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屿头北临飞云江,近城临海,交通便利,人烟稠密。小镇上有一条“U”字形的河,叫百里塘。百里,言河塘之长也,其实,不过十几里。河边长着上百年大榕树,远处绿柳成行。树下有座石桥,是上街的必经之路。赵超构小时候最爱站在桥头看百里塘河上的风景,看市井人物,能看一二个小时不回家。当年这条河里舟楫如梭,桨声乃是十分热闹的。 赵家搬到屿头,赵同春堂也建立新祠,开设族塾,后又改名宝香书院。他的曾祖恒东先生请来瑞安宿儒徐更卿,为赵超构和堂房兄弟姐妹等五六人启蒙。从《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入门,读《幼学琼林》、《四书》、《左传》。徐老先生给赵超构取了学名:景熹,是要他景仰南宋大儒朱熹的意思。这个名字一直用到上中学、大学,抗日战争前后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还用作笔名。 赵超构一直记得,族塾的开学仪式,是很有趣的。到了塾中,焚香点烛,先拜孔夫子,再拜老师。上首大书案左右两旁一边是水盆中养条鲤鱼,寓意是“鲤鱼跳龙门”;另一边系一只白公鸡,寓意“白凤吐文章”。磕了头,师生各自就座,徐夫子教几句三字经,又教两句《诗经》,背出了才下课。公鸡送与先生下酒;鲤鱼则在街上的石桥下放了生。 这个私塾不知哪一年,改名西南小学,老师要他“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但课程还是古文,连数学课也开不出来。由此而造成的后果是赵超构上中学后好几门功课跟不上,数、理、化三门成绩很糟,英文也学得吃力。至于天天要背的古文,一知半解,只能死记,读得味同嚼蜡,而逃学是要挨祖父和塾师各打一顿手心的。 他的祖父虽然钟爱这个两代单传的孙子,但并没有对赵超构寄多大希望。一则他自小身体羸弱,还患中耳炎,耳孔不时流脓;二来,从他幼时起就被大人认为有些痴呆。因为他小时爱坐在祖母、母亲的织布机旁看人织布,睁大两眼跟着梭子在密密的经纱间来去穿行,能怔怔地看上好半天。直到大人喝醒他,才回过神来,对人傻笑。祖母却偏袒他,说是“小孩不能太聪明,聪明的孩子短命”。 另外一桩赵超构的童年趣事,是他放学回家常与小叔立躬一同扮戏,有一出《呆中福》是传统剧目,现已失传。扮演呆子是他的拿手之作。呆子叫陈直,生性愚。同窗刁嚣奸诈,诡称舅父宫道有个女儿,十分美貌,有意从中作伐,嫁给陈直。结果骗走陈直许多财物,婚事没有成功。刁嚣后来又骗陈直,说自己虽有妻室,却无子息,请陈为他说媒,娶葛巧姐做小。骗去葛巧姐财物,亲事又没有成功。最后刁嚣的骗局败露,受到各方指责追究,身败名裂。呆子陈直入赘宫府,宫道又认葛巧姐为义女,也嫁与陈直。从剧中人物的名字直、刁、宫(公)道来看,就可以明白,这不过是个劝世的寓言剧。或许就是据宋院本中的《呆木大》改编的温州乱弹,但剧中人物有许多滑稽的对白,大有元明永嘉杂剧遗风。赵超构扮演陈直,十分认真,而且乐此不疲,似乎更加证明他真有点儿痴呆。由此,家人索性呼之为“呆木大”。 赵超构儿时逸事,是我去温州、瑞安、文成时从他的堂妹赵云荪老太太、内侄女富瑰雅谈话中,零零星星记下的。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