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1944年9月至1945年底,我在延安中学三班学习、工作、劳动,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时,我只有十六七岁。这是我一生中最难以忘怀的、充满革命生机和青春活力的珍贵岁月。 当时我记了三本日记,这里摘抄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谨以我一颗赤诚的心,献给当代和未来的青年朋友们。 1944年 9月7日 吃过午饭,我离开杨家湾总政干部招待处,向母亲和妹妹告别,背起背包走上去延安中学的山路。我伴着欢唱的延河,迎着巍峨的宝塔山,走过杨家岭、王家坪、清凉山…… 沿着山峁转向东去。一路上,山川焕彩,草木葱郁,在我面前展现出完全崭新的世界。 黄昏,我来到桥儿沟。这里就是延安中学所在地,我见到了霍校长和田树基同志,他们把我编到三班。当我来到三班同学住的窑洞时,眼前出现的是闪烁的油灯,转动的纺车,还有那一张张天真、纯朴的笑脸…… 10月8日 今天全校出动,上山挖山药蛋。挖的挖,拣的拣,各有分工,干得满欢。我是负责拣的。我一边拣,一边想,凡事都要学,要加强劳动锻炼。于是,我和杜吉昌换着挖起来。没想到,人家都说我挖得浅,伤的洋芋(即山药蛋)多,真叫我灰心。 在山坡上吃过午饭,我又改变了想法。还是同学的意见对,不光要加强劳动锻炼,还要改进生产技术呢。我又使劲挖起来,比上午挖得深了,洋芋也伤的少了。手虽然磨破,我也不在乎。到完成任务,回到学校,我的精神更加振奋,心里更加痛快! 10月16日—18日 这三天,突击纺线。窑洞内外,纺车飞转,笑语喧哗。有的同学给大家讲起故事,真有趣! “我纺的线,行吗?”我一边摇着纺车,抽着棉线,一边让同学们来给我检查质量。 “你纺得不太匀,有些地方粗,有些地方又像头发丝。”一位同学看得很仔细,说得很认真。 我下决心改进技术,提高质量。只有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 11月6日 开过周会,大家张罗缝棉衣。这不是给自己缝,而是生产任务,缝好棉衣,支援前线。 同学们有的背来成捆的棉衣,有的去买针线,然后就在一起做起活儿来。我缝了一件,因为不会缝,棉花又太潮,每一针都很难扎进去,很难拔出来,所以缝得特别慢,也比别人艰难得多,针鼻儿把手指头顶了很多小眼儿。快缝完时,我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就交给张树才去缝。她一看,原来快缝完了,就帮我缝好两只袖子,又还给了我。我只好写上自己的名字,交了任务。这件事足以说明我没有坚持到底的恒心。 1945年 在这本日记的前两页上,教导员高时同志给我题写了两句名言: 唯有无报酬地为人类的生活而作寂寞的牺牲,乃是我们的天职。 卡尔·马克思 在世界上要办成几件事,没有老实的态度是根本不成的。 毛泽东 3月8日—15日 全校170多人,到东关修飞机场的跑道。这是延安机关、部队、学校的总动员,大突击。为了迎接举世瞩目的国共谈判,为了迎接时局的大转变和胜利的新曙光,每个义务劳动者都甘洒热汗,甘当基石! 冒着连绵的春雨,一上午就抬了33筐石头。忽然,发现脚底下起了一个泡,走路很困难。吃午饭时,被队长发觉。地理教员张仲纯同志很关心我,让我下午休息。他比母亲还体贴我,使我很受感动。吃过午饭,到救护队上了药,就一瘸一拐地回到学校。每走一步,疼在脚上,愧在心里。 几天来,我一直坚持参加修飞机场。13日,抬了27筐石头;14日,抬了33筐石子和28筐砂土;15日,抬了22筐砂土,又装了半天粘土…… 5月24日 晚饭后,开欢送张仲纯教员的晚会。他教我们地理课,教我们画地图,今天就要奔向前方,在中国这张大地图上开辟红色的新解放区。他充满必胜的信心对我们说:“再见面时一定在新中国!” 张仲纯教员能写会画,多才多艺。他书写的毛主席长征诗:“红军不怕远征难……”,字体潇洒俊逸,犹如行云流水; 他画的八路军在行军路上小憩的素描,真实地描绘了人民子弟兵的生活风貌,再现了“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魄。他把这一纸书法和一幅素描送给我留念,我视为珍贵的礼物保存在身边。 5月28日 晚饭后,我和郑汝志等同学,来到了桃园,挖了许多苦菜。当我们挺直发酸的腰,抬头向果树望去时,突然发现枝头结了不少小青桃、小青果,绿莹莹,圆溜溜,特别逗人喜爱。我顺手摘了一枚小青果子,又摘了两枚青桃儿,放到嘴里细细品尝,那味道虽然又酸又涩,却比苦菜好吃多了。 事后,我却悔恨自己,违犯了群众纪律。 7月11日—14日 在暑假里,为了自力更生,解决日用品问题,我和一些同学走了15里路,到高峁湾菜园参加生产。我们绑黄瓜架,搭西红柿架,锄菜畦子里的草,还打了13垛墙。菜园的负责同志夸奖我说:“这娃子的技术学得差不多,蔓绑得顺顺的。” 在菜园里干了3天活,累得腰酸胳膊疼,不知洒下多少热汗,挣了7500元(注:边币)。回到学校,和同学们去新市场,买了些日用品。我花了4100元,买了一个罐子(注: 当时男同学的饭量大,用腌咸菜的罐子装饭菜)、一个蘸水笔尖、一把牙刷、一条肥皂;又花了3000元,买了甜面酱和一些吃的东西;余下的钱,还打算买书。血汗换来的钱真不容易,不应当浪费一分一文。 8月15日 中午,传来振奋人心的特大喜讯:日本无条件投降! 延安城万众狂欢,变成沸腾的海洋! 晚饭后,我们延中与鲁艺组成秧歌游行队伍,从桥儿沟涌向新市场。在我们这支壮丽的队伍前首,高高飘扬着国旗和共产党党旗,高举着“胜利万岁”的大字横幅,还有斯大林、毛泽东、朱德等各位领袖的像。后面是锣鼓乐队、舞鼓队、秧歌队。两旁是举着宣传画牌的行列。画牌前后,是如同火龙一样壮观的火把队。这一支支火把,是同学们在狂喜之中把破棉被、破衣服拆了,裹在木棒上,再蘸上倒在大铁锅里的油,点燃起熊熊的火焰而成的。我也高举着火把,随着人流向前涌去。 行进到新市场,鞭炮齐鸣,火花飞舞。人如海潮,车似长龙。汽车车灯都大放光明,把黑夜照耀得如同白昼。我们的秧歌队活跃在街头,高呼着口号: “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万岁!” “迅速成立联合政府!” “制止内战危机!” “中国共产党万岁!” “斯大林同志万岁!” “毛泽东同志万岁!” 深夜才回学校。啊!今天是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一天!也是我的历史上最光荣的一日! 9月3日 为了庆祝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边区政府决定放假3天。 上午,我们三班的师生,喜气洋洋地到新市场照相馆合影留念(注:这张相片,我至今还珍贵地保存着)。 9月4日 晚饭后,杨少林同志找我谈入党问题。这正是我日夜盼望的。 他问我:“你对要求入党抱什么态度?” 我说:“主要靠自己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他说:“对了,这不是一般的事情。对于党员来说,政治生命第一,肉体生命第二。不但在形式上入党,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真正入党,真正站到无产阶级立场上来。……希望你发扬自己的优点,克服自己的缺点……” 这次谈话,激励我要再接再励,彻底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思想作风,做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11月1日 上晚自习的哨子已经吹响了。王建华轻轻走近我,低声叫我去开会。 参加这样庄严的会,我忽然觉得很不自然,但精神非常兴奋,心情非常严肃。 在我们三班最靠边的一个窑洞里,在这永生铭记的最光荣的日子里,新的政治生命诞生了!我和张利坚同时参加入党仪式,面对党旗,举手宣誓: “从今天起,我愿为党的利益,为中华民族彻底解放,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誓死不被任何困难所屈服,不为任何威胁利诱而动摇,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均要服从党的组织,执行党的决定,遵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为完成党所给予的任务而积极工作,虚心学习。如有违反上述的思想行为,愿受党纪制裁。此誓。”(注:这份油印的入党誓词,肖贵臣同志至今还珍贵地保存着。) 当我满怀着激动的心情,庄严宣誓的时候,我觉得我这一颗跳荡的心,我这一腔沸腾的热血,我这整个的青春和生命,完全和党融合在一起。 11月20日 这几天,参加桥镇乡的选举,我们帮助做宣传工作。 在寒夜的月光下,后街的老乡集合在一座店铺里,人声渐渐喧闹起来。小学校里的几个娃娃,正在唱着“千里雷声万里闪,惊天动地把喜讯传……”“工农子弟解放军……” “小先生……”。大会在欢快而朴实的歌声中开始了。会议主席讲话以后,不论男女老少、干部群众,一个接一个,毫不间断地讲着对政府工作的意见,真正体现了我们边区的民主政治。会议一直开到深夜,还没有发完言,主席决定明天晚上继续开。 过去,我总感到学学理论,写写笔记,总比到街店农家访问老乡有收获。这是教条主义,也是群众观点不明确、不坚定的表现。我好像听到这样的告诫:“不要做书蠹了,不要再趴在书本的狭隘的圈子里!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实际中去!把你所学的知识应用起来,老老实实地为人民服务吧!” 12月27日 刚上几何课,王箭锡从李绵同志那里回来,叫我也去。原来又是意料不到的事。李绵同志说:“解放日报社调你和王箭锡去做译电工作,还培养记者,编辑,准备将来出去搞分社。 你的意见怎么样?” 回想过去,组织上调我去工作,我没有坚决服从。党培养自己,又吃了老百姓这么多的小米,就要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担负起党交给自己的担子,何况自己又是一名共产党员呢!到报社工作也是我一贯的志愿,我愉快地答应了。 满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我离开了朝夕相处、甘苦与共的教师和同学,离开了亲密无间、情同手足的大家庭,离开了哺育我健康成长、赋予我最宝贵的政治生命的延安中学,调到解放日报社。不久,组织上又调我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任播音员。 1946年 2月1日 今天是旧历除夕。清早,我和妈妈、妹妹正在包饺子,就听到隔壁的大云从山下跑回来说:“毛主席来了!”我和妹妹把饺子一撂,饭也顾不上吃,就一口气跑到山下的篮球场。只见一辆披着一路尘土的灰色小汽车停在那里,毛主席呢?却不见踪影。一打听,等在这里的同志们都说:“毛主席看望关向应政委的病去了。”大家不顾寒冷,都怀着一颗火热的心在耐心等待着。后来,妈妈也赶来了,她兴奋地说:“今天什么活儿也不做,就在这儿等一天也心甘情愿。” 等了一会儿,从远处的山坡上走下来四个人。大家都激动地嚷着:“毛主席来啦!”于是,一拥而上,都挤在小汽车的周围,人人脸上都露出幸福的笑容。小娃娃们高兴地跳着、叫着。毛主席一步一步越走越近了,他那慈祥的面容,和蔼的目光,就像在寒冬里带给人们无限温暖的阳光。他像辨认久别的亲友那样,注视着每一个人的面孔;又像慈爱的母亲那样,关注着每一个欢蹦乱跳的娃娃们。这时,毛主席和我近在咫尺,他那脸上几道深深的皱纹和露在帽子下面的长长的头发,在我的心灵里激荡起一股难以名状的热流——为了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毛主席太操劳、太辛苦了! 人们都看呆了。仿佛面前只有毛主席,都忘了自己就和毛主席站在一起,谁也没想起和毛主席握手,谁都忘记了向毛主席拜年。事后回想起来,大家都后悔莫及! 灰色的制服,谦和的微笑,人民领袖的心总是和人民的心贴得最紧。当毛主席坐进小汽车时,还微笑着向我们招手; 汽车已经开动了,毛主席又回过头,透过后面的车窗向我们招手,微笑…… -------- 王恂 男,延中三班学生。中国建材报副编审,局级。曾任延安广播电台第一个男播音员。从事党的新闻工作40余年。撰写的200余篇新闻、通讯、散文、报告文学、小说等,发表于《人民日报》等37种报刊,有的作品编入《中国人民广播回忆录》、《万众瞩目清凉山》等书。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