,当跑到大道上以后,李鹏轻轻地把镫子一磕,大黑马立刻箭一般向前奔去。他只觉得耳旁的风声呼呼,树木一闪一闪地向后倒退,他还将一只手臂高高举起,像骑兵挥动马刀一样,自由自在地驰骋在西北高原的大道上……正当李鹏玩的痛快,骑的尽兴的时候,突然迎面奔来了一辆三套马车,这匹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战马受惊了。顿时,它暴怒得连尥带跳,乱嘶狂鸣,一下子就把李鹏从它的背上摔了下来,继续向前猛烈狂奔……
  幸亏李鹏在篮球场上还有点功夫,他的弹跳能力帮了大忙,从马上掉下来以后才没有受伤,只是被重重地摔了一下。
  他摸摸摔疼的部位,从地上站起来,望望消失在尘土飞扬中的远处的大黑马,他只能望尘兴叹,别无他法。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闯了祸:要是马跑丢了怎么办?他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无精打采地回到李富春和蔡畅同志家里。
  回来以后,这位调皮淘气、大胆勇敢的少年,就受到了批评。蔡畅同志既严肃认真,又态度和蔼地对李鹏说:
  “你知道吗?这匹马不是给你骑的,是中央配给你李伯伯工作用的。首先,你就不应该骑。如果你要骑,也得经过我们同意。但今天又没有经过我们同意,你自作主张将马骑走,这违犯了纪律。”说到这里,蔡畅用责备和慈爱的目光,看着李鹏接着道:
  “结果,你被马摔下来了。要把你摔坏了怎么办?你想过没有?!这不好吧!现在马也跑了……你要从这件事情中吸取教训。”
  李鹏低着头,红着脸,认真听着蔡畅同志的中肯批评和深刻教育。他为自己做的错事后悔,为因自己做错事造成的后果,感到难过。他觉得非常惭愧,过了好一阵,他才诚恳地说:
  “蔡妈妈,你批评的对!我完全接受。今天是我不好,是我错了。
  因为我的过错才造成这种后果。”
  由于马跑了,找又无处去找,警卫员既心疼又着急。李鹏更是惦记着那匹从他手中跑掉的大黑马的下落。从下午到晚上,他如坐针毡,十分难熬,连晚饭都只是胡乱吃了几口。正当他深感内疚,闷闷不乐地准备告别蔡畅同志返回学校时,突然从院里传来警卫员的声音:
  “大黑马回来了!大黑马回来了!”
  李鹏出来一看,果真不错。
  原来,老马识途。大黑马自己找回家来了,而且安然无恙。
  这时,李鹏那颗悬着的心,才落了下来。
  从此以后,李鹏再没有做过违反纪律的事情。
  3年以后,李鹏曾经向往的单枪匹马驰骋疆场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
  那是李鹏1945年11月离开延安,到晋察冀边区前线后,在全国解放战争期间的1946年秋天。
  这时,李鹏已经是一位入党近一年的年轻的共产党员,经常单独勇敢地完成组织上交给他的任务。有一次,李鹏身穿军服,单枪匹马穿越冀西的大沙河,来往于灵丘和阜平之间。白天,他骑着红得像火炭一样的枣红马,驰骋在华北大平原上,行军、执行任务;晚上,住在老百姓家里吃派饭,解放区的人民用枣酒、咸菜、稀饭和薄饼,热情款待他这个小八路;睡到半夜,他还得起来喂马……
  前线的硝烟、烽火,使李鹏逐渐成熟起来,他已经是一名真正的战士了。

q中学毕业,考上大学

  李鹏天资聪颖,灵活机敏,善于独立思考,记忆力很强,又勤奋好学,刻苦努力。在整个中学时代,他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为他今后的健康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当时延安进行整风,他在1941年、1942年,甚至在1943年的上半年,一直都在读中学二年级。在此期间,学校主要对学员进行政治教育。因此,他在政治上收获很大,对文化课的学习时间却相对较少,但他并不放松对文化课的努力学习。一直到了中学三年级,从1943年秋天开学以后,李鹏才开始比较正规地学习文化课。
  1944年春天,李鹏在延安中学毕业,度过了他的中学时代。
  在3年的中学时代,李鹏有幸赶上并参加了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延安整风和大生产两大运动。对此,他将永远难以忘怀。
  那时在延安无初中、高中之分,延安中学毕业生的程度,比现在的初中要高,而比高中又低。因为需要,当时延安中学的毕业生,有许多人都被分配参加了工作。比如,蔡诚被分配去搞保卫,李世魁、李世斌被分配去搞电台,汪道洋被分配去搞机要,林汉南等同学被分配到学校当教员。而李鹏、黄毅诚、戚元靖、彭士禄、杜军和何建文等同学,还想继续深造学习。他们找中央组织部提出这一要求。很快,组织部就同意了他们的要求,并把他们介绍到延安自然科学院去上学。但当时学院的党委书记刘平一定坚持要对他们进行考试,然后根据成绩,再决定能否上学。
  考试结果,李鹏等因成绩优异,被学院正式录取。这样,他在中学毕业后,就考上了我党创建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
  延安自然科学院。
  李鹏入学后,先在延安自然科学院预备班补习,到1944年秋天开学,就被学院分配在化学系学习,成为大学本科一年级的学生。
                  1991年4月17日
  --------
  李鹏:
  男,延大中学部二班学生。1948年入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学习水电专业,任中国留苏学生总会主席。1955年毕业回国,先后任吉林丰满发电厂副厂长、总工程师;东北电管局副总工程师、调度局长;阜新发电厂厂长;北京电业管理局局长;
  电力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党组书记等职。1982年当选为中央委员,1983年任国务院副总理。1985年兼国家教育委员会主任。同年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1987年11月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同月任国务院代总理。1988年4月被任命为国务院总理。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