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一个几十公分的小口有的是办法堵起来,但一个60多米的大口怎么堵呢? 1998年8月7日下午,九江长江干堤的4、5号闸口间3个小泡泉导致了千里大堤的溃决。但是,5天之后,长江的这道大伤口便给缝合起来了。 谁是那个“技术高超”的“神医”呢? 5天5夜,长江干堤上60米的决口被结结实实地堵住,这被国家防总的水利专家们称为:中国堵口史上的奇迹。这奇迹,不仅是解放军、武警战士们用超越体能极限的苦战创造的,科学的运用亦功不可没。 科学在这里,不仅包括了科学技术的运用,也包括了堵口中每一个步骤、每一项技术的科学安排和实施。 首先是沉船的作用。 肆虐的洪水通过30米宽的决口咆哮着涌进九江城区。这时,九江市里有关领导果断决定:拦截船只,沉船堵决口。 一条趸船被调来,刚接近决口,一段防洪墙轰然倒塌,趸船旋即被湍急的水流卷进决口内。 显然,必须用更大的船只,才不至于被急流卷走。先后赶到的盛市有关领导紧急会商,九江长江港监局陈纪如局长建议用千吨级重载船舶来堵。 当天下午3点许,一艘长约80米,载重1500余吨的煤船横着下沉在距决口10余米处,水势迅速得到缓解,此后,又有7条船沉在决口外围,形成了一个半园形屏障,这时决口处流量减至300立方米/秒。 从水利部调来的马毓淦高级工程师评价:没有以煤船为主的8条沉船,下面的堵口工程不可能完成,这是整个堵口步骤中不可缺的第一步。 第二步骤,在决口外侧筑起一道半月形围堰,把决口围在堰内,以减少洪水流量,降低落差。 在3千余名官兵抢筑围堰的同时,8月8日上午,国家防总提出,渗水流量仍然较大,决口的口门仍有继续扩大的可能,为防止口门扩大,可利用北京军区某集团军首创的一项封堵新技术--钢木土石组合坝。 8月9日上午8时,北京军区的堵口技术分队就赶到了堵口现场,迅速在水中搭起了一个高6米、宽4米的钢木架。 马老介绍说:组合坝必须在较小流量的水流中,才能搭建成功。组合坝在九江堵口中立下汗马功劳,而它自身的筑建成功,应归功于前面的沉船和围堰,这些环节都是环环紧扣的。 8月11日晚,国家防总有专家提出:在组合坝的搭建同时,支撑坝体的后戗工程也应立即跟上,否则组合坝的钢木架有可能在水流的冲击下变形而导致整个组合坝的倒塌。 国家防总的14名专家连夜讨论后戗工程的实施方案,会议从晚上12点一直开到凌晨4时,最终制定了组合坝与后戗堤同时进行的方案。 后来的实践证明,这套方案是完全正确的。在后戗堤工程实施过程中,钢木架底端已经在向后倾斜。最后共用了3万多立方米的碎石才筑起了可抗拒700多吨推力的后戗堤。 8月12日18时30分,一条长150米、顶宽4米、高8米的围堰合龙,决口险情得以基本控制。 这时,在沉船和围堰之间形成了宽7米左右的静水空间,由于筑围堰的材料都是碎石、块石等渗水材料,渗水流量仍有100立方米/秒。堵口专家组决定,立即实施“闭气”方案:在静水空间中,抛下粘土。因为粘土颗粒能够进入石块中的细小缝隙中,随着粘土的沉淀,可形成一道不透水的防洪墙。 8月15日,“闭气”成功,堵口处滴水不漏。 堵口工程取得了胜利。 此后,又在堵口水利专家组的指导下,进行了第三道防线和填塘固基的后续工程,使堵口工程锦上添花,更臻于完善和坚固。 国家水利部江河处的刘玉忠处长认为:整个堵口工作的每一个步骤、每一项科学技术都是在科学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直至堵口的最后胜利。这些都将在中国的堵口史上写上重重的一笔。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