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急调援兵稳阵脚,只把釜山当巴丹。 话说麦克阿瑟在日本掀起"清共"运动之际,突然与之隔海相望的朝鲜半岛点燃了冷战的干柴,成为世人注目及东西方斗争的焦点。 朝鲜原是个统一的国家,1905年日俄战争后沦为日本的保护国,1910年被日本正式吞并。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苦难深重的朝鲜人民才从日本的奴役下解放出来。但不幸的是,这个半岛随即又被人为地分成南北两个部分,以北纬38度为界分别由美军和苏军进驻,接受日军投降。然而,就是这条最初并不引人注意的临时划定的受降线,后来却不知不觉地变成了南北朝鲜的政治分界线,多少悲壮的战争场面和尖锐的政治斗争都是围绕着这条线展开的。 关于朝鲜的独立问题,早在大战期间的开罗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上,各大国即给予了保证。在战后1945年12月召开的莫斯科外长会议上,苏、美、英三国再次确定了使朝鲜独立的方针,并提出建立统一的朝鲜临时民主政府。但随着冷战时期的到来,美苏之间在朝鲜问题上严重对立,致使朝鲜的独立一拖再拖,始终未能如愿以偿。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于1948年5月在南朝鲜导演了一出单独选举,组成国民议会。8月15日,以李承晚为总统的大韩民国正式宣告成立。北朝鲜针锋相对,于8月25日选举成立最高人民会议,9月9日组成以金日成为首相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这样,朝鲜以分裂为代价终于获得了独立。就是说,朝鲜虽作为一个民族获得了独立,但其国土却分裂了。不久,美苏军队先后撤出朝鲜半岛,但均留下下一批军事顾问人员帮助组建军队。 南北朝鲜政权分别成立后,双方都宣称对整个朝鲜拥有统辖权,都在进行统一的准备。北朝鲜曾主张在没有任何外国干涉的条件下举行全朝鲜普选,实现自主和平统一。南朝鲜则坚持"北进统一"的政策,并积极扩充军备,加紧战争准备。至1949年8月,南朝鲜军总兵力已达8个师共9.8万人,拥有装甲车27辆、火炮89门、飞机32架。面对南朝鲜的武力威胁,北朝鲜也做了相应的准备,决心针锋相对,必要时以民族解放战争完成祖国统一。至战争爆发前,朝鲜人民军发展到10个师共13.5万人,拥有坦克150辆、火炮600门 、飞机180架。两相对比,优势显然在北朝鲜一方。南朝鲜自知力量不足,曾指望美国给予更多的军援,特别是大口径火炮、坦克和飞机等进攻性武器。但由于美国政府当时正忙于欧洲的防务,无暇他顾,而且认为朝鲜的战略价值不大,不想过多地卷入朝鲜事务,因此对扩充南朝鲜的军力不很积极。麦克阿瑟在韩国成立前曾负责那里的一切事务,但由于当时南朝鲜处于被占领状态,因此他对武装南朝鲜人也不甚热心。韩国成立后,他在那里的任务只限于向驻韩美军提供补给和在出现紧急情况时撤出美国侨民。 从1950年初起,朝鲜南北双方在三八线上不断发生武装冲突,局势日趋恶化,战争一触即发。直到这时,美国政府开始认识到朝鲜形势的严重性,转而积极扶植南朝鲜的军事力量,于1月26日同南朝鲜签订了《美韩联防互助协定》。但由于国会从中作梗,政府的这一政策未能得到有效执行。尽管援韩计划受到阻挠,但杜鲁门政府不放弃南朝鲜的方针已定。6月18日,美国国务卿顾问杜勒斯前往南朝鲜视察三八线。第二天,他在南朝鲜国会发表演说,声称:"美国将在物质上和道义上援助韩国……只要你们在人类自由这一伟大历程中继续发挥出色的作用,那么,你们决不会是孤立的。"在北朝鲜和苏联看来,杜勒斯的汉城之行目的在给南朝鲜撑腰打气,鼓动南朝鲜开战。因为就在杜勒斯发表上述演说的同一天,朝鲜北方向南方提出为实现和平统一而派遣协议团的建议,但南方未予理睬。也是在19日这一天,美国国防部长路易斯·约翰逊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奥马尔·布莱德雷赴东京与麦克阿瑟会晤。21日,杜勒斯也从汉城来到东京,他告诉麦克阿瑟,南朝鲜军队已做好对付来自北方威胁的充分准备。 6月25日凌晨,又是一个星期天,朝鲜北南双方终于爆发全面内战。朝鲜人民军以破竹之势向南方挺进,开始了祖国统一战争。几个小时后,当麦克阿瑟在东京得知这一消息时,心中立刻产生了类似珍珠港事件发生后那种"离奇的恶梦似的感觉"。但他很快便镇定下来。他不相信北朝鲜军有当年日军那样的战斗力,能轻而易举地拿下南朝鲜。美军驻南朝鲜军事顾问团团长威廉·罗伯茨将军不是说"韩国军队是世界上第一流的军队"、"攻虽不足,但守则有余"吗?因此,他相信南朝鲜军"能够振作起来并坚持下去"。当时,他的反应给人的印象是并不"十分在意",只是下令海空军准备撤出美国侨民和向南朝鲜军提供弹药补给。正在日本访问的杜勒斯却不像麦克阿瑟那样沉得住气,他立即致电艾奇逊:"如果南朝鲜人本身无力阻止或击退这次进攻,相信应动用美国军队,即使这会招致俄国人反击的危险。" 美国政府迅速作出了反应,于华盛顿时间25日下午操纵联合国安理会(苏联代表已于1月退出,后于8月1日返回)通过决议,指责"北朝鲜军队对南朝鲜发动的武装进攻",构成了"对和平的破坏",要求交战双方立即停火,同时要求所有成员国对执行这一决议"提供一切援助"。26日,杜鲁门召开国家安全会议,作出下述决定:一、命令麦克阿瑟使用一切必要的飞机和舰只撤出在南朝鲜的美国人,并可击退妨碍撤离行动的北朝鲜军队;二、为保住金浦和汉城,继续向南朝鲜运送弹药;三、向南朝鲜派出调查团,以了解事态的发展及南朝鲜所需要的援助;四、在台湾海峡部署第7舰队,以防止中共进攻台湾或台湾反攻大陆。上述决定被立即作为第l号指令传给麦克阿瑟。 第二天,美国再次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公然违反《联合国宪章》关于不得授权联合国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内部事务的原则,要求其成员国向南朝鲜提供一切必要的援助以"击退武装进攻","恢复国际和平与安全"。随后,杜鲁门发表声明,宣布美国参战,并通过参谋长联席会议向麦克阿瑟下达了第2号指令:"为了直接支援韩国军队,要以远东海、空军攻击侵入三八线以南的北朝鲜军队。此项行动的目的在于,把北朝鲜军队从韩国赶出去。" 美国之所以如此迅速地对朝鲜内战作出干涉的决定,是它战后推行冷战政策及年初调整远东战略的必然结果。杜鲁门曾公开声称,他之所以决定介入这场冲突,并不单单为了一个小小的韩国,而是要借此遏制共产主义势力。美国学者拉塞尔·韦格利指出:"在共产党和非共产党世界之间的边界上,几乎不可能选到另一个这样好的地方来作为用美国的军事资源挫败共产党的军事冒险的战场了。朝鲜是一个半岛,该半岛在对马海峡的最窄处离日本才100多英里。因此,朝鲜处在美国本土之外最为集中的美国部队(即麦克阿瑟将军在日本的占领军4个师)易于抵达的范围之内,而且也在美国海军易于抵达的范围之内。" 在东京,麦克阿瑟此时也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因此在接到华盛顿的指令后,立即下令海空军出动,并在南朝鲜设立了一个由约翰·查奇领导的前进指挥所,负责指挥驻韩美军顾问团及对南朝鲜军进行支援。6月28日,朝鲜人民军攻占汉城,查奇请求投入美军地面部队。为此,麦克阿瑟于次日亲赴前线视察,以判定是否有必要投入地面部队。那一天,天上下着雨,飞机不宜起飞,但麦克阿瑟不顾劝告,坚持登上他那架"巴丹"号C一54运输机,命令驾驶员强行起飞。随麦克阿瑟一同前往的有他的现任参谋长爱德华·阿尔蒙少将和空军司令乔治·斯特拉特迈耶中将等15人。在飞机上,麦克阿瑟点燃了他那只久已不用的玉米芯烟斗,以使自己平静下来。一位随行人员说:"将军,有好几年没见你抽这只烟斗了。"他回答说:"在东京我不敢抽这只烟斗,他们会以为我是个乡巴佬。" "巴丹"号于上午11点多钟在汉城以南20英里的水原机场降落后,麦克阿瑟一行来到设在一所小学校的美军前进指挥所。在那里,他同李承晚总统和美国驻韩大使穆西奥见了面,并听取了美军顾问的汇报。随后,他对在场的人说:"让我们到前沿去看看部队。判断战争实况的唯一方法,就是现场看看他们怎样作战。"他们分乘三辆吉普车迎着纷纷南逃的难民和溃退的南朝鲜军,向北面的汉江方向驶去。 来到汉江岸边,麦克阿瑟登上永登浦东面的一座小山,从那里可以看见已经陷落的汉城和正在进行的争夺汉江桥的战斗,那战斗显然已接近尾声了。他在那里呆了有一个小时,亲眼看到南朝鲜军如何溃不成军,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汉江沿岸的情景足以使我确信南朝鲜的防卫力量已经耗尽……南朝鲜人即使获得空军和海军的支援,也不可能阻止敌人向南直冲的迅猛攻势。只有立即把我们的地面部队投入战斗,或许可以挡住他们。"下午4点,"巴丹"号返回日本。 30日,华盛顿向麦克阿瑟发来第3号指令:可以向南朝鲜投入有限的地面作战和勤务部队,任务是确保通信联络畅通、守住釜山港及机场;可以用海空军攻击北朝鲜,但切勿接近中国和苏联边境。这项指令意味着战争将扩大到北朝鲜,并将面临中、苏介入的危险。但麦克阿瑟认为这还不够,地面部队不应只去保卫朝鲜半岛东南部,而应马上直接投入前线的战斗,阻滞人民军的进攻。因此,他立即打电报给陆军参谋长柯林斯,报告了他的视察结论:"守住目前战线并能在日后夺回失地的唯一保证,就是向朝鲜战场投入美国地面战斗部队…我建议立即派美国一个团的战斗队增援上述至关重要的地区,如有可能,从驻日部队中抽调两个师的兵力,以便尽早发动反攻。"他最后强调,如不使用陆军同海空军联合作战,就只能白白送命、耗费金钱、丧失威信,并遭致彻底毁灭。因此,他要求华盛顿必须当机立断。当时,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对是否投入地面部队作战仍持谨慎态度,但杜鲁门和国务院态度坚决,立即批准了向朝鲜战场派进一个团战斗队的建议。显然,在华盛顿对是否派地面部队这个问题上举棋不定的时候,是麦克阿瑟使天平偏向了杜鲁门一边。几个小时后,杜鲁门召开国家安全会议,又批准了麦克阿瑟提出的从驻日部队中抽调两个师兵力投入朝鲜战场的请求,并决定对北朝鲜进行海上封锁。 当时,驻扎在日本的美军有近ll万人,其中大部分在第8集团军编成之内。该集团军下辖第1骑兵师、第7、第24和第25师,以及7个防空营,司令为曾在乔治·巴顿手下任军长的沃尔顿·沃克中将。麦克阿瑟在获准投入地面部队后,立即命令威廉·迪安少将指挥的第24师首先出动,并指示他应尽可能向前接敌,迟滞人民军的进攻,以便争取时间,建立用以发动反攻的基础。迪安接令后,于7月1日派出第一支部队(史密斯支队)。这支部队被空运到釜山,然后乘火车前往大田。 此时,朝鲜人民军已渡过汉江,正向水原方向挺进。7月2-3日,迪安率第24师主力赶到南朝鲜,并担任所有地面部队的指挥官。7月5日,人民军开始向已进至乌山地域的史密斯支队发起攻击,迅速突破其阵地,使其溃不成军、仓皇南逃。美军之初战失利,使麦克阿瑟不得不重新评估人民军的战斗力,并向华盛顿请求增援,说他面对的是一支在第一流指挥官指挥下的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现代化军队。他还简要阐述了他的战略设想:"充分利用我们对空中和海上的控制,同时运用两栖战术,从后面打击敌人的大部分地面部队。"为实现上述设想,他要求得到4-5个满员步兵师、1个空降团、3个中型坦克营及炮兵和后勤部队。对麦克阿瑟的这一请求,华盛顿方面未予答复,而是于7月8日送给他一个"联合国军"总司令的头衔(7月7日,美国第三次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组建"联合国军"的决议)。 与此同时,朝鲜人民军发起大田战役,直逼锦江。7月9日,麦克阿瑟再次请求增援。这次华盛顿有了答复,但以没有那么多可调的兵力,以及必须维持其他地区特别是欧洲的军事地位等原因为由,基本回绝了他的请求,只同意增派第2步兵师、第1陆战旅和3个坦克营。当时,华盛顿有不少人怀疑朝鲜战争很可能是苏联声东击西的一招,旨在把美军吸引到朝鲜,从而使美国在欧洲的力量空虚,然后乘虚而入。在麦克阿瑟看来,美国的这一战略是重复那个陈旧而错误的"先欧后亚"原则,它意味着巴丹的悲剧又可能重演。 7月中旬,麦克阿瑟把美军第25师和第1骑兵师也相继调往朝鲜前线,并令沃克将军行使对第8集团军和南朝鲜军的指挥权。7月20日,朝鲜人民军攻克大田,重创美军第24师(师长迪安在与部队失去联系一个月后被俘),随后进逼洛东江。在这种情况下,沃克将军于7月26日下达了向洛东江一线撤退的预先号令,并请求总部允许他将其司令部从大丘转移到釜山。阿尔蒙德参谋长意识到此举关系重大,将对前线官兵的士气产生严重影响。因此,他把沃克的请求报告了麦克阿瑟,并建议立即前往朝鲜,看看究竟能不能坚持住。麦克阿瑟接受了他的建议。 第二天上午,他们两人前往大丘。在与沃克的会谈中,麦克阿瑟并未提司令部是否后移的事,而只是强调第8集团军确保目前战线的必要性,叫沃克立即停止撤退。随后,他对司令部的参谋们训话说:"要确保朝鲜,不能出现朝鲜的敦刻尔克!"沃克在得到这一精神后,于29日向部队训话:"决不能再后撤了!……我们必须战斗到底!当俘虏,毋宁死!"然而,尽管他发布了这道死命令,他的部队还是在纷纷败退,迫使他于8月1日正式下达了向洛东江总退却的命令。同一天,《纽约时报》以"朝鲜的危机"为题,向美国读者作了如下报道:"朝鲜的战局已接近惨败。以往我军为了赢得时间放弃了一些土地,但如今已经没有土地可放弃了。"言外之意,再退就要退到海里去了。但就在这时,麦克阿瑟所要求的援兵陆续在釜山登陆,从而使撤退中的美韩军队稳住了阵脚,阻挡住了人民军的推进,并建立了以釜山为轴心、方圆l万平方公里的环形防御圈,其防守兵力达14万余人,为人民军的两倍。但美韩军队此时受初期失利的影响,惊魂未定,因此在战略上仍取守势,忙于构筑阵地,应付人民军不断发动的攻势。 对麦克阿瑟在战争初期的战略指导,曾有人提出非议,认为他把部队小股分批地逐次投入战斗,是危险而无效的作战方式,致使强大的人民军像猎取兔子一样,轻而易举地一口口吃掉了许多小股部队,造成重大伤亡而又毫无成效。对此,麦克阿瑟辩解说:"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把美国部队从日本运来,然后把他们分批投入战斗,这个孤注一掷的决定,却是挽救危局的唯一希望……通过这种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方法,我即能在釜山集结一支军队,使那里成为日后反攻的一个基地。"实际上,面对当时十分危急的形势,麦克阿瑟也只能这么做。他手中可调用的兵力很少,增援的兵力又不能很快到达,而人民军进展神速,若等他集结起大部队再投入战斗,那时南朝鲜恐怕已经不存在了。 在此期间,美国当局对台湾的命运忧心忡忡,担心中共可能进攻台湾,从而严重削弱美国在远东的战略地位。杜鲁门一改他在1月5日声明中所持的不干涉中国收复台湾的立场,于6月27日在宣布将第7舰队部署在台湾海峡的同时,竞厚着脸皮公然提出台湾地位未定的谬论,推行所谓"台湾中立化"政策。但杜鲁门的此项政策仍满足不了反华反共势力的胃口。国会中有些人特别是共和党人攻击政府"束缚"蒋介石的手脚,不让他去"光复大陆",消灭共产党军队,重新夺回中国。麦克阿瑟也认为该政策"实际上保护了中国大陆,使之免遭蒋介石50万军队的攻击"。参谋长联席会议则担心仅靠第7舰队和蒋介石的现有实力能否保卫台湾。他们于7月27日向杜鲁门提出一系列激进的建议:立即给蒋介石提供作战物资和补给品;向台湾派出军事调查团;允许国民党空军对大陆实施空袭和布雷;增派美国军队去台湾。对军方的这些建议,杜鲁门没有完全采纳,只同意立即向蒋介石提供大规模军事援助和向台湾派驻军事调查团,允许国民党飞机对大陆实施不间断的侦察,但不能进行空袭。 麦克阿瑟在得知上述决定后,以为政府已放弃了"台湾中立化"政策,因此觉得有必要亲自去趟台湾,给蒋介石撑腰打气。在经过参谋长联席会议(未通报社鲁门和艾奇逊)同意后,他于7月31日率一个由16人组成的盟军总部代表团前往台湾。由于天气恶劣,麦克阿瑟一行比预定时间晚到了一个半小时。在台北机场,他受到国家元首般的迎接,蒋介石亲自在那里恭候。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与蒋介石会晤。他同蒋进行了两天的会谈,讨论了美军与国民党军的合作安排,在设立美"驻台军事联络组"及台湾军队划归他统一指挥等问题上取得一致意见。在会谈中,蒋还主动提出要派军队赴朝参加"联合国军",但麦克阿瑟考虑到华盛顿方面认为在这个时候采取这样的行动会严重危害台湾的防务,因此未置可否。 麦克阿瑟对台湾的访问,立即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杜鲁门和艾奇逊"大为吃惊地从8月1日的新闻报道中看到麦克阿瑟将军到了台湾,吻了蒋夫人的手,并同他丈夫举行了会谈"。在台湾,蒋介石则利用麦克阿瑟的访问大造舆论,宣称:"由于我们能再次同老战友密切合作,胜利就有了保证。"这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似乎美国已经同蒋介石结成或即将结成密切的反共同盟;美国甚至要把台湾武装起来反攻大陆。杜鲁门写道:"这一切意味着,麦克阿瑟摈弃了我的使台湾中立化的政策,而热衷于一项更具冒险性的政策。"麦克阿瑟说他 对"美国国内某些集团"对他的台湾之行进行攻击,"多少感到吃惊",并把这些攻击看作是"不负责任的讽刺和谩骂",明显怀有恶意。他觉得有必要"纠正"这些"错误言论",因此 发表声明说: 这次访问所涉及的只是军事方面的问题,而且只限于如总统所指示的防止台湾被军事进犯的问题,而执行这个指示是我的责任。它与政治事务无关……那些过去一直鼓吹在太平洋地区推行失败主义和绥靖政策的人向公众恶意歪曲了这次访问。我希望美国人民不要被那些狡猾的暗示、轻率的推测和无耻的谎言引入歧途。这一切只是那些隐姓埋名之人的惯用伎俩,由那些远离实际情况万里之外的人从国内和国外居心险恶地传播给公众。这一切即使不是别有用心,也势必在此世界面临严重危机之时引起分裂,从而破坏了人们对美国目标、美国制度和美国代表的信任。 麦克阿瑟的这项声明无异于火上浇油,向政府挑战,令杜鲁门大为光火。他本来就对麦克阿瑟没有好感,知道他是个刺头。早在1945年6月,他就感到,战后美国的一大问题是"对那位趾高气扬、权势很大的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先生究竟该怎么办"。"我们居然不得不派这种自命不凡的老顽固出任要职,真是令人遗憾透顶。我真不明白,罗斯福当年为什么不把温赖特调出来,而让麦克阿瑟为国捐躯。"现在,他完全有理由撤麦克阿瑟的职,但他努力克制住了这种想法,因为麦克阿瑟的威信太高了,撤了他会带来很多麻烦。为了让麦克阿瑟能够全面理解美国的对台政策,他派助手艾夫里尔·哈里曼于8月4日赴东京作详细的解释。同时,他还命令国防部长约翰逊向麦克阿瑟发去一份措词强硬的电报,说明"为了国家的最大利益,决不允许美军采取可能触发全面战争的任何行动"。 哈里曼在东京向麦克阿瑟详细解释了美国的政策。麦克阿瑟从这些解释中得出的印象是:美国在远东没有固定而全面的政策;外国特别是英国对华盛顿的影响十分强烈;美国并不明显地要向共产党采取攻势,而是满足于试图阻止他们的行动;一旦台湾受到攻击,美国会去保卫它;杜鲁门对蒋介石怀有一种强烈的敌意,任何对蒋介石表示好感的人都可能引起总统的不悦。上述印象使麦克阿瑟产生了"一种忧虑和不安的感觉,即华盛顿的上层人士对远东的形势了解得很少,而且错误地降低了它的重要性"。他向哈里曼发誓说,如果赤色中国进攻台湾,他将火速赶去负责指挥,"使他们遭受惨败,从而使这场战斗成为世界上决定性的战斗之一。这将是他们的一场大灾难,它将震撼亚洲,可能还会击退共产主义浪潮……我每天晚上都祈祷赤色中国能这样做,我常常是跪下来在那里祈祷。"哈里曼知道他并未能完全说服麦克阿瑟,因此他向杜鲁门报告说:"我并不认为我们在应以何种方式处理台湾和大元帅(指蒋介石)的问题上取得了完全一致的意见。他接受了总统的立场,并答应照此行事,但并不完全心悦诚服。"对此,杜鲁门很不放心,于8月13日又指示参谋长联席会议向麦克阿瑟发出一项指令:未经参谋长联席会议同意,无论如何不得在台湾驻扎任何美军。 杜鲁门满以为费了这样大的劲,事情总该了结了。但没出半个月,麦克阿瑟又给他捅了娄子。8月17日,麦克阿瑟接到"海外作战老兵协会"的邀请,要他出席即将举行的第51届年会并发表讲话。他没有接受邀请,但他向大会发去了一封供宣读的信,其中谈到台湾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及其与美国的关系: 台湾若落在一个敌对国家手中,就好比成了一艘位置理想、可以实施进攻战略的不沉的航空母舰和潜艇支援舰,与此同时,它还可以挫败冲绳和菲律宾友军的防御或反攻作战行动…… 那些鼓吹太平洋绥靖政策和失败主义的人提出的乏味的论点是,如果我们去保卫台湾,我们就会失去亚洲大陆。没有比这种一钱不值的说教更荒诞不经的了。说这些话的人不了解东方。'他们不理解东方人的心理状态是尊重和服从富有进取心的、坚定而有力的领导,而最痛恨那些胆小怕事和优柔寡断的领导人。 杜鲁门在大会召开的前两天通过新闻媒体看到了这封信。他大为吃惊和恼怒,认为麦克阿瑟要另搞一套,"实行一项军事侵略政策"。他写道:"信件的整个大意是批评他最近刚刚向哈里曼表示要执行的那个政策。我毫不怀疑,全世界读到这封信都会这样理解,而这封信的本意也一定是这样的。"杜鲁门再一次考虑是否应解除麦克阿瑟"联合国军"总司令的职务,把朝鲜和台湾从他的职权范围内解脱出来,而让他只负责对日占领。但经过仔细斟酌后,他还是决定不走这一步,因为"这样做很难避免出现降级,而我也无意伤害麦克阿瑟将军本人"。他把他的阁僚们召集来开会,当与会者走进他的办公室时,发现他脸色铁青,嘴唇发白,连招呼也不打。杜鲁门对他们说,要让全世界知道,麦克阿瑟在信中所阐明的并不是官方的政策。会议最后决定,命令麦克阿瑟正式收回那封信,由国防部长约翰逊通知他。但由于约翰逊在台湾问题上所持的观点和麦克阿瑟相近,因此办起来很不情愿,拖了差不多一天还未通知麦克阿瑟。最后,杜鲁门不得不亲自打电话催约翰逊,并口述了命令内容:"美国总统指示你收回给海外作战老兵大会的信,因为信中关于台湾问题的一些提法与美国的政策和在联合国的立场是相对立的。" 麦克阿瑟接到这一命令后"感到极为惊讶",他不认为那封信与总统的对台政策有什么对立之处。因此他回电抗议道,他的信"是极慎重地拟写的",找不到任何不支持总统政策的词句。他还辩解说:"这些观点纯粹是我个人的,而且在此之 前,这个题目已在国内外官方和私下的各界人士中自由讨论过。"但杜鲁门毫不让步,他只得正式收回了那封信。然而此时,世界各大通讯社早已把信的内容传送出去了,其影响已经无法挽回。 经过这场轰动一时的差一点让麦克阿瑟丢了官的"台湾事件",杜、麦之间出现了不可弥补的裂痕。但麦克阿瑟至死也不认为他在这件事上有错,而把它看作是有人故意拆他的台,这些人蒙蔽了对亚洲一无所知的杜鲁门。说杜鲁门对亚洲无知,这实在是小看了他。作为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他比麦克阿瑟要看得远。他清楚,鼓动蒋介石去反攻大陆,那无异于让他去自杀,不但反攻不成,反而会招致台湾自身落入大陆手中,并且引来中共介入朝鲜战争的危险,最后只能落得个鸡飞蛋打的下场。为防止这种情况发生,最好的防护办法是使台湾"中立化",让大陆没有借口进攻台湾。可以说,杜鲁门的所谓"台湾中立化"政策实际上是最早企图制造"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的政策,这从他8月25日致联合国秘书长赖伊的信(24日周恩来总理致电赖伊,就美国侵略中国领土台湾提出控诉案)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那封信中,杜鲁门不承认美国侵略了中国领土,厚颜无耻地提出台湾的"现实地位是,它是由于盟军在太平洋地区的胜利而取自日本的领土","在没有采取国际行动来决定它的前途之前,它的法定地位尚不能确定。中国政府受盟国委托,接受该岛日军的投降。这就是中国人之所以现在在那里的原因。"这真是天大的笑话和谎言。作为一代武夫的麦克阿瑟当然理解不了杜鲁门的政治伎俩和险恶用心,还以为他丢下台湾不管呢!他还天真地引用开罗会议精神来批驳杜鲁门的上述论点,说它"完全是不正确的",而只有《开罗宣言》才是台湾战后归还给中国的理由,现在没有必要再来解决台湾的归属问题了。这正是:老杜说谎脸不红,实比老麦还反动。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