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孤独麻木了你所有的欲望 只有黑浪噬血的黑浪 排山倒海地压过来 在国内受过高等教育、始终认为“不劳动,不得食,,的曾宪梓,在家族争产的问题上,以亲情为重、以大局为重,他的努力,不仅化解了这场亲人之间的不必要的斗争,而且在处理手法上也显得十分干脆利落。 但是,这样的结局,对于十几岁就出来闯荡世界的曾宪概来说,并不是那么容易接受的。 他实在是不理解自己一穷二白的亲弟弟,在费了一番周折来到泰国之后,居然主动要求放弃即将到手的财产,居然大方到只要亲情、不要金钱的地步,他觉得受了高等教育的弟弟实在是太傻,要知道在这样一个金钱至上、冷漠无情的社会里,是没有高尚可言、更没有亲情可言的。 所以,那天晚上,当曾宪概听到曾宪样讲述到叔父那里的情况,并讲到他自己已经宣布不要任何财产的时候,曾宪概很是生气,他忍不住数落道:“弟弟,你怎么那么傻,你已经千辛万苦地来到泰国了,你又亲自去看了父亲当年的那两间百货店铺,你也听到了父亲的朋友细说当年的经过,所以这件事情的始未,真正的事实,不用我再多说你也十分清楚。 “况且,不管怎么说,这两间店铺本来就是父亲的财产,只不过是父亲病重之后,不得已才交托给叔父打理,我们完全有理由索回父亲的遗产,你怎么能够就这样草率地决定什么都不要呢?” 曾宪梓十分理解哥哥气恼的原因,但他始终觉得为了上一代的财产,这样争来争去的,毫无意义。所以曾宪梓沉默了一会儿,等哥哥消消气之后,才很用心地回答说:“哥哥,我理解你的心情,但你要知道,那些财产,不论有没有,毕竟是上一辈子的事情,既然都过去这么多年了,再这样争执下去,除了伤害亲人之间的和气之外,又有什么用处呢? “如果我们真的有本事,就是不依靠父亲的遗产,也能够找到饭吃的。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大动干戈。而且哥哥现在的事业,不也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发展得十分顺利吗?! “再说,那些帮助我们的朋友,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呢、我不懂,可以理解为是在帮助我们。但是,如果因此而挑起我们对叔父的仇恨,使得我们亲人之间恩恩怨怨说不清,甚至反目成仇,我认为这样做的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哥哥曾宪概没好气他说:“弟弟,我没有像你这样读很多的书,但基本做人的道理我还是明白的。要知道,我才十六岁就出来跑南洋闯天下,我也吃了很多苦,这一二十年来的经历,使我懂得了在这样的社会,就是你饿死,累死,也不会有人来管你,哪里还有什么人情、亲情可言。要生存下去,最关键的、最有用的就是钱。 “而且,如果我有父亲的财产作基础,我的事业将如虎添翼,会发展得更加顺利。” 虽然,哥哥曾宪概不容易理解曾宪梓的良苦用心,他还是不服气,他还是要跟叔父争执下去,还是希望争回父亲的遗产,但曾宪梓老是劝哥哥算了,不要再浪费时间和精力了,拿鸡蛋碰石头,怎么碰埃特别是在泰国,贫富的等级观念十分明显,这常常表现为,谁有钱准就是真理,谁没有钱谁就没有真理可言。 这以后,哥哥曾宪概对于与叔父争产的事情,慢慢地淡了下来。而且,他们兄弟之间的感情似乎因为这次家族争产所带来的变故,也或明或暗地淡了下来…… 这一切,对于曾宪梓来说已是预料之中,但他认为自古以来骨肉兄弟之间情义是永恒的,他们成长的环境、奋斗的经历都不相同,为人处世的准则自然不会一样,所以曾宪梓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哥哥对自己有些看法也是在所难免的。 曾宪梓决定马上熟悉环境,拜叔父和哥哥为师,跟他们学习从商的本事,再靠自己的努力打好基础,儿时的梦想、少年时的志向,家庭的重担。报国的愿望等等、等等,一切的一切都在接下来商旅生涯的拼搏中了。 这以后,曾宪梓往返于香港和泰国之间,做一些小买卖。在哥哥与叔父的关系上,曾宪梓采取中立态度。 有时候,叔父叫曾宪梓在香港替他买货,曾宪梓不辞劳苦地替叔父买;有时候,哥哥叫曾宪梓在香港替他买领带,曾宪梓也毫不犹豫地替哥哥买。虽然,曾宪梓在中间赚的佣金很少,甚至可以说基本上是义务做的,但是他仍旧很开心,因为对他来说是一次次真枪实弹的练兵,使他能够很直接地面对客户,加深对世态的了解、货物买卖过程的认识。 特别是在替哥哥采购领带的过程中,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属于比较冷门的领带行业,而虚心好学的他,也在采采买买的时候,了解到领带制作及其运作的全部过程,为他接下来由于环境所迫,在寻求事业突破口时,作了很实际的铺垫。 而且,到了一九六四年年底,在曾宪梓的努力下,叔父、哥哥和曾宪梓三方面的关系也渐渐融洽起来。 在这期间,曾宪梓为了方便给哥哥、叔父买货,所以常常是香港住几个月,泰国住几个月。这样也好,泰国和香港两方面的环境曾宪梓都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且就是他一个人跑来跑去的,也不觉得辛苦,也比较容易对付。 只是曾宪梓的母亲因为一直没有办好去泰国的签证,只好暂时留在香港,曾宪梓在第一次从泰国返回香港之后,就将母亲从土水的姑姑家接出来住在北角一个曾宪梓称呼为姐姐的同乡那里。 由于姐姐的家比较狭小,曾宪梓母子二人只好挤在一张床上凑合着睡觉,在白天会很努力地替姐姐家工作。母亲在他们家负责做饭洗衣服,曾宪梓就跟着姐夫去上班,姐夫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不辞劳苦、毫无怨言,又勤力、又听话。 虽然,寄人篱下的生活,永远有说不出的苦衷,永远有冷眼。 冷脸、不被人尊重的时候,但是,曾宪梓和母亲都能够理解,特另是当碰到某些不顺心的事情的时候,母亲还老是安慰在心里面觉得对不起母亲、让母亲跟着自己受苦了而难过得闷在那里的曾宪梓:“孩子啊,你不要想得大多,妈没事,要知道,久住令人厌哪。” 其实,母亲就是不说,曾宪梓也知道,也能理解。而且,无论如何,姑姑和姐姐她们对曾宪梓和母亲还是很好,还是在尽力接纳他们母子、照顾他们母子。 所以直到今天,曾宪梓对姑姑和姐姐她们都心存感激,虽然她们并不是他的亲姑姑、亲姐姐,但在曾宪梓面临困境的时候,还是十分热心地出手相助,还是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母子度过难关。 直到今天,曾宪梓仍然念念不忘姑姑和姐姐她们全家,对曾宪梓和他的母亲的恩情,因为毕竟是她们的帮助,才使得曾宪梓和母亲能够在举目无亲的香港,有了栖身之地,同时,也为他们漂泊无依的生活,奠定了基矗那段时间,日子就像流水上飘忽不定的纸船,没有目标、没有归属,更谈不上安全感,仅仅只是在流水的支配下,顺着水流的方向,跌跌撞撞地行驶着……曾宪梓的心终日沉甸甸地低垂着,他实在是太思念远在国内的妻子和儿子,尽管没有固定的收入,曾宪梓还是节衣省食地按月给妻于寄钱。 而且,不论是在泰国还是在香港,曾宪梓还是会像从前读书的时候一样,不停地给妻子写信,忙的时候每星期写一封,稍微闲一些的时候,曾宪梓几乎天天都给妻子写上那么一段心里话。 在信中,曾宪梓除了向妻子诉说自己魂牵梦索的思念之情外,还会叙述自己在外面世界的沧海孤鸿般的感受。 虽然这时候,那种孤独、寂寞,颠沛流离、前途灰暗的单身生活,给曾宪梓复杂的内心世界蒙上阴影,但是曾宪梓渴求家人团聚的愿望和信心始终没有改变。 从来都不信鬼,不信神的曾宪梓,甚至挤出时间到一般香港人都十分信服的黄大仙庙里求签,为了妻子、儿子的平安;为了亲人的早日团聚,身为堂堂男子汉的曾宪梓,顾不得,“男人膝下有黄金”,在一大堆求神拜佛的阿姑、阿婆们中间,很虔诚地跪下去……因为在他看来,无论信与不信,多一份努力就是多一份希望,多一份希望,就是多一份成功。 然而,无论曾宪梓怎样地焦急和企盼,二、三年的时间过去了,曾宪梓的妻子、儿子还不能够出来和他团聚。 看着整天忧心忡忡、仍是孤家寡人的曾宪梓,叔父和哥哥也比较着急,他们都劝说曾宪梓不要再等下去了,无论从哪方面考虑,重新成立一个家才是上上策。 但是,对黄丽群爱心如铁的曾宪梓,说什么也不同意叔父和哥哥的安排,他认为无论多久他都要等下去,他相信他的家、他的亲人终会有团聚的一天。 虽然,就曾宪梓而言,他坚定的信心无可厚非,但平心而论,不管是在泰国还是在香港社会,对于对妻子和儿子思念不已的曾宪梓来说,在白天四处奔波、拼命工作之后的漫漫长夜里,彻夜不眠;黯然神伤的日子也是很多的,而且那种彷徨和烦乱的感觉也在不停地缠绕着他……但是彷徨归彷徨,烦乱归烦乱,所有所有的一切还必须靠曾宪梓自己默默地去承受、默默地去面对。 所以,直到今天,曾宪梓都不知道那几年自己是怎么熬过来的,只记得自己每天都是很孤单、很辛苦,只觉得每天都在告诫自己,要学习、要忍受、要努力、要奋斗。 曾宪梓发自肺腑的最深切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一九六六年的二月,黄丽群终于能够带着两个儿子来和曾宪梓团聚了,由于当时办理的出国签证只是经澳门到泰国,所以,他们母子三人只能从广州长堤口岸出境。 当曾宪梓赶到澳门码头去迎接妻子黄丽群和儿子智谋、智雄的时候,忍不住流下了狂喜不已的热泪……曾宪梓张开结实的双臂,将思念已久的妻子和儿子紧紧地搂在怀里,很久很久都不舍得松开,那种无限的甜蜜、无限的幸福,充溢着他周身的每一个跳跃不止的细胞、每一个热情洋溢的因子,他激动地连声说道:“好了,好了,团圆了,再也不会分开了。” 曾宪梓马上在澳门租了比较便宜的住房,安排妈妈、妻子和两个孩子住下来,一家人总算能够团团圆圆地住在一起,而他自己每个星期天去澳门与家人团聚,星期一返回香港上班。 又于妻子和儿子的到来,对于一家人终于实实在在地团聚在一起了,曾宪梓喜悦兴奋的心情自然不由言表,他常常很动情地对黄丽群说:“丽群,你们来,我就安心了,你简直想象不到你们给我的激励有多大,我现在感到很有信心、很有动力,做什么都很起劲。 “还有,我感到有很强烈的责任感了。在香港跑货的时候,我走在街上,走在人群中,再也不觉得是像从前那样孤孤单单的了。 我甚至想拉住那些路人告诉他们,我曾宪梓不再是单身汉了,我现在真正有个家了,我要勤力工作,我要尽一切努力做好生意,我要赚钱,养活我的大大、养活我的儿子了。” 在这之前,曾宪梓的心中始终都是千头万绪的。他自己一个人从国内来到陌生的香港。陌生的泰国,新的社会、新的制度,一切都在适应过程之中。 而且,这凡年,他自己几乎是在漂泊之中度过,生活上也毫无着落。虽然一直都在帮助亲戚朋友打理公司、跑跑生意,但这些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特别是,黄丽群和孩子部在国内,虽然黄丽群在信中总是安慰他说,她和孩子一切都好,请曾宪梓放心,但是对于本来就体弱多病的妻子不仅没人照顾还要独自带着两个年幼无知的孩子,他们在生活上所遇到的重重困难,曾宪梓是不难想象的,这一切令他很难放心。曾宪梓常常是思前想后、心挂几头,所以在外面世界闯荡的时候很难定得下心来。现在,黄丽群和儿子的到来,不仅为正处于孤独、茫然状态中的曾宪梓解除了后顾之忧,使得他在创立事业的过程中,吃了一颗“定心丸”。 而且,也为独自黯然度过二、三年颠沛流离生活的曾宪梓,打了一针强剂量的催化剂,促动了早已根植于他内心深处的强烈的事业感,他的雄心壮志,使得他更深刻地体会到,仅仅靠打工、靠微薄的薪水是无法养家糊口的。 他必须尽快建立属于自己的事业,他必须为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前途找到方向,他已经时间不多了。 一种迫在眉睫的紧迫感时时刻刻都在促动着变压力为动力的曾宪梓,使他感到这三年来的积累,三年来的摸索,现在该是出征的时候了。 曾宪梓着手解决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妻子和儿子从澳门接到香港定居。 “在他的努力下,半年之后,住在澳门的黄丽群和孩子们前往香港的签证手续办好了,一家人终于和和乐乐地住到了香港。 这一年的年底,喜气洋洋的曾家又逢添丁之喜。曾宪梓第三个儿子曾智明出世了。人丁兴旺的曾家,似乎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然而,就在身为六口之家的家长曾宪梓踌躇满志地准备选定目标大干一番事业的时候,香港发生了罕见的大动荡……一九六七年年初,香港劳资双方发生纠纷,引发反英抗暴斗争,香港人心惶惶,股市下跌,楼市急挫,面对动荡不安的时局,人们纷纷逃离香港。 这种不安定的环境,不要说创业,就是维持这六口之家的生存都很困难。曾宪梓决定带领全家去泰国谋求发展。 因为在当时,泰国比香港较为安定,况且有发展得比较顺利的哥哥,曾宪梓想象着不如从此就定居在泰国,给哥哥作帮手,再共同创立他们的事业,也是很好的发展方向。满怀希望的曾宪梓真的举家迁移到了泰国。 在这之前,曾宪梓鉴于以前寄居在一些亲戚朋友家里的时候,都在相见时好,住久了就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事情发生,那些经验教训令曾宪梓记忆犹新,他绝对不希望那些不好的事情、再发生到他和哥哥的身上。 于是,善良的曾宪梓决定一开始就避免这种不愉快的事情发曾宪梓想到哥哥曾宪概是通过这十几年的奋斗,才有了今天这样的家业,也深深感到哥哥创业的不容易。 他想,既然自己一家人已经打算长期定居在泰国了,就不要给本来就家大业大的哥哥,增添太多的麻烦。 而且即使是亲兄弟,如果长期住在一起,也难免会有一些唇擦,不如跟哥哥借一些钱,自己租屋住在外面,然后,他和黄丽群可以在哥哥的公司做事,慢慢还钱给哥哥。 这样一来,既可以避免接下来兄弟之间不必要的矛盾,又可以凭自己的能力协助哥哥将公司做得更好,曾宪梓满意地认为这个办法非常可行。 但是。曾宪梓一家到了泰国之后,才发现他认为极为可行的办法实际上行不通。因为他的哥哥曾宪概是一个在思想上比较传统的中国男人,在他看来兄长如家长,既然弟弟一家来到了泰国,理所当然就应该与兄长住在一起。 于是,在哥哥执意的要求下,曾宪梓和黄丽群带着三个年幼的儿子开始了寄居在哥哥家里、与哥哥联手共创家业的新生活。 在当时,所有初到泰国的华人见到街边到处都是华文招牌,听到的不是潮州话就是客家话,难免会有身临汕头或者梅州的感觉,一种亲切感就会油然而生。 特别是走在泰国曼谷的华人区——耀华力路和三聘街的时候,所见的都是华侨,所听到的都是华语,那种置身故乡的亲切感更为明显。 其实,也是因为这时候普通的泰国男人的装扮与华侨的装扮十分相似都是上身穿着白企领的西装,下身穿着中国白纺绸、或者日本人造丝的宽腰长裤,头上还戴着一顶毡帽,而且相近的肤色、相近身形,确实使人很难分辨到底谁是华侨、谁是泰国人。 据说,泰国人原是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因为战乱,才从中国的广西云南流入到泰国的。而且,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地区,就是泰人祖先居住的地方。 历史记载,二、三百年前,泰国大城皇朝末期,缅甸人入侵泰国时,有一个华裔英雄郑昭,率领泰军赶走缅军,建立吞武里王朝自立为王之后,人们尊称为“郑皇”,这是泰国华侨历史上既是后代华侨耳熟能洋的历史,又是华侨们最为自豪的历史。 所以直到今天,中泰两国源远流长的感情,使得两国人民的关系更为融洽,久而久之便打成一片,难分彼此了。 这一切,对于信心勃勃、渴望大展拳脚的曾宪梓来说是一块令他觉得非常吸引的领地。他更是希望以这些华侨先驱做楷模,努力干出一番像样的事业来。 当初,曾宪梓刚从国内来到香港的时候,香港的环境还算安定和繁荣。由于只对香港的了解比较少,再加上十分纯朴的个性,觉得香港是一个很新奇、很刺激、很令人想一探究竟的地方。 后来,曾宪梓到了泰国之后,首先面临和处理的是家族争产的问题,再加之语言障碍以及妻子和儿子尚在国内等原因,使得曾宪梓将发展的重心转移到了香港。 现在,重新回到泰国以后,曾宪梓发现泰国逐渐繁荣的经济和相当稳定的社会环境,他喜悦。兴奋的心情十分盎然,他只觉得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干劲和强烈的创业欲。 六十年代末期,由于香港发生动乱之后,局势极为动荡不安,楼价跌到令人无法相信的程度,却仍然是有价无市,人们纷纷以很低廉的价格,将一些固定资产和股票套取现钞,由此形成香港资金大幅度辐射性地向东南亚一带以及欧、美各国投入,给这些国家和地区带来一个小小的繁荣。 地处东南亚的泰国,就是当时受惠的国家和地区之一。 泰国由此而产生的这种经济繁荣的景象,给曾宪概和曾宪梓带来了更大的希望和信心。 曾宪梓的哥哥曾宪概的家是一个泰国式三层高的木楼,第一层是门面,用于做生意:第二层是曾宪概的一家人和曾宪梓的一家人居住的地方;第三层则是工厂,用于领带的制作。 曾宪梓来到以后,因为还不会讲泰国活,就在三楼工作,替哥哥管理工厂,嫂嫂负责整个公司以及工厂的财政,而能说会道的哥哥曾宪概,则负责整个公司和工厂的管理以及领带的推销工作。 黄丽群暂时不用上班,因为三个儿子还需要她的照看,特别是还只有几个月大的小儿子曾智明。 在哥哥的工厂里,一心想为哥哥干出一点名堂来的曾宪梓,以i他发现当时哥哥的工厂在管理上有一个和其他的领带生产厂家一样的弊端,那就是员工的管理比较松散,奖惩制度不严明,使得领带的质量得不到保证。 而且,曾宪梓惊奇地发现,有一些领带的样板,在设计和制作上本身就不合标准,这样的样品拿给工人生产,岂不是以讹传讹。 曾宪梓为此提了很多合理化的建议,他加班加点,将所有不合规格的领带样板全部作废,自己重新设计制作出既合乎规格又美观别致的红黑板领带样板。 不仅如此,曾宪梓还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地为哥哥的管理制度作了一些改进。 在工厂方面,为了绝对保证产品的质量,曾宪梓学生时代的独特的领导才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他减少领带制作过程中的不必要环节,严明制度,奖惩分明,—方面加紧提高自己制作领带的技术能力,另一方面,曾宪梓黑面包公的形象具有绝对的威慑力,严谨的工作作风使得他在员工们中间威信很高。 果然,在曾宪梓一丝不苟的管理下,以前有的员工人浮于事的现象不再存在,领带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工厂的整个运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一切都发展得顺利起来。 其实,在这时候,曾宪梓这样不辞劳苦、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的唯一动机和目的就是希望真正发挥自己的能量,扎扎实实地干一番事业,同时,也希望能够帮得上哥哥的手,使哥哥的生意发展得更加宏大。 曾宪概由于只读了初中就出来跑南洋,文化程度自然不高,但是一二十年社会上的熏陶、生意场中的摸爬滚打,使得曾宪概炼就了一身精明生意人的好本事。 曾宪概十分善于做买卖,他有极好的口才,特别是在从事领带推销的时候,能够与客户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往往是谈笑风生之中,就将生意做成了。 但是,会做生意的曾宪概也有他注意不周的地方,这常常表现在他管理公司的过程中,策略性和计划性不强,往往是大手笔地花钱之后,由于周转不灵再急于”借东墙,补西墙”。 哥哥曾宪概在管理上的这些失误,给曾宪样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他今后在自己独立创业的过程中,将计划填密、开源节流的创业原则放在首位。 因为,在曾宪样看来,哥哥的买卖,本来一直是生意不断、财源滚滚的,就是最低限度也应该在生活上无忧无虑,但是由于理财不善,导致资金周转不灵的现象时有发生。 于是,一心一意地希望与哥哥共创家业的曾宪样,指出了哥哥理财的不足,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改正措施。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理解“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曾宪粹善意的建议并没有被曾宪概所接受。 不久之后,兄弟之间开始意见不一致,产生分歧。 特别是在哥哥领带工厂里有个别经理,也是客家人,他由于自身的利益受到了影响,当他看到才华横溢的曾宪样将哥哥的公司、工厂管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全工厂上上下下的人员都愿意听曾宪粹指挥的时候,就在私底下向曾宪样的哥哥、嫂嫂调唆道:“哎呀,你那个弟弟厉害呀,又能干,又有本事,这样下去那怎么得了,将来你的公司不就变成他的公司了吗?” 由此一来,曾宪粹的哥哥、嫂嫂不仅对曾宪粹不开心,而且对他也开始怀有戒心了。 曾宪样很明显地感觉到了这种压力,他觉得左有为难,本来;在他的努力下,公司、工厂的一切都变得好起来,这应该是一件103好事,对哥哥的事业也是一个极大地促进,但是,现在看来,他做得大好了反而不好,他的一番心血之作不仅得不到承认,而且还被人误解,遭致兄弟不和。 那么,接下来该怎么做呢,深感委屈、压抑的曾宪梓简直不知道如何是好,只觉得心里面十分茫然。 即使是住在自己亲哥哥的家里,寄人篱下的生活还是寄人篱下的生活,还是不会脱离那种看人家脸色过日子的味道,还是有很多受拘束,不方便的地方,这种感觉不仅曾宪梓和黄丽群有,而且他们的几个小孩子更是体会深刻。 在当时,曾宪梓的哥哥有八个小孩,他们自然不会欢迎其他的小孩子住在他们的家里,侵犯他们的领地,于是,一面以小主人的身份常常欺负曾宪梓的小孩。 看着自己的小孩被他们欺负得直哭,黄丽群不便说什么,也不敢说什么,因为毕竟是自己一家人往在人家的家里,“人在屋檐下,那能不低头”呢?所以只好狠下心来教训自己的孩子,只好让自己的孩子委屈一些。 泰国的天气始终是炎热的,在热得受不了的时候,曾宪梓的小孩看见曾宪概的小孩在一瓶接一瓶地喝汽水,觉得十分眼馋,因为他们毕竟是一些小男孩,一眼馋,就将大人的千叮咛、万嘱咐忘到九霄云外,就忍不住跟着那些小孩子去拿汽水喝,结果不仅是招致这些孩子的强烈不满,连家里的佣人也跟着拉长脸,呵斥曾宪梓的孩子。 曾宪梓看着自己的小孩这样可怜,一天到黑闷在家里,什么也不敢说,什么也不敢做,没有游戏、没有欢笑,更谈不上自由自在,他的心里就觉得很不是滋味儿。 曾宪梓的孩子和哥哥曾宪概的孩子同样都是处于童年时代,。 都是生活在同一住宅里,但曾宪锌的孩子却很苦,什么也没有什么就是想有也不敢有。 虽说来说去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大人可以不去计较这些,但受苦的毕竟是几个年幼的孩子,曾宪和黄丽群一想到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处境下度过童年,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心里更是感到十分难受。 这一段时期,曾宪梓苦闷、复杂的心情是不难想象的。 泰国的社会虽然一直都在兴旺地发展,但是对于连泰国话都无法听懂的曾宪梓来说仍然存在着不短的距离,他难马上投身到真正的泰国社会中去闯、去拼、去搏。 在泰国曾宪梓虽然拥有具备实力的最亲最亲的亲人,拥有养活妻儿、一展宏图的条件和机会,可是这种条件和机会只是一种“昙花一现”的表象,残酷的现实却使得他与这些亲人之间有“近在胆尺,远隔天涯”的感觉。 当初满腹雄心壮志的曾宪梓被各种说不出的禁锢,窒息得透不过气来,他的种种艰辛的努力、他的不可多得的管理才能,居然成为莫须有的罪过。 如果单单按照曾宪梓的个性,他真希望离开这个约束他的地方,既是语言不通,什么都不懂也可以像那些没有知识的贫苦人一样,在曼谷找一份“杂工”或者是做一名拉手车的工人,就可以解决自己的生活。 但是,现在不同了,他不再是孤家寡人,他有妻子、儿子需要他来养活,他现在再也不敢奢谈什么前途,志向,只有忍耐,为了一家人的生存,无奈地忍耐……在曾宪梓的一生当中,有三个时期是他最为失意、最感到前途茫茫、又苦于找不到出路的时刻: 第一次是在一九五五年的秋天,那时候考大学没考上的曾宪梓全不知道接下来的路在何方,面学校的批评、母亲的责备、自己的痛心,那种渺茫感、那种看不见天日的灰暗,沉甸甸地压抑着他年轻的心空。 直到他自己怀着破釜沉舟的决心在不顾一切的努力下,终于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考上了中山大学。 第二次是在一九六三年夏天,曾宪梓来到香港之后,在去泰国之前等待签证的九个月里,倍尝寄人篱下的艰辛,且堂堂大学生出于无奈不得不帮亲小带孩,那种彷徨的心情,四顾茫然的感觉终日弥漫着他、折磨着他……第三次就是一九六七年初夏,曾宪梓一家五口寄居在哥哥曾宪概的家里的时候,由于各种原因,关系相处得十分紧张。 曾宪梓的哥哥的工厂谋求发展,但是他独特的管理才能受到人为的压抑,不仅得不到发挥,而且由于自身沉重的家庭负担,敢怒不敢言,更觉得忧心忡忡,前途渺茫……一九六七年的夏天对于曾宪梓来说是一段令他痛苦得说不出也咽不下的日子。 为了生存,曾宪梓每天只是机械地听候吩咐,只是压抑着自己跳跃的灵感,拼命地毫无创意地干活。 黄丽群抱着不到一岁的小儿子,整天呆在房间里黯然落泪,她看着丈夫日渐消瘦的脸庞,不时发出的仰天长叹,心里更是觉得非常难受。 她不知道这样苦闷的日子还过不过得下去、还要过多久,她甚至不敢询问自己的丈夫,他们一家的希望、他们一家的将来到底在哪里,她只是孤苦无助地搂着自己的三个儿子,默默地流泪从白天到黑夜,从黑夜到天明……这种艰难的生活,直到几个月之后的有一天晚上,才突然宣布结束。 那天夜里,黄丽群刚刚安排好三个儿子睡觉,楼下写字楼传来了曾宪梓与他的哥哥、嫂嫂之间激烈的争吵声,不到一会儿,曾宪梓苍白着脸、怒气冲冲跑进来,对黄丽群说:“你起来吧,我们走”黄丽群知道曾宪梓是为工厂的事情与哥哥、嫂嫂争执起来,就安慰他说:“不要发脾气,你住在人家的家里,又没有钱,自然要忍气吞声一些。” 曾宪梓说:“嫂嫂说了,叫我们走,快点走,即刻走。” 黄丽群见他们兄弟、叔嫂之间僵持到这种地步,连这样的话都说出来了,心里难过得直想哭,但她还是强忍着夺眶而出的眼泪,劝慰气得直发抖的曾宪梓道:”宪梓,你先耐忍一下吧,现在都是三更半夜了,我们就是走,一家大大小小的在哪里安身呢,“既然是吵架,自然没有好言语,不如等到天亮之后,你跟你哥哥请个假,然后去找同乡朋友,租用比较便宜的地方,住下来之后,再作打算。” 这一夜,曾宪梓和黄丽群谁也没合眼,两个人部觉得心里面压上了沉重的大山,他们也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这样辛勤地劳动,人生的路还是越走越窄。 这两个经历了无数次风风雨雨、相儒以沫的患难夫妻,再次面临着穷途末路的现实。 曾宪梓满怀歉意地看着跟自己吃苦受累的妻子,摆在眼前残酷的状况,使得他找不到任何语言来安慰自己的妻子,但永远自强、自信的曾宪梓并不灰心,他相信眼前的困难一定可以克服,他努力告诫自己道:无论我穷到什么样的地步,我都不应该自暴自弃。 这一夜,曾宪梓思前想后地考虑了很久,他觉得与哥哥、嫂嫂分开也许不是坏事,“天无绝人之路”,无论如何,立在面前的这一切总会过去的。 所以,到了这一夜的最后时刻,他还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泪水涟涟的黄丽群说:“丽群,没关系,饿不死我们。我们干脆不要跟任何人打工,我们自己从头来做,对,就做领带,现在从采购到制作到卖出,我都会。 “我们可以自设领带工厂,一边做一边卖,只要能糊口,再苦再累我也不怕。” 第二天一大早,曾宪梓跟哥哥请好假,就出去找住房。在同乡好友的帮助下,终于在曼谷的贫民区找到一位客家乡下的远房侄女,可以在她的木楼内,租地方居祝这位好心的侄女也是珊全村的人,她十分同情陷入困境之中的曾宪梓大大小小的一家,在她热心地帮助下,曾宪梓终于可以将自己的五口之家安顿下来了。 贫民区的小木楼虽然是破旧的,贫民区周围的环境虽然是肮脏和混乱的,但对于曾宪梓来说,总算有一块暂时属于自己的地方,而且这里虽然比不上洞天福地,不过用来栖身是不成问题的。 曾宪梓向这位侄女借了一张木板床,由于他两手空空地离开哥哥的家,所以在无可奈何之下,一无所有的曾宪梓还得继续向这位侄女借蚊帐、枕头。 而且,他们一家人连烧火的炉子也没有,煮饭的锅也没有,吃饭的碗也没有,于是曾宪梓和黄丽群只好再一点一点地向侄女借用,总算可以东拼西凑地对付下来。 曾宪梓他们两夫妇带着小儿子智明就住在楼下,准备开设制作领带的小作坊,也放在楼下。 作为屋主的远房侄女他们两夫妇住在楼上,曾宪梓的大儿子智谋、二儿子智雄也睡在楼上的地板上。 等到一家人住下来之后,曾宪梓还是抱着一线希望到哥哥曾宪概的公司,因为现在的他已经身无分文,如果不在近期内继续在哥哥那儿工作,哪里来本钱开作坊呢,哪里来钱养家糊口呢,就是自己不吃,妻子、儿子也要吃埃曾宪梓见到哥哥、嫂嫂之后,就硬着头皮对他们说:“哥、嫂,我还是回来跟你们做事吧。我还有太太。儿子要养活。我又不懂泰国话,在外面是找不到工作的。” 曾宪概问道:“你想在我这里打工,那我要给你多少薪水呢?” 曾宪梓听他这样问,觉得很为难,便一老一实地答到:“哥哥,你不要问我要多少薪水,我在你这里做事,当然是你认为我值多少钱就给多少钱。 “对我来说,多薪水有多薪水的用法,少薪水有少薪水的用法,哥哥怎么给,我都不会介意。” 曾宪概考虑了片刻,说道:“我看,你还是不要在这里做了,你跟你嫂嫂合不来,你在这里做,大家都不愉快。” 听到哥哥这样说,曾宪梓心里难过得真想转身就走,再也不要到这里来,再也不求这些见死不救的亲人们……但是,曾宪梓想到家里还有大大小小的四张嘴,正在饥饿地等着自己带口粮回去开饭,想到无论如何毕竟是自己的有着血缘之亲的哥哥,就忍了忍,继续求他的哥哥:“哥哥,可不可以借一点钱给我安家呢,我迟一点再还给你。” 哥哥看了看站在旁边拉长着脸,没有出声的嫂嫂,犹豫了一下之后,就很坚决他说:“你自己想办法吧,我们帮不了你。” 曾宪梓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亲哥哥绝情到了这种地步,知道再求下去除了陡添伤心之外毫无意义,他想到家里面的人就是实在没办法饿一顿两顿,也是不会死人的,于是便对哥哥说道:“既然是这样,我也不要使哥哥为难,那么接下来我出去跟人家做也好,我自己做也好,希望哥哥不要责怪我,我还有一大家人要养活,哥哥总要给我一条生路才是。” 离开那个地方的时候,曾宪梓咬紧牙关,为的是不让自己倒下去,他觉得天昏地暗、心如刀绞,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家即将面临的生存大关,而且也是为这个没有人情、没有温情、没有亲情的世界感到万分痛心。 曾宪梓深一脚、浅一脚地离开了哥哥的家。这时候,心里面最强烈的愿望不是憎恨,也不是消沉,他只是一遍又一遍地告诫自己:“曾宪梓,你不伯穷,什么苦你没吃过,没什么大不了的。你千万不要绝望。不怕。你什么也不怕。 “将来,任何时候不论你再多钱还是再没钱,你永远永远都不要这样绝情绝义,只要有可能,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现在渴求帮助时的感受,你一定要竭尽全力帮助那些需要你帮助的人。 “哪怕到时候你还是一无所有,那么即使你说上几句体贴。善良的话语,对于需要你帮助的人来说,也是雪里送炭埃”既然是穷人居住的地方,就会有穷人居住的特色。 曼谷贫民区的环境相当恶劣,不仅仅是因为地上基本上都是泥沙路,晴天灰尘飞扬、漫天昏黄,雨天泥泞满地、难以行走,而且也因为四周垃圾遍地,臭水沟、臭水塘臭气熏天,使得本来就不清洁的生活区,更是污秽不堪。 住在这里的华侨,只穿着一条破旧的短裤,赤裸着上身和双脚就可以满街走。 本来,在这之前的曼谷就被人称之为三多:即野狗多、蚊于多、乌鸦多。后来这些特色都集中在曼谷的贫民区一带,特别是野狗和蚊子多到成为灾患。 住在这样的环境,虽然很苦,但曾宪梓还是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因为在他看来:“即使不惧怕穷,我还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穷人,是穷人,就应该住在穷人住的地方。所以我住在这里理所当然,这里的生活条件虽然不好,但毕竟让我感到活得像个人。” 就是再穷、再苦,一家大小还是要吃饭、还是要过日子。 万般无奈的曾宪梓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不得不以极低的价钱变卖了他的所有财产——一只普通手表、一部普通相机,再找客家乡亲借了胜家牌缝纫机,由此开始了他独立制作领带的生涯。 由于不懂泰国话,曾宪梓就到唐人街的布行去买一点点便宜的泰国布,买回家之后自己设计、自己裁、自己剪、自己缝,再以很低的价钱拿到暴国的旅游区和唐人街上同乡的公司里面去卖,以求换一点微薄的口粮,维持生计。 但是因为没有本钱,加之购入的布料也很便宜,所以能够赚到的钱十分有限,以至于常常是吃了上一顿,还不知道下一顿在哪里,过了今天,还不知道明天的日子有没有着落。 特别让曾宪梓难过的是,当他在唐人街上向那些经营领带的同乡推销自己的领带的时候,所到之处的客家乡亲却因为不愿意得罪他的哥哥曾宪概而不再要他的领带。 这令曾宪梓所有的眼泪不得不往肚子里面流,他痛苦地想着:哥哥、嫂嫂呀,我跟你们并没有不共戴天的仇恨,为什么,为什么你们要将我的一家人往绝路上逼呢?! 在这期间,曾宪梓在泰国的叔父曾桃发,从同乡们的口中听说了曾宪梓和他的哥哥不和,已经从哥哥的公司搬出来了,并知道曾宪梓一家大小的生活十分贫困,但又不知道他们到底去向何方,于是就派人四出打听他们的消息。 曾宪梓知道后,便带着黄丽群和三个儿子去拜见叔父、叔母。 见到叔父之后,曾宪梓很诚恳地谢谢叔父、叔母对他们一家人的关心。叔父说:“我一直都在打听你们的消息,又不知道你们住在哪里。我知道你们生活很困难,这里有一点钱,你们先拿回去安好家再说。” 叔父说完,就拿出五千株泰国钱(相当于港市一千多元),很诚意地塞给曾宪梓,曾宪梓坚决不要,叔父又将钱塞给黄丽群,黄丽群也没要,叔父再将钱塞给曾宪梓的三个儿子,曾宪梓说:“叔父,你不要到处塞了,他们不会要的。” 曾宪梓继续说:“我今天来只是专门来拜会叔父、叔母,只是想告诉叔父,我已经离开了哥哥的公司,正在自己做领带维持生活,如果,叔父认为我们今天来见你,是想要你的施舍的话,那我们可以马上就走。 “请叔父不要再伤害我的自尊心了,我没有钱是我自己的事情我们不会饿死,我会努力工作找找到饭吃。叔父如果再坚持的话,我们永远不要再到这里来了。” 叔父见曾宪梓这样坚决,只好罢了。 曾宪梓一家人在叔父家吃完饭之后,叔父、叔母便开着车,送曾宪梓他们回来,顺便看看曾宪梓他们居住的地方。 到了贫民区的时候,曾宪梓听见坐在车前排的叔母正在小声地对叔父说:“哎呀,这样肮脏的地方哪里能住人哪。不如,帮他们换一个环境好一些的地方吧。” 带着妻子、儿子坐在后排的曾宪梓马上对叔父说:“叔父,这是我们穷人住的地方,你们有钱人实在不应该来到这里,希望叔父、叔母以后不要再到这里来了。 “刚才叔母的话我已经听见了,你们想要安排我们住另外的地方,我觉得你们千万不要再为我们费心了,完全没有这个必要。穷人就应该住在这样穷的地方,我们住在这里更合乎情理。” 这以后,过了不长时间,叔父找人叫曾宪梓去他的公司,叔父见到曾宪梓之后,便说:“我有一匹布,要做成黑色的领带,你帮我加工,然后我付工钱给你。” 曾宪梓一听,非常高兴,马上很爽快地对叔父说:“谢谢叔父给我活干。叔父放心,我一定会尽快做完交给你,保证你满意。” 这是一匹英国产的黑色的绒布,非常薄也非常漂亮。 曾宪梓开心的心情无与伦比,他带着布返回家之后,就昼夜不停地开始设计、裁剪,非常用心地制作,黄丽群做他的助手,帮忙缝领带的缝头和熨平每一条做好的领带。 其实,这匹布本来是叔父、叔母从英国专门买回来,准备用于做西服的,不是用来做领带的。 但是,叔父见曾宪样自尊心非常强,无论如何都不肯接受别人的施舍,而叔父又诚心诚意地希望能够真正帮得上曾宪梓,为了达成帮助他、为他排忧解难的目的,叔父就将这匹英国绒布拿给曾宪梓加工,然后再在叔父自己的百货店出售。 因为在当时,泰国也是十分流行打黑色的领带,所以这种黑色领带也会比较好卖。 曾宪梓一丝不苟地将这匹布做了六十打领带(一打十二条),再整整齐齐地送到叔父的公司,叔父仔细检查了每一条领带之后,十分满意曾宪梓的做工,夸奖了好一会儿之后,叔父给了曾宪梓相当于一万块港市的工钱。 曾宪梓接过来,数了数,数到九百元的时候就停住了,曾宪梓将其余的九千一百元钱退给叔父,并说:“这是你的,这九百元才是我的。其余的钱我不能要。” 叔父见曾宪梓又跟他推三推四的,便很不高兴他说:“你为我加工,我付给你工钱,这是合理的,你不要不行。” 曾宪梓一边拒绝叔父的好意,一边很认真他说:“叔父,加工这批领带,我开的价钱是九百元,一打十五元,六十打共收九百元。剩下的这九千一百元理所当然应该交回给叔父。 “本来现在市面上的普通领带,只需要十元钱一打,叔父给的这种英国绒布比较难做,我全力去做,在质量等方面都有保证,所以定价较高,收十五元一打。” 站在旁边的叔母再也沉不住气了,对曾宪梓说:“宪梓,我们都知道你的性格,就是因为这样,使得我们想帮助你又不知道怎么做才好。 “如果只是给你钱,你说损害你的自尊心,你又不要,好不容易有理由让你替我们加工领带,这是给你的工钱,是你该拿的。我们也只能以这样的方式来帮助你,请你不要拒绝。” 曾宪梓听了叔母的一番话语,十分感动。他说:“谢谢叔父、叔母的好意,但也请叔父、叔母能够理解我,我的性格历来就是无功不受禄。再说,你们这样尽力帮助我,给我机会,就已经很难得,就已经帮了我的大忙了。 “现在我的劳动所得只有九百元,九百元就是九百元,至于这其他的九千一百元不是我的,我不能要,那么现在一定要我接受它,我还是认为会损害我的自尊,我坚决不能收。” 叔父、叔母对这个固执的侄子毫无办法,只好收下曾宪梓退回的九千一百元钱。 叔父接着问曾宪梓接下来的打算,孩子的情况,曾宪梓说他们准备过年之前回香港去,因为在泰国他们一家人都不习惯,天气又炎热,语言又不通,特别是进入学龄期的几个孩子的学业得不到保证,而且香港毕竟是以华人、华语为主的地方,现在虽然还不算稳定,但相信会逐步走向稳定和繁荣,所以还是决定回香港发展。 在作了一番比较之后,曾宪梓深深地体会至“香港比泰国更具吸引力,更是值得自己去发挥能力的大好地方。 叔父对性情耿直又有理想有抱负的曾宪梓开始由衷地喜爱,所以就关心地问他:“那么你们回香港打算住在哪里呢?” 曾宪梓说:“目前还不知道,我的想法是自己一个人先回香港,先去找落脚的地方,然后我大大和孩子过几天再回去。” 叔父安慰曾宪梓说:“既然是这样,你就放心地回香港发展吧,你这样努力,将来肯定会好起来的。” 那一天,回到家的时候,曾宪梓激动兴奋的心情可想而知,因为毕竟是通过自己这么长时间以来日日夜夜的辛苦劳作赚来的,就是只有九百元钱,也是万分高兴的。更何况在当时的泰国,九百元钱也是很多的。 这一天的晚餐,直到今天,在曾宪梓和黄丽群的记忆里,仍然十分深刻。 因为那是几经磨难的一家人,在脱离那种令人窒息的桎梏之后,第一次吃上了靠自己劳动的双手,收获的虽不丰盛但却格外甜美的幸福的晚餐。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