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这年七月,金兀术杀了在宋金议和中主张将河南、陕西归还大来的领三省事宗磐和左副元帅挞懒,和约岌岌可危。岳飞等再次上疏,劝谏高宗有备才能无患。当年高宗怕自己做不成偏安的主子才下令抗金,而今和议已成,偏安有望,因而对岳飞等的疏谏置之不理。 第二年春天,金兀术果然单方面撕毁了协议。分四路大军人侵中原。不出一个月,河南、陕西相继沦陷。高宗这才慌了手脚,急忙调兵遣将,让岳飞出师西征。岳飞率领三军将士先后攻克了颖昌、蔡州、洛阳等地,然后又亲率五万骑兵进驻耶城与金兀术的精锐部队交战。岳飞身先士卒,奋勇冲杀,全军将士同心协力,上砍敌人,下斩马足,这一战切断了金兵的归路,并几乎活捉了金兀术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然而,就在此时,高宗却因畏惧岳飞一将在外,功高权重,日后会威胁自己的皇位而开始动摇北征的决心。秦桧自然更害怕北征大战告捷,金朝政权一败涂地,从而丧失自己赖以升官发财的有力后盾,于是他力主让岳飞班师回朝,还假借他人之口,说什么“兵做将少、民困国乏,岳某若深入,岂不危也?”两个人虽各有所思,目的却只有一个,当即一拍即合。高宗立刻降旨前沿,令岳飞“措置班师”。岳飞接旨,大吃一惊,他知道功到垂成之时突然收兵,千千万万黎民百姓渴望统一的苦心,三军将士多少年出生人死、浴血奋战的战果,“还我河山”的强烈愿望都要毁于一旦,于是请求朝廷不要班师,要增兵添粮,以便一鼓作气收复故土。他越是主战,高宗和秦桧越是心寒胆战,竟然一日之内连下十二道金牌令岳飞退兵还朝,岳飞无可奈何,痛心疾首地仰天长啸,最后只能含泪领旨。 令岳飞班师回朝并不是秦桧的最终目的,岳飞多活一天,就对他多了一夭的威胁,他就一天不能安宁。他先与高宗合谋授岳飞枢密副使,明升暗降解除了岳飞的兵权,又私下里召集党羽罗织岳飞的罪名。 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八月初,秦桧党羽、御史中丞何铸与殿中侍御史罗汝辑文章弹劾岳飞爵高禄厚、志满意得。藐视朝廷、目无君主,要高宗对岳飞“速赐处分,作就闲饲,以为不忠之戒。”并把副本交给岳飞,逼迫他辞去枢密副使。 然而这仍不能使秦桧罢手,他下了至死方休的决心。十月,秦桧又勾结贪功忌贤的张俊,收买了岳飞的部将王俊,指使王俊诬告岳飞的长子岳云及其部将张宪谋反,把二人逮捕下狱。接着,又派人到庐山把岳飞骗至临安,以谋反罪一下狱,由御史中丞何铸负责审讯。何铸曾受秦桧指使弹劾过五岳飞,可当他真正面对这位精忠报国、凛凛不屈的英雄时,听他义正辞严地谴责秦桧的卖国罪行,终于被岳飞的一身正气所慑服,他掉过头来开始同秦桧据理力争,为岳飞辩解刁白之冤。秦桧恼羞成怒,撤掉何铸,改用万侯成继续审理。 岳飞自北宋末年从军开始,栉风沐雨、转战南北,不但骁勇善战,还爱护士卒、扶助黎民。他生性耿直、行为端正,不贪财不恃功,秦桧实在找不出足以置之死地的罪状,搜肠刮肚地罗织“莫须有”的罪名: 首先,诬蔑岳飞曾言“已与太祖皆三十建节”。区区臣子故与开国皇帝相提并论,不是谋反是什么? 其次,“应诏淮西不救”。他们捏造绍兴十一年淮西战役中,朝廷十五次下“御札”令岳飞进师,岳飞却按兵不动,坐观胜负,对圣旨置若罔闻,不是谋反又是什么? 这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然而岳飞面对如此卑劣的行径和一系列惨不忍睹的严刑逼供却从未屈服,拒绝在所谓的“供状”上画押。 岳飞被关入大理专狱后,韩世忠对这种无端的陷害恨之入骨,他质问秦桧:“王俊告发岳飞有谋反之意,相国可曾查到了真凭实据?”面对这咄咄逼人的质问,秦栓半晌无言,许久才奸笑着:“也许有吧。”韩世忠听后愤愤说道:“‘也许有’的罪证怎么使天下人信服呢?” 朝野上下正义呼声使秦桧寝食不安,他深感事情拖延越久,自己越难下手。他白天黑夜在房间里走来走去,那群无耻的党羽也紧张地盯着他紧皱的两眉、阴鸷的双眼。他终于停下来,挥手做了一个“砍”势。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142年1月28日),正是旧历除夕的前一天,杭州城的百姓忙忙碌碌地准备迎接新的一年,祈盼着来岁的安康,从此不再妻离子散、不再国破家亡。然而就在这一天,岳飞被押上了风波亭。他北望中原,感慨万分,禁不住愤笔疾书“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英勇就义。 岳飞被害后,秦桧仿佛扫除了前进途中的最大障碍,从此眼前便是一马平川了。高宗为表彰秦桧,进封他为太师、魏国公,进而再封秦、魏两国公,妻王氏为韩、魏国夫人,连襁褓中的孙子也穿起了三品朝服。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