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代跋) 郭小东 很偶然地读到《谋海激涌》文稿,自然顿生一种久违的感觉:故事离我们已远,其人和事离我们却近。 90年代的文坛风景,有一种很有趣的现象,即评论视野中的文学和民间阅读中的文学。 评论视野中的文学,也即是那些不断被各种媒体和评论炒作起来的所谓先锋实验新状态新写实等等花样翻新的文学。这些文学大多刊登在所谓严肃的纯文学杂志上:这些杂志现在正面临着一种不可挽救的危机,即纷纷停刊。 民间阅读中的文学,相对于评论视野中的文学,是以民间趣味和人生感喟自然也是重视故事而不仅仅是“一种感觉”的文学。这种源发于民间语文营造民间语境的文学,游离于评论家自说自话的视野之外,它拥有自己庸常也许并不卑微的一群。文学在他们这里真正实现了街谈巷议的本意,这种倾向于民生的民间语体,正在以大众自己的方式与评论家的炒作导读抗衡。 在新时期文学历经20年的躁动翻侧之后,文学也许应该幡然悟觉,街上不独流动“跟着感觉走”,或许依然流行红裙子,流行故事。中国的市井草民,毕竟不是巴黎咖啡馆里的文艺绅士。 我向来也是习惯于评论家视野的。但是金庸的倍受欢迎与《天龙八部》的反应热烈,应是不争的事实,传递着另类的信息。文学不该忽略应该寻找的,正是那种民间的欣赏趣味。 平庸的默存是需要激活的,而躁动烦闷的人生更是需要常常提醒。《谍海激涌》这本由案例而故事的集子,虽非拍案惊奇,但起码开卷有益。对于生活于开放年代的人们,其中的每一个故事,也许都具有警示人生的意义。集中所描状的间谍案,大多是深层的人和事的揭示。有的案中的人事在开始时大都是不经意或没有明确的间谍企图的,是由于某种欲望而不慎落入陷阱,或许成为间谍而心存侥幸,最终咎由自取,懊悔莫及。人不知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就会面临深渊,有些人昏昏然愈陷愈深,有些人却能于警惕中自爱自保,仅仅是一念之差,一步之遥,却酿成人生迥然的结局。从这一点上言,这本书确实是人生必读之作。难说生活处处有陷阶,也并非人人都能恰守“慎独”,但对于在社会生活中游走的人来说,从这本书中汲取一些防谍防敌的常识,咀嚼一些别人的惨痛教训,也未必不是一件要紧的事。 在评论家的视野中,这本《谍海激涌》一定不是一木现代感觉的书。它确实是属于民间风格的故事书。也许作者都是工作于隐蔽战线的人们,故其工作特性令他们的文风不事雕琢和浮夸。但是,略见简约的叙述里有一种惊心动魄的震撼,这种震憾是生活在平静和安宁的人生环境中的人所未曾遭遇的,却又是很可能时时埋伏在我们生活周边的危险。这就令人惊悸颤栗。这种故事效果大约只在民问语文里才可能有所领略,诸如《聊斋志异》的那种荒野狐仙的况味,当然,感觉自是不同,近似而已。 读者的期待可以有许多种,但作为文学作品,最起码的回应,应是对读者的一种呼唤,这种呼唤就是作品的魁力。在到处充斥着文字垃圾、文学已不再神圣的年代里,老老实实地讲故事,貌似木讷地揭发真相,也许本身就是一种呼唤一种魅力。诸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收视盛况空前。我想《谍海激涌》在某种程度上是具备了这种魅力的,是它的题材和叙说这题材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形成这种魅力。案例本身的扑朔迷离和奇诡的情节,构成了作品陌生而又新奇的故事脉络。但故事本身的张力足以令读者感觉到剑拔弩张的气氛。读多了矫情和无病呻吟,换一种方式领受另一种素面朝天的引诱也不见得全无兴味。 在人生的默存和紧张之中,来一点离我们虽然很遥远但也许危机四伏的别一种人生故事,添一点茶前饭后令人警觉的谈资。也许这也是90年代文学的民间话语的题中之义。《谋海激涌》是一本毋须评论家炒作,仅以平常人平常心去读出一点并不平常也许可令一些人对国际国内的谍海风云的警觉,从中领悟到如何在深渊之前嘎然止步的读本。我想,仅此故事也就成为了故事。把它当作常识来读,比当成文学来读更有收益。 1999年4月21日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