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大臣们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果然,时隔不久,就有一伙人公然拆除了宫门上那块高三丈、铸有“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牌,这块铁牌,曾是太皇太后张氏设置的一座镇妖塔,它镇住了心怀不宄的太监们的阴谋活动,使所有企图干预朝政的宦官望而生畏、恨之入骨。如今,太皇太后尸骨未寒就有人迫不急待地毁坏铁牌,可见此人久己觊觎国家大权。这位阴谋者就是掌管司礼监的太监王振。 王振,明山西蔚川(今河北威县)人,先后做过儒士、教官,燕王朱棣起兵夺位成功后,大量招收宦官,王振遂自阉入宫。因为他有些文化,就被派了教育小宦官的差事。不久,太子册立,他又被任命为东宫局郎,成为太子的启蒙老师。王振对这个职务极为满意,他一边侍奉太子、陪太子玩耍,一边教太子识字,深得太子欢心,也赢得了宣宗的信任。 随着太子登基,王振也青云直上,当上了司礼监大太监,执掌宫中宦官及各监员官升迁谪降,兼管特务机构,还替皇帝管理奏章和文件,传达谕旨。大权在握后,为巩固地位,进一步取得太皇太后和英宗的信任,王振大耍两面派手段,表面上装出虔诚恭顺的样子,对太皇太后、英宗及朝中重臣毕恭毕敬,俯首帖耳,小心侍奉,不越雷池一步。背地里不断交结党朋,拉帮结伙,伺机而动。渐渐地,王振胆子大了起来,搞了几次阴谋,现出了马脚,目光敏锐的太皇太后看出王振为人奸诈,大有干预政事的苗头,便痛斥了他一顿,大杀了他的威风,并派人监督他的行动。从此,王振又夹起尾巴,以更阴险、更隐秘的方法从事阴谋活动,打击异己、培植亲信,渐渐形成了一种势力。 太皇太后一死,王振认为时机已到,他利用英宗年幼无主见、事事依从他,放开手脚,更加有恃无恐加紧了争权夺势的进程。他一方面将自己的亲信全部安插在国家重要部门,控制了国家军政大权;另一方面滥施淫威、残酷迫害忠良义士。 翰林侍讲刘球是一位颇有威望的朝官,他看到英宗听信王振、不理朝政,致使王振一伙弄权专政,为害国家,便上疏英宗,直言相谏,提出十大建议。王振看后,认为刘球危言耸听,诋毁自己,矫旨逮捕了刘球,将他打入牢狱,又暗中指使爪牙马顺杀死刘球。马顺遵照王振的吩咐,夜间潜人牢狱,杀死刘球,又碎尸万段装入口袋里,埋于锦衣卫院中。 大理寺少卿薛瑄为人耿直、不附权贵,不满于王振的卑劣行径,自然也不巴结他。王振认为薛瑄傲慢无礼,很是恼火。一次,薛瑄在审理案件时,发现一件案子的判词漏洞百出,便派人三次查核,弄清这是一起由王振指使党徒制造的冤案,薛瑄毫不留情地驳还原判。王振恼羞成怒,指控薛瑄收受了被告贿赂,将薛瑄间成死罪。后在朝臣的呼吁下,才免除死罪,罢官削职,遣归原籍。 此后,王振又以栽赃陷害、凭空捏造等卑劣手段迫害了一大批无辜者,几乎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对于那些敢于揭露他的罪行的义士,王振更是残暴地屠杀。太监张环、顾忠,锦衣卫卒王永,先后以写匿名信的形式揭发王振的丑恶嘴脸,被王振查出后,处以死刑,行刑之日,王振下令所有的宦官、朝臣一律到刑场观斩,以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 王振擅权专制的几年中,采取高压手段压制官民,朝中文武无不提心吊胆,深怕大祸临头。一些胆小怕事的官员,为了免遭不测,不得不看王振的眼色行事。更有不知羞耻、认贼作父的无耻之徒,为了个人私利,不择手段地卖身求荣,每逢朝会,都竞相向王振献金送银,以求升官进阶。大多数人良心未混,但又敢怒不敢言,只将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盼望英宗有一朝一日能翻然悔悟,惩办王振。可是,面对王振的骄横跋扈,专断独行,昏庸的英宗皇帝不仅不加以制止,反而事事纵容,深信不疑,连名字都不肯直呼,尊他为先生。还时常厚赏,今天赐白金,明天赏宝玉,这就更助长了王振的气焰。 王振专极坏政,终于引起大祸。正统十四年,王振慢待入朝觐见的蒙古特使,激化了民族矛盾,导致边境冲突。蒙古两万骑兵势如破竹,向南推进,明军连连失利,边地告急,王振怂恿英宗御驾亲征,吓退敌兵。结果,由于王振不懂军事却又瞎指挥;忠臣力谏却不被采纳,使得明朝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英宗被俘,明朝处于国家灭亡、民族沦落的危机关头。而王振自己也在疆场上被部众的铁锤砸得脑浆进裂,一命呜呼了。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