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几年来的心血变成了铁锈,铁锈使梦想以及为庆祝成功而做的一切准 备变得有些可笑。不,它并不可笑,它是悲壮的 1924年8月13日。中国化学工业史上值得大书一笔的日子。这一天,永利制碱厂正式投产了。 上班的时间刚到,厂里已经涌满了熙熙攘攘的人群。敞开的大门口,穿长衫的,穿西服的,独自一人提着“文明棍”的,打着阳伞、领着盛装素裹的太太的,各色人等鱼贯而入,大家互相点头微笑,寒暄道贺。在8月的骄阳下,范旭东、李烛尘、侯德榜、陈调甫笑呵呵地轮流出来迎接这些前来参加出碱盛典的股东和津沽社会名流。 厂院里,高大的烟囱和10层楼高的碳酸室比肩而立。烟囱里吐出了一缕灰烟,灰烟袅袅升腾,直奔上天空,轻轻散开,融入了蓝天白云之中。碳酸室连着钢制的管道,大大小小的钢管横编竖织,像是钢铁的蛛网。钢管上挂着些红蓝黄绿的彩纸,在轻风中微微地飘舞,发出唰啦唰啦的响声。 一根偌大的横管上,凌空垂下了3挂长长的鞭炮。与嫣红的鞭炮相辉映的,是红彤彤的大鼓、金灿灿的锣钗和手持鼓槌、锣槌的青年汉子,汉子们的脸上也堆起红彤彤、金灿灿的笑。 人们怎么能不动情呢?他们付出的太多了。范旭东、李烛尘为这座建建停停、停停建建的工厂熬过了多少个不眠的夜晚,跑过了多少浸着辛酸的路程。股东们为这座中国第一的工厂投入了160万元大洋,工厂的时上时下,市场的时阴时晴,是如何地牵动着他们那颗焦灼不安的心啊!工人们日日夜夜在这里砌砖铺瓦,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机器部件上,都蘸上了他们的多少汗珠和血滴啊! 人们怎么能不高兴呢?他们期待得太久了。从1919年,永利碱厂破土动工开始,至今已经5年了。5年多来,碱厂同仁渡过了多少难关:外国化工原料、化工产品潮水般地涌进中国市场;永利、久大负债累累,几近崩溃;资金短缺,一些股东釜底抽薪,撤资退股;设备购买、安装几经曲折,历尽艰辛…… 今天,这一切都过去了,都成了历史。苦日子总算熬到了头,付出的心血总算有了补偿。人们再也不必为工厂的上马、下马担忧了,就像农夫播下种子,耕耘完毕,剩下的就是收获了。 范旭东、李烛尘们收获的是他们为之呕心沥血的事业,这事业始自永利碱厂奠基的第一锹土,不,它始自他们1918年8月那一夜的促膝长谈。股东们收获的利润,那白花花的碱面一旦流出,就是源源而来的白花花的银元。 欢快的锣鼓声响遍了厂院。喧闹的欢笑飞向了厂外。 人流涌进了厂房,围到了长长的传送带旁。 “开机!”范旭东一挥手,高声下达了指令。 车间里,鸦雀无声。仿佛一切都止息了,没有止息的,只有机器的旋转和心脏的跳动。 “出碱了!”不知是谁,喊出了中国化工史上这震撼人心的第一声。 像行军的队伍依次向后传递着口令,“出碱”的欢呼立即传出了车间,传到了厂院。 出碱台前。人们不约而同地喊着:“哎呀!” 传送带上的碱面不是白花花的,而是红乎乎的。不像是碱面,而像是湿漉漉的铁锈。 “这是什么东西?”一位穿长衫的老者指着传送带上的粉末问道。 “嘿!这白花花的大洋算是打了水漂儿了!”一位穿西装的中年人,拿着“文明棍”捣着地,又气又急地说。 “我早就说不让你跟着他们瞎折腾,你就是不听,还把我的体己钱搭进去了,你还我钱!你赔我钱!”一位花枝招展的年轻太太拽住丈夫的胳膊,吵闹起来。 丈夫忙不迭地赔不是,劝道:“好了,好了,回家再说,回家再说!” 一时间,车间里像炸了马蜂窝。 “嘿!盼星星,盼月亮,盼了5年,谁知道竟盼了个这结果!” “五六年,我那1万现大洋下小钱也下了一大堆了!” “这往后可该怎么办啊!” 人们的叹气声、埋怨声、斥责声,犹如一阵阵浪涛,冲击着范旭东、李烛尘的耳鼓。范旭东皱紧了眉,李烛尘咬紧了牙。两人时而望望源源流出的红色碱面,时而望望口吐不满的人们,谁也没有作声。 人们耷拉着脑袋、哭丧着脸,从车间里走出来。 厂院里,一片沉静。锣鼓停止了喧响,人们停止了谈笑。只有燃了一半的鞭炮还在噼噼啪啪地闹着。 人们渐渐四散走开了。 李烛尘、范旭东走到厂院。 钢管上,彩纸随风飘舞。 地上,孤零零地躺着烟囱和碳酸室那长长的影子。 李烛尘、范旭东踩着地上鞭炮炸裂的红纸走着,走着,又转回身,走进车间,走到传送带旁。 范旭东伸手抓了一把碱面,在手里碾着,用力地碾着,仿佛要碾进信心和勇气,仿佛要碾掉锈红,碾进雪白。 李烛尘伸手抓了一把头,手中抓下了几丝头发,其中几根竟是白发。苦熬5个春秋,惨淡经营数载,熬出了红碱熬白了头。 这场面,这议论,这红碱,给范旭东、李烛尘的印象太深刻了,给他们的撞击太强烈了,以至于他们始终把自己生产的碱与“红”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1926年6月29日,永利碱厂重新开工,生产出了白花花的优质纯碱;8月,永利产的碱上了美国,参加在费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获得金奖。而这种碱的名字就叫做“红三角”牌。 或许“红”与今天第一次产出的红色碱面密切相关,一个“红”字,记载着中国碱诞生的艰难历史。或许由于“三角”是世间最稳固的几何图形,取名“三角”,寄寓着范旭东、李烛尘们坚不可摧的信念和力量。 不过,今天,面对着传送带上的这些暗红色的粉末,他们还在思索。他们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他们还要经历很多很多的磨难。 范旭东一挥手,抛掉了手中的红碱。 李烛尘一挥手,抛掉了手中的白发。 “烛哥!” “旭东兄!” 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四目相视,燃着希望。 两对湿润的眼睛里,挂着不眠的日夜熬成的血丝,那颜色,暗红暗红的,竟有些像面前的这些让人焦灼的粉末。 船偏偏遇顶头风。3个月后,更大的问题发生了——碱厂的干燥锅烧塌了,碱厂停滞了。 几个月来,虽然纯碱的质量时好时坏,但毕竟还能产碱,这些碱还能卖出去,有些收益。对于市场来说,红碱也总还是碱;对于股东来说,利少也总还是有利。有,聊胜于无嘛! 股东们原指望碱厂开工一年后就收回成本。碱厂只要能生产,他们也只好耐心去等待。如今,永利碱厂制碱失败了,他们绝望了!他们不能容忍自己的那些白花花的大洋被浇铸在厂房里。他们要发难,他们要退股,他们要范旭东转产还钱。 一天,刚上班,范旭东就来到李烛尘的办公室。 “怎么,旭东兄找我有事?”李烛尘问道。 “嗯,”范旭东点点头,把一张纸递给李烛尘,“烛哥,这个给你。” 李烛尘接过一看,原来是股份证明书,上面写着,股份额5000元。他诧异地问:“旭东兄,这是什么意思?我没钱入股呀!” 范旭东嘿嘿一笑:“烛哥别着急。我的意思就是请你帮忙。你看,眼下股东们议论纷纷,人心不稳。这制碱的大业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现在需要带领股东们朝前走,可是董事会里,推动的力量不够强大,你不是股东,不能在董事会发言。我把自己的股份匀给你5000元,让你进董事会,也好壮大一下前进的力量。” 李烛尘听完范旭东的话,咂了咂嘴,似乎想解释什么。 范旭东知道李烛尘一向品行高洁,不收赠礼,就挡住他的话,说:“烛哥不必客气,也不必不安,我给你股份,实在为的不是你,而是咱们共同的事业。你也不必拒我,不必谢我,把那份心投到制碱大业中去吧!噢,对了,明天开董事会,商讨碱厂的前途大计,你就来参加吧!” 第二天,股东会召开了。 范旭东刚讲完会议的主题,会议室就开了锅。 “打水漂儿还有个响儿呢!我们的钱不能白投!” “你范旭东得说个明白,制碱为什么失败?” “侯德榜是学制革的,怎么能让他来制碱呢?” …… 范旭东朗声说道:“各位股东先生,请安静!请允许旭东向.诸位剖明心迹。诸位说得有理,我们今天就是要找找制减失败的原因,我们确实不能让血汗钱打了水漂儿。制碱,这在咱们中国还是头一回,万事开头难。诸位想想,如果我们不知难而进,继续摸索,就此败下阵来,那么投进去的钱真是打水漂儿了。古人尚且主张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我们怎么就不能呢!前进,就可能成就事业,收回投资,获取利润;后退,就可能功败垂成,一无所获。” “孔子曰,仁者爱人。范先生总不会让我们上当受骗吧?”一位老者捋着花白胡子说。 “大凡建功立业,就要革弊兴利。”李烛尘接过话头说,“想当初,范先生以5万大洋建久大精盐厂,白手起家,历尽磨难,今天还不是建起了这番事业?这是有目共睹的。大家一起投资兴办碱厂,正应该同舟共济,为什么要自毁堡垒?范先生志在兴业富民,决不是背信弃义之辈。这里正用得上王安石评论商鞅的一首诗——‘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兮政必行。’商鞅变法时,国人不信他会成功,商鞅就在广场上立了一根木柱,说是谁能搬走它,就奖赏百两黄金。起初人们以为这是骗人,没人去搬。后来一位青年搬走木柱,果真得赏金。人们知道商鞅说话算数,就团结在他周围,实现了新政。范先生有志于兴建中国的化学工业,他为之投入的资本最大,付出的心血最多,事业一旦失败,他就是最大的输家,他怎么会领着大家跳陷阱呢!我们眼下的困难是暂时的,现在我们需要的,不是互相指责,倒是找找原因,寻出新路,才是正理。” “既然范先生、李先生都说此事可行,那就继续办吧!技术上的事、管理上的事,我们不懂,你们就提个解决办法吧!”老者说的这番话,得到了众人的附合。 人们又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的主张从外边请能人回来办厂,有的主张先搞实验,等实验成功后再大规模生产,有的主张先扩股筹款,再更新设备…… 范旭东见大家的情绪稳定下来,思路集中到渡过难关上,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他朝李烛尘笑了笑,面向大家提出了3项紧急措施:派技术入员到美国进一步考察制碱技术,找出永利失败原因;继续用久大公司的资金,解决资金短缺的困难;裁减一半员工,节约开支。 董事会通过了范旭东的建议。 开拓者们抛弃了失败的懊恼和阴影,又信心十足地踏上了煮海熬碱的长途。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