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今夕何夕


  捻灭手中的烟蒂,轻烟依旧袅袅娜娜。他感觉生命中的某种东西雾腾腾地燃起。
  今夕,此时。他想睡去,他已睡去。脚下不再是他寓居的异国,不再是他自囚的书城,不再是他回望另一个大陆的倚栏和漏窗。初秋的风神,雨神,惶惶惑惑,诚诚恐恐,刷刷齐至,席卷起萧萧然的残枝零叶,窸窸窣窣,星星零零,轻轻叩敲她们亦不熟识的门窗,一遍,一遍。
  己近中秋,又是中秋。在跨越了大洋之后,最怕听到的就是这两个方块字。而今夕,就是今夕,他又一个人独坐在这座书城里的小楼之中。一根烟,一杯绿茶,一张支撑他晃动他的摇椅,和一面跳动着的电脑屏幕——那里是他联系另一片大陆的心灵的起点、终点。在黑色键盘和白色鼠标的跳跃移动中,他将血封的乡思敲打成一行行的象形文字。他怀着虔诚的感激给那些创造了中文软件的人们,让他能够从容地敲进残断的鸟语字符,却呈现出一片美丽的楚辞汉赋来。
  只是,现代的文明如此不经意地缩短了时空的距离,却无为于心灵的扩展和遥远。就像今夜,中秋节的前夜,这座方圆数里的书城,这栋红砖嵌格的小楼,又只留给了他。他的那些金发碧眼的同学同事们都早已鼾眠梦中,惟剩下他独自静默,神想万里之外的另一片大陆,神享那片大陆己开始的这一个佳节。他的渐已白发的父母,他的熟吟了“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兄弟姐妹,他的无数模模糊糊又真真切切的童年伙伴,少年挚友和青年死党,都急急挤挤地涌进,和他一起静坐,一起守望,守望的,不知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是真实,空落,遥远,还是虚无。只是这恼人的秋风,撩人的秋(愁)雨,总不时地提醒他,让他回到四面白墙围台的这个方盒,迫他惘然,令他窒息。
  轻启窗帘。透过狭狭的窗棂,他遥望河对面璀璨夺目的灯火,却不见记忆中蔚蓝空中晶莹的星眼。就连月神,那执守着他的月神,此刻仿佛也知晓了他的心情,偷偷地躲进了自己的幽宫,只留下受宠若惊,不知所措的风神、雨神,在不停地叩问他的胸扉心门。于是,风掠起,他的思绪飞扬,飞离,一如记忆中那片土地上轻呢柔婉的水雾,升腾在他童年戏耍的湖潭,少年客居的屋檐,恋爱时走过的堤坝,远飞起程前那茫茫的机坪。远远近近,湿湿粘粘,飘在空中,落在心底。
  猛想起,他的童年,记忆中鹤发的祖父祖母,此刻,都已在冥冥的另一个地府。还清晰地记得他在祖父祖母面前摇头晃脑咿呀吟诵那一首苏词的片刻欢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柯年……”只是他们竟真的乘风归去了,祖父祖母驾鹤西去的时候,他正在千里之外的京城,在那片皇穹玉宇之中,他只能独自清影起舞。再后来,现代的巨鸟载他腾空向西,留下身后一座座渐已衰老的皇穹和一柱柱破上如笋的摩天玉宇。他几时的伙伴都散了,像风吹过后的尘埃,像雨下过后的落珠。等缓过神时,装满无数约翰、琼斯的脑中竟搜索不出一个他们的名字。他不停地想他们当中的人会不会记得那个总是坐在教室前排的衣裳破烂的男孩儿。也许会的,他希望。毕竟他们曾一块儿分享过不多的几块芝麻酥香月饼,一块儿安静神往地在月下倾听年迈的祖母讲那些月宫仙女,嫦娥吴刚的故事,一块儿快乐疯狂地敲盆击锣驱赶那可恶的天狗——那是他最快乐的时光,尤其比起传说中那些去了高处不胜寒的仙人们。他曾这么想——祖母口中的织女牛郎和嫦娥吴刚的故事,从元宵讲到端午讲到七夕讲到中秋讲到重阳,年复一年。江南的中秋夜,月光洁白如雪,流淌在风凉的天井里,僻静的小院中,铺泻在江南层层叠叠、千重万重的屋顶上。凉风如位如诉,诉说着神秘古老而恒远蛮荒的传说。那时候祖母祖父都在的光景,五个叔叔和两个姑妈都会聚集回来。祖母总会端供起一块月饼和一杯清酒,眼睛里流露着闪闪的晶莹,仿佛江南千瓦万瓦上流动的月光。他只听说祖母的兄长去了遥远的一个岛上。好几次询问祖父,祖父只对他喃喃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然后剩下他一个痴痴呆呆地傻想。
  等到不再费心破解这句诗词的时候,他己远离了家门。一列无处驻脚的拥挤的列车将他送往心神已久的都城,那楚辞汉赋中可以酌桂浆的北斗的故乡,唐诗宋词中风吹萧条雨淋冷索的旧时边关,元曲清唱中让人忧愁的悠悠大都。北上北上,他感到贲张的血脉,蜿蜿蜒蜒,跨过长江,盘过淮南,撵过沂蒙,伸过黄河,直达他梦中的长安。迎接他的是后现代时期的长安,幽宫深庭矗立依然,车水马龙穿梭依然,皎洁明月高悬依然。北国的初秋风萧萧然,冷风中他对影自己一人独守的第一个中秋。冷月高悬,华灯初上,他骑一辆落伍的自行车,车飞驰在现代化的车流中,魂流离在十里长安街忽明忽暗的灯火里。“青风得意马蹄急,一夜看尽长安花。”只是马蹄已换作了沉重的铁踏板,而他的心情如北国的秋风瑟瑟。他情想,千里之外,江南正是莲红落尽,桂香摇曳的时节。亲朋师友们该正邀月呷酒,孩童们该忙于奔走雀跃。自发祖母该在月饼盘里留下更多的一块——他不知道,这是祖母最后的一个中秋。阑珊灯火之中,他沿着燕赵之后狂饮狂吟的街衙,沿着蒙古大汉彪马乱奔的大道,沿着辫子军蜂拥而入的城墙城门,沿着“五四”青年高歌徐行的广场,不知不觉就迷失了自己,灯火楼台之中,是满眼衣着花绿的路人游魂,仿佛一个个倚红卖笑的商女歌妓;闪烁的霓虹厅里,古老江南采莲的歌声换成了现代的怨曲哀赋如丝如缕;赫赫招摇的商标广告牌,成了现代渔人新换的蓑衣。他心中的一片长城倾倒,势头远盖孟姜女悲嚎的那刻。还是回去吧,回到他的那扇寒窗前,尚可留存悠久的最后一片净土。离校舍不远的地方,是无数个神州不朽的园林经典:曲曲折折的颐和园长廊,王国维的身影蹒蹒跚跚;脉脉荷香的清华园荷塘里,朱自青的轻吟浅赋和他的惆怅;焦味尚未散尽的断瓦残垣中,他可以恣意和圆明园的石魂们对饮刺痛心灵的忧伤……
  他惶恐,惟恐会永远度守这样的中秋。幸好,她来了。在他迷茫失落的时候,在他品饮了可怕的孤独无奈之后,她来了,带着他久违的江南的桂香和一缕柔曳的月光。蹬骑十里,在卢沟桥上,他们想重读那一段国殇。卢沟的晓月陡亮,在玉人萧吹英雄豪歌的瞬间。苍茫的石狮子不再森森然,远古的战火硝烟消隐成玉人的芬香。他忽觉英雄的豪情又燃:身前是千马万马嘶鸣,千门万门的炮口震响,背后是千家万家灯火齐亮,千重万重的故里河山——金戈铁马在他们的脚下止伐,和族倭寇停止了他们狂嚣的叫喊。不远处,是透迤绵延的万里长城,他的同乡先辈正在教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他神思飘扬,脚下的土地,是先秦是后唐是初明是晚清,是曾经孕育无数龙种的摇篮。而他是,他们是站在龙脊上引吭高歌的传人。月光光,夜缓缓。他是神话中的守夜人,执守着龙族的期望。
  再之后,他离开了深府书墙,奔波在江北江南。再之后,她消隐在加拿大浓深茂密的森林里,冬眠在五大湖一望无际的冰床上。北美的中秋,没有圆月,却有飞雪。“雪纷飞,中秋,舞蹈而来,舞蹈而去”。明信片中的文字让他奢想割下中国的一轮圆月,邮给那片大陆的秋天。再之后,他亦西去,降临在更古老更庞大的一个书城。再之后,她从冰雪融融之中飞来,会他在北美的中秋,月圆的前夕。相同的月环月辉,他们沿着一条用鸟语命名的河流追寻,追溯渺渺冥冥的神灵和祖先,追寻他们岁月消逝的激情华年。逝者如斯,他知道他们再也不能找回过去,也寻不出将来。却在一次次的沉迷中感受生命的轮回和阴晴圆缺的无奈。半个多世纪前,他的另一位同乡的浪子,忧郁的诗人,也曾踟躇在相同名字的一条河边——只是在另一个岛屿的另一个书城——“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他忽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至少他的夕阳中的新娘倚偎在他的身旁,一如黄昏河畔的金柳,与他一起厮守着大洋的彼岸,胀满的乡愁,破瘪的行囊,等待一张薄纸的文凭——用伤感填满的文字,用乡思盖上的印章,印章虽虽圆,梦却难圆。
  第二年的中秋,他去欧洲做设计。欧陆的月亮灿灿然,照在多瑙河、莱茵河上,照在柏林墙坍塌后的广场上。广场周围若隐若现的墓碑群里,德意志最不安的灵魂们,是夜,最是无眠。但是,他遥想起,在那片古老的大陆上,更无数的人们,对着一道海沟,不是柏林墙,更是无眠。于是,顺着俾斯麦铁骑奔过的大道,顺道希特勒的簇拥者狂热尤在的街衢,他四处游逛,像无家可归的荒村野鬼,直到累了,躺在冰凉的石凳上一颗颗地数天上的星星。天尽眼,他看到有流星坠落,落下遥遥的地平线,地平线下的一端是他魂牵梦绕的故土家园和他的亲友,另一端是他客居求学的异国寓所和他的结发。他不由自主地无奈苦笑,感觉生命的旅程仿佛是一个永无休止的轮回,最后坐化成永恒的涅槃。广场的某个角落里,骤然响起亢张粗犷的音乐,日耳曼民族特有的声音。他忽忆起这是巴赫的故乡,舒曼的故乡,贝多芬的故乡:这不,巴赫正弹奏着戈德堡变奏曲在抚慰无眠的人们,和广场上那些隐隐绰绰的夜游的人群,无眠的苦鬼,而他是不是惟一的远来的听客?另一位巨人翩翩而至,携着德意志最坚强的声音,轰然彻响的,是《致远方的爱人》、《庄严弥撒曲》还是那激昂的《生命交响曲》?应当还有那执迷的舒曼,读着最后悲苦的独白:……灯灭了,现在的音乐是无声的……,我将结束这越来越黑的旅程……夜凉如浸,等他醒时,曲终乐散,一起倾听的夜人夜魂们都不见了去向,惟剩下空落落的广场,一个来自长江之畔长城脚下的东方学子,在世界各地奔波工作的龙的子孙,独自对影彷徨。
  想起,在离开中国之后,也曾经和一大群炎黄的子孙度过一个中秋,在纽约,那个最繁华的都市,一片摩天大楼的阴影里。那一年,他和他的同学同事去参加时代广场及百老汇街道的重建规划。他的金发碧眼的同事们在天黑前就悄然隐身在灯火阑珊中,又剩了他一人孤独地踽踽在新大陆的长安,在一个不见了月亮的中秋夜。他开始后悔,后悔应该赶回他剑桥的书城,可以对酒当歌的小屋。好几次了,在这样只属于中国人的夜,不小心他就成了落单的孤雁。
  “先生,迷路了吗?”一种亲切又遥远的语言,在耳边响起。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仿佛记忆中的祖父,不知什么时候站在他的面前。
  “你是从大陆来的吗?我也是那儿出生的,后来去了台湾……”风从楼群的缝隙中飞吻而过,他体液里的些许分子在潮涌。年少时无数次猜想的那个遥远的岛屿,故去祖母寄托骨肉之情的支点,如此遥遥,又如此熟识,悄悄走近,走近。
  “走,一块儿去参加那边的华人中秋聚会。”二十世纪末的长安城里,他和一群龙种的传人同唱“月儿弯弯照九洲……”九洲遥遥,那里安眠着他的祖父祖母,静静地聆听着他的咏唱,咏唱着快乐与忧伤。独步登高,最高楼上西望,已不见了旧日长安,只看见玻璃幕墙的浩浩荡荡;十里长街声乐依然,声乐渺渺不再是他久违的琵琶筝弹。却换作重金属的破破觞觞。星火点点之中,他又迷失了方向,五年,又是五年,终点,起点,终点,这儿究竟是他生命之旅的哪一个驿站?在江南之后北京之后剑桥之后伦敦之后柏林之后巴黎之后的之后。“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楚辞汉赋哽咽喉头,有一种力量似将喷薄而出,不知是想要呼唤江南的影于,还是江南的游于,千千万万,在摩天大楼的阴影里,在风沙卷尘后的殖民地。
  他的思绪凝滞了,站起身来,饮一日故乡的龙井,浓香弥漫了整个房间。
  依稀中,纪念教堂的钟声响起,叮叮当当,清脆而遥远。窗外,风过,雨停。月圆如故。一如他童怀梦求的那一块焦香月饼,他心底深处铿铿锵锵的那一面铜锣,他临行前迷茫不堪的那一抹印章,他步过红毯时头顶的那一轮花环,还有将来为人父时孩童无邪的笑脸。悠悠晃晃,蹒蹒跚跚,游离成杯中、心中的涟漪,一圈一圈。
  远处,不远处,他听到了熟悉了模糊了又熟悉的声音,在轻声呼唤,催他回去。不知是在那间他们厮守缠绵的寓居陋所,那张她铺陈的温暖的锦裳绣床,还是在群山之后,长城脚下的一扇扇秉烛寒窗之下;大洋对面,贻绿江南里的一重重白墙灰瓦之间。应该还有,记忆中的一群群顽童玩伴。
  归去,归去,今夕何夕?!
           初稿于一九九八年中秋节前夜
       定稿于一九九九年夏·哈佛大学·剑桥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