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赵超构对国民党政府的幻想渐渐破灭了;阶级和阶级斗争意识正在萌生。他的思想比南京《朝报》时期已大有进步。 与温州、上海读书时期不同,这个时期他不但可以读到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生活书店公开发售的书刊之外,一些共产党员朋友、进步文化界的朋友,都借书给他。他也经常阅读《新华日报》,还与张恨水、张友鸾三人一同受邀到新华日报社去交流编辑工作经验,举行座谈。因此,知道了不少国统区其它报刊看不见的理论和信息。从他这个时期写的《“党八股”》、《中苏是同命的》、《苏联的声明》、《组织援苏军》、《斯大林如是说》、《屈原在苏联》、《高尔基毕竟难得》、《列宁的靴子》、《对于汉奸》、《形成与制造》等一系列文章可以看出,他的见解,已高出报社主笔中的老大哥们一等,他得到的新知识,也比同辈的人多。 因为他常常为文揭露黑暗,攻讦政要,引起了国民党方面不满。有些熟人也善意地警告他:“说他的文章虽然犀利,但‘太会杀风景了’。再这样写下去,触怒当局,有人(当然是蒋介石的爪牙)会不满意的。” “我倒要请教:好风景在哪里?”他反问一句。“好风景固然看不见,不看也就是了。”“恶人之所好,好人之所恶,这种怪脾性,我自信还没有。但假如本来只是一只臭马桶,教我来做一个马桶盖,金漆花边,夸示于人,而曰如何如何漂亮、如何不臭、那也是我不屑为的啊!揭开马桶盖还觉不到臭气的人,他那鼻子一定有点毛病。对于这种人,也就顾不到他喜欢不喜欢了。” “鼻子有点毛病的人”是一个熟人,赵超构姑隐其名,他不能确定是一番好意还是为人作说客。为了表明他坚守自己的立场,他后来把这番谈话写成了《杀风景么?》一文,公开发表了。与当时许多进步文化人相似,他保持独立人格,向往民主自由,抨击黑暗势力,时时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尊和爱国热情,至于应该走一条什么道路,到达什么理想的目标,他还没有。许多知识分子也还没有。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