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1 美丽的家乡黄田洞


  美丽的故乡令游子神往,然而追忆我的故乡,那儿时的岁月是凄惨的——7岁的顽童牵着母亲的手,泪水洒落在亡命的路上……整整过去66年了,在异国他乡的悠悠岁月我无时不想念我的故乡——黄田洞。
  我于1926年生于韩国庆尚北道奉化郡奉化邑巨村里黄田洞。黄田是大自然造就的奇妙美丽的地方,它的背后是有名的小大山,远处是鹤架山,是一个秀丽而又幽静的小山村。
  黄田的旧貌今天仍然像一幅画儿那样展现在我的眼前:村头小池塘里夏天盛开着艳丽的荷花,池塘中央小小的岛上长着一棵苍劲的古松……天公用神奇的手为黄田勾勒出美妙的景致。
  黄田的象征——陶严亭子,它坐落在池塘边,亭檐仿佛燕尾般俏丽,常使过路人停下来观赏。这个亭子是为了继承八乡先祖的遗德于1704年(肃宗30年甲申)建立的,相传硕学知士们在此亭讨论过学术和国家政事。
  村东头有两个柱形石头,它们仿佛是一对守卫村庄的哨兵挺立在村头小路两傍。两层石块叠立的东边那块柱形石头上边有个凹陷的小坑,村里老人神秘地对晚辈们说那个小坑是从前某个将军留下的脚印,并说由于村头有两个柱形石头守护,才使黄四岁岁平安。
  黄田村南边是九峰山,山下有涓涓小溪流淌,东边是望月山。每年正月十五晚,村里人都要上望月山赏月。相传正月十五晚第一个见到月亮的人都将有好运,小伙子见了将会娶亲结婚,姑娘见了将会碰到好新郎过好日子。因而年轻人在太阳落山之前就迫不及待地上望月山,点燃篝火等待月亮升起。当月亮升起时,人们都要向着月亮磕头,祈求新年幸福。
  被青山环抱的黄田有三个自然村落。以我们居住的山间小沟为中心,过了东边小坡是伯父一家居住的新沟,西边小坡后边是叔父一家居住的昔阳沟。这三个村的人都是义城金氏,他们大约300年前在此定居。
  义城金氏是新罗王朝末代王第56代国王敬顺王和高丽太祖王建长女乐浪公主所生的讳锡始祖的后孙。家谱记载我是该家族中的第32代。
  义城金氏迁入黄田的先辈是松山公。他的字而敬、号松山。他是义城君讳锡始祖的第21代后生,是詹事公讳龙庇先祖的第13代,是平章事公讳椿先祖的第11代。
  松山公是先考讳梦乡先祖和先妣夫人真城李氏所生的四个兄弟中的长子。公从小就聪明伶俐。他很早就做了官,曾任过通训大夫、训练院举事、佥正等职。公迁居黄田有个有趣的故事。
  松山公15岁也就是1568年(宣祖元年戊辰)春,公领着两个仆人带着猎鹰来到九峰山准备猎山鸡。当他们来到黄田村口时,正好有一只雌山鸡飞跑,公立刻放猎鹰抓捕。猎鹰迅速升空直奔山鸡而去。雌山鸡惊吓得边叫边飞进黄田村中心位置的一家厨房。正在厨房洗碗的美貌的闺秀急忙把雌山鸡藏在裙子里面。当时这个村是由英阳南氏子子孙孙居住的村落。雌山鸡飞进的屋子是英阳南氏宗孙南龟寿进士家,那个困秀是南进士的女儿。
  “闺秀得到一只雌山鸡一定会高兴的。”松山公自言自语,看着屋里的动静。
  后来,闺秀确认猎鹰飞走后将雌山鸡安全地放归山里。公被闺秀的仁慈感动了。他说“她对禽兽都这般爱护,可见其高贵的人品,以后她有子孙一定会格外关心爱护”。
  公萌动了春心,决心与闺秀结百年佳丽。回到家里后,公向父母一五一十地讲了所见情况,恳求父母向闺秀父母求婚。
  后来公的父母托媒求婚成功,公与闽秀结为夫妻。
  公辞官后到妻子本家黄田安家。之后,南氏家族开始外迁。大约30年后这个村子便成了义城金氏聚居的村落。不过,自从松山公到黄田住下后每年都有灾害,生活相当清苦。因此,人们非常苦恼。有一天,自称是姓成的一位大师到黄田住了一宿,临走时他说:“鹤架山是火山,因而属‘火’,姓金属‘金’,黄田的地是黄土地属‘土’。虽具备‘火、金、土’,但缺‘水、木’,所以是非常遗憾的事情。在村子里挖荷塘,在村外头种树,这样就具备了‘水和木’,就能够抵御灾难,可成为于子孙孙繁荣富强的吉祥之地。”说完他飘然离去。
  村里人按照大师所说的话,在村南挖荷塘种莲花,在村西南的平地种植松树和赤杨树,年年栽植、逐渐成林。从此,黄日再也没有遇到灾难了,子孙也开始繁荣了。我们离开黄田时,那里树木茂密,正月十五时,村里人在树林里举行庆典,年轻人伴着鼓乐通宵达旦地唱歌跳舞。
  我的故居位于山谷的中间。院子西边有几棵大枣树、栗树、木瓜树和柿子树。每到春天各种果树竞相开花,香气充满院落。我和邻居家的纪东氏一起春天捡凋谢的各种花瓣,秋天拾取那些成熟后掉地的栗子和柿子。论辈纪东氏是我的侄儿,但由于生于同年,实际是一对莫逆之交。
  纪东氏的爷爷是我的堂伯叔,他叫成镐。他在日韩合邦前曾任宫庭礼官,后弃官还乡,所以我常叫他礼官叔叔。当时他是黄田的尊长,是个最有影响的人物,他不仅地多,还具有丰富的学识。由于他已年迈,把家里事情全部托付给儿子办理,他自己则办了私塾教书以度余生。
  我是兄妹四男一女中的老三。大哥从成镐大人那里学到了《论语》、《孟子》,而二哥怕老师教鞭鞭打,宁肯上山砍柴也不愿迈入私塾院,所以到最后也没有学会念书。我是在6岁时与纪东氏一起到成镐大人那儿学到了《千字文》。
  翌年春,也就是大哥结婚后的第二年,有一天早晨父亲和大哥正在谈论学校的事情。他们谈话中说到,大哥已成为农夫,二哥不愿意学习,为了家里有人能出人头地就必须让老三念书。因此,这年春我和纪东氏一起进入乃城面公立普通小学校念书。当时要把子女送学校学习,家境必须能够解决温饱问题。学校离黄田只有五里地,可是有80余户的黄田村念书的学生只有4名。
  学校坐落在山坡下,校舍朴素雅致。校长是个矮小的日本人,班主任老师是大高个的朝鲜人徐老师。学生进校门后向老师们敬礼,而后脱鞋进入教室。
  上学的第一天,我和纪东氏的衣着成为同学们的笑料。穿着朝鲜式服装的学生只有我和纪东氏,其他所有学生都着西服式的校服。虽然相距仅五里地,但是城镇和山村之间的生活差距相当大。同学们在我们背后笑话我们是“乡下佬”,老师也挑剔我们的朝鲜式服装。纪东氏是名门后孙,他已有买好的西服,只要换上就可以了,可是我们家里却没有西服,为此家里人很着急。母亲想来想去最后决定把去年秋天收获的棉花卖掉。第二天,父亲把棉花拿到市场出售后给我买了一套西服。
  父母每天早晨天不亮就起来烧火做饭,他们很怕误了我上学。我怀着全家人的希望热心学习。
  当时,日本人在朝鲜人居住的村庄设了不少学校,但不是为了我们民族,是为了与经济掠夺同步灭绝我们民族精神而采取的文化侵略。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教授朝语课,以后都用日语讲课,四年级以上的学生禁止使用朝鲜语,后来取消了朝语课,进行所谓同化我们民族的“皇国臣民”教育。
  亡国民族处处受到日本人的蔑视和歧视。有一天,大哥赶集时被日本警察剪断了长发(当时朝鲜男人留长发),父亲被装有墨水的水枪浇了脑门。日本人是要他们像日本人那样剃平头穿和服。回家后父亲痛心地流泪叹息世道,他说“在日本人的统治下生活,真是痛苦无比。”
  从前每当过节日时家家都要酿米酒熬麦芽糖,但从我念书的第二年开始被当局禁止,理由是浪费粮食。实际上日本强行吞并朝鲜,确立殖民统治权后,从1930年开始以朝鲜为跳板强行侵略中国的政策,准备在中国东北全境发动战争,因而进一步加剧了在朝鲜的经济掠夺。当时朝鲜人人均口粮是日本人的一半,其借口是实行“节约”。
  当时朝鲜处于自然经济状态,日本帝国主义者为了把朝鲜经济结构改变成其粮食和棉花供给基地,先后发布了奸诈的“土地调查令”和“不动产登记令”,并限期向总督府申报。但是,由于该规定内容含糊和办手续繁杂,加之人民抵日情绪大,农民没有向总督府申报私有土地,回避登记,结果大部分农民的私有土地被总督府、日本人经营的会社强行没收。因此,很多绅士一夜之间破产,大部分农民由自耕农破落为佃农,许多人为了生存到处流浪。黄田也不例外,我们家的土地被没收后,处境艰难,口粮无从解决。父亲连租佃的地也没有找到,他不得不在离村子50里远的山上砍树种大田,但千辛万苦干一年也打不了多少粮食,家里野菜成了主食。村里的尊长堂伯叔实在看不下去亲自到山上找我父亲,并将父亲接到村里叫他种村里的“家族田”。黄田的义城金氏有12座坟茔地。为了这家族的坟地,村里的义城金氏集资买了水田和旱田各1800坪,并世代耕耘。种这“家族田”的人每年清明和中秋节负责家族坟茔地除草填土和祭祀活动。父亲很感激有这样个生路,开始种“家族田”。
  得到土地等于获得新生。父亲在这片土地上倾注了全力,每年要积很多肥料向水田和旱田施肥,到了夏季他精心除草,因而连年获得好收成。母亲则养蚕和种棉,在家纺织丝绸和棉线。
  村西北角梨树坡下有我家旱田一块,田间有一条小径。在我念私塾时父亲曾在此地种植过香瓜,并在瓜熟季节在地头搭个茅棚。每天三餐都由母亲送饭,中午时我常跟着母亲到香瓜地吃父亲摘下的香瓜。白天一些过路人常在我家香瓜地歇脚买瓜吃。记得那年卖香瓜的收入补贴家计不少。
  父亲和兄长们精心耕作,每年“家族田”收获颇丰,但交纳租赁粮和各种杂税粮后就所剩无几了。到了农闲的冬季,每天只吃两顿,每餐都是一半米一半黄豆叶或小豆叶掺在一起的主食,而掺一半白菜叶的饭只有客人来时才有此招待,如不这样调剂一年的口粮就不够吃了。度过春麦成熟季节,对于朝鲜农民来说是相当困难的。因为贫穷的农民们忍着饥饿才能度过青黄不接的春季。
  我家种香瓜后的第二年,也就是我上学的那年,父亲把一切种地的事情托付给兄长们,他自己则出门做生意去了,他认为只种地很难维持生活。那时每月有五个集市日,父亲每集都要去。开始他做买卖牛的中介活,后来摸到行情后就做牛的代销生意。有时牛没有被卖出,父亲就把牛牵到家里来,哥哥们就领着我上山割牛草。父亲做生意后,因为人手少,我家就雇佣一个劳工,我记不得他叫什么名字,但他干活非常勤快。
  三伏天对于雇工们来说是一个“节日”,因为主人们每到三伏天就做打糕和蒸糕送给雇工们吃。雇工们将主人赐给的各种米糕拿到田间,将柳枝插在地头,拴上纸条,磕头拜天,祈求丰收。然后,雇工们将米糕分给朋友们吃或拿到家里吃。母亲非常满意他们的举动,所以到了三伏天就按“初、中、末”三个伏天做三次米糕送给他们。
  父亲还那么热衷于牛的生意,但买卖并不顺利。以前收市回家时,父亲常常买一点糖块分给我们,但到了夏季后就常常空手而归,他的脸上也没有了往日的笑容。快到秋收时,父亲就没有回家来。两个哥哥四处打听父亲下落,但谁也不知他的去向。过了个把月他还是没有回家。正当全家人焦虑不安的时刻接到了父亲的来信,他已不在朝鲜,他到了满洲。后来才知道,父亲在牛市上被一个骗子骗去了代销的钱,因而将“家族田”作为债抵押了,他觉得无脸回到村里。另外,父亲也无脸见大哥。因为,大哥成家后,父亲将“家族田”交付给大哥种。按规矩,“家族田”转手他人种时要设宴招待村里老乡,这个宴是与大哥结婚宴安排在一起搞的。因此,父亲离家出走了。
  大哥绝对对父亲孝顺,他想跑到天边也要找到父亲。他结婚还不到一年,但他为了找父亲将大嫂打发到娘家去,他自己走上了没有归期的寻父之路。
  半个月之后接到了信。大哥终于在奉天(现沈阳)附近的于洪屯见到了父亲,并说他和父亲准备赚足了能还清债务的钱之后才回家。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