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现在时令已到七月,七月中旬,天空万里无云,阳光灿烂,全法国都处于盛夏的暑气包围之中。人们不断打电话对我说天气如何酷热(“这实在受不了”),然而在这里,我感觉不到一丝闷热,我生活在阵阵凉意中。 我住在诺曼底森林中间的一幢木屋里,这里四季如春。我就在这里疗养。我听听音乐,读读别人带到高寿医院来的诗篇。若是我不读诗,不骑自行车使腿部肌肉和腹肌日渐恢复正常,不吃饭也不睡觉时,我就仰躺在阳光里,凝视着树木、灌木丛、橡树、桦树、松树、二裂叶的日本银杏以及那棵械树,这些树木都是我妻子亲手栽下的。 凝望着这些树木使我不由得想起我在高寿医院常常见到的印象至深的景观:瓦蓝色的冷杉树林海。我觉得现在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为什么我在救生处的病床上,在见到的众多景物中,最常见的却是安肯帕格里峰的森林中的景观,我觉得那是最纯净的景色。这是我想再度重见的景色,这是我想苦苦抓住、但最后又倏然而逝的景色。我觉得这大片蓝色的冷杉树林是生命、是真实、是风和天空、是空虚和充实、是色彩和形状的最美的写照。它也代表着我的青春:在被死神攫住时,我苦苦追索着我的青春年华。我在十八岁时,天真无邪,不谙世情,躺在科罗拉多州的“老鹰岩”上,不知不觉中身处离人世心理平衡点最近的所在。我和其他青年一样,以为自己能长生不老。从这些无意识和有意识的时间开始,我生平都在求索着,时而觅得、时而失去、时而复得这种平衡点。于是我又觉得自己可以不死成仙。在医院中,在接近死亡并在死亡线上逡巡不前时,在这次求生的挣扎中,我第一次再也不觉得自己能不死成仙了。在我几乎离开人世的这一过程中,我达到了另一种平衡点。我之所以眷恋这片瓦蓝色的冷杉树林的景观,是因为我对世界和生命的热爱,都集中、浓缩在这一景观、这种感觉和这种美色之中。我之所以凝神追忆这种景色,是为了不失去对美的向往、对生命的热爱。我的身体之所以强烈需要纯净的空气和天空,是因为在观望这片冷杉树林海时,它向我们表明生与死只在咫尺之间,这也就是说死亡(很可能跌入树林中)就包含在生命(一张展开的蓝色棕绒地毯)之中。 蓝色的冷杉树林就是生命,是生命的本能、对生的渴求,它赋予我的身心以拼搏的力量。 然而死神又是什么?是谁?这不仅仅是在我左后方救生处病房空落落的那块墙角,这也许就是加兰…… 在我终于决定出院以前,我到救生处进行了最后一次参观。 我又见到了我曾经在生死线上挣扎的那方天地、医生研究X光片的发亮光盘、墙上电子钟、装满卡片的匣子、病历卡、咖啡杯、药箱、小瓶子、血浆瓶。 为什么这个去处对我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姑娘们一直忙忙碌碌,她们穿着贴身的绿色大褂,圆珠笔或碳素笔挂在胸前。圆珠笔是救生处最宝贵的东西(“我们总不够用,你能给我们寄些来吗?”“这比鲜花和糖果管用多了。”)。 她们就在这里,任务虽然繁重,但她们身上仍洋溢着一股青春气息;她们戴的耳环和手镯也并不贵重,她们胸前别着上岗证,脸上透着一副忙碌的神色、一种精神。她们对病痛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偶尔也能听到她们在匆忙中讲的一两句悄悄话:“当然,工作很艰苦,这是医院中工作最辛苦的病区,你为什么觉得我们是经过选择,自己要来这里呢?” 电话铃响了,她们耐心和蔼地回答:“是的,太太,他现在很好,他正在休息。不行,太太,今天晚上以前不行。”电波不停地在室中回荡,动作和说话都是高度紧张,因为这里一切都是快节奏地进行,一切都至关重要,什么都不能马虎了事,任何差错都不能原谅。因为人们的神经始终受着环境的刺激,危情来势凶猛而且猝不及防,神经始终绷紧着。救生处是当机立断的关口,是各种过激感情的交汇点。 “那一阵子,你很喜欢我们,也有点怨恨我们,对吧?” “你们怎么知道呢?” 她们笑了起来。 “因为我们这里就是那样儿。” 我要求再见一面卡特琳,也就是那位来自布列塔尼的青年女护士。那位女监护员向我多次断定,正是她在那几个晚上照顾了我,帮助了我。是她,而不是别人。 “你不会再向我们提起你的那位韩国姑娘了吧?”女监护员故作正经地对我说。 卡特琳来了。我觉得她的面庞、她的身影很熟悉。她是一位法国姑娘,双颊要比其他女青年瘦削一些。她没有戴戒指,年轻、活泼、俏丽、忙碌。 “先生身体怎么样?看得出来,你已经完全复元了。你明天就出院吗?”她中等身材,留着棕色的短发。加兰则是一头长发,而且是高挑的个子。卡特琳嗓音低,加兰嗓音高。她几乎不施脂粉,加兰则是涂着浓浓的口红,戴着各种小首饰。两个青年女子毫无共同之处——一个是现实中的姑娘,一个则是我臆想中接连几夜见其影闻其声的女人。加兰难道是死神的化身,她像从坟墓中走出的鬼魂一样,附在卡特琳身上,走进了病房,要想攫取我、蛊惑我吗?对这种假设我没有深究下去,而只不过是自说自话而已。但也不妨把这种假设当作是一种戏言:死神的小名叫加兰。我明知在镇静剂的作用下,我的所见所闻都不过是一连串的幻觉,然而这些幻觉都有一定的含义。我所见到的一切都有一定的含义,因为我见到了——即使这些属于看不见的东西,但我毕竟见到了。这些药品,医护人员给每位病员都服用了,他们都要经历我所见到的一切。然而病员们见到的景观、景物和他们的遭遇各不相同。我猜想他们并非都跌入了深渊,同样我也认为,其中有些人在“另一世界”中走得比我更远。 在生死界上“神游”一遭所应接受的许多教训中有一条值得一提:不要把与死神邂逅简单地归因于各种药品、药物、安眠药或吗啡类药物所起的作用。这种说法太浅薄,太“符合常情了”。 四十九、生命不能一言以蔽之 离我休养的森林地不远,有一片大海,我在海滨第一次光着脚信步游览。时间是清晨,海边游人稀少,这个海滨很长,很长,而且空空荡荡。 正值低潮时刻,游人可以走得很远。我光着脚接触地面时,每迈开一步就能领略到各种感觉。在某些沙层中最粗的沙粒与最细的沙粒、最有弹性的物质和一踩即飞的物质、潮湿与干燥之间,都存在着种种差别。我每向水面走近一米,一种欣喜之情便油然而生,因为我正在这块地面上向前迈进,而大海在几小时前刚把这层地面淹没,而几小时以后,这块地面又将是大海的天下。 空气是成的,但很清新。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想把我身边的生命和非物质的东西都在这一口气中吸进体内。我想起了玛格丽特·尤斯娜尔①说过的一句富有诗意的话:“在你的肺叶中,充满着空气这位美貌的陌路人,离开了她,你就活不成。” ①玛格丽特尤斯娜尔,法国当代女作家、小说家、哲学家和诗人,法兰西学院院士。——译者注 她用“美貌”这个形容词来修饰“陌生人”,真是绝妙佳句!因为空气与生命一样都不能用一个字眼来说清的,生命不能用一句话解释清楚。人们煞费苦心,为一些离奇古怪的现象创造了许多字眼,然而虽能用一些字眼囊括奥秘,但永远无法解开奥秘。有谁能用三言两语来给我说清思维的机理呢? 当我终于到达海面时,我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了在我的脚板底下那些贝壳和石子、那些数不胜数和难以描绘的潮水退后留下的黄色、橙色、灰色、黑色和棕色的残片碎屑的存在。我驻足停下,飞溅的白色水泡拍打着我的脚踝。我的脚下踩到了一块特别坚硬的贝壳,我觉得我可以把它紧紧揣在怀里,这样它就可以把我与大地的其它地方、世界的其它各处连接起来。脚下踩着这块贝壳,面临这片海洋,我大口大口地呼吸着不知从哪里飘来的空气,海鸥不知被什么力量所驱使朝我不知名的路径飞翔,这种景观已不是什么奥秘,而是一种奇迹。蓦然间我想起了沃尔特·惠特曼的一首诗。这首诗是大约四十年前我们在弗吉尼亚的一所大学的教室里学到的,也是披着一头红棕色头发、胳膊和面容都被儿时的脊髓灰质炎状害了的一位教授让我们读到的。 五十、特纳教授的一堂诗歌课 他叫特纳先生,我们当时很崇敬他。他的整个身体只不过是一个活着的永无休止的痛苦的化身。 他的四肢萎缩,嘴唇歪斜,双眼呆滞。他在学校里一瘸一拐地走着,几乎拿不动书籍和簿本,因此总有那么一位学生前来搀扶这个令人辛酸的身影,帮他勉强地走向教室。他真像一个被生活的不幸摧毁了的木偶人。 然而不一会儿,当特纳教授慢慢地、动情地高声朗读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时,他朗读时的神情使人完全忘却了他的残疾、他的身心障碍和那痛苦的抽搐。特纳教授被这首诗的气势和纯真打动了,脸上大放异彩,看到他的这种表情我们都惊呆了,甚至感到有几分羞愧。我们之所以惊呆是因为这首诗太动人了;我们之所以感到羞愧是因为在年初的某一时刻——在我们第一次看到特纳时,我们竟然以年轻人的刻薄心肠,把这位残疾人的动作和怪脸用漫画描绘了出来。 而现在特纳教授给我们背诵的诗歌是一首对生活这一奇迹的情歌,他以一个善于认同并承受痛苦、又善于排除和克制痛苦的人所特有的信念和热忱来为我们背诵这首诗。在四十年后的今天——也就是一刹那以后——我正在诺曼底海滨轻轻地踩住一只贝壳,并由衷地感谢别人(感谢谁?)治好了我的病、救了我的命,感谢别人教诲了我,使我邂逅了不属于人间的一切事物,使我有机会踏上了一条不一定能返回的路径。就在这时,特纳教授给我们上的那堂课强烈地震撼了我的记忆,而且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不揣浅陋,向读者全文推荐此诗于下: 这如此恢宏的奇迹人们又如何将它对待? 而我,我领悟到的就是这些变幻莫测的奇迹, 我感受到这些奇迹, 正是在我信步漫游于曼哈顿的大街小巷时, 或是在我越过鳞次栉比的屋顶把目光投向天空时, 或是在我光着脚在海滨涉水而行时, 或是在我站在树林中亭亭的华盖下时。 在背诵这几行诗时,在我重新记起这几行诗时,仿佛这首诗的这段诗句就是我此时此刻、我人生各段历程的写照。越过鳞次栉比的屋顶把目光投向天空,正是我在29号病房中的情景;光着脚在海边涉水而行,正是我此刻在诺曼底的感受;站在亭亭的华盖下与我现在在森林中的疗养不是一模一样吗?特纳教授把这些朴实的字眼抑扬顿挫地细细解释,每个音节都在我们心中引起了共鸣: 或是当我在白天与我亲爱的人神聊时, 或是当我在夜间与我亲爱的人同床共寝时, 或是当我在晚饭时分与别人同桌共餐时, 或是当我在公共马车上向坐在对面的陌生人 注目凝望时, 或是在夏日的一个清晨当我注视着蜂巢四周 忙忙碌碌的蜂群时, 或是注视那一群群在田间吃草的家畜时, 或是观察着那群小鸟或飞旋在空中的昆虫奇 观时, 或是欣赏着那落日的余辉、那安详而晶莹地 闪烁着的点点繁星时, 或是在饱览那美好春夜姣好的一镰细细的弯 月时, 这一切和这万物、世间万象和每种景物,在 我心目中都是奇迹。 每种景物都与大自然息息相通,虽然它们各 有所别,各在其位。 在念到这最后几行时,他往往会停顿下来。他给我们把这几行诗反复吟哦。他有一只残肢,这也是他唯一可以活动的手。这时他拿起粉笔,使尽平生之力用那萎缩的手指把这几行诗端端正正地写在黑板上。他加强语气,重背了一遍,要我们领会其中的含义: 这一切和这万物、世间万象和每种景物,在 我心目中都是奇迹, 每种景物与大自然息息相通,虽然它们各有 所别,各在其位。 他身穿一件绿色上衣,那绿色深得刺眼。他往往穿一些颜色深得炫目的衣服,与他的红棕色头发极不谐调,这一切与他那早已不堪入目的外貌一起构成了一副古怪但又感人至深的模样。我现在推想他选择这些刺眼的颜色是对死神的嘲笑,也是他独到的手法,用来说明生活是欢乐而恢宏的。他转过身来,把诗的结尾给我们背了出来: 我觉得每时每刻的光明和黑暗都令人叹为观止, 每一寸天地都妙不可言, 每方土地上名葩奇卉俯拾即是, 室内的方寸之间都是佳境娱目、胜景。冶人。 特纳在诗的精彩尾声背完以前却戛然而止,他站在我们面前,眼神中闪烁出兴奋的光彩。我清楚地记得他的双眼闪烁着晶莹的泪花: 我觉得大海蕴藏着无穷的奥妙。 鱼儿在那里游动——海面上点点岩礁——滚滚 波涛——载客的海轮正在浩瀚洋面劈波斩浪, 世间还有比这更奇妙的景色吗? 特纳终于住口了,他沉默了一会儿,接着又说道:“在潜心研究这首诗、它的用词、它的节拍以及所选择的修饰语以前,我希望你们能掩卷自问,这一行行的诗句是为谁写的。” 当时,我无法对特纳教授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我那时才十八岁,也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位沃尔特·惠特曼生干1819年,发表这首诗时才三十七岁,这样年纪轻轻能有如此丰富的想象、透彻的见解是难能可贵的。如今我完全理解了特纳教授这堂诗歌课含义的隽永和他提出的问题的寓意的深刻。这一问题的意思是:“你不必追究这首诗是为谁写的,其实这诗是为你写的。”这首诗是为我写的,也同样是为读者诸君写的。 五十一、在盛夏升起一堆火 我从海滨漫步回来后,走进了坐落在森林中的那幢木屋里。像每晚一样,我与留在巴黎的妻子在电话中交谈了许久,并问明了已去外地度假的孩子们的情况,接着我就决定升起一堆火。 在盛夏的白昼,在壁炉中升起一堆火,还有比这更惬意、更令人不可思议的吗?升起一堆熊熊的炉火,这在此时此刻是手到擒来、毫不费力的事。 你一开始便在两根柴架之间的地面上放满卷成一团团的废报纸,然后再在废纸团上架满从树林中捡来的小树枝、木柴块、松果、树皮及折成小截的树枝。这是最微不足道的小玩意儿,但都是生火的底层。接着再在这一底层上放入中等大小的坚实的劈柴或圆木块,并要注意交叉排列,最好是三根三根地交叉搁置,交叉层之间留出小小的空隙,这是中坚层,实力层。然后点上火,层层燃料先后燃烧起来,先是底层的细树枝,然后是坚实的圆木柴。在这两层柴火点着后,只要再添入更厚实、更沉重、烧的时间更长的劈柴和圆木就可以了。你尽可以大胆地选用那些两端依然潮湿的劈柴或圆木,水分在燃烧时慢慢流动、蒸发、消失、发出欢快而令人欣慰的声音。然后,你可以倒退几步,坐在火堆前,静静地观赏。 在这堆熊熊烈火中,世间万物的景观在你眼前一个接一个转瞬即逝,甚至还跳动着一幅生命图景:美丽动人,色彩斑斓,变化无常,两头尖尖,或上或下,险象环生而又不堪一击,捉摸不定又无所不在,虽然是昙花一现,但也真实存在,时而凹凸不平,时而圆胖丰满,吞噬着周围的空间,既居心叵测又魅力无穷,把你烧得遍体鳞伤而它仍然咄咄逼人,时而左顾右盼,时而趾高气扬。因此必须不断地添柴,要使火苗不灭,长燃不熄,越烧越旺,就得经常添火捅火。只要炉火仍然是熊熊烈焰,只要人能够而又必须使烈焰久燃不媳,那么就必须爱护它,直到最后一块火炭发出最后一道光芒,直到灰烬下最后一点淡红色消失,直到完全化为留有余温的灰烬为止。这时候,也许才是真正长眠的开始。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