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柳咏章靠着车窗坐着,脸朝外望着外面的景象,他的思绪也随着车轮的转动飞到那高高的山后面。那里,一个陌生的世界正在等待着他,他必须在那里住上两年。在这两年的时间里,他将如何调整各方面的关系,如何保护知青的利益,如何做好知青的思想工作,掌握知青的动态……等等,等等。当然,包括自己的生活起居,以及以何种姿态来塑造自己的形象等一系列具体的或者是抽象的问题,都是他马上就要面对的。可是,随着那高高的山峰越来越近,他感到这些问题真的要处理好,也许很容易,但也许又是很难呢。 柳咏章抽出一支烟,掏出打火机,稍稍低下头,用一只手掌挡住风,接连打了几下,才把烟点燃。他深深地吸了一口,烟雾很快就从那挺直的鼻梁下的两个小孔里喷出,接着又从那显得薄了点的嘴唇中间缓缓地飘了出来,秋阳照在他那稍宽了点的额头和那过早谢了顶的脑门,使得那没有头发的区域更加显眼。尽管他还不到四十岁,可那些短短而有些稀疏的头发里,白发已经不少了。汽车拐了个弯,阳光几乎直射眼睛,他稍稍眯着眼,这一来,那本来就不大的眼睛变得更小了,而眼尾的皱纹却更深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烟,瘦削的脸颊马上现出两个深深的坑。他深深地吸着,缓缓地吐着,几天来所发生的一切,又慢慢地浮现在眼前。 那一天,市图书馆革命领导小组组长,一个只有十来个人的小单位的实际掌权人,把柳咏章叫进了办公室,在让他看了一份市革委会的文件后告诉他,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决定让他去当一名插队知青的带队干部。尽管柳咏章对派干部到各个知青比较多的农村大队,协助农村干部做好有关知青问题的工作,已有所闻,只是没有想到会这么快任务就下来,并且,毫无选择。因为当知青带队干部,大多数的人是不愿下去的,两年的农村生活,无论怎么说都不是好差使。也因为没人愿意去,所以,这份苦差就非他莫属了。 本来,小小的一个图书馆,没有几个人,在“文化在革命”以前,柳咏章当馆长的时候,倒也相安无事。柳咏章喜欢书。他不但管书,看书,而且也写书。因些,他虽然职位不大但名声在外,受到许多读者的喜爱与好评。可是,“文化大革命”一来,图书馆因为传播“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简称“封资修”,理所当然地应该受到围剿,封存、关闭以后,他这个馆长很快就无事可干。但是,无事可干并不等于无事。因为他以前写过的那些书,造反派很快就发现里面有散布“封资修”的思想,是大毒草,而且,毛主席说过:“凡是错误的思想,凡是毒草,凡是牛鬼蛇神,都应该进行批判,决不能让他们自由泛滥。”于是,意识形态上的批判和肉体上的揪斗,很快把他打入十八层地狱。戴着一顶“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三反分子”帽子,他被下放到“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改造。为了避免株连,他的妻子带着不满三岁的女儿与他离了婚,使得他“赤条条的来去无牵挂”。又后来,他的问题因不算很严重,当作人民内部矛盾处理,被重新“解放”,回原单位。只是馆长再也当不成了,每天烧烧开水扫扫地,倒也逍遥自在。如此,到农村当知青带队干部,这份人人不愿的光荣使命,他不去谁去? 不过,话说回来,对于这份“苦差”,柳咏章并不觉得真有那么苦。一来,“五、七”干校呆了那么多年,农村的艰苦环境他早已适应。而且,一人吃饭全家饱,哪里都一样。再来,到了那里总能干点实事,总比在城里无所用心要好些。况且,他下去以后的正式身分是市委下派干部,更比在单位里遭人冷眼好受些。所以,没费多少口舌,他就把这份差事接受下来了。而后的几天里,又参加了市里组织的“知青带队干部学习班”,学习了有关文件,掌握了一些基本政策。还有,就是昨天开的欢送会,而今天一早,就卷起铺盖上山来了。 汽车轰鸣着,缓缓而不停地向坡上爬去,终于到达了坡顶。尽管柳咏章没到过这个地方,但他知道,下了这个坡,也就到达他此行的目的地了。他想判断一下山下的那些在氤氲之中若隐若现的村落,哪一个是青龙潭大队。可是,无论他怎么猜想也确定不下来。他不再猜想了,听任低鸣着向下滑行的汽车把他载到本次旅程的终点站。 吃过早饭,李卫东就骑上自行车到大队部去了。今天,他要与张大炮一起到公社,去接市里派来的知青带队干部。这是昨天张树根安排好了的,张大炮代表大队部,李卫东代表知青们,以示隆重。尽管现在去公社时间上是早了点,但李卫东觉得,与其在这里干呆着消磨时间,还不如到公社去。因为自从在县水电站工地的那一段日子以后,李卫东与公社的一些干部混熟了,趁此机会,找他们聊聊,说不定还能打听到一些什么。 李卫东骑到大队食堂的门口,正好遇见吴莲英吃完饭走出来,便停下车。 “这么早就去?”吴莲英走了过来。她已经知道李卫东今天要去公社的事了。 “是早了点。不过,坐不住,还是早点去好。”李卫东显得有点兴奋。 “可惜早上我要上课,不然就跟你一起去,看究竟是什么人来?”吴莲英有点遗憾地说。 “反正过会就来了,以后都在一起,你还怕见不着?”李卫东像是在安慰吴莲英似的说。其实,在他的心里,那种早一点见到知青带队干部的心情,与吴莲英是没有什么两样的。尽管知青带队干部的到来,将起到什么作用,目前还是个未知数。但是,他与所有的知青一样,相信知青带队干部是为了维护知青的利益而来的,而决不是仅仅来管他们出不出工。因此,吴莲英急切地想早一点见到知青带队干部的心情,也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要是他们早几年来就好了。”吴莲英似乎感触颇深地说。在她的心里,知青们几年来所遭受的一些不公平的待遇,不是因为没有人帮知青说话,没有人为知青撑腰所造成的吗? “早来当然是好的。”李卫东点点头,“但现在来,对我们来讲,还是有利的,还算及时。毕竟,都是从一个城市来的,有共同的语言,就是说话也容易得多。” “那你还是早点去吧。回来的时候告诉我一下。”吴莲英不由得催促着说,尽管接人的事不像其它工作,可以早去早回,或者早干完早收工。但是,她还是希望李卫东能与知青带队干部早点回来。因为,心里面所积压下的各种各样的想法,实在太多了,需要得到宣泄与缓解,而知青带队干部的到来,无疑是一种最佳的机会,可以把自己内心的怨愤和不满统统的与之诉说。 “好的。”李卫东回答着,又跨上自行车,向大队部骑去。 李卫东来到大队部,见里面只有会计一个人。他明白自己实在来得早了点,便连问也没问,直接到张大炮家里去。 张大炮正挑着粪桶走出来,见李卫东来了,不由有点意外,便停住,问:“这么早就去?昨天不是讲好了,十点到公社?” “公社是通知十点。但我想,没有什么事就早点去。”李卫东边支起自行车边说。 “那也不用这么早,这么早去也没有用。又不是来检查工作的。”张大炮不以为然地说,“这样,你先到屋里坐会,我去自留地把菜浇了再走。”说着,放下粪桶,想带李卫东进屋里。 “不用进去了,你先去浇菜吧,我随便走走。”李卫东依然站着。 张大炮见李卫东不进屋,也不再勉强。再则,他想利用这段时间把自留地整理一下,而接人对他来讲,只要到时间把人载回来就是了。况且,知青带队干部虽然说是上级派来的,但毕竟是管知青的,跟他一点关系也没有。不过,既然他是民兵营长,好歹也是大队干部,让他代表大队去接人,即使与他无关也要去。只不过他把时间算好了,这半个上午的空闲是不能白白的浪费,足够他把自留地里的草锄一遍。 “那……我就先去了,你等我。”张大炮说着,重新挑起粪桶,又拿了把锄头走了。 李卫东站着想了想,这张大炮到自留地,肯定要干到时间到了才会停,自己在这里干等,还不如先走。“大炮。”他对着张大炮的背后喊了一声。 张大炮停下来,回头望着李卫东:“怎么?” 李卫东走上前,说:“干脆我先到公社去。你弄好再去。” “那也好。你先去,我等一下就去。”张大炮答应着,心里暗暗高兴,因为李卫东先去公社,自己就可以慢慢来,就是迟一点也没关系。 “那我就先走了。”李卫东说着,跨上自行车走了。 李卫东来到青石坑镇,先到汽车站看了一下。尽管他知道班车不可能这么早就到,但他还是向车站里的人问了一下,并且知道了大约的到达时间,然后,便到公社革委会,走进一间办公室。 “黄主任。”李卫东一进门,便向坐在办公桌后面的一位中年妇女打了个招呼。 被称作“黄主任”的女人叫黄桂英,四十来岁,精精瘦瘦的身材,眉宇间透露出一股山村妇女少有的精明。她原先是公社的妇女主任,婆婆妈妈的事都归她管。后来成立革委会,必须配备一定比例的女干部,山里面女干部本来就少,而她又有一定的工作经历与能力,就当上了公社革委会副主任。上山下乡运动以后,知青的工作也归她管。不过,她那“副主任”的称呼从来没人叫,大家仍叫她“黄主任”,而她也乐于接受。 “是卫东呀,那边坐,那边坐。”黄桂英见是李卫东,便热情地指着墙边的一排椅子说,“有什么事?”她问。 “来接市里来的知青带队干部。”李卫东说着便在椅子上坐下来。 “就你一个人?”黄桂英依然和气地问。 “还有一个。他有点事,等会就来。”李卫东回答说。 “你们那里的知青现在怎么样?”黄桂英又问。这是她的工作范围,只要有机会,多了解一些情况总是好的。况且,她对李卫东的印象不错。因为知青们这一段时期已经变得非常的难以掌握,大量地倒流回城,即使在生产队里也很懒散。而李卫东却在水电站工地脱颖而出,表现出色。这使苦于找不到一个知青接受“再教育”典型的黄桂英如获至宝,在几次公开场合对李卫东进行表扬。另外,李卫东的才智,体魄也是她深为赏识的。所以,她对李卫东的关注,就与其它知青大不相同了。 “还不是一样。走的走,跑的跑,病的病,真正在田里出工的没多少。而且,干好干坏都一样,像今年招生……”李卫东有点沮丧地说。 “那你就更应该坚持下去,既做出榜样,也为自己今后打好基础。当然,也要与大队的干部……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本来今年的招生,当时就有考虑你,但后来你们大队不同意。不过,明年还是有机会。”黄桂英既是鼓励,又是安慰着说。 其实,今年的招生,黄桂英是最清楚不过的。分配给青龙潭大队的一个知青招生名额,被张畚箕的一个侄儿拿走了,理由是他初中毕业回乡务农,也要算是个知青,而且张畚箕在公社、县里熟人多,当然也包括黄桂英的帮忙。知青们虽然知道这种做法有违有关知青政策,但却无能为力,对于好这容易才有的一个上大学机会的丧失,只能干瞪眼。 此刻,李卫东对于黄桂英话里的意思,是心领神会的,黄桂英回避今年招生中的实质问题,只说是大队方面不同意。其实,就一个名额,你争也是白争,不过,黄桂英说明年还有机会,表明她还是有意扶持他的。而今年的事已经过去,就不用再提了。他知道,尽管社会上“反对走后门”的调子照唱,可实际上,还不是一个样?只不过手法翻新罢了。如同他现在所做的,与公社领导多接触,就是为了将来有机会,多一条路可走,道理没什么两样。他点了点头,表示对黄桂英的话理解了。因为,他仍希望在条件相当的时候,黄桂英能助他一臂之力。 “你今天来接知青带队干部,那你们知青是怎么看的?”黄桂英又问。 “当然欢迎。派干部下来,说明上面对知青的问题比较重视,今后一些具体的问题,就可以及时解决。”李卫东坦率地说。 “解决是能解决一些问题的,但主要还是要由大队和公社。以前没有知青带队干部,事情不也是照样解决?当然,今后你们的一些问题可以先向他们反映,由他们配合大队帮助你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黄桂英想了想,又说,“总的来讲,这次派干部下来,也体现了党和领导对知青的关怀。至于今后怎样,那就要看具体的情况了。“ 两人接着又谈了一些其它方面的事,黄桂英抬腕看了看手表,说:“我还有点其它的事。你如果没什么就在这里或去走走,等会再来,反正他来了就会到我里报到。我一会就回来。”说着,就站了起来。 “我也到外面看看。”李卫东也站了起来。同黄桂英一起走出去。 汽车稳稳地停了下来。柳咏章提着一个小旅行袋,随着移动的人流也下了车。他想找个人问一下路,见前面有个人似乎正注意着他,便走上前去:“请问一下,到公社革委会往哪里走?” 那人正是李卫东。他看着柳咏章反问道:“你是不是要来这里的知青带队干部?” “是呀。你怎么知道?”柳咏章不由感到意外,这里人生地不熟的,怎么一下车就有人找上了? “我是来接你的。”李卫东的脸上露出一种兴奋的微笑,这微笑也包含着那一眼就能认出人来的得意。“我叫李卫东,是青龙潭大队的。知道你今天要来,大队派我来接你。”他解释说。 “我叫柳咏章,是到你们大队的。”柳咏章伸出手,与李卫东握了握,“这里到大队还有多远?”他看着李卫东问。 “不远,骑自行车半个小时就到。”李卫东回答说。 “那我先去公社办一下手续。”柳咏章说着,示意李卫东马上带他去。 李卫东见柳咏章只提着一个小旅行袋,感到似乎缺了点什么,不由又问:“车上还有东西吗?” “都在这里。”柳咏章把旅行袋提了提,表明再也没有其它东西了。 “就这么一点?”李卫东感到纳闷。东西这么少,莫非今天来明天走?虽然,知青带队干部不比知青,不用自带棉被席子,因为大队部早就准备好了。可要在这里住下去,说什么也不会只带这么一点东西的。 柳咏章看出了李卫东的疑惑,便坦然地笑了笑:“我的家当就是这么多。以前在干校的时候还更少,已经过了很多年了,我这个人是四海为家,所以要轻装上阵。再说,又不是来疗养,带太多的东西反受累。但其实我也没有什么东西可带了,跟你们差不多,也算是上山下乡的吧。” 柳咏章几句略带幽默的话,把李卫东心里的疑虑都打消了。看来,柳咏章并不是那种坐在办公室指手划脚的干部。另外,从那已经很旧了并且修补过的旅行袋看,柳咏章显然也是曾受磨难的人。他感到他们之间有某些相似之处,而正是这种相似之处使得他们之间在感情上迅速地得以沟通,初次见面的陌生感完完全全地消失了,代之而来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真诚与信任。 李卫东弯下腰,一手抓住旅行袋的提手:“我来提。” “不用,不用,很轻的,我自己就行。”柳咏章推辞着,紧紧抓住提手不放松。 “就算我为你效劳一次也没关系吧?再说,我今天提这行李是有工分的。”李卫东也幽默地说。两人同时会意地笑了起来,柳咏章手一松,旅行袋落到了李卫东的手里,然后,一起向公社革委会走去。 办公室里,张大炮已经来了,正与黄桂英说着什么。李卫东领着柳章走了进去。 “黄主任。这位是我们的民兵营长。他就是刚来的知青带队干部。”李卫东一一向他们互相介绍。 “欢迎,欢迎。”黄桂英站起来,走前一步,与柳咏章握了握手,“昨天就接到电话,今天又打来一次,知道你今天来。路上辛苦了?哦,坐,坐。”她显得非常热情地说,并且搬了一把椅子放在办公桌旁。柳咏章也同张大炮握了下手,便坐下来。他掏出介绍信,放在桌子上:“这是我的介绍信和工作证。”说着,又把工作证也放在上面。 “唉呀,不用看了,这时候除了你,还有谁?”黄桂英嘴里说着,却把介绍信和工作证拿起来细细地看了一遍,然后放下去,“怎么不多休息几天,这么快就来?”她面带笑容地说,但眼里分明带有一丝的疑惑。因为青石坑公社一共有九个大队,也就是说将有九位知青带队干部要来,怎么今天柳咏章自己一个人先来呢? “本来是计划过几天,与其它同志一起来,因为他们还有些事情要处理。”柳咏章把工作证收进口袋里,“我的事情比较简单,早就处理完了,所以就先来,也好熟悉一下这里的情况。” “这里的情况,还是比较好的。这几年知青在公社和大队的领导下,做出了不少的成绩。各级领导对知青工作是很重视的,花了很大的力气。所以说,各方面的反映还是比较好的。”一谈起知青的问题,黄桂英便显得胸有成竹,“全公社现在还有一千五百多个知青,这几年一共发展了知青入党十四名,团员一百来名。知青的生活有很大改善,都住上了新房子。而且,有一些知青坚决走与贫下中农相结合的道路,与农民结婚,做出了榜样。这些都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成果。像石坪大队的李秀花,山坑大队的陈丽云,后田大队的肖晓丽,都是与农民结婚,特别是肖晓丽,还提拨起来当副书记。”她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柳咏章静静地听着。对于黄桂英所说的这一切,在市委举办的学习班上,他已经看过有关的材料,这些都属于正面的宣传。他现在最想知道的是那些材料是所没有的东西。他等黄桂英说完了,才开口说:“现在知青比较集中的问题在哪个方面?比如在同工同酬,生活环境,招工招生等问题上,有什么具体反映?” “这个……”黄桂英想了想,说,“这些问题倒没有什么反映。因为这些问题都直接由大队处理,公社主要是在思想上、政策上加以掌握。当然,问题还是有的,比如现在‘倒流’现象很严重,知青打架以前也有,现在是少一点,还有偷农民的鸡鸭,这些,比较普遍存在。” 柳咏章见黄桂英不谈主要的问题,却谈起那些枝节的事,显然是有点搪塞的意思。但他不便这时指出,只是问:“那具体有没有采取什么措施?” “措施当然是有的,主要是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你们这次来就更好了,思想工作加强了,问题就更容易解决。”黄桂英绕了个弯,把问题避开了。 柳咏章看黄桂英似乎不大愿意触及具体问题的实质,也就打消了进一步了解的打算。但是,工作的问题总要谈谈吧。便说:“这次我们来这里,公社党委对具体工作有什么安排?” “这……具体的工作,是不是等都来了再做商量?”黄桂英用一种征询的口气说。其实,她是想早点结束与柳咏章的谈话,因为她感到与柳咏章谈话很费劲,而且,只有柳咏章一个人来,真正的想安排什么或商谈什么也还不是时候。 “好的。”柳咏章爽快地答应了。尽管现在很想了解一些情况,但是,他已经从黄桂英那种客套中看出一种勉强与冷漠。与其在这里周旋打哈哈,还不如先到大队去,等其它人都来了再说。“那我就先到青龙潭。”说着,便站起来。 “那……中午在这里吃饭后再走吧?”黄桂英也站起来,一副婉留的样子。 “不用了,现在还早,到大队还不迟。”柳咏章说着,转身要去提旅行袋,李卫东已先一步把它提在手上,便与张大炮一起走出去。 黄桂英送到门口,略为嫌意地说:“看你走得这么急,连一杯水都没喝。” “没关系,没关系,反正以后在一起工作的时间还长着。”柳咏章显得很随意地说。他站住,看张大炮已经把旅行袋绑在自行车后架上,便伸出手,又一次与黄桂英握了一下手:“好了,你进去吧。我先走了。” “那好,有什么事情我马上通知你。”黄桂英说完,转身走了进去。 “上来吧。”李卫东把自行车停在柳咏章身边。柳咏章坐了上去。李卫东一踏脚蹬骑了上去,与张大炮一起,向青龙潭大队方向驰去。 夜,已经很深了,四周一片寂静,附近的房屋早已是灯熄门闭,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大都进入了深沉的梦乡。只有大队部旁一间屋子的窗口,那从窗柱间透出的并不太亮的灯光,在这黑夜中发出淡淡的光芒。大门口,几道手电筒的光柱四处晃动着,偶尔掠过天空,现出一片扇形的轨迹。 “不用送了,老柳。” “进去休息吧。” “已经很晚了,明天见。”黑影中,告别的知青似乎有点依依不舍,从那明快的语气里,可以感觉到他们内心的兴奋与满足。如果不是考虑到柳咏章初来乍到,这些知青们也许会在这里聊上一个通霄的。 “明天见,明天见。”柳咏章抬手挥了挥,尽管在黑暗中谁也看不见。 “再见。”声音从移动着的手电筒光圈后传来,人影却渐渐地离去。 柳咏章返身走去,关好大门。他望着空荡荡的房间和满地的烟头,不由百感交集。他知道,从今天起,他就要在这里充当一个非常特殊的角色。 从今天下车伊始,踏上这里的土地,柳咏章就隐隐地感受到,有两股互为相反的力量在牵扯着他。一方面,知青们对他的到来欢欣雀跃,那刚刚走出去的一屋子人就足以说明对他是多么的欢迎。知青们欢迎他,决不仅仅是因为来自同一个城市,而是因为已把他当成上山下乡运动各项政策的执行者。他所说的有关政策及对政策的解释,特别是对有关回城方面如何灵活掌握,更是他们所渴望知道的。 当然,他的工作并不仅仅是为知青们回城上大学做开路先锋,他的一个非常主要的任务就是如何做好知青的思想工作,让他们在没有离开农村前安下心来,如果有条件的话,也要鼓励他们在农村扎下根。不过,他也知道,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尽管能否回城对知青们来说永远是个末知数,但如果要他们永远放弃回城的希望,死心塌地的在农村过一辈子,他相信没有几个会愿意的。因此,这项政治任务也就几乎成了永远无法实现的空中楼阁。但是,尽管是明知无望的,不可能有效果的事,他还是要在必要的场合做必要的宣传,就在刚才,他就开诚布公地把这一上级指定的任务及要求讲了出来。但知青们反应冷淡,与谈起回城的热烈相比,势若水火,状如冰炭,根本不相容。对此,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知青们对他所以非谈不可的使命与所处与所处的位置也表示理解。所以,一个晚上的交流是在一个非常融洽的气氛中度过的。同时,他也感受到,知青们在诉说命运的不幸与现实的不公平时,已经同时把一副帮助他们解脱的重担寄托在他的肩上。而他,是否真的挑得起呢? 另一方面,这里的大队干部对他的到来,既希望把最令他们头痛的知青问题推给他,又似乎极力掩盖所存在的问题。不过,从今天的情况看,还是比较热情的。他住的房间,以及床铺,蚊帐,早就铺排好了,并且还有一张办公桌,两只靠背椅,一只热水瓶,甚至还有一副泡茶用的茶具。这些,使他无须再添置什么就能在这里住下去。吃的倒是较简单,大队办的食堂对于他的一日三餐是可以保证的。虽然伙食很一般,但怎么说也比在干校要好。而且吃的好坏他从不挑剔,就是在城里,他一个人吃饭,常常是烧一次吃两顿,第二次要吃时甚至连热一热都不用。所以,填饱肚子对他来说是完全没什么问题了。 那么,在工作上呢?张树根给了他一份全大队知青的花名册,并且简单地介绍了一些情况,但对于那些较为敏感的问题,如招工、招生,却谈之甚少,似乎特别的难以言状。不过,因为已经有过在公社的那类似的经验,他也不深究下去。虽然对于任何问题的解决,了解程度的深浅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性,但也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 墙角处放着一把新扫帚,还有一个畚斗。柳咏章把房间打扫干净,铺开棉被,放下蚊帐。直到此时,倦意才开始向他袭来。他看了看手表,已经快十二点了,便伸了伸腰,脱了衣服,熄了灯,躺到床上。 肚子“咕咕”地叫着。可是,这间房间里,却是没有一点能吃的东西,连白开水也早已经喝光了。看来,以后得准备点什么,以防不虑。最好弄个煤油炉,那么要煮点什么也就方便多了。不然,要是以后知青们再来,坐个半夜二点三点的,那可更难挨那份饿了。柳咏章尽量放松身子,沉稳呼吸,以抵御饥饿的侵袭,同时尽量把思绪引到与吃无关的东西上去。不知是这方法真的顶用了,还是睡意在与饥饿的争斗中渐渐地占了上风?终于,饥饿感消失了,整个身心在朦朦胧胧中慢慢地滑入了梦乡。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