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这年他十一岁。 还是在读初小的时侯,他看到高小的那些学生在学校住宿,平时出来,排成两列纵队,一律穿白夏布长衫、白帆布鞋子,走路目不斜视,吸引着满街行人的眼光,真是羡慕得很。如今他也成了“植材”的一个高小学生,在路上走时不觉挺起了胸膛。当时,“植材”的住校生和教师一同吃饭,伙食比较好。他母亲为了使他营养好一点,就每月替他交四元的膳宿费,让他住校读书。 “植材”教的课程除了国文、算术外、还有英文、物理、化学、音乐、图画和体操。 这些课程都使他感到很新鲜。上化学课时,从日本留不回来的张济川老师在教室里作各种有趣的实验,使沈德鸿和他的同学们大开眼界。科学的种籽在这个少年人的心田上孕育了。 德鸿的思想变得活跃起来。一天,中过秀才的周先生教《孟子》,错把“弃甲曳兵而走”一句解释成“战败的兵丁急于逃命,扔掉盔甲,肩背相磨,仓皇逃走”。他忽然站起来问道:“先生,”他指着《孟子》,“书上注释‘兵’是‘兵器’,不是‘兵丁’。” 他这么一说,同学们也恍然大悟,应声附和。“是‘兵丁’,不是‘兵器’!啊──你们小孩子,懂什么!我是中过秀才。”老先生硬着头皮坚持自己对。沈德鸿见这位老先生硬是不认错,下了课就去问校长。徐晴梅校长是他父亲的好朋友。他听后想了一想,对沈德鸿说:“可能周先生说的是一种古书的解释吧?”德鸿心想:校长大概觉得不能让周老秀才在学生面前丢脸,才这样说的。 当时教他们国文的先生还有三位,其中的张济川还兼教物理、化学。对于张济川先生布置的作文,德鸿最感兴趣。每逢写作文,他既紧扣题目,又独辟蹊径,文思敏捷,下笔成篇。 就是进入“植材”的第二年上半年,他参加了一次“童生会考”。这次植材小学同另一所高等小学的会考,由沈德鸿的表叔卢学博(鉴泉)主持。他出的题目是:《试论富国强兵之道》。面对这个试题,沈德鸿潜心构思起来。他父亲在世时经常与母亲议论的国家大事,什么“明治维新”啦,“变法图强”啦,“自由”、“平等”啦,“振兴实业”啦……此时,他都记了起来。边想边写,一下子写了四百多字。结尾处,他写上了父亲生前反复强调的那句话:“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 卢学博读了这篇作文,大为赞赏,拿起朱笔,在结尾处加了许多密圈,批语写道: “十二岁小儿,能作此语,莫谓祖国无人也。”他还特地把这份卷子拿给小德鸿的祖父看,又在他祖母前大加赞扬。陈爱珠看过作文卷子后,笑着对儿子说:“德鸿,你这篇文章是拾人牙慧。卢表叔自然不知道,给你个好批语,还特地给祖父看。唉,你祖母和二姑妈常常说,你该到我家的纸店当学徒了,我料想你卢表叔也知道。他不便反对,所以用这方法。”德鸿领悟地点点头,听妈妈接着说:“去年祖母不许你四叔再去县立小学,卢表叔特地来对你祖父说:‘这是袍料改成马褂了!’他如今逢人就夸你会考成绩好,真是用心良苦!”听了这番话,他心想:原来母亲让我继续念书,受到了那么大的压力。如表叔到处宣扬我的成绩,是为了帮助母亲减轻一点压力,使母亲能按照父亲的遗嘱,把我培养成人啊! 打这以后,懂事的小德鸿更加用功了。在他的作文本上,国文老师屡次写下不同寻常的褒奖他的批语: “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确是史论正格。” “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 “慨祖生不遇其主,壮志莫酬,确有见地。行文之势,尤蓬蓬勃勃,真如釜上之气。” “扫尽陈言,力辟新颖,说理论还必须,两者兼到。” “生于同班年最幼,而学能深造,前程远大,未可限量!急思升学,冀着祖鞭,实属有志。” “慷慨而谈,旁若无人,气势雄伟,笔锋锐利,正有王郎拔剑斫地之慨!” “目光如炬,笔锐似剑,洋洋千言,宛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国文至此,亦可告无罪矣!” 对他作文中的不足之处,老师也在批语中予以指出。如在他写的《富弼使契丹论》后面就批道:“简则简矣,而警策语尚少。”而《张良贾谊合论》的批语是:“人物合论,不可竟重一面,使旗鼓不能相当。作者论贾生甚详,论留侯则略,未免犹有此弊。” 在张济川这位善知人又善知文的国文老师的奖励和指导下,少年沈德鸿的作文在全校名列前茅,月考、大考常有奖品带回家。有一次,奖到了两本童话──《无猫国》和《大拇指》,他便送给了弟弟,让母亲讲给弟弟听。 一天上国文课,张济川老师抚着沈德鸿的背说:“你将来是个了不得的文学家呢! 好好地用功吧!”听了老师这种奖励的话,他学习更加奋勉,以未来的文豪自期,曾对同学沈志坚说:“我能著作一种伟大的小说,成一名作家,于愿足矣!” 1909年,是沈德鸿在植材高等小学即将毕业的一年。那年他十三岁,已经胸怀大志,决心报国救民,常常在作文中运用历史观点和科学眼光评古论今。除写作史论之外,他还写下了多篇议论生动、鞭辟入里的时论,如《西人有黄祸之说试论其然否》、《青镇茶室因捐罢市平议》、《学部定章》、《学堂卫生策》、《论陆静山蹈海事》等等。 沈德鸿还是一个多情善感的少年。面对萧瑟的秋风,飘零的黄叶,他情不自禁地挥笔写下一篇《悲秋》的抒情散文:“紫燕去,鸿雁来,寒蝉互噪,秋虫凄切,衰草遍野,木叶尽脱。悲夫!何秋声秋色之伤怀欤?忆夫!艳李红桃,芳草绿荫,春光明媚,藻丽可爱之际,忽焉秋风萧萧,荔丹蕉黄。曾几何时,万物肃杀之秋至矣。呜呼!人孰无情,谁能遣此!而况万里长征,远客他乡,又何能禁秋雨之感其怀抱。伤矣哉!秋之为秋也。 ……” 国文老师给他的眉批是:“语可动人”,总批为:“注意于悲,言多寄慨。”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