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亡羊补牢犹未晚,晋阶加官备战忙。 话说 1939年9月,史迪威乘坐一艘陆军运输舰,经过长达4个月的海上漂泊,终于回到了美国。从战火纷飞的中国大陆踏上离别四年的美国土地,史迪威似乎到了另一个世界。这时的美国正沉醉在罗斯福“新政”所带来的经济繁荣之中,人们对欧亚两大洲日迫一日的战争威胁表现出近于茫然无知的冷漠。史迪威虽然回到远离战争尘嚣的祖国,并且刚刚得到一个令人喜悦的消息,但他的心里一点也不感到轻松。 那个好消息是他在回国的航程中听到的。8月3日,当他乘坐的运输舰驶近檀香山时,美国的广播电台里公布了他被晋升为准将的消息。原来,乔治·马歇尔就在史迪威离华前的几天,越过了32位军衔比他高的军官,出任陆军代理总参谋长。马歇尔没有忘记这位曾与之在欧洲战场、天津步兵第15团、本宁堡步兵学校三次共事,并且十分赏识的老朋友、老部下。他上任后最先提名晋升准将的两个人里,其中就有史迪威。史迪威的朋友们纷纷写信向他表示祝贺,特别是一些和他有着大体相同经历的“不走运的中国帮”,更为他而感到高兴。他本人也完全有理由为此而感到欣慰,因为在军官生涯中从上校升为准将是一道不大容易迈过的台阶;而迈过了这道台阶,就意味着年已56岁的史迪威还可以在美国陆军中大显身手。 但是,晋升军衔的喜悦,并没有能冲淡史迪威心中的忧虑和怨恨。就在他踏上美国土地的时候,德国于9月1日出动57个师、2500多辆坦克和2300多架飞机,对波兰发动了闪电般的突然袭击。德国的战争行动震撼了整个世界。不到一年以前,英国人和法国人曾经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拱手送给了希特勒,希特勒也信誓旦旦地表示,德国绝不再提出任何领土要求。这就是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但是,不到一年,德国的坦克集群就轰轰地开进了与英、法订有同盟条约的波兰。事实已再清楚不过地告诉人们,对法西斯侵略者的绥靖和妥协,最终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刚刚从中国回来的史迪威也清楚地知道,东方的日本也是迟早要对西方国家惹麻烦的。在中国,他亲眼目睹了日本人那种大和民族不可一世的骄横和武士道精神的战争狂热。1939年2月,日军占领了中国的海南岛,直接窥伺南洋一带的英、法、美属地。6月,日军武力封锁了天津英租界。随后又在上海、厦门的公共租界里寻衅滋事,向英、美施加压力。这种日甚一日的战争威胁,不能不使史迪威感到深切的忧虑。 然而更使他感到愤愤不平的,是英美等西方国家在法西斯强盗咄咄逼人的侵略气焰面前,竟表现得那么麻木,那么软弱,那么无所作为。面对日本武力封锁天津英租界,英国驻日大使克莱琪竟与日本外相有田八郎在东京签订了《英日初步协定》,宣布“完全承认”日军通过侵华战争所造成的既成态势。年初,罗斯福总统向国会建议修改《中立法》,废除武器禁运条款,以便向被侵略国家提供军事援助。但是,孤立主义者在国会辩论中明显占了上风,众参两院于6、7月间先后作出决议,拒绝修改《中立法》。不少的美国人还沉溺于“孤立主义”的幻想之中,他们以为东西两面浩瀚的大西洋和太平洋,构成了美国大陆的两道天然屏障。只要美国不主动卷入战争,谁也对它奈何不得。由于孤立主义思潮的盛行,使美国军方关于扩充编制、更新装备的要求很难得到国会的批准。作为一名有强烈爱国心和责任感的美国军人,史迪威对这种在战云密布的情况下,仍然不重视充实美国国防力量的偏狭之见,心中充满了怨恨。 史迪威怀着十分复杂、矛盾的心情,接到了对他的新的任命——出任驻扎在得克萨斯州萨姆豪斯顿堡的步兵第2师第3旅旅长。 就任之前,他有一个月的休假时间。利用这段时间,他先去了西点军校,向那里的学员做了关于中日战争的专题演讲,介绍了日军的编制、装备和作战特点,也介绍了中国抗战两年来的一般情况。史迪威用通过直接观察得到的经验,使这些未来的军事指挥官得以生动地了解现代战争的进展。 离开西点军校,史迪威又去了华盛顿,向统帅部详细汇报了中国战况。在那里,他看望了身居高位、春风得意的马歇尔。马歇尔已在9月1日正式就任美军总参谋长,并从少将直接领受了临时上将军衔。史迪威毫无拘束地向马歇尔陈述了对远东局势的看法,表示了对美日之间不久就会爆发战争的极度忧虑。他认为,华盛顿的高层人物对远东局势的危险性缺乏必要的认识和理解,并且抱怨那些人也许根本就没看过他在武官任上就远东问题所写的报告。 马歇尔十分了解这位性格直爽的老朋友,对他在慷慨陈词中不时夹带的尖刻语言并不在意。他认为远东形势确实十分紧迫,美国军队必须作好充分的战争准备。他对史迪威说:“乔,你的任务就是到萨姆豪斯顿堡去,帮助我们完成这项任务。” 9月24日,史迪威来到得克萨斯正式走马上任。作为一名将军,他已可以享受配备一名副官的待遇。他想到了曾在中国跟随他四年的弗兰克·多恩上尉。多恩1923年毕业于西点军校,当时38岁,正当年富力强之时。他多才多艺,思想敏捷,是个活泼潇酒的单身汉,还带有一点和史迪威极为相似的高傲。多恩愉快地接受了史迪威的要求,在以后的许多年里他成了史迪威的重要帮手。 史迪威所在的第2师,满员率只有50%。但这在当时的美军中已经很不错了,这个师是美国仅有的三个编成步兵师之一。当时美国陆军总兵力只有17.4万人,在世界各国武装部队的排名中,位于葡萄牙之后,保加利亚之前,名列第19位。除了第1、第2、第3师是有一半兵力的编成步兵师外,另6个步兵师只是空架子,二个骑兵师每师只有1200人,其他部队以营为单位分驻在全国130个营地。当年美国陆军参谋部战争计划处曾呈交了一份研究报告,题为《我国国防系统中最严重的薄弱环节》。报告尖锐地指出,当时德国已拥有90个师,意大利能集中45个师,日本仅在中国战场就使用了50个师团,而美军却连一个满员的战斗师都没有,这种状态已到了不能容忍的程度。难怪史迪威和其他将军们对美国国防力量的不足与毫无战争准备忧心仲仲、牢骚满腹。 欧洲战争爆发以后,陆军的情况开始有了一点改善。国会批准了一项补充拨款法案,给陆军增加了一些军费,同时还同意把每年度征兵16.5万人的限额,增加到21万人。尽管军方对此并不感到满足,但在当时“孤立主义者”和“干涉主义者”仍然争论不休的情况下,这已经很不容易了。 美军参谋部根据这一情况,决定将原来每师4个团,约2.2万人的四四制编制,改为每师3个团,约1.1万人的三三制编制,并从原有的3个编成师扩大为5个编成师。同时,在此基础上健全与完善军战术司令部和集团军野战司令部,以增强美军的机动和快速反应能力。这次美军编制改革的试点,就选在了史迪威任职的步兵第2师。 史迪威担任的第3旅旅长职务,井不直接管理部队。他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师长沃尔特·克鲁格将军,负责作战指挥工作。第2师完成三三制编制改革后,即投入了紧张的冬训,并在次年1月组织了在新编制下的第一次野外作战演习。 根据克鲁格师长的安排,史迪威在这次演习中负责指挥向美军发起进攻的假想敌。多年军事情报工作所积累的经验,使他扮演起这个角色来显得得心应手。他指挥的“侵略行为”,战术多变,打破了军事常规和传统模式,使整个演习极为生动逼真。马歇尔参谋长亲自视察了这次演习,他对史迪威的战役设想、进攻的突然性和变幻莫测的战术行动感到十分满意。这位当年本宁堡步兵学校的战术系主任,总能在作战行动上出其不意,别出心裁。 不久以后的5月间,美军举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军事演习,第2师所在的第3集团军7万多人承担了这次演习任务。这次演习是对实行三三制编制改革后美军机动作战能力的首次全面检验,也是模仿德军初期作战的闪电战方式组织的一次对抗演习。美军的所有高级军官都到场观摩了这次演习。 演习部队分为“红军”和“蓝军”。史迪威扮演了与在第2师演习中相同的角色,担任发动侵略的“红军”司令。其麾下约有3万兵马,准备从得克萨斯州向东,入侵“蓝军”所在的路易斯安那州。“蓝军”有4万多,在数量上占有优势。史迪威率领“红军”,利用夜晚发动突然进攻,至凌晨3时突破了“蓝军”国界萨宾河。随后“红军”一面占领若干要点,打退“蓝军”的反击;一面以大范围、长距离的突袭行动,向“蓝军”后方发起了闪电攻势。到夜幕散去,天空放明,“红军”前锋部队已突入“蓝军”腹地达110多公里,形成了对“蓝军”的分割包围,并直指“蓝军”的首都亚历山德里亚。在以后的战斗进程中,“红军”灵活地变换战术,频频对“蓝军”发动突然攻击,牢牢地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史迪威从对中日战争的两年直接观察中,产生了必须做好应战准备的紧迫感,他密切注视着现代战争的发展态势。根据欧洲战争的最初进展,史迪威认为,现代战争已经形成了一种“革命性的进攻形式”,这就是空中攻击、坦克集群、机械化步兵和空降兵协调一体的,全方位大纵深的攻击。他努力使自己的作战指挥体现出这样一种“革命性的进攻形式”。而当时参加或视察演习的绝大多数的美军军官,他们的战役、战术思想仍然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水平上。史迪威那些“最令人惊异的”、“富有戏剧性的”进攻样式,确实使他们耳目一新,称赞不已。 演习结束后,讲评教官公正地裁定“红军”获胜。担任“红军”司令的史迪威,因此次演习的出色指挥而在美军中名声大震,从而脐身于美国陆军名将的前列。此后不久,任第3旅旅长不到一年的史迪威,在1940年7月1日被提升为第7师师长,并兼任该师所在地加利福尼亚州蒙特雷市奥德兵营司令。 此时欧、亚两大洲的战局发生了急剧变化,美国在东西两大洋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在欧洲战场上,德国于4月9日出动7个步兵师和1个摩托化旅,首先入侵北欧的丹麦和挪威。5月10日,德军136个师,2600辆坦克,3800架飞机,对西欧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发动突然袭击。随后,又出人意料地穿越比利时与法国边界的阿登山区,攻入法国境内。5月26日,英、法军队在面临全军覆没的危急形势下,从敦刻尔克向英国本土撤退。6月10日,意大利对英、法宣战,并随即出兵越过阿尔卑斯山侵入法国。17日,法国贝当政府屈辱地向德国提出停战求降的要求。此时,尽管英国仍明确表示要坚决战斗到底,但已明显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英伦三岛岌岌可危。 在亚洲战场上,日本由于受到德、意巨大胜利的强烈刺激,其战争气焰愈益嚣张。4月15日,日本外相有田八郎发表声明,宣称日本与东南亚诸国和南洋地区有着密切的关系,明显表示了向南方扩张的意图。7月,第二次近卫内阁粉墨登场,正式确定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南进方针。新任外相松冈洋信又将其解释为“大东亚共荣圈”,即把中国、泰国、印度支那、缅甸、马来亚、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西伯利亚等地都划入了日本的势力范围。同时,日本还利用法、英在欧洲的失败,分别向两国施加压力,迫使他们关闭了向中国运送物资的滇越铁路和滇缅公路,中国的抗战形势更加艰难。9月,日本与德、意签订了矛头明显针对美国的《三国同盟条约》,并派兵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 美国的战略重点在欧洲,当然对欧洲和大西洋的危局更为关注,但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严重形势,也不能不引起他们的焦虑和不安。为了抑制日本的南进势头,罗斯福政府一方面加强了对华援助,在1940年一年里,共分三批向中国提供1.45亿美元的贷款,以使中国的抗战能拖住日本的南进步伐;另一方面,则采取了一些对日本的经济制裁措施。继当年1月终止《美日通商航海条约》之后,罗斯福总统于7月2日颁发命令,对武器弹药、战略原料和军事器材三类物资实行出口许可证制度。26日,又追加高品位油料和废钢铁为出口限制物资。9月,又决定全面禁止对日本出口废钢铁。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进一步采取措施,加紧充实国防力量。5月,国会通过一项法案,决定将美国陆军的编制数额增至37.5万人,并增拨军费17亿美元。7月,国会又批准追加国防费用50亿美元。9月16日,国会通过了美国在和平时期的第一个义务兵役法,规定凡20至35岁的男子均应登记服兵役,并将每年的征兵数额扩大为90万人。 史迪威在这种情况下出任步兵第7师师长,自然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第7师是个新编的三三制师,兵员缺额较多,装备严重不足,要把这支部队带成能适应现代作战需要的野战师,几乎一切都得从头做起。 史迪威一上任,就为接受大量补充的新兵忙得不可开交。新兵役法在国会通过后,全国有1600万适龄青年登记应征。史迪威的部队也因此得以补充,编制数额的满员率达到85%。大批新兵补充到部队,营房、餐厅、行政楼和服务设施,都极度紧张起来,许多士兵不得不暂时住在帐篷里。为了应付这些事务,史迪威每天要工作16个小时。 补充工作安排就绪后,部队的训练成为头等重要的问题。第7师不仅新兵数量大,而且许多连、排的下级军官也是刚刚从后备役军人和国民警卫队中抽调来的。为了全面提高部队的各项素质,史迪威亲自拟定了军官和士兵的训练计划。 他在第7师建立了一所军官学校,首先从军官的训练抓起,经验丰富的托马斯·阿姆斯上校担任校长。学校开设了技术动作示范、战术和战场指挥等课程,每天上午和下午各上一节课,其他时间进行实际操练。史迪威每个星期要用三四天时间到学校检查训练情况,并亲自指导年轻军官演练进攻科目。他对军官的管理十分严格,要求他们必须忠于职守,一丝不苟。同时,他也非常强调军官的主动精神,希望他们在作战指挥上能充分地自由发挥。第7师的绝大多数军官,对史迪威充满了敬佩和崇拜,当然也有一些人对他的过分严厉略有微词。 士兵的训练困难重重。第7师的武器、弹药、火炮、汽车、坦克等装备十分缺乏,许多新兵只好扛着木枪去操练。史迪威把和年轻的士兵在一起,当作最大的乐趣,他经常随便地坐在士兵中间,脸上不时地掠过和蔼的微笑,和大家一块儿讨论战场动作和战术问题,士兵们亲切地把他称作“乔大叔”。没过多久,史迪威就走遍了第7师各部队和奥德堡营地的大小山岗。由于他走起路来健步如飞,又给他赢得了“飞毛腿乔”的美名。在史迪威的带领下,士兵们很快就适应了艰苦的军营生活,掌握了基本的技术和战术,并保持了高昂的士气。 1940年9月,史迪威从准将晋升为少将。消息传来,全师官兵都为之感到喜悦。副官多恩悄悄组织了一个庆贺仪式,想给史迪威一个意外的惊喜。这天,当史迪威乘车一进入军营大门,排列在道路一侧的大炮便鸣响了13声,随之军乐队奏起了欢快的乐曲,骑兵仪仗队威风凛凛地敬礼致意,师部的军官们整齐列队向他祝贺。史迪威走出汽车,脸上没有一点笑意。他板着脸,带着几分怒容大声吼道:“这是哪个家伙搞的?”为了不让大家扫兴,史迪威勉强地接受了礼仪,并简短地讲了几句话,随后便命令官兵们各自回营。 史迪威是高傲的,但那实际上是他愤世嫉俗、不染浊尘的一种无奈。他十分厌恶有些人一升官晋衔就摆架子、讲排场的做派。在那天的简短讲话中,他用一个幽默的比喻道出了晋升少将时的矛盾心情。他说:“猴子爬杆,爬得越高屁股暴露的越清楚。”当时的美军刚刚走出长期不受重视的窘迫状态,许多军官由于职务、军衔一直晋升很慢,都瞪大眼睛注视着新扩编部队的每一个高级指挥位置。史迪威在仅仅一年的时间里,从旅长升到师长,又从准将升到少将,他当然要慎重留心,不能让屁股暴露的太清楚,提防不怀好意的人端上一脚。 就在史迪威率领第7师紧张操练的时候,在欧、亚两大洲独立奋战的英国和中国,处境愈益艰难。当时法国败降,苏联与德国订有互不侵犯条约,苏日之间也正就缔结中立条约进行谈判。英国和中国独自撑持,几近精疲力竭,都急迫地向美国伸出了求援之手。 美国从其自身利益考虑,同时也由于国内“孤立主义”的掣肘,深恐直接卷入两洋战争,不愿过早地与英国和中国公开结成同盟。但是,罗斯福也深知,如果英国和中国一旦失败,那么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将全部控制欧洲、亚洲、非洲、澳洲和大西洋、太平洋。轴心国的所有力量会一起压向美洲大陆,那时美国也将无法自保。有效的办法就是让英国和中国坚持下去。钳制和削弱轴心国的力量。 1940年11月,罗斯福在大选中获胜再次蝉联美国总统之后,很快就将主要注意力转向对外政策方面。12月29日,罗斯福以独出心裁的“炉边谈话”方式,发表了他最成功、最精彩的一次演说。他靠坐在壁炉边的一张沙发椅上,燃烧的炉火映红了他的脸庞,使他的情绪更加激昂。他对着话筒说道: “我开诚布公地向美国人民声明:如果我们竭尽全力支援那些保卫自己、抵御轴心国进攻的国家,而不是默认他们的失败,驯服地屈从于轴心国的胜利,并坐待我们自己成为今后另一次战争的攻击目标,那么,美国卷入战争的可能性就会小得多。…… “显然,我们必须十分迅速地把充足的武器送给他们,这样,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子孙就不会遭受别人一直在被迫忍受的战争苦难。…… “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伟大的兵工厂。对我们说来,这一工作的紧迫性不亚于战争本身。我们必须拿出在作战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决心、紧迫感、爱国主义和牺牲精神,以献身于我们的工作。” 罗斯福的演说,赢得了美国公众的广泛支持。然而,英国和中国怎样才能获得美国的军事装备呢?一年以前,罗斯福虽然成功地说服国会修改了《中立法》,但迫于孤立主义者的压力,仍保留了“现购”和“自运”原则。坚持这两条原则,英国和中国就无法大量取得美国援助。 1941年1月,罗斯福向国会提交了租借法案,要求授权总统将美国的国防物资,以租借等形式提供给对美国国防至关重要的任何国家。国会参众两院经过两个月的激烈辩论,终于在3月11日通过了这项法案。不久,国会决定拨款70乙美元,供总统实施租借法案之用。美国的租借物资开始源源不断地运往英国和中国,当年中国即接到了总值约2600万美元的租借物资。6月,苏德战争爆发以后,苏联也成为美国租借物资的受援国。 与此同时,美国还采取谨慎的步骤,秘密加强了和反法西斯国家的军事合作。1941年1月29日至3月29日,美国与英国在华盛顿举行联合参谋会议,经过两个月的磋商,拟定了代号为“ABC—l”的联合作战计划。4月,美国派代表出席了英国及英联邦国家和荷属东印度(即印度尼西亚)在新加坡召开的远东防务会议,形成了名为“ADB”的对日作战协定。6月,罗斯福总统推荐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欧文·拉铁摩尔担任蒋介石的政治顾问。8月,退役空军上校陈纳德率领的美国志愿航空队来华助战。以后,美国还相继向中国派出了以克拉吉将军为首的空军代表团和以约翰·马格鲁德将军为首的军事代表团。由此,初步形成了美、英、中、荷等国的军事合作,根据这四国名称的英文字头,又称之为“ABCD战线”。 随着美国的立场和态度渐趋明朗,国内的战争准备也逐步得以加强。1941年5月底以后,美国陆军连续举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军事演习,以增强部队的集群作战能力,全军4个集团军50万人相继参加了演习作业。 最先开始进行演习的,是驻在西海岸的第4集团军。史迪威指挥的第7师,在第3军的建制下投入了这次演习。第3军担当假想敌“红军”,其任务是从洛杉矾地区北犯,夺取旧金山。在旧金山地区组织防御的“蓝军”,是第9军的两个师。 史迪威派出第7师精锐的机械化营,沿圣安东尼奥山谷向“蓝军”防线的结合部发动了猛烈攻击。这次突袭选在了一个没有月光的夜晚,部队的行动极为隐蔽、突然。先头部队突破了“蓝军”防线后,迅速前进直指“蓝军”司令部,力图打开夺取旧金山的通道。“蓝军”在数量上占有两倍的优势,立即调动兵力向“红军”的两翼发起攻击。 “红军”在进攻受挫的情况下,迅速抢占有利地形,加紧构筑工事,准备击退“蓝军”的反冲击。史迪威亲临前线,逐个视察了每一个阵地的炮位。这位年已58岁的“飞毛腿乔”走起路来比身边的年轻参谋还要快,以致一位参谋抱怨说:“我的上帝啊!这位长官简直像个牧羊人到处跑来跑去。”尽管“红军”逐渐处于不利的形势,但第7师的官兵一直保持了高昂的士气。有的部队在和“敌人”短兵相接的情况下,扔掉手中装有演习用空弹壳的步枪,与对手展开肉搏。 这次“加州之战”持续了一个多月,至6月30日演习结束。虽然“蓝军”最后获胜,但第7师的表现也很出色。史迪威在演习讲评时,称赞了官兵们表现出的沉着自信和勇猛顽强,同时也要求大家认真思考存在的问题。演习过后,他又把部队拉到野外,用了4天时间重新推演演习过程,逐一分析和讲解了战斗的各个细节,使全师的战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不久,美军进行了一次重大的人事调整,仅涉及的将级军官就有20多人。这次调整的目的,在于用比较年轻的军官替换年事已高的将军们,以给美军的高级指挥层注入新的活力。当时美军经过大约一年的动员、训练和编组,已拥有18个师90多万人,并计划在年底扩大到36个师170万人。美国陆军的迅速壮大,对高级指挥军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史迪威在这次人事调整中再度得以晋升,从第7师师长出任第3军军长。即将离职的前任军长沃尔待·威尔逊少将,史迪威接替他的职务非常满意,他称赞史迪威是美国陆军47名少将中最出类拔萃的一个。 8月,史迪威指挥第3军在华盛顿州的刘易斯堡,与第9军举行了又一次对抗演习。这次演习的主要目的,是检验高级指挥机关在大兵团作战情况下的指挥和应变能力。陆军部长史汀生和总参谋长马歇尔都出席观看了这次演习。史迪威充分发挥了他周密组织、勇猛进攻、沉着应付、灵活善变的杰出才能,给两位对他已十分熟悉和赏识的陆军最高首长,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史迪威绝不是那种善于阿谀逢迎之辈,他和马歇尔、史汀生的关系,完全是下级对上级的忠诚和服从,与上级对下级的信任和赏识。马歇尔当年任本宁堡步校校长时,曾对史迪威评价说,他不善言谈,性格刚直,只知埋头苦干,使得这位“陆军中最聪明、最有教养的军官难以为人所了解”。史迪威在这两年的时间里,从军衔到职务得以连续的晋升,固然离不开马歇尔、史汀生的提名,战前扩军的机遇也给他创造了条件,但从根本上说,这完全是他杰出才华和勤奋工作所应得到的荣誉。这正是:两年时光如荏苒,“红军”司令美名传;从旅到军三级跳,出类拔萃靠实干。 史迪威军长的第3军军部,仍设在蒙特雷市的奥德堡。该军的各部队分驻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沿海一带,担任着美国西海岸南段的防卫任务。他巡视了各部队的训练和战备情况,思考和准备着一旦战争爆发时的各种应急方案。史迪威常站在太平洋岸边,眺望着无边无际的海面,大洋另一端熊熊燃烧的战火仿佛就在他的眼前晃动。他心里揣度着,不知何时那个干岛之国掀起的浊浪,会把美国卷入战争的漩涡。 战争形势在急剧恶化,美日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正迅速走向对抗。1941年7月18日,日本第三次近卫内阁成立,决心“不辞对英美一战”。随后,日本不顾美国的严厉警告,派兵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占领了该地区8个空军基地和金兰湾、西贡两大军港,构成了对英美在南洋地区属地的严重威胁。 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战争气焰,美国不得不作出强烈反应。7月26日,罗斯福下令冻结日本在美国的全部资产,同时,在菲律宾成立美国陆军远东司令部,由麦克阿瑟担任司令官。8月1日,美国宣布对日本实行全面禁运。8月9日至12日,罗斯福总统与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大西洋纽芬兰的阿金夏湾举行秘密会晤,并随后联合发表了著名的“大西洋宪章”。两巨头公开宣布,不承认法西斯国家用侵略造成的领土变更,并决心解除侵略国家的武装。 但是,罗斯福总统和赫尔国务卿对日本仍心存幻想。当时日本虽然已与德、意结成同盟,但在具体利益上也不无分歧。罗斯福和赫尔企图通过软硬兼施离间日本与德、意的关系,阻止日本的南进计划。从1941年4月开始,赫尔便与日本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进行秘密谈判。不过,由于双方的要求相距甚远,一直没能达成妥协。11月近卫首相因在对美开战问题上表示犹豫,被迫宣布辞职。战争狂人东条英机接受天皇敕命,出面组阁。东条一上台,就气势汹汹地向美国提出了“最后通牒”式的强硬要求。 赫尔为拖延时间,尽量延缓战争的爆发,曾试图向日本作出妥协,但由于英国和中国的强烈反对,终未敢答应日本的要求。美国和日本已如两团积满了电荷的乌云,随时都可能碰撞出震天动地的霹雳闪电。12月6日,罗斯福抱着最后一线希望,亲自致电日本裕仁天皇,呼吁天皇驱散太平洋上空的云团,维护“美日两国间传统的友谊”。电波腾空而去,但是,它能挡住那已隆隆开动的战争机器吗?有诗曰:野村谈判设圈套,东条备兵磨战刀;养痈遗患必成害,与虎谋皮终被咬。欲知后事如何,巳看下章分解。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