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我国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发射通讯卫星成功后,电视中的广告节目经常出现火箭发射的画面。开始,我们一家人看得新奇,激动不已。后来,看多了,也就习以为常,甚至对文艺节目中经常插播这类画面的广告颇有微词,抱怨起来。只有我这个老头百看不厌。时间一长,孩子们纳闷儿,奇怪老爷子怎么专爱看导弹卫星一类节目。一个星期天,他们竟然向我提出这个问题。是啊,人老了,爱回忆往事,再者,两代人交流交流可能对缩小“代沟”还有点好处,于是有了我和家人下面这段对话。 “话得从头说起。”我说:“40年代初,我在延安自然科学院中学部读书,立志要当一个建设新中国的科学家、工程师。” 女儿打断我的话说:“延安有个抗大,没听说过有个科学院呀。再说,黄土高坡,土得掉渣儿,还能培养出科学家吗?”她表情半真半假,着实淘气。 老伴冲着女儿说:“别贫嘴啦!延安不仅有抗大,还有中央党校、鲁迅艺术学院、陕北公学院,可还真没听说有个自然科学院呢!” “别忙,叫我慢慢给你们讲嘛!”我打断她们的话,接着说: “抗日战争时期,徐老,就是毛选中毛主席说的他那位徐特立老师,给党中央打了个报告,建议创办自然科学院,为建设未来的新中国培养一批科学家、工程师。党中央认为这个建议高瞻远瞩,很有战略于是创办了自然科学院,并任命徐老为校长。” “那么,爸爸怎么一辈子当解放军,干政法,没搞科技工作呢?”儿媳问道。 “爸在解放战争初期为打老蒋当兵参了军,后来又渡江抗美援朝,回国后上大学,学的是导弹遥控专业,可不知怎么搞的,毕业后做了政法工作。”身任工程师的儿子颇为惋惜地说了这么几句。 我随口应道:“遥控技术除了控制导弹外,在许多科技领域都有用,公安领域也有用,所以爸毕业后分配在公安部科学研究所啦,以后又转做政法其他工作,这都是党的需要嘛。” 女儿说:“学非所用。”儿媳说:“毕竟遗憾!” “是啊!学非所用,当然遗憾,特别看到许多同学学以致用,成长为优秀的科技人才时,羡慕的心情,你们是体会不到的啊!”我说到这里,老伴插进来说:“你们年轻,不知道,过去的学生是统一分配的,没有什么‘双向选择’,战争时期更是一切为了前线,你爸念到中学三年,还没毕业就响应号召,投笔从戎,参军打仗啦!妈妈我才念到初二就报名参军抗美援朝啦。” 我说:“对啰,当年我们争着报名参军,为了人民解放事业,压根儿就没考虑个人得失。” 女儿笑着,打趣地说:“又摆老资格啦,别尽拿老皇历唬我们年轻人,爸是从小想当科学家,上大学又学导弹,可一辈子没导上弹,所以专门在电视上过导弹瘾吧。”一句俏皮话说得全家都笑了。 我也笑着说:“是啊!是啊,是有过瘾的意思,不过还有更深刻的理由和感情问题。你们想想看,当年,我们党在日寇侵华和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双重压力下,在物质条件极端困苦的条件下,竟然成立自然科学院,为将来建设新中国培养工程师和科学家。这种抗战必胜、中国必兴的伟人预见是多么英明啊!这是何等的胆识气魄呀!当时学校经常以这个建校宗旨教育我们,所以我们这群红小鬼、小八路,坚信革命必胜,个个奋发图强,立下大志要做建设新中国的科学家、工程师,那时我们虽然吃的是小米、瓜菜,缺油少肉,穿的是土布、草鞋,住的是土窑洞,晚自习只能点盏小麻油灯,但学习劲头可真大,除了学数理化,还学政治、军事,参加生产劳动。我们不但会种田、纺线、打草鞋、积肥,还学会制硝、制硫磺、配制黑色炸药、能自制土地雷。军训有投弹、射击,我在全校步枪打靶中曾经荣获第三名,登上了延安《解放日报》,当时高兴得我直蹦。那时,虽然物质生活清贫艰苦,但精神生活丰富多采,热火朝天,大伙都非常乐观愉快!特别是1945年‘8·15’日本无条件投降那阵,整个延安沸腾了,狂欢数日,全校师生员工欢天喜地,敲锣打鼓,连夜举行火炬游行。油画《延安的火炬》,画的就是这个场面,万民欢腾,人们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之中。当时,全校师生认为建设民主富强新中国的时候到来了。狂欢之后,大伙学习的劲头更足啦!都想尽快成长为建设新中国的栋梁之材。可是,抗战胜利不到一年,蒋介石就发动内战,进攻咱解放区,要消灭共产党,把中国推向黑暗的深渊。 1947年初,国民党军队丧心病狂地进攻延安。在中国向何处去的紧急关头,全校师生响应党的召唤,请缨从戎,踊跃报名参军。多数同志被批准参军,我也在其中。参军光荣,参军者兴高采烈,未被批准的同学思想不通,经过非常艰难的说服工作他们才从命留校,继续深造。后来这批同学许多留学苏联,学成回国后逐渐成长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人才和骨干力量,咱们现在的总理李鹏和十几位省、部级干部,还有好多专家学者,科技骨干,都是当年自然科学院附中(以后改为延安中学)的同学。我国的导弹卫星事业,核潜艇的研制建造,都有他们的劳动贡献。我羡慕他们,敬重他们,祝愿他们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再立新功!我个人虽然没能实现少年时代立志作个科学家、工程师的宏愿,但是我为党能培养这样一批人才而骄傲。也为我们这批在推翻蒋家王朝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在抗美援朝和政法工作中贡献了自己力量、流血流汗的同学而自豪。我深深感激党和人民把我们这批延河边的小八路锻造成为坚强的共产党人。现在虽然我们都已年老,但延安精神永存,党心永在,有生之年将为社会主义祖国继续贡献自己的一切。” 我越说越激动,话题也是越发严肃,老伴提醒我说:“你很少这样长篇大论地跟子女们谈话,不要倾盆大雨啦,电视剧《渴望》到点儿了。”她打开电视机,恰好《渴望》开播。子女们一再表示让我今后给他们多讲点过去的事情,他们觉得蛮有意思的。 1991年1月 -------- 李凡民 男,延中六班学生。曾长期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员。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