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第七篇 “多元而卓越”的治校理念



  柏克利加大校园像是未来21世纪美国的缩影,对于一个正面临种族危机的国家是很具启示性的。田长霖在被各种挑战包围的同时,也同样有机会创造出下一个世纪美国的社会典范。他使位于美国西部、太平洋沿岸的柏克利加大,默默地进行着一个先进的社会工程实验。田长霖坚守一个信条:“多元而卓越”(Excellence Through Diversity)。他相信处在一个多元的环境,更可以让人成长、进步而不断超越。但想在激进的柏克利校园平衡各种不同的利益团体,可能是高等教育中最困难的一项工作。

  根据1990年的人口统计,加州已经有41%的非白人居民,预计到了公元2000年,将没有任何族群能占多数。对整个美国而言,这种变化似乎也将会发生在21世纪中期。因此,“文化多元主义”将成为尖锐的焦点。柏克利加大如同一个开放的实验室,可以观察未来美国政府要如何妥善处理变迁中的多元族群态势。

  自田长霖1990年上任以来,多元化的状况如浪潮般席卷着柏克利加大,争议四起。平权政策被批评为牺牲教育品质的同时,田长霖也被批评没有坚守学校的自由传统。当他送足球队到亚利桑纳大学——一个不承认马丁·路德·金博士纪念日的学校去比赛时,校园内的激进派抨击他,并要求他辞职。1991年,当他决定在被反体制团体尊奉为60年代激进派圣地的人民公园建立排球和篮球场时,更激起了四天的暴力抗议活动。

  当人们谈起柏克利加大,话题经常围绕着严峻的预算删减、仇视危机、惨烈的火灾及猖狂的暗杀未遂等主题,这是一幅奇异的拼图。美国国内左、右派观察家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场,对柏克利加大投以严厉的眼光,柏克利加大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起激烈的辩论。而在所有的激辩当中,平权政策的存废和多元化的价值最受争议。

  在地雷区中找出路

  曾有一度,赞成多元化的学生团体、少数族裔及激进教授们,认为该大学终于开始反映存在于校园外的现实世界,并开始评估自己的文化,认为与欧洲不相上下。但是这种成功导致保守派白人教授阵营的反弹,他们害怕多元化以后的压力会减损自己在校园中的优越性。

  夹在中间的是田长霖,他领导柏克利加大进入下一个世纪的同时,必须在步步危机的地雷区中找出一条出路。他一再重申维护多元和优越性的目标,但传统上占优势的教员阵营(89%白人,84%男性),却对他的政策提出反击。

  前任校长海曼(I.M、Heyman)于1981年上任时,满怀热忱地宣布以多元化作为柏克利加大的中心目标。柏克利作为加大盟校之一,负有明确的任务,必须反映加州的种族多元状态。海曼积极主张多元化的成果相当明显。在1980年初,66%的大学部学生是白人;十年后,降为42%,新生班级中则仅占30%。午餐时间的史普罗广场就像个小联合国。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海曼经营的过程如此成功,却引来教育部人权部门调查柏克利是否有歧视白人的嫌疑。

  校园中学生结构快速多元化了,但是这个现象并未延伸到教员阶层。终身教员可以永久留任,各部门异常急切地维护自身的“校园自由”,许多白人教授就像封建领土般地保护既得利益、争夺新资源,并且辩论不休。

  “校园优越”胜于一切

  经过九年的抗争,海曼决定离职。主导校内会议决策的人士,或曾因海曼严峻地执行多元化教员系统,以致失去权威的主要成员,终于抓到了机会,趁机窜起。

  1989年12月,有29位柏克利教授自称为“高等教育组织”( Higher Education Group ),共同签署了一份长达十页的信函给下一任的加大董事会主席贾德纳,内容和下届校长的任命有关。教授们对校园内的平权政策和多元趋势表达强烈的不安,他们相信该趋势将助长“知识阶层的品质败坏”。

  教授们写道:“在进行优先派任和晋升时,我们应该要有限度,并且保护、提高柏克利作为全球学术、 科学及专业的领导地位。 ”在哀叹传统教员和行政人员“共识”低落之后,教授们传达了他们所期望的新任校长特色。他们写道:“新校长必须以柏克利校园的传统价值,以及教学和研究的品质为首要任务。”

  面对一个可能引起骚动的情况,贾德纳选派了具有亚裔背景的田长霖出任校长职务。从表面上来看,这似乎无视“高等教育组织”的要求,而在这所全球最富声誉的大学中,竟由少数族裔的成员担任领导人。

  田长霖屡次声明他对平权政策的承诺“绝不改变”。事实上,自从他上任后,每遇有公开场合,他就诚心地列举出“多元化的优越性”。他曾经两度担任校务会议中少数种族及女性地位委员会的主席,早期他也曾支持柏克利大学部的美国文化课程要求,这是一项关键性的课程改革设计,以确保所有柏克利学生除了自己的文化之外,能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化和历史。

  田长霖上任后,签署信函给贾德纳的教授们表示非常满意,完全迥异于信中所传达出的强硬心态。校务会议主席特罗(Martin Trow )教授后来解释信中的情绪说:“过去,非常令人担忧海曼过度掌控教员的聘用,或在基础点上设立优先权……。我想或许是他制造了一种带有敌意的气氛,在派任和晋升程序上,强化了种族的重要性。”

  “现在,我并不感受到以种族条件派任所带来的压力。我并不认为田校长制造了同样的气氛,他只是坚定承诺校园多元化的基本原则,但是我想他不会做到像过去那般的程度,去操控聘用、升迁的程序。”

  另外一位签署信函给贾德纳的著名哲学教授锡尔(John Searfe ),无所忌惮地声言:“现在美国出现一种歧视白人男性的现象。”但他也同意:“田长霖做得不错。”

  两位教授长久以来就以及对平权政策著称,他们将平权政策讥为“优先派任”政策(Preferential Appointment)。柏克利教员中保守党派的领导分子,在田长霖上任后感到较为满意,对柏克利多元化的承诺较为软化。

  其中的改变可以归因于田长霖与海曼之间的差异。海曼非常期望能够一举成功;但是田长霖相信循序渐进之法与追求和谐之道。海曼退休之际,曾表明“多元化”的承诺是他的“首要任务”,田长霖则把“校园优越性”摆在多元化的前面。

  种族大拼盘的校园

  每天,田长霖会花些时间在校园中漫步,望之犹如一位温和友善的长者。

  中午时分,田长霖会走入人潮汹涌的史普罗广场。这个极富传奇性的广场是60年代的长发嬉皮学生愤怒对抗体制,可以在电视上看到他们大发议论的地方。一个世代过去了,今天的史普罗广场是个各色种族汇聚之所。放眼望去净是各族裔社团的摊位:亚裔美国人基督徒协会、非裔美国人卫生及教育促进会、少数族裔立法促进会等。如果将文化多元现象比喻为一个购物中心,史普罗广场即是个典型的代表。

  一走进史普罗广场,你就必须眼观四面、耳听八方;各种标语和旗帜形成一幅种族大拼盘的景象。在超过330种已登记的社团中,至少有100种与种族有关的社团。兄弟会和姊妹会是白人文化的最后堡垒,也有属于黑人和亚洲人的兄弟会和姊妹会。一个“少数民族”政党在推动平权政策及族群研究,而另一个以白人为主的“保守”政党,则设法改变政策,要求以经济地位而非种族作为划分的标准。

  戴着黑框眼镜。脸上泛着慈祥的笑容,田长霖一到广场,学生们立刻认出他来,“校长来了。”两个华人学生耳语。“你好,校长。”一位中国学生会的学生向田校长问好。“别忘了请我参加你们的文化之夜哟!”“一定,一定!”学生有些受宠若惊地说。每到一个摊位,田校长都亲切地问候学生的工作进展。

  进入史普罗馆,上千个学生正耐心地排队选课。“我们能够多开一些服务处吗?”他一边向学生拍肩、握手,一边问职员。他走进家教中心,和学生天南地北地聊了起来,从有机化学的难题到飞涨的学费。“代我向你父母问好。”是田长霖亲切的道别语。

  上任之初当他四处走动时,没有人去和他说话,因为大部分学生在校园中从未看过校长。而让校园气氛活跃起来,是田长霖治校期间的最大成就之一。对一些人来说,也许只是表面形式,然而,不管这是多么刻意的人际接触,却正是90年代面临分崩离析的柏克利加大最需要的。这个曾经发起言论自由运动的学校,比以往更需要一位慈祥、温和与具有整合力量的人来领导。因为柏克利加大已面临到种族多元化所带来的强大压力。

  种族和平共存的难题

  柏克利校园正处于“巴尔干化” 的阶段, 但田长霖还是支持能提供少数族群“自我认同”及“自助”的种族团体。他也推动每年秋季班的多元丈化课程。

  社会学家达斯特曾提出三种多元主义路线:(一)少数族群放弃自己文化而被同化的“盎格鲁顺应型”;(二)少数族群维持独特性及种族区别的“巴尔干化型”;(三)维持独特性,但在政治、经济及教育等公共领域仍有互动来往的“共存型”。达斯特认为,加州大学学生大部分都处于第二种分离主义的阶段,但这是前进到第三种类型的必经过程。

  柏克利的社会变迁研究中心对校园种族关系做了两年的调查。从一些学生在多元计划所作的期终报告,可以看出种族和平共存的困难性。报告日期是1991年11月:

  一位印地安学生写道:“印地安学生要在柏克利生存,只有被同化一途;每天,我们都必须放弃一些自己,才能继续留下来,而我们用来取代的东西对我们又是不健康的……。”

  一位亚裔学生说:“我们有很多白人朋友,每次我和室友要去参加亚洲人聚会时,他们就会寻开心地说是参加‘亚洲土风舞会’。我觉得真的很难选择和一群朋友在一起,而又能被别人接受……。”

  一位黑人学生表示:“总有外在压力逼着我照某种方式行事,以某种方式说话。在高中时,你必须以白人的模式说话。但到了这里之后,身边的人好像在比谁更像黑人,所以我也顺从了。”

  一位墨西哥裔学生无可奈何地叙述:“要在这个大学成功,你必须熟悉规则。你必须学习如何接近教授、如何得到帮助、如何为成绩奋斗。如果你来自其他背景或其他生活方式,你就不知道怎么玩这个游戏……。”

  同侪压力也要求学生必须和“自己人” 在一起。 来自洛杉矶的菲裔学生说:“很少有色人种学生会和白人来往而没有罪恶感。你会被指责或说你老是与白人为伍。”

  但是许多人是进了柏克利加大之后,才开始认同自己的文化。“直到进了柏克利之后,我才警觉自己是亚裔美国人。以前,我总认为我是美国人。现在,我认为我是个亚裔美国人。”冯爱琳住在一个大部分都是白人的旧金山郊区。

  尖锐的种族意识激起了紧张对立。 凡事必须考虑“政治正确”(politicallycorrect ),形成一种敏感的气氛。例如,来自加州的一名白人学生,因为称呼一位同学“黑人”而非“非裔美国人”以致受到冷眼。他说:“连最简单的幽默感都没有人肯接受了。”

  许多白人都有被新种族秩序镇夺公权的感受。“如果我们要成立一个白人的社团,就会被骂成种族主义者。”

  “有色化”引发的议题

  在1980年初,三分之二的柏克利大学部学生是白人。随着“有色学生”的涌入,自1988年之后,校园内就没有多数种族了。今天,在2.1万名大学部学生中,只有39%是白人,而亚洲人占了31%,西班牙裔占了15%,黑人占7 %,美洲原住民则占1 %。另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在1992年 7月新生入学时,亚洲人超过了白人,这是欧洲裔学生首度成为非多数族群。

  田长霖能够在东西文化间悠游自得,并轻松自如地促进知识学术的交流,但柏克利加大复杂的校园原本却不是个容易进行文化交流的地方。柏克利校园面对的种族分隔与平权政策的存废,已成为美国文化多元主义的热门辩论主题。

  当加州州长威尔逊把加州的财政赤字归咎于大批的移民,又说中产阶级正在逃离加州时,移民对美国的贡献被覆盖上一层阴影。在全国政坛上,角逐总统职务的布坎南(Pat Buchanan)也大搞强硬的种族政策。

  当美国正在快速的“有色化”时,许多问题也跟着浮现,少数民族究竟是要融入美国这个“大熔炉”中,还是要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多元主义是否会造成毁灭性的文化裂隙?究竟是多元相加等于一呢?还是多元相加等于更多元呢?

  田长霖常向有这方面问题的人解释:“身处一个多元文化的国际社会,如果不考虑差异性,优异性就没有意义。事实上,差异性可以提升优异性。三十五六年前,我就像个难民。我从没想到我会坐在这里,成为这所伟大学府的校长。这就是这个国家所提供的惊人机会。”

  也许是因为自己的奥狄赛式流浪经验,田长霖对于多元主义总是抱持乐观的态度。“如果从肤色来看,我们的确有所不同。但这就是美国文化的独特之处:我们有不同的次文化,但我们可以和平相处,共同创造一个更完善的多元文化社会。”

  平权政策存废的争议

  1995年2月,柏克利加大的黑人校董康纳利(Ward Connerly)公开表示反对实施平权政策,对校园的多元化构成威胁。平权政策的存废问题立刻在柏克利加大校园展开热烈激辩,甚至引起种族之间的紧张气氛,在法学院信箱中,甚至发现“仇恨信件”,以不入流的字眼来辱骂有色族裔学生。

  平等权益政策的来源是这样的:约在60年代初期,美国国会、法庭和当时在位的约翰逊总统,发现美国变成了两个分裂的社会,一是白人社会,一是包括亚裔、黑人、拉丁裔和印第安人在内的非白人社会。他们发现,这两个社会在法律上平等,但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平等,甚至有相当大的差距。为了改正这种状况,美国国会遂通过“平等权益法案”(Affirmative Action),期能借此改进过去对少数族裔不平等的对待,并增加少数族裔在就业和就学方面的机会(方法包括从鼓励录用少数民族,到规定录用少数民族的配额。)“平等权益法案”后来成为少数族裔和妇女权利运动深入发展的根据,针对美国社会存在的种族歧视和“白人种族至上”的现象,让少数族裔和妇女同样有权力升学、就业和发展经济的机会,加大系统后来采用的配额招生政策,便是这项法案的结果之一。

  田长霖于1995年3月1日在对全校发出的公开信中指出,与种族主义有关的“仇恨信件”在柏克利加大校园内发生,毫不令人意外,因为大环境的现况并不好;然而他也强调,为了维持柏克利加大在学术界的领导地位,类似“仇恨信件”的行为绝不容许在校园内存在。

  由于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柏克利加大招生又已达到饱和,因此,成为平权政策争论的焦点。“我有道义上的责任来告诉大家,我对此复杂而重要的事件的看法。作为亚裔移民,我曾是过去社会上一些顽固思想的受害者,这些经验促使我愿意全力投入,追求人人平等的目标。”在田长霖刚开始担任校长时,便订下数条永久性的治校准则,其中揭示的主要精神为:柏克利加大之所以能保持领先地位,是来自各方面卓越的表现及其多元化的特色。

  他坚持:“如果柏克利加大在招收学生时,无法反映现实状况,恐怕本校过去孕育世界级领袖的传统将无法再持续。如果柏克利加大教职员的种族分布无法反映社区的多元化事实,我们就没有尽到教导学生日后与其他族裔和谐共存的责任。”

  在辩论平等权益政策时,田长霖向大众与学生呼吁:“别让我们的情绪使社区分裂,我们应该以同一立场,并肩合作,以理性与宽容的态度来辩论。这段时间是痛苦的,充满情绪的发泄,使有色人种轻易地就成为仇恨的目标。然而,我相信所有深具良知良能的人都会站在一起,共同打击这种令人无法宽容的行为。”

  对于学校实行平权政策,田长霖认为那是一项保障校园多元形态及提升学术水准的有效工具。尽管这个政策不是包医百病的万灵丹,但是作为一项过渡时期的措施,在依然存在着歧视和不平等的当前社会,它还是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针对有人指责平权法案的配额招生政策,降低大学学术水准的说法,田长霖以1994年秋季柏克利加大录取的新生为例,不仅成员来自不同族裔社区,而且学术水准普遍高于十年前的新生,74%的学生在五年内毕业取得学位。但是在50年代中期,柏克利加大校园内绝大多数是白人学生,只有48%的学生在五年内毕业。

  董事会取消平权政策

  1995年7 月20日,加州大学系统的招生政策出现了一次历史性的转折。校董会不顾总校长与九大分校校长的一致反对,取消平权政策,以多数票通过了修改根据族裔配额制作的保障政策,恢复“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招生方式。根据加州大学校董会的决议,自1996年1 月计始,在人员的雇用及校园工程的承包上,取消将申请者族裔背景或性别列入考虑的做法;同样的政策也自1997年1月1日开始在新生入学方面实施。

  田长霖在校董会公布取消平权政策后,公开表示“很失望”,但“不灰心”,并呼吁校内每一分子共同努力,研拟新对策,以维持柏克利加大多元化发展的目标。依田长霖的看法,取消平权政策对亚裔来说只会有短暂的益处,亚裔入学人数可能会增加一点,但是从长远的眼光看来,他却十分担忧。

  因为这并不只是亚裔的问题,还关系到美国的少数民族或是新移民。此外,这也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虽然对亚裔学生入学可能略为有利,但是学校的职员、教授或决策阶层中,亚裔仍然少得可怜。下层职员中亚裔很多,中、上层则很少,这是一个大问题。平权政策一旦取消,所有的保障都没有了。所以田长霖不认为取消平权政策对亚裔有什么特别的好处。“真平等”尚未实现,是平权政策应保留的原因。另外,为增加学生未来的竞争力,也是田长霖认为平权政策不应废止的因素。

  “在学校中,若只有少数黑人与西班牙语裔学生,其他都是黄种人与白种人,我们训练的学生将不能面对日后的挑战。现在加州的少数族裔已经占40%以上,马上要超过50%。所以我们一定要考虑将来学生面临的环境,绝对是多元文化的环境。”田长霖在电视上公开反对州长威尔逊提出的取消平权政策,因而得罪州长。不过他说:“我很尊重、敬佩州长,包括我们的华裔校董李信麟,他们都投票赞成取消平权政策。我认为这是民主社会,不同的意见也应该受到尊重。”

  引发强烈反响

  但平权政策宣布取消后,在学生当中引起很强烈的反响,并且几度进行示威。1996年3 月14日,加大校董召开三月份校董例会,其中一项讨论议题是:是否要重新考虑1995年7月做出的取消平权法决议。

  数十名柏克利加大学生一大早就赶到旧金山校董会会议室旁听,向校董会施加压力。在校董会议中,学生董事提议,要求恢复入学平权政策,结果遭到驳回与延迟讨论。在听众席上的学生们曾想上前在主席台上示威,逼迫校董们当天就此议题表态,并推翻去年的决议,让平权政策重回加大校园。

  学生在校园示威时,要求校长田长霖宣布不按照校董会决议执行校务。田长霖公开表示不能这么做,只要做校长一天,他坚持必定执行董事会的决策。若良心上没有办法执行的话,他会辞职。在决议之下,他还是会努力促进校园的多元化。他强调,学校的任务是继续吸收加州境内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优秀学生,并且训练成为加州未来的领袖。他深具信心,每一个自柏克利加大毕业的学生都比以往要更了解现代社会多元化的面貌;多元化是使学生、校园,乃至整个加州受益的主要因素。

  道德勇气受赞赏

  有人认为田长霖公开反对平权政策的取消,非常有傲骨,但对他的“政治生涯”不利,不过新闻媒体与社区大力赞赏他有“道德勇气”。道德勇气虽在政治圈不流行,但田长霖以学者自居,认为讲真话是他的责任。

  《奥克兰论坛报》表示了支持田长霖的立场,认为他在日前加大讨论平权政策中,不惜为支持平权法案挺身而出,乃基于他早期在美求学饱受歧视的经验,使他深知种族歧视的弊害,赞扬他是少数几位为平权政策而战的“英雄”。

  许多社会上的多数族裔并不了解身为少数族裔的感觉,少数族裔需要有自我的尊严与信心,才能在参与主流社会时,感觉自己是享有与他人相等权利的一分子。该报评论“田长霖支持平权法案的做法非常令人敬佩,因为他身为柏克利加大校长而出此言,况且他又是出任加州大学总校长呼声最高的人选,他的此番作为非常了不起。”

  同声谴责二0九提案

  加大九个校区的校长都反对校董会1995年的决定。田长霖和洛杉矶加大校长杨格(Charfes Young )于1996年10月20日挺身而出,在南加州帕沙迪纳市联合公开表示支持平权法、谴责“二0九号提案”(Proposition 209)。该提案将取消政府在合约承包。雇用和大学入学等方面的种族和性别优惠。

  田长霖和杨格校长在记者会上说,他们是以一般公民的身份发表以上意见,并不代表学校。杨格校长讲到二0 九号提案时说:“它的影响将是极端负面的。维持多元性是重要的,尤其是高等学府。柏克利加大和洛杉矶加大可能受到最大的影响,因此我们认为,我们有必要站出来说话。”田长霖则说:“这项提案是在暗示,目前社会上种族和性别歧视已经不存在了。事实上,我们还没有达到那个地步。我们需要改革平权法,却不是一下子就将它取消。”

  柏克利承诺计划

  校董会取消平权政策,威胁到柏克利加大继续保持多元化学生结构的能力,加州大学校董事会的决议禁止以种族保障入学许可,而这曾经是柏克利吸引优秀少数族裔学生最有效的方式。当1997年秋季开始取消平权政策后,柏克利的非裔、拉丁裔、和印地安人学生人数都大幅下降。

  取消平权政策造成的最大问题是:大幅降低校园多元化的生态。美国人口已趋向多元化,加上经济全球化,使得“提高学生对其他文化的敏感度”,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所有著名的教育机构在录取学生的时候,都特别考虑种族因素,以使他们的学生结构保持多元化。而加州大学系统竟成为第一个除去这项考虑的主要大学。但是,做为一所公立大学,柏克利加大有义务服务加州民众;不让加州的少数族群有机会进入校园,就等于背弃了一项最重要的使命。

  针对平权政策被取消, 田长霖干1995年9月7日宣布成立 “柏克利承诺计划”(The Berkeley Pledge ),这项创制是为了让柏克利继续保持多元化,忠实反映加州人口结构。田长霖也拨了100 万元来实行这项计划,并且指示一个新的工作小组对维持校园多元化做建议。“柏克利承诺计划”致力于增加合格、有竞争力的少数族群和弱势团体学生入学,并承诺协助每个优秀的学生都有能力就读柏克利。该计划保证加大会继续努力,加强加州从幼儿园到高中十二年级学生的外招工作,成立“柏克利专校”(The Berkeley Academy),并把学校所有暑期外招计划都归到该专校之下统一领导。

  1996年7月25日上午,“柏克利专校”800名暑期班的非洲裔、拉丁裔、亚裔等初、高中学生,在柏克利加大赫兹音乐厅(Hertz Hall),向田长霖校长作长时间的起立致敬,感谢他帮助加州中小学提高教学品质,以及帮助少数族裔清寒学生入读高等学府所作的努力。

  “柏克利专校”从1995年9 月开始筹划,次年二月正式展开工作,六月开始,全加州及部分外州共3000名初、高中学生,聚集在柏克利校园参加各种课程,包括电脑在化学研究上的应用、在柏克利地方法院模拟实况的法律常识课、为年轻音乐家举办的专场音乐会,甚至还有为五岁幼儿举办的户外旅游及鱼类解剖课等,整个暑期计划共有十几种课程。7月18日,350名家长与学生相聚在一起,畅谈如何成为柏克利大家庭的一员。

  田长霖校长在学生们的热烈掌声中发表演说,他称这个集会“很酷”,看到台下的学生,就像看到了柏克利和美国的未来和希望。“今天,同学们在柏克利学园暑期班六个星期的苦读和多场考试,就像是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的比赛,而最后,每个人都将走出校门,走向社会,面对更严峻的挑战。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加州大学有义务为全加州的年轻人提供教育机会。每个人不论肤色、宗教、种族,都有各自的才能,你们一定要建立自信,敢于对自己说:田长霖能做到,我也能做到!努力实现美国梦。”

  田长霖坚持“多元而卓越”的治校方针,在“柏克利承诺”计划中,向全加州各族裔——包括优秀但家境清寒的高中生——敞开大门。这项创举,其影响和贡献,无疑是“卓越”的。

  颇具募款魅力

  因为政府对教育的拨款逐年减少,筹款是作为美国大学校长重要的任务之一。田长霖在任期内为柏克利加大筹募到约8 亿美元的款项,其中约有5000万美元来自亚洲,其余来自美国本土与其他族裔。田长霖在筹款方面为什么那么杰出?为什么有人喜欢把钱主动“送”给他,他到底具有什么样的魅力?这是许多人都感到好奇的。

  田长霖经常前往各地为学校募款,近的如在加州做巡回募款演说,远的则到世界各角落——与可能捐款的公私立机构或个人恳谈。经过马不停蹄的奔波,成果相当惊人。以1993年度来说,就替学校筹到1.2亿美元,不但超过前六任校长的募款成绩,还在全美公私立大学中(除去医学院部分,柏克利加大没有医学院)名列第二。

  有一个脍炙人口的筹款故事是这样的:田长霖有一次前往台湾、香港,在搭机时碰到一位全然陌生的中国人;从香港回国时又碰到另一位陌生人。这两人都不是校友,在与田长霖一席谈话后,却都应允捐赠100万美金给柏克利加大。

  听起来很不可思议,其实田长霖的筹款魅力是靠长期累积的名声与努力得来的。在筹款时,田长霖必须深具创意,他要想出让别人捐钱的名目与理由。他必须提出足够好的见解,说出一套别人可以信服的道理,让人心甘情愿地掏出钱来。

  例如1996年8 月29日向沙特阿拉伯校友募捐时,校友会当天即宣布捐出200 万美元给柏克利加大。沙特阿拉伯很少捐钱到美国,捐钱给柏克利加大让很多人感到好奇与惊讶。许多人不知道田校长在这方面,已下了不少功夫,包括前往沙特阿拉伯与校友见面、商讨在学校增加伊斯兰教相关文化的课程。田长霖认为美国大众对伊斯兰教的了解非常有限,假如在柏克利开设一个研究讲座,必然可以增进人们对它的理解。200 万元的捐款是在煞费周章的情况下才取得的。

  结合人心、加强校友对学校的向心力是田校长的要务之一。他经常在世界各地奔走,把学校最新的发展告诉校友,也把学校的需要传达出去。许多当年拿奖学金取得学位的穷学生,摇身一变为成功的企业家、学者之后,都会欣然产生回馈母校之心。

  田长霖努力工作的精神与态度,少有人能和他相比。他做校长期间,总共只休过一次假,而那一次是发生在任内第一年。因为办公室搬家需整理之故,秘书坚持他休假两个星期。全家好不容易决定到黄石公园度假两周,结果才去了一个星期,田长霖就把全家人又带了回来。

  田长霖虽然大半年都在世界各地游走,但心都是放在校务上,每天都要做许多决定,工作紧张而忙碌。在筹款方面,既要使出全力,又不能一开口就向人要钱。他像一名传教土,宣扬学校的教学与学术研究成果,让校友与外间的人士了解,对柏克利加大有信心,增强校友的向心力,将他们的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的秘诀是:抓住人们的心,让人产生被需要的感觉。人们因此而很难拒绝他。

  参加校友会的筹款聚会是很辛苦的,例如参加沙特阿拉伯校友的活动,在旅馆中凌晨一点才入睡,清晨六点就起床赶飞机飞回北加州。11点钟到校后,立刻开始一天的校务处理。

  马不停蹄的四处奔走,田长霖总是不厌其烦的解释治校方针。未来发展等等。他比历任校长都卖力、勤快,付出更多的心血与精力;所以也比其他校长在筹款上做出了更好的成绩。

  在田长霖主持校务的几年当中,正是柏克利加大财务最捉襟见肘的时期。因当时加州经济不景气、州政府大幅削减学校预算,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田长霖采取减缩人员、调涨学费等措施,并一连串施行教授提前退休计划。为缓解校方财务上的压力及解决所衍生的种种困难,田长霖将工作重点摆在筹款上,并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地的关系。筹款同时,田长霖也拉近了大学与社会的距离,经由频繁的接触,学校对工商业界以及人文、艺术各领域的需求,有更切实的了解,进而在教学方针上做出适度的调整。

  亿万富婆慷慨解囊

  柏克利加大自由风气很盛,不乏贵族与富家子弟就读。他们也捐款给学校,感谢加大的栽培。这其中有许多有趣的故事:

  旧金山上流社会一位世界知名的富家之妻,想到柏克利加大继续进修,但与一般学生不同的是,她需要乘坐私人喷气式飞机到奥克兰机场,再从机场开车到柏克利读书。由于其家族的名声十分响亮,为了不受影响,她用了一个假名注册,穿着也与普通学生没有两样。她在化学系选课,十分努力地念书。但一学期下来,成绩单上有一门课居然得了“F ”。她的自尊心大受打击,但却没有退缩。第二个学期,她决定重修这门课,在自己家中的地下室装修了一个化学实验室,并请家教替她补习化学。她成天认真地做功课、做实验,第二个学期结束,她过关了,化学老师给了她一个“B ”。她乐坏了,也对柏克利加大的学术品质更具信心。高兴之下,她捐给柏克利加大500万美元,并且连续捐了五年,总共2500万美元。

  这位富豪之妻在第二学期一门课中曾得到一位热心助教的协助,心生感激而想要答谢他。学期大考之后,她问这位助教要不要趁暑假去欧洲玩玩,她有一位朋友要到欧洲度假两周,有来回机票,如果他有兴趣,可在某月某天于奥克兰机场与她会合。助教半信半疑,猜测这个学生可能是空中小姐,送免费机票给他。到了约定的那一天,年轻的助教赶赴指定的地点,却发现一架私人家华飞机。他被带上了飞机,那一刻,他才明白,这位孜孜不倦的学生竟是亿万富婆。

  挪威王子乐当加大学生

  另一个故事,和“王子”有关。不是童话中的王子,是如你我一般也食人间烟火的真正于。

  走在柏克利加大校园,若看到一位英俊高挺、金发碧眼的美男子,最好多瞧两眼,因为你可能看到的是挪威未来的国王。将会继承王位、今年23岁未婚的挪威皇储马格那斯(Haakon Magnus),1996年8月27日在美国对挪威的电视报纸媒体召开记者会,表示1996年起,将成为柏克利加大政治系二年级学生,希望在柏克利加大被视同一般学生看待。

  挪威王子曾在挪威海军官校读了两年,他不愿意在美国媒体曝光,是怕在读书期间受到记者干扰,但是让挪威媒体获得皇家重要消息,是挪威皇室的传统。驻旧金山的挪威文化资讯部门领事对美国媒体表示,挪威王子现在还未打算会见美国媒体,但将来他要离开时,会公开谈谈他在美国的经验。

  挪威王于在记者会上兴致勃勃地谈及他的课业和他对自己的期许。他比其他美国学生晚两年成为大二生。在挪威,学生晚一年进大学,而且所有男子必须服役一年。他在读书期间,选择住在国际学生宿舍内。

  他不要护卫,并要求和一般学生一样生活。他和一位物理系的学生同住,该室友并未经过校方特别安排或筛选。这是他可以撇开皇族身份、独立自主的好机会。他希望尝试平民的生活,能像普通学生一般优游自在。

  挪威皇室和贵族一向都是选择英国牛津大学就读,现任国王就是牛津毕业的。这是美国的大学第一次被挪威王室相中。王子第一次旅居在外,是其个人的一个里程碑,王室也特别小心,派了随身侍从跟着。

  他决定就读柏克利加大之前,曾经在母后的陪伴下参观过哈佛、斯坦福、普林斯顿、乔治城大学等名校,也和各校校长见过面,最后他选择了柏克利加大。在此一年,皇室就与柏克利加大联系,田长霖也与挪威大使总领事见面谈过数次。挪威王子选择公立的柏克利加大就读,而非选择其他私立的贵族学校,最吸引他的正是柏克利加大多元化的师生结构与环境。王室认为,未来的领袖必须拥有广阔的世界观与圆融的胸怀,在多元的环境中磨练与学习才是最佳的途径。田长霖校长在王子心中,也扮演了一个极具鼓励性的角色。假使一个在美国境外接受大学教育的人,能够担任美国一流大学校长,可以推想,美国一定是个充满机会的地方。

  亿万富翁拿学位

  接下来,是一名富翁的故事。

  一位五十多岁的商人,25年前在东南亚地区就已经是最有钱的人,他仅有小学五年级的学力,在印尼打工、在新加坡开过计程车。他自学成功,现在在英国、纽约、旧金山、香港等地都设有工厂。他成为亿万富翁后,却始终因为有一个愿望未实现而耿耿于怀。多年前,这位亿万富豪在香港的一个场会见到田长霖,喜出望外。他悄悄地对田校长说:“我母亲一天到晚骂我没受教育,我现在很想回学校读书,但我要的是真正的学位,不是送给我的。”

  田校长对他说:“你可以来柏克利试试看,但不要告诉任何人你的身份,你要是能达到水准,我们可以颁给你同等学力证书,但你读书期间这么庞大的产业怎么管理呢?”富翁回答:“我可以暂时把公司业务交给其他人,若有重要决策我才出面处理。”

  这位富豪于是在柏克利加大附近买了一栋房子,白天穿牛仔裤上课,认真读起书来,但每天清晨三点他的传真机不断有资料进来,六点钟东岸华尔街股市开盘他也没闲着。田长霖在普通的汉堡店碰到过他几次,但平常没事时他不会去打扰田校长。有一天,田长霖接到他的来电:“田校长,最近我要到伦敦去处理业务,有一个礼拜必须缺课。”田校长告诉他:“只要把教师交代的课业做好,就不会有问题。”

  其实在柏克利加大上课,缺不缺课根本没人管。这位认真的学生后来取得硕士学位,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一次他向田校长提起要捐钱给相克利加大,田校长说:“等你拿到博士学位再说吧!”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