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1991年初夏,我从白云黄鹤之乡,回到阔别多年的首都。 在我国第一座音乐圣堂——北京音乐厅,举办了独唱音乐会,向首都听众献上我心中的歌。 “高楼万丈平地起,蟠龙卧虎高山顶,边区的太阳红又红……”从小喝延河水长大的我,把对人民领袖和陕北乡亲深挚的爱,倾注在我的歌声里。这歌声,环绕着宝塔山,追逐着延河水,在飞旋,在升腾。它把我的心,也把听众的心,又带到那彻夜灯明的枣园窑洞,带到烽火弥漫的黄土高原…… 我从山沟沟走上大舞台,能够成为国家一级演员,在声乐艺术上取得一点成就,特别要感谢中央歌剧舞剧院、中央音乐学院的著名歌唱家和恩师们的亲授。但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延安那片圣地热土,使我从少年时代起就受到了革命艺术的熏陶。 我的父亲周文是著名的左联作家。父母都喜爱音乐,常在家里和朋友们一起唱抗日歌曲和苏联歌曲。那跳荡的音符,激扬的旋律,时时在我幼小的心灵里飞旋回响,使我从小就迷上了音乐。 我8岁时,有一次被成都地下党领导的一个演剧队借去,参加演出。我自己把《流亡三部曲》改编成载歌载舞的节目,和我妹妹在成都青年宫演出。我们那稚嫩的歌声,纯真的感情,使同台演员和台下观众都深受感动。 1940年初,经周恩来副主席亲自安排,9岁的我随父母从白色恐怖的成都回到了革命圣地——延安。途中,一块去延安的这支知识分子队伍中,只有我和妹妹年龄最小,走不动路,他们就把我们姐妹俩捆在大马车的行李上,以防我们掉队。父亲一边走一边给我们介绍陕甘宁边区的情况,边区到底是个什么样,我一点也感受不到。我只相信父母要去的地方,一定是天下最好的地方。我那颗幼小的心灵,向往着那最光明、最幸福的地方。 春节前,我们终于胜利到达延安。幸福的时刻来到了!党中央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会,我随父亲来到中央大礼堂,坐在中间一条长凳上。过了不大一会儿,一位身材高大、笑容可掬的人出现在我的眼前。他穿一身灰色中山装,向大家频频点头致意。这时,全场观众起立,热烈鼓掌。我也拚命地拍着小手,并问父亲:“他是谁?”父亲说:“毛主席!”毛主席就坐在我后边一排,和我父亲并排坐在一起,他谈笑风生。当父亲向毛主席介绍:“这是我女儿。”之后,毛主席亲切地拉着我的小手,问我几岁了,到延安过得惯过不惯。我用地道的成都话回答了毛主席,毛主席听了后还笑着叫我“小四川”。 春节过后,在中央组织部李富春副部长的关怀和安排下,把我和妹妹、还有烈士的女儿沈宗沪(现名舒炜),一同送到安塞保育院小学部读书。 到“保小”不久,在一次晚会上,我和妹妹又一起同台表演了《流亡三部曲》。全校师生深受感动,台上台下竟泣不成声。当时的娃娃同学,现在大都已步入老年,但此情此景,仍记忆犹新。 “保小”的文化生活是很活跃的。这里组建了合唱队,我一直是合唱队员,也当过合唱团团长,还常指挥同学们唱《吃饭歌》。从“保小”毕业后,到自然科学院学习,我还是合唱队员。我深知我已和唱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后来,几个学校合并成立了延安中学,我们就住在离城10里的桥儿沟。我这时既学政治、文化,又纺线、种菜,还是个活跃的文艺骨干。在开展大生产运动中,毛主席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了普及种棉花的知识和技术,我和同学易曙光合演了秧歌剧《种棉花》。我扮演的是接受科学思想快、掌握了种棉花技术的小姑子,易曙光则扮演不懂得种棉花知识、结果一无收成的嫂子。结果小姑子向嫂子传授了种棉花的技术,嫂子决心大干一场。 由于延中与鲁迅艺术文学院同在桥儿沟的一条山沟里,所以我们天天能听见鲁艺的学生在山沟里练声、唱歌。每当此时,我的心常常为他们的歌声所吸引。下了课或上完晚自习以后,我和同学就跑到山下,来到鲁艺那座破旧的教堂里,满有兴味地观看大哥哥、大姐姐们排戏、唱歌。《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白毛女》、《黄河大合唱》……,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深深播下了革命文艺的种子。李波、王大化……特别是音乐家吕骥、李焕之,都是我从事声乐艺术最早的启蒙老师。最使我引以为荣的是,音乐家渐渐发现我有一副好嗓子,就让我和易曙光等几个延中同学参加鲁艺的《黄河大合唱》,为中外记者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演出。 1945年,年仅15岁的我,终于实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参加了山西太岳军区文工团,成为一名革命文艺战士。小小年纪,我就相继在《白毛女》、《刘胡兰》、《王秀鸾》等大型歌剧中担当主角。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我用歌声给浴血奋战的指战员们带来了巨大的鼓舞和力量,人们亲切称我为“战地百灵”。 有一次演出《白毛女》,著名作家赵树理对我的演唱倍加赞扬,他还亲自为我和演员们打鼓伴奏。全国解放以后,赵树理同志还特意打听我的下落说:“演喜儿的那个小鬼到哪儿去了?她的歌声真叫人太难忘了!” 还有一次,我的独唱音乐会刚刚结束,一位老同志紧紧握着我的手,激动地赞叹道:“真没想到啊!几十年后你的艺术青春依然常在!当年的白毛女,今天唱起了莫扎特、勃拉姆斯和舒伯特的名曲。你的进步真大呀!”这位老同志,就是当年在太岳军区文工团和我一起演出《白毛女》时,扮演大春的谢振川同志,后来他在河南大学任艺术系主任。“大春”和“喜儿”阔别30多年,意外相逢,真是令人难忘的一幕喜剧! 4年前的仲夏时节,在保小建校50周年纪念活动中,我重游圣地,校友相逢,我们又仿佛回到了火红的青春时代。在延安各界联欢晚会上,我一连独唱了6支歌曲,把一片深情献给用乳汁哺育了我的伟大的母亲! (王恂整理) -------- 何 枫 女,曾用名何文康。延中四班学生。曾任武汉歌舞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现为中国音协武汉市分会顾问,1989年获武汉市音协授予的荣誉证书。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