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在逆流中奋斗,险境下拚搏,似乎成了徐向前命中注定的遭遇。幼年蒙受种种磨难,从入黄埔军校,在国民二军,大革命失败后的奔波,广州起义、东江游击战争历经坎坷,多次险些丧生。他来到大别山后,在顺利的环境中不到两年,从统帅一支胜利之师,又陷入节节失利的困境。 1932年6月,国民党军又向红军发动了第四次围攻。蒋介石亲自担任鄂豫皖三省剿共军总指挥,共调集了二十六个师又五个旅约三十万人,另外四个航空队。分左、中、右三路出动,除左路军专门攻击湘鄂西红军外,重兵压在大别山区。这次围攻,敌人采取的战术是:“纵深配备,并列摧进,步步为营,边进边剿”。由于敌人兵力强大,战术上有了改变,红军从一开始就陷入被动的局面。在麻城、黄安、七里坪、冯寿二等地,先后接连苦战五个多月,虽然歼敌近万人,但难以粉碎敌人的重兵合击。红军伤亡惨重,处境十分艰难。 尽管徐向前精心指挥,亲临前线与战士同生共死,红军还是一步步败退,许多杰出的指挥员战死沙场,无数战士倒在血泊里。徐向前黄埔军校的老同学,参加过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的红二十五军军长蔡申熙战死;红一师政委甘济时在苦战中牺牲;十二师师长陈赓身负重伤…… 部队经过一夜的行军。徐向前一路上把马让给伤病员骑,自己是走着到目的地的。路上,他得知陈赓伤势严重,准备到上海治疗,刚刚宿营,听说陈赓来了,心中一阵惊喜。这说明,陈赓伤势不重,不然,他怎么找到指挥部来了。 徐向前正要出屋门去看看,从听见一个声音在叫喊:“徐总指挥!”声音尖脆,带着几分顽皮气。徐向前一听就知道是陈赓。 陈赓是一年多前从上海党中央机关来鄂豫皖苏区的。开始任三十八团团长,尔后升为十二师师长。战场上是一员虎将,平时却是一刻也不安静的“娃娃头”。只要他在场,话最多的是他,声音最响的也是他。徐向前虽和陈赓同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因为不在一个队,那时彼此并不熟悉。徐向前听说,陈赓毕业后,第二次东征做过蒋介石的护卫,还从战场上背下来脚部扭伤的蒋介石,是蒋介石的“救命恩人”。徐向前真正熟悉陈赓,还是在他来到红四方面军当师长之后。开头,徐向前不太喜欢陈赓的那份顽皮像,觉得他缺少军官的威严;战场上的陈赓,却使徐向前转变了对他的印象。陈赓对总指挥徐向前的印象,是认为他指挥有方,决心硬,带兵严,就是笑脸少,过于古板。 今晚陈赓,是来向总指挥告别的。他左腿部伤势严重,骨头被子弹打断,需要去大医院接骨头。张国焘主席亲批让他去上海治疗。 “徐总指挥同志,我不想离开部队啊!”陈赓一见徐向前的面,孩子似地哭起来。 “你真是娃娃头,哭什么呀!”徐向前忙扶他在担架上坐起,安慰说:“上海医疗条件好,你的伤会很快好的。” “总指挥同志呀,”陈赓泪流满面,“我陈赓掉脑袋都不怕,伤一条腿算个球!我伤心的是……” 仗没打好,伤亡大,处处被动。这也是徐向前心里的苦楚。 他说:“敌人也太多,太强了……” “敌人打不垮我们,我们自己把自己搞垮了,”陈赓气恼地说,“我真不明白,许多好人怎么一夜间成了反革命啊!白天打仗,晚上还要写交待材料!” 徐向前听得出,陈赓对“肃反”有怨气。其实,徐向前的怨气比陈赓大。红军中大批干部被逮、关押,许多人遭枪杀,他的妻子程训宣从被关起来,至今五个多月,生死不明。徐向前连打听个下落都没处找人。徐向前知道,“肃反”,是党中央指示的,在鄂豫皖这块土地上,“肃反”是张国焘主席亲自抓的,谁敢说什么呀。 “你去吧,好好养伤。”徐向前向陈赓说,“上海那地方是虎狼窝,不仅有国民党的暗探、特务,还有共产党的叛徒,你要多加小心!” 陈赓点点头,应着。茅草屋里点着一盏菜油灯,豆粒似的光亮,渐渐昏暗下去。徐向前摸出小旱烟袋,装上烟丝,叭叽叭叽抽着。他心中有千言万语,想对陈赓叙说,想让他到上海向党中央陈述,他认为“肃反”是错误的,张国焘的战略估计是错误的,可是,党中央领导人那位王明,只会相信张国焘的话,哪会听他徐向前的。再说,陈赓是去养伤的,不应该让他去找中央说三道四。 “啊,陈赓你在这里!”随着一个熟悉的声音,张国焘走进门来。他坐下后,脚伸进警卫员端来的一个大木盆里,热水烫着双脚,和陈赓交谈着。他声音低沉,少气无力,十分疲倦。几个月前,他在四方面军高级干部军事会议上,兴高彩烈讲形势,谈战局发展,说国民党第三次“围剿”被红军粉碎后,蒋介石再无力进攻红军了;红军今后的敌人将是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将是偏师。陈赓和徐向前一样,当时都认真去理解这个“偏师”说法,可是,四次“围剿”打来,才理解:国民党根本不是什么“偏师”。 “张主席,你要不要写封信,带给杨同志,”陈赓知道张国焘的夫人杨子烈在上海党中央工作。 “不写了,不写了,”张国焘说,“你见到子烈,说说情况,比写信好!信带在身上,多有不便哩!” 陈赓告别了张国焘、徐向前,黑夜坐担架走了。 红军损兵折将,从炎热的暑天,战至寒冬来临。经过枣阳、新集之战,仍无法改变失败的局面。1932年11月初,徐向前率领的红军,转战前漫川关。 漫川关,是湖北省和河南交界的一道重要关口。高山峻岭之中,有一条崎岖的小路,引向两座山峰之中。当地老百姓说: “进了漫川关,恰似鬼门关,风吹石头响,仰脸不见天。”这里历来是兵家争夺之地。只要派重兵把关口卡住,左右是高密林,步兵是难以冲出的。 站在这个险关隘口,杨虎城部三个团据关设防。胡宗南两个旅正从郧西方向追来;敌四十四师、六十五师、五十一师、四十二师也从四面八方压向漫川关。敌人的企图,是要将红军围歼于漫川关以东十余里的峡谷之中。 红军两万余人,陷入了前进不得,后退无路,走进了一条绝路。已是11月中旬的寒冬天气,北风呼啸,漫山遍野一片枯黄。部队战士的干粮袋子已空,草鞋磨破,一双双脚板裂口流血。从离开大别山老区,至今已在转移路上走了二十多天,而且边走边打。真是饥寒交迫。 总指挥部深夜进到漫川关东的康家坪。活蹦乱跳的政治委员陈昌浩,躺下起不来了;瘦弱的总指挥徐向前,强打精神,召集军事会议。军委主席张国焘一路骑马压后,身体虽强健些,也是气喘吁吁,说话有气无力了。茅屋昏暗,大家围坐在一盆火前,听参谋报告敌情和漫川关的地势。严峻的形势,使在坐的人个个目瞪口呆,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了。会场的气氛,少有的冷清和惊恐。从四次反围攻以来,红军经过麻城、冯寿二、七里坪、扶山寨、新集、土桥铺一场场苦战、恶战,损兵折将一万多人,大家心里明白,再这样受挫、伤亡下去,红四方面军就彻底垮了。 “我们不能再硬拚了!”有人说。“留得青山在……” “不打,不拚,等着全军覆灭?”有人说。 “现在不是争论的时候,面对现实。”张国焘说话了,“我想应该把大部队分散开,化整为零,分散游击……”他说话慢条斯理,讲着一二三四的理由。徐向前一听,急了。等张国焘刚住嘴,他就站起来说:“不能分散,不能分散……”一点、两点、三点的道理摆出来。在徐向前晚年写的《历史的回顾》中,是这样记述漫川关前这次关系红四方面军命运的会议情形的: “在这个最紧要的关头,我们开会,研究对策。张国焘这个人一到叫劲的时候就稀松,也不懂军事,往往瞎指挥,他提出,化整为零,让部队分散打游击。这怎么行呢?我说:这支部队不能分散,在一块儿才有办法。我们好比一块整肉,敌人一口吞不下去;如果分散,切成小块,正好被人家一口一口地吃掉。 所以,无论如何不能分散打游击,要想尽一切办法突围。陈昌浩等同志支持我的意见,最后决定集中突围。形势很紧张,分秒必争。” 根据情报,徐向前分析了敌人的态势和弱点,提出北面敌兵力较小,又是敌两股部队的结合部,全军从那里突围出去。 他当机立断,决定了突围的方位。张国焘默许了,没再提出反对。于是,徐向前便匆匆赶到了第十二师指挥所,当面向三十四团团长许世友交待任务去了。 许世友,是徐向前部下的一名战将。他从小因家境贫寒,在河南登封县少林寺里长大。为此红军中就传说,许世友是少林小和尚。其实,他不曾剃发出家,只在庙中混饭吃,倒是和少林寺的和尚一样,练就了一身功夫。他参加红军后,又历经艰险,无数次在血火中冲杀。他参加过黄麻起义和多次反围攻作战。他率领的三十四团善攻能守,每当战斗最激烈的关头,军师指挥员都派这个团上去。今天,全军又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徐向前向许世友说:“任务清楚了吗?” 许世友回答:“清楚了,保证完成任务!” 徐向前说:“这次突围,关系全军的生死存亡,决不能掉以轻心啊!” 徐向前经过周密的计划,入夜,命令红十二师三十四团,在红七十三师二一九团协同下,向敌四十四师开展了进攻。许世友跑到最前沿指挥冲杀,他发现一挺机枪突然停止了掩护,跑过去见射手牺牲了,自己端起机枪向敌人猛扫。他高呼着: “共产党员们,冲上去,冲上去……” 夜色沉沉的漫川关,被战火照亮。铺天盖地的枪炮声,像是山洪爆发,冲击着敌阵,振动着军心。徐向前似乎忘记了他是总指挥,摸黑向着枪声激烈的方面前进。直到警卫员们拚命扯拉他的衣服,他才意识到,作为总指挥不应继续向前冲了。 红军的一位老将军罗应怀,在《突破敌重围,转战三千里》这篇回忆录中写道: “漫川关战斗,是关系到红四方面军生死存亡的一仗。当时,我军处境之险恶,战斗之激烈、残酷,是前所罕见的。枪子和弹片把无名高地上的松树枝叶削得光秃秃的,只剩下一根根半截子树桩。我们营上去的五、六百人,战斗结束时,只剩下八十多人。我打的旗,被弹片撕成了一条条碎片,连旗杆也被子弹打穿了好多孔。二营撤离阵地时,发现有两个班的十几名同志由于长时间趴卧在冰天雪地里,竟被严寒夺去了生命……我们以一个团的兵力,硬是顶住了敌人四十四师两个旅的进攻,消灭了敌人大批有生力量,掩护了全军的胜利转移。 这种顽强的战斗作风和勇敢精神,在全军传为佳话。直到事隔五十年后的今天,徐帅同我们回忆起当年的战斗情景,还无限感慨地说:漫川关突围,真是危险啊,多亏了三十四团在山垭口顶住了。” “危急关头,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同志依然那样沉着镇定。徐总指挥部队,向以深谋远虑、出奇制胜著称。在他的直接领导下,红四方面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打了不少漂亮仗。 而今,敌人前堵后追,情况瞬息多变,作为最高军事指挥员,身系全军之安危,不仅要权衡敌我态势,而且还要不断排除来自张国焘的干扰,迅速而准确地决定每一步‘棋’的走法。困难可想而知。但是,徐总始终保持着处变不惊的大将风度,以清醒的头脑,调查着敌情的变化,抓住战机,克敌制胜,使我军多次化险为夷……” 当许世友指挥团队突破敌军防线后,侦察员发现了一条穿越漫川关的险道——一条只能容一个人通行的狭路。徐向前当机立断:从这条道穿过去。可是走不多远,前边又传来报告:“路越走越窄,驮炮的马难通过!” 徐向前命令:“驮马和炮扔掉!前进!” 丢掉驮马和炮,对徐向前和红军指战员来说,简直像丢掉战友和性命一样难受。每一匹驮马,都跟随红军征战几千里; 每一门炮,都是鲜血换来的!可是,事到如今,只有舍掉这笨重的装备,才好保存人啊!在到达漫川关后,全军已经作了动员,每个人都知道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因此,接到总指挥部轻装跑步前进的命令后,干部、战士只得忍痛扔掉了炮和行装,沿着崎岖的狭道,向前走。有几匹驮马好不容易穿过狭道,因山路太滑,又摔落深谷下。战士们忍住泪水,听着山谷下的马嘶,却无法搭救这无语的战友。 天将发亮,红军大部队越过了漫川关。可是,前进的道路仍是艰难险阻。一条崎岖的小道,指向海拔约1600米的高山。 徐向前从地图上判定,这是野狐岭。这一带绝无人迹,是只有野狐狸出没的深山。红军战士在冷风中刚刚跨过重重山峦,竹林关又出现在前面。守竹林关的敌军虽有两个团,可是毫无戒备。他们万万没料到,红军会如此迅速地到来。徐向前指挥红军,一举攻占了竹林关。 竹林关,位于丹江上游,是通往陕西关中平原的一条古道。徐向前和方面军其他领导人决定,趁关中敌人空虚,红军进入关中。可是,摆在队伍面前的却是一条艰险的古栈道。据侦察员报告:这条栈道,从竹林关两侧悬崖绝壁凌空架设,年久失修,木板有的地方已经朽了,大部队通过是危险的。 徐向前看着地图,问侦察兵:“你们调查过没有,栈道有没有人走啊!” “老乡说,偶然有人从栈道上走走,只是单身行人。” “就是说还可以走人嘛,”徐向前说着站起来,向栈道跑去。他心中着急,部队如不快速前进,后边敌军尾追上就麻烦了。栈道到底怎么样,只有亲自去看看,再决定行动方向。 跑不多远,只见右边是绝壁,左边是深谷。绝壁与深谷中间,出现了一条栈道。徐向前只是从旧小说中看到过栈道。领兵作战多年,从广东东江到大别山区,都没走过这种道路。他正要大步迈上栈道,警卫员从他身后钻出去,快步跑上栈道,而且一步不停,跑到尽头。又快快转回,说是中间一段木板朽了,不让徐向前总指挥继续往前走。徐向前一声不响,继续往前走。他的性格总是这样:险路往往是亲自走,地形要亲眼看过才放心。他从栈道入口,一直走到出口处,证实了侦察员的报告,栈道上确实只能单兵通过。他命令全军再次轻装,丢掉了过漫川关时没丢完的小炮和驮马上的东西,让战士排列成一字长蛇阵,从栈道上缓慢通过。寒风中,徐向前在栈道的头上,威严而立,这无声的动力,鼓舞着小心翼翼前进的战士。 走过栈道,红军进入了陕西平原,彻底摆脱了敌人重兵围攻、堵截。徐向前这才听警卫员说把一个皮包丢失了,里面是书和一块不能走的怀表。徐向前见警卫员十分不安,说:“丢就丢了吧,没什么好可惜的。”他喜爱读书,皮包里那几本书虽然珍贵,但是红军主力能保存下来,这才是最大的欣慰。此时,南京国民党军的情报机关说什么:徐向前部“仅剩下五千余人,毫无战斗力”,“衣不蔽体,食不得一饱”,“不死于炮火,即死于冻馁”。然而,敌人估计又错了。徐向前率红军1.5万余人,走出困境后,正向关中平原大步前进。 1932年11月下旬,红四方面军进入关中平原后,国民党北路军总指挥兼陕西省政府主席杨虎城奉蒋介石的急电,派第十七师在王曲、子午镇一带阻击红军;敌第一师、第六十五师、第四十四师、第五十一师和第三十五师等部,向关中压来; 同时,敌第二师、第四十二师沿陇海路西进。蒋介石的企图很明显,又要在关中平原合围红四方面军。徐向前指挥红军,在王曲、子午镇、彷徨镇等地,击溃和歼灭敌军数千人之后,率部翻越秦岭,转兵向南部进发。 秦岭,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山高林密,海拔在两千公尺以上。此时严冬已至,红军指战员穿着单衣和草鞋,经过七天的行程,跨越重重高山,途经老君岭、厚畛子、下佛坪、都督河、黄柏源等地,于12月9日,抵达城固县的小河口,使敌人合围又落空了。在这里,红军召开了有名的小河口会议。曾中生等红军将领迫使张国焘接受了一些正确的建议。 于是,小河口会议,成了红四方面军开始向川北进军、创造新的革命根据地的起点。 红军前进的路上,仍是艰难险阻极多。徐向前一路随先头部队日夜兼程南进,夜色苍茫中,被汉水挡住了脚步。滚滚的河水怒涛汹涌,谁也说不出这水有多深、多宽。背后敌军十七师主力又尾追而来。徐向前站在汉水岸边,焦急地等待着派出去寻找渡船与渡口的侦察兵。在部队开进途中,他曾亲自向老乡作过调查。老乡说枯水季节,汉水不深,是可以蹚过去的,眼前这水并不浅啊!这时,侦察兵跑来报告,说找不到渡口和船。 徐向前问:“水多深?” 侦察兵说:“老乡说,再往上去江宽水浅,这里江窄水深……” “走!”徐向前不等侦察兵把话说完,沿着江滩向上游跑去。他腿长,走路快,等参谋、警卫人员反应过来,总指挥已出去好远了。大家急忙追赶。 江边的风呼啸不停,浪声却越来越小了。徐向前停住脚步,遥观对岸,月色下江面宽阔,水势平稳。他不顾身后的人叫喊,拄着棍子,慢慢走下江边。他从小在家门前滹沱河里泡过,“狗趴式”赛过一般孩子;在黄埔军校时,他游过珠江;在海陆丰红四师的年代,下东江洗过澡。这位游泳老手,使生长在大别山区的警卫战士望尘莫及。他们害怕徐总指挥淹着了,也不管水深水浅,前扑后赶,向汉江对岸走去。此时,正是12月11日,江水寒冷刺骨,大家见总指挥这样身先士卒,谁也顾不得冷了。 徐向前带领几名侦察人员和警卫人员,在齐胸的江水中,一步一试,走到对岸,又返了回来,这才下达徒涉的命令。黑夜中,红军大部队跃进汉水,沿着侦察兵和总指挥探出的路线,涉过江去。尾追的一部分敌人第三天赶到汉江边,红军已不见踪影。 说不清国民党军是耳目不灵,还是自我解嘲,就在红四方面军走出秦岭、涉过汉水的时候,他们认为徐向前的红军彻底垮了。 红军战史中记载着:红四方面军从四次反“围剿”失败,脱离鄂豫皖苏区西征,历时是两个月,行程三千余里。在逆境中,歼灭敌军万余人。红军指战员们都不会忘记,漫川关前如果徐向前依了张国焘的“化整为零”,红四方面军恐怕真的会彻底垮了。然而它坚强地战斗着。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