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1959年3月25日在台北录音) 程沧波:我现在想问问元任先生小时候到常州读书的情形。还是在私塾里读的呐,还是进学堂里头读的? 赵元任:起头是在家里,刚从北边回来的时候,请了个常州先生来教书。那时候我九岁,九岁是前清——是庚子第二年。 程:庚子第二年辛丑,光绪二十七年。 元:我属龙的,壬辰年生的。 程:那么你是十岁了? 元:叫名儿都十一岁了。请个先生么,在家里教了一年,后来就是我先父教我了。 程:那么在家里读了? 元:在家里读。后来就到苏州去读。 程:苏州从什么人? 元:苏州庞家。庞敦敏、庞京周是我的表兄弟。那么他们家的老大庞恩长就是我们的先生。 程:读了多少时候呐? 元:就读了一年。读了一年又回到常州。 程:那么读些什么书呐? 元:就是普通那种经书啊,比方《左传》啊,古文啊,什么的。 程:读了多少时候呐? 元:在苏州就读了一年。读了一年就回到常州了。十五岁就进了常州的溪山小学。 程:溪山小学我不大知道在哪儿? 元:我记得在城的北边儿,走过北岸,又过县衙门前头。 程:哦,就是后来的武阳公学,有个姓朱的办的,就是以前的隆城书院。 元:对了。是个姓朱的办的。溪山高小,就进了一年,那么后来就到南京去读书了。 程:那么当时溪山小学的同学后来来往的还有吧? 元:哎呀,现在一个都——一个都不知道在哪儿了。有几个知道是已经过去了。有几个么…… 程:校长是谁? 元:校长是——校长是姓朱的。 程:常州人? 元:常州人,朱什么——不记得了①。 程:那是私立的还是公立的? 元:私立的。 程:那这种人,办学堂的人,都是有志之士啊。 元:那么我们先生当中有个姓吕,吕诚之。 程:哦,吕诚之,现在还在。还在上海教书,叫吕思勉。 元:那八九十岁了。 程:不会九十岁,总八十以上了。,他一直在上海教书的。 元:诚实的诚。 程:叫吕思勉嘿。教西洋历史。 元:思勉是怎么两个字? 程:思么是思想的思,勉励的勉,他的大名叫吕思勉,他的号叫吕诚之。一直教书的。后来常州中学也教。 元:还有一位叫沈——沈问梅吧?——上海人。还有一位刘先生,还有一位姓杜的,杜先生。 程:吕诚之先生学问很好,很博的,博而精么——根底非常深。他从前在常州中学教地理——他历史地理都教咯——他就拿这个《嘉庆统一志》来教。后来一直在上海光华大学教,教历史,他写过两部历史书,是商务出版的,叫《本国史》、《高中本国史》。 元:有一回我从外国回来在京沪火车上看见了吕先生。多年没说常州话了。讲到外国情形,用常州话讲外国事情真不容易。 程:他恐怕还是说常州话? 元:他还是说常州话。赵叔诚太太(以下简称叔太):特别着呐,常州话才特别着呐! 程:赵先生,你进商务印书馆是哪一年? 赵叔诚:1921年。 元:那时候高梦旦先生还在吧? 叔:还在,编辑所所长②。 程:1921年王云五还没进去吧? 叔:进去了,还没做编译所所长,还是在梦旦先生的办公室里头。 程:从前的编译所在什么地方? 叔:从前的编译所,就在这个印刷所的背后,后来东方图书馆造了么,就搬过去了。 程:就是在宝山路。 叔:在宝山路。 元:呃——印刷所在哪儿呐? 叔:也在宝山路。 元:棋盘街就是—— 叔:棋盘街是发行所,专门是发行所。从前棋盘街1921年左右盛极了。 元:有一阵啊,听说商务印书馆是世界上顶大的一家出版的公司,因为别国出版的不做别种生意的,像文具啊,仪器咧,那些。 程:比方Mac Millan咧,Oxford Press咧,Cambridge Press咧,他们就是书。商务印书馆不但是文具,还有运动的设备,体育用品,简直是个百货公司,所以我那时候做学生的时候,一走进去看见了简直“美不胜收”!……那么从前还有碑帖,碑帖都是珂罗版印的。现在我们写字想弄一部从前那种好一点儿的碑帖真是得不到了。 元:程先生从前在南京是哪几年? 程:南京——是1927年我到南京的,国民政府成立时候到南京的。 元:那个时候我们还在北平。 程:那时候中央党部开始成立的时候,我跟着胡汉民先生在宣传部。那时候我大学刚刚毕业。 元:你哪个大学? 程:复旦毕业的。读是读的圣约翰,圣约翰读了三年转到复旦。 也是潮流的关系。圣约翰在思想方面是有点——不过读书还是要算圣约翰。在圣约翰在根基方面是严格的。 元:那时候哪个做校长? 程:复旦啊? 元:圣约翰。 程:圣约翰是卜舫济③。 元:还是卜肪济啊?卜肪济还在啊? 程:卜肪济还在,卜舫济死的很迟。卜舫济是胜利以后,到美国又回到上海的。八十几岁。他的丧礼我都去参加的。后来么,我到《时事新报》,《时事新报》以后我到英国去了,英国去读书。后来第二次又到南京是1931年。你那时候也在那儿吧? 元:我在中央研究院,不过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本来在北平。 程:后来搬到南京,不是吗? 元:不过到南京以前先搬到上海,就在圣约翰很近的地方,叫小万柳堂。 程:哦,小万柳堂,对了。小万柳堂我那时候读书天天经过的。 后来中央研究院买下来了。小万柳堂房子并不大。 元:并不大。后来南京造了房子,我们的研究所就搬到南京去了。那是1941——。 程:1934年。 元:对了,1934年。在南京北极阁。后来不久么国民大会的大礼堂也造成了。国民大会的房子第一次用还是在抗战以前。 程:抗战以前刚刚造好。 元:就是那一年春天吧,有一个音乐会,北平燕京有一个合唱团来,上海音专也有个唱团,规模很大的一个音乐会。 程:南京抗战前几年真是繁荣。 元:所以日本人看看要快点儿动手了! 程:那几年经济咧,实业咧,各方面都进步。 元:是抗战前一年我最后到常州去了一趟。常州么到了家里拿家里的字画咧东西的,什么李鸿章、翁同龢的字咧,一箱子一箱子的,都搬到南京去,以为可以预备做永久的计划了。 程:搬到蓝家庄,是吧? 元:蓝家庄二十四号。 程:你们常州房子在哪儿? 元:常州青果巷。曾祖下来四代都在青果巷。 程:曾祖么跟瓯北④先生差不多了? 元:不,那是六世祖了。曾祖是做金华府的。 程:赵瓯北先生是——他是嘉庆年间的——是曾祖,高祖——元:六世祖。听说青果巷我们的房子左边右边打仗都打掉了,就是我们那所房子还在那儿。 程:胜利之后常州都变了,那个大街完全烧了重来了。那大街非常之——放宽了。放宽了,不过那些房子都很—— 叔太:搭浆⑤的。 程:搭浆的。 叔太:马路宽了。 程:城里可以坐汽车了。 元:从前连洋车都没法子——到了桥的地方。 程:桥是不行——没有了。因为我到了常州——我那时候担任江苏监察使,我沿路巡视——出巡,一个一个城都要出巡的,不是吗?那么到了火车站有好几辆汽车来接我,居然一直开到我家里头,汽车一直开到我门口!这个从前简直是笑话了。 元:那是怎么一条路啊?火车站是在北门。 程:北门。后来有一个门叫中山门。 元:哪一个门叫中山门? 程:不是小北门,他们后来又开了一个门——,中山门恐怕就是小北门。 叔:一进城么,沿着城墙那条路走的。 程:他们开了两个门。 叔太:对了,开了两个城门洞。那么出来就是北后街,不是? 程:北后街就是逢春街。 叔太:逢春街,局前街,再就是大街。 程:局前街,大街。总而言之,汽车可以走,汽车一直可以开到家里。后来大街咧那些地方巡阅时候就是坐了汽车去的。还有么,常州中学很可观。常州中学以前精华的房子啊,大概少是不少。他后来改了做兵营了。 元:哦,当兵营用了? 程:兵营啊,日本人也当兵营用。常州中学的建筑是很那个——我是没进过常州中学——考取了没进,不过常常去玩儿,因为朋友多的很。就是从外头看看常州中学的规模也并不差于任何一个——不但是中学,那后来有的大学都比不上。可是后来那后半部啊,整个儿没有了,完全是兵营。日本人在那儿做兵营。胜利之后简直是个军部。 我去看看是面目全非了。常州中学我去参观,他们还请我去演讲了。我觉得常州中学跟常州的文化很有关系,因为常州的现代化呀,就发源于常州中学。而且常州的革命啊,也是发源于常州中学。他是咱们常州革新跟进步的象征。所以当时那个辛亥年,恽老八呀,就打常州中学,围攻常州中学。那屠敬山就给他围得里头了。屠敬山跳城走是常州中学出去的。因为常州中学的常州革(新)—— 元:屠敬山是老几啊? 程:不,屠敬山是老子。屠元博是老大。 元:哦,屠元博是老大。 程:办学堂是屠元博。屠敬山后来是头一任的民政长。 元:他们屠家嘿,屠元博老大,屠孝实老二。 程:屠孝实老二。 元:屠孝颐呐? 程:屠孝实恐怕是老三。 元:老三。屠孝实咧屠孝颐是我们溪山小学的同学。 程:哦——对了。那么屠孝实后来是弄哲学的了。 元:现在在哪儿? 程:屠孝实早死了。屠孝实恐怕是抗战时候就死了。 元:屠孝颐呐? 程:屠孝颐我不知道。他们屠家还有个叫什么——很小的,恐怕是顶小的了。胜利之后还看见过,是屠敬山顶小的儿子。一直在常州的。我这个话,说常州的革新阿,一点儿没说错。常州中学是个革新的象征,所以我看看现在的情形是很难过。就是屠元博先生一块墓碑还在那儿,在前头。从前一个府中学堂,关系很大。那里头教书的人也是当时的——一时之秀啊。 元:我记得从前成立开学的时候是一件大事情。 程:八县都出钱的。而且那个地方是护国寺,护国寺是——还是宋朝末年抵抗元朝的人——和尚咧什么,都一起打死在里头,在常州中学的地点,所以有这么一个民族抗战的这样一个背景在里面。 元:后来改造的。 程:改造的,就是护国寺的院址。——还有呐吧?⑥ 元:还有,还有一节。 程:那个屠元博先生,你跟他熟吧? 元:不熟,就是见过。就是跟他两个兄弟同学。 程:这个人啊,办常州中学的精神啊,光芒万丈,这个——才气很高。 元:他是哪儿出身的? 程:他是日本,日本当时是读法政的,那么当时也是同盟会了。 后来一做了议员啊,就不言语了。所以这个政治的害人啊——这个政治的环境啊,非常的恶劣。我听他们许多人说呀,他后来躲得北京之后么,就一天到晚喝酒。因为国民党的议员啊,门口儿都站了人,不但门口儿站了人,说是房子里头有时候都藏的有人。 元:还有录音的,是不啥? 程:从前还没有呐,当然,可是电话旁边常常有人。他死的很早,我记得是1919—1920年死的。常州开追悼会的时候我还去的。那时候屠敬山先生还没死呐。 叔:那时候我还在常州中学呐。 元:你是哪年到哪年? 叔:我是——1917、1918、1919、1920年。 程:屠敬山先生还在呐。 元:现在还在啊? 程:现在不在了。是屠元博先生的追悼会的时候,他的老太爷还在。那个人才啊——人才有时候实在也是一批一批的。 所以他们那一批人,屠敬山先生那个时候,刚刚一批常州的人才。前清末年时候刚巧是那一批。他们就是壬辰年了。壬辰年的翰林啊,有屠〔寄〕敬山先生,有张〔鹤龄〕小浦先生,有恽毓嘉先生,有赵椿年先生,刘可毅先生,还有这个——汪〔洵〕季何,一共有六个翰林。这一个城里有六个翰林,虽然现在——从前科举这个东西是不容易的。而且这个里头着实有几个有学问的。譬如张鹤龄,这个人他早死了,不早死这位先生—— 元:成就一定很大。 程:一定很大。从前那个董〔康〕绶经先生——抗战以前有一个时期董绶经先生常常到南京来的。他有一阵子担任法官训练所。那么我到上海去也常常去看看他——本来我们也是老世交。他么也经营刻书,送了我许多很好版本的书。那么我也对他讲了些很详切的故事。他对张小浦先生是五体投地。我有时候问,张小浦先生究竟什么地方,啊,了不起?第一是文章,讲文章啊,从前同光之间啊,这个北京最盛行的是龚定盦〔自珍〕,龚定盦的文章,不是说龚定盦的诗。现在咱们这种像新民丛报的文章——梁启超的文章完全是龚定盦的。“吾思之,吾重思之”啊,那种口气啊,完全是龚定盦,他的文章啊,有许多是佛经,有许多是子书,有许多奇特的。咱们常州的张小浦先生的文章啊,别人看出简直是龚定盦。他——宣统元年死的,四十二岁。 元:哦,年纪很轻。 程:他在湖南做过提学使。后来到东三省在徐世昌那儿。他的儿子也很好。他儿子很可惜,抗战时期他是——下了海了,到南京市政府做个秘书长什么的。 元:叫张什么? 程:他名字叫张什么我不记得了。他单名字叫张颀,“硕人颀颀”的颀。他那个风度很好,世家的风度。后来胜利了以后应该看见了。后来一打听啊,他是因为参加了伪组织,所以不来看我了。有许多人是这样情形。 元:说到常州的地方,现在那个天宁寺跟清凉寺还在那儿吧? 程:还在那儿,还是一样。 元:哦,胜利以后还是一样。那些佛像还是没有动,是不是? 程:还是没动。这个天宁寺啊,我都去看了。那个天宁寺的方丈啊,逃出来,还在这儿。 元:天宁寺的方丈么,从前是静波。 叔太:清凉寺,清凉寺是静波。 元:哦,对了,清凉寺是静波,我跟他还一块儿照过相呐。 程:天宁寺的高僧,亚开,早死了。后来的不知道叫什么名字。讲起日本人时代,有几个和尚还抵抗,抵抗就死了些和尚。 后来日本人手下也是个驻兵的地方。那么我就问他——因为咱们总是很注重文化方面了——我想这屠敬山的,这个蒙兀尔史啊,屠敬山的元史稿子,那个版子是存得清凉寺——呃天宁寺!我就去问,是不是日本人……大概不知道考究了。还有常州的先哲遗书,盛杏孙〔宣怀〕的先哲遗书的版子也是——常州先哲遗书非常之好,这个书,真可惜了,选的很好,可是都—— 叔:那么现在那些旧书都糟踏了? 程:是啊,常州先哲遗书这里不会有了。 叔:不会有了。 程:那么常州读书的人——我也没有这个书,现在不会有了。 现在常州人不大知道有这个书的。 元:那不容易找了吧? 程:不容易找了。上海,除了上海还有。上海的常州同乡会阿,是盛杏孙捐的。 元:哦。 程:有时候我去开会。那儿倒有一部。 元:这回请你们两位多说说。 叔太:好,多说说。 叔:还是你说。 程:哎,我说了不少了。 叔太:那个文笔塔去过没有? 元:文笔塔在哪儿? 叔太:东门。 元:哦,东门那个。那个塔我上去玩儿过。我不知道那个就叫文笔塔,我都忘了。 叔太:文笔塔不是……? 程:修好了,修好了。 元:起了以后又修的,我记得修塔的事情。就是到——不到天宁寺吧? 程:天宁寺还要下去呐。 元:东门,出东门—— 程:玄妙观跟前。 元:玄妙观那儿。 程:这个是前清末年修的。 叔太:后来可以上去的,可以上去玩儿,不是吗? 元:我上去玩儿过,可以看的老远的。再过去么我们家有个坟地在那儿。我们先祖是葬在那儿的。 程:再过去是东仓桥了。东圈门下去么就是白家桥。 叔太:坟地是在乡下呐吧? 元:乡下,在乡下。还有个坟地远,在潘家桥,那是出南门望东南出去。先父先母都葬在那儿的。 叔太:后来东门也有公墓。 程:公墓不在东门,公墓在西门。 叔太:后来在东门——后来事变前头东门也有个公墓,可是? 程:有的,有的,从前是西门。 叔太:西门的是挺大的,后来东门又有一个,有一个么,没有西门的好。 程:我先君跟先慈就葬在西门。 元:西门么,我去的机会少一点儿,就是坐船到镇江是到西门上船的。从前么,到南京么,没有—— 叔太:哦,还没有火车的时候。 元:坐船到—— 程:走江阴走吧? 元:不,热天么,坐船到镇江,江轮到南京。冬天啊,要坐船到苏州,上海,—— 程:喔唷! 叔太:喔唷,再转过去呐,—— 元:上海,再江轮到南京——呃——三倍的路程,—— 叔太:转一个圈子啊? 元:那是唯一的方法到南京。 程:你那时到南京读书火车还没通哪?火车是——沪宁铁路大概是光绪三十四年。 元:我们去么——我第一回到南京是光绪三十三年。 程:那后来就—— 元:后来就通了。 程:那不得了,三倍的路!坐船到镇江么,好一点儿了。 元:当然了,不过也很费时候。得小轮船拖。 程:小轮船拖要几天呐——到镇江? 元:没有几天,一夜吧? 程:走江阴是哪儿? 元:不走江阴,就是运河。运河就是镇江过江到扬州嚜。到冬天水浅,轮船不能走。 叔太:不能走,要转到上海…… 元:那么就苏州,上海…… 程:常州话所谓叫“城头上出棺材”。 程:走溧阳到苏州? 元:溧阳啊?走不到,溧阳没水路吧? 程:常州到溧阳有轮船。 元:有轮船?不过溧阳再到南京就有山了。 程:常州有轮船开宜兴。 叔太:总到了宜兴再到溧阳。 程:宜兴有内河轮船。你到了镇江才有江轮。 叔:那个时候真是不便当。 程:那么你们到苏州也是坐小轮船? 元:好像有直达上海的吧,常州到上海。从前么一只小轮船拖着五六只民船。 程:那么到了上海再去坐江轮? 元:再去坐江轮,那真是跋涉——“长途跋涉”! 程:那么现在就到了美国! 元:再上水,从上海到南京。 程:南京那个时候进个什么学堂? 元:进的叫做江南高等学堂。我们进的预科么,差不多就等于中学了。在门帘桥,成贤街再望南。后来么变了第四师范,后来烧掉了,那房子烧了。 程:那么高等学堂有几年级? 元:高等学堂我进去的时候已经有本科了。 程:高等学堂不是两江师范吧? 元:不是两江师范,两江师范是另外的,就是后来的东南大学,以后又变了中央大学。 程:那么高等学堂恐怕没有办完吧? 元:呃——毕业过没有啊?我走的时候刚刚读完预科,那个时候已经有本科了。 程:那么高等学堂完了还要进大学的? 元:那个时候就只有北京大学——京师大学,没有别的大学。 程:那么常州人同学的有吧? 元:在南京那儿的常州人么有陆元昌,陆元昌倒是又是小学同学,又是南京——呃——我恐怕记不清楚了,后来在美国康奈尔同学。当中在南京同没同学不记得了。有位别的常州同学,姓朱的,叫朱钟麟。常州同学在南京的不多。 程:陆元昌是学什么的? 元:学——土木工程的吧? 程:后来呐? 元:后来很年轻就死了。 程:所以我不知道他。 元:还有个路敏行——路季讷。 程:路?走路的路? 元:走路的路。后来在中国科学社做过事情。南京那地方是三江⑦都有的。就是南京人少,真奇怪,南京人绝少。我们同学二百七十三个人当中只有一个是南京本地人! 程:那时候校长是叫监督的,是不是? 元:叫监督,李——李梅庵。 程:哦,李梅庵是监督。那时候恐怕有日本教员的吧? 元:哦,我们有过一个日本的教——教什么——教绘画的。教绘画还要翻译。 程:绘画是什么画儿呐?水彩画呀? 元:不是,是铅笔画。 叔太:那时候什么缘故要找日本人教? 程:中国没有那种人才嚜,教铅笔画那种东西的。 元:一个南京人翻译的。 程:体操也是日本人教的吧? 元:不是,是一位哪儿的人啊,是江北如皋是哪儿的人。是兵操。 程:兵操用枪吧? 元:兵操用枪的,真枪,可是没有子弹。 程:那么你们开学那些事,总督咧,制台咧都来吧? 元:也来的。是盛典。有一回是什么事情端方来了,因为端方旗人总督,有些有革命思想的学生都反对他。那么光绪慈禧死了。 程:哭灵吧? 元:对了,哭灵。哭灵么有许多学生不高兴哭就笑。赞礼人说:“举哀!”学生就跪得那儿笑,横是人多,哄哄哄的也听不出我们在那儿是哭是笑。 程:哭灵大约还要哭好几天呐吧? 元:有两三天呐。 程:这个是大——是国丧。 元:有一回么,开运动会,江南运动会,也是盛典,是第一次。我们有一个常州人先生叫——咦?——叫——记得他号叫孟舆,姓——姓什么想不起来了,好像是姓丁吧。他反对运动的事情,他说不像样——拿着个念书人,在外头满地那么乱跑,成什么样子?所以他说他要送端方一个对子说: “以儒为戏;劳民伤财。” 程:这位先生有点儿——顽固化,嗄?那个南洋博览会时候你在南京吧? 元:南洋博览会我记不得了。宣统哪年? 程:宣统二年。 元:宣统二年我应该在那儿啊。哦,宣统二年或者我到北平去了。 程:南洋博览会我是特为从常州到南京去看的。就是在那个自治局,后来的中央党部。 元:宣统二年,我就是宣统二年到北平去考,考留美。 程:还要北平去考啊?那时候清华还没有呐吧? 元:清华还没有呐。我们算是清华第二批,第二班。梅月涵(贻琦)是第一班,适之跟我是第二班。 程:那会儿没资格的限制咑?随便谁都能考咑? 元:随便什么人都能考。我那时候么算等于中学毕业。 程:没有这个学历问题? 元:没有学历问题,就是有同等学历的就行了。 程:那个胡明复先生是不是—— 元:是我同班。 程:一块儿去考的? 元:一块儿考取的。后来我们也同学,同学了五年。 程:你们都是在哈佛的? 元:不,先在康奈尔。敦复先生比我早多了,他是康奈尔1909年毕业的。所以我们出去的那年他是算护送我们的。 程:送你们出去那也算一种差使的,是不是? 元:是的,那是胡敦复,明复的哥哥。 程:是的,他教过我的,在南洋中学教书的。 元:他在南京也教过书。我们那时候在南京啊,我还够不上资格呐。我们是预科,他教的本科。 程:他是外国回来了。 元:外国回来了在南京教书。那么我们就在廊檐底下听,听那个名教师。多少年以后他们笑北京大学除了正听生旁听生以外,还有偷听生呐。那么我们当初在廊檐底下听胡敦复先生就是偷听生了! 程:他在清华是不是做过教师的? 元:做过一阵。送我们到美国去了回来,那是开始办清华学校的时候,他做过一任教务长。后来因为政策上跟当局的意见不合,没有做下去。 程:他现在在美国是在—— 元: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他已经退休了。 程:华盛顿是州立大学,是不是? 元:是的,西雅图的是州立大学。 程:现在在美国还碰见吧? 元:美国始终还没碰见呐。我到西雅图那回他还没去呐。 程:他现在总有七十几岁了吧? 元:七十几岁了。明复么,跟我好像是同岁的,差不多。 程:明复先生真是了不起,可惜,阿?他后来也是在南洋中学,来教过书,教物理。真不懂怎么游游水会游死的。 元:真是的! 程:1927年吧? 元:1927年。 程:他也是康奈尔的。他最初学什么的?他们学一样咑? 元:学一样的。我们都是学的数学。他是一直学的数学,后来到了研究院我改到哲学的。 程:我从前读过杨杏佛(杨铨)追悼他的一篇文章,在独立评论上,也不现代评论上。他有个儿子吧? 元:好像——有的。有的。杏佛死的也早。 程:杏佛我跟他熟极了。 元:是吧?我们在康奈尔也同时有好几年。那时候么,他做《科学》杂志的编辑。 叔太:你们热吧? 程:不热。 元:宽宽衣啊,热宽宽衣!夏天还要热吧? 叔太:夏天还要热。 叔:这儿热的时间久,热到十月呐。 程:总要热到十月中。十月中么天转凉一点儿。这三四个月里穿香港衫的真多。 元:香港衫? 程:夏威夷衫。美国也有的吧? 元:美国也穿,不过穿的少,因为美国用不着穿。美国真正热的地方是不多。比方纽约、华盛顿,夏天比较热一点。 程:你在柏克莱夏天—— 元:柏克莱没夏天。六七八月里反而更阴凉,因为夏天雾更多。 程:柏克莱也有那种大的百货公司吧? 元:有,有。 程:好点儿的东西没有吧? 元:差不多都有,平常需用的东西都有。其实那儿的地方,除了一顶长桥接着海湾的两边儿,那地方的房子都是接接连连的,都分不出一个城一个城来了,原来倒是有一个一个的城,中间儿隔开的有乡下,现在乡下都变了城里了,都是房子了,都打成一片了。 程:我有一年去,是1930年那时候还—— 元:那时候北头儿还很空。 程:那时候桥还没有呐。 元:对了,海湾桥是1936年才有的。从前我在那儿念过半年书。 程:哦,就是在加州大学呀? 元:是的,就是在1919年的春天。 程:从前没有桥从旧金山怎么去法? 元:坐轮渡啊。 程:轮渡好慢吧? 元:不算慢,在上喝喝咖啡,吃点儿点心什么的,再不在甲板上拿花生喂喂半空中飞的鸽子,一会儿就到了。 程:轮渡贵不贵? 元:不贵,那时候好像是两毛钱一趟。可是有一回啊,我解旧金山回来,身上连两毛钱都没有。 程:那么不能上船了? 元:不,是先上船后付钱的。结果怎么办呐,我又不好意思问生人借两毛钱,我就找了几张身上带的邮票卖了两毛钱给同船的人才回得了柏克莱。 程:那顶桥不得了,一共有多长啊? 元:连上桥下桥的路算在里头,号称六英里呐,就光是算水面上桥的本身也有四五英里呐。 程:这里最长的么要算西螺大桥了。 元:在哪儿? 程:在溪州,彰化过去。……,从前你们清华学生出去是一百块钱一个月吧? 元:没有!六十块钱一个月。什么都在内:学费,吃住,什么都在内。我还剩的有钱买钢琴呐。 程:从前你们租房子要多少钱? 元:房子我不记得了。吃饭么,一个礼拜三块半,早晨还吃牛排。 程:这个五十年下来变的真可以! 元:那时候东西可真便宜,尤其是在绮色佳那种城。他们本地人管他叫“(世界上)最大的小城儿”。 程:后来清华官费总不止那个数目了。 元:后来不止了。 程:那么治装费总有咯? 元:那有,治装费我们那时候也有,另外有一笔。临走么剪辫子。那时候我们都有辫子的。 程:那是严重问题啊! 元:严重问题。到临剪的时候那剃头师傅问:“剪吧?真的剪啦?” 程:剪辫子总是在上海剪了? 元:上海剪的。 程:常州也不会剪,也不会梳,不会——剪辫子还得要到西式的理发所。 元:不出洋的人要是剪了辫子还有问题呐,那就有革命党的嫌疑了。 程:那有许多人——留学生回来还装个假辫子呐。 元:装个假的,钉得帽子里。 程:他们有些做官咧什么的没有办法,只好装一个。,留学回来还得再考一趟呐,是不是? 元:还得重新考。 程:考的时候就不能没有辫子。没有辫子假辫子可以盘得帽子里头。 叔太:盖得帽子里头? 元:盖得帽子里头。 叔太:掉下来了怎么办呐? 程:做的挺好的,有专门做那个的。 元:所以清朝是——怎么说法?“男降——” 程:“男降女不降。”所以女人的服装完全是明朝的服装,凤冠霞帔完全是明朝的服制,可是男人全换了。 元:革命之后么,女人倒穿旗袍了。 叔太:对了! 元:女人倒投降了。 程:革命时候你在美国吧? 元:革命时候我在美国。有个同学姓王的,叫王预——也是我从前在南京的同学——他拿着一份儿报给我看,说:“好新闻,好新闻!”就是武昌起义的新闻。 程:那时候你还在康奈尔吧? 元:还在康奈尔,第二年。那时候我们组织中国科学社也是在康奈尔。任鸿隽、杨杏佛、胡明复也在里头。后来第二年杂志就搬到上海出版了。 程:中国科学社这个科学杂志一直没断吧?一直出到——元:有一回叔永(任鸿隽)的——叔永自己,还是他的女——常州话叫女女—— 叔太:对了,女女。 元:寄了一份——我说是个送葬文,说科学社对社会的贡献已经完成了,可以不用再继续了,那么从此就停版了。这是好几年前的短短的一篇文章。近来听说又复刊了。 程:叔永近来做点儿什么? 元:不知道。他本来预备要出来的,后来到了上海,就没能出来。 程:叔永太太是常州人吧? 元:太太也是常州人。听说他近来失明了,双目失明。 程:叔永恐怕年纪比你大点儿? 元:比我大几岁。 coc1①事过想起为朱贡三。 ②应为编译所所长。 ③卜舫济之本名为Francis Lister Hawks Pott(1864—1947)。 ④赵翼字瓯北(1727—1814) ⑤“搭浆”乃吴语,为临时凑合之意,如北方话之“糊弄局”。 ⑥指录音带而言。 ⑦“三江”指南京附近江苏、安徽、江西各省。coc2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