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蒋经国去世,预示着蒋家王朝的结束,人们对宋美龄这样的元老,再也是提不起兴趣了。传说宋、李不和,二李(李登辉、李焕)打败了蒋纬国,宋美龄只能望位兴叹了。 1.政治“余温”消失了 宋美龄在台湾的日子飞逝如梭,1988年,蒋经国去世了。宋美龄悲痛已极,连续4天不思饮食。举行追悼会时,她坐着轮椅从侧门进入灵堂。从电视屏幕上人们可以看到她哀戚满面。 蒋经国病逝,标志着蒋氏父子两代政治强人统治的结束。如果将蒋经国病逝时的台湾政情同蒋介石死时台湾政情作一比较,即可发现蒋经国病逝时台湾政情逐渐趋向复杂与动荡。大陆台湾问题专家李家泉对此评论道: 蒋介石死时,其后事已完全安排就绪,故有蒋经国顺利接棒。蒋经国因病逝前对后事虽已有部署,但远未完毕,岛内政治革新和大陆政策的调整还仅仅是开始。再一方面,蒋介石死时,台湾全岛基本上是国民党的一统天下,国民党以外的各派反对势力还不成气候。如今,党外反对势力已羽毛渐丰,有了一批政治骨干,出现了10多个有组织的政党和政治团体。同时,岛内的台独思潮和台独势力的举动有所蔓延和发展。这一切,对于国民党,正像港报所说那样:“已从潜在性危险演变为现实性威胁。”其三,蒋介石死时,台湾社会基本上是安定的,但如今,随着台湾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众参政意识的加强,社会问题丛生,冲突有增无减,尤其是解严、开放党禁与报禁之后,长期受压抑的各种矛盾越来越激化与表面化,社会不安因素增加。其四,蒋介石死时,中国大陆还处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时期,美国等国仍同台湾当局保持官方联系,台湾当局日子较为好过,今日,情形则大变,大陆政权在国际上地位日益巩固,台湾则益加孤立。 上述四点道出了国民党当局在蒋经国病逝后面!临的形势比蒋介石在时更加艰难,更加复杂。副“总统”李登辉就是在这种艰难、复杂的情势下接棒的。 蒋经国病逝当晚7时,国民党中常会召开紧急会议,俞国华主持会议,会议听取“荣总”副院长、蒋经国医疗组召集人姜必宁报告蒋经国病逝经过,会上宣读了蒋经国遗嘱,最后会议议定三件事: (1)全体国民党员烙遵蒋经国遗嘱; (2)由李登辉继任“总统”; (3)立即展开治丧事宜。 会后7时30分,“行政院长”俞国华在国民党总部发布蒋经国病逝的消息,三家电视台和各广播电台中断了正常节目。随后,台湾最高当局宣布哀悼期为30天,此间不得举行聚餐、集会、游行及请愿活动。台湾军方也宣布,从1月13日晚8时始,台湾“三军”部队一律停止休假、加强戒备。晚8时8分,李登辉依“宪政体制”继任“总统”,并举行宣誓典礼。“司法院长”林洋港监督,李登辉的宣读誓词: 余谨以至诚,向全国人民宣誓,余必遵守宪法,尽 忠职务,增进人民福利,保卫国家,无负国民付托。如 弗誓言,愿受国家严厉制裁,谨誓。 李登辉继任“总统”后,立即向民众发表谈话,宣称将继承蒋经国遗志,推行“民主宪政”,坚守“反攻复国”决策,早日完成“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使命。 对于李登辉依法继任“总统”,台湾各种政治势力不以为意,各界关注的焦点是由谁来当国民党主席。事实上,李登辉继任“总统”后,并未解决权力继承问题。如果蒋经国在生前安排一位副主席,今天就不会有这个麻烦。蒋经国在生前有足够的时间与足够的精力来做这件事,可是他并没有这样做。 原来在蒋经国时代,国民党内各派势力经过调整,形成了“官邸派”与“开明派”。“官邸派”属于保守营垒,主要是沈昌焕与国民党当时“第一文胆”秦孝仪。《联合报》董事长王惕呈、“行政院长”俞国华等,他们获得了宋美龄的支持。而“开明派”的关键人物是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李焕、副秘书长宋楚瑜,及中常委、《中国时报》董事长余纪忠,他们获得了“副总统”李登辉的支持,两派斗争激烈。 宋美龄虽已年老,但政治嗅觉依然敏感,她看出台岛内外和“开明派”台前幕后的各种行动,想急急推出李登辉当国民党主席是想借李登辉夺“官邸派”的权。而“官邸派”碍于“宪法”规定,知道要阻止李登辉继任“总统”是不可能的,他们想推出俞国华与李登辉争夺国民党主席职位,若争夺失败,再拥宋美龄在党内充当党魁。在此新旧权力交替的关键时刻,李登辉显现出他娴熟的政治手腕,全力向国民党主席的位子发起冲击。 首先,他在继任总统后,立即向国民党元老执弟子礼,上任第二天,他先拜访了宋美龄;第三天,李登辉前往“荣总”探望严家徐,就当前国事恳切交谈,严称:“团结合作,互助互信,是当前国人应有的共识,惟有如此才能胜利成功。”16—17日,他又分别登门请教张群、陈立夫等6位国民党元老,表示自己多年追随蒋经国,今后将遵循蒋介石、蒋经国遗愿。与此同时,李一有时间就往蒋经国灵堂致敬,由于李登辉的多方努力,他获得了国民党忡央日报》的高度评价:“谦和、勤政。” 其后,李登辉策动少壮派写拥戴书。蒋经国病逝后,国民党中常会决定暂不推举党主席,在国民党十三大召开之前,将维持由国民党中常委轮流主持中常会的做法,以便确保过去领导中心的稳定运作,但处在历史转折关头,形势瞬息万变。1月18日,以少壮派赵少康为首的39名国民党籍立法委员联名签署了拥戴李登辉为国民党中央代主席的声明,表示: “推李登辉为代理本党主席,以维护全民信心,并维护本党形象。” 随后,“国大”代表,不同党派“监委”分别联署签名推举李登辉任代主席,以赵少康等人的主张及出身看,李登辉很难脱掉策动拥戴的干系。 随后,李登辉拉拢李焕、宋楚瑜等开明派。在李登辉接受国民党中央主席一职问题上,李焕、宋楚瑜的作用至关重要。本来,李焕也主张到国民党十三大时解决党主席人选问题。赵少康提出推戴书后,李焕作为国民党中央秘书长接见了赵少康。李焕表示:赵少康在此时这样做是不合适的,国民党主席到十三大召开时,自然会有结论。同时,国民党中央副秘书长马英九也在台北记者招待会上宣称:国民党中央主席的人选问题仍留待7月份召开的十三大来解决。原定明日召开的中常会讨论是否推举主席之事已取消。 但由于问题的重要性,李焕和副秘书长宋楚瑜等人代表国民党中央自1月20日起,陆续分别拜访国民党中央常委、元老派及部分中央委员,听取他们对继任主席问题的意见。据台报报道,征询意见的结果,党内意见分歧颇大,但以支持李登辉代理主席的人数较多,认为李兼任主席“可收党政一体化的统合领导之效。”于是,国民党决策机构方面初步决定,推举李登辉为代理主席,并立即进行意见协调,如果顺利,可望于27日的中央常会中提出讨论。 经过连日来李焕与宋楚瑜等人正式向所有中常委及中评委展开征询与沟通之后,逐渐消除歧见,保守势力知大势已去,于是初步取得一致意见,决定由中常委推举李登辉出任代理主席职务,待7月7日举行十三大时,再循党章规定程序选出党主席。同时还决定由俞国华提案,其余中常委联署的方式在27日的中常会提出,以显示安定团结的表现。 1月27日,国民党中常会上,原协调中常委俞国华领衔联署推举李登辉接代理党的主席提案,竟然未列入议程。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呢?据台湾权威人士透露,27日常会召开前夕,宋美龄对推举代理主席时持有不同意见,她认为国民党十三大决定此事更为合适。26日晚,她写信给李焕,表达了上述意见,信由蒋孝勇传递。 另据《民进周刊》载文说:元月26日,以宋美龄为首的“夫人派”及“官邸派”集会研究,宋美龄力主由李焕取代李登辉,担任代理主席,以免出现台湾人“总统”兼台湾人党主席。宋美龄本意是拥立俞国华充当党主席,不料俞国华本身形象太差,不是李登辉的对手,在民意及舆论的压力下,节节败退,形成李登辉的优势,“夫人派”一度打算由宋美龄披挂上阵,但宋已年过九旬,如果出马,恐怕阻力太大,而且也不易获得党内一致支持,于是退而求其次,致支持形象、声望俱佳的李焕出任代理党主席,但被李焕拒绝。 李焕等人决定按原计划进行。27日中常会由余纪忠(《中国时报》老板)任轮值主席,除严家淦、谷正纲因病,李登辉请假,宋长志驻节巴拿马外,其余力位常委均出席会议。由于会议议程并未列入推举李登辉为代理主席的提案,列席此次会议的国民常中央副秘书长宋楚瑜即席发言,他表示外间对主席继承问题议论纷纷,诸多揣测,为党国利益,实不能再拖,应在此次会议讨论原定议程。 余纪忠表现了会议主席的应变能力,先是准宋楚瑜提议放到会议桌上讨论;然后见形势可为,请原提案人俞国华表态,俞本来想按宋美龄意旨行事,至少也要拖一拖,但此刻大势所趋,被迫提议李登辉任代理主席。俞是与李登辉争夺最激烈的对手,提议时不免百感交集。待俞国华表态后,其余中常委也声称李登辉任党代主席。中常委发言完毕后,余纪忠表示,为示慎重,请所有中常委以起立方式表示同意,在与会27位中常委一致起立鼓掌之后,正式通过李登辉代理国民党主席。至此,国民党内围绕主席一事的权力角逐暂告一段落。 对于李登辉出任国民党主席,评论颇多,但意见较为一致。据台报报道:蒋纬国在列席1月27日国民党中常会时说:“虽然我只是列席,不能举手,如果我也能举手,当时我一定会举双手同意,由登辉先生出任执政党代主席。”他还声称:李登辉出任党代主席是众望所归。蒋孝武也声称党政一体化制度好。 民进党主席姚嘉文声称:李登辉是国民党领导人中最理解台湾的人,他表示欢迎李就任“总统”和国民党代主席。但他又声称,民进党仍坚持历来主张与目标,“在应该同国民党对抗的情况下进行对抗。”学术界对李登辉出任“总统”与国民党代主席深表赞同。军界三度声明支持李登辉。此一行动稳定了台湾局势,并避免了党内分裂。报界28日纷纷发表文章,认为李登辉被推举为国民党主席是民主与民族团结在最后一刻“取得的胜利”。《联合报》发表文章说:“李登辉能够以虚心坦诚的态度在国民党内实行民主。”《台湾时报》的一个标题这样写着:《李登辉的时代已经到来》。 可见,机会不会等待被动的人。“宫廷派”人士对国民党权力布局的忧虑和恶梦,果然成为事实,一个新的台湾时代隐然成型,蒋家的权威,就在宋美龄的弹指之间溜走了! 在“中常会”举行的同时,李登辉在“圆山忠烈祠”向蒋经国遗体行礼致哀,由于心挂“中常会”,李登辉神情凝重,心情不佳,拒绝摄影记者进人灵堂摄影。侍卫人员表示,李登辉今天心情不好,希望记者不要接近。 李登辉获知“中常会”通过他的职位之后,并没有欣喜若狂。在“十三全大会”之前,李登辉的假想敌除了俞国华之外,又多了一个重量级的李焕,加上“官邸派”及部分台籍政客的掣肘,李登辉是举步维艰。 自1988年在国民党“十三大”上以微弱的声音问“各位同志,你们好吗?”并由李焕代读一篇《老干新技》的讲话稿之后,宋美龄就没有公开露面。一位接近蒋家的人士指出,宋美龄虽然外表看似坚强,但内心却无比落寞。她的政治影响力既已消失,她也就只好呆在士林官邸颐养天年了。 2.宋李不合 据说,宋美龄这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一星期中去官邸的小型教堂祷告或阅读圣经要占用2小时,牧师每天不间断地主持教堂圣事,并分别以中、英文讲解教义;每当星期三和星期日,蒋纬国及“孝”字辈的家人,都要齐集在官邸教堂做礼拜并聆听讲道。每周两次与家人聚会,这是宋美龄最开心的时刻。 宋美龄经常祈祷,她最喜欢的祷文是罗盲拉(1491—1556)西班牙耶稣会创始人)所作的。她常常反复祷诵: 哦!主啊!请接受我的全部自由、我的记忆、我的了解和我整个的意志。所有我的存在,我所有的一切,都是你赐予我的。现在我愿将它还给你,凭你的意志处置。只要将你的爱和你的仁慈赐给我,有了这些,我便足够富有,我不再奢求其他。 除了在教堂外,透过电讯传真机立即传送的几份美国当天报纸,亦属宋美龄每天的“必读”课程。著名的英国维氏新闻社(VIS)通过人造卫星传送给台湾三家电视台播出的国外重大新闻,宋美龄也每日必看。此外,她还利用晚饭后的闲暇时间观看“精简”过的台湾电视新闻。至于台湾报纸,宋美龄则仅看“剪报”而已。英文《新闻周刊》和《时代论坛周刊》也都是宋美龄心爱的读物。 几年来,台湾岛内的政治环境变化很大,对宋美龄越来越不利,不断的批评与翻旧账,给她的身心造成很大压力。当初,民进党的“监察委员”和一些“民意代表”要进士林宫邸,去调查官邸的产权等问题,还带了些人去抗议。“行政院”根本就不出面抵挡。按照台湾岛内的法令规定,宋美龄是“老总统”的遗孀,她有资格住士林宫邸,可是没有什么人出面解释,伤透了宋美龄的心。 1989年4月间,为了参加蒋介石去世14周年忌辰而专程回台的孔家兄妹,曾劝宋美龄回到纽约去住,以免去身心上可能受到的困扰。可是,孔令侃、孔令伟兄妹的建言,并未发生应有的效力,宋美龄及其侍从仍然留在士林宫邸,丝毫不为所动,并没有在适当时间内离台的计划。 宋美龄不愿再兴师动众离台远行,有人说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健康的因素,坐在轮椅上远走异国,不胜其烦;另一个是旅行事务的因素。蒋家已经不当权,李登辉恐怕无法为她拨专机、拨专款,以及支付官邸内费用等。宋美龄为此曾经会晤李登辉,向他询问自己的养老金问题。李登辉迫于压力,应承下来。 如果有一天出去的宋美龄要回来的话,是否会有“归不得”的情况发生?因此,“官邸派”智囊考虑的结果,仍以不走为宜。宋美龄也确实不想走,“这是我的国家,我为什么不能长住。”这句话常常挂在她的嘴边。 政治的玄妙,只有置身其中的人才能体味它的多种滋味。1989年6月岛内举行国民党“十三届二中全会”时,有人预测,宋美龄可能再以“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的身份露个面,这样也给李登辉面子上好看。可是,结果并未如报纸上的所料,在“二中全会”5日闭幕当天下午,会议通过了一封向宋致敬电文,让始终未出场的宋美龄,来个风光的下场。 宋美龄虽然未曾出席国民党“十三届二中全会”,但是却在这之后的半个月时间内,先后两次公开露面。她给人的印象是,除了步行稍稍困难以外,健康情况看起来良好。有人猜疑她为什么对国民党“二中全会”这么重要的集会不参加,反而参加两个完全属于私人事项的集会呢?也许是为了报复,给李登辉难堪。 原来,1989年2月中旬才从“荣总”出院的宋美龄,曾指示侍从电邀党政大员到士林官邸祝寿,宋美龄还曾乐观地估计说:“士林宫邸很久没有热闹过了,这也好,人多一点总是有面子。”为了不浇“老夫人”的冷水,侍从逐一打电话给党政机关,请大员们务必参加,否则“老夫人”会不高兴。 侍从的电话也打了,据悉上至李登辉以及军方将领都是他们函邀的对象。可是宋美龄的估计过于乐观了,22日前来官邸祝寿的人士,除了沈昌焕、黄少谷等极少数“夫人派”之外,现任党政军的要员几乎不见踪影,顶多只送来了花篮和喜幛,李登辉也只是派人送上寿屏一个。这使得宋美龄震怒不已,把侍从人员教训得体无完肤。一位官邸人士曾就此感叹:“老夫人现在是寂寞的老人,3年前她回国定居时,谁不把她捧得高高在上,如今蒋经国一死,当年对她马首是瞻的人却一个个退避三舍,这真是政治的现实与无情。” 彼时,岛内还掀起了“批蒋”的风潮及污辱蒋介石铜像的作法,蒋介石的铜像不是被破头,就是被泼油漆。在高雄凤山陆军军官学校的操场上,有五十多个蒋介石铜像摆在那里,景象可能是世上绝无仅有的。这些事情,让宋美龄耳不忍闻。有人就顺势喋喋不休地批评李登辉没有魄力,让异议人士于取予求,置当局的威信不顾,实有“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之嫌。还有人认为,李登辉一上台后,不只是“外交”违反基本“国策”,许多政治走向也都在打蒋家的耳光,叫人是可忍孰不可忍,因此,有人拍胸脯断言,凭其在“国民大会”的影响力,必定要使1990年3月的“总统”大选,让李登辉栽个大筋斗不可,即使拉不下李登辉,也要叫李登辉在得票数上极为难堪。由此,国民党内一项“反李拥蒋”的运动悄然酝酿。 1989年10月15日,以军系“国代”滕杰为首的“国代”及“立委”组成了“中华民国各界支援贤能人士竞选委员会”,正式揭开了1990年台湾第八届“总统”选举战的序幕。 据台湾《民进周刊》透露,“中贤会”的幕后策动者不是别人,正是一直想重建“蒋家王朝”的宋美龄。她为了取信于办事者及显示“复辟”的决心,还特地从美国汇回20万美金,作为“中贤会”的活动经费和“总统”选举时贿选之用。 滕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再否认这个组织是为“总统”选举而设,它只是一个助选运动,目的是要集合“国会”中资深的“国代”的力量,用行动来援助具有同样理想的外省籍人第二代、第三代参与选举。但明眼人一看即知,“中贤会”成立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完全针对1990年“总统”大选而设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展现实力,逼李登辉接纳他们的主张。二是如果李登辉不顺他们的意,他们也不惜推出人选,和李登辉决一死战。 “中贤会”的打算一共分两个方案:第一个方案仍然支持李登辉当“总统”,而“副总统”由外省籍人出任,理想人选就是蒋纬国;第二方案则是根本推翻李登辉,而另行推出“总统”与“副总统”。后者又分两个方案,或由外省人(蒋纬国)搭配本省人(林洋港);或顺应本土化潮流,由林洋港搭配蒋纬国,与李登辉针锋相对。 面对这种情势,李登辉的回击办法,除了通过国民党的系统极力疏通“国民大会”之外,并拉拢“行政院长”李焕,有意以李焕作为“副总统”人选,借重李焕在“国民大会”中的力量。对此李焕倾力相助,在“立法院”公开表示服从李登辉领导。 “二李”联手,蒋纬国自然不是对手,败下阵来。随着蒋家在台湾的日益没落,使宋美龄的身心深受打击,决定改变以往的主意,到美国“长期休养”。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