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在四川省的北部,横着一座名山——大巴山。当地老百姓说不出它多高,多险,只知道上下要爬70里,中间要走70里。 山南坡下三个县,一个叫通江,一个叫南江,一个叫巴中。老红军都称这片土地:“通南巴”苏区。 1932年12月底,正当国民党大肆宣传红四方面军“仅剩五千余人”即将“全部灭亡”时,徐向前率红军主力1.4万余人,出现在四川北部通江地区。他们从鄂豫皖根据地西征,历时两个月,转战3000余里,突重围,跨秦岭,涉汉水、越巴山,兵分三路进入四川,占领通(江)、南(江)、巴(中)三县。 在中国工农红军征战史上,红军英雄们创造了无数奇迹。 徐向前指挥的红四方面军,奇迹之一,是翻越大巴山。跨越210里的高山,对大山养育的红军来说,本不算多么难,可是,当时正是寒冬,大雪封山,在一片白茫茫的迷雾中看不见路,找不到人迹。红军战士经过三个多月征战,已经精疲力尽。许多人还吊着单衣,穿着草鞋。在决定红军要翻越巴山时,徐向前彻夜不能成眠。他找老乡调查路线,找干部了解准备的情况。每个战士已经打好了两双草鞋。他说:“不够,每人再打一双。”他还命令每人携带一捆稻草,以备登山防滑和露营之用。 12月17日,这支全部“武装着稻草”的队伍,从西乡县钟家沟出发,缓缓向大巴山麓前进。崎岖的山路,开始还可以辨认出一些行人的痕迹。越走路越窄,行至半山腰,羊肠小道已被白雪淹没。先头部队边探路,边攀登,有的人一脚登空,滚下深谷。看不到路的山坡,渐渐开出一条路,积雪融化,变成泥路,结成冰面。战士们把随身携带的稻草,一撮撮散在路上,既能防滑,又成了路标。徐向前总指挥随同红十二师,一步步向上攀登。他和每个战士一样,身上背着小小一捆稻草,手上多了根柱棍。路滑了,抽几根稻草垫在脚下,休息时,把稻草捆放在屁股底下坐坐。“武装着稻草”登雪山,是徐向前从一位老农那里听说学来的。开始他让干部战士背上一捆稻草,许多人还讲怪话,发牢骚,直到稻草有用了,大家才恍然大悟:“总指挥神机妙算啊!” 走了70里山路,红军指战员一天就登上了山顶。夜黑,总指挥部发出命令:山上宿营。战士们以大树和洞穴为巢,偎依在一块,把仅剩下的一把把稻草垫在身底下入睡。在红七十三师二一七团先遣支队中,发生了这样一桩事:一位名叫陈松庭的战士,宿营中把自己的最后一把稻草给战友盖上,他自己堵在树枝搭的窝棚口,给班上生病的战友挡着风寒。第二天天亮,大家醒来才发现,这位共产党员已冻死在窝棚门口。1957年,徐向前元帅从一篇老红军的回忆录中看到这平凡而壮烈的英雄行为,深情地向红四方面军一位老将军说:“我们当年能从大巴山跨过来,正是因为有陈松庭同志这种精神!”在《历史的回顾》中,徐向前以“风雪大巴山”为题,记述了红四方面军跨越巴山、进军川北的艰难里程。他结论式地写道: “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战争的目的,战争的本质,战争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衡量红四方面军西征转战成败与否的主要依据。我们的有生力量是人,是红军队伍。红四方面军经过那样艰难困苦的战略转战而消灭了敌人,保存了自己,应当说,是党和红军的一个伟大胜利。” 红四方面军飞越过巴山,开始了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新时期。徐向前的军事指挥艺术,又出色地展现在大巴山前。 四出省,此时被十几个大小军阀分割控制着,刘湘、刘文辉、刘存厚、邓锡侯、田颂尧、杨森、李家钰、罗泽州等军阀,各霸一方。蒋介石和四川军阀有矛盾,军阀之间又有矛盾,互相混战。徐向前率领红军入川后,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依托着川北的险山和人民因穷困而要求革命的条件,分兵发动群众,开仓分粮,实行土地革命。革命的烈火,很快燃烧起来。通南巴穷苦人民欢庆解放翻身,唱出这样的山歌: 红军同志来远方,半夜三更出太阳。 一打虎,二打狼,穷人掌印坐天堂。 这场喜事是谁办? 巴山来了徐向前。 1932年2月,军阀田颂尧令孙震率军三十八个团共六万多人,分左中右三路向红军进攻。徐向前根据川北地势和敌人特点,采取“收紧阵地”、“决战防御”的作战方针,先以少许兵力,卡住山险隘路狭谷,节节抗击,诱敌深入,待敌兵力分散、消耗疲惫、攻势衰竭时,突然举行反攻,重点突破。从2月到6月,历时四个月的作战,共毙敌1.4万多人,俘敌近万人,粉碎了田颂尧的“三路围攻”。 四川号称“天府之国”,此时却被各派军阀闹得民穷财竭。 军阀挖空心思征税征捐,苛捐杂税,名目惊人。种田要收田赋、缴粮捐,除此之外,什么壮丁费、马路费、种烟费、被服捐、瘾民捐、月儿捐、子弹捐、火线捐,连讨饭的乞丐都要交花子捐;不种鸦片的农民还要交“懒捐”。田赋是一年数征,年年预征。 1933年,刘存厚统治的城口、万源、宣汉、达县等地,田赋征到了1983年(民国七十二年);田颁尧统治的通江、南江、巴中、广元、昭化、剑阁、苍溪、南部等县,田赋征到1950年。据天津《大公报》1933年3月25日载:国民党区域内捐税名目共达1756种之多,四川的田赋预征到了1987年。在这历史的奇耻年代,老百姓唱出两首哀怨的歌: 军阀梳子梳,豪绅篦子篦,甲长排头刀子剃,收款委员来剥皮。 尖尖山上二陡坪,色谷红苕胀死人; 茅草棚棚笆笆门,想吃干饭万不能。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群众实在活不下去,便奋起造反。早在1928年,由李家俊、王维舟领导的川东农民起义,就震动了川北。1929年,旷继勋领导了蓬溪兵变。红军入川前夜,阆中、南部一带又爆发了共产党领导的两万多农民的起义。川北人民的抗捐抗税运动,此伏彼起。 在五十年代,笔者访问过徐向前提到的那位四川老革命家王维舟。这位老人参加共产党早在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之前的1920年。他从国外返回四川家乡以后,就办学校、救济农民,领导人民的革命斗争。川北老百姓不称他的名字,称呼他“王善人”。王维舟回忆红四方面军入川,兴奋地讲起当时川北游击军的历史,讲到与徐向前初次相识的印象。 “徐向前,真是‘向前’!”王维舟乐呵呵地向笔者说,“他率领红军翻过巴山来到四川,一日不停地发动进攻,把一些军阀打得昏头转向。红军突然而来,军阀措手不及。”王维舟说,在他没会到徐向前时,想象不出他是位怎样的人。会见以后,看他和普通的士兵一样,衣服上补着一块,脚底板穿着草鞋。人很瘦,话不多,一句是一句。四川军阀却把他画成肥头大脸,悬赏几万大洋,要买他的脑壳! 历史记载:1933年8月至10月,徐向前又接连指挥了三个战役:从8月12日开始向南部仪陇方向进攻,半个月之内歼敌三千余人,攻占含仪陇和嘉陵江以东、南大片地区,占领了一百多口盐井,解决了军民缺盐吃的困难;从9月22日开始,发动营山、渠县战役,半个月内,歼敌四千余人;10月中旬,发起宣汉、达县战役,历时十一天,歼敌六个团,俘敌四千余人。 三次战役,使川陕根据地扩大到四万二千多平方公里,西抵嘉陵江,东至万源、城口,南达营山、渠县及开江、开县。红军扩大到八万余人。 红四方面军创建的川陕根据地,是全国第二块最大的红色区域。川陕红军的声威、徐向前的威名,震动了四川和南京。 蒋介石和四川大小军阀惊恐不安。蒋介石任命大军阀刘湘为四川“剿共”总司令,拨款二百万元和枪万余支,驱使他率一百一十余团二十多万人,向红军展开了大规模的围攻。 刘湘于1934年10月10日在成都宣誓就职,并发出通电,要在三个月内将徐向前指挥的红军“剿灭”。这位刘湘是大邑县人,参加过历次的军阀混战。当过川军的团长、旅长、军长和重庆护军使。又当过北洋军阀政府的川康督办。1932年冬天,徐向前率红军到川北时,刘湘坐镇成都“坐山观虎斗”。眼睁睁看着川北的军阀刘存厚、杨森、田颂尧一个个被红军打败,刘湘才出马。他向蒋介石“请命”:只要把统一指挥川军的大权给他,再拔给一大笔军费,保证三个月内,彻底消灭入川的红军。野心勃勃的刘湘,想独霸“天府之国”,还大搞“以神治军”,从1925年拜刘从云为师,把许多军阀和头面人物网入“一贯先天大道”。他曾在重庆用四万银元布设了华丽的“神仙府”。1929年农历8月15日,在重庆真武山办了三天“移星转斗”大会。点了三千六百八十四盏灯,三天三夜不息,还请道徒们“吃神饭”、“练神兵”。刘从云利用刘湘发展道徒;刘湘利用他老师扩充军队。“刘神仙”被刘湘请出来,充当前线军事委员长,他身穿八封道袍,在南充城烧香拜神。按吉日良辰发兵进攻红军。他还坐上二人抬的滑杆儿,到军队中讲道。 徐向前指挥红军和刘神仙的“神军”,在大巴山前拉开战线。 白军多是“双枪兵”。每人一支步枪,一支烟枪。进攻前,他们点起大烟灯,吞云吐雾,过足了鸦片瘾,真好像“神”附身,发疯似的嚎叫。红军战士听说敌军里有“神兵”,有的惊慌,有人半信半疑。一些新入伍的农民,从小受到迷信鬼神的影响,缺少文化知识,暗地传播“神兵刀枪不入”的话。有的干部也说“神兵”难打。徐向前从小就反对妈妈拜佛吃斋,他初到大别山曾遇到过红枪会,“刀枪不入”的神话,早被他粉碎了。来到这里,又碰上“神军”,真好笑,穷中国到处是“神”。在一次干部会上,徐向前讲到作战,笑着问: “哪个见过神?” “……”没人回答。 “谁见过刀枪不入的人?” “……”没人回答。 徐向前说:“世界上,只有人,没有神。庙里的神都是人造的,神是不存在的。军阀无能,公开借助神符欺骗士兵为他们卖命,这只能说明他们虚弱,没有战斗力。当今世界,真正救穷苦人的不是神,是共产党,是红军。什么叫神?手中的武器,勇敢加战术,这就是神!”他还向干部们讲授战场上与“神兵”作战的战术。 “神兵”,只是刘湘的一种“以神治军”的把戏。摆在红四方面军面前的形势,是越来越严峻。军阀从各自为战偏守一方,发展到联合行动,共同对红军作战。蒋介石亲自出面,安抚四川军阀,警告他们要协力“剿共”,不然,“不仅各人的权位难保,而且将死无葬身之地”。 面对四川军阀联合进攻的形势,方面军总部一面令前线部队抗击敌人,一面在通江开会研究对策。办法有两条:一条是积极防御,诱敌深入,和反三路围攻一样,收紧阵地,节节抗击,待机反攻,重点突破;一条是广泛发动群众,党政军民总动员,一切为了战争的胜利。通江会议决定,红军兵分两线:东线由徐向前亲自指挥,率红四军全部、九军和三十军各两个师,以及三十二军,共二十余团,对敌之主力第五第六两路;西线为钳制方向,由副总指挥王树声率领三十一军主力、三十军和九军各一个师,共十余团,钳制敌之一、二、三、四路。 红军反六路围攻,苦战十个月,防御、出击、交错进行。许世友在《万源保卫战》①一文中,记述了徐向前亲临前线指挥的情形: “打了两仗,总指挥徐向前亲临大面山前线视察,他见我们阵地坚固,敌人没能够上山一步,表示满意。巡视完毕,徐向前总指挥在棚子里坐下来,详细告诉我们敌我情况,他说大面山是敌人主攻方向之一,是全线重点阵地,一定要坚守。右侧的三十军,左侧的四军,都打得很好。最后他站起来笑着说: ‘考验是严重的,可是我们有百战中打出来的战斗作风—— 硬!’……” 红军的战斗作风“硬”,是徐向前精心培养、严格要求,从实战中锻炼出来的。他认定正确的治军方针,就坚决贯彻,认准一个好的作战方案,就千方百计去实现。在反六路围攻最后向敌人反攻的关头,他不惜违背张国焘的意愿,独断专行,和李先念一路,率领部队打了一个漂亮仗。 1934年9月,徐向前在东线指挥反攻,没能大量歼灭敌人,就率三十军和九十三师转到西线,准备对敌实施大纵深迂回。张国焘从后方通江洪口场打电话,反对实行大纵深迂回,要实行浅迂回。徐向前在电话中反复讲,不能追着敌人屁股打,要一下插到敌人纵深,迎着敌人的头打。张国焘怕深入进去危险,硬是不同意。最后很不高兴地说:“你们不听我的话算了,随你们的便吧。” 张国焘是党政军最高领导人,他的话怎敢违抗?徐向前放下电话,向三十军政委李先念说:“这回就是犯错误,也不能听他的。我们自己干,错了我负责!” 李先念说:“对啊,‘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嘛,我们听总指挥的!” 徐向前当即命令李先念、程世才紧急集合部队,沿着义风场、雪山场向黄猫垭方向急进。他率少数参谋人员和警卫人员,紧紧跟随在后。部队经过一天一夜急行军,抢先占领了黄猫垭,卡住了敌人西撤的道路。又经一天一夜激战,全歼敌十余团,俘旅长以下万余人,缴获枪支七千多支,迫击炮四十多门。这一仗打得漂亮,证明深迂回是对的。战绩摆在那里,张国焘自然无话可说了。其实,张国焘虽是共产党内的“老资格”,从鄂豫皖到陕川苏区,都是党政军最高领导者,一贯搞“家长制”,事事自己说了算,但是军事指挥上远远比不上徐向前高明。 十个月的反六路围攻作战,徐向前指挥下的红军和地方武装,在东、西两线共歼敌八万多人,缴枪三万多支,炮百余门。号称“宏威将军”的刘湘,发动的“六路围攻”一败涂地。他向蒋介石请罪,请求免去他“四川剿共总指挥”。那位“神师”刘从云,也躲进他的“神仙府”,从此闭门不出。 红军在战斗中涌现出“攻如猛虎”、“守如泰山”、“钢军”、“夜老虎”、“夜袭常胜军”、“百发百中”等英雄团体。在11月召开的毛裕镇党政工作会议上,徐向前作了军事工作报告;之后,在青江渡石开军事会议,徐向前全面总结了红军入川以来的作战经验。他针对四川敌人的特点和地形条件,提出:对付敌人围攻的战略方针是决战防御,即利用川北的有利地形,逐次收紧阵地,诱敌深入并予以大量消耗,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待造成有利条件即集中兵力反攻,以迂回包围手段,大量歼灭敌人。在战术上,则以各个击破来对付敌之分进合击;发挥夜袭作战特长,来对付敌人据险扼守;以广泛的游击战争,来破敌之封锁围困和配合主力红军运动战。他总结的在川北作战的军事经验,丰富发展了在大别山时期的“围点打援”等战略战术原则,对培养提高红四方面军指战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红军势如破竹,敌军一败再败,大巴山前乡乡村村红旗飘扬,歌声嘹亮,一片兴盛发达的景象。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