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30年代初,《晨报》在上海出现,这是国民党夺取舆论和文化阵地的一项重大措施。《晨报》筹办之初,三友实业社那位姓季的画家,向《晨报》主人潘公展献策,主张每逢星销日随报附送一张画报,用以招揽读者,并推荐叶浅予为画报画一个漫画长篇,填补《上海漫画》的空缺。这个主张为《晨报》所接受,姓季的当即跑来找我,鼓动我干脆把《王先生》搬到《图画晨报》,答应给我每月一百元固定稿费,不过有个附带条件,就是要给《图画晨报》封面封底固定广告户画两幅现代仕女画,也就是把《图画晨报》的四版彩画全部包了。这笔报酬不算少,我心里掂了掂,《时代》每月二套,《晨报》每月四套,吃得消吗?听人说,上海这地方,只要有本事,拼着命干,日子一定过得好。何况那时我才二十多岁,已经有了一个家,开支够大的,于是壮着胆,把这任务接了下来,为《晨报》卖了五年力。 上海《晨报》由国民党上海市党部潘公展集资经营。潘是老上海,是国民党二陈派的重要人物,以前办过报。《晨报》每周附送一张画报,虽非创举,可是在和申新两大报的竞争中却是有利的。我接了这个任务,王先生从《时代画报》又跳到了《图画晨报入为了和《时代》的王先生有所区别,《晨报》的王先生定名为《王先生别传》,王先生的打扮也有所变动,原来穿西装的,改为白长衫和黑马甲(背心),头上仍戴白盔帽;其他人物一概照旧。原来的九格改为八格,顺序由左行改为右行。从那时起,除了兼任《时代画报》编务,我主要的精力放在创作《王先生》长篇上。任务是够重的,但比起1936年为南京《朝报》画每天四格的《小陈留京外史》却还算轻松。 《晨报》主编对“别传”内容从不过问,任作者自由发挥,因而我感到精神十分舒畅。记得有一期画的是王先生当了警官,带部下去监视学生示威游行,表现了一幕向学生求饶的丑剧,显然是讽刺政府当局的,事后却并未受到指责。另一次画学生募航空救国捐,王先生躲躲藏藏逃避募捐,意味着对募捐的反感,也并无反应。时间愈久,我愈明白,国民党的统治,也像只纸老虎,并不可怕。不过,你要真是异党分子,那可不客气,“宁可错杀一百,也不漏过一人。”王先生是个吸引读者的丑角,随便他干什么,绝不能成为异党分子。我这么想,可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或者反过来,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吧。 漫画细胞在我的肌体和血液中,在上海的十年中,无疑居于主导地位。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王先生》不能在日报画刊中存身,我却拿了这支画笔和漫画界的伙伴们,组织了漫画宣传队,奔走在抗日前线和后方,以另一种方式发挥漫画的战斗功能。即使在我从事中国人物画创作的年代中,漫画细胞仍然在我的作品中起到“发酵”作用。1982年的《长安怀古》,1984年的《神游天安门》,以及最近的新作《富春人物画谱》,无不反映我对历史和现实的讥讽诙谐态度。60年代“文化大革命’潮间,我被红卫兵造反派所迫,承认自己是个“游戏人间的玩世派”,这当然指我的漫画生活造成了我对人生现实的态度。但是,认真检查起来,这不能叫“玩世”或“游戏人生”,实际是指我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看法。这种讥讽和诙谐的态度,正是被这个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现实世界所逼出来的,逼得我不得不从反面来看这个世界,从丑恶污浊的一面来反衬光明美好的一面。 1936年我为南京《朝报》画的《小陈留京外史》表现南京小官僚的嘴脸,也是从这个观点来看堂堂首都的官场生活。我认为王先生是封建型的破落地主成分,不宜在官场鬼混,小陈则是上海殖民地出身的富家子弟,和南京官场可以有各种裙带关系。所以我把这两个丑角分了家,安排小陈单独进京去捞世界。《朝报》出现的留京外史第一篇,画的是小陈从上海乘夜车到达南京,清晨在和平门下车,遇到宪兵巡警检查行李。小陈大模大样打开衣箱,衣服上面躺着一封八行书介绍信,收信人不是某局长便是某部长,小陈仰着头似理不理,宪兵巡警只得盖好箱盖,在箱盖上用粉笔划个“已查”的记号。小陈便坐上来迎接的汽车,扬长而去。这个材料我怎么得来?说得巧,就是我初到南京在车站所见的真情实景,我便借用为小陈进京的威风。 在此之前,小陈乘车用的是免票,列车员来查票,一看是路局的免票,便问:“局长是谁?” 小陈答:“是我姐舅。” 又问:“处长是谁?” 答:“是我丈人。” 进京不久,小陈捞了个不大不小的局长官职,刚上任,第三天要做总理纪念周,局长是一局之长,纪念周上要背总理遗嘱,小陈练了三天,睡觉做梦都背遗嘱,坐在恭桶上也背遗嘱。临上场,“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凡……”把“四十年”忘得一干二净,大出洋相。这篇《留京外史》遭到非议,说我有意丑化总理遗嘱,《朝报》老板受到警告,和我商量,以后别画小陈了,还是请王先生登场吧。《留京外史》画了不到半年,改画《王先生到农村去》,半年以后,农村题材也出了毛病,触犯了地方政府的农业政策,最后不得不请王先生离开农村,到夫子庙茶馆书场当老板,把王的女儿阿媛送到书场上卖唱又卖相。卢沟桥炮声一响,王先生的穷途末路也告结束。 大约在1936年,上海杂志公司老板张静庐把我的《王先生别传》和《小陈留京外史》原稿全部搜去,印了六本画册,总算给我在社会上留下了一份遗产。而我自己手头所留的这六本画册,却在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被造反派抄走,至今尸骨全无,找不回来了。 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满脑子教条,认为社会主义新中国,一切矛盾都不存在了,王先生和小陈已成为历史的残渣余孽,我举起一只脚,把他们踢进了历史垃圾箱。到了60年代“文化大革命”,把我叶浅予也当作历史垃圾,送进了牛棚,关进了监狱,当作历史反革命处理,这才使我从“左”倾教条主义中省悟过来,重新认识了我这段上海创业的历史意义。1986年,经毕克官帮助,从朋友处借到全部王先生和小陈画集,重新编印了一本《王先生与小陈》的选集。面对着这本选集,我思潮澎湃,感慨无已。 在我写这篇“上海创业”的历史过程时,身处浙西的天日山自然保护区,双目所见是古杉新竹,两耳所闻是鸟语虫鸣,心旷神情,一派虚灵。手头什么参考资料也没有,只能凭着心灵的飞驰,倒转时间的流向,沉思当年的艰辛岁月。可是,这位我所杜造出来的老丑角,总是对我嬉皮笑脸,不让我触动灵魂深处的创伤。我握紧拳头,向书桌一击,命令他收起那副怪相,老老实实帮我回忆十年的岁月。他似有所悟,板着脸向我诉起苦来。 他问:当初你硬要我这个瘦老头子模仿美国的那位矮胖子的惧内行为,向读者出丑,弄得我处处遭人调笑,那是为了什么? 我答;王无能唱独脚戏,艾笑笑耍贫嘴,为了吃饭,天经地义,有什么可怨的? 他问:不错,可人家美国佬吃饱饭跑俱乐部,闲得自找烦恼,跟我这乡下财主闲居上海,生活方式完全不同,为什么非让我学他呢? 我答:问得有理。咱中国人吃饭拿筷,人家吃饭拿刀叉,习惯不同,不能一样生活。不过,上海这十里洋场,到处是西餐馆,罗宋汤一盆只收两角,你老王不也经常上霞飞路吃西餐吗?至于跑俱乐部,自寻快乐,这和你们王陈两家凑成一桌麻将有什么两样?至于惧内怕老婆,更是中国的老传统,怕什么丑? 他问:上海漫画那阵,你那笔下,总把我王家的丑事加油加酱,硬教小陈和我女儿勾勾塔塔,把我女儿名声也败坏了。我见了陈太太,简直抬不起头来。你说这账该不该算? 我答。你姑娘长得漂亮,又爱打扮,怪不得小陈眼馋。你别忘了,陈太太管小陈管得够严的,你姑娘聪明伶俐,从小在你的教育下,调教得心眼特别多,你还怕她受人欺侮? 他问:不对!我姑娘是俊,是灵,有心眼,可不能和他老子相比!我姓王的乡下有田有势,只因共产党闹得我在乡下安身不得,才把家产卖了,来上海做个寓公。我家也是当官出身,懂得诗礼传家,我家姑娘更是知书明礼,洁身自好,你说她心眼多,好像是我故意调教出来的,这不明明在骂我吗? 我答:这就问到点子上了。你姑娘那份聪明,不但要归功于你的调教,也和王家先天遗传有关。你别赖了,我对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简直摸透了。且不提你的姑娘,就说你自己吧。你别吹,你家祖上当过什么官,用不着查;你说共产党闹得你不能在老家存身,这可以查。你们老家根本没闹过共产党,你也够不上一个大地主身份,只不过因为家产被你吸毒吸穷了,才搬来上海找条出路。你说是不是? 经我一点,王先生这才哑口无言。 争论刚完,小陈跳了出来,指着我的鼻子说:你丑化姓王的不算,还丑我姓陈的。姓叶的,你那支画笔,真够损人!你说我是洋行小开,富家子弟,没错,可我不是那种寻花问柳见色迷心的人。我和王家小姐来往,并无越轨行动,怎能说我和她勾勾塔塔?这事有我老婆为证,可以对天发誓。 我答:你陈家和王家的关系,到底从何而来,无关宏旨。王家是乡下小财主,和你们洋行买办家庭本来不搭界,你们来往如此热络,我从表面看问题,总觉得你和王家姑娘的关系不正常,因此猜想,也许就是这个原因,把你们两家拉到一起。怪我姓叶的社会经验少,文化水平低,把你陈先生看扁了,实在对不起。 陈说:你我在上海混日子,捞世界,井水不犯河水,用不着来这一套!不过,我那几年在南京当了一阵小官,你天天盯着我,出我的丑,未免过份了吧!老实告诉你,我的岳父老丈人最器重我的才华,才请我去南京显一显身手,这又碍你什么事? 我说:也真巧,那阵子,我在上海呆不住,才到南京来摆画摊子。《朝报》老板给我出点子,要我画小京官的嘴脸,出出他们的洋相,又偏偏碰上你这个熟人,我就把你当作我新编故事的主角了。你别见怪,这原是逢场作戏,无中生有,你别往心里去。 他说:混帐!无赖!那次把我背总理遗嘱的窘态出尽了洋相,我岳父直生气,说一定要严办你这个造谣生事的臭文人,把你逐出南京去!幸亏我从旁说好说歹,只对报社老板提了一次警告,没把你怎么样。 我说:够朋友!咱们上海人讲义气,不能为一点小事扯破脸。以后你有什么宏图大略,比如竞选国大代表之类计划,事先给我个信,我一定从旁推波助澜,捧你上天。 陈说:这才够朋友!不过,那次西安事变,你派我到机场去等候蒋委员长,左等不来,右等不来,害得我埋在雪里,差点透不过气来。这种玩笑绝对不能开! 我说:你这就弄拧了,那天到机场迎接蒋大总统,我劝你不要轻举妄动。西安那边情况不明,张学良肯不肯放老蒋,还在和宋子文讨价还价,谁叫你如此莽撞,急急忙忙要去效忠,闹了个大笑话。 陈指着我鼻子,气冲冲问:就算这次去机场迎蒋,你曾指点我不要莽撞,我也多谢你把我理在雪里。怎么出洋相,也算表现了我对蒋老板的一片赤胆忠心。因此我不敢怪你。然而,那次在中山门轧死一个警察的事,分明是张冠李戴,硬算在我姓陈的账上,未免大欺人了! 我说:口传是虚,眼见是实。我的根据是中山门派出所的交通事故登记册,那上面有你小陈的悔过认罪书,这怎么叫张冠李戴呢! 谈到此处,姓陈的也哑口无言了。 我正在整理我和王陈二人对话的记录,好好总结一下“别传”和“外史”的创作经验,是否合乎我的漫画思维逻辑,从门外走进一个人来,看看面熟,一听口音,便认出是南京《朝报》老板王公韬,连忙请他坐下,问他有何见教? 王说,听说你正在写创业历史,我特来提供一个信息。我问什么信息?他说,“留京外史”在《朝报》发表,着实给《朝报》带来了光彩,也带来了实惠,我得向你道谢。现在我要向你提供的信息是:小陈在纪念周上出洋相,我受到我的后台老板一次警告,当时不敢向你直言,只请编该版的陆小洛发稿时注意社会影响。后来机场迎蒋和轧死交警诸画发表,后台老板虽没说话,却有人直接向报社发行柜台提出书面质问,声言姓叶的再要信口雌黄,胡说乱编,小心你《朝报》的大门被砸!我这才叫小格和你商量,叫小陈休息一段时间,让王先生登场客串几天,平息一下社会的压力。 听了这话,我心里明白过来。当时社会对“外史”的指责,我也有所耳闻,但没想到压力如此之大。于是对王公韬说,实在对不起,都怪我在上海租界呆久了,对首都实情不甚了解。但也得怪你事先不向我提示在南京摆画摊应注意之点,免得触犯官场中某些大亨的疮疤,以致影响到报社的安危。 公韬哈哈大笑,拍拍我的肩膀说,老叶,《朝报》拉你供稿,一来为小报增光,二来让你在南京有个安身立命之地。《朝报》是个民营报纸,虽有蒋老板手下的幕宾作我的后台,却也从来没人于预报社的决策。你老叶大名鼎鼎,独立创作,谁都知道是个自由主义者,爱国家,爱民族。你爱画什么就画什么,我们全然放心,所以用不着什么提示,为你的创作思路设置框框。不过确有些胸襟狭窄,官病特大的人,容不得别人指指点点,所以发生了一些无理的行动。真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你千万别放在心里。不过,报社创刊以来,历经沧桑,经不起无理取闹,当时我们处在困境,不得已才请小陈暂时下冶,以度难关。我想你是能够理解的。 公韬说完,突然隐身,我神思恍惚,进入了另一境界。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