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在任何理性努力领域中创造新观念的人——发现新知识的人——永 远是人类文明的慈善家。 每个人都能自由地达到自己所能够或所期望的高度,但是只有他所 思维到的程度才决定他将达到的高度。 发明者是那种对宇宙提出为什么的人,从不让空白留存于答案与头 脑之间。 我以我的生命和爱起誓——我将绝不为另一个人活着,也不要求别 人为我活着。 ——约翰·戈特:《阿特拉斯耸肩》 艾恩·兰达,一位俄国移民,是资本主义信念集中体现,成功女性创业精神的杰出代表。这位女性在21岁时登上艾丽斯岛,不会英语,袋中只有55美元,便梦想通过写作改变世界,她推进着世界对社会政治经济学思想内容的改变,对商业、政府和经济哲学都有巨大影响,她的名字与幻想家的普罗米修斯气质如此相似,她在大多数心理学杂志上被列为典型的直觉—思维个性的代表。 艾恩·兰达崇拜自我主义和自由的个人主义,使她成为主观主义哲学(理性的自私道德观)和意志自由主义政党(反政府主义政党)的代理人。对于她的形象和生活哲学观一个永久的贡品,是1982年在她纽约市的葬礼上,用鲜花级出一个巨大的美元符号,来尊重她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崇拜。直到临死时,兰达还坚持认为“受启发的自私”是唯一值得追求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体系。她是第一流的创造天才,对于美国的政治体制、教育家、哲学家和各种创业家,包括书中的大部分妇女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她的影响来源于她不断致力于写作和报告,内客是她两本最畅销书,树立起“理想人物”和“理性个体”形象。 兰达的个人哲学观基础是“人是个英雄个体,以自我幸福为他生活的道德准则,以富有成果的业绩作为他最可贵的行动,以理性作为他唯一的主宰”。这段话可能已深深印人书中所有十三位当代幻想家的心灵深处,每个人都从不同方面效仿着这种哲学。这一理伦观同样集中体现在兰达生活中女性榜样凯瑟琳大帝身上,以及其他历史上的伟大女性如玛格丽特·米德、居里夫人、里切尔·卡森和特蕾沙嬷嬷身上。 个人生活历史 艾恩·兰达1905年2月2日出生于有着凯瑟琳大帝残存痕迹的俄国圣彼得堡市,她在她的榜佯凯瑟琳大帝影响下,充满艺术品味和反叛特性。她是自我奋斗的犹太商人弗兰兹的长女,她崇拜父亲;有一位她讨厌的唠叨罗嗦的家庭妇女母亲安娜,她取名艾莉莎·罗森堡姆。兰达是三个女孩中的长女。她是个早熟的孩子,在托洛茨基、列宁和斯大林在她的祖国进行革命时,她5岁便自己学着看书写字,虽然她的哲学观与那时代截然相反,她还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她是个内向的孩子,以书为寄托,10岁前便迷恋法国小说,维克多·雨果是她挚爱的作家。她9岁时便决心成为作家,以典型的普罗米修斯风格:“我要写人们应该能够怎么做,而不是他们是怎么做的”。兰达最喜爱的小说是《悲惨世界》,她最喜欢的人物是塞勒斯,冒险小说中富有牺牲精神的法国主人公。 兰达说,在那么小的年纪,她已将”原则”作为自己思维中的重要部分,开始以宏观的超越生活的方法思索问题。她说:“我开始问我自己一个观点为什么?因此我不记得故事源自何处——它们是‘整个地’蜂拥而至的”。兰达描绘自己童年是个“英雄崇拜者”,她说:“我对于任何认为妇女的位置在家中,而年轻女士要成为淑女的主张都极其愤慨,我总是偏好……智能品格,而像这类妇女总引不起我的兴趣”。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9岁的兰达深受打击,因为圣彼得堡遭受袭击,全家几乎丧命。她12岁时俄国革命爆发,她父亲丧失了一切,他成为又一个劳动者,竭力维持全家生计,保护他们遭到敌视的赤色分子欺侮,这给兰达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当她少年时第一次听到共产主义的说教:“你必须为祖国而活着”,认为是她所曾听过的最让人憎恶的概念,因而她倾其一生来证明这是错的。她说在13岁时,维克多·雨果对她影响最大,因为他比所有人都站得高看得远,他的作品使她相信以文字来取得伟大成就的力量。兰达说:“维克多·雨果是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小说家一他从不设置任何无谓的价值,不在书中也不在生活中设置”。 这便是兰达倾注于撰写立足于英雄成就的史诗场景故事的原因。在17岁时,她告诉深受震惊的大学哲学教授:“我的哲学观还不在哲学史之列,但它们会成为其中一部分的”,他给她A,来赞赏她的大胆自信。在大学时,表兄读了尼采哲学、而当时兰达还没听说过,他给她一本尼采的书并预言:“这个人的作品你应该看,因为他与你的主意很合拍”。兰达16岁进列宁格勒大学,1924年19岁毕业时获历史学学位,在她21岁赴芝加哥作两周访问前,做博物馆导游。然后她与家人永远道别,再也不打算回去。她说:“我那时把美国看作世界上最自由的国家,有个人位置的国家。” 兰达抵达纽约时不懂英语,也没带什么东西,只有通过母亲变卖手饰后买的一台打字机和一些衣服。有趣的是,这位富有创见性的俄国移民选择艾恩取代她的名字爱丽莎(或爱丽丝),而根据打字活字逻辑从姓雷明顿·兰达中取出自己的姓。在到达芝加哥后几个月,兰达搬到好莱坞,以在电影业中谋到表演写剧本的职业。她遇见了漂亮的年轻演员弗兰克·奥考诺,在1929年与他结婚,与奥考诺的罗曼关系,很大程度上基于她即将到期的签证,她的婚姻摆平了移民官员,于1931年准许她成为美国公民。他们婚姻关系长达50年,他成为她的朋友、知己和编辑,但她从没有随她的姓。她一直希望成为杰出作家,决定保住自己的姓来作为未来的证明,即使这是一个打字机上的缩名。 兰达在1933年写作并完成了第一个剧本《庇檐传奇》,于1934年在百老汇上演过一段时间,这刺激兰达写第一部小说《我们这些生命》,于1936年由麦克米兰公司出版,这是她第一部反对极权国家和那些为“国家”牺牲“自己”的人的作品。接着兰达又开始写第一部伟大小说《本源》,她花了4年才完成,那时,这位工作狂常常一连30个小时坐在打字机旁,不吃不睡。 哈沃德·洛克是《本源》中的主人公,也成为兰达阐述自己哲学的主要渠道。洛克是她第一位英雄,被刻化成“理想的人”,小说是善恶之间的决斗,洛克代表“善”,官僚机构是“恶”。兰达的丈夫,在《本源》成为轰动性小说后告诉记者,“她极其坦诚…她从不奇怪自己将成功,问题在于要花多长时间”。时间并不长,到了1943年,《本源》得到许多重要评论家的赞扬,并称这是可观的成就。1943年5月,《纽约时代》书评称她是“伟大作品的作家”,具有“奇妙和机智的头脑,构思壮观、巧妙、作品犀利的能力”。此书在1945年26次列为全国最畅销书,兰达被约请为加利·考伯主演的影片写剧本。她开始踏上成功之路。 职业历史 兰达在圣彼得堡还是个少女时,便已开始写《国歌》,此书最后于1938年出版,因为她知道像这种“保护自我主义”的小说在布尔什维克的俄国是无法完成和出版的,她等到1926年到美国以后才完成它。刚到美国时,兰达先当临时场记,为西西尔·B.德米勒写剧本,在大萧条时又去当女招待,常常当秘书。在她写两部立足于主观主义哲学思想基础上的伟大小说时,她又常常以自由撰稿来支付日常开销,兰达的作品有《我们这些生命》(1936)、《国歌》(1938)、《本源》(1943)、《阿特拉斯耸肩》(1957)、《为了新理性》(1961)、《自私的美德》(1964)和《哲学——谁需要它?》(1982),这七本书在过去40年里销出近3000万册。在《本源》出版后,文学评伦家劳林·博雷特评论说:“有思想的好作品现在难得出现,这是我所知道的由一位美国妇女写成的唯一一部有思想内容的好小说”。后来《花花公子》杂志在1964年写道:“艾恩·兰达……是当今美国最富盛名,最具理性思想的名字”。 兰达的两部作品现在已被作为精典之作,而在当初,专家和出版商都曾拒绝出版,他们认为《本源》和《阿特拉斯耸肩》“太理性化”和“不会有很大市场”。有12家出版商拒绝出版,他们认为书中观点太多,没有故事情节,鲍伯斯·麦利尔公司在不抱什么希望的情况下还是出版了它。《本源》在以后10年中销售400万册,成为精典传世之作,好莱坞最后将这拍成电影,由加利·考伯主演哈罗德·洛克——一位维护个人主义和自我主义的主人公。兰达所受教育是世界由法律和种族操纵,这注定要让人成为被利他主义和享乐主义支配的平庸的动物,这两部作品的目的就是揭示共产主义是创造性和革新人物的致敌,用洛克的话来说:“我们所处的这一世界是无法让自己生活的世界”。书中洛克这一形象始终是个反传统性的理想典型人物,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书中这13位杰出女性。 兰达于1946年《阿特拉斯耸肩》中,以启示性的主题“谁是约翰·戈特”写成第一主题,又在以后的12年中试图通过哲学意味的对话来回答这个问题。在书出版后有关约翰·戈特的著名广播稿花了两年才写成,总字数达50万(我们这本书只有17.5万字)。兰达有其独一无二的风格,她绝不允许出版社对她的对话稿删除一个字,她会问:“你会删除《圣经》内容吗?”书中的英雄是真正的“人的思想”,这一思想贯穿在主人公约翰·戈特身上,他实际上是兰达的另一个自我。《阿特拉斯耸肩》主要致力于“维护资本主义道德”追求“理性”。兰达传播着使书中13位妇女成为伟人的同样的信条,“每个人都能自由地达到自己所能够或期望的高度,但是只有他所思维到的程度才决定他将达到的高度”。 《阿特拉斯耸肩》更像史诗神话,而不像小说,它揭示了群体社会哲学性错误。约翰·戈特是人类创造精神的集中体现,这从他的话语中看得再清楚也没有了:“我将绝不为另一个人活着,也不要求别人为我活着”。戈特与此相似的举动是在沙堆上画出一个巨大的美元符号声称:“我们正走回到世界”。兰达鄙视利他主义和享乐主义,以下述精辟论述阐述尼采的“超人”概念,“强者必操纵,弱者必消亡”。她把“超人”的所有完美品格都注入到约翰·戈特身上,他是“顽强的理性”、“坚固的自尊”和“无情的现实主义”的化身,谈到资本主义时,戈特说:“没有相似的成就,没有集体的创造,一个伟大发现的每一步发展,都留下它始创人的名字一过去不曾有集体成就,现在也没有,将来也不会有,不存在集体智慧”。《阿特拉斯耸肩》与妥斯陀也夫斯基《罪与罚》,一样也成为精典哲学小说,自1957年来,它已销出500多万册,现在每年销量仍达10万册。 在取得《阿特拉斯耸肩》这一巨大成就后,兰达在接下去的时间里维护和宣传主观主义哲学信条,《艾恩·兰达书信》持续几年宣传主观主义哲学思想。现在哲学课程中也用兰达的书作为形而上学和认识论方面的教科书。兰达对社会和资本主义起着巨大影响,她对柏林墙消亡所起的作用可能超过世上所有政治家和官僚机构的力量。纽约市的内森尼尔·布兰登研究院是主观主义哲学的中心,阿兰·格林斯潘是60年代毕业的25000名学生中最有名的。格林斯潘成为理查德·尼克松总统和吉洛德·福特的经济顾问,现在是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主席。兰达自己在六、七十年代成为许多大学校园的客座讲师,在哈佛、耶鲁和哥伦比亚大学阐述主观主义哲学。 气质:直觉—思维型 艾恩·兰达具有宏观眼光的独立气质和工作狂风格,她是内向、直觉—思维气质个性,她的普罗米修斯气质常被心理学家测试个性中作为描述创造、革新个性行为的典型。兰达被看作自己信仰的教条者,在与不具才能者相处时甚至傲慢清高。她在某种程度上是个遁世者,急不可耐地爬上顶峰。她在1967年和1968年三次在乔尼·卡森节目中露面,成为NBC深夜节目收到信件最多的人。马克·沃拉斯曾不愿采访兰达,因为她是个让人难对付的采访对像。兰达答应采访的条件很苛刻:要保证她单独受采访,内容不被剪辑,不提问引自她敌人的话语的问题,否则她便不接受采访。沃拉斯说她的采访组被她诱人的个性迷住了,当他和同事进行预访时,“他们都喜欢上她了”。 兰达从不对任何事支吾其辞,她是个真正的反叛者,不断责骂自由主义:“知识是御用课堂的寄生物”。她称自己最喜欢的当代作家米基·斯设莱尼是真正的道德家,他的人物黑白分明,绝不会是灰色的,“我对灰色不感兴趣”,她对人的看法也如此。兰达极其超脱,对许多问题很重视。在70年代末丈夫去世后独自生活的情况下,她还是个工作狂,听听古典音乐,以解放者的姿态探讨她的哲学。她最喜欢的座右铭是“检查你的严密,观察你的含义”,显示了她对生活和哲学的严密和逻辑方法。兰达的律师观察概括了她的个性:“与兰达相处无异于读了思维运用的博士后课程……她的洞悉力和才华如此明亮,我想任何人都无法熄灭它,《本源》便是艾恩·兰达”(B·布兰登,1962)。 兰达是亚里士多德迷,采用他的格言:“虚构比历史更具有哲学重要性,因为历史只是以本来面貌重现事实,而虚构却以它们可能有和应该有的面貌显现出来”。兰达一生中反对女权主义,而认为男人更优越,但她认为《阿特拉斯耸肩》中黛格尼·泰格特是“理想的女性”,她认为爱不是一种自我牺牲,而是“对自己的需要和价值的最深刻的肯定,那是为了你自己的幸福才需要有个你爱的人,这是你能付给那个人的最大的赞赏和贡献”。兰达认为自己在14岁时就是个无神论者,她在日记中写道: 首先没有理由相信上帝,因为这种信仰没有依据。其次,上帝这个概 念是对人的侮辱和贬低——这意味着最高境界无法被人类所达到,说明他 是低等生物,只能对自己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顶礼膜拜。 艾恩·兰达的个性气质与凯瑟琳大帝、爱因斯坦、爱迪生、毕加索和书中大部分女领袖一样;她具有普罗米修斯精神,不管别人赞同还是反对她的信仰,她的哲学观决定着她。用她话来说,她“是把人看作一个英雄个体,以自我幸福作为生活的道德准则,以富有成果的业绩作为最高贵的行动,以理性为自己唯一的主宰”。 家庭/事业两分法 艾恩·兰达于20年代与一位艰苦奋斗的演员弗兰克·奥考纳结婚,“因为他是如此英俊”,他是她潜意识中深深崇拜的那种主人公形象的体现,她希望生活在主人公周围,而奥考纳是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好莱坞人物。他比她大6岁,婚姻使她轻而易举地得到永久签证,并在1931年成为正式公民,她后来说,她举行了枪声下的婚礼,山姆大叔正持枪以待。奥考纳成为她终生的编辑和知音,尽管她到50年代中已与内森尼尔·布兰登保持了13年的恋情。 在布兰登还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加拿大籍学生时,他被《本源》迷住了,兰达成为他的老师,布兰登崇拜兰达,他们俩关系越来越密切,1954年,这种师生关系演变成感情上和实质上的恋情。据内森尼尔的妻子芭芭拉·布兰登说,兰达这位彻底的理性思维女性,请布兰登妻子和他一起出面,以对这一感情危机作出一个理性而明智的决定,兰达说服他们相信这种恋情是哲学上所谓的对所有人都有益的“理性相悦型性欲交流”。布兰登比兰达小25岁,他崇拜她,是她作品和哲学的忠实信徒,兰达把他俩的恋情看作两个同源灵魂的性释放,更确切地说,是她即将完成小说《阿特拉斯耸肩》的一种隐喻场景,艾恩是黛格尼·泰格特,而内森尼尔是约翰·戈特,他们的幻想将在资本主义的心脏——曼哈顿中以真实的生活演绎出来。内森尼尔的妻子对传记作家谈起兰达:“艾恩从不喜欢生活于现实或爱上现实,这在艾恩的梦想世界中是一个危险或怪诞,甚至与布兰登发生关系时也不例外”。 布兰登成为兰达的恋人、知己和主观主义哲学衣钵的继承人,他毕生致力于传播这一信条。他创办《主观主义者简报》,进行世界范围的哲学交流,他出版《艾恩·兰达书信集》,阐述资本主义,布兰登是传播主观主义哲学的最重要人物,这一思想最后成为意志自由主义政党的纲领。1958年,布兰登爱上了一位更年轻的妇女,准备理智地与兰达分手,她那时已63岁,而他只有38岁,而兰达把他的这种拒绝看作对真理的否定,潜意识中,她明白其中的真正原因——是由于她年龄引起的。兰达愤愤不平,再也没和布兰登说过一句话。 兰达的事业优先于她生活中的每个方面,她从没考虑要孩子,根本没有时间,她把生育年龄全部用于完成她毕生的梦想,写作本源。不久,到了1946年,她写了《谁是约翰·戈特?》——她那时已41岁——她一刻不停地完成这一挑战。弗兰克·奥考纳是她的支持,追随她走在这条生活道路上。艾恩·兰达牺牲一切实现儿童时梦想:她的俄国家庭,她丈夫和她的母亲天性。她会说这是个很小的代价,因为她已实现了童年的野心,创造出在文学和哲学世界中将流芳百世的精典作品中的“超人”形象。 生活危机 在9岁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兰达一家几乎丧命于入侵德国军队魔爪下,兰达深受打击。3年以后,她12岁,随着布尔什维克革命的推进,混乱变成一场灾难,攫取了父亲的生意,举家离乡背井,从圣彼得堡逃到克里米亚半岛的奥迪莎,在旅途中,他们险遭半路抢劫匪徒的毒手。全家3年后又回到圣彼得堡,却发现共产主义者的专政铁拳已掌握了所有商业和工业,全家胆战心惊,惶惶不可终日地生活在布尔什维克专政下,他们靠过去储蓄度日。共产主义者的口号“人人必须为国家”印入这位早熟少年的心灵,她从这一时刻起便发誓要向世界显示“国家应该为人人”,而不是倒过来。像哥达·梅一样,兰达从来没忘记自己生活中这一恐怖的场景。心理学家最近已发现在危机型环境中会发生超级学习,在这种状态下人处于昏迷的状态。看来这些早年危机,使兰达将所有恐怖事件与共产主义相联系,推动她毕生致力于摧毁将任何事置于国家控制之中。她后来说:“我开始明白政治是一个道德事件,我反对任何政府任何社会、任何权力将任何事情强加在任何人头上”。 兰达是个“极其孤独的少年”,生活很不快活,她是个严肃庄重的孩子,对豪侠奇士冒险壮举感兴趣。她不喜欢母亲,尽管是她为她弄好去美国的签证。她崇拜父亲,但与他又不亲近,因为他常常不在,起先由于生意奔波,后来又是逃避俄国革命。兰达的内省质气使她到书本中寻找想像的天堂,维克多·雨果是她的偶像,其次是妥斯陀也夫斯基和托尔斯泰,这些伟大作家为兰达提供能逃遁到更美好世界中去的想像的主人公。兰达最后于1926年逃到了美国,当在艾丽丝鸟下船,望着雄伟大都市中的摩天大楼,她说:“这是我生活中崇拜的一切事情的标志”。 宏观的视野和直觉成功 兰达的宏观视野和直觉思维个性使她取得巨大成就。她用自己几乎不会讲的语言写出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史诗小说,她之所以取得这一成就,是因为她从没有丢失童年的目标,致力于将英雄变成社会中伟大的哲学代言人,哈沃德·洛克成为个人主义的完美代表,约翰·戈特则代表着理性。用兰达的话说:“《阿特拉斯耸肩》是悬念故事,不是关于谋杀人命的悬案,是关于人的精神的谋杀——重生”。兰达认为《本源》的基础是“理想的人物”。她的气质赋予她看重生活中可能性和机遇的力量,这使她鄙视任何形式的否定成份,尤其是与利他主义、享乐主义和集体主义相联系的平淡无奇。兰达对于英雄和超越生活人物的想往,不仅来源于童年生活,也与她生活的宏观视野有关,她常以整体观看待世界,以创建性作为正确的核心。冒风险和革新是她的偶像,这在《阿特拉斯耸》中的约翰·戈特的论文中有简洁明确的表述: 在任何理性努力领域中创造新观念的人——发现新知识的人——永远 是人类文明的慈善家。……与他所耗费的精神能量相比,那些创造新发明 的人只得到了极小部分的物质回报,不管他赢得了多少财富,赢得了多少 钱财,都是微不足道的回报。 这段话是对非凡的创业、创造和和革新活动在哲学上和人格上的阐述,兰达的普罗米修斯精神与她的哲学信条相一致,都从以下这句话中概括出来:“我断言,任何将成功称为幸运的人,从来不曾有所成就,也不具备一丝一毫成就所必需的坚持不懈的努力精神”,这句话是直觉思维型,以宏观右脑方式看待生活者的本质,这种精神气质是所有伟大成就所必备的,对生活中所有伟大成就者,无论男女都是关键因素。 小结 艾恩·兰达引起大多数自由主义者和知识分子的嘲笑和厌恶,她深切感到世界是“黑白分明,不是灰色——非善即恶——也不存在什么判断标准,决定你选择你知道是恶的东西”。调和从不出现在她的词语中。哲学家喜欢她或憎恨她,而大多数人从不接受她的观点。文学界从不曾承认她,但她书的销量超过那些否认她的权威们。当然没有人会以冷漠的态度谈到兰达。这位创业界的完美代表“对长达2500年的文化传统提出了挑战”,结果必然引起大多数宗教、政治体制和经济观念的震荡不安。一兰达深信个人冒风险的自由,是那些乐于冒险改变现存事态方法的人的代表。这就是创造天才、创业和革新活动的本质,艾恩·兰达是取得这些领域成就所需要的哲学观和气质的精髓代表。 兰达于1982年3月8日在她热爱的纽约市去世。《纽约时代》写道:“艾恩·兰达躺在她自己选择的标志旁边——一个六英尺大的美元符号”。如果兰达多活8年,便能目睹可恶的柏林墙的倒塌,共产党在俄国的消亡,他的受启发的自私由此将能完全实现。艾恩·兰达注定成为历史上资本主义体制哲学的最强音,不亚于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作用,她的《阿特拉斯耸肩》也会与马克思的截然不同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共产党宣言》相媲美。 艾恩·兰达是个完美的“创造天才”,她模仿自己的偶像凯瑟琳大帝,她在小时候说:“我觉得我就像凯瑟琳”。在55岁时,她说:“你听着,我仍然在等待这一天”,取得凯瑟琳一样的成就。我相信,历史也会对艾恩·兰达作出不亚于凯瑟琳的评价,她是真正伟大的俄国女性,勇于改变世界,并有胆魄走出这一步去实现它。 艾丽莎·罗森伯姆(艾恩·兰达) 作家,资本主义哲学家 出生:1905年5月2日,彼得堡;死亡:1982年3月6日,纽约市 主导品格:宏观视野/直觉—思维者 宗教信仰:无神论者(犹太父亲) 座右铭:“人是一个英雄人物,以自己的幸福作为生活的道德准则,以实质性的成就作为最高贵的行动,以理性为自己唯一的主宰”,“检查你的前提,考察你的含义”。 哲学观:“形而上学=主观现实;认识论=理性;伦理观=自我利益;政治家=资本主义,为人们创建受启发的自私。 绰号:“本源者” 创造/革新:主观主义哲学和意志自由主义政党原则 产品/贡献:8本书,最著名的是《本源》和《阿特拉斯耸肩》 成功:首部哲学史诗形式小说:《阿特拉斯耸肩》 自我描述:“我是英雄崇拜者、“黛格妮(《阿特拉斯耸肩》女主人公)是去除所有可能缺点的我自己”,14岁起是坚定的无神论者。 孩次序数:长女,有两个妹妹娜塔娜,艾丽娜 童年迁居:艾恩8岁时,全家逃离布尔什维克,从圣彼得堡迁到奥德莎,她14岁时又回到圣彼得堡,到瑞士、法国和伦敦旅行,21岁时独自来到美国。 父亲职业:自我奋斗者,犹太商人(化学商),失败的作家,在艾恩年幼时与她讨论政治哲学。 良师:凯瑟琳大帝,一位自主、独立的母亲 儿童时培养:在个人主义浓厚,不信教的家庭中长大;恨母亲爱父亲,绝对独立,早熟。 正规教育:5岁时自学看书写字,恨学校(比老师懂得多),到私人学校,1924年19岁时从列宁格勒大学毕业。 生活危机:9岁时经历一战,12岁时布尔什维克革命,少年时几乎饿死,美国大萧条时失业。 婚姻/恋情;与弗兰克·奥考纳结婚(1929),50年代与内森尼尔·布兰登发生恋情。 风险倾向:以尊严和认可冒险,坚持不懈反对政府,陈规和知识 气质:内向—直觉型—思维—判断者,古罗米修斯气质 行为:叛逆独立性,急躁、傲慢、教条式幻想家 事业与家庭;为理想主义牺牲家庭 自尊:小时候不断被人表场为聪明、善辩、早熟而建立起来,通过理性思维建立尊严。 嗜好:哲学和政治的理性辩论和对话。 英雄偶像:凯瑟琳大帝,塞勒斯(法国小说男主人公),亚里士多德,尼采,维克多·雨果,妥斯陀耶夫斯基 荣誉:1963年刘易斯和克拉克学院名誉博士,被意志自由主义政党和《理性》杂志奉为自由的个人主义的女神。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