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皮里柯普和依雄,士兵尸骨埋地峡。 曼施坦因忐忑不安地接过了电话听筒。线路的那一端清晰地传来他的老朋友布歇上将的声音,他把一个命令在电话中宣读给曼施坦因听: “陆军总部电谕:第56装甲军军长步兵二级上将曼施坦因应立即前往德军南方集团军总部报道,并接任第11军团司令的职务。” 宣读完命令之后,布歇将军向曼施坦因表示了祝贺。由于激动,布歇后面的话曼施坦因已经听不太清楚了。 曼施坦因此刻觉得心情既愉快又骄傲:“从此以后我就可以率领一个军团独当一面了,”他几乎脱口而出,“一个军官能当上军团司令,即使是他戎马生涯的顶点也足够了。” 曼施坦因高兴的原因还有一个,原来南方集团军总司令正好是波兰战役期间他的老上级伦德斯特陆军元帅。他们彼此都十分了解和熟悉。 第二天清早,曼施坦因就向他所辖的各师告别,可惜只能用电话,外面的大雨还在不停地下着。第56装甲军军部的参谋人员为他们的前军长举行了一个简短而热烈的欢送仪式。曼施坦因在祝酒时对第56装甲军所属的全体官兵深致谢忱,因为在过去的几个月中,全军各师已经形成了一个整体。他尤其强调了军部参谋人员的高效率工作,使得他这位军长能够顺利地实施指挥: “这三个月中,我与你们共同生活在一起,共患难也共享成功的喜悦。升任军团司令固然是一件愉快的事,但我却深知,在军人生活中,最满意的阶段也许从此不会再有了。 在这三个月之中,本军的长驱直入,真可以说是把一个指挥官的梦想都达到了。这种生活的经验也许今后不会再有了。离开你们使我内心感到悲伤。我尤其感谢你,艾尔费德上校,你是一个经验丰富冷静超群的好顾问,我也同时感谢军部其他人员,你们也是非常杰出的。” 9月13日,曼施坦因又冒雨到第16军团司令部,正式向兵团司令布歇上将告别,随后只带了副官斯皮赫特和驾驶兵纳格尔,前去苏联黑海沿岸接任德军南方集团军第11军司令之职。 1941年9月中旬,曼施坦因动身前往德军第11军团所在地:黑海岸上的尼柯拉夫。第11军团隶属德军南方集团军,这个军团的前任司令舒贝特不久前阵亡。一路上,曼施坦因和他的随从欣赏了沿途美丽的景色。 车窗外的景色单调而缺少变化,只看到过一条小河,它的河床在炎热夏天中会完全干涸,形成有坡度的峡谷。虽然如此,俄罗斯大草原单调的景色却也别具特色,每个初到这里的人都会为这种广袤无垠的壮美所迷惑,也可以使人们在这种宽广中感觉到自己的渺小。 一路上,驾驶兵纳格尔仅仅凭着罗盘的定向,驾驶着车子一走就是几个钟点,中途的地形是一点起伏变化都没有,而且也看不到人烟。遥远的地平线神秘莫测,也许在它后面就是天堂,可是行行重行行,天堂却永远达不到。路上只有稀疏的电线杆增添一些人类活动的痕迹。可是在日落时分,俄罗斯大草原却变得光辉夺目,气象万千。 偶尔能遇到了一些起着德国名字的俄国村落,周围有着丰富的果园,其建筑良好的石质建筑足以表示其过去的繁荣。这里的居民还说着纯粹的德国话,但几乎全是老人、妇女和儿童,青壮年男丁都被俄国人充军或者修工事去了。 1941年9月17日,曼施坦因到达了尼柯拉夫的第11军团司令部,接管其指挥权。该司令部恰好设在布洛河口上的原苏联海军基地中。 第11军团的前任司令舒贝特上将在曼施坦因到达这里的前一天,已经安葬在尼柯拉夫城中。这位倒霉的上将在视察前线时座机误落在苏军所布的雷区之中,他和他的飞机驾驶员都同时被炸送命。 第11军团司令部的参谋人员在参谋长沃勒尔将军的率领下,冷淡而不失礼貌地迎接了这位新上任的司令官,可能是刚刚举行完葬礼,还没有从悲痛之中恢复过来的缘故。曼施坦因对他们的冷淡表示了同情与理解,他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喜欢上他们的新司令的。 曼施坦因对自己的这一新职务感到奇怪,他指挥的第11军团名义上是军团,实际只是被扩大了的军而已,而且除了德军第11军团之外,还要兼管罗马尼亚第3军团。由于复杂的政治原因,这个地区的指挥体系很复杂。名义上的指挥权是由罗马尼亚国家元首安东尼斯库元帅负责,由他在形式上指挥罗马尼亚第3、第4两个军团和德国的第11军团。 曼施坦因到达不久,这种情况又完全变了,安东尼斯库只直接指挥罗马尼亚第4军团,该部奉命进攻敖德萨。至于罗马尼亚第3军团,则受德军第11军团指挥,并直接接受伦德斯特的南方集团军总部的命令。 要一个军团司令部除了指挥本军团外,还要同时控制另一个盟国的军团,确实给曼施坦因出了很多难题。这两个军团的组织、训练、军事素质和指挥方面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尽管在罗马尼亚军团的师一级单位中都驻有德军的联络组。 罗马尼亚第3军团的司令是杜米特里斯库将军。这个军团与德国陆军相比有着相当多的弱点,士兵差不多都是农民出身,虽然在物质上要求很低,而且作战也很勇敢,但教育水平太低。所以要把他们训练成一个具有思想能力、能够个别作战的战士,通常都会感到很困难。他们没有一个合乎标准的士官阶层,其中有些日耳曼人虽然能力稍稍高一点,但罗马尼亚的民族偏见却使他们很难得以晋升。结果祖籍日耳曼的罗马尼亚军人都设法想转入德军服役,当德国陆军奉命不准收容他们时,他们又都转入德国的党卫军中。 罗马尼亚军队内部不仅没有一个合适的士官团,就连很多高级和中级军官的训练水平也不高,尽管安东尼斯库元帅对德国言听计从,也还是不能弥补其军队战斗能力上的差距。他们还没有战争经验,所受的战斗训练完全不合于现代战争的要求,他们的训练方法,一直受法国人的影响,跳不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圈子。他们的武器装备相当陈旧过时,所以当遇到苏军坦克的攻击时,很难守得住阵地。德军必须拉他们一把。 罗马尼亚军队还有一个弱点,这就是他们对俄国人具有一种天然的敬畏心理,并且很容易由敬畏转入恐惧。保加利亚人和塞尔维亚人也是如此。任何对俄国的战争如果牵扯到东南欧民族,也会与前者有相似的情况。 在正式指挥罗马尼亚军队作战之前,第11军团的参谋人员就告诉曼施坦因:一旦受到苏军强有力的攻击,罗马尼亚第3军团就会丧失战斗能力,而且只有用德军为骨干来增强之后,才适合于防御作战。 曼施坦因新指挥的第11军团摆在德军南方集团军正面最南侧。在作战处长的陪同下,曼施坦因视察了战区的地形。刚刚离开俄罗斯北部的森林地区的曼施坦因,简直为眼前的俄罗斯大草原壮丽的景色所陶醉,使他感触更深的是,在北方集团军森林沼泽地带无所用其长的坦克部队,在这里却是一个理想的施展场所。他现在发现自己站在一个巨大的草原之上,那几乎是毫无任何天然障碍物的存在,尽管也不能提供任何掩蔽,那却是一个运用坦克的理想之地。但这种热情很快就消退下来,他所指挥的第11军团编成内,并无坦克部队。 第11军团除了要继续追击向东撤退的苏军之外,还必须攻占克里米亚,而且统帅部命令第11军团,要把攻占克里米亚的任务放在优先的位置上考虑。攻占了克里米亚,将对把土耳其拉到德国一方大有好处。另一个更迫切的理由是,苏军设在克里米亚的空军基地对于罗马尼亚油田构成了巨大的威胁,罗马尼亚油田对德国的战时经济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德国装甲兵血液的来源之一,元首希特勒对此特别重视。攻陷克里米亚之后,第11军团的山地部队将越过刻赤海峡进军高加索,加强德军进攻罗斯托夫的兵力。 曼施坦因手中的兵力,除了罗马尼亚第3军团之外,现有三个军,分别是沙尔穆兹将军指挥的第30军(下辖第72、第22步兵师以及党卫军“希特勒生活标准师”),库比勒将军指挥的第49山地军(下辖170步兵师和第1、第4山地师)和由汉森将军指挥的第54军,另一个将要加强第11军团的第50步兵师也正从希腊赶来。第11军团的战线已经推至聂泊河附近,其中第30军下属的第22步兵师已经越过了聂泊河;汉森将军的第54军也直插克里米亚的门户——皮里柯普地峡。 罗马尼亚第3军团下辖一个山地军和一个骑兵军,仍然留在聂泊河以西休整。要想攻克克里米亚,需要远比第54军更为强大的兵力,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苏军有三个师经由聂泊河逃入这个地峡,不久情报证实在这一地区不只有三个师,而至少有六个师,而且从海上还不断有防御敖德萨的苏军调来。 克里米亚是一块马铃薯形半岛,与大陆之间,被一个叫做“懒海”分割着。“懒海”虽名为海,实际上只是一片泥泞的沼泽,步兵几乎不能通过,又因为它太浅,船只也不行。克里米亚有两个门户,在西面为皮里柯普地峡,在东面为格尼齐斯克以西的一个陆地颈部,这个颈部是如此的狭窄,只能容纳一条栈桥和一条火车铁轨。皮里柯普地峡,也不过有5英里宽,未来的攻击必须是纯粹正面的,地峡的两侧是海,所以全面的攻击是完全不可能的。此外苏军在这个地峡早已经修建了坚固的野战防御工事,地峡的正中央,横亘着一道壕沟,深达50英尺,在上一个世纪克里米亚还是一个古战场。 一旦突破了皮里柯普地峡之后,在依雄以南又会遇到一个瓶颈地带,这个地带有许多咸水湖,能过人的路其宽度不足两英里。 德军在未来的攻势中不占有地利,而苏军又有空中优势,注定了这场战斗的艰苦。为了迅速占领克里米亚,曼施坦因下令从正在向东追击苏军的德军中抽回强大的兵力。他的这一招是相当冒险的,东面的苏军可能会停止退却并发动反攻。 不仅如此,曼施坦因还把第11军团中所能动用的炮兵、工兵和高射炮兵,都完全拨给担任主攻任务的第54军。此外,又命令第50步兵师从后方位置上前进,用在第二阶段攻克依雄地峡的战斗。把第39山地军用在第三波,攻克这两个地峡之后,扫荡整个克里米亚。克里米亚南部的山地,正好合这个山地军的口味。 突入这两道防线之后,就迅速投入摩托化单位奇袭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为此,第54军突前攻击时,党卫军“希特勒生活标准师”就应该随后跟进。 第11军团的东面防御,将由第22师和罗马尼亚第3军团担当,为此,曼施坦因特地把罗马尼亚第3军团的杜米特里斯库将军找来,向他交待了任务。 由于补给上的困难,第54军对皮里柯普地峡的攻击一直拖到9月24日才完成。东面的压力减轻之后,正在溃退的苏军果然停止了撤退,沿聂泊河湾一线构筑了阵地。从东面抽回德军第39山地军之后,曼施坦因命令留下的德军部队与罗马尼亚第3军团混合编组,以求使冒险程度减少到最低限度。南部的罗马尼亚骑兵军被并入了德军第30军中,而在北部的德军第170步兵师,皆并入罗马尼亚军中,以加强罗马尼亚的山地部队。。 9月24日上午,曼施坦因命令第54军开始进攻皮里克普地峡,虽然动用了军团的全部火炮轰击苏军防线,但主攻的德军第45步兵师和第73步兵师还是颇为艰苦,他们要在骄阳的照耀下越过盐质的草原,上面无水也无掩蔽。苏军已经把地峡变成了一个纵深达10英里的坚强防御体系,每一条堑壕每一个堡垒都寸土必争。 经过巨大的伤亡,第54军于两天之后占领了皮里柯普地峡,又经过了三天的苦战,肃清了这一地区内的其他苏军,冲入了比较开阔的地区。苏军退到了依雄地峡。德军俘虏了约1万名苏军、112辆坦克和135门火炮,德军也蒙受了相当大的损失。而前面依雄地峡依然阻塞在那里。 曼施坦因的原定计划,是准备在这个时候把德军山地军和党卫军投入战斗。但9月26日,苏军用两个新的军团——第18和第9军团,共辖12个师,向德军第11军团的东侧防御正面发起了反攻。德军的第30军还能抵挡一阵,但罗马尼亚第3军团的防御地区却被突破,苏军在这里撕开了一个宽10英里的缺口,该部兵力损失大半。曼施坦因只好让本已经调走的德军第39山地军再调转头来,以稳定罗马尼亚第3军团的防线。不久,曼施坦因又失去了唯一可用的快速部队,统帅部命令将党卫军的那个摩托化师调给第1装甲兵团,以便参加攻击罗斯托夫。因此曼施坦因无法扩张在地峡上的战果。 为了指挥两个方面的战斗,第11军团司令部于9月21日在罗格斯克大草原中的阿斯卡尼亚设立了一个战术性指挥所,那里原来是一个德国人的农庄,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集体农场,所有的建筑物都已经残破不堪,苏军在撤退时把石油倒在堆积如山的小麦上面,纵火焚烧,大火烧了几个星期之久。 德军前线的情况日趋严重,曼施坦因不得不于9月29日把他的指挥部前移,这样可以预防下级部队指挥部过早地向后移动,影响前线部队的士气。在那时,他阻止了罗马尼亚指挥官的后退。第39山地军也向突入罗马尼亚阵地的苏军发动了反击,稳住了这里的阵地。 由于苏军把主要兵力用在了牵制第11军团进攻克里米亚上,10月1日,克莱斯特将军的第1装甲兵团在聂泊罗彼托夫斯克的渡口,突破了苏军聂3AM防线的北翼。现在曼施坦因正面的压力开始减轻。10月1日,德军第30军和罗马尼亚第3军团也开始转入攻势,他们与第1装甲兵团的合作,用了几天的时间包围和歼灭了苏军的大部,俘虏苏军6.5万人,坦克125辆,火炮500多门。 这次会战之后,第11军团的第49山地军和党卫军摩托化师正式调到了德军第1装甲兵团。曼施坦因只好使用剩下的两个军实施对克里米亚的进攻。其中,第30军下辖第22、第72和第170等3个步兵师;第54军下辖第46、第73和第53等3个步兵师。 罗马尼亚第3军团也回归其元首安东尼斯库元帅指挥,负责黑海和艾左夫海的防御。通过曼施坦因与安东尼斯库的交涉,他同意把一个罗马尼亚山地军(下辖1个骑兵旅和1个山地旅)交给曼施坦因指挥,随队进入克里米亚。 元首已经等得不耐烦了,一再来电催促第11军团把两个军其中的一个军越过刻赤海峡进攻库班半岛。曼施坦因回复元首,说元首可能对苏军目前的实力和守卫克里米亚半岛的决心认识不够。他告诉元首,苏军甚至会放弃敖德萨而为这一半岛苦战到底。只要苏军在克里米亚还有一个支撑点,那么第11军团就不能安然地将其中的一个军按照统帅部的意图,通过刻赤运到库班去。于是,曼施坦因趁机要求元首希特勒再给第11军团增加一个军。希特勒答应了这一要求,几个星期之内,德军第42军、第132和第24步兵师调来归第11军团指挥。 摆在曼施坦因眼前的问题还是如何打开依雄地峡。双方军队的数量上,防守的苏军享有优势。第11军团只有6个师,而苏军则有8个步兵师和4个骑兵师。自从10月16日起,苏军又撤出了敖德萨——直到目前为止,罗马尼亚第4军团还在那里久攻不克——并把守军从海上送往克里米亚增援。虽然德国空军宣称已经炸沉了3·2万吨的苏军运输船只,可从敖德萨撤出的苏军运输船队,依然源源不断地把援军送过来。 曼施坦因手中所握的唯一优势是德军炮兵,其素质要明显高于苏军,能够对于攻击中的步兵给予有效的支援。但苏军的海岸防御炮,却可以从克里米亚西北岸和“懒海”南岸轰击德军,德军的炮火无法摧毁他们。此外,苏军有充足的装甲兵力可供反攻之用,而德军却一辆坦克也没有。只有装甲突击炮来支援步兵。 尤其是曼施坦因还不能使用奇袭,这是他惯用的战术,来减轻德军士兵的伤亡。苏军等在德军的必经之路上,凭借构筑良好的野战防御工事,没有侧击的可能,只能沿着中间为狭窄的湖沼隔开的地带作纯粹的正面攻击。 由于攻击地域狭窄,第11军团开始只投入了第53军的三个师,第30军只好等取得了进展之后,有了空间,方能插入。 依雄地峡中的盐质草原,平坦得像锅底一样,上面几乎没有一株植物可供德军士兵作掩护之用。制空权也在苏军的控制之下,红军的战斗机和战斗轰炸机对地面上任何看得见的德军目标,都不断地加以俯冲攻击。不仅是前线步兵和野战炮兵必须挖掘工事,战斗地区后方的车辆和马匹都要挖掘工事以避免攻击。德军的高射炮都不敢还击,否则就有立即被炸毁的可能。直到攻势的最后阶段,德军调来了战斗机群来协助陆军作战之后,苏联空军才算是有所顾忌——那也只是在白天,在夜间德国战斗机是爱莫能助, 曼施坦因对德军战斗力急剧衰减感到惊慌。参加攻击的各师都作出了惨重的代价,到了10月25日,似乎成了强弩之末。德军有一个师的师长早已两次报告他所指挥的各团是筋疲力尽了。战斗的胜负好像是摆在刺刀边缘上,在这个时候,就要看攻击者是否有足够坚强的意志,能把忍耐力发展到最高限度,以克服防御者的抵抗。 结果还是苏军最先顶不住了。再经过一天的苦战,10月27日,德军终于取得了最后的成功。10月28日,经过10天的苦战,苏军防御完全崩溃,德军第11军团开始转入追击。 1941年11月16日,德军猛烈的追击结束,除了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地区以外,全部克里米亚都已经落入了德军手中。第11军团的6个师已经击溃了苏军的两个军团(计12个步兵师和4个骑兵师)中的大部,苏军的20万守军中,至少有10万人作了德军的俘虏,德军还缴获了700门火炮和160辆坦克。那些逃入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和渡过刻赤海峡的苏军残部,丢弃了他们所有的重武器。但苏军由于享有制海权,从海上运来的武器又重新武装了这些逃入要塞的苏军残部。 在克里米亚半岛取得了初步胜利之后,曼施坦因把他的军团司令部搬进了克里米亚境内的一座较大城镇——齐门费罗普,而曼施坦因自己则带着副官和几个参谋移驻城北的一个村落——查拉布斯,这是一个小农庄。副官为他的居室特地从齐门费罗普城中找一些舒适的用具。 直到1942年8月间为止,除了短期的到过刻赤前线和塞瓦斯托波尔前线之外,曼施坦因几乎一直都住在这里。在过惯了游牧式的生活以后,这种定居的生活对他们来说,完全是一种享受。 居住在这里的时候,曼施坦因总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指挥一个军团的人,是这个军团的最高裁判者,最困难的是要他批准一个死刑的宣判。一方面维持纪律是他的职责,而为了部队本身的利益,对于违法犯纪的人也有严刑峻罚的必要。战争中每天都可以使上万人丧失生命,可在战场上的光荣殉国与被自己的长官执行枪决,却是有很大的区别。 当一个军人作了某种卑劣的行为,使整个陆军的荣誉都为之蒙羞,或者是使其同胞因而丧失生命,这时他是罪有应得的,难逃一死。 每逢要批准死刑判决书时,曼施坦因总要亲自把所有的档案都仔细研究一遍,然后再作决定。还是在第56装甲军的时候,他手下有两个德军士兵曾经奸杀了一个老妇人,被判处死刑。还有一种情况,本该判处死刑,但曼施坦因却笔下超生:有一个曾经在波兰战役中获得十字勋章的士兵,在负伤出院之后,就被分配到一个陌生的机关枪班,当他到达的第一天,班中的全体就都战死了,他也神经错乱并当了逃兵。依照军法,他是应该判处死刑的,但他的情节有可被原谅之处。曼施坦因本人也不能立即取消军事法庭的审判,所以就建议这个士兵所在团的团长,把死刑延缓一个月再执行。假如这个士兵在一个月之内能够将功折罪,就取消死刑宣判。假如没有改观,则再执行死刑不迟。在所有被缓刑者中,只有一个是逃到苏军去了,所有其他的人,不是立有战功而赎罪,就是战死在沙场上了。 现在,第11军团的任务就是攻克苏军在克里米亚的最后据点塞瓦斯托波尔,这个进攻开始越早,成功机会也就越大,因为苏军正不断从海上增援这个堡垒。 依照曼施坦因的测算,进攻部队的调动和弹药的储备应在11月27日或者28日全部完成,所以他把这一天定为发动攻击的最后时限。 不知攻势能否如期发动,且听下章分解。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